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空间重组与中国长三角城市_呼应构想_

全球化空间重组与中国长三角城市_呼应构想_
全球化空间重组与中国长三角城市_呼应构想_

文章编号:1000-8462(2008)06-0999-05

全球化空间重组与中国长三角城市“呼应构想”

(宁波诺丁汉大学,

中国淅江宁波315100)摘要:江苏南部昆山的案例研究显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长三角地区正创造一个崭新的全球化空间。文章延用城市“呼应构想”概念,来具体解释地方的这种发展驱动策略和政策,包括经济上的重组和政治/行政上的重构。在与临近城市上海的并行发展中,昆山是如何通过“机会袭夺”以改变国内外投资的策略取向,进而超越这些

大城市中心以完善并扩展自己的经济联系。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在决定城市和区域发展中仍然扮演了具有举无轻重的角色,这不仅应对了全球化进程,更是加速了长三角地区的全球化作用和联系。关键词:城市化;行政转型;长三角洲;城市呼应构想中图分类号:F127;F29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假定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主张是国家计划在长三角经济结构转换中的一种改革试点。这些区域的城市形态变化源于当地制度结构的变迁以及嵌入其中的政治权限和行政权力的空间整合。中国沿海日益扩展的大都市区正在更广的空间范畴中通过功能的专业化而实现不断自我重构。这篇论文的分析框架主要是通过剖析地方政府的制度和行政结构,以阐明长三角新的城市形态得以浮现的发生机制。这一分析的资料收集来自于20余年的实地调查,其中包括与当地区划改革政策制定与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人物进行的更广泛的深度访谈。

改革开放到1998年之间的长三角空间经济转型被刻画为是农村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的特点是“地方政府通过权力和影响力的扩张以推动增长,并在实现外来经济和传统工业动态发展的本土化过程中取得了异军突起的发展”,与此同时[1],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珠三角地区例如广东的乡村工业化进程中,推动发展的凭借资源除以本地资本形式投入为主外,国外的直接投资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包括在特殊发展区域和工业园区中的交通以及其他基础性设施的投资。

然而至少到1990年代中期,农村工业迅速增长导致的农业人口锐减并没有相应的体现在城市非农人口比例的增长。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确实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区域经济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市场化,居民收入也相应增加。这一转变的过程和机制是制度和行政结构推动的结果,具体而言,正是构成“交易环境”的基础性要素发生的变化导致了发展,而这又与

“地方发展的政治机器”紧密关联的[2]。这样,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呈现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区域与城市发展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利用体制优势和机遇自下而上推动的结果第二种模式的特征在于:各种要素包括各种商品、

劳动力、产业资本以及交易活动等在相互依赖和碰撞中不断流动,而这种流动又是处于行政约束和复杂的权力运作当中,并由此导致了高度分散混杂的经济活动和城市发展。

第三种模式是外来经济活动、集聚动力以及大城市影响或者其他外生力量与本地资源(较少受到大城市的影响)联合

推动发展的结果[2]。这一模式明显的表现在1985到1998年长三角区域的农村工业化主导模式

正如将要分析的昆山案例所阐明的,作为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又位于上海市和苏州市之间,昆山的乡村工业化也受到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推动发展的复杂影响,而在面临外来经济发展时,地方政府也通过及时调整(尽管有局限性)传统工业化模式以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1995年起,中国沿海地区加快了经济发展,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7%—8%,并有大量的海外和国内投资。在长三角地区,这些发展普遍采取建立开发区(有时也称出口加工区)的空间形式,结合优惠政策和改善基础设施,其目的是吸引外国投资。自1998年以来在类似于昆山这样的地区,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建设区、规划区以及周围重点中心镇居住生活。这可能预示着中国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模式正向城市集中,而其中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在形成城市空间形式扮演了

重要的角色。然而,

促使这一城市化的形成的机制和过程,及所产生环境演变都从根本上与大城市的不同。其结果将是一个新型的城市化模式,笔者将在本文后半部分对其结果进行探索。

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地处江苏省南部,毗邻上海大都市区的昆山的发展情况以探讨这些问题。1978年,昆山还是一个相当落后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边缘县。在这一时期,上海市和地区所在地苏州市都与昆山没有太多的实质性的经济往来。然而到了2005年,昆山每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占到当年全国总数的2%还要多,并超过了广东顺德成为中国百强县之首,生产了15亿台笔记本电脑,约占世界总产出的三分之一[3,4,5]。下一节介绍了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重要的空间模式转变发生在1998—2005年,本文的讨论重点也聚焦于这一时期的长三角城市的最新发展。最后,文章总结了昆山案例研究对未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若干启示。

收稿时间:2008-06-30;修回时间:2008-10-15

第28卷第6期经济地理Vol.28,No.62008年11月ECONOM IC GEOGRAPHY Nov.,2008

1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及昆山:前方的边缘

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应包括江苏省南部靠近长江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泰州和南通八个地区以及上海市区。图1显示了1998年构成长江三角洲中下游的9个主要城市和42个县级行政机构。

