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分析

许 磊

(聊城大学图书馆,山东聊城252059)

摘 要: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当今图书馆界共同的奋斗目标。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详细论述了我国共建共享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馆;图书馆合作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7634(2005)12 1908 06

An Analysis of Present Status of Document Resources S haring in China

XU Lei

(Liaocheng University Library ,Liaocheng 252058,China )

Abstract :The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under network are the common objective that the library boundary nowadays aims to achieve.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s that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joint construc tion and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in our country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I t also has analyzed the problem a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ho w to do with the work from no w 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sharing;library;library coopera tion

收稿日期:2005-03-03

作者简介:许 磊(1966-),女,山东高密人,聊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从事图书分类与编目研究.

1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历史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几个阶段来概括:起步、停滞、恢复、发展、繁荣[1]

(1)起步时期。1957年 全国图书协调方案 的颁布改变了以往零星、局部的共享状态,开创了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局面。该方案决定,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置图书小组,负责全国图书工作的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建立全国和地方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负责具体规划、实施全国的藏书协调工作,组织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

(2)停滞及恢复时期。10年浩劫,使刚有起色的共享活动陷入瘫痪。直到80年代初,我国各省市区才又陆续恢复了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并逐步组织和开展了一些诸如文献采购协调、集中编目、馆

际互借等共享工作,但全国和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却未能恢复。1987年由文化部、国家科委等15个部委联合成立了全国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然而其工作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3)发展时期。同国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机遇一样,20世纪60年代之后,网络信息技术使我国进入了全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新时期。1998年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先后签署了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1999年初,在国家图书馆

第23卷第12期2005年12月

情 报 科 学

Vol.23,No.12December,2005

的倡议下,全国100多家图情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通过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高校系统的CA LI S、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协作网、中国科学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以及全国各地不同系统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网络与集中编目网络或采购协调网络等项目的启动都始于这个阶段。

(4)繁荣时期。从21世纪开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入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随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下,共知、共建、共享意识已经成为图书馆人的共识及奋斗目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CALIS二期工程等都于这一时期开始启动,并快速投入建设。

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研究

2 1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在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中,信息知识海量剧增。图书馆用户需要集读者培训、信息咨询、课题查新、定题服务、文献检索、复制、打印、保存、传递、信息加工为一体的集成化网络信息服务。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仅凭单个图书馆的资源和努力是很难满足用户需求的。图书馆只有结成联盟,共同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要求[2-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图书馆在信息时代满足读者需求、实现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知识信息的必由之路。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迫切,从而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各成员馆签订一定的合同或协议,组成联盟,从资金、文献资源、人才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业务关联、互惠互利的利益集合体,把分散的力量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共建共享是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调整,是对信息服务工作的优化。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用户的信息保障率。

2 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解决方案没有固定的模式[4-5]。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国内研究者将共建共享模式分为十几种,如按层次分,有中央型、地区型和省市型;按系统分,有系统内型和跨系统型;按资源共建的投资来源分,有国办式和民办式;按共建共享网络发展的进程分,有过渡型模式和完成型模式;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分,有合作馆藏建设、联机联合编目、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在线信息咨询等等。

什么模式是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选择?对此不同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6]。有的学者认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4]。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讲就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东西部地区分别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全国资源共享。

也有学者提出,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应采取小共建、大共享的模式[7]。所谓小共建、大共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共建,全国共享;二是区域性共建,全国共享。也就是说,我国图书馆现阶段应采取全国性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和地区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相结合的模式。

还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宜采用渐进共享解决方案[1]。所谓渐进共享解决方案是先建立一个或几个核心网,然后通过核心网吸引本地区乃至外地区的图书馆加盟,最后再通过核心网的互联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2 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研究

平台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承载体,平台的建设取决于将要开展的活动,它促进或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及其效果。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平台建设,主要

1909

12期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分析

包括:技术平台、管理平台和法制平台。

(1)技术平台。指支撑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计算机和通信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系统、系统和应用软件,以及电子通信网络等。技术平台建设的关键是要解决规划和标准问题,包括图书馆硬件和软件配置的统一标准、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检索软件的引进和开发,书目数据和全文数据库的建库标准。网络规划要兼顾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要着眼于国际接轨,要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网络标准则要侧重兼容和规范化,确保国际标准、国内标准以及各行业系统条例和细则的兼容,确保用户界面、数据格式、数据库建设规则、信息交换协议的统一等等。

(2)管理平台。主要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念体系、协调组织、管理方法和程序等!软件基础?,是当前制约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管理平台建设的关键是协调组织、协调机构的组成及组成程序必须能够体现共建共享各方和各个层面的利益,体现协商的性质,体现自愿参与的原则。管理程序和方法应充分体现公平、科学、民主的原则,由所有成员馆协商讨论确定。

