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研究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研究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研究

2010年5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y.2010第22卷第3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 niversity of P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22 N o.3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

共享策略研究3

朱 彬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高校教师在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只有在与他人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时,才能实现自身隐性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此,从教学与科研两大方面提出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几点策略,这对我国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全面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268(2010)0320147206

一、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知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思考信息的能力。知识来源于人的思想,只有人才能创造知识,任何组织或者IT技术都无法不借由个人而自行创造知识。知识可以以多元的方式呈现,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系统化的文件、标准作业程序、价值观、信念、承诺、决策与行动的品质、处理复杂事物的经验、迅速的情境判断、提炼后的专业直觉、新环境中自我适应的学习等等,都是知识的反映。根据知识规范、客观、理性的程度,知识又可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时也称为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这种划分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实际上,任何知识都含有隐性的维度。1998年国外学者Leonard[1]用一个连续体来描述知识:在连续体的一极,是完全隐性的,存在于人的大脑和身体中下意识或无意识的知识;而在连续体的另一极,是完全显性的或编码的、结构化的,可以为他人使用的知识。大多数知识存在于这两极之间,显性的成分是客观的、理性的,而隐性成分是主观的、经验的。

隐性知识是当代管理科学与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它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ickael Polanyi)于1958年正式提出

?

7

4

1

?

3收稿日期:2010201228

基金项目:2009年福建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创新型知识团队粘滞知识转移机理研究(2009C015);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JBS06058)

作者简介:朱 彬(19772),男,福建仙游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研究。

来的。迈克尔?波兰尼因此被称为隐性知识之父。他于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是西方学术界第一部对隐性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隐性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基于“我们知道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信念,认为在显性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它是人类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人”,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认识信念。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 )[2]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与技能,学习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1985年,著名心理学家Sternberg [3]也提出了自己的隐性知识的概念。隐性知识被Sternberg 和他的合作者们定义为“行动定向的知识,在没有其他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它允许个体达到他们个人所认为的具有价值的目标”。具体地讲,隐性知识具有三个特征:(1)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2)在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具有有用性,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就越直接,这种知识就越有用。(3)隐性知识是不能言传的知识,它通常是在最低环境支持条件下靠自己获得的。另外一位智力心理学家Wagner [4]认为,隐性知识是一个由三维度组成的立体结构。这三个维度组成的立体结构可由图1来表示

图1 隐性知识三维立体结构图[4]

第一维度是内容(co ntent ),包括三个组成部

分:(1)管理自己,指在工作情景中自我激励和自我组织的知识(如自我调节、克服自我弱点等);(2)管理任务,指如何做好与具体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3)管理他人,指关于管理下属和与同事交往方面的知识(如激励下属以提高产量和工作满意感等)。

第二个维度是情景(context ),包括:(1)局部情景(local context ),指集中注意目前具体任务的完成,具有短期性;(2)整体情景(global context ),注重长远目标,以及如何让目前的情况和宏大的规划相匹配。

第三个维度是取向(orientation ),包括:(1)理想(idealistic )取向,指一个解决方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理想的标准;(2)实用(pragmatic )取向,指一个方案的可实施性。高绩效所需的知识必需具备这两种取向。

(二)知识的转化

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日本著名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 Ikujiro )认为,组织中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动转化的,并且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创造过程[5]。他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经典名作《知识创新型企业》首先提出了组织内部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即著名的SECI 模型。

1.社会化模式(socialization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是一个知识个体之间共同分享隐性知识,共享心智模式、技能和诀窍的过程。有时单个个体可以直接与其他个体共享隐性知识。传统的“师传徒受”就是社会化的典型模式。

2.外部化模式(externalization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部化的过程是把隐性知识通过比喻、类比、图像、假设或思想模型等方法把隐性知识表达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3.联合化模式(combination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联合化的过程是知识个体通过对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进行排序、增减、分类、综合从而产生新的、更有使用价值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的过程。

4.内在化模式(internalization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在化是一个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的过程,其实质上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组织内得以共享,其他员工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内在化了的组织的隐性知识整合了组织内各成员的知识,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系统型知识。

上述四种模式都存在于现代知识型组织中,且发生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就像一个知识螺旋上

?

841?

升的过程。对以上四种知识转化的模式我们可以用表1将其归纳如下:

表1 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型

转化模式转化过程转化方法社会化(socialization)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讨论、交流、模仿、实践外部化(externalization)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比喻、类比、图像、演绎联合化(combination)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编码、排序、分类、综合内在化(in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体会、体验、阅读、聆听

二、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问题的提出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把对经济有着重要作用的知识分为四类并分别作了说明[6]:(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2what),是指有关事实方面的知识。在一些复杂的专业领域,高校教师需要掌握许多类似的知识才能完成好教学科研任务,如法学院的教师便是这类人员。(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2why),是指自然原理和科学规律方面的理论知识,如:牛顿定律、供求规律。一般在高校中基础研究成果表现为Know2 why类知识。(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2 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包括技术、技巧和诀窍等。高校教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或者在科研上对某种方法或工艺的改进都属于此类知识,Know2how类知识学习并形成的典型例子就是“干中学”。(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2 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的信息,比如高校教师在长期的学术科研活动中获得的对其创新能力起关键作用的专家关系网络的知识就是属于这类知识。

前两类知识是属于显性知识,是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的和规范的知识。大学传播的知识主要就是这类作为全球公共品的显性知识。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提高传播和应用这类知识的效率。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主要体现为价值观、信仰、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等。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更具有本源性及基础性,是创新和价值的源泉。比如高校教师的教学技巧就属于隐性知识,它的学习需要高校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观摩教学以及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导师制等途径,潜移默化地领会、体悟并形成。再比如,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是一个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而解决理论或者现实问题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隐性知识积累和形成的过程。由研发形成的知识表面上为技术报告或论文等显性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创新实践的过程中科研人员所积累的隐性知识和能力[7]。

