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近现代工业遗存

济南近现代工业遗存
济南近现代工业遗存

济南近现代工业遗存

表2.2 济南近代工业建筑遗存风格特色分类表

因此,通过分析近代工业区域的分布状况,将济南的近代工业区分为三个主要片区和其他片区,分别为(图2.5):

成丰桥片区:成丰面粉厂、宝丰面粉厂、华庆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四厂、成通纱厂以及仁丰纱厂等

小清河片区:山东机器局、济南裕兴化学颜料厂、成大纱厂等

东流水片区:泺源造纸厂、东元盛印染厂、丰年面粉厂、成记面粉厂、济南电气公司等

其他片区: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器厂、振业火柴公司等

图2.5 济南近代工业区分布图

自1875年近代工业建立到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包括官办、民族工业在内的济南较大的工业企业最盛时期达到了137家。大部分的近代工业建筑遗存例如

厂房、仓库以及办公楼都在上面总结的三个区域内。但是在近几年由于城市结构布局的调整、城市功能质量要求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级差地租的凸现以及国营工业的自身瓦解,大量工厂迁离市区,原有的厂房就此废弃闲置,大量的城市工业用地面临着更新改造,这其中就包括近代工业建筑遗存及其附属用地。以下就结合调研成果来对现存的近代工业建筑遗存进行一下梳理。

山东机器局:山东机器局由山东巡抚丁宝帧于1875年创办,位于天桥区新黄路,是山东近代工业的开端。受洋务运动的影响,丁宝帧向朝廷上书请设机器局,同年清廷正式批准丁宝桢关于创设山东机器局的奏请,随即创立山东机器局。辛亥革命后,山东机器局先后更名为山东兵工厂、济南新城兵工厂,产品仍以军火为主。现为山东化工厂,地址仍然设在当初机器局建立之地,虽然旧址仍在,但是保存的状态十分不理想,现存的近代工业建筑只剩下建厂初期的工务堂,其建筑形式为旧式的传统建筑(图2.1)。

津浦路济南大槐树机车工厂:简称津浦大厂,现为中国北车济南机车工厂。位于槐荫区经六路延长线,是1910年为修理津浦铁路北段的机车、客车、货车,由清政府向德国贷款修建的。现址仍然位于建厂旧址,现存建筑中还保留着一座办公楼(图2.3)和两座住宅(图2.6),保留建筑现状保存比较完整,除了其中一座住宅保存状态一般之外,剩余的住宅和办公楼保存现状比较好,仍然保留着营建初期的风格,办公楼现在还在行使着其办公的功能,两座住宅现在已经改造成为办公。

石墙基、砖墙(今为水泥拉毛抹面)、红瓦四坡顶屋面,屋顶阁楼以及屋顶的老虎窗,均是较为典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的特征。尤其是办公楼入口的处理,突出的金属盔顶的门廊加上两根仿希腊陶立克柱式的石柱,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保存至今(图2.7)。

济南裕兴化学颜料厂:该厂始建于1919年,创建人邹升三,为国内生产煮青(膏状硫化青)染料的最早厂家之一。建国后,易名为公私合营济南裕兴化工厂,1982年恢复济南裕兴化工厂名称。随着小清河治理工程的开始,裕兴化工厂目前已经整体搬迁,现状所保留的工业遗存为解放之后所建,仅为遗址(图2.8)。

成大纱厂:成大纱厂的前身是鲁丰纱厂,1915年由山东巡按使蔡儒楷、泰

武将军靳云鹏等人创办,厂址在林家桥1号,位于胶济和津浦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该厂始建于民国初期,为济南开埠后纺织业之先例。解放以后,成大纱厂由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济南国棉一厂,是当时山东省最大的棉纺织企业。现存布局以及工业建筑中大部分是建国以后建造的,近代工业建筑只剩下建厂初期的一座配电楼。虽然保存质量较为一般,但是仍然保持着其营造初期的风格。石墙基、青砖墙、檐口处理以及其细部的处理,是典型的日耳曼建筑风格(图2.9)。

泺源造纸厂:济南泺源造纸厂起初为官商合办,1906年筹建,1908年10月建成投产,厂区位于天桥区铜元局前街。解放之后该地成立山东造纸总厂,1961年山东造纸总厂分家,原华兴造纸厂更名为山东造纸总厂东厂。现存布局以及工业建筑中大部分是建国以后建造的,近代工业建筑只剩下日军占领时期建造的一栋办公楼,保存质量较为一般(图2.10)。

