2岁儿童一些常见表现的理解和解释

2岁儿童一些常见表现的理解和解释
2岁儿童一些常见表现的理解和解释

?2岁孩子爱哭闹和发脾气的可能原因

所谓脾气暴躁的孩子,是指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甚至会对小朋友大打出手的孩子。发生这种情况,大多数是因为家庭生活中的不和谐造成的,家长的不良情绪常常会反映到孩子身上。因此,若要改变孩子的坏脾气,就必须要营造家庭的和谐气氛。当孩子再发脾气的时候,温和地加以阻止,告诉他这么做不好,并在生活中为他做出处事的榜样。如果孩子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一定要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脾气温和的孩子了

先看看他为什么发脾气?如果有道理就帮助他,如果是无理取闹就不理睬他假装视而不见。千万不要伤害孩子的感情。

孩子哭的原因有多种,如生病、委屈、挫折等等,总之他哭就是在宣泄不满。作为家长,你不妨耐心倾听他的哭泣,并告诉他只有不哭才能听清他说的话。

家长还可用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要求他帮助他人做一件事情。当一个人知道有人需要自己时,内心会感到愉快的。也可用一些话语暗示孩子,诸如:“明明哭一会就不哭了!”“明明真乖,有球玩就不哭了!”等等。如果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弄清孩子爱哭的原因。

大人越妥协,小孩就越拿哭当武器。任何一个好孩子让家长一宠,都会变“坏”的。

如果因为害怕孩子哭闹就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妥协,孩子很容易养成习惯性思维,这个习惯很不好,越大越不好改。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一定要拒绝,让孩子知道“哭也没有用”,这样,孩子的坏毛病才可能慢慢改正。此外,小孩经常咳嗽,并不一定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想引起大人的关注。

小孩子这么大,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是一种正常反应。

这时候,家长不要和小孩产生正面冲突,应多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让他们多听多看。教育的时候应该用规范的语言,最好不要用婴儿语,这对脑部发育没有好处。平时,小孩听的话也不能太杂,最好不要有口音,因而家长在给小孩请保姆的时候,应该请一个相对稳定的保姆,让小孩尽量听一种声音。此外,平时也可以给小孩多读好听、有趣的故事。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2岁的孩子已经不是婴儿了,不是什么都不懂,而是开始有一些自己的习惯和主张,所以此时应该开始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了,要让他明白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其次,指定的规则要合理、简单明了,适合孩子的年龄,允许孩子有偶然破例和反复,但是必需要多次重申这些规则,加深孩子的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大,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表现得更明显。此时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易激动,易变化,常受外界环境及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孩子所见所闻都是好的行为。

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喜欢听从大孩子的吩咐,帮助拿玩具啦,帮助喂娃娃吃饭啦,帮助“买菜”啦……等等。孩子们在玩中学会与人和平相处,得到点滴人际关系的经验。父母可以尽量为他提供玩的条件,让他多和其他孩子接触,使他能短期离开父母和监护人,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和社交能力,还可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读读画册、小人书,浏览祖国的山川、风光,有选择地看一些电

视节目,来积累知识,发展想象力。同时对孩子天真烂漫的想象要给予鼓励,万不可进行干涉和嘲笑。

?小孩不吃饭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法(一)

1、吃饭要多变换花样,可以将菜切成圆、方三角型,用五颜六色的菜来做,宝宝看见都会有吃欲,这样可以刺激他吃饭的饭量。

2、吃饭时不要指批评和采用骂的态度,这样会影响食欲。

3、多制造有多小朋友一起吃饭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下吃饭,宝宝相对会吃得快些。

4、若做的菜不吃,可以把肉拿来煲汤,望能在汤中摄入营养。

5、要尊重宝宝,可以问他喜欢吃什么菜,直接煮他喜欢吃的食物,好比家长盲目地硬要他吃好得多。

6、适当可以与他讲条件,要他吃完这碗饭,就会陪他去踩单车等等,让他有一个意识,只要吃饭,妈妈会陪他去玩。

7、他若听道理的,要讲道理给他听,告诉他,若不吃饭没有气力,是不能升班的,同学们是不会陪他玩的、老师也不会喜欢他等等。

8、尽量让他睡足睡饱,因为小孩在睡眠状态脑会分泌出生长激素,这个生长激素就是决定后天身高的50%。

9、多带他户外活动,运动量增加,会有助于刺激他的骨头生长,户外活动的同时,晒太阳可以吸收维生素D,更好地帮助他长高。

10、零食不要吃太多,毕竟现在的零食中添加了很多色素和添加剂,往往这些就是引起食欲差的关健,太多的糖、巧克力、饼、果汁等会减食欲,燥热并且无

益。

?小孩不吃饭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法(二)

许多父母常会发现,一顿饭下来孩子没吃几口、吃饭时不专心,尽管爸妈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威胁利诱,宝宝还是一口饭也不肯吞进嘴里,看在父母的眼中除了生气之外,更多了一些怜惜。

关乎“权利之争”的问题

家中的宝宝不肯在吃饭的时间里乖乖地吃饭,与父母本身的态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肚子饿了,便想吃饭”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孩子的肚子真的很饿了,就不会有不肯吃饭的问题,因此,宝宝“拒绝吃饭”的理由多数来自想与父母做“权利之争”。由于父母对孩子不肯吃饭的行为不了解及不放心,聪明的孩子们便会抓住父母的弱点,以不吃饭的行为做为与父母交换条件的筹码,欧姿秀老师表示,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应该具有: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及理解孩子的行为能力,如此才能正确的因应孩子不肯乖乖吃饭的问题。