高校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形成了教育教学知识和学术科研知识这两大类知识。教师所具有的这两类知识,不仅包含了理论性的、文本化的知识,即显性知识,还包含了大量隐含于实践性中的、情境性的知识,即隐性知识。教师的教育教学、学术科研的显性知识是经过编码化、格式化或结构化后的知识,它可以通过书面和系统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以诸如数据、科学公式、教科书、说明书、手册等形式在组织中共享,这些知识通常较易处理、转移和共享。与显性知识相比,教师的隐性知识则较难转移与共享。教师有关学术科研方面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其所从事学术研究中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完成目标任务的管理方法、处理复杂事物的经验、迅速的情境判断、提炼后的专业直觉、实践性操作技巧、应用技术及窍门等,它对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又是极其复杂的。而教师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它涉及教学过程的一切方面:既有教育理念方面的,又有教学内容、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方面的,还有师生关系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知识,它深植于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中,深藏于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中,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只有在与他人交流和共享显性与隐性知识时,才能实现自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然而,有调查研究表明[8],无论是在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的共享方面,我国高校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试图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教学和科研两大方面来探索促进我国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问题。

?

9

4

1

?

三、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研究

(一)教学方面

1.建立“师带徒”制度和相互听课制度

根据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理论模型,隐性知识的传播有两种主要途径:社会化和外部化。社会化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它是个体间传播、共享隐性知识的有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得以共享和转移。“师传徒受”就是个体间转移、共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新教师在刚进入教学岗位时,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需要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可以通过为每位助教配备一位导师,建立老教师帮助和指导新教师的“师带徒”机制,使老教师多年来在教学上积累的丰富的隐性知识能够有效地传播和转移给新教师,使新教师能够迅速进入教学角色,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新教师在听老教师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途径,可以把老教师多年来在教学上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学习继承下来,使自己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性的劳动和重复性的错误,进而使他们能够在更高的起点上对教学上的隐性知识进行创新。老教师去听新教师的课,不仅可以在教学上给予新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且通过吸收新教师在知识技能观念上的新鲜血液,也能获益匪浅。因此,“师带徒”制度和相互听课制度是典型的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是教师间转移、共享教学经验与技巧等隐性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

2.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学观摩,倡导教师集体备课

对于隐含于实践和具体情景中,难于编码的教师们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等隐性知识,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是促进教师们共享这些隐性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面对面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之间通过互相观察、模仿、学习并分享他人在教学上的隐性知识,可以达到修正和重构自身教学上隐性知识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群体专业素质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让教师们聚集在一起,就某个教学主题共同研讨。在研讨过程中,使教师们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等隐性知识得以充分外化,并为其他教师所共享。此外,可倡导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备课,交流在教学上的心得,共同讨论教学上的经验及教训。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方式,组织教学观摩。教师之间能够借着教学观摩这个平台,观察、模仿与学习他人教学上的成功经验、方法、技巧等隐性知识。

3.鼓励教师对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通过Blog和Wiki平台共享各自的教学经验

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的另外一个主要途径是外部化。外部化是指藉由描述、类比、隐喻、假设等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或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它实现的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通过教学后记的形式写出来,使教师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就是一个教师把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外部化过程。而鼓励教师撰写专业生活史,则是通过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回顾,发现教师自身的人格和认知特性、知识结构、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影响、个人专业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个人常用的教学方法等,它是教师对自身进行的一种“元认知研究”。通过在Blog和Wiki平台上发布教师们撰写的教学后记和教师专业生活史,有利于实现教师教学经验等隐性知识的集体交流与分享,使经过“编码”和“格式化”后的隐性知识能够在教师群体中转移,从而使教师能分享到其他教师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隐性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体专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整体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科研方面

1.构建学习型的科研创新团队,成立跨院系的交叉学科学术研究中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交叉融合与集成的趋势。而且,现代的知识创新通常需要涉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的异质性知识的互补和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工程。为此,高校需要构建学习型的科研创新团队,成立跨院系的交叉学科学术研究中心。教师们围绕共同的科研创新课题和目标进行合作,形成共同探究的学习型组织。这种学习型组织可以由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跨院系的教师组成,且每个教师的身份都是平等的。科研创新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使

?

5

1

?

他们能够面对面地相互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协作、共享、转移和应用。通过来自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创造性碰撞,提出富有创意的新概念、新知识,并应用到具体的创新实践中,实现交叉知识的创造性融合与集成创新。在完成团队共同的科研创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们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经验,分享对方的观点,相互帮助,并最终促使他们在学术科研上共同发展。每个教师在观点、专长、技术或经验上都存在着差异,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教师将自己的专业隐性知识显现出来,同时还可以分享其他教师的隐性知识,并在创新实践中,集成和生成新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充分体现了“异质性的融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一观点。清华大学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程研究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中心的研究人员是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机械系、精密仪器系、工业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等不同院系的教师组成, CIMS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大量高水平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开发项目及工程应用项目,其中“CIMS实验工程”项目获得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颁发的国际大奖———“大学领先奖”,其他项目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三等奖12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2.开发一个有利于教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知识库

建立知识库的目的,在于将学校组织中的知识以容易取得和了解的形式,呈献给需要该知识的教师员工。知识库可以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所需要的显性与隐性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学上与科研上的成功案例等等。在建立知识库之前,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谁是知识库的使用者?因为知识库的价值在于知识的活用,而非文件管理本身,知识库管理必须与创造未来价值的活动相结合;(2)“库化知识”的形式与数量为何?因为适应性比完整性重要;(3)“库化知识”的品质与价值如何?评估的工作绝不能省;(4)有效的存储与传播媒介为何?因为只有适当的信息技术才能产生效果。