(3)法制平台。主要指超出协调组织权限的政府政策和法律问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社会活动,图书馆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规范各方的行为,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2 4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合作馆藏建设、联合采购、联机联合编目、文献传递、在线信息咨询等。

(1)合作馆藏建设。合作馆藏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任务。通过对各成员馆馆藏的合理布局、分工协调,突出各成员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特色,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内建立比较完整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避免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联合采购。以集团名义与出版发行商或产品供应商进行谈判,争取优惠价格,降低建设成本,包括图书馆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图书馆应用软件、文献信息资源等,争取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解决各成员馆在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

(3)联机联合编目。联机联合编目是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会过分,它不仅能够保证各馆编目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目录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同时极大地节减了各成员馆的编目人员,大大降低了编目成本。目前,联机联合编目技术已经比较成熟,C ALIS联机编目中心的成功运作就是范例。

(4)文献传递。文献传递是在传统的馆际互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务内容,包括目次、文摘、索引、全文等各种形式的实体馆藏和网络数字资源的传递。文献传递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环节,只有实现馆际之间、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文献传递,资源共享才能成真。

(5)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未来通过因特网、有线电视网络、电话网络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主要方式。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的前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或再生,其实质是以信息产品的开发为核心的信息交流过程。相对与其他信息机构而言,图书馆的竞争优势也正是集中体现在对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方面,这也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中生存的支点和发展的增长点。

3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

3 1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8]

作为教育部!211工程?的配套项目,CALIS 的目标是通过共建共享将全国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为一体,形成包括多种资源类型、多种服务方式的学术资源保障体系。项目分两个阶段,由国家投资。!九五?期间,中央专项投资5000万元,各地区中心所在高校和地方财政也有相应投入。该项目由C ALIS管理中心组织实施,采取!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联合保障?的建设方针,建有4个全国学科中心、7个地区中心。C ALIS的!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结构被认为是70年代之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第一个较为完备的全国性解决方案。目前已完成!九五?建设,自行开发了公共服务软件系统,实现了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功能。2004年11月CALIS 二期工程启动,CALIS将和中美百万册图书数字图书馆计划整合到一起,命名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ADLIS)。

1910情 报 科 学 23卷

1999年以来,CALIS的启动和建设使高校图书馆界!共建、共知、共享?的理想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现实,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创新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道路,得到了全国图书馆界的认可。

3 2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9]

2000年6月,科技部联合财政部等有关部委,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单位组成,其建设方针是!整体规划、统一采购、统一标准、联合上网、共享资源?,其宗旨是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合作收集开发理、工、农、医等领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面向全国进行文献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是一个虚拟的机构,只设一个办公室负责组织推进各成员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这是一种创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打破我国现行的各系统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格局,推进各系统文献信息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 3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SI RN)[10]

1994年上海图书馆等19家图书馆联合成立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计划建成由上海市公共、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开展文献采购协调,实施信息服务与人才培养,服务上海、服务全国。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已经成为我国跨系统、地区性共建共享的成功典范。目前协作网成员馆已扩充到27个。2001年6月,上海图书馆创办了虚拟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目前有14家图书馆的21位资深参考馆员成为导航专家,导航专家将在48小时之内给读者答复。2002年12月,推出了电子图书的远程借阅服务,1万种具有电子版权的中文图书供用户网上借阅。2003年初,上海图书馆与美国OCLC合作,联合上海、西安等12家图书馆采访了具有电子版权的西文电子图书4000种,并在网上提供给广大的读者借阅。

3 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1]

2002年,由文化部组织的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始运作。!共享工作?将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国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单位在内的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通过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畴内的共建共享。工程建设遵循!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国家图书馆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实现网络联网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2001年起,财政部和地方财政为!共享工程?拨发专项资金。!共享工程?预计5年内完成,以期成为中文信息海量数据库的最大提供者。目前,共建省级分中心32个,共建基层网点3168个。

3 5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图企共建共享图书馆

聊城大学与聊城市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聊城属于鲁西经济欠发达、公共图书馆发展落后的地区,1999年聊城大学校领导提出了极富创新意义和重要实践意义的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构想,经过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2001年共建共享活动正式启动。校地共建共享使聊城大学图书馆的性质发生了转变,使其既是高校馆又是公共馆,既要服务于学校师生,又要服务于聊城地方建设。经过二年多的运作,校地共建共享工作已取得明显成绩。

