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杜娟,关泽群(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研究分析了我国气候变化及其未来变化发展趋势,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7)16-04898-02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由于全球变化的幅度已经超出了地球本身自然变动的范围,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1-2]。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业湿地作物产量,使水稻产量减少;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既有利于作物生长,又会抑制利于作物生长的其他因素;紫外线增多直接使作物产量降低、蛋白质和脂肪减少;气候变暖会影响我国的农业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作物品种的布局、产量、施肥水平;气候变暖将使江河水量、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水质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业[3-4]。

1我国气候变化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1.1 气温变化概况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温变化也呈上升的趋势。我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与北半球一致,但最冷、最暖出现的时期不完全相同。20世纪40~60年代的降温,我国比北半球显著,20世纪80年代气温的上升趋势,北半球比我国强烈。近百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存在两次突变,一次是1919年表现为迅速增暖,一次是1952年表现为急剧降温。1980~1998年间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高达0.52℃/10年,显著高于同期全球温度0.19℃/10年的上升趋势。1998年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最暖的一年,气温距平达1.38℃。

1.2 我国气候变暖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近4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以0.04℃/10年的速度上升,其中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北区的年平均气温增速是正的,最大增温区在东北,高达0.192℃/10年,其次是华北,为0.104℃/10年。长江中上游、中下游及西南区均为负增速,最大降温在长江中上游区,达到-0.141℃/10年。冬季,除西南区外,其它6个区均为正增速,最大增温在东北和华北,增速分别为0.467℃/10年和0.462℃/10年。夏季则相反,除华南区外,其它6个区均为负增长,最大降温在长江中上游区,增速为-0.297℃/10年。

1.3 未来我国气温变化的趋势我国的气候变化,除个别地区外,未来每10年会增加0.3~0.5℃,甚至更多。在2010年以后,温室效应可能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比1961~1990年平均气温上升0.6℃以上,东亚地区的增温可能比全球平均稍强。尽管国内不同学者对升

作者简介杜娟(1981-),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遥感、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

收稿日期2007-01-26

温幅度的估算差异较大,但对升温趋势的模拟是一致的。因此,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可能后果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4 降水变化概况及未来趋势近40年来我国降水量以1

2.69m m/10年的速度减少,降水量20世纪80年代平均较20世纪50年代平均少34m m。除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略有增加,其它6个区的降水量都在减少,华北区最为严重,其次是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东北区,其变化速度分别为-24.28 m m/10年、-15.10m m/10年、-14.38m m/10年和-1

3.94 m m/10年。目前国内多数研究表明:未来降水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其中,沿海地区降水量可能会增多,北半球副热带北部及温带南部降水可能减少。大陆地区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干旱进一步加剧[5-6]。

2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的影响

2.1 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的影响气候变暖,生长季延长,对我国种植制度影响重大。在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1986~1995年的10年间,全国耕地复种指数增加了9.5%,东北地区耕地复种指数达102%。伴随着冬麦北移的成功,北方地区种植制度将发生进一步变化。假设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和我国平均气温上升1℃的情况下,预计三熟制的北界将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二熟制北界从秦淮地区北移至内蒙和东北的南部。到2050年,我国一熟制区的面积将由现在的62.3%缩小到39.2%,三熟制区的面积将由目前的1

3.5%扩大到35.9%,二熟制区的面积基本不变。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种植制度会因升温而有变动,但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状况,因为许多地区水热变化并不同步。在热量条件有保证的情况下,年降水量小于600 m m,只能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年降水量大于800m m,方可稻麦两熟。因此,要想利用气候变暖的契机提高复种指数,必须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在雨养农业地区开展旱地农田种植体系的研究。

2.2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我国20世纪80年代光温生产潜力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北方增幅大于南方。尽管整个黄土高原20世纪80年代年平均气温升高,但影响玉米生长期内的温度并没有增高,反而有所下降,以致20世纪80年代玉米光温生产潜力较20世纪60、70年代减小。由于降水变化的影响,除陕西省外,其它省区20世纪80年代气候生产潜力均高于20世纪60、70年代。以安徽省为例,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各地农业气候生产潜力较20世纪40年代准气候平均值减小。国内学者杨恒山等对近45年气候变化对哲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玉米、水稻、大豆、高粱4种主要作物生产潜力不同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7]。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h u i A g r i.S ci.2007,35(16):4898-4899,4905责任编辑李布青责任校对李布青