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南部(通常被称为苏南),该地区,最显著的首次空间经济转型是从1980年代初到1998年。透过长江三角洲的农村,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转型。在农村景观中,有密集的农村住宅和庄稼,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和工厂。起初,在行政划分上,“农村”被定义为县级以下(包括镇、乡和村)的行政区域。为了进行分析,县级行政中心,通常大城镇(县属镇)或小城市(县城)不包括在内。同时,该期间至1998年,“乡镇企业”这一术语指的是镇、乡和村拥有和经营的企业。

2城市化及经济发展的转变模式和进程:昆山案例分析

笔者将详细剖析昆山有关体制层面的转型情况。昆山位于江苏省南部靠近上海市区,属于县级行政区(有时称为市)(县级市)(图1)。以M ARTON的基础上[1],该案例分析的第一部分回顾了从1978—1998年昆山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昆山在1998—2005年年底期间,发生的关键变化。

资料来源:改编自MARTON,2000年,第4页

图1华东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三角洲/1998 Fig.1In east China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2.1农村集聚的出现1978年—1998年

昆山市中心距上海55km,离苏州市36km。至1990年代后期,昆山由20个镇和466个村组成(图2)。在1998年,昆山总面积865km2,其中52.4%是耕地面积,22.3%为湖泊,河流,运河。截至1998年底,正式注册的当地人口是587509[6]。1979年至1996年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是32.7%[3,7]。

图2昆山行政区划/1998

Fig.2Kunsh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1998在1998年之前,快速的工业发展并没有导致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很少或根本没有当地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动。事实上,相当多的农村人口已转向非农业活动。根据官方的统计分类,在1992年,在昆山20.2%的人口被认为是非农业人口[8]。虽然行政指令隐瞒了真实数字,但它的确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基础。结合所提供的数据,有可能来构建一个全国通用的城市化评估系统,但对于昆山这样的小地方来说,是较为困难的[9]。1990年的数据的确暗示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即改革前夕,城市化大概约为12%—15%[10]。

自从1978年以来的头20年改革期间,昆山的城市化水平大约增加了12%—30%。第一,1996年昆山的城市人口的60%—70%是居住在大的城市中心之外的19个小镇上。第二,从1978—1996年,这些小镇的人口平均从2000增加到了5000,占了同期大约90%的昆山城市人口[3]。昆山的城市化水平和其增长率以及结构明确地显示了,在这一时期当地的工业迅速发展没有导致城市集中。

到1998年这20年期间,关键的实际成果之一就是非农业企业扩散的农村的各个角落。为了创造更多的预算收入,昆山的每个镇、每个村都在寻找建立自己的企业,这样一来,当地的村镇都有了工厂。大部分的企业都地处镇上或离镇不远的地方,大部分是兴建在稻田、麦田、油菜等作物耕地上。乡镇企业的区位分布与所有制结构和各自的行政管辖区的地的。

在昆山,或许最明显的农村集聚的空间表现是涌现出了大量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图3)[2]。昆山的28个开发区的绝大部分都在图3中显示了,它们都是当地政府努力利用已有

1000经济地理28卷

的或可预见的优势的反映。然而,在这些开发区中的已规划的或可规划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严重的专业化的缺乏,当然也可以从这类开发区的急剧增长数量以及它们对农业用地的占用上,也可以看出端倪。到1997年年底,长江中下游三角洲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用于吸引国内外的投资的自己的开发区。在昆山的466个村庄中,至少有一半被定为开发区。面对大量涌现的新非农企业,当地政府采取了“即保护耕地,同时使耕地专业化”的政策。综合来看,这种努力使专用农田集中,是农村聚落的一种表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努力仍然是地方化的,因为实际上,当地各个行政部门都在尽其力量建设自己的娱乐、商业和工业空间(图3)。

资料来源:改编自MARTON,2000年,第152页。

图3昆山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Fig.3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and Industrial Park/1997 3从农村聚落到城市聚集,1998年

自1998年以后,昆山的工业化空间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第一,出现了经济专门化的趋势,其寻求的是工业化的资料重新配置,从而发展和扩展当地的相对优势。该配置过程将会在下文中详细讨论。第二,也出现了一种有意的(有时极具有争议的)进程,鲜明的将行政区划和相应的体制框架以及官方责任进行重新配置。到21世纪初,昆山的这些同步过程围绕着由国务院批准的特殊经济开发区的扩大与发展,围绕着玉山的中心镇和政府所在地。(参看图3第1项;也可参看图2)。在此建议,昆山的定位轮廓和行政重构,构建了一个新的城市形态,旨在理顺集聚和土地使用的较大规模,比在1998年之前已定性为农村结块的空间更加统一。自2000年以来,昆山在重构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采用了更加周密的战略,对重点专项工业部门进行发展和升级——