济南市图书馆与济钢集团共建共享图书馆[12]。2004年10月,作为全国!企业图书馆振兴行动?示范馆,济南市图书馆济南钢铁集团分馆正式揭牌成立。分馆的成立不仅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同时也为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供了智力支持。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 1 观念问题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虽已成为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热点,但实际行动却不尽人意[13]。究其原因主要

1911

12期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分析

是观念问题,主要表现为共享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受自我封闭、本位主义、重藏轻用等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各图书情报单位各自为政,片面求大求全,造成文献收藏的低水平重复。对资源共享不积极、不热心,只愿共享,不愿共建。为改变这种局面,图书馆必须更新思想,树立和推行全局观念、资源观念、合作观念、双赢观念、投入产出观念、创新观念和服务观念,提高馆员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使共建共享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所有图书馆人的共识,从而为全面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扫清认识障碍。

4 2 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条块分割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约着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14]。各类图书馆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只对上级负责,不重视纵横结合、协调发展,不重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国家尚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机构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向、重点、措施进行统筹规划。所以,健全各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构是当前共建共享活动面临的重要任务。国家要加强对信息网络建设与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强组织建设,成立跨地区、跨系统的权威领导机构,做好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建设的规划设计。

4 3 法制建设问题

在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之所以成效不大,相当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缺乏有关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立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主要依靠各系统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性文件来调节,没有能约束全国各图书情报机构的法规性文件。全国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基本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

我国要尽快出台 图书馆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证、各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要通过立法,保证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保护所有用户能够自由、平等、公平地利用文献信息知识和服务。美国、英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为确保文献资源共享活动顺利进行,在法律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得以借鉴[1、15]。 4 4 资金的问题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可节约经费,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必须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文献购置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共享本身的投入难以满足各项工作开展的需要。无论是建立事业网,还是技术网都迫切地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国家要加大经费投入,筹措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运作经费;其次,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多方筹集资金;第三,建立和完善呈缴本制度,以法律形式规定出版部门必须向国家文献信息中心和当地信息中心提供呈缴本,保证各级文献信息中心资源的完备性。

4 5 技术平台的问题[16]

目前,我国许多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过程中,不论是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选择,还是网络建设标准多是各自为政,很少从整体化、网络化、标准化的角度考虑,结果是空耗了原本拮据的建设经费,而彼此之间的设备和软件又难于兼容,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各地区自动化、网络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各单位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通讯设施发展不平衡。用户界面不友好、联机检索费用过高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制约着网络化水平的提高,使资源共建共享难以顺利开展。所以,技术平台建设是当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任务。

4 6 基础业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处于初创的无序阶段,缺乏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数据库结构分布不合理;自用的数据库多,全文、事实、多媒体等一次信息数据库少;建库的重复率高,而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却较低。形成了一方面资源大量重复,另一方面资源严重不足,如数据库的引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一方面各类型数据库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各馆之间的数据库却无法有效衔接的散乱局面。

当前,我国数据库建设的重点应是在充分调研、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开展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创建各种特色数据库,建立各成员馆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实行分工购藏。

1912情 报 科 学 23卷

(2)联合目录体系急待完善。书目数据库的共享编目是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重要功能之一,联合目录又是共享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我国现有的联合目录学科零乱,收录不全,尤其是国家书目控制系统无论是在广度、深度,还是在兼容性、实用性、时效性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不能适应大规模文献资源共享的需要。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仅收入了图书出版总数的1 2左右[17]。而且,由于我国文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较慢,符号系统混乱无序,没有统一的著录格式和标准,使加工出的书目信息成为网络交流的障碍。

标准化、规范化的书目数据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基础。因此,书目数据库建设必须遵循国内外统一的文献工作标准,使文献信息加工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的依据,如采用同一规格的MARC格式、同一系统的文献分类和主题标引工具、标准的著录规则等。只有按照标准建立起来的文献资源,才能实现联机检索,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4 7 人才问题

人才问题关系到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成败,培养、稳定一批高素质的队伍是做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备基础。网络环境下的共建共享建设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热爱图书馆事业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在数量、素质和群体构成上,都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影响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的实施。馆员教育始终是图书馆共建共享的重要任务。馆员教育在注重加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等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弘扬正确的图书馆事业观和图书馆精神,培养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团队作风。

4 8 用户信息素质问题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急剧上升,但是我国用户的信息素养却令人忧虑。大部分的信息用户存在着计算机操作技能较差、检索知识贫乏、信息检索能力差、情报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阻碍着信息检索效果。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授之以渔,是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质量的有效措施。所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用户教育成为图书馆不容忽视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 黄长著,霍国庆.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分析[J].中国

图书馆学报,2000,(3):3-11.

2 戴龙基,张红扬.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

惠的组织形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36-39.