各地应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变化,趋利避害,提高作物的现实生产力。

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大多是在模拟二氧化碳浓度倍增的前提下进行的。陶战等认为我国种植业生产潜力将因气候变化而下降5%左右[8];李玉娥等认为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潜力都将不同程度地提高[9];张厚宣模拟计算我国南方稻区在自动灌水和雨育两种种植方式下,在现有品种不变的前提下,双季稻和单季稻气候生产潜力普遍下降[10];金之庆等在考虑气候条件变化并考虑二氧化碳的直接作用,得出北方冬小麦产量将显著增加,而南方麦区的减产幅度亦趋向缓和,有的甚至增产;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减少了玉米叶片的蒸腾量,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从而增强了玉米的适应能力,提高了生产力[11];郑有飞等在考虑光、温、水、二氧化碳影响的基础上,并考虑太阳紫外线的负面影响,得出南京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下降20%的结论[12]。尽管这些结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提示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是如何应对。2.3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温室效应有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和气象灾害的趋势。近30年来,我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未来气候变化不能改变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事实,但可能会改变原有农业气象灾害的格局。气候变暖,低温冷害将有所减轻,但由于增温主要是在冬春季节,所以东北及其它地区夏季低温冷害仍不可掉以轻心。如在气候变暖较为显著的20世纪80年代,1985、1989年东北均发生了全区性的夏季低温冷害,东北三省粮食减产幅度均在10%~27%。

气候变暖,无霜冻期将随温度升高而延长,但霜冻是一种时间尺度很短的农业气象灾害,具体年份的发生可以与时间尺度很长的气候变化趋势相反。事实上,随着生育期长的高产品种的使用,作物本身抗冻性的降低,尽管低温强度有所减弱,但霜冻的危害程度有可能加剧。1995年吉林省中部地区9月14日就有较重的初霜冻,农业受害明显,1999年松辽平原9月21日初霜冻,较历年初霜冻早1周,几乎全部的大田作物受害致死。

气候变暖,冬麦区冻害大幅度减轻。北方冬麦区在20世纪50、60年代和70年代初,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冬季温度升高明显,冻害次数减少,强度减轻,尤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还未发生大面积的冻害。与低温危害减轻相反,高温危害将加剧。一方面温度升高,作物生育期缩短,产量降低,另一方面,各种作用都将不同程度地受到高温热害的影响,尤以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和北方小麦为甚。

从近40年我国降水量的变化来看,降水量呈减小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洪涝灾害的危害有所减轻。降水受季风进退影响大、降水集中、降水变率大是我国降水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雪山融化,不仅会使沿海、沿江被围垦的农田受淹,而且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隐患。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严重,1991年江淮地区持续性特

大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200亿元,1994年全国洪涝灾害损失是1500亿元,而1998年全国特大洪涝灾害损失超过2000亿元。

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我国的干旱。我国内陆地区降水量减少或微量增加是我国未来降水变化的可能,但温度升高,蒸发、蒸腾加大,无疑将加剧干旱。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牧过渡带也将有所扩大。农牧过渡带向东南推移不仅减少了种植面积,而且使可能引起沙漠化的危险地区也随之向东南方向推进。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干旱是造成沙漠化的直接原因。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在20世纪60、7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约1560 km2。可见,气候干旱和沙漠化已是一个极需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的重大环境问题。

此外,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草害以及土壤肥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学者就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作物的直接影响也进行了模拟研究,这些都反映了我国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问题研究的深入和细致[13]。

3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巨大。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许多学者从理论上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性对策,主要:①控制和减少农业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如秸秆还田、秸秆养畜都将避免作物秸秆作为烧柴而大量释放二氧化碳;②采取少耕法、免耕法减少过度耕作带来土壤中碳素的释放;③开发太阳能、水力能、风能、沼气等再生能源,直接减少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④通过水肥管理、微生物措施和新品种的使用减少稻田中CH4的排放。3.1 逐步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将当前勉强或不适合农作的地区逐步调整转变为牧业或林业地区,或牧、林结合地区。增加土壤植被的覆盖率,不仅有利于吸收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有利于防止土壤退化和沙漠化。在种植业内部适时改革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品种布局,以充分适应气候的变化。顺天时,尽地力的种植不仅可以增加农作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还能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水平。