东元盛印染厂:东元盛印染厂是山东近代著名的民族工业之一,济南市第二印染厂的前身,由桓台人张启垣创办于1898年。电视剧《大染坊》的故事及其原型就是东元盛印染厂。现存的建筑只剩下当时东元盛印染厂的展销厅,现为制锦市派出所所在地,现存建筑保存质量一般(图2.11)。

济南电气公司:济南开埠后第二年(1905),制造局总办刘福航,在“院后街”(今曲水亭)创办办起了济南第一家“电灯房”。1909年,刘福航即在西门东流水对岸之顺河街另设电灯房新厂,并更名为济南电气公司,解放后为济南供电局所用,今厂址已被夷平。

振业火柴公司:济南振业火柴公司是山东最早的民族火柴工业,由丛良弼于1912年创办,位于市中区石棚街,今厂址已经被夷平。

成通纱厂:1932年6月,苗杏村与苗星垣再度合作,开始筹办成通纱厂,厂址选在北商埠义和街。济南解放后,更名为济南国棉四厂。现存的工业建筑大部分为建国以后所建,在现存的近代工业建筑遗存当中有当时的建厂时期的机修车间以及锅炉房等两栋建筑,保留质量较差(图2.12)。

仁丰纱厂:仁丰纱厂由穆伯仁等人创办于1932年,位于天桥区仁丰前街,全称为“济南仁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初期以纺纱为主,解放以后,改名为济南国棉三厂。现存的厂区以及工业建筑大部分保留了建厂初期的规划,建国之后在原来厂区的基础之上又增建了几座办公楼与厂房,并对原来的办公楼和制纱车

间进行了改扩建,在现存的厂区东边仍然保留了几座旧式的办公用房以及附属用房(图2.2,图2.13)。仁丰纱厂是这次调研当中就保存数量以及保存质量还算是比较完好的,仅次于成丰面粉厂。

成丰面粉厂:1921年,苗杏村与苗星垣首度合作,开始创办成丰面粉厂。成丰面粉厂位于天桥以西,南临官扎营北街,北靠工商河。成丰面粉厂建成以后,出资铺设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命名为“成丰街”,沿用至今。

成丰面粉厂的厂区由厂部办公楼、制粉楼、库房、锅炉房等组成(图2.4、图2.14、图2.15)。其中厂部办公楼、制粉楼、库房均为建厂初期所建。制粉楼是该厂的主要生产车间,主体5层,局部7层,高达30多米,墙面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全部为简单的水泥砂浆抹面,三层窗上的三角形山花样的窗楣是唯一的装饰,但是2007年的一场大火将制粉楼内的全部设施化为灰烬(图2.16、图2.17)。成品库房全部都是单层的木屋架形式,石墙基,砖墙体混水墙面,双坡硬山屋面上覆红瓦。其南北山墙是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曲线形的山尖和墙饰线脚都反映出建筑装饰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原料库房同样也是单层库房,与成品库房唯一的区别在于它采用了全清水砖墙,但是其山墙还保留着巴洛克风格的山尖和线脚。成丰面粉厂是本次调研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除了烟囱因为火灾拆除之外,整个成丰面粉厂现在保存质量也不错。

成记面粉厂:前身为民安面粉厂,位于铜元局后街6号。1920年有北洋军阀靳云鹏所创办,后由苗杏村租赁已经倒闭的民安面粉厂,组建成记面粉厂,1966年5月改为济南挂面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拆除,现为山东省残联用地。

茂新面粉厂四厂:1918年,被人称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我国近现代著名民族企业家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在当时的济南陈家楼(即后来的茂新街)开办了茂新面粉厂第四分厂。济南解放后,济南茂新四厂更名为济南茂兴面粉厂之后并入济南成丰面粉厂,后来成为济南阀门厂用地,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拆除。

华庆面粉厂:由张采丞于1921年创办,位于天桥区宝华街。其中宝华街的街名来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街上两家面粉厂的头一个字,即宝丰面粉厂的“宝”字和华庆面粉厂的“华”字。现址为济南民天集团旗下的北山面粉厂。

宝丰面粉厂:前身为恒兴面粉厂,由张蕴山于1921年创办,同样位于天桥

区宝华街。但由于经营不善于由李宝斋接办,改为宝丰面粉厂,现已拆除。

丰年面粉厂:济南近代工业中第一家大型机器的面粉厂,前期成为山东面粉厂,后更名为丰年面粉厂。1914年由济南商会会长、山东工商银行行长张子衡等人创办,位于天桥区铜元局前街,现已拆除。