父母应该避免的态度

父母除了不要让孩子察觉自己对他不肯吃饭的行为产生担心及焦虑的心态之外,也应该避免出现以下的态度:

1、家中存放过多的零食:

如果孩子无时无刻都在吃零食,一到应该吃饭的时间,孩子自然就吃不下饭,更严重的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

2、放任孩子边吃边玩:

孩子边吃边玩的结果,便会延长吃饭的时间,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刻到了,宝宝

却因此而还不饿,当然就不肯乖乖地坐下来吃饭了。

3、不愉快地吃饭时刻:

许多的职业父母在自己赶着去上班或是工作忙碌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要求宝宝吃快一点,如此便会使孩子对“吃饭”这件事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因而排斥吃饭。

4、以利诱的方式对待:

父母如果以利诱的方式叫孩子吃饭,久而久之,便会让孩子以“吃饭”这件事当作交换条件,造成孩子成就的价值观。

让孩子喜欢吃饭的秘诀

1、大人本身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们本身的饮食习惯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没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时吃饭习惯。

2、固定的开饭时刻

尽量做到吃饭的时间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习惯,并规定孩子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等一下饿了,也不要再给他任何零食,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

3、减少正餐之外的食物

虽然零食的给予有其必要性,然而却不可过量,尤其垃圾食物尽量不要给予,才能避免孩子因多吃了一些零食,造成“本末倒置”吃不下正餐。

4、促进孩子的食欲

孩子肚子不饿当然吃不下饭,若父母只一味地强迫孩子进食,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试着促进孩子的食欲,如:增加他的活动量,他的肚子真正感到饿了,自然不会抗拒吃饭。

5、选购孩子喜爱的餐具

孩子都喜欢拥有属于自己独有的东西,替孩子买一些图案可爱的餐具,可提高孩子用餐的欲望,如能与孩子一起选购更能达到好效果。

6、多花心思在菜色上做变化

在饮食均衡的条件下,父母可以多种类的食物取代平日所吃单纯的米饭、面条。例如:有时以马铃薯当成主菜,再配上一些蔬菜,也能拥有一顿既营养又丰盛的餐点。

7、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

例如:上市场买菜、帮忙提回家、一起清洗水果……等等,甚至可询问孩子的意见,请孩子协助您一起做饭,孩子不但能有参与感,同时也能因而了解做一道菜之前的每样步骤,进而更喜爱吃饭这件事。

8、为吃饭增添趣味性

在喂孩子吃饭时,加入一些轻松、活泼的语气,让吃饭不再只是吃饭而已,将吃饭时刻与方式变成有趣的事情。

?2岁孩子的教育方法

2-3岁的孩子,开始萌发独立意识,处于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第一个反叛期。孩子会逐渐变得很不听话,总是莫名其妙地与大人对着干,对父母的要求动不动就说“不”,还喜欢自作主张,惹事生非。当孩子很执拗时,家长不妨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2岁半左右的孩子不那么顺从了,这种现象表明了心理学上所谓的“第一反抗期”的到来。这时的孩子开始认识到自我存在,独立自主的意识

迅速萌生和显露,这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转折,是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父母如果能了解孩子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既能保护孩子刚刚萌发的独立意识,又能使父母的意见愉快地为孩子所接受,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第一反抗期”。家长不妨采用鼓励、支持与帮助的方法,注意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凡是不违反原则或不导致安全问题的事,就不必过分地限制。干涉和指责。对处于这段时期的孩子,我们具体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开始培养孩子爱提问的习惯。一般来说,爱提问的孩子总比不爱提问的孩子学得更多一些。在与宝宝说话的过程中(如认识周围和画册上的事物),可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如“这是什么呢?”“这是以××”,“这是谁呢?”“这是××”。),这样的亲子语言交流模式,使宝宝慢慢培养起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一切思维从提问开始,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和环境,能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引发疑问。家长如能耐心热情地解答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将有利于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发展思维。

二是处理好孩子的哭闹。2~3岁的孩子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软缠硬磨,以达到其目的。大人一旦迁就,就会使孩子找到了“要挟”大人的“法宝”,他们会一再运用这一“法宝”迫使大人“就范”,给今后的教青带来困难。因此大人千万不能被孩子的哭闹“冲垮”了理智的“闸门”,对孩子的爱要理智而有分寸。大人要分清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大人要以鲜明的态度,坚决的口气予以拒绝,而不要态度不明朗,口气犹豫不定。因为2岁多孩子在听别人说恬时,首先是注意说话人的语气和表情,其次才去理解词义,所以大人模棱两可的拒绝方法,会使孩子觉得还有希望,因

此便以哭闹进一步向大人施加压力。2岁多的孩子平时记忆的水平较低,对大人已坚决拒绝过几次的不合理要求,仍会以反复的哭闹形式提出来。因此,大人的前后行为要一致。切忌前几次拒绝,后来又因被纠缠不过而同意。这样孩子会觉得只要坚持哭闹下去最终能成功,因而养成哭闹的坏习惯。