3.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建设、节水农业体系、农田防护林等都有利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高。选育光合能力强、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不仅能经受可能出现的气候异常,而且能抗逆可能加重的虫、病危害,同时还能充分利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带来增产的直接效应。

3.3加强气候的预测预报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评估研究防御(或减免)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防御,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病虫害可能发生的趋势,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3.4 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逐步加大农业生态防治的力度气候变化显著的地域特征,加之各地农业生产对象又有所差异,因此区域性的研究在指导生产实践上更具针对性。这方面虽有一些研究,但多是理论探讨,缺少可操作性。因此,对气候已有显著变化的地区,特别是东北、华北来说,具体系统地分析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趋势、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以及研究农业趋利避害的途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必要

(下转第4905页)

9

984

35卷16期杜娟等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上接第4899页)

的,应是今后加强研究的一个方向。

3.5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研工作由于未来人为排放方案的多样性、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气候自然变化的难以预测性以及气候系统各圈层和多种影响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反馈的复杂性等,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包含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人类对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认识,解决和减少不确定性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界的重要任务。要深入理解全球气候系统中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了解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等的循环过程及其机理,掌握气候变化检测和预估的方法。此外,还要研究长期气候变化背景,更全面地了解过去已经发生的变化。目前,根据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我国正在部署和实施中国气候系统观测、大气成分观测以及气候模式系统等一系列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将加深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使我们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我国气候变化强信号区的影响等方面获得新的观测事实,并通过气候模式系统的分析和模拟解决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从而提高对未

来气候变化预测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苗秋菊,张婉佩.2005年全球气候变化回顾[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1):43-44.

[2]秦琴,谢伟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相关国际协议[J].和田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2006(1):66-67.

[3]杜华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2006(1):97.

[4]赵宗慈.全球气候变化预估最新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2):68-70.

[5]张光辉.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影响的情景分析[J].地

理研究,2006,25(2):268-275.

[6]石缎花,李惠民.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J].环

境保护科学,2005(6):59-61.

[7]杨恒山,张永亮,张继星,等.近45年气候变化对哲盟作物生产潜力的

影响[J].干旱区研究,1998,15(4):54-57.

[8]陶战,高怀友,周其文,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诊断方法研究[J].中国

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14-18.

[9]林而达,许吟隆,李玉娥,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气候变化的影

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2):51-56.

[10]林而达,张厚宣,王京华.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模拟[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61-68.

[11]金之庆,葛道阔.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适

应性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10):17-28.

[12]郑有飞,宗雪梅,徐云,等.气候变化对江苏省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

[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21(2):230-237.

[13]周启星.气候变化对环境与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22(1):38-44.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摘要: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趋势,对农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的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温度降水病虫害 引言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加剧而引起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成分改变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到目前为止,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1.气候变化的特点 (1)平均温度明显上升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造成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变化。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44~0.80℃。中国近100 年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 ~0.8度,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如果年平均温度上升1度,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这对于农作物生产来讲具有重大影响。 (2)降水出现区域性与季节性不均衡 温度的提高会加快地表水的蒸发,导致水循环加剧,暴雨出现的概率增加,虽然降水量很大,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也会显著改变。降水既会出现区域性不均衡, 也会出现季节性不均衡,即在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出现季节性干旱,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过去的概念是中国西北部缺水,今后在中国南方也可能出现季节性干旱,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3)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趋强 极端气候现象指一些在特定地区和时间的罕见事件,极端气候现象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察 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10%,这些极端气候现象包括干旱、洪涝、低温暴雪、飓风、致命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全球变暖有关,也是气候变化的表现方面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下,大气的环流特征和要素发生了改变,引发复杂的大气——海洋——陆面相互作用,大气水分循环加剧,气候变化幅度加大,不稳定因素增多,导致这些小概率、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机会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系统的影响往往大于气候平均变率所带来的影响。 (4)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 在内陆地区增温造成冰川退缩导致雪线上升,在南极冰川逐步融化、冰架面临坍塌,而北极冰帽正在持续消融中,漂浮在北冰洋上的成年厚冰块不断融化,这些因素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将会使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入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于 2001 年 2 月 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 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 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 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 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 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 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 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