—最为显著的是IT及其它的“支柱”产业或高精密机械,精细化学品以

及生产的家居用品[5]。若干消息来源证实这一战略,寻求撤离重复的投资,投放到位于苏南和上海邻近地区的相似产业中[11]。这似乎是昆山发展工业战略中的部分有意政策,而不是和其他长三角下游工业中心城市(如上海)竞争,旨在补充和定位直辖市在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到2004年,昆山市已成为中国及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信息技术输出的主要城市之一。当时,估计这方面的投资达人民币422.0亿(约50亿美元),囊括250多个企业,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昆山的开发区内[3]。

此外,昆山不断变化的产业概况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在这个生产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参与高度精密的生产企业。例如,2000年,北美和南美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普莱克斯的昆山分公司,在昆山开发区内建厂,为当地半导体厂提供专业的气体。该厂提供技术、客户服务及其他产品、微型电子产业的核心枢纽[12]。类似投资和选点的模式,也出现在其他产品生产领域。2004年11月,库珀标准汽车配件公司,一家全球性供应商的高科技控制系统公司,宣布与昆山开发区合作,生产产品供应给中国及全球的制造商。声明中强调说“……之所以在昆山布点,主要在其出色的物流,大量能供应合格材料的供应商,以及训练有素的工人”[13]。大部分的投资集中在国务院批准的开发区内,也有一些可持续发展的规模较小的产业集群在昆山的各城镇中。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的这种集群很显著,并已影响到了城市工业综合体的改造。负责地方规划的官员的举例,也证实了分别来自苏州市内部的6个县的县级单位为昆山企业输入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材料和元件。

昆山已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最佳区域,其进出口量占中国总值的1.3%[14]。2006年初,昆山容纳了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4200个公司[5]。截至2006年初,昆山已吸引了台商在祖国大陆总投资的11%以上。统一,成善轮胎,仁宝,巨人集团、满意玻璃及6名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等台资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至今估计有30000—400000台湾人居住在昆山,他们大多集中开发区内或旁边。台湾人的学校和购物中心正在兴建,台商协会与当地政府有极为密切的关系。Wei 曾指出“……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台湾投资者来江苏并使江苏成为受台商投资受欢迎的地方”[15]。此外,这两个省及苏州历届政府都鼓励昆山政府积极吸引台商投资。

吸引投资的“支柱产业”和日趋国际化的本地经济在昆山和长江下游三角洲其他地区已显示出一系列的要素的重要性,影响了这些区域城市的形成。想营造更高的技术和高精密工业部门,则需要更加注重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环境质量和效益。WTO组织和日益整合的国际贸易体系,都很关注这些问题。通过调整当地政治及其行政空间,不断增加的压力一直是调控经济空间的杠杆。具体而言,自2000年以来,昆山发生了重大改变,重新划分了城市界限和行政管辖,其中包括改变玉山和开发区的中心镇的界限。

昆山的重新划分和行政管辖的调整,如图4所示。昆山作为一个整体的关键性转变,合并了1999年的20个城镇政府到2001年底的15个直至2005年的10个。此外,还减少了相应的村一级的行政机构,由1997年的466名变至2005年的184个。多数村庄被吸收到镇一级的行政机构中,并改组为“社区”,有居委会,并失去相对独立性。玉山的市区建成区,昆山的行政所在地,从1990年代初的5km2扩大到2000年的

6期马昂主:全球化空间重组与中国长三角城市“呼应构想”1001

超过13km2[3]。与此同时,行政区划的变化导致了玉山的整个中心城区从2003年的54km2,扩充到2005年底的超过116km2[3]。先前的昆山附近的城镇及农村成为现在的城市“街区”、主要开发区的部分及临近主要区域的附属区。开发区本身,在统计年鉴中被列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在边界和行政权限调整中经历了巨大变革。开发区早期是成立于1984年,位于玉山东部,占地6.18km2。1993年中期,一年之后由国务院正式指定,开发区慢慢扩展到10km2,但随后在1995年底,很快翻了一番达到20km2[1]。2004年开发区的面积已扩大到57.34km2,2005年底进一步扩大到92.67km2[3]。更重要的是,昆山开发区是在昆山政府的管辖之内,这就解释了它边界(和行政管辖)延伸并与取代了城市管理机构(图4)的原因。结合重构和城市管理部门的巩固,这造成了政治、经济和行政及规划权力上的改变,这种规划包括行政和地理——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重新定义——

—昆山的中心区域。

自1998年以来,定位和行政转型对都市化的昆山的影响,已非常明显。同时,早些时候表出现的大量工业企业繁衍到城镇和村庄仍然在继续增长,这些较近期的表现,增强了玉山镇及开发区周边工业化的发展(图4)。据住宅所在地的人口显示,昆山的12%—15%是在1970年代末,开始进行都市化改革。到1990年代后期,都市化已增至到30%,其中已登记的当地人口约58.0万。然而在1978年和1996年间,城镇人口增长的90%,出生在远离昆山的19个小城镇里,这里有大约7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这一时间段的结束时期(图2)[1]。到2005年底,城市人口快速流动。以昆山作为一个整体,总注册本地人口已经增长到超过65.4万,其中至少有56%居住在