3.建立有利于教师在学术科研上的专业隐性知识共享的“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又称作知识黄页簿,是知识的库存目录。它告诉寻找的人,组织有哪些知识项目及其分布位置,以便人们按图索骥,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来源。知识地图显示的知识来源,可能是部门名称、小组名称、专家名字、相关人员的名字、文件名称、参考书目、事件代号、专利代码或者知识库索引等,但却不包含知识的内容本身;它是指南和索引,用以节省人们追踪知识来源的时间。有了良好的知识地图,无论所需要的知识多么冷僻,只要有个开头,就可以通过层层的指引一路追踪下去,找到知识的源头。在高校组织中,知识地图是明确标定学校的各种显性知识库的位置、内容以及相互关系的地图,如给出报刊库、书库、文件库、软件库、档案库、账目库等显性知识的储藏位置,其目的在于方便教师查找、获取显性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的共享。此外,知识地图还可以用于描述学校组织内各学科领域及各部门所拥有的专家,并提供各种专家的详细信息及与其交流的环境。我们知道,隐性知识获取的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与知识拥有者本人进行沟通与学习,因此,学校组织应对每一位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与专业特长进行分析,建立教师个人知识地图。当然,教师个人知识地图不能仅限于学校组织内部的教师,还应不断地扩大地图板块,建立校外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等人员的人际网络知识地图。只有这样,当教师们在科研上遇到难题时才能按图索骥,迅速地找到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专家,并通过直接向其咨询、请其来作报告、指导课题研究、交流互访以及直接登门拜访等方式来分享其专业隐性知识。

4.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构建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浓厚的学术氛围

无论是知识地图还是知识库,都还不能确保知识的转移,尤其是对创新最有价值的隐性知识。知识的创新与利用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无法由任何系统代劳。研究人员发现,文件、数据库、群件(gro up ware)等任何智能型系统,都无法取代人们面对面的谈话在知识转移、共享与创造中的作用。由于人类是社会及群居动物,利用谈话及相处沟通的方式可以在知性方面激发创意,并且在感性方面得到肯定,进而培养信任感与成就感,引发更多的知识分享与意愿,形成一个良性而有效的循环。在高校中,各院系和科研院所应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研讨会这样的平台上,老师们能够自由交流各自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以及教学方法与技巧。研讨中,每位教师都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相互

?

1

5

1

?

提问、相互质疑,教师们学术上的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可得到充分外化,并为其他教师所共享。另外,还可通过组建各种学术兴趣团体、读书小组等方式,促进教师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构建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在这方面,企业有许多经验可供学校组织借鉴。例如,中国惠普公司定期举行所有员工参与的读书会,推荐员工阅读与业务相关的书籍和个人成长书籍,并进行读后交流;惠普内部的经理人员被要求定期前往惠普商学院讲课,与内外部的人员分享战略构想,等等。

5.建立有共同学术兴趣和爱好的学习型“知识社区”,培养乐于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

所谓“知识社区”,是指教师员工自动自发(或者半自动半自发)组成的知识共享团体,其凝聚的力量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与信任,或是共同的兴趣,而不在于正式的任务与职责。社区成员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积极参与活动。因为人们加入的理由是乐于分享经验与知识,并互相教导和学习,进而从中得到相互肯定和尊重。知识社区最能发挥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创新,这是因为,在正式组织中,教师员工往往因为绩效竞争而缺乏互信,因此对重要的知识有所保留,不愿分享;而这些问题却都可以在非正式的知识社区中得以解决,因为知识社区有如“同好团体”,成员间是平等关系,凝聚的动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当然比较容易开诚布公地分享知识。正是由于教师员工在社区活动中是自动自发地交换意见与观念,分享外部的新知识,因此形成了学校组织最宝贵的人力资产。当某个教师跳槽离开时,社区中的其他教师可能分别拥有他的部分知识,因而使“他”的完整知识

得以保存。

6.在学校人事部门或者是科研管理部门设立“知识主管”岗位,以促进教师知识共享与创新知识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识别、认知、掌握高校内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知识分布,建立学校的知识库和知识地图,开发利用高校内不同学科和专业教师的“知识链”,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并利用各种知识,促进教师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主管部门的职责还包括对学校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发明与专利、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L EONARD D,SENSIPER S.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Group Innovation[J].California Man2

agement Review,1998,40(3).

[2] 彼得?F?德鲁克.新型组织的出现[J].哈佛商业评

论,1988(1).

[3] STERNB ER G R J.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and Wisdo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3):6072627. [4] WA GN ER R K.Tacit Knowledge in Everyday Intel2

ligent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6):123621294.

[5] NONA KA I,TA KCUCHI H.The Knowledge2Cre2

ating Company:How J apanese Company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2

view,1991(11).

[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24.

[7] 韩璐,金永生.隐性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分析[J].北

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8259. [8] 徐建培.大学知识管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5:8.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T acit K now ledge Sharing for College T 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 now ledge Management

ZHU Bin

(School of Economics,Fuj ian N ormal Universit y,Fuz hou350007,China) Abstract:Tacit knowledge is personal and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and shared by other persons.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alents,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the college teachers have accumulated lots of tacit knowl2 ed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college teacher can realize the increment and innova2 tion of their own tacit knowledge only when he communicates and share the tacit knowledge with others,which can improve their work qualitie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es.Hence,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for prom o2 ting college teachersπtacit knowledge sharing from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pects.These strategies may have realistic signifi2 cance in upgrading the level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qualiti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age of knowledge2based economy.

K ey w ords:knowledge management;tacit knowledge;explicit knowledge;college teachers;tacit knowledge sharing

(编辑:蔡秀娟)?

2

5

1

?