表2.3 济南近代工业建筑遗存使用性质分类表

2.3 小结

济南作为山东近代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一向有“商贾荟萃之区”之说,特别是随着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相继通车以及1904年济南自行开埠之后,民族工业逐渐兴起,中外商人蜂拥而至,济南很快发展成为当时华北仅次于北京、天津的第三大工商业城市。

但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级差地租的凸现以及国营工业的自身瓦解,大量工厂迁离市区,原有的厂房就此废弃闲置。倒闭和废弃的厂房更是被人们看作是经济衰退的标志,因而使它们常常成为城市更新改造中被首先考虑清除的对象。很多近代工业建筑遗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相继被拆除,从而为以后的研究留下颇多的遗憾。

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

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 我的家乡在天津,下面我就讲讲其在近代的经济发展。 如果说上海是近代长江流域经济龙头的话;那么,近代北方经济的龙头就是天津。 金、元两代定都今天的北京城以后,为保障首都的漕粮转运,相继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汊河口一带,建立了直沽寨、海津镇。1400年(建文二年),燕王朱棣率“靖难”军经直沽南下时,又正式赐该地地名为“天津”。1404年(永乐二年),明政府在这里置建了天津卫。1677年(康熙十六年),清政府把长芦巡盐御史署迁到天津。1725年(雍正三年),将天津卫升置为天津州,不久升为直隶州。1731年(雍正九年),又升天津直隶州为天津府。随着其军事、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天津的经济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仅是海河流域水陆交通的枢纽和长芦海盐的营运中心,而且,作为京城漕粮的转运站,它还成为漕船卸载南方洋广杂货和携带北方土特产品的商品集散地,商业上一天比一天繁荣。 然而,天津虽然已经成为下辖六县一州的京畿“首邑”和华北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与港口城市,但由于他的经济功能相对单一,辐射范围相对狭小,它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并不明显。与此同时,由于交换主要依赖国内区域市场,这一时期的天津及北方地区商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游牧区依然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农耕区的自然经济结构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直到1860年,根据《中英北京条约续约》的规定,天津成了北方的三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得以在这里迅速登陆,使天津获得了比内陆地区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商业上比以前更加繁荣,一个以天津为终点市场的北方外向型市场网络,逐步地构建起来。而和同期或此后开埠的北方其他港口城市相比,天津也因其所拥有的明显优势,而成为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 和同一时期或稍后开埠的北方其他港口城市相比,天津具有最广阔的经济腹地。1930年代,北方许多地区划归于它的势力范围以内。与此同时,天津皮毛,棉花,蛋产品,麻类等主要农畜产品的出口值以及各项商品的进出口值,均居各港前列。1920年代以