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 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 农业 (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 海岸带和海洋系统 (渔业 , 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 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王传星王艳 摘要: 阐述气候变化的特点, 分析农作物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探讨了农业生产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干旱及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选择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 调整耕作制度, 提高指数; 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土地合理利用; 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制订减灾应急预案; 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脆弱性 一、引言 气候变化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 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 到目前为止, 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 有待在2010年墨西哥城的第16 次缔约方会议上继续协商, 但气候变化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 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 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敏感性、脆弱性方面来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二、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 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一)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一) 作者:吕庆堂王俊茹郭迎伟 摘要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包括提前玉米播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逆性品种、加强农田生态保护、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农业是应对灾害最脆弱的产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目前辽宁省处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生产任务艰巨,未来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1],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干旱、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09年冬、2010春我国西南5省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不断加剧,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旱情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而2010年春河南、山东、甘肃、辽宁等地区又出现低温霜冻天气,严重影响春播春管。气候变化使人们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1-2]。在人类面临的与气候相关的诸多挑战中,很大程度上依赖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辽宁农业生态类型多,尤其是农作物,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 1.2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000万t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从2009年辽宁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个东北的低温冻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证明,最近这些年,辽宁省干旱的趋势将加重,暴雨的日数增加,强度也加重了,也就是说旱涝的风险增加了,范围日益扩大,粮食减产幅度加大。自2001年以来,除2005年外,其余8年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平均受灾面积达133.33万hm2,2009年辽西北发生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产量损失严重。 1.3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本来就多变,而且变率比较高,辽宁省农业总是旱涝不断,这是一个常态。但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加强。其原因,一是季风气候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二是气候变化致使这种变化的幅度加大、强度增强,导致了灾害性天气的频发。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最近30年,辽宁省粮食作物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绝对损失量和相对损失量都在增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把气候本身的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使灾害天气变化加大”这种规律的认识统一到对农业生产的决策中去,也就是要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农业生产安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虑。 1.4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生长季≥10℃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生长季3300℃有效积温(大于10℃)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铁岭无霜期158~159d,但在近20年里该积温线明显向外扩张,铁岭无霜期为166~168d。无霜期延长,使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现有农业生产的地理布局发生改变。 1.5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使辽北地区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繁殖力增强,虫害越