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_[全文]

引言:明确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两者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看,知识管理既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也是对信息管理的扬弃,两者虽有一定区别,但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 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By AMT 宋亮 相对知识管理而言,信息管理已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尽管人们对信息管理的理解各异,定义多样,至今尚未取得共识,但由于信息对科学研究、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作用,信息管理一词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最近几年才提出,而今知识管理与创新已成为企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重要原因就在于知识已取代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如何?有人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对立起来,强调将两者区分开;也有不少人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信息管理;多数人则认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者关系密切,正是因为知识和信息本身的密切关系。明确这两者的关系对两者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看,知识管理既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也是对信息管理的扬弃,两者虽有一定区别,但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概念 1、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这个术语自本世纪70年代在国外提出以来,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关于“信息管理”的概念,国外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1>.人们公认的信息管理概念可以总结如下:信息管理是实观组织目录、满足组织的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同时认为信息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以图书馆工作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时期,以信息系统为特征的技术管理时期和以信息资源管理为特征的资源管理时期。 2、知识管理 由于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Karl E Sverby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日本东京一桥大学著名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已经总结好的被基本接受的正式知识,以数字化形式存在或者可直接数字化,易于传播;隐性知识是尚未从员工头脑中总结出来或者未被基本接受的非正式知识,是基于直觉、主观认识、和信仰的经验性知识。显性知识比较容易共享,但是创新的根本来源是隐性知识。野中郁次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其中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知识管理系统:目标与策略

知识管理:目标与策略 摘要: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界定知识经济的概念,探讨知识管理的目标,比较分析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之异同,以促进我国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

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

隐性知识管理

关于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大中小发表时间:2010-6-22 16:55:47 作者:佚名点击数:20 评论数:0 【查看评论】 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已逐步融入到了企业中,很多企业积极推动实施,但从国内目前部署情况来看,知识管理仍不成熟。 本文关键字: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已成为知识创新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通过呼叫中心业务流程中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分析,集中探讨如何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呼叫中心员工的业务培训过于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存在。事实上,员工在工作中所形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中心技术的经验、判断力和应答技巧等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形成呼叫中心竞争优势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加强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管理。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20 世纪50 年代最早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把这部分知识命名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 日本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则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二、呼叫中心知识共享的障碍 隐性知识很难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让接受者和学习者直接获得,具有内隐的特性,不容易被编码和传播,不易被其他企业仿制或窃取,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但它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1.员工激励和业绩考核机制。一个理性的员工,只有认为知识的共享比知识的专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会有长久的共享热情。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典型例题讲解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典型例题讲解 1.()就是从事信息分析,运用专门的专业或技术去解决问题、提出想法,以及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工作。 2.共享行为的产生与行为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乃至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解决分享行为中的许多心理因素及社会影响。 3.从总体来看,目前的信息管理正处()阶段。 4.知识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是()。 5.从数量上来讲,是知识员工的主体,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这是知识员工职业发展的起点的知识员工类型是()。 6.人类在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进入第四个阶段——(),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时代。 1.对信息管理而言,( )是人类信息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信息需求的不断 变化和增长与社会信息稀缺的矛盾是信息管理产生的内在机制,这是信息管理的实质所在。 2.()就是从事信息分析,运用专门的专业或技术去解决问题、提出想法,以及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工作。 3.下列不属于信息收集的特点() 4.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是() 5.下列不属于信息的空间状态() 6.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深度来看,网络信息服务可以分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的()观点是指,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视为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才从信息管理中孵化出来,成为一个新的管理领域。 2.著名的Delicious就是一项叫做社会化书签的网络服务。截至2008年8月,美味书签已经拥有()万注册用户和160万的URL书签。 3.激励的最终目的是()

4.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知识管理出现的() 5.存储介质看,磁介质和光介质出现之后,信息的记录和传播越来越() 6.下列不属于信息的作用的选项() 1.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发展从几方面影响着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 2.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根本就是“()”,根据不同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用户搜索、组织、选择、推荐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3.丰田的案例表明:加入( )的供应商确实能够更快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从而促动了生产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4.不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需具备三个条件() 5.下列不属于文献性的信息是() 6.下列不属于()职业特点划分的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储节旺,方千平(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3 摘 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评析了知识共享的内涵、类型、过程、模式、实践。对知识共享内涵的认识有信息技术、沟通、组织学习、市场、系统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类型的认识有共享的主体、共享的知识类型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过程的认识有交流、知识主体等角度;知识共享的模式包括SEC I 模式、行动—结果的模式、基于信息传递的模式、正式和非正式的模式。对知识共享的实践主要总结了一些著名公司的做法和成绩。 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模式;理论研究 Abstract: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i m portant link in the knowledge manage ment chain .This paper revie ws the meaning,type,p r ocess,model and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 2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I T,communicati on,organizati on learning,market and syste m.The type of knowl 2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typ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p r 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communicati on and the main body of knowledge .The 2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SEC I,acti on -result,inf or mati on -based deliv 2ery and for mal and inf or mal type .The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in s ome famous cor porati ons ’method of work and their achieve ments . Keywords: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manage ment;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theoretical study 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 Q009)及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质与量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因此,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和实施运营都显得十分必要。 保罗?S ?迈耶斯于1997年详细介绍了适合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系统的设计方案[1]。自此以后,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展开研究,研究领域从企业不断扩 大到政府、教育等社会组织。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从笔者掌握的知识共享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知识共享的定义类型、过程、模式等方面。 1 知识共享的定义 由于知识内涵的开放性和知识分类的复杂性,专家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理解也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但他们还是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共享的内涵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111 观点简述 1)信息技术角度。Ne well 及Musen 从信息技术的角 度来理解知识共享,认为必须厘清知识库中符号和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知识库本身并不足以用来捕捉知识,而是赋予知识库意义的解释过程。因此,对知识共享而言必须包括理性判断与推理机制,才能赋予知识库生命[2]。 2)信息沟通角度。Hendriks 和Botkin 等人认为知识 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过程。 3)组织学习角度。Senge 认为,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 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