济南市茶叶市场发展现状

济南的茶叶市场历史概况 以1984年为标志,济南茶叶内销市场才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国内茶叶市场的开放是在茶叶产大于销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济南国内茶叶内销市场,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是由推销库存产品开始的,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结果、生产、加工型的茶企业带着鲜明的生产型企业的特色,暨没有品牌,又没有直接的产品销售的通路,近二十年以买方为主的济南内销茶市场一直没有摆脱产品推销的阴影,二十年来,为卖而卖,为解决产品的销路,由自产内销的门市到销区茶叶批发市场的形成,茶农自产自销彻底颠覆了计划体制下的一级站、二级站的批发网络,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异地销售。目前济南茶叶内销70-80%靠的是这种产销见面的市场批发模式。为适应市场需求而作出的产品结构调整,传统历史名茶的挖掘,名优茶的应市,给了消费者极大的挑选余地,同时也培育和刺激了新的消费,促使了内销市场的稳定增长。二十年来,在茶文化和名优茶热的双重作用下,传统的区域性消费习惯正在瓦解,二十年前,从济南为中心的华北、东北、西北等北方市场,花茶的消费要占据95%以上,二十年后,花茶的比重已下降到不到60%,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呈快速增长之势,尤其是绿茶,在2003年的那场非典以后,绿茶有益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绿茶的增长速度超过20%。二十年前时名茶生产还刚刚起步,市场总容量不到1万吨,二十年后,名优茶市场销量已达20万吨。茶叶消费正逐渐成熟,尤其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茶有益于健康的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拥有接近1亿人口的山东内销市场,消费前景乐观。 山东省济南茶叶市场网统计的数据显示: 到2004年,全国的茶园面积为127万公倾,茶中产量为万吨,内销为55万吨,内销金额155亿元(人民币),出口为万吨,出口金额为亿美元。 2005年预计,茶园面积为130万公倾,茶叶产量为87万吨,国内销售为57万吨,内销金额为166亿元,1-10月份茶叶出口为万吨,金额为亿美元。 济南茶叶市场概况 济南是目前济南茶叶内销市场最有前景的一个区域,济南不仅有着1400万居民人口,而且是联系全国及世界的旅游城市,据济南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济南茶叶消费值约20个亿,有茶叶经营商户8000多家,占据济南城区的主要终端通路。 济南市民消费的茶,一般习惯于称散茶再包装,或简易纸袋包装,礼品茶流行礼盒包装。春茶上市或节假日的礼品茶是各商家获得利润的主要来源,他们靠平时积累的回头客和利用各种关系建立起的企事业的团购作为目标客户。 济南茶市的销费结构: 市场消费:5年前,济南市民的花茶消费在80%-90%之间,如今花茶的比重已下降到60%。部分消费群体已转向绿茶、乌龙茶及其他茶。有资料显示,济南市民消费的层次为:花茶30元-60元/斤,礼品茶为90-160元/斤之间,名优绿茶的定位在120-150元/斤之间。 礼品茶消费对象为济南市的企事业单位和团体、驻京机构、游客等,在茶文化的作用下济南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近代世界、中国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近代世界、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知识点 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出现,引发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并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通过“三角贸易”等方式,掠夺殖民地财富,发展资本主义; ②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的发展: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获得大量财富,极大促进了国内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另外,英国为发展毛纺织业而进行“圈地运动”,为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知识点补充: “三角贸易”是以贩卖非洲黑奴为主的殖民贸易,最早为葡萄牙、西班牙垄断,英国后来居上,成为最大的黑奴贸易国,“三角贸易”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3、资本主义经济在各国的确立与发展 ①英国于1640—1688年,法国于1789年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阻碍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制度; ②北美殖民地于1775年掀起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独立战争,建立了美国,推翻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殖民压迫; 1861—1865年,美国的南北战争废除了南方的奴隶种植园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③俄国1861年起通过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日本1868年起通过明治维新,发展了国内的资本主义工业,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 ①当时中国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与英国的贸易:中国向英国出售茶叶、丝织品,英国向中国出

售毛、棉织品,中国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为扭转贸易劣势,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 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化 ①《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关税自主权被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与销售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马关条约》签订后,巨额赔款使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新增的通商口岸使中国门户进一步开放,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办厂,加快列强在中国掠夺原料与倾销商品,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辛丑条约》签定后,巨额赔款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在中国进一步掠夺原料与倾销商品,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与发展 ①官方: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成果: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如安庆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创办,最早的近代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办,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1868年左宗棠创办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洋务运动在经济方面的影响: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民间: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地点:主要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大开,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办厂;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一些中国商人、地主、官员,被办厂丰厚的利润所吸引,纷纷投资办厂。

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

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 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许多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名列前茅的经济指标 山东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经济大省,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490.7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6925亿元。农林牧渔产业总产值3453.2亿元,居全国第一位。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美元。 (2)日趋优化的工业体系 山东工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628家,省重点企业集团136个,例如山东电力集团,齐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济南钢铁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兖矿集团等。 (3)蓬勃发展的金融体系 山东金融与保险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金融体系。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51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782.8亿元。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共18家,全年保费收入817.2亿元。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4)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 山东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一。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产区,还是全国最大的花生产区,花生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近年来,山东省的蔬菜生产成为农业中第二主导产业,被称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蔬菜市场的主要供货地之一。山东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主要生产高品质的苹果、梨、桃、杏、枣、葡萄、西瓜等,产量居全国第一。