资料来源:改编自MCGEE,LIN,MARTON,WANG,WU,2007年,第160页。

图4昆山行政区划/2005

Fig.4Kunsh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2005城市建成区。此外,2005年时的近69%的城市人口居住在玉山镇和开发区(图4)。如果邻近城镇的陆家,花桥和周市计算在内,这个数字超过77%[3]。其中一部分的转移,可能是由于进行重新划分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但很明显的是城镇人口集中在昆山的中心及其周围。这一迅速增长的城市核心地区得益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环境的改变,力求使昆山有一个清洁和适宜居住的环境[16]。

城市人口密度出现的一个小趋势是工业企业以及大批移民迁入昆山。而自1998年以来总工业产值继续快速增长,并有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位于昆山中心。1998年,昆山的工业产值的60%应归功于远离昆山及开发区核心的乡镇和村级企业[1]。到2005年底,设在玉山和开发区的企业占工业输出总量价值的72%。上文所述的人口数字,如果邻近的陆家镇,花桥镇和周市镇被包涵在内的话(图4),这一数字上升到84%以上[3]。这些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已引起相当大的外来人口数量的增长。根据官方统计,外来居民近690000人。知情者认为实际数字很可能远超过80万,还不包括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其中大多数是台湾人)。虽然在2004年之前,外来居民的数据没有正式出现在在统计年鉴的报告中,但其他消息来源显示,2003年年初已有移民40万[11]。大约有50%以上的移民生活在玉山镇的中部及扩大行政管辖的开发区内,共占有昆山土地面积的23%,其余分布在其他9个城镇。

昆山的城市化形成方式及过程有别于其他大城市——

—如上海的集聚和延伸。如果我们假设在江苏南部24个其他县级单位的空间经济转型模式大致相同,包括人口集中和产业活动纳入及其周围地区中心镇,在大城市附近的关系的变化是清晰的。这对在中国的特大城市地区一个“新模式的都市化”和城市转型意味着什么,会在本文最后部分进行探索。

4结论

本案例研究的昆山和长江三角洲的下游引起许多涉及中国的生产、城市空间的问题。这样看来,

“官僚企业化”的过程,即在1980年代集中于农村的城镇和乡村,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向一个组合城市新的行政管辖区方向移动。文章标题引用了“城市回声”的概念,帮助构思由此而转型的模式及流程的。这一术语是来自地方官员对制定关于发展上海的战略中[17]。对中国城市来说,“呼应构想”具有积极的相互回应整体的概念或“规划”的区域发展。这个白皮书进一步表明特定地方性驱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经济定位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

—以及他们如何在空间中表现自己,明确地寻求全球性的地方,如昆山,由跨越式的地方,如上海和浦东所直接动用国际投资,生产联系和商品链。在较大的城市中心(如上海)的并行发展和案例的发生地——

—昆山,在修改和调整本地和外国投资的策略上是不同的,但两者都是为了迅速成为或是跨越式的成长为较大的城市中心。从这个角度看,民间的力量继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区域和城市发展与日益增长的国际势力中,加快了全球性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如昆山。然而,市区回声的概念,不仅仅反映由国际大都市中心(如上海)反馈的东西。也不是企图吸引从上海及浦东新区溢出的投资。近年来,大部分投资落户上海的同时,也一直集中的进

1002经济地理28卷

入苏南的制造业和工业领域——

—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该苏州地区,包括昆山,以价值计算得到了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近年来的上海。长江下游三角洲的成功出自地方发展战略和应对的比较优势,如寻求空间重组。例如昆山具有更广泛的地区和国际空间的经济体制。本文进行了综述证实,昆山主导的都市化工程已经对城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现象也对持久性的想法提出了挑战,这包括大城市如上海的“城市边缘”的定位,解释了长江下游一带在空间变化的模式和过程。清楚的是,前者的务实和内生驱动的“单枪匹马走出去”的策略,这主要强调一个狭隘的地方观点,屈服于各城市的水平上利用越来越多的国际机遇。由于交易环境的改变,作为一种在地方层面上运营的社会资本,到2005年已经经历了7、8年的时间,都是通过“城市”的行政管辖区的延伸到邻近的乡村工业用地的调整,及镇一级的行政机构的重组和巩固。结果是一直增加了在地方一级的功能专门化。