对孩子的哭闹不妨试一试以下方法解决。(1)大人可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如可自言自语他讲故事,开始孩子不理会,渐渐地也会被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忘记了哭闹。(2)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如:妈妈说:“某某长大了,不会再哭啦……”。(3)要给孩子讲道理。有些道理孩子可能难以理解,但大人仍要坚持讲,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凡事都要服从“道理”,而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为今后的说服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要从2~3岁抓起。因为这是掌握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1)符合孩子直观具体的思维特点。教孩子的词汇要结合孩子常见的、特别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例如,亲人的称呼、喜爱的玩具、动物的动作等等。(2)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习语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游戏是练习语言的很好方式。例如:玩“娃娃家”游戏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再现生活,孩子可以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语言练习。(3)丰富孩子的生活。丰富生活是发展孩子语言的源泉。可多带孩子到户外观察大自然,游览公园等。通过观察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生活、发展思维、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设置发展口头语言的良好环境,父母要用普通话给孩子绘声绘色他讲故事、语音、语法要力求正确,语言简练、句子完整。(5)让孩子经常进行练习。父母要有意识地寻找孩子善于表达的话题,和孩子交谈。比如:“这是什么?”“我要吃饼干”

等问题句型练。随时强调规范的语言。(6)练习语言的形式多样化。讲故事、说儿歌、看图说话、打电话等都是练习口语的好办法。

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是让孩子会听,会说和有良好的讲话习惯。会听是指在会话中要有礼貌注意听别人的讲话,不中途打断别人的说话,能听得懂别人的话,能抓住讲话的主要内容,不弄错别人的意思。会说,包括对话能力,是指喜欢说话,发音准确,句子完整,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独自讲述的能力,能围绕主题有条理,前后连贯、内容丰富、用同生动、形象地描述自己的见闻。良好的讲话习惯,指能在人前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讲话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看着对方,语声、语调正确。

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将来乃至一生都是有好处的。首先,父母给孩子良好的阅读榜样。孩子是好模仿的。当看到父母在专注而饶有兴趣的阅读时,也会捧起自己的图画书,依照父母的样子,津津有味地翻看。此外还要常讲故事给孩子听,因为讲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口语文学,孩子听了好听的故事后,激起对故事情景的幻想,以及对故事细节的探究,进而引起翻阅有关图书的兴趣。讲故事时要注意使孩子有新的发现和提高,并提一些启发式的问题,从而使宝宝对故事内容的思考更细致、更深入、更富于想象。逐渐地会复述出好几个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了。除了这些方法外,还可以让孩子听或看制作精良的故事录音带或儿童文学录像带,因为有的孩子喜欢看书,有的孩子喜欢看录像带,父母要利用多种媒介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多让孩子接触阅读环境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父母可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展,逛书店,用这些环境的文化氛围熏陶孩子,让孩子懂得从书本上可获得知识,进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五、惩罚孩子要将讲究方法。2-3岁的孩子有时会任性,有的孩子对人无礼,有的孩子打架骂人,有的孩子不讲道理,当发生这些情况时,说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必要的惩罚也是一种办法。有时孩子玩完玩具后将玩具乱扔,大人说几次不要乱扔玩具他都不改,于是大人就把这些玩具藏了起来,孩子再想玩时找不到了,大人趁机教育:“你随便乱扔玩具,想玩时就会找不着了,应该玩完收好”。有时孩子跟人学说脏话,大人就采用剥夺他快乐的方法——不让他看电视,不和他游戏,不给他讲故事,不买已答应要给他买的玩具,这样一来孩子很快就改掉了毛病。

除了这些方法外,还可采取态度语言暗示。因为父母的态度和语言也可用来对孩子进行惩罚。孩子会从父母的语气、音调、表情、态度中察觉出对他行为的不满、伤心和失望。一个爱父母的孩子会为重新得到父母的欢心和爱,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父母惩罚孩子是为了让他改掉毛病,所以就要讲究方法,要记住:不要光听孩子口头的认错,还要看他的行动是否立刻有所改变。惩罚要及时。孩子犯了错误时,要立即加以纠正,不要说:“等你爸爸回来后,看你还逃得过去吗。”因为2~3岁的孩子记忆力还较差,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他所犯的错误,这时惩罚他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惩罚孩子的同时还应讲清道理,让他明白为什么惩罚他,这样才能帮助他改正错误。

六、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稳定情绪。首先家里常保持愉快和谐的气氛。每天利用晚上睡觉前的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许多知识。由于父母耐心的引导和培养,孩子会很快乐,很少发脾气。快乐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但是由于人为的压制和其他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可能暂时是快乐的,但长大以后,由于缺乏能力和独立性,难

以处理许多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于他能接受的方法,即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相信您的孩子也会有快乐的个性。情绪不够稳定,是2一3岁孩子的一种年龄特征。也就是说,这是他们都有的必然表现。当然,有时孩子情绪不稳定,也可能是身体不适的征兆。但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情绪长期、反复不稳定,往往是父母对亲子关系处理不当造成。2一3岁的孩子都对亲人有依恋感和依恋行为。其表现模式有:①无顾虑依恋。母亲离开时,孩子稍有抗议;母亲回来时则高兴地去亲近,情绪比较平静。②回避性依恋。母亲离去时没有抗议的表示,回来时也不加理睬。③反抗性依恋。母亲离去时,非常伤心;回来时,一会儿依偎她,一会儿推开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孩子情绪不稳定,大概就是所谓的反抗性依恋模式。造成孩子以上依恋行为的原因,是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过分亲呢,过分注意,事事包办,百依百顺,使孩子不能容忍父母的离去,表现出情绪不安、不稳定和反抗行为。父母应及时调整与孩子“过近”的感情关系,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孩子与人交往,使孩子养成无顾虑依恋行为,孩子的情绪就会比较稳定了。