(5)日渐崛起的民族经济 近年来,山东的民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达193.6万户,从业人员734.7万人,注册资本达到3503.1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1.6%;实交税金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0.2%,山东省百强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31家。南山集团,金锣集团2004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山东的旅游业发展(2010年) 山东省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施,国内打开了,引发了“外国人看中国”的入境旅游热。山东旅游业步入快车道,是在“九五”期间。人民生活的富裕给旅游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给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在国际旅游继续向前发展的同时,国内旅游渐成规模。近年来,山东省旅游业又有突破性发展,主要指标开始进入全国行列,接待国内游客跃居全国第三位,接待入境游客上升到第七位。新世纪前3年,旅游总收入从307亿元增长到610亿元,年均增长100亿元,高出全国同期年增长14个百分点。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全省旅游总收入只达到上一年的94%,高出全国6个百分点。2004年,山东省旅游总收入81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1%。2005年更是突破100亿元。旅游业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向主导产业的地位迈进。 截止到2004年年底,全省有12个优秀旅游城市,1A~4A级旅游风景区(点)114家,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6家,星级饭店500余家,旅行社137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64家。2002年,我省旅游整体形象确定为“走近孔子,扬帆青岛”。山东省旅游业发展要从打造整体形象入手,主推“山水圣人”和“黄金海岸”两大品牌,进而带动激活全省旅游大市场。

济南市产业结构优化

济南市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分析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有效地推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有效发展,它 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依据产业结构的理论,同时选取济南市为例,对济南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虽然济南市当前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济南应从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两个方面促进济南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政策供给结构需求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现代经济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生产总值即GDP的增加,二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截至2016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发展最好的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问题体现了我国当前结构性矛盾突出。如何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外学者很早就对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威廉?配第在17 世纪首次认识到产业结构是决定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关键因素,并在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表达了他的研究结论: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农业附加值高。1691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结合配第的研究成果和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将趋于减少,同样,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生也将减少。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提出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罗斯托在1958年提出主导产业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指出主导产业通过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瞻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并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等五个阶段,后续研究者在其基础上增加了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刘伟和李绍荣(2003)采用建立索洛模型的方法,通过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我国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最大的结论。王艳荣(2006)通过建立模型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其预测结果是到 2014 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将超越第二产业,中国将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葛澄清(2005)结合湖北省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湖北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得出结论:湖北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过大,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其结构调整缓慢,产业素质偏低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小,水平低。并就以上相关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王健(2010)应用面板数据,对我国 31 个省份 12 年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区域地理溢出效应。我国还有众多学者对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研究,周振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一书中对产业结构作了系统的分析,并揭示了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还有很多学者如郭克莎、李悦、王述英等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济南经济发展概况

济南经济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概况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39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1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637.4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058.18亿元,增长14.9%。全市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145.1亿元和266.1亿元,分别增长39.3%、26.6%。全部税收527.7亿元,增长21.2%;税收占生产总值比重13.5%,提高0.5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平均136.8点,提高14.7个点。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1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8903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 (二)各行业的概况 ①工业 济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工业立市"政策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冶金、机械、轻纺、化工、电子、建材、医药、食品等行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5余家。主要产品有重型汽车、机床、大型压力机、实验机、洗衣机、电视机、电子衡器等4000余种。 ②农业 济南市有乡村人口357.8万人,耕地总资源356.8千公顷。济南市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2002年,蔬菜总产量633.7万吨,奶类总产量10.1万吨,禽蛋总产量45.1万吨,肉类总产量35.3万吨。其中明水香稻、龙山小米、章丘大葱、北园白莲藕、泰山小白梨、大货山楂、历城红玉杏、黄河鲤鱼、平阴玫瑰等以其品优质良而驰名中外,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③金融 2002年济南市地域财政收入234.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66.25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446.5亿元,各行业零售额全面增长,批发零售贸易额293.6亿元,餐饮零售额61.3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91.6亿元。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从古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了19 世纪中叶,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进程,促成了其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一) 近代前期( 1840—1919 年) 1)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19 世纪60 年代到90年代,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 倍,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 19 世纪60 年代起,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军事工业和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带有封建性的民用工业。 4)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却步发展;1912—1919 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迅速发展,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该时期并存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主要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

经济。 2) 相互关系:自然经挤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起到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产生解体作用,后又由于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这两种经济也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及外国资立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近代后期(1919——1949年) 1) 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2) 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3) 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破产,解放战争时期,又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4)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还领导军民进行了经济建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并组织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解 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该时期并存的主要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