3 朱晓华.在合作中生存发展###论图书馆联盟[J].图书

情报工作,2004,(7):6-12.

4 马恒通,许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论纲[J].情报

资料工作,2003,(4):36-38.

5 谢春枝.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

国图书馆学报,2004,(4):24-28.

6 龚景兴.理想化模式下的资源共享实现机制[J].图书馆

情报工作,2004,(11):119-121.

7 高 波.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新论[J].中国图书

馆学报,2002,(6):25-28.

8 CALIS全国中心[EB OL].h 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9083792.html,,2004-

01-16.

9 全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EB 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9083792.html,

index.html,2004-01-16.

10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EB OL].http: libnet.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9083792.html, newsirn,2004-01-16.

1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EB OL].http: www.ndcnc.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9083792.html, ,2004-01-16.

12 王佐书,李长顺.如何振兴企业图书馆[N].光明日报,

2004-10-14.

13 高 波,刘兹恒,于丽凤.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

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

(4):48-52.

14 曾伟清.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及对策

[J].图书馆,2004,(4):63-65.

15 周明华,谢春枝.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研究[J].中国图

书馆学报,2003,(5):77-82.

16 周永红,陈能华.中国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分析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77-80.

17 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35-39.

(责任编辑:滕代娣)

1913

12期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分析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当前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通过搜索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相关论文,分析并得出当前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的五类热点问题,分别是:档案信息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和图书馆,并对每个热点的现状或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然后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最后,结合搜索到的论文的内容,对这五类热点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字信息资源管理热点信息化 引言 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管理人员的关注,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探讨,因此,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涉及到非常多的类别。本文的热点内容的来源基于《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现状分析》一文通过用共词分析法、战略坐标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由于此文发表于09年12月,本文将对09年以后的内容作相应的补充,并且对于热点的本身及其发展趋势将做进一步探究。 一、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热点的类别 以中国维普数据库为论文检索源,检索出609篇相关论文,通过共词分析法、战略坐标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知在中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有档案信息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和图书馆等5大类。这五类的研究已经比较稳定,是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与核心。在同样的数据库以同样的方法检索出43篇2009-2010年相关论文,通过比较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的热点的总体类别没有多大变化,但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已经涉及到面向信息资源管理的云计算性能分析、无线网络等方面。 二、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热点的概述 1.档案信息化 1.1 概念 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换句话说,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部门,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 1.2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数据的异构性。由于数据的来源、特殊的属性、复杂的内部结构以及特殊的处 理方式使得统一管理极为复杂。 (2)高度的分散性。围绕一个主题的相关资料分散在各个部门或单位。比如,建设 局有财务报表,税务局也有财务报表,单位移交中也有财务报表,这样移交时 出现了重复信息、无差异化数据。如何尽快筛选出有价值信息,合理管理和利 用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实现知识共享是对我们的挑战。 (3)管理的滞后性。档案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对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的精简、优化、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三大系统图书馆资源共享现状和文献信息共建概况的阐述,分析讨论了影响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强调只有实现网络互联和资源互联,才是当今时代文献资源社会共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21 世纪,人类社会已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们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诸如文献信息资源量的激增与奖金匮乏的矛盾,用户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层次性与信息服务机构个体能力有限,开发不足的矛盾,以及不同地域间信息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等等问题的激化,迫使我们不得不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信息社会化大环境下所有信息选择,更是现代图书馆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长期以来,中国的文献服务机构由三大服务群体组成:科技系统(主要是中科院图书馆系统和情报所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各群体在各自系统内,资源共享工作虽然开展得很有声色,但系统之间互联由于受隶属关系、群体服务等影响一直难有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保障率低下,重复建设严重。据调查证实:在266 个学科和主题领域里只有27. 4%达到文献完备水平,基本完备的占47.4%,尚有25.2%的学科或文献类型实际处于空白或极其薄弱的状态;另据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期刊约96 万种,其中可引进的约25 万种。而我国引进的约占13.5%。存在巨大空隙的同时,重复建设严重,总的重复订购率高达60%,专业覆盖面不到38%,急需的外文文献严重短缺,通过国际联机检索到的文献线索很多在国内找不到原始文献。 2.地区间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不平衡。有资料表明,我国的文献资源总体布局不均衡,表现为:东———中———西,大城市———小城镇———乡村,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呈逐级递减的阶梯分布,北京和上海是两个文献信息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文献信息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分析报告 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平稳中透着坚定、务实,更加关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规范和内涵质量的提升,让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明天充满了期待。慧聪行业研究根据多年积累数据,对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教育行业信息化经过1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相对平稳增长期,2006年是“ ^一五”规划第一年,在建设新农村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对此担负着史无前例的重任。 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1.8%。回顾2006年的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人才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与教育信息化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培养途径的种种争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培养创新人才与教育信息化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同时确定了未来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支持环境组成。