企业知识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企业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1 安达信 安达信(Arthur Anderson, AA) 公司主要从事会计与审计、税务、商务顾问、咨询服务等业务,因为它为客户提供的服务99.5% 基于知识,因此,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贯穿于决策和管理过程的始终。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所有信息组合成一个中心知识库。该公司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 促进个人和组织学习的过程”。在实施知识管理时,该公司的一些重要理念还包括: ? 知识与学习密切相关; ? 在将知识与管理结合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知识不容易管理,因为它存储在人们的头脑中; ? 知识管理策略应该与公司的商业策略密切结合。 目标 ? 帮助员工表达他们的思想; ? 帮助知识经理们更好地组织知识; ? 不断充实知识管理系统,使其容更加丰富,鼓励员工使用它; ? 力求使企业的所有知识都变成可以查询和获取的显性知识。 计划的实施 安达信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知识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具有竞争优势的策略。每一条服务线和每一个产业部门都有责任保证知识的共享。同时,每一条服务线和每个产业部门都配备了一名知识经理,共计60 名,其中一些人全职负责知识管理工作。 ? CIO 与CKO 的职责 前者关注技术,后者的工作集中于知识处理、调查和评估用户对知识产品的使用情况。但无论工作重点如何,两者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合作。在企业部,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被上载到网上去,需要对它们进行评估,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上载。 ? 技术平台

安达信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普通的软硬件平台(Windows 、Lotus Notes 和PC 机)。所采用的三大技术是:群件技术、Internet/Intranet 、数据库和指示系统(Database & Pointer System)。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技术是以下三种: ① Lotus Notes 确保信息能够安全地在全球围传播; ②语音允许人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进行交流; ③知识基地提供最佳实践数据库。 实践 安达信的知识管理项目获得了以下成果: ①全球最佳实践项目(GBP ) ②网上安达信 所有员工都是部网的用户,网上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公告(例如,金融市场产业)、相关资 源(例如,有关会议和有关公司其他投入产出的结果)以及网上对话与讨论。 ③电子知识蓝图 ④ 全球最佳实践基地(Global Best Practice Base ) 汇集了各类项目报告,共 2 万多页(同时有光盘版)。在总部有25 个人监督它的使用情况,并对容进行整理。该项目的定量和定性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构建事件的框架,并按优先次序排列。 ⑤ 商务咨询顾问 提供安达信所有的商务咨询方法(被制作成光盘),并提供50?100种工具,咨询人员可以将其作为辅 助工具。 ⑥ 专家向新手传递知识知识管理的难点之一是专家如何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新手,在安达信,新手通过全球培训数据库获得知识。 经验教训 ? 引入Lotus Notes 时,并没有提供全球最佳实践数据库的能力,但事实证明这个数据库很有用,因此安达信应该与Lotus 协作,提供能满足全球最佳实践需求的产品信息。 ? 应该尽早采用委员会或小组方式推进知识共享的策略,在知识创新、评估以及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知识经理的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突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企业知识管理 的理论基础并简单介绍了企业知识管理的三种模型。最后提出了 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些对策和注意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动 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农业经济时期,土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经济时期,劳动和资本,特别是资本的占有成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入21世纪以后,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力量,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关注,知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 争力。 知识管理作为对知识的获取,运用的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詈 下产生的。知识管理是基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以及人 们对知识管理内涵理解及其运用的需要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热。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1 知识的特性。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从对知识的研究开始的,所以首先对知识进行简要的分析。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传

播的,是确定的,可以被公式化的,文本化的:而隐性知识是无法用 语言表达清楚的,也没有确定的形式,因而隐性知识难以被模仿,复制,所以隐性知识是个人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包含了个体的差异性,是知识的更深层次。 2 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Yogesh Mathotra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以及关键问 题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 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lves等人把知识管理看成“努力让知识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在正确的主体上发 挥作用,从而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Karl·E·Sverby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家知道的艺术。” 郁义鸿认为:“所谓知识管理,是知识的管理者通过对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知识的管理和应用,通过知识的获取,知 识的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能力这 一目的的一种过程。”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 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比较赞成郁义鸿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内外的相关知识、信息的搜集并将其整理归类,服务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共享平台的联系纽带设计

26 知识共享平台的联系纽带作为信息携带物、特定媒介,是知识共享的“发动机燃料”,是转换、触发和支持工具。它既是知识共享平台的媒介,又是一种通过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创造和应用可靠知识来促进知识创新的动态行为模式。在知识共享理论研究中,常把联系纽带战略上等同于最新的信息技术,抹杀了知识的社会性。实质上,信息技术是融合、传播现有信息和显性知识的有效工具,它对知识背景、内容的社会网络共享以及隐性知识的共享则是鞭长莫及,更不能提供处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集成的、全方位的方法。相当多的企业在引入信息系统后,其知识共享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美国每年因此浪费了数目相当惊人的信息技术投入。 1 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知识共享平台联系纽带的研究主要是虚拟纽带的研究,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显性知识共享的支持作用,重点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知识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体系中的应用来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交流提供了容量大、速度快、使用方便的多媒体平台,促进了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换。牛根义(2011)认为,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换是通过知识共享技术来实现的,在线知识库和及时通讯的应用为知识交流和获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虽然各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兴建信息技术设施,但是先进的信息系统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未有效保障知识共享的顺利发展。在企业运作中,知识共享的力度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员工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共享,贡献个人知识与信息。Almashari(2002)等人所做的研究表明,78%的员工不愿意把个人的知识拿出来共享,由此,企业中重金兴建的信息管理系统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Roberts(2000)曾经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反而会降低知识共享的程度,因为遥远的时空距离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在共享隐性知识的时候尤为如此。 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方面所解决的主要是显性知识的共享。对隐性知识来说,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仍然是企业中知识共享的常用有效渠道。路琳(2007)通过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同特点的分析,提出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中,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Haldin Herrgard (2000)提出显性知识的共享可以由IT系统直接完成,而在共享隐性知识时,IT系统充其量只能帮助人们找到知识的拥有者。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从技术观点出发,在功能上大都是对以往企业文档管理的拓展,对企业隐性 知识共享平台的联系纽带设计 宋燕飞 郭 兵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 文章在研究中区分了实体纽带和虚拟纽带,并在SECI 模型的基础上,试图理清设计知识共享平台联系纽带的逻辑思路。研究表明,在知识共享中,虚拟纽带主要处理显性知识的共享,实体纽带主要解决隐性知识的共享,两者相辅相成,而纽带设计中的新信息技术为企业构造出虚拟三维交流空间和员工信任、包容的人际网络,营造活跃的知识共享氛围,有效促进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关键词: 知识共享;实体纽带;虚拟纽带;新信息技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26-042012年第29期(总第236期)NO.29.2012 (CumulativetyNO.236)