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济南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也是国家批准的副省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基地。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257平方公里,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势南高北低。在《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中对城市性质的定位是“山东省省会,着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和企业一样相互间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利用SWOT分析模型对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有助于明确城市的战略定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优势(Strengths) 济南是山东省政治中心,几乎所有的省直机关和大多数中央驻鲁机构都设在济南,是全省的决策中心。其省会城市的地位具有省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济南市是区域性宏观经济调控中心,除省级宏观调控部门多在济南外,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中国证监会济南分会、中国宝监会济南分会等代表中央政府监管黄淮海地区的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派出机构都在济南设立区域性总部。 济南是山东省的科教文化中心,教育基地的地位也十分显着,济南市区高校云集,有各类高校40余所,在校生达数十万人,这在山东省内也是独一无二的。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和省级科研机构密集。济南在晶体材料、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齐鲁软件园被命名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软件园,是全国4家国家级软件园之一。 济南的工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形成了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机械装备、石化化纤、食品药品等六大优势产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泉城”,72名泉与大明湖构成了独特的泉城风貌。历代帝王达官,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无数咏泉的诗篇。千百年来,人们围绕泉水展开的民俗活动成为今天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是济南古城的整体景观特色,这是古人留给济南的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世纪初济南古城西部建成的经纬路分明的商埠区,又是前人留给济南保护古代泉城生态、建设新城商埠经济的成功典例。直到今天,济南古城区和商埠区仍然是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和旅游区。济南的三大名胜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每年吸引这大量的游人。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具有较大作用,同时能够提高济南综合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例,加快城市转型。

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条 件评价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济南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也是国家批准的副省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基地。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257平方公里,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势南高北低。在《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中对城市性质的定位是“山东省省会,着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和企业一样相互间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利用SWOT分析模型对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有助于明确城市的战略定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优势(Strengths) 济南是山东省政治中心,几乎所有的省直机关和大多数中央驻鲁机构都设在济南,是全省的决策中心。其省会城市的地位具有省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济南市是区域性宏观经济调控中心,除省级宏观调控部门多在济南外,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中国证监会济南分会、中国宝监会济南分会等代表中央政府监管黄淮海地区的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派出机构都在济南设立区域性总部。 济南是山东省的科教文化中心,教育基地的地位也十分显着,济南市区高校云集,有各类高校40余所,在校生达数十万人,这在山东省内也是独一无二的。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和省级科研机构密集。济南在晶体材料、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齐鲁软件园被命名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软件园,是全国4家国家级软件园之一。 济南的工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形成了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机械装备、石化化纤、食品药品等六大优势产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泉城”,72名泉与大明湖构成了独特的泉城风貌。历代帝王达官,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无数咏泉的诗篇。千百年来,人们围绕泉水展开的民俗活动成为今天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是济南古城的整体景观特色,这是古人留给济南的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世纪初济南古城西部建成的经纬路分明的商埠区,又是前人留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 鸦片战争后的变动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后 3 初步发展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 短暂的春天1914至1918 2 国民党短暂发展1927至1936 3抗日战争时期 4解放战争时期 1914年—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虽然短暂但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民族之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辛亥革命扫清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了,保障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实业救国运动高涨,人民投身实业的积极性提高. 3.抵制日货运动开展. 4.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无暇东顾.为中国资本主义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 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进步潮流,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

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但受到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压迫.抗战 时期,由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加上战争的破坏,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并于1956年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 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 (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演变过程: (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3.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兴衰过程: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作者:————————————————————————————————日期:

济南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1.1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01′至37°32′、东经116°11′至117°44′之间,面积8177平方公里。南部为泰山山地,北部为黄河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河流较多,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还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济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少雨,多西南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干燥,多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3.5℃-15.5℃,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降水量600-900毫米。

【完整版毕业论文】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6课标Ⅱ,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016课标Ⅰ,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016江苏单科,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2015课标Ⅱ,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015课标Ⅰ,28)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2014课标Ⅰ,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012课标全国,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抽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2015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匮乏 (2014浙江文综,15)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1]

中国近代经济的模式和特点 一、社会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社会封建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是:生产上“男耕女织”,消费上“自给自足”,们过这美好的生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对华倾销商品,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并进行早期的资本输出,这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小农经济破产,社会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国人民灾难加深。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成长起来的,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及军阀官僚的压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丁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中国民族资本缺乏独立性民族资本所经营的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工业的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它发展的办法就是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力求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这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侵略,但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技术、机器乃至企业管理,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60年代以后,随着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开展,出现了中国自己的近代企业。军事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企业,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封建性。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使中国呈现出较明显的半封建特征。 由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客观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再加上清政府政策放宽、百日维新、清末新政以及20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又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实业救国”成为一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他们投资于新式工业,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使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纷纷破产,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