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9083792.html,发稿日期:2010-6-28 【打印文章】【字号大中小】【关闭窗口】 ?【搜索关键词】: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投资策略分析预测市场调研发展前景决策咨询竞争趋势 ?一、引言 ?在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的协同建设,不只是简单的现代化硬件设施建设,而应该是软硬件的协同作用,如果缺少软件的支持,硬件只能是简单的摆设,不可能发挥出其对教学的强大支持作用。因此,建设适应网络环境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并不能与硬件的信息化保持同步,这影响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因此,本文中对目前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作简单的分析,并对影响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因素进行简要剖析。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并对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环境平台,推动教育公平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不足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从早期资源素材的建设发展到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直至资源应用平台建设,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 ?然而,教育信息资源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的教学支撑系统软件与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等,包括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教学软件、教育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等等。教育信息资源具有多样性、便捷性、共享性、时效性、交互性、广泛性、创造性等特点。在本文介绍的就是这种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它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些教育信息资源,例如:多媒体课件、学习网站、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有支持某门课程全程学习的网络课程;有专业资源库;很多高校的网络学院提供的网上远程授课资源及辅导资料等。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切成果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但是在一片繁华现象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育信息资源从整体上来说不够丰富,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在看似丰富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中,很多资源的内容重复,大同小异。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质量水平不高,特别是符合课程改

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

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面了解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规范和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特开展本次调查。 基本信息(加盖公章): 学校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属县(市)、区(直属):____________ 学校性质:A幼儿园B小学C初中D高中E完中F职业学校 学校类别:A 城镇学校 B 农村学校 联系人姓名: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 所在部门:职务:________ 在校学生数量____________人班级数量个在职教师数量__________人 计算机总量:____________ 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含专职网管):________ 人 学校资源库总量____________GB 一、基础设施 1.学校拥有以下教室数量 计算机教室(机房)个 多媒体教室个 多媒体网络教室个 数字化阅览室个 数字探究实验室个 仿真实训实验室个 教师信息化备课室(配备多台可上网计算机、一套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等设备)个 录播教室(支持网络实时直播和录像)个 微格教室个 数字校园广播系统:A有B无 校园数字电视台系统:A有B无 配备双向传输视频会议系统的视频会议室有_____个 其他信息化特色场所个,请注明: 2.学校拥有以下设备数量 计算机总量:________台 其中台式机______台、笔记本电脑______台 学生专用计算机台,生机比 教师专用计算机台,师机比 服务器个

信息管理学论文

对撰写论文 “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的过程中信息需求与满足过程研究

对撰写论文“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的过程中 信息需求与满足过程研究 【摘要】撰写论文是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最初尝试,也是一次对大学生在校期 间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集中考查。网络化是20世纪末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目前,Internet已成为通达世界所有国家和绝大部分地区的国际性网络。用户信息雷求多样而复杂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传统文献不再是主要的信息艰,电子型、数字型文献的利用比例上升很快,加之用户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条件的优化,决定了信息爵求的复杂性和基本形态的变化。因此,对于论文“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论文的撰写,我们除了《信息管理基础》课本以外,最重要的信息需求的满足过程是借助网络进行的。 【关键词】信息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与研究网络环境信息需求的产生信息需求的满足 【正文】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 信息管理专业与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有着卓越的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创办"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培养信息管理类人才。1998年,国家通过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统一名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适应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原来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和档案学系也大多更名为信息管理系,除继续设立原有专业之外,还增设新的信息管理专业。例如,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5所院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相继易名为"信息管理系"或相关系名,并纷纷增设新的专业方向,调整课程结构。缺少有效的实践和实习环节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最大的缺陷之一.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所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还比较难以找到好的实习机会,而学校的实验设施能同时支持很多学生进行实践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个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逐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专业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学生"无特长".事实上,正是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广,学习的课程多,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看起来好像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专长。在大部分受访对象看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是什么都会一些,而又什么都不是特别精深.在大多数学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培养的专业性更强一些;而对本科生的培养一般比较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在适应社会需要的某些专长方面的培养力度还不够。这种培养模式的直接结果是很多本科毕业生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设计说明: 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 教师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 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 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 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 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 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 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 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 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 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 环境有了了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 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信息管理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组员:陈凡,左帅,席筱雅,张希,舒果 时间:2011,11,10 方向:信息管理现状及人才需求 信息资源管理概念首先出现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的美 国。它是由计算机的应用所引发的信息理论与管理理论相结合 的产物, 是信息实践发展到信息处理自动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 时期, 为加强对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而产生的一种新概念和新 理论。 经过近30 年的发展, 目前,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已经成为融 合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组织理论、经济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等多种理论的边缘学科, 其理论体系已经相对成熟. 1 .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现代信息 技术为手段, 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分配、协调和控制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 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 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 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 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 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1 ] 2 .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研究