世界各国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行动

世界各国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行动 作者:曾静静曲建升来源:科学时报2009-4-23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可避免,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以趋利避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主要介绍了欧盟、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组织)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并根据各国的适应行动对主要的气候变化适应选择进行概括和汇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下,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采取积极举措,以减缓气候变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可避免,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的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显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成为另一项重要选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20世纪90年代即提出了适应机制的阶段目标。2001年,UNFCCC确立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适应基金。2005年,通过《内罗毕工作方案》,以促进所有国家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帮助各国决策者就适应气候变化作出正确的、实际的决定。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厘岛行动计划》,也明确把适应作为气候变化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应该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期、艰巨的挑战,适应气候变化是更为现实、紧迫的任务。目前,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正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气候变化适应合作机制也不断发展完善,一些国家也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以趋利避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国家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 欧盟 2007年6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性绿皮书《欧洲适应气候变化——欧盟行动选择》,确立了欧盟适应行动的四大支柱:在欧盟开展的早期行动,包括将适应纳入欧盟法律和资助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将适应纳入欧盟的外部行动中,特别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集成气候研究扩大知识基础,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准备协调、全面的适应战略的过程,涉及欧洲社会、商务和公共部门。 2009年4月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适应气候变化白皮书:面向一个欧洲的行动框架》,以提高欧盟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应变能力。 英国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附件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严重。气候变化导致高温热浪、暴雨、雾霾等灾害增多,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趋势加强,登陆台风强度增大,加剧沿海地区咸潮入侵风险,已经并将持续影响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积极主动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特编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一、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城市安全宜居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支撑,牢固树立适应理念,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统筹、标准规范、建设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努力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统筹考虑极端气候事件风险和气候变化对城市的持续性影响,将适应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城市建筑、能源、交通、水资源和生态等关键领域的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施分类指导的适应方案,明确安全、宜居、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和控制要求,坚持“一城一策”,分区施策、分步实施,采取合理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应行动。 协同推进。落实中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明确任务分工,加强联动协调,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广泛参与。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社会组织培育和科普宣传,加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共识,积极主动参与适应行动。 (三)目标愿景 到2020年,普遍实现将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指标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建设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典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50%。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广泛普及,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二、主要行动 (一)加强城市规划引领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2.4节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蒋李军课程标准: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根据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⑵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⑶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图2.28、图2.29,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⑵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⑴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⑵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⑶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学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P47,据图2.29-2.30讨论: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CO2含量变化之间有什么相关性? 3、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杨虎成 包头师范学院 摘要: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脆弱的领域之一,直接受制于气候变化与气象要素。未来气候变化与气象要素时空性与振荡性的加剧,需对农业生产系统全方位影响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方位多层次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很多影响,需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系统性减缓、适应应对策略和农业技术研究,全面理清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思绪和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机理和应对机制的系统构成和集成研究,更科学更合理地指导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与积极有效应对,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献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影响;应对 引言 气候变化备受国际、各国关注[1],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需以国家利益、全球化的高度应对[2],还是自然气候演化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合成,是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相互作用的非自然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引起水热资源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变化、农作物品种适应性和多样性及其抗逆性改变,加剧局部地区的灾害要素形成,因此,对世界粮食生产、种植制度、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将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过程,摸清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程度和应对机制,可以为农业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做出积极正确应对。 1 气候变化观测 气候变化是人为与自然的综合,其相互作用存在未知的不确定性。以温度上升、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通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威胁着国家和全球粮食安全,已成为当下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生产直接关系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稳定,气候变暖、气候要素的扰动性与振荡性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显著气候变化特征,将对农业生产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1.1 平均温度明显上升 全球温度普遍升高,北半球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根据全球地表温度的器测资料(自1850年以来),最近100 年(1906—2005 年)的温度线性趋势为0.74℃,北极温度升高的速率几乎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陆地区域的变暖速率比海洋快,自1961年以来的观测表明,全球海洋平均温度升高已延伸到至少3000 m 的深度,海洋已经并正在吸收气候系统增加热量的80%以上。对探空和卫星观测资料所作的最新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下层温度的升高速率与地表温度记录类似。气象专家根据气候模式预测,未来100 年全球还将升温1.4~5.8℃,全球将继续变暖,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100 年更快。温度的升高,已对与积雪、冰和冻土相关的自然系统、水文系统、陆地生物系统、海洋和淡水生物系统产生强烈的影响,且对部分人工管理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增加[1,6。 1.2 降水的区域性与季节性不均衡 温度的升高,加快了地表水的蒸发,导致水循环加剧,暴雨出现频率增加,且这种大降水量的降水方式未能高效利用,水资源承载力降低[6]。另外,近些年来各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降水的区域性、不均衡性愈发明显突出,降水的月相、季节、年际变化振荡加剧,扰乱了局部区域农业用水供需平衡,水资源短缺及其承载力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3]。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进展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进展 一曹格丽一姜彤? 摘一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二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二紧迫,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三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采取积极的适应行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本文介绍了2009年以来农业二水资源二森林二草原二海岸带和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二行动和进展,及部分气候变化敏感和典型区域的特色性适应措施三 关键词:气候变化一适应措施一重点领域一行动进展 一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回顾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三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结合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二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并提出中国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主要目标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三 2008年10月和2009年11月,中国分别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09年年度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了国家方案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进展,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5 91?曹格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姜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二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和洪水响应三