随着上海蓬勃发展成为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它已经历了在选定的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上的较快增长,其中大部分设在重组的城市核心,及区域的边缘,如浦东新区。这里有全面巩固和专业化的城市规划和治理,和中国国务院及上海市政当局的批准[18]。这是有别于在长江下游三角洲—至少直至1990年代后期发生的,横跨不同的行政管辖权、特色的规模较小的行政机构及经济空间之间,很大程度上非正式谈判,往往十分混乱。“国家机器”的混乱在1990年代[19],造成地方(如昆山)出现复杂的,不平衡的和空间上分散的格局,经济管理和土地用途混乱。类似的也在上文所述的浦东中实施,1998年以来,昆山的有关当局,试图打破,并重新建立行政和官僚等级,援引新的规划和治理制度。弥补权力不足而增设小规模的领土管辖权。国土资源管理科的当地分行要求各县级单位,现须完成全面规划,除其他事项外,要努力理顺工业和农业土地的利用模式。鉴于中央政府的这一倡议,昆山已使用了这些规划,以便实施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的关键目标已营造了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往往不合作)的行政和决策环境,以“理顺”“官僚企业家”的行为。非农企业及产业定位的空间扩散的短期影响仍然持续,在昆山其总的目的是清楚的。四个主要趋势是:①逐渐远离一个高度竞争的“全能”状态,并朝着“功能化成长”的方向发展,旨在适应更广泛的区域经济空间,尤其是与上海浦东的关系上;

②工业化模式从传统苏南模式的断裂式扩展,逐步转变为向城乡一体且基于产业集聚和网络外生产以及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虽然有证据表明集聚正在加速,但是在扩大的都市圈空间中这并不意味着过度的集聚,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联动式的组合空间;③在实践中,这些产业策略涉及在规划引导下吸引有针对性的项目投资;④制定并促进产业规划下的项目投资,把工业生产从地区和国家的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

可能有争辩的是,到1998年为止较早阶段的空间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是这些后续发展的一个必要前兆。这些情况已导致了最近的一个新兴城市经济区即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之间出现产业集群和功能专门化相结合的地域发展特征。与此同时,乡及村一级的工业生产仍然是重要的,特别是因为它存有的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因此,在昆山的市区回声,导致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将城市化从一个局部地区逐渐扩展到更大的空间范围,并成为中国巨型城市群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M ARTON,A.M.China’s spatial economic development:restless land-

scapes in the lower Yangzi delta[M].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2]MARTON,A.M.Local geographies of globalisation:rural agglomera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J].Asia Pacific Viewpoint,2002,43(1):23-42.

[3]昆山统计局.昆山统计年鉴[M].昆山统计出版社,数年.

[4]CHINA ECONOMIC NET.Oct20,2005Top10Richest Counties of

China Released[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c0981934.html,/national/Local/20050920_473 3255.shtml(Accessed October30,(2005).

[5]XU,X.M.Unofficial'nanny'of Kunshan[J].China Daily/Shanghai and

Delta Supplement,2006,(March31):4.

[6]中国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数年.

[7]中国统计局.江苏四十年1949—1989[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8]中国统计局.华东地区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数年.

[9]ZHANG,L.,ZHAO,S.X.B.Re-examining China's'urban'concept and

level of urbanization[J].China Quarterly,1998,154:330-381.

[10]昆山县志编辑组.昆山县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1]WU K.,SUN,L.J.(Eds.)Kunshan today[M].Beijing:Jinghua Press,

2003(in Chinese).

[12]BUSINESS WIRE.Praxair opens specialty gas plant in Kunshan[EB

/OL].https://www.360docs.net/doc/c0981934.html,/library/docfree.asp(Accessed October

20,(2005).

[13]PRNEWSWIRE.Cooper Standard Automotive opens NVH control

systems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 Kunshan[EB/OL].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c0981934.html,/cgi-bin/stories.pl(Accessed October20,2005). [14]DING,I.Kunshan‘s investment pull[J].China International Busi-

ness,2004,205(December):49-53.

[15]WEI,Y.H.D.Beyond the Sunan model:trajectory and underlying

factors of development in Kunshan,Chin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2,34:1725-1747.

[16]MCGEE,T.G.,LIN,G.C.S.,MARTON,A.M.,WANG,M.Y.L.,WU,

J.P.China’s urban space:development under market socialism[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

[17]ZHU,H.C.,WANG,D.Q.The comprehensive concept of the mutual

Kunshan economic echo of Shanghai Pudong,2002:298-303(in

Chinese).[Excerpted from a person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first

author]

[18]M ARTON,A.M.and WU,W.Spaces of globalisation:i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spat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udong New Area,Shanghai[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30(2):213-229.

[19]WU,F.L.The(post-)socialist entrepreneurial city as state project:

Shang-hai’s reglobalisation in question[J].Urban Studies,2003,40

(9):1673-1698.

(下转1011页)

6期马昂主:全球化空间重组与中国长三角城市“呼应构想”1003

6期黄奇,戴清,丁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行政治理模式1011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OF CHANGZHUTAN AS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SUPPORTING A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HUANG Qi1,DAI Qing2,DING Yi1

(1.Hunan University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Changsha410082,Hunan,China;

2.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Committee of Hunan Province C.C.P,Changsha,410011,Hunan,China)

Abstract:December14,2007,the State Council agreed tha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formally approved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ity group as“the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supporting a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The development of Changzhutan is a direct bearing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and even the achievement of central China plans.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government has always played a key role in promoting,and how to overcome the inter-departmental selfishnes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Changzhutan“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supporting a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plays a vital building.