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摘要: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能够创造巨大的企业价值,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可是,如何创造、收集、分享和利用这些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价值,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主要通过一个项目型公司的案例,介绍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策略和主要方法,同时还将介绍一家名列全球十大石油公司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知识管理计划的部分内容。 一、客户的背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我们的客户是一家以对外工程承包为核心业务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几十个国家承担过数百个各种不同形式的对外经济援助项目和国内建设项目。公司对外工程承包总额在12亿美元以上。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在亚洲、非洲、中东、欧洲、美洲和澳洲等地均设有代表处,承办公司的各类业务。 由于公司从事的大都是国际工程项目,项目的时间跨度一般比较长,有的甚至在10年以上,因此,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对于企业的成功就变得至关重要。为此,在2001年,公司制定了向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工程项目管理公司迈进的战略远景。 然而,许多因素制约着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司在非洲承接了一个电站建设项目,项目组成员克服了语言文化法律和技术等方面的重重困难,终于按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电站建设;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将这些重要资料和经验进行及时整理,当公司投标非洲另一个电站的建设项目时,新的项目组差不多是从头开始收集当地的资料,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许多原本已经解决的问题又一次出现,项目组不得不花费宝贵的时间进行重新协调和谈判,对项目成本和进度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公司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和机制。由于缺乏规范的和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流程,每个项目组都是各有一套。公司中的绝大部分知识是以个人知识的形式存在的,包括员工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与保存在个人电脑或文件柜里的显形知识。公司领导早就意识到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必要性,然而在推行知识共享体系的过程中,公司面临着许多挑战: ?每个项目组都有各自的经验和诀窍,许多经验都是通过教训才取得的,因此, 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措施,就不愿意贡献出来 ?即便愿意同大家分享个人知识,又不知道谁需要以及通过什么有效 的途径来分享,许多知识散落在各处,不了解如何分类,很少进行 整理,难以查找

IBM知识管理研究院的九大研究主题

IBM知识管理研究院的九大研究主题 -------------------------------------------------------------------------------- BM的知识管理研究院(IKM:the Institu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的研究领域将主要集中在九个方面。在每一个领域内主要进行一些最基础的研究,以求建立未来跨国公司的学习框架。 主题一:团体和团队 在每一个组织里,都存在一种可以用框架、箭头、文档化的政策和过程来描述的正式结构。而在组织里,往往还存在一种由一起工作的员工组成的非正式团体。他们在一起共享知识、解决一些普通问题并就一些问题和观点进行交流。当得到正式组织的支持时,这种"实践团体"往往对整个组织有重要影响:他们是创造、共享和应用组织知识的重要媒介。 包括从石油公司到财务公司这样的企业都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来帮助其内部的"实践团体",将他们看成是管理组织知识的工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怎样确定什么样的团体对整个企业来说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个人选择加入一定的团体? 企业可以为团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那些资源以促进和帮助它们? 这些团体对个人以及组织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 主题二:知识战略 现在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战略性的要素和核心能力。然而,大多知识管理方案却只是将知识管理当成是信息系统项目。许多经理只是觉得,如果知道的比竞争者要多,自然可以获取战略优势,他们不能理解知识和战略之间的关系。 IKM主要针对知识战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什么样的知识对支持公司战略来说是最重要、关键的? 什么样的知识对转变/创造业务是最重要、关键的? 执行有效的知识战略的不利和驱动因素有那些? 企业怎样将其知识融入其产品和服务? 怎样对结果进行有效的测量? 主题三:专家网络管理 主要将运用计算机、社会以及管理学方法以求更好地理解与管理专家网络、专有技术。 那些业务和企业应该更好地注意专家网络的管理? 寻人技术在这个过程中的目标和作用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主要考虑那些问题? 人力知识"中介"在管理专家网络中的任务以及影响? 对更正式的知识调停者的角色的演变来说,商业案例和成功因素有哪些?