七、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如佳佳有一辆非常漂亮的小汽车玩具,佳玲也想玩一玩。佳佳的爸爸对佳佳说:“你能借给佳玲玩会儿吗?”佳佳有些不情愿。爸爸又启发他说:“你和佳玲是好朋友,你让她玩一会儿,她会还给你的。”佳佳把小汽递给了佳玲。爸爸说:“你看佳玲多高兴,她很感谢你呢。”使佳佳从带给别人快乐和帮助别人中也获得快乐。这一时期的孩子愿意接近同伴,要让别人会分享快乐。佳佳的爸爸做得很好,不是强迫孩子,而是用启发方法。商量的口吻让孩子把玩具给人玩,使佳佳乐于接受。对2、3岁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态度和做法是很重要的。父母在引导孩子与别人分享快乐时,应该明确强调有关分享

的几个关键词:“借”、“还”、“一会儿”,如“佳佳,请把你的玩具借给小朋友玩,过一会儿,他就会还给你的。”而不要笼统地用“给”字。还要满足孩子对自己东西的支配感,要经过孩子自己同意,家长不要武断地自行处理。这样让孩子学习短时间让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东西归还后,再次获得拥有权,孩子就会养成与人分享东西、分享快乐的习惯。

八、如何教育不要拿别人的东西。一天,佳玲去佳佳家玩,回来后把佳佳的一个塑料娃娃带回家。妈妈发现后并没有大惊小怪,而是问佳玲:“这个娃娃是你的吗?”佳玲不说话。妈妈说:“佳玲是个诚实的孩子,是不是看着好玩,想玩一会儿后还给人家?”这下佳玲点点头。妈妈耐心地告诉佳玲:“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如果要玩一会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才行。你想想看,你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也不对你讲,你会怎么样呢?”佳玲明白了,连忙说:“我去告诉佳佳。”佳玲的母亲这样处理是很恰当的,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教育了孩子。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DOC

欢迎阅读 第一章观察概述 第一节第二节 ⊙学习指导 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 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一般观察 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专业的观察 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 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被观察的行为 1、什么是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刺激→行为反应 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 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内在动机→行为反应 发自内在的驱力、情绪或意念等的行为。 3、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 ﹡连续性:某一行为的发生,是有始有终的。 ﹡整体性: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是分离的。 ﹡程序性:先前的经验会影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数学知识的本质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其存在三种逻辑关系: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包含关系。一个数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代表,而且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②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 ④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1、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和要求P25-27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1、烈乌申娜 理论要点: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 内容: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他应当包括数前的有关集合概念的教学、数概念与计数的教学以及空间与时间概念的教学。 方法和形式:游戏。 原则:1)发展的(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和联系生活的原则、3)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6)个别对待的原则、7)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2、皮亚杰 理论要点:知识的建构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主张:数学究其本质来看就是一种关系,关系是超出事物之外的抽象,数理逻辑概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要点汇总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要点 第一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基本过程及不同的表述方式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及内容范围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二讲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1.数学知识的本质 2.儿童数学学习的一般特点 3.对儿童数学学习有影响的几种学习理论 4.联想理论(吸收式学习)与建构理论(建构式学习)的区别 第三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流派及发展趋势1.列乌申娜数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2.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研究及理论 3.凯米、学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的主要特色 4.当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向 第四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原则及环境创设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般方法——操作、游戏、比较、寻找、讲解演示及其它方法等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般原则(内容、过程、关系、评价等方面)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 第五讲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特点及教学1.有关集合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3.学前期感知集合教育的涵义 4.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一般发展特点 5.数图的概念及学前儿童感知排成数图的集合的特点 6.有关分类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7.有关对应的基本概念及对应的形式 8.有关排序的基本概念及形式 9.各年龄班分类、排序活动的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六讲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及教学1.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2.计数的概念及学前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特点 3.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4.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的概念 5.组成的基本概念、规律及教学要点 6.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年龄阶段特点 7.口述应用题对儿童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的作用 8.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及活动设计 9.“二进制”原理设计相关的数学猜想游戏 第七讲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和时间的发展特点及教学1.有关空间方位的的基本概念 2.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3.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4.量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5.自然测量的概念 6.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7.时间的基本特性 8.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第八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情境性原则)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策略(预设、观察、介入、互动、译解)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及案例评析 第九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意义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标准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方法 作业(任选一题) 1.什么是幼儿园的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试以“6以内的组成”为内容设计一组非正式数学活动 2.如何理解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游戏法?试以“空间量的比较”为内容设计两则数学游戏