Key words:Changzhutan;two type society;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作者简介:黄奇(1964—),男,湖南岳阳人,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E-mail:cucp777@https://www.360docs.net/doc/c0981934.html,。

(上接1003页)

PACES OF GLOBALISATION AND THE URBAN ECHO IN

CHINA'S LOWER YANGZI DELTA

Andrew M.MARTON

(Dean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Ningbo,Zhejiang315100,China)

Abstract:A detailed case study of Kunshan in southern Jiangsu is utilised to highlight the creation of new spaces of globalisation in China's lower Yangzi Delta region.The notion of an urban"echo"is introduced to move towards re-conceptualising the resulting shift in the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urban transition in China's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The term emerges from local strategies adopted in areas away from large urban centres to create a positive or"constructive echo"of developments in mega-cities like Shanghai and especially the Pudong New Area.The paper seeks to extend this notion to illustrate how specific locally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olicies,including economic repositioning and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explicitly seek to globalise areas like Kunshan by leap-frogging places like Shanghai and Pudong to directly mobilis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roduction linkages and commodity chains.Parallel developments in nearby cities such as Shanghai are taken as opportunities to revise and redirect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 strategies to complement and extend economic linkages beyond those large urban centres.The findings emphasise that local forces continue to play a critically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contours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both as response to,and to further stimulate,accelerated global interaction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in the lower Yangzi Delta.

Key words:urbanisation;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lower Yangzi Delta;urban echo

作者简介:马昂主(1960—),男,加拿大温哥华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为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E-mail:andrew.marton@ https://www.360docs.net/doc/c0981934.html,。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共3篇).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 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两架“主引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然而,两地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要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不但要在区域内打破地方壁垒,更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一面是资源在大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合理配置,另一面是两大经济区域间不声不响地“别苗头”,两个“三角”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民企“联姻”:“自由恋爱”好热闹 来自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和来自广东南海、顺德、东莞、中山的300多名青年企业家会聚江苏江阴,召开了一场“苏粤4+4青商合作联盟峰会”。在与会的企业家眼里,这是一场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相亲”的盛宴。南海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张旗康对江苏企业的“大家风范”赞不绝口。他说:“在广东,同业企业间相互防范、保密,而我每次到江阴,合作企业都欢迎我参观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在技术合作方面也绝不藏私。与这样实力与诚意兼备的企业合作,一定会带来‘双赢’。”江苏双良集团董事长缪志强说,广东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超强的品牌意识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他的尊重,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这种“相亲”给与会的两地企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十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了解、合作、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事实上,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的具体合作由来已久,其中最经典和最成功的,莫过于家电巨头苏宁电器与“顺德制造”间的“战略联盟”。 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原则选择合作伙伴。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彪教授说:“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翼’,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微观经济互动必然会越来越频繁,合作必将越来越多,这是大市场背景下的必然。” 服务业:香港与上海的市场角力 小家电“巨头”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在广州召开供应商大会,要求供应商积极参与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解决方案,以建立符合欧盟环保指令要求的绿色供应链机制。提供这项“生产者服务”的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在苏州、总部设在上海的合资企业。 在传统上,“香港-深圳-广州”轴线才是珠江三角洲的生产者服务中心,金融、外贸、技术、法律、物流莫不如此。这条轴线甚至还向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中国广大区域辐射,一向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服务中心。UL美华的这单业务无异于上海“生产者服务商”从以香港为代表的“珠三角轴心”虎口夺食。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张赛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姓名:马椿栋李伟锋郭颖 指导教师姓名:杨晓红 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10园林一班 论文完成日期:2011年9月30日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椿栋李伟锋郭颖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环境每况愈下。创造生态的城市公共空间、享受高质量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已成为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共同愿望.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以人为本作用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improved quickly,but the urban environment goes bad.creating ecological city public space and enjoying high quality humanist urban lives has become a common desire for different class of city residents.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public space's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city. [Key Words]city public space,ecological,humanist,function [引言]近些年,重庆市的经济迅速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西南地区中心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张。但是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渴望绿色、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因此,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已成为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共同愿望,这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文]城市公共空间是森林重庆建设的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重庆生态城市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是为数不多的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10.1概述 §10.2商业区 §10.3城市中心 §10.4城市广场 §10.5城市设计 §10.1概述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概念:可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交通 –商业交易 –表演 –展览 –体育竞赛 –运动健身 –消闲 –观光游览 –节日集会 –人际交往 –…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开放空间 ?街道 ?广场 ?停车场 ?居住区绿地 ?街道绿地 ?公园 ?…… –专用空间