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研究

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研究围绕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问题,本文的研究按照理论构建、实践研究和科学评价的逻辑思路进行。理论构建部分。本文首先探讨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协同性质,分析其知识协同机制与知识协同要素,指出社会化 标注系统中主要存在的两类隐性知识:代表用户对系统中知识资源的共同理解的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和代表用户信息行为规律和兴趣偏好的行为维度的隐性知识。从协同知识创新的角度论证对系统中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问题在社会化标注系统协同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据此,提炼出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协同管理的内涵:“在社会化标注系统环境下,以标签技术为核心、以个人或组织的绩效最大化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方法和手段,对隐性知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协同化管理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其次,围绕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知识协同过程和协同要素,分析知识协同管理的 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测量指标体系。实证分析表明:环境要素、用户的知识组织动机、知识协同动机、用户对知识关联的利用和标签因素对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知识协同效应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据此,得出社会化标注系统协同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模型,为社会化标注系统提高知识管理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在信息行为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由用户对社会化标注系统的采 纳与接受行为、一般使用行为和具体信息行为三个模块构成的集成化的用户信息行为模型,为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用户行为维度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上述三部分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所构建的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协同管理的理论内涵及相关理论,是对现有知识管理理论的拓展和丰富,也是本 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实践研究部分。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分析如何挖掘和利用社会化标注系统中认知维度与行为维度的隐性知识。 对于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本文提出挖掘社会化标注系统中代表网络用户的对知识资源的共同理解与集体智慧的知识资源的语义结构的方法。首先以用户为资源标注的标签为载体构建具有层次的标签树状结构。然后利用以《中国汉语主题词表》为主的受控词表为标签树状结构中的标签对赋予语义关系,形成社会化标注系统中以标签表示的知识资源语义结构。利用从豆瓣读书网采集到的真实标注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指出可将挖掘出的标签语义结构应用于资源的语

(完整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 ()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方式、运动的状态和运动的有序性信息按信息的加工和集约程度分()N次信息源 不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薄弱 不属于 E.M.Trauth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信息管理的概念,他将信息管理分内容为()网络信息管理 不属于W.Jones将个人信息分为三类()个人思考的 不属于信息的经济价值的特点()永久性 不属于信息的社会价值特征的实()广泛性 不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需具备三个条件()信息内容 存储介质看,磁介质和光介质出现之后,信息的记录和传播越来越()方便快捷 国外信息管理诞生的源头主要有()个1个 即信息是否帮助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指的是()个人发展 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发展从几方面影响着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2个 社会价值的来源不包括()社会观念 图书馆层面的障碍因素不去包括:()书籍复杂无法分类 下列不属于信息收集的过程的()不提供信息收集的成果 下列不属于信息收集的特点()不定性

下列不属于用户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模糊性主要表现()用户无法准确表达需求 下列哪种方式不能做出信息商品()口口相传 下列现象不是五官感知信息为()电波 下列属于个人价值的来源()个人需求 信息information”一词来源于哪里()拉丁 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的存储与处理 技术信息管理观念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要素 信息认知能力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 信息是通信的内容。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 世界并且使之反作用于世界的过程中信息收集的对象是(信息源)由于()是一种主体形式的经济成分,它们发展必将会导致社会运行的信息化。(信息经济)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存在形式有()4种 判断题 “效益”一词在经济领域内出现,效益递增或效益递减也是经济学领域的常用词。(对) “知识经济”是一个“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相对于“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对) 百度知道模块是统计百度知道中标题包含该关键词的问题,然后由问

知识管理案例之一Marconi的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案例之一——Marconi的知识共享 https://www.360docs.net/doc/be18960709.html,./ewkArticles/Category111/Article14375.htm 来源:.cio. 翻译特约撰稿人:王晨 2003-6-6 投稿 Marconi进入了一场并购狂潮,在3年的时间内先后收购了10家通信公司,随之而来的便是严峻的挑战:这个30亿美元通信设备的生产巨头如何保证它的技术支持人员了解最新收购的技术并在中向客户快速而准确的提供答案呢?Marconi如何培养熟悉公司所有产品的新人员? Marconi的技术支持人员(遍布全球14个呼叫中心的500个工程师)每个月要回复大约10,000个有关公司产品的问题。在并购之前,技术支持人员依赖于公司的外部网(Extranet)TacticsOnline,他们和客户在那里可以查询最近的问题和文本文档。当新的技术支持人员和产品加入公司以后,Marconi希望用一个更加全面的知识管理系统来补充。而新加盟公司的工程师却不愿将他们一直支持的产品的知识共享。“他们觉得他们的知识就象一X安全的毯子,确保他们不会失去工作”,负责管理服务技术与研发的主管DaveBreit说,“进行并购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避免知识囤积,而要使它们共享”。 与此同时,Marconi还想通过把更多的产品和系统信息呈现给客户以及缩短客户的长度来提高客户服务部门的效率。“我们希望在提供客户自助服务的Web页和增加技术支持人员之间进行平衡”,Breit说,“我们还希望能够为我们的一线工程师(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更加迅速的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得他们能够更快的解决客户的问题”。 建立知识管理的基础 当Marconi1998年春开始评估知识管理技术时,在技术支持人员中共享知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了。技术支持人员已经习惯了在3到4人的团队中工作,以作战室的方式集合起来解决客户的技术问题。而且一年前,Marconi已经开始将技术支持人员季度奖的一部分与他们提交给TacticsOnline的知识多少、他们参与指导培训其他技术支持人员的情况进行挂钩。“每位技术服务人员需要教授两次培训课,写10条FAQ,才能获得全奖”,Breit说,“当新公司加入以后,新的技术支持人员将实行同样的奖金计划,这个办法使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当开放的知识共享的环境”。 为了增强TacticsOnline,Marconi从ServiceWareTechnologies那里选择了软件,部分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很容易与公司的排障客户关系管理系统(RemedyCRMSystem)集成,技术支持人员用这个系统来记录客户请求,跟踪客户交流。另外,Breit指出,Marconi希望它的技术支持人员能够利用已有的产品信息的Oracle数据库。 Breit的部门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实施新系统并培训技术支持人员。这个被称为知识库(KnowledgeBase)的系统可以与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相连接,由强大的Oracle数据库所支持。Marconi客户与产品集成的观点为技术服务人员提供了全面的交流历史纪录。例如,技术服务人员可以将制造者加入数据库,立即接过上一位技术服务人员与客户进行交流。 在第一线 TacticsOnline补足了这个新系统。“知识库中的数据是关于我们不同产品线的特定的排障技巧和线索”,知识管理系统的管理员ZehraDemiral说,“而TacticsOnline更多的则是客户进入我