我国学者卢泰宏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结构理论, 认 为信息资源管理离不开三种模式, 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 管理和人文管理。[ 相应地,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也可归结为技 术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和人文管理方法。 3 . 1 技术管理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通信与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一 领域的应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数字化资源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 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信息网格 技术。所谓信息网格就是用网格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主要解决广域分布、异构信息源的互连和互 操作问题, 以满足企业、政府部门等组织信息共享的需求。利用 信息网格技术, 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分布式、协作式和智能化的 管理, 有效的克服了分散式管理带来的缺陷, 而且, 利用信息网 格技术, 可以为信息资源共享构建统一的平台, 有效的集成各种 异构的信息资源, 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 给 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它的新技术方法还有元数据 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利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序化信息, 构建 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的传播和共享, 方便用户的使用。 3 . 2 经济管理方法

(完整版)信息资源建设

第一章信息资源建设概论 一、信息资源:经过人类筛选、组织、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媒介信息的集合。 二、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质载体中,以光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输,并通过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三、网络信息资源: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可以获取和利用的所有信息资源的总和。 四、单机信息资源:指通过计算机存储和阅读但不在网络上传输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人们常称之为机读资料。 五、信息资源建设: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使之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 六、藏书建设:符合图书馆任务与读者需求,系统地建立、发展、规划、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 第二章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信息资源建设的支撑理论 1、系统论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2)、系统的联系性原则为信息资源体系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系统的有序性原则对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指导意义 (4)、系统的动态性原则要求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2、经济学理论 (1)、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2)、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学原理 3、信息管理理论 (1)、布拉德福定律 (2)、普赖斯曲线: (3)、文献老化理论 二、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图书馆及其他类型信息机构,要从实际使用需要出发,规划、选择、搜集、整序、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要求是:根据图书馆服务任务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根据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2、系统性原则 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宏观和微观的信息资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信息资源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系统性原则的依据:科学知识的系统性;信息资源自身的连续性;读者需求的系统性;保存和传递的系统性 系统性原则的要求:以服务的重要学科为中心的一些重要的纸质文献、数字化文献和特藏书刊,要完整系统地收集;对与本馆服务任务直接相关的多卷书、丛书、连续出版物及重要工具书,要完整无缺,不能随意中断;要注意各学科间相互渗透、边缘交错的内在联系,广泛而有选择地收集相关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供一般读者学习和阅读的基础书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我国教育信息化从20 世纪90年代在硬件落后、软件缺乏的情况下,一路走来实在不容易.日前,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含港澳台),主要体现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系统的建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建成2万km高速传输网,覆盖全国近30个城市,100所高校的校园网与其接入回!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已经实现了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信息平台.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经费、管理和技术等方面。面对新世纪世界各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激烈竞争,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在竞争中尾大难掉,势必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很多的困难.然而,只要我们看准形势,突出重点,把握力度,扬长补短,笃学慎用,大胆创新,就能转弱为强,化腐朽为神奇,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地区差异比较大.数据中还显示了教育信息化投资与建设成果之间的关系∶存在相增互长的内在联系,但并不成正比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既要重视整体的投入,又要明自∶不是投入了资金和拥有了硬件就意味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大功告成.其实我国在教育信息技术上的总体投入并不少,如我国教育科研网在2000 年到2001 年之间提速,仅仪其中的主干网就耗资 2.2 亿元.但资金流向不尽合理,宝贵的资金未用到"刀口"上,造成了资金的投入与在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极不相称的局而.所有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造成的;另一方向则是投资时缺乏结合性的长远考虑.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在硬件投资过程中要认真面对的人问题 1.2 我国教育信息化成果本着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精神,教育部教育管 理信息中心主办的"2004'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于2004年8月5日开始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降重举行,历时了3天.此次会议的召开积极地推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及时全面回顾、总结和推广了前一阶段国家及各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认真交流了当前国内外最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深入研讨了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所而临的挑战、问题及解决思路.论坛认为,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归结起来主要有6 个方面的重大突破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2)教育软件建设硕果累累; 3)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化人才; 5)教育信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6)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 1.3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开发者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不断加深,未来的教育资源建设将会不断成熟和完善,并将向普及化、专业化、地方化、个性化4个方向发展然而在技术发展与运用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却出现了以下8大误区∶ 1)瓶颈现象.什么是瓶颈现象呢?好比有很多水在一个瓶子里面,但是由于瓶颈太小,水无法倒出来,造成了守着水却无水喝的尴尬场面.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只有在信息大量的流通共享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才能将教育推动起来;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却出现信息进出阻滞的严重现象.