?运动场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一、构成要素 1、自然要素?a?a气候、地形、水体、植被等 2、人工要素?a?a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 环境绿化、水景、城市照明 环境设施和小品 3、人文要素?a?a交往环境、风俗习惯 二、造型要素 1、实质要素?a?a点、线、面、体、色彩、质感 2、虚质要素?a?a焦点、轴线、界面 尺度、光、时间 §10.2商业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三、中心商务区 四、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 五、购物市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集市贸易(零售和批发) ?市场、商店和商业街 ?商业区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内容: –现代城市商业区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权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 –商业区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商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剧院,歌舞厅、娱乐总会等。 ?分布 –商业区的分布与规模取决于居民购物与城市经济活动的需求。 –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和分区中心的地段,靠近城市干道的地方。 ?商业建筑分布形式: –沿街发展 –整个街坊 三、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集中地。 ?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

城市设计对于处理中国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作用

城市设计对于处理中国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作用 ■ 黄健二■ Huang Jianer The Function of Urban Design Dealing With Public Space of Cities in China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市民生活的关联的说明,阐述了城市设计的意义及其与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和都市景观的关系,重点阐述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及其设计方式。 [关键词] 公共性空间 生活景 城市文化 城市魅力 [Abstract]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urban plan and urban design with the relation to civilian life, the essa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desig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public area and city view, with the emphasis on China’s urban public areas and their design patterns. [Key words] Public area, City view, Urban culture, Urban charm 一、前言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来检视,城市规划设计关系着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优劣。一个城市逐步迈入富裕时,首先追求的是个人衣食住行的质量,然后才会追求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这要由城市规划设计来处理。 从历史来看,中国对私领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是非常讲究的,留下了不少精致豪宅和庭园,但对公领域的公共性空间(如道路、广场、市场以及都市景观等)并不重视。而如今,城市的公共性空间角色日益重要,关系着城市环境质量,而城市设计在处理公共性空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市民生活 城市规划是做市民生活活动所需的土地规划,然后在土地上设计活动所需的空间设施,也就是将平面的土地设计成为立体的空间和设施。城市设计是其后续工作,共同创造出供市民生活的空间和设施。城市规划的对象包括公私部门的土地,而城市设计主要是公领域的空间,没有办法去设计私领域的空间,但可制定设计规范要求私领域的设计原则。城市规划的实施主要是依土地利用计划并依相关法令管制其开发和使用。而在土地上的建筑行为,是依相关建筑法令来管制,由单一建筑集合成建筑群的都市景观是前述两者的相关法令所无法规范的。城市设计的另一功能是协调规范两者所形成的城市空间质量和景观。 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关系着市民生活是否便利、顺畅、舒适、安全、高效,以及是否拥有美好的城市景观。 三、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空间,此是市民共同使用的空间,亦是市民维持社会、经济活动关系的空间,使这空间内的活动更多样化和丰富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城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质量,创造城市特色和城市魅力,进而活化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所以近年来备受各级政府的重视。 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空间内的实体物以及如何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市政暨环境规划学系所收稿日期:2010-12-28 供人使用,并考虑其所形成空间的相互关系事宜,最 终目的是要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和优美的都 市景观。城市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不应仅局限于实体 物的素材,也要涵盖地方人文社会、传统历史、风 土文化和自然,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城 市空间和景观。 城市设计思考的原点应从市民的生活活动需 求开始,并兼顾市民中各年龄段和属性的特别需求, 如高龄者、幼者、青少年、妇女、身心障碍者等活 动需求和对应的空间设施的设计。 城市空间从属性上可分为:公共性空间——是 供公共使用或观赏的空间;私密性空间—不论 是公有或私有的土地,不开放供人使用且以高墙围 绕;半公共性空间—公有或私有的建筑基地内的 空地或庭院,开放供公共使用;可视透的公有或私 有建筑基地—以低矮围墙或栏杆围绕,不能进入 使用,只能看其基地内的庭院和建筑物。 四、中国城市空间 中国早期对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管制不如欧美 各国严谨,可以说也没重视城市设计和要求城市生 活环境的概念,忽视城市公共空间和都市景观的重 要性和对市民的意义。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 长的同时急速地都市化,人口向都市集中的速度和 数量前所未有,是都市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经验。 都市发展难以应付如此集中的人口,于是产生了很 多问题,而管理者和设计者时常以旧的思维来处理 新的都市问题,使都市的质量产生了一些落差,影 响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 这三十年来,中国由落后贫穷发展到今日的进 步富裕,人民的生活也逐步迈入小康,追求本身衣 食住行的质量之后,也开始关心自己周边环境的品 质。在新开发的市街追求良好的环境质量比较容易。 但旧市街区因有其发展的历史和纹理,是对应过去 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城市空间,当时没有环境质量的 概念,都市公共空间大概只有道路的公共性空间和 私人产业的私人空间,不像今日有那么多种类的公 共空间(如公园、广场、水面、水滨等)。公共空间 的有与无、多与寡以及规划设计的好与坏,都影响 14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城市空间结构