最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学科性质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及其教育规律,又是一门偏重于教学法的,以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运用性。 二、本大纲编写的特点 (一)理论性。本大纲吸收现代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内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的理论。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二)注重从高师教育的角度确立体系,将幼儿数概念形成与认知规律与学前数学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紧密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三)突出强调学前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思维和初步数学能力训练的作用。 (四)针对性。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该大纲力求运用认知发展理论组织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形象和构图等,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突破。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必须使学生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懂得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教育原理。 2、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好地理论素养。 3、创造条件学习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组织和实施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自觉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途径和基本方法。 2、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 3、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建议 1、根据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可采用研究,讲授,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保证大专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教育能力训练。二者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约为5:3。 2、为提高能力训练效果,宜组织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实践能力。 3、考核形式:教育能力考核、知识理论考试结合。 4、在知识点上,要贯彻新“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六、主要参考书目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师大版林嘉绥、李丹玲著;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 二级学院(部):人文学院 执笔人:马丽娇 审核人:崔聚兴 制定日期:2018年8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性质 1.课程介绍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为学前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进修所提供的一本专业必修课教材。儿童从出生到5、6岁时间段的教育统称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目标、计划将客观世界真实的、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的过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课程功能定位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1.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形成幼儿园数学基本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具备独立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幼儿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交给幼儿一些基本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因此,本课程得教学,一定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2.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②熟悉并领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制定的依据。 ③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的系统性和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其思维能力。 ②有助于提升小学和一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 ①数学内容学习趣味化,使学生获取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②关注每一位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使幼儿在快 乐、健康中成长。 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点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知识点1.数学的特点: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应用性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答: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态度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而且对他们今后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具体概括如下: (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 (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3 简述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答案: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过程及特点:(1)3~4岁3岁半以前的幼儿面对实物,却不知道用它来帮助进行加减运算。他们要依靠成人将实物分开、合拢给他看,才能说出一共有几个或还剩下几个。他们不理解加减的含义,不认识加减运算符号,数的运算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是困难的。 (2)4~5岁4岁幼儿一般会自己运用实物进行加减运算了,但在进行运算时,需要将表示加数和被加数的两堆实物合并,再从第1个一个一个地逐一点数后说出总数(即得数)。减法与此一样。这时幼儿完全依靠动作思维,是在最低的思维水平上学习数的运算。但4岁以后的幼儿已经表现出有初步的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的能力了。 (3)5~6岁5岁以后,幼儿学习了顺接数和倒着数,他们能够将顺接数和倒着数的经验运用到加减运算中去。此时,多数幼儿可以不用摆弄实物,而是用眼睛注视物体,心中默默地进行逐一加减运算。5岁半以后,随着幼儿数群概念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了数的组成以后,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开始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这样就从逐一加减向按群加减的水平发展。4 学前儿童分类教育的指 导要点有哪些? 答案:学前儿童分类教育的 指导要点有: (1)明确各种分类活动的特 点,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活动。 (2)引导幼儿认识分类标 记,让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 重视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帮 助幼儿积累经验。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教师应结合各种情景,引导 幼儿学习分类。 5 . 为什么说数学教育促进 学前儿童主动性、独立性、 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发 展? 答案:通过数学教育可以形 成儿童积极主动、独立的个 性品质。首先,通过数学活 动为儿童提供主动参与活动 的机会。儿童在活动中可以 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 自己独立完成各种数学操作 活动,这对培养儿童积极、 主动、独立、自主的个性非 常有益。其次,由于规则在 数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因此可以通过数学活 动要求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 进行操作,使儿童形成规则 意识,学会遵守规则。最后, 通过数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儿 童的任务意识。儿童起初并 没有明确的 任务意识,有时在操作中会 忘记自己正在进行的操作任 务。在数学活动中,儿童会 根据老师的要求逐渐形成初 步的任务意识。总之,通过 数学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儿 童全面发展。 6 . 教师口述应用题时有哪 几种形式? 答案:教师口述应用题有两 种形式: (1)是在口述应用题的过程 中,教师还需运用教具等直 观材料进行示范,以帮助幼 儿理解应用题的含义和结 构。 (2)是教师口述应用题,幼 儿进行解答,此时幼儿理解 应用题,完全凭借头脑中的 表象进行思考,这不仅提高 了幼儿智力活动的水平,同 时也促使幼儿的加减运算由 动作水平的加减向表象水平 的加减过渡。 7、数学教育为何能帮助儿 童正确地认识世界? 答案:首先,数学能帮助儿 童精确地认事物的数量属 性。儿童接触的各种事物都 和数、量、形有关,要解决 各种问题就需要运用数学来 加以解决。其次,数学能帮 助儿童概括地认识事物。儿 童学习的数学内容中包含着 许多诸如对应、等量、可逆 等数学关系,而数学教育可 以帮助儿童体验并注意到蕴 涵在具体事物中的抽象关 系,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 认识。最后,数学教育能培 养儿童对数学问题的敏感 性,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遇 到的问题。总之,通过数学 教育,儿童能掌握一些初步 的数学知识,发展基本的数 学能力,并更好地认识客观 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 8、试述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中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 之间的关系? 答案: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 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 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 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 动建构起来的。儿童建构数 学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思 维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 让儿童获得某种结,而“教” 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 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 识,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 己主动地获得发展的机会。 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 还是思维能力,都不可能通 过单方面的“教”得到发展, 还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 动,也就是自己的学,通过 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 获得。儿童的学习活动过程 就是和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 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和物 (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 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 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 摆弄、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 也包括内在的思考和反思的 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儿 童不断吸收、同化新的经验, 同时也不断改变自己已有的 知识经验,以完成新知识的 建构过程。 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 不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而 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环境: 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 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当然, 教师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 分,也可以和儿童交往,但 必须是在儿童的水平上和他 们进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 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 中,儿童才能获得主动的发 展。 9、试述幼儿数概念形成、发 展的过程与特点。 答案:幼儿数概念的形成、 发展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 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 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 面。 (1)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 计数(数数)是一种有目的、 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计 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 关。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 序是:口头数数,按物计数, 说出总物,按数取物。幼儿 早期的计数能力尚不稳定,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幼儿计数 活动。研究表明:影响幼儿 计数活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方面:在物体空间分布相同 的情况下,点数物体的大小 对幼儿计数活动会产生影 响。因此,提供幼儿点数的 物体大小要合适。 计数物体的空间分布对计数 活动也有影响;幼儿计数活 动的方式也会影响其计数活 动的成绩;同时呈现并继续 保持不变的计数对象对幼儿 的计数活动有利,而相继呈 现并先后更替的计数对象对 幼儿的计数活动则较难。 (2)幼儿对数序的认识数 序,即自然数的顺序,指的 是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 的位置以及与相邻两数之间 的关系。①幼儿计数能力的 发展,为幼儿学习数序,形 成数列概念做了最初的准 备。幼儿的计数活动,为幼 儿数序的学习积累了最初的 感性经验。 ②认识数序,即要能按序的 观念排列10以内的自然数 列。因此,幼儿要能比较10 以内数的大小、理解10以内 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③幼儿对数的序列的认识, 还包括对序数的认识。 (3)幼儿对数的守恒的掌握 数的守恒指幼儿对数的认识 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 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 10以内的数。数的守恒标志 只供学习与交流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要点汇总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要点 第一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基本过程及不同的表述方式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及内容范围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学 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二讲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的本质 儿童数学学习的一般特点 对儿童数学学习有影响的几种学习理论 联想理论(吸收式学习)与建构理论(建构式学习)的区别 第三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流派及发展趋势 列乌申娜数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研究及理论 凯米、学教育思想和课程方案的主要特色 当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向 第四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原则及环境创设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般方法——操作、游戏、比较、寻找、讲解演示及其它方法 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般原则(内容、过程、关系、评价等方面)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 第五讲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有关集合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学前期感知集合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一般发展特点 数图的概念及学前儿童感知排成数图的集合的特点 有关分类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有关对应的基本概念及对应的形式 有关排序的基本概念及形式 各年龄班分类、排序活动的要求及教学要点 1. 2. 3. 4. 5.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第六讲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及教学1.学前儿童10 以内数概念的发展特点2.计数的概念及学前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特点 3.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4.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的概念 5.组成的基本概念、规律及教学要点 6.学前儿童10 以内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年龄阶段特点 7.口述应用题对儿童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的作用 8.10 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及活动设计9.“二进制”原理设计相关的数学猜想游戏第七讲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和时间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1.有关空间方位的的基本概念 2.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3.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4.量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5.自然测量的概念 6.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7.时间的基本特性 8.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发展特点及教学 第八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情境性原则)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策略(预设、观察、介入、互动、译解)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及案例评析 第九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意义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标准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方法 作业(任选一题) 1.什么是幼儿园的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试以“ 6 以内的组成”为内容设计一组非正式数学活动 2.如何理解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游戏法?试以“空间量的比较”为内容设计两则数学游戏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 数学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C. 相互关系 2.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体操活动中,要能够准确站位和运动,需要运用的知识是()B. 空间方位 3. 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B. 小班中期 4. 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始于()A. 动作 5. 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数学教育目标,其归宿都需落实到()C. 儿童发展 6. 在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A. 数量关系 7. “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字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这一教学活动适于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C. 集体活动 8.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数学操作活动要素的是()A. 目标B. 材料C. 规则D. 结果 9. 幼儿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儿童已初步形成了数概念中的()D. 包含关系 10. 幼儿能够进行多角度(多重)分类的年龄为()D. 5~6岁 11. 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的方法是()A. 层级分类 12.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B. 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13. 以下选项中,属于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C. 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14. 在数的组成的教学中,幼儿首先需要的是()A. 教师讲解、示范B. 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C. 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D. 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 15. 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是()C. 口述应用题 16. 幼儿通过掷骰子列算式,学习加减法的方式属于()A. 自编应用题B. 教师口述应用题C. 日常生活情境D. 游戏形式答案:D 17. 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 A. 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 18. 在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B. 渗透图形守恒教育 19. 研究表明,儿童能够理解测量,并对测量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是()C. 5~6岁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第早观察概述第一节第二节 O学习指导 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 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 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O—般观察 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 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O专业的观察 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 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T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事实接收T主观判断 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一一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一一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 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一一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 释。 O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 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第早观察概述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O被观察的行为 1什么是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刺激T行为反应 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T有机体的意识T行为反应 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内在动机T行为反应 发自内在的驱力、情绪或意念等的行为。 3、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 *连续性:某一行为的发生,是有始有终的。 *整体性: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是分离的。 *程序性:先前的经验会影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单元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单元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思考练习 1.阐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包括: (1)数学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之一; (2)学前期是数学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是数学启蒙教育的关键期; (3)数学启蒙教育能满足儿童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4)数学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 (5)数学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6)数学启蒙教育能顺利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是国家有关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制定的,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的指导精神的体现。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中的第四条“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是数学教育的总目标。依据《纲要》科学领域总目标所蕴涵的主要价值取向,从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操作技能3个方面出发,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有参与数学活动的兴