大学信息管理课程研究

大学信息管理课程研究 [摘要]大学信息管理不仅是各高校开设的重要课程 之一,更重要的是大学内部进行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笔者针对大学信息管理的技术及其真正运作过程中的关键 点进行剖析,希望能够对广大大学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学;信息管理;信息技术;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8.179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8-0-02 大学信息管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大学课程,为信息管理领域培育着一届又一届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大学信息管理作为大学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为大学教育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思路和手段。本文总结出大学信息管理的技术及其背后的关键点。 1 大学信息管理的技术体现 大学信息管理的范畴包括学生基本管理、图书馆信息管理、动态信息管理,涵盖大学教育基础管理的各个领域,对大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1.1 创建数据库对学生进行基本信息管理

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包含学生最重要的学籍信息以及其 他个人信息,学生自从入校开始进行学籍登记一直到毕业获得学位,期间发生的任何与学校管理相关的信息都属于大学信息管理的范畴。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库,能够实现系统数据的共同分享。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数据库为Oracle 9i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具有很强大的开放性特征以及安全性能,能够支持多个客户端以及应用模式,实现网络用户信息的连接。在操作过程中为保证系统的安全,设定专门的人员进行访问,其他用户无权访问。相关人员能够在合法权限下修改数据。其主要系统结构见图1。 例如,一个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半学期期末考试过程中得到了二等奖,一旦这条信息录入到大学信息管理的系统中,那么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是毕业后很多年,该信息都不会被删除或者更改,作为一项荣誉,学校会记住很长一段时间,这对于学生自己本身即是一种怀念,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在信息系统中,一名学生每一个学期的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况,甚至是每一天的出勤情况都会清清楚楚得到记录,当一名学生即将走出校园,从信息系统中就可以原原本本地将自己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调取出来。学生基本信息管理也为来校招聘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学生状况的平台。 1.2 运用PB客户端数据库连接技术 PB是一种针对用户专门开发的软件工具,拥有窗口、菜

八上第三单元--第1课--自然资源

【课 题】八上第三单元 第1课 自然资源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发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通过举例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 节约资源的教育。 【活动建议】 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等活动。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说出其分类。 2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能辨别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 ?运用中国煤矿分布图及中国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 4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特点。 5?根据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知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途径。 【重 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2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3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对比分析,情境教学及直观演示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对比、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展示金鱼在鱼缸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鱼和 水的关系?(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鱼与水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人与地球的关系。我们 知道地球不仅有 美丽多样的地表形态,同时它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这节 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给予人类的“宝贵的自然资源”。(板书课题) 观察下面景观图,人们正在利用哪些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观察景观图, 讨论、归纳明 确:人们的生 产和生活离不 开土地、矿产、 森林、水 等自 然资源。它们 都是我们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基础。 联系生活 实际创设 情境,导 入新课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 积极性。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 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 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生产总量 B.能源消费总量 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②水能资源丰富③核能资源丰富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A 2.C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 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 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第2题,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的保障水平就 越高。第3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核能发展较慢,太阳能资 源较少。

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读大庆市地图,回答4~6题。 4.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特点是( ) ①带状分布②分散分布③居采油区④靠近铁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 A.石油储量丰富B.国内市场庞大 C.铁路交通便利D.科技力量雄厚 6.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①利用区域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C 5.A 6.A 第4题,读图可以看到,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比较分散,图示城区分布在采油区且都靠近铁路。第5题,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第6题,面临石油枯竭的形势,大庆市应利用技术优势延长工业链,发展相关石油装备等制造业;并且利用其广阔的地理区域,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2018·江西五校联考)下图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B、D两河年径流总量差异大,因为B河( )

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1、学校综合管理系统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3、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 4、物资的购、销、存管理 5、电子商务管理系统 6、库存与成本核算管理 7、人事综合管理系统 8、交通管理系统 9、超市管理系统 10、高校学生管理系统 11、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 12、基于或的事务查询系统 13、计算机动态网页的制作 14、基于网络的客运售票系统 15、高校科研与技术开发管理 16、高校教学与课表制作管理 17、城市居民户籍管理 18、商品销售与市场预测管理 19、电信业务管理 20、工商税务管理 21、计量标准化管理 22、银行储蓄业务管理 23、城市供电管理 24、餐饮业管理 25、房地产管理 26、股票行情分析管理 27、大中型医院管理 28、数字图书馆管理 29、辅助决策系统 30、生产过程管理系统 31、贷款业务管理 32、财务管理 33、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34、信息系统开发工具的设计与研究 2、 2.基于服务的应用程序设计 3.在线就业招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5.超市在线交易系统一 6.超市管理系统 7.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站开发 8.试题采编系统 9.试题卷生成系统要求:在模式下根据试题卷生成系统生成的试卷进行在线考核,并进行实时 评测 11.稿件投稿及审阅系统