响二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三2009年以来,中国继续探索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适应政策和措施三在农业领域实施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措施强化气候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三水资源领域,在应对极端干旱和洪涝灾害中,三峡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三在森林和草原领域,继续实施了林业和草原发展相关规划,在西部大开发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当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加强沿海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海洋灾害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海岸侵蚀二咸潮入侵等海平面上升灾害的影响,通过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并提出针对性的适应对策三在一系列气候变化敏感和典型区域,包括鄱阳湖流域二长江三峡库区和云南省等地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适应措施和行动三 二一2009年以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二措施和计划 (一)农业 2009年以来,我国在农业领域继续采取积极的适应政策,制定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畜禽及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抗旱二抗涝二抗高温二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提高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3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800亿元,参保农户超过1.33亿户①,种植业保险逐步覆盖全国主要产粮区和粮食生产大县②,为农业领域适应洪水二台风二雹灾二暴雨二干旱等气候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三 我国未来气候条件不容乐观,特别是干旱问题进一步恶化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③三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主要立足于国内生产保障 691① ② ③ 吴高连:在 第一届亚太区农业保险再保险国际研讨会 的发言,2010年4月20日三 吴定富:‘种植险今年要覆盖主产区“,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1/19/content_ 10682389.htm三 2009年麦肯锡公司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二中国农业科学院:‘从粮仓到旱地 中国华北二东北地区抗旱措施的经济影响评估“三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一中段敬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空气中CO2 浓度升高,世界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1---6.40C,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0C,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近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mm,其中华北平原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mm。从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研究领域。 大气中CO2 浓度增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正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 浓度与温度增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作物生产方面关于CO2浓度增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倍受关注。研究表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使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带、洋流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发生变化,已引起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暖下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适宜种植区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据研究表明,作物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0C,水稻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8 d,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全国平均缩短17 d,从而减少了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在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极值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2、降水量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灌溉面积为 4 900 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2 %,粮食产量的2/ 3 以上来自灌溉农业,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水分减少1 %,灌溉面积将减少1 %以上,粮食产量减少75亿kg,足以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而且大面积的旱地作物减产更严重,水资源本来短缺的北方农业生产将面临困境,水对我国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二〇一四年九月 前言 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禀赋较差,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气候变化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导向、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第一章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导致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群健康。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还将进一步增大。 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区域降水波动性增大,西北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东北和华北地区降水减少,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等海岸带灾害加重。全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冰川面积缩小了10%以上,并自90年代开始加速退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方季节性干旱加剧,洪涝等灾害频发,登陆台风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9.2年减少10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植物作为生物圈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既是环境的感受着,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一般认为根系和叶片是植物体内污染物的主要场所。农作物容易受大气污染物危害是因为叶面积大,同大气接触并进行气体交换活跃,无循环系统缓冲外来影响。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湿度增加和光照增强,有利于生物生长,能促使作物叶片气孔开度加大,从而增加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作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抵抗能力随之减弱,受害程度加重,这种情况在春夏季节最为严重。 当叶面上的气孔张开时,各种气体污染物以及粒径小于1μm的雾点、烟尘即可进入作物组织进而产生伤害作用,而气孔的开关则取决于作物体内的水分、光照、风俗等多种原因。 气候资源分为:光能、热能、水分,风和大气等 农业气候资源所指的光能资源包括光合作用直接利用的可见光及其间接农业意义的红外线、紫外线。其作用表现为热效应,光形态效应以及光合效应。 植物将吸收的70%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 太阳高度角越小,穿越大气层的路劲越长,辐射能量就越少,长波成分增加,短波成分减少,导致有效光合辐射减少。然而光合作用主要吸收0.38~0.72微米的可见光,喜光作为要求较多的短波直射辐射。 强光有利于作物繁殖器官的发育,而弱光有利于植物营养生长,生育期长的品种和C4作物要求更多的有效辐射,有更大的增产能力。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温度升高可以延长作物的生长期,对热量不足的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利,然而对该地区生长期短的作物则是不利的。 气候变暖,中国水稻种植界限北移,小麦生态适应性减少,种植面积压缩。 AAAAAA