趣、主动性和独立性。 这是有关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的目标。对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是他们进行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这将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能发现和解决问题。 (3)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数学方法探索事物,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发展思维,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发展学前儿童智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由9个部分构成,包括集合、数、量、形、时间、空间、加减运算和数量关系等。 (1)感知集合(分类、排序与对应)的教育内容。物体分类的教育,物体排序的教育、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 (2)基数概念的教育内容。计数教育、相邻数教育、数的组成教育、数的守恒教育、数字的认读与书写教育。 (3)序数概念的教育内容。数序(第几)、自然数列的形成、理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①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① 1.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4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及认识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有代表性情节的日常变化; (8)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初步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9)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2.中班 (1)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学习10以内的基数:顺着数、倒着数、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3)学习10以内的序数; (4)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学龄前儿童数学教育 如何教大班孩子学数学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作者:佚名资料来源:网络点击数:1457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文章 来源莲山 课件w ww.5 y kj.Co m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模拟试卷和答案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皮亚杰认为,和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 2、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口头数数、按物点数、和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及其教育规律,又是一门偏重于教学法的,以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运用性。 二、本大纲编写的特点 理论性。本大纲吸收现代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内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的理论。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注重从高师教育的角度确立体系,将幼儿数概念形成与认知规律与学前数学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紧密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突出强调学前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思维和初步数学能力训练的作用。 针对性。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该大纲力求运用认知发展理论组织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形象和构图等,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突破。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 三、教学目的和要。 1、必须使学生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懂得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教育原理。 2、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好地理论素养。 3、创造条件学习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组织和实施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自觉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途径和基本方法。 2、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 3、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建议 1、根据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可采用研究,讲授,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保证大专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教育能力训练。二者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约为53。 2、为提高能力训练效果,宜组织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实践能力。 3、考核形式教育能力考核、知识理论考试结合。 4、在知识点上,要贯彻新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六、主要参考书目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师大版林嘉绥、李丹玲着;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大版金浩主编;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委; 4、《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南京师大版。 七、教学时间56课时。总学时56课时 章次课题名称课时量 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用任务 3 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2 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4 第四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记录、记录 3 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5