12.毕业设计学生选题系统 13.通用考试系统平台研究 14.房产信息管理系统 15.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16.邮件作业批改,管理系统 17.基于的高校学生选课系统 18.基于内容过滤的收发程序 19(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20.基于多层的软件体系设计分布式学籍管理系统. 21.教材管理系统设计 22.通用期刊稿件处理系统(网络,数据库) 23.网上购物系统 24.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25.基于技术的图书销售系统开发 1.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2.我国大中型建设工程监理研究 3.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框架研究 4.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5.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基于(大学资源计划)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及方法研究 8.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9.某省信息产业结构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10.某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 11.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12.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 13.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研究 14.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15.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16.某省(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17.某省(市)信息产业发展状态与趋势研究18.电子信息类企业信息化实施战略研究 19.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20.决策树模型在客户分类中的应用 21.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研究 21.企业客户价值研究 22.企业网络化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 23.在企业电子商务中的实施研究 24.数据挖掘在某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25.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6.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27.某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设计 28.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29.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院系:管理工程系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2班 学号:0313100227 姓名:陈传伟 完成时间: 2013 年 12 月10日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分析研究课题 1.背景分析: 企业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从信息资源类型出发,企业信息资源有记录型信息资源、实物型信息资源和智力型信息资源之分。智力型信息资源是一类存储在人脑中的信息、知识和经验,这类信息需要人们不断开发加以利用。企业信息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包括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政策信息、金融信息和法律信息等等。 由于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其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增值功能,为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提高社会效益。一般而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信息资源的管理;(2)对人的管理;(3)对相关信息工作的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全球经济信息化和中国已加入WTO 的今天,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什么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那些问题?(3)对策的分析(4)发展前景 3.检索文献的要求 (1)所需的信息内容、性质、水平(略); (2)所需查阅文献信息的类型:时间(年代)为近五年的文献;文献的发表地域不限;文献出版类型不限;原文语种为中英文;著者、机构要求不限, (3)课题所研究的学科范围和主题要求: 主题概念有:信息、资源、资源管理、企业、开发、利用、存在问题、解决策略分析主题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存在问题解决策略分析 课程所涉及的学科:信息检索与利用管理学 (4)已经掌握的线索:无 (5)课题对文献信息查新、查准、查全的要求:近五年的文献,要求较高的查全率。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和未来 发展趋势 教育不是一种消费,教育是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最重要的投资。教育为我们孩子、家庭、民族、国家和世界准备着未来。教育必须面对未来,并对未来负责,虽然对我们大家来说,预测未来,并非易事。 让我们尝试列出一些对未来的看法,例如: ⑴预计在40年以后,将会有90亿人口生活在我们的地球上; ⑵人类将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 ⑶全球化将进一步变成现实,不管人们是否欢迎它; ⑷科学和技术将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尽管我们无法准确的预见未来,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信,那就是未来要靠教育。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使人类受益。⑴.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实现改善和进步;⑵.以不同方式获取海量信息的人数会增加;⑶.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将会降低。由于新的信息技术可以向人们提供在任何时刻,在任何地方,任何学习者

需要的学习内容,所以教育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和飞跃,随时随地学习已经成为可能。如何让这种科技来带动教育的改革,实现教育质量飞跃,将是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年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世界上有246个国家和地区的九亿三千万人,通过三亿五千万部电脑连接到互联网。在中国,近几年互联网的用户增长率达到18.9%。2010年末统计,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2.68亿人,2012年估计要达到5亿用户。中国已有八十万个网站,在城市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35%,而广播电视几乎可以到达每一户中国家庭。获取和存储信息变得越来越便利和便宜。以储存为例。在过去的30年里,储存一百万字节储存器的价格下降了一千倍。在1973年它的价格接近十万美元,是购买一座房子的价钱,而现在购买它的钱,只够买一听可乐饮料。 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的确加快了信息、资金、物品的流动速度,产生了新的产业和盈利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民意的表达方式。但是,人们对教育会发生飞跃,教育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预测并没有变为现实。教育的确在进步,但是,根本性的教育变革并没有发生。例如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的确发展迅速,高校在校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数量上,而不是质的变化上,是传统高校在原有体制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