土壤冻结会致使冬小麦及多年生林木停止生长,而且不同作物开始和停止生长的温度是不同的。 我国地面接受的天阳辐射总量为355~83KJ/(cm2.a) 青藏高原670 KJ/(cm2.a) 银川以西、酒泉、敦煌以北以西388 KJ/(cm2.a) 新疆准格尔盆地544~586 KJ/(cm2.a) 北纬42 o以北东北大部500 KJ/(cm2.a) 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二氧化碳等产生于农业生产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中能产生问世效应的气体约30种,90%由于二氧化碳引起,其余约10%则是甲烷,二氧化氮以及CFCs 应对当前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危害进行试验,力求为未来农业的高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由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认为排放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使得农业生产不得面对温室效应带来的考验。并且由于化肥使用过度造成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发生变化,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受阻,其中由于土壤中营养物质浓度的不正常致使农作物吸收营养困难最终发生变异或死亡的情况也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就农业化肥的使用情况对小麦施肥进行如下处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明确阐述了气最终目标是“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认为干扰的水平上,从而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欧盟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2℃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以及二氧化碳全球平均浓度稳定在450ppm。 引用公约提供的相关数据,对小麦实验做如下处理: 利用红外增温设备对氮肥足量磷肥不同量处理分别进行增温0、1、2℃试验; 利用二氧化碳调控设备对磷肥足量氮肥不同量分别进行二氧化碳浓度380、460和自然条件试验。 相对于其他污染物,温室效应对全球的影响缓慢而且不易明显察觉。 AAAAAA

国外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_赵伟

World Agriculture 2013.11(总415)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对策”资助。 摘要: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农业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通过对欧盟、美国及澳大利亚在农业领域对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研究分析,提出对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启示。关键词: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 国外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及 对中国的启示 笮 赵伟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农业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农业自然资源、粮食安全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农业与农村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指出,适应是指为降低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对实际的或预计的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而提出的倡议和采取的措施[1]。适应政策与行动可有助于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使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更是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与公众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气候变化形势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温度升高、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增加、冰雪面积减少等方面。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74℃。在一系列SRES 排放情景下,预估未来20年全球温度将以每10年增加大约0.2℃的速率变暖。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几乎确定的是,整个21世纪全球日温度极暖事件的出现频率和幅度将会增加,而极冷事件将会减少。大多数陆地地区暖期或热浪的持续时间、频率和/或强度很可能会增加,极端事件将对与气候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农业和粮食安全等)产生更大的影响[2]。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将危及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面临严峻的挑战。许多国家制定相应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措施,增强农业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 1.欧盟 为提高欧盟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应对能 力,欧盟于2009年发布《适应气候变化白皮书:面 向一个欧洲的行动框架》。行动框架制定欧盟及其成员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其中在农业适应方面,主要包括使水土资源的利用更加可持续性,给予农民必要技能以适应气候变化,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加大对气候和农业研究等。行动框架确保成员国把气候变化适应措施与水管理措施纳入到2007—2013年农村发展国家战略与规划中,并且考虑把适应气候变化整合到农村发展3大政策措施轴心目标 74--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 引言: ①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 对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导致大气中的CO 2和CH 4 (甲 烷)、N 2O和CFC S (氟氯烃类化合物)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在明显升高,将使全球气候发生显著的变化。 ②这种变化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会扩大和加深物理反馈过程:㈠比如地球物理学过程(水分蒸发、反射率等); ㈡热力学过程(大气循环、洋流和气体的溶解性等); ㈢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甲烷的氢代谢、陆地和海洋有机物的生产和分解等); ③另外,还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作用; ④同时将对全球和区域的农业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100年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一、全球气候变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价已成为当代热门的研究领域。 背景: ①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重大地球环境问题。 ⑴1979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为监测和评估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制定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P) ⑵1985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联(ICSU)召集专家在奥地利举行会议,再次确认了大气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⑶1987年UNEP和WMO应成员国要求决定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 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旨在开展气候变化本身及其影响评价两方面的研究。 ⑷1988年在加拿大召开题为变化中的大气层-对全球安全影响的世界大会(有48个国家政府首脑、外交官员和科学家出席) ⑸1990年,在日内瓦又召开第二次世界气象大会,一致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将是比以往任何自然灾害都更为深重的灾难。 ⑹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由各个国家元首参加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亦将气候变化问题列为最重要的议程之一。 ②一些其他的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支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项目。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摘要】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并成为当今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观点和看法,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对农作物病虫害、农业旱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对农田管理与农业经济的影响等。根据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相应地提出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的解决对策: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合理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选育新品种、加强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BSTRACT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trends,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ood safety have a major impact, and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today.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ly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domestic academia, some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our country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o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oint of view and view, system elaborated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mpact on crops, on crops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flood and drought, the impact on the farmland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etc.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s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climate conditions reasonably adjust the layout of agriculture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new varieties, strengthen the accuracy and timeliness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forecas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The Coping Strateg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