知识管理理论与策略研究报告(doc 12页)

知识管理理论与策略研究报告(doc 12页)

知识管理理论与策略研究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传统组织要素已经日益商业化和标准化。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正式的商业手段被提出来,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本文对知识的成长模式、知识管理的功能和流程进行了探讨,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角度,对知识管理的显性策略和隐性策略进行了研究排预测了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自从有了人类,知识就已经存在,但知识管理却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作为一种正式的商业程序提出来,这与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产品之间的差别缩小,服务业迅速发展;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加快,那种可以使用几十年的知识和技能大大减少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竞争程度大大增加;技术进步使得信息和数据的处理越来越容易和廉价,国际互联网联系起世界的各个角落;企业人员流动性增加,再培训的任务日益繁重;商业活动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在经济体系和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大。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质量、价格和功能等传统组织要素已经商业化和标准化。这迫使企业不得不将注意力转移到各自的知识资源上,以便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我们常听到的关于人才匮乏、人才竞争、劳动力老龄化等词语,都是企业渴求知识的体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

环状的增强回路。在这一模式的作用下,知识量与创新相互作用,产生滚雪球效应,使知识量加速扩大,创新速度不断提高。正是在这种知识成长促进环路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的信息和知识量呈级数增长,逐步将人类推进到知识经济社会。但是如此发展下去,企业的知识量是否会无限加速发展呢?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还有一个隐藏的知识成长抑制环路。如图1所示,当知识量日益增多的时候,对知识进行管理的难度也会增加,从而造成知识的利用效率降低,抑制甚至阻碍企业创新和知识量的增加。抑制环路对知识的成长起调节平衡作用。这一点在知识成长促进环路开始起作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知识量少,增加速度缓慢,无需复杂的管理。到了20世纪,经过长期的积累,人类的知识量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高速发展之后,人类真正进入了信息社会,才开始体验到知识爆炸、知识过量给知识管理带来的问题。因此,在知识量与知识管理难度之间有一个时间滞延,使得这一效应颇具隐蔽性。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对策,知识的成长将在抑制环路的作用下接近并达到成长极限。面对这样一种成长极限模式,努力推进促进环路将是徒劳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成长抑制环路。只有通过提高知识管理的水平,才可能打破现有知识成长的极限,向更高的极限发展。这也是知识管理一经提出后受到广泛重视的原因。从知识成长模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增长的趋势和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二、知识管理的功能及流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现代企业在21世纪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由于

2019年温州一般公需科目《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模拟题

2019年温州一般公需科目《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2.知识产权的时间起点就是从科研成果正式发表和公布的时间,但有期限,就是当事人去世()周年以内权利是保全的。 A、三十 B、四十 C、五十 D、六十 3.()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A、2005年 B、2000年 C、1997年 D、1994年 4.专利申请时,如果审察员认为人类现有的技术手段不可能实现申请者所描述的结果而不给予授权,这体现了()。 A、技术性 B、实用性 C、创造性 D、新颖性 5.根据本讲,参加课题的研究策略不包括()。 A、量力而行 B、逐步击破 C、整体推进 D、有限目标 6.本讲认为,传阅保密文件一律采取()。 A、横向传递 B、纵向传递 C、登记方式 D、直传方式 7.本讲提到,高达()的终端安全事件是由于配置不当造成。 A、15% B、35% C、65% D、95% 8.本讲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本质特征是()。 A、反对垄断 B、带动创业 C、激励竞争 D、鼓励创新 9.本讲指出,以下不是促进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是()。 A、互联网+教育 B、互联网+医 疗 C、互联网+文化 D、互联网+工 业 10.根据()的不同,实验可以分 为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结构分析实 验。 A、实验方式 B、实验在科研中 所起作用C、实验结果性质D、实验 场所 11.本讲认为,大数据的门槛包含 两个方面,首先是数量,其次是()。 A、实时性 B、复杂性 C、结构化 D、非结构化 12.2007年9月首届()在葡萄牙里 斯本召开。大会由作为欧盟轮值主席 国葡萄牙的科学技术及高等教育部 主办,由欧洲科学基金会和美国研究 诚信办公室共同组织。 A、世界科研诚信大会 B、世界学术诚信大会 C、世界科研技术大会 D、诺贝尔颁奖大会 13.()是2001年7月15日发现 的网络蠕虫病毒,感染非常厉害,能 够将网络蠕虫、计算机病毒、木马程 序合为一体,控制你的计算机权限, 为所欲为。 A、求职信病毒 B、熊猫烧香病 毒 C、红色代码病毒 D、逻辑炸弹 14.本讲提到,()是创新的基础。 A、技术 B、资本 C、人才 D、知 识 15.知识产权保护中需要多方协 作,()除外。 A、普通老百姓 B、国家 C、单位 D、科研人员 17.世界知识产权日是每年的()。 A、4月23日 B、4月24日 C、4月25日 D、4月26日 18.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严肃 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中采用列举的方式将学术不端行为 细化为针对所有研究领域的()大类行 为。 A、3 B、5 C、7 D、9 19.美国公民没有以下哪个证件 ()。 A、护照 B、驾驶证 C、身份证 D、社会保障号 20.关于学术期刊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学术期刊要求刊发的都是第 一手资料B、学术期刊不要求原发 C、在选择期刊时没有固定的套 式 D、对论文的专业性没有限制 22.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其 遭遇的侵权程度()。 A、越大,越低 B、越大,越高 C、越小,越高 D、越大,不变 23.()是一项用来表述课题研究 进展及结果的报告形式。 A、开题报告 B、文献综述 C、课题报告 D、序论 25.1998年,()发布《电子出版 物管理暂行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