儿童行为观察案例

针对同一个事件的两个教师观察记录 观察对象:阳阳4岁 观察时间:xxxx年12月4日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正确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 观察记录: 教师甲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今天在活动室里,孩子们边听音乐边拍手打节奏,这时阳阳一下子抱住了小琪琪,小琪琪害怕的叫了起来:“老师,你看孙阳阳呀”,这时阳阳听见琪琪向老师告状,用力的亲了小琪琪一下脸蛋后,推开琪琪后赶快跑回自己的座位。 观察分析:阳阳在日常生活不善于沟通,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常常造成其他小伙伴的误会。 教师乙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一天在活动室里,孩子们正在听着音乐的节拍打节奏、拍手、做律动。这时孙硕阳小朋友突然从后面冲了过来,一把抱住了小琪琪小朋友,小琪琪顿时神情慌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害怕的叫了起来:“老师,你看孙硕阳呀”,她一边喊着一边使劲的挣脱,可是这时阳阳听见琪琪向老师告状后手抓的更紧了,而且还用力的亲了小琪琪一下脸蛋后,用力推开琪琪后赶快跑回自己的座位。 观察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模仿能力较强,她们会在生活、

游戏、学习中模仿老师、家长的话或动作,在活动中我走过去拉着阳阳的小手问:请问刚才你在做什么呢?她说:“我让琪琪和我一起做动作,她不和我做”。阳阳是想模仿老师的模样去教琪琪动作,这也说明她是个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模仿的人,可是由于她在与琪琪交流时没有表达出她的用意,导致和她交流的小朋友产生误会,不能够和她所喜欢的小朋友很好的建立友好的关系。 我决定去帮帮她:于是我告诉她正确的方法应该问问琪琪愿不愿意和她一起做律动,要首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再采取行动。现在赶快去告诉琪琪你的想法,并真诚的向她道歉说声对不起,我相信她会愿意和你教朋友的。如果我们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指导,幼儿一旦面临类似情况就会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处理。 点评:记录关注的信息更多的是某个具体活动或者情境下的全过程,一般要把行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写清楚,把事件发生的主要情节表述清楚,详细记录事件的主要细节,以具体展现行为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景。 行为背景主要反映事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说明事件发生的起因,场合以及相关条件等。因此我们要全面观察行为的背景、事件的过程、幼儿的行为和语言、情绪变化(音调、面部表情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在场幼儿的活动。 同时,客观、准确、具体的记录所观察到的信息也非常

读《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有感

读《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有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在我们的一生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或许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比我们的家人还要多。经常我听到老师说这么一句话,“也许我们比孩子的家长更了解孩子。”我想能这样说的老师肯定是位负责任的老师,因为她是用心去观察了孩子,真正去分析了孩子行为背后原因的。可对于一些新老师来说,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可我们又不能不去了解,因为精心阅读孩子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第一步。 以前每次要写观察记录时,我就开始犯难,我要观察谁,观察他的什么,好不容易选好观察对象了,也把观察情况记录下来了,却又不知道怎么去分析,最后都是粗浅地写上几句收工。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曾经撰写的案例。 题目是《翔翔想要心心》,观察对象:翔翔,年龄:4岁半 观察情况:数学活动练习环节,我让完成了的小朋友拿着学习单来给老师检查,翔翔今天做的很快,我看了他做的学习单都正确了,给了他一颗心心作为奖励。他高兴得一跳一跳地回座位去了。过了一会儿我就听见他哭了,走过去问他怎么了,他哭着说:“涵涵把他的心心丢到垃圾桶里了。”我先安慰他:“你不要哭,老师去问问他为什么那样做。”我把涵涵叫来,问他为什么要把翔翔的心心丢了,他小声地说:“我在地上捡的,就丢到垃圾桶里了。”原来,是翔翔自己掉在地上了,涵涵以为是不要的,就丢到垃圾桶里了。我对翔翔说:“这次你也有不对的地方,老师刚才说了拿到心心就贴在衣服上,你没贴才会掉在地上,别人才会捡到扔在垃圾