材料五: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因 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 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理解四大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学习思路: 为什么分→怎么划分→影响因素→如何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⒉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重点兼难点。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播放歌曲《家住临沂》展示大美临沂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导入新课:读教材P44图2-3-1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回答: 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同时思考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教师总结:在这些功能区中,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

间 个 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住宅区集中成片;是城市中最基本,用地最广泛的功能区。 工业区呈片状或带状;一般分布在市区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读图思考) 商业区大多呈团块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展示上海中心商务区图片,阅读第46页“知识窗”结合视频回答:1、“中心商务区”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 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0引言 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发展进程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1],其规律可以归结为近代主要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模式,社会分化和隔离严重;现代(50~80年代)分异特征绝对减弱,当代(80年代~)社会分异再度出现导致社会空间重构。由于城市因各自的地理区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交通、产业发展等不同因素,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都拥有各自的区别和特征。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场所,是一个庞 大、复杂的综合体,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和产物。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即是由物质 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2]。城市空间结构是以一套组织规则,连接城市形态和子系统内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将这些子系统连接成一个城市系统,其中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地域内个体城市要素(如建筑、土地利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公众机构等)的空间形式和安排[3]。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地域内部各种空间的状态,城市空间结构包括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等。 1.2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空间是由城市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 目的、场所构成的多样的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社会空间的最小单位为家庭,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3个层次,以社会区为主。其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社区是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的,指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中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相应的社区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同时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以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同工厂、住宅、学校、商店等一起位于一定的地域 收稿日期:2007-12-31;修订日期:2008-04-11. 作者简介:刘苏衡(197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方向的研究. 刘苏衡1,张力民2 (1.中南民族大学 工商学院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223;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较之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武汉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揭示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希望能对武汉营造新的城市面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空间演变;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8)03-0084-04 Vol.20No.3May,2008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 第20卷第3期2008年5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预学案: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 2、城市功能区是怎么形成的?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又哪些?它们在城市中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城市地域结构?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来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影响这个因素的因素又有哪些? 6、功能区特点:(1)之间无___________________; (2)内部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住宅区 (1)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_____________。 (2)出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分化。 8、商业区 (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BD 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9、工业区 工业布局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其他功能区 如:,多分布在大城。 教学案: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7种类型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7种类型 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是我国现代城市中空间结构最为紧凑的一种类型。就形成特征而言,其多是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新辟用地围绕着原有中心,向周围较为紧凑、均衡地不断扩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具体到每一城市,则其发展基础、背景和历程往往又各不相同。典型城市:沈阳、北京、石家庄、无锡。 连片放射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另一种结构较为紧凑的类型。其形成机理与上述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大体相同,只是由于受到若干自然条件(河流、山丘、湖泊等)或特定交通(铁路、公路、河道等)的深刻影响,而在城市向各个方向的扩展上表现出特定的不均等性。在某种情况下,其与集中块状结构城市可相互转化。典型城市:盐城、南昌、柳州、合肥。 连片带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形成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在河谷地带受狭长用地条件限制,同时往往还迭加有沿河谷带状分布的交通线(铁路、公路或河道等)的影响;在滨海地带受带状海岸平原地形条件影响;在平原地区受带状交通影响,并往往也具有其它一些特定条件影响(如历史因素或规划思想等)。此外,若从带状发展的方向看,则其大多数表现为向两侧延伸,也有少数城市只向一侧伸延(或退延)。典型城市:兰州、青岛、深圳和洛阳。 带卫星城的大城市

是我国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结构布局形式。其主要是将从中心区调整出来或新开工建设的工业项目,在大城市外围地区进行集中布置,以形成新的小型城市发展中心,并多具有较明显的疏散城市工业和人口、控制城市连片扩大的规划色彩。此外,也有部分城市,由于能将卫星城的建设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而不强求一般性的工业疏导,因而其效果更为突出(这种情形有时可从一城多镇结构类型城市发展而来)。典型城市:上海、南京。 一城多镇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又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其形成条件在各类城市中最为宽泛,可见诸于工矿城市、山区城市以及一般江河平原城市等,主要由一个主城区和若干有特定专业职能的外围城镇组成。其中主城区往往是城市主要的政治、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并承担较强的综合经济功能,规模上也远远高于一般外围城镇。典型城市:个旧、重庆、南通。双城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较具特色的一类城市。其形成上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沿海港口城市,随着城市主要港口从内河向外海推移,港口型城区往往逐渐脱离原有的城市中心区,而发展成为一个新独立城市区,和原有中心城区形成双城格局;另一种是在内陆城市,依托若干重点建设项目的成组布局或受特定布局因素的影响,跳跃性地开辟新市区,也往往与老城区共同形成新的双城格局。典型城市:湛江、包头。 分散型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中结构最为松散的一种类型。影响此类城市结构分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各项洲经济指标的比较 1)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