桶的。男子汉,不能因为一点事情就哭,要坚强一点。这次老师可以再给你一颗心心,但下次如果你拿到心心不按老师说的去做,以后都不给你发心心了。”翔翔点了点头,拿到递给他的心心高兴得跑到评比栏前,垫着脚把心心贴在了他的照片下。 我是这样分析的:翔翔平时在班上属于调皮的孩子,喜欢到处跑,常有小朋友跑来告状,“翔翔打我”,“翔翔推我”,“翔翔拉我椅子”,“翔翔吐口水了”等等,上课也不认真,喜欢和小朋友说话,椅子一刻也坐不住,每天老师批评最多的人就是他。所以,当他好不容易得到一颗心心却被人扔在垃圾桶里的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哭,是伤心,而不是冲上去打那个孩子。老师把心心给他之后,他的反应不是贴在衣服上,而是贴在评比栏中,因为昨天很多孩子都在评比栏上贴上了心心,他却没有,早上爸爸还为这事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所以他也想让爸爸看看他也有心心了。从翔翔的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心里也渴求得到老师和爸爸的认可,而心心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他那么在乎他的心心。 当看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这本书后,回过头再看看自己写的观察分析,才发现问题一大推。首先,我觉得我的记录语言不够精炼,为了清楚地描述整个过程,口水话有点多。比如在最后我对翔翔说的那些话,就显得有点冗杂。然后,就是我的观察不够专业,没有客观的观察,因为在我们眼中翔翔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的心心之所以会被扔到垃圾桶,我认为是他没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责备他不该拿到手里,却没有问问他为什么拿到手里不贴在衣服上。还是后面看到他把心心贴在评比栏才明白他为什么会没贴在衣服上。这其实是我在用前见给孩子贴“标签”,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第一章观察概述 第一节第二节 ⊙学习指导 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得知识: 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得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得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得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得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得阶段. ⊙一般观察 1、什么就是一般观察?观察就是人类得本能.日常生活中得观察行为就是由好奇引起得。观察就是指通过人得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得过程。 2、观察得对象:物、事、人. 3、观察得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与结论. ⊙专业得观察 1、什么就是专业得观察?就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得、以正确得了解为目得、需要收集多方面得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得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2、专业观察得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就是指事实存在得真实面.现实资料得呈现及提供得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得要求。 主观性——就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得想法。决定资料得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得解释、分别解释得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得作用。 主观与客观得整合——观察得目得就是在揭露客观得事实,但就是观察得过程却就是通过主观得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得基本能力 1、辨识观察动机得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得能力。 3、观察工具得选择或制作得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得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得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得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得能力。 8、提出假设得能力。 ⊙被观察得行为 1、什么就是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得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得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得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得互动 环境得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刺激→行为反应 行为得产生就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得,行动者得思考或意识得参与比较少。 刺激→有机体得意识→行为反应 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得行为。 内在动机→行为反应 发自内在得驱力、情绪或意念等得行为。 3、外在行为表现得特点(人类行为得共同特点): ﹡连续性:某一行为得发生,就是有始有终得。 ﹡整体性:人身体不同部位得动作及表情得意义不就是分离得. ﹡程序性:先前得经验会影响后面得行为表现. ?第一章观察概述 第一章第三节观察类型 一、正式观察与非正式观察1??、正式观察 ?正式观察得特点:①对要观察得行为必须预先做好界定,要预测好什么情境、时间回发生什么类型得行为,并且对行为得后果也要作好相当程度得估计。②观察得过程就是在一定控制下进行得。③要对观察者进行训练,建立观察者信度。④用相对严格、先进得方式,通常以量化得方法分析所得资料,结果比较可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指导纲要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指导纲要 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一般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儿童数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课时:3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略讲) 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理解)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理解) 三、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理解) 四、有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理解) 第二节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详讲) 一、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二、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1、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依赖于动作(应用) 2、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依赖于具体事物(应用) 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一)从具体到抽象(应用) (二)从个别到一般(应用) (三)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应用) (四)从同化到顺应(应用) (五)从不自觉到自觉(应用) (六)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应用) 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详讲) 一、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理解) 二、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 三、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理解) 四、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理解) 作业思考题 一、单选选择题 1、.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 A. 数量关系 B.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精彩文档

C.位置关系 D.事物的自身特性精彩文档

2、数学知识是一种() A. 抽象的知识,和具体事物没有关系 B. 抽象的知识,源于具体事物 C. 具体的知识,和具体事物有直接联系 D. 具体的知识,并等同于具体事物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应联系儿童生活 B ?学前儿童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必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C.数学教育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 D ?从个别到一般是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之一 4、数学所描述的是() A?事物自身的特点B?事物间的关系 C?事物的数量特征D?事物的存在形式 5、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 A ?数学能力 B ?数学知识 D ?数学方法 C ?数学素养 6、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只关注自己的动作,而不能与同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反映了幼儿数学学习具有() A ?外部动作的心理特点B.不能顺应的心理特点 C?不自觉的心理特点 D ?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 7、儿童学习数学是从“数行动”发展到“数概念”的过程,说明儿童获得数学 知识的过程是() A ?从具体到抽象B.从同化到顺应 C ?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 D ?从不自觉到自觉 8、有些幼儿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也会受日常经验中的平分观念的影响,如某个 幼儿认为“ 3”不能分成2份,“因这它不好分,除非多一个下来。”,说明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 A ?从具体到抽象B.从同化到顺应 C ?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 D ?从不自觉到自觉 9、小班幼儿往往能说出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自己,但却不容易说家里一共有几个人,说明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 A ?从具体到抽象B.从同化到顺应 C ?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 D ?从不自觉到自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