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本课首先要明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然后再从汉至元的历史时空中去筛选史实说明这一特点,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而这种强化又突出表现在君权对相权的成功削弱和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上。教材讲述的五个方面内容主要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内容丰富课时较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对本节内容有所涉及,但仅停留在表层,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仅限于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认识元朝行省制度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从剖析秦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后期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与腐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统一天下,建立了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被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强化。那么专制政体是怎样得到强化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君权和相权、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来了解和把握本课内容。请同学翻开课本12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讲授新课

君权与相权的变化

中央政治制度监察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的强化

地方政治制度行省的设置

(一)皇帝制度(法令出一)

1.创立:秦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

3.弊端: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4.影响:影响着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使君臣关系成为实质上“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

法令出一就是指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但是皇帝的助手,也就是上承天子下领百官的丞相,却被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相权就成为了皇权独断的最大威胁。因此削弱相权就成为了强化君权的主要措施,其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

1.君相矛盾

原因: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间难免会发生矛盾。

实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那历代是如何强化君权削弱相权的呢?

2.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二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惟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重用内朝官,用近臣,以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拒不受印绶。汉武帝频频换丞相,使丞相地位岌岌可危,人人自危。即使是这样,但对汉武帝来说更换丞相仅是加强皇权的“治标”之法,那该如何“治本”呢?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小节内容

(2)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臵中朝

(3)唐:三省六部制

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三省的制约,一定程度上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宋:二府三司

影响:进一步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职权过

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降低,出现“冗官”局面。

(5)元:一省二院

3.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君主对官吏的监察,始于战国。最初,君主用自己的秘书——御史监察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到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

门负责监察的官员。那现在大家来阅读第三小标题的内容,并思考古代监察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评价这一制度。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

(1)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唐:御史台

(4)宋:中央:谏院;地方:提点刑狱司

(5)元:御史台

(6)明:督察院、厂卫制度

(7)清:督察院、密折制

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有类似的监察制度体系,设有御史台、都察院等,比如说唐朝设立了御史台,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到了宋代,又有了提点刑狱司,专责监察刑狱。元朝也设臵御史台,并规定人命重案要以公文移送到御史台,由监御史复按。

2.监察体制的影响

(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实际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职,是专制制度的产物。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①监察出于皇权,维护皇权;②监察机构自成系统,与行政机构

分离;③对官员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之中。

(四)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过程

(1)世官制(先秦)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

(2)军功授爵制(战国、秦)

(3)察举制(汉)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分为察举(孝廉)和征辟(才能之士)。

评价: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具有封闭性,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地方行政部门设臵“中正”,对当地人物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等级成为授官依据。门第逐渐成为选官标准,世家大族开始垄断官场。

(5)科举制(隋唐至明清)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沿用,直至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的积极性: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扩大和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保证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性。

科举制的消极性:

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2.变化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2)选拔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五)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1.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元世祖建立行省制度,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制度,全国设置了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另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腹里”(元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即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及周边地区)二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专制统治,历代王朝在地方都

作了重大调整、改革。

常设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

2.行省制度 A.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B.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

行省的权责 C.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随意

调动军队

D.行政官员要定期觐见皇上

行省制度影响: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主要地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3.发展趋势: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控制。

从秦汉至元统治制度总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渐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和监察。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利弊:

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

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练习评价,巩固拓展】:

1.从秦朝到清朝(1840年前)的地方政治体制中,出现过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等,但县作为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其数目、职权变动不大。县如此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D )

A县制设置沿袭传统 B.县小易于中央直辖

C.百姓对县制的推崇

D.县制有效治理地方

2.“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周朝革命”和“汉朝革命”分别是指( B )

A宗法制、中外朝制度 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察举制 D.宗法制、推恩令

3.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说:“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D) A.先秦的宗法制 B.秦汉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4.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

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C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5.“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C)

A. 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 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

人民版《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word教案

高一历史集体备课设计编号:003

宣政院(藏、川、青) 5、明: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6、清:省、道、府、县 从以上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你得出了什么规律性认识? 提示: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第三点内容教师可作为补充) 【重难点问题释疑】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魏晋南北朝时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东汉以来的尚书台改为尚书省,又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这三个部门尚未构成中枢权力机构。 (2)隋唐确立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简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朝中枢权利机构的变化 宋朝三省长官形同虚设,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最高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而财政归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 (4)元朝实行一省制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2、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 比较 (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在学生 回答 过程 中或 回答 结束 后, 教师 快速 在黑 板上 将相 关问 题的 知识 框架 进行 板 书; 或事 先做 好课 件。 这样 学生 可以 形成 对知 识的 直观 认 识。

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秦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 3.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法 学会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分析、掌握长时段的历史知识。 2.教法 知识灌输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收集、整理课外相关资料,通过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信息,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2.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进特点。汉刺使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元行省制度。 难点:制度比较抽象,要通过大量实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总体概念。 [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 秦国统一后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那么,后代统治者对秦的政治制度又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呢?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又是如何演进的呢?后世还有其他哪些制度创新和变革?导入。 讲授新课: 一、法令出一 本节讲述秦王赢政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1.皇帝制度的创立 自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以后,“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2.皇权的范围: 皇帝有独尊地位,总揽全国一切军、政、财权。独断专行,不受制约。3.皇权制的实质: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4.皇权制特点: ①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②官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③君臣关系的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合作探究 第一学习小组 皇帝制是怎样形成的?皇帝制的特征有哪些?

(完整版)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部编版)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史实,知道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微课的形式解决基本史实。通过表格整理归纳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不同,通过材料探析军机处帮助皇帝巩固统治的特点,理解军机处为什么能加强皇权。 2.通过探究文字狱、文化专制措施的材料理解这些措施的目的和影响。 3.通过与同时期英国的发展情况作对比,深入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发展的阻碍作用,理解封建专制统治已经走向末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清朝加强统治的措施,了解清朝矛盾重重的社会环境,深刻理解封建专制统治走向末路的事实,通过与同时期欧洲发展情况的对比,意识到只有不断变革、敢于开放、勇于接纳新鲜事物才能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通过对国家历史命运的思考,初步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 导入:1793年是乾隆五十八年,这一年乾隆皇帝迎来了一群英国使者,领队的叫做马戛尔尼。他们以代表英国政府为乾隆皇帝祝贺八十大寿为名来到中国。马戛尔尼是个中国迷,这次有机会来到中国这个传说中遍地是黄金,堪称文明典范的国度,他非常兴奋。可是在中国游历了一番后,他在日记本上留下了这样的评价:他们(清朝人)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马戛尔尼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他观察到了一个怎样的清王朝?让我们跟随他的记录来了解。 一、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 师:马戛尔尼乘坐的船叫做狮子号,船停靠在舟山港口时,邀请了清朝社会各界人士上船参观。狮子号的船舱里挂着一幅乾隆皇帝的画像。上船的中国人一见皇帝的画像,立马诚惶诚恐地跪拜磕头,英国使者团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为了加强皇帝权力,清朝前期统治者对中央辅政机构进行了变革。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内容进行梳理: 清朝初期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乾隆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只保留军机处。 问题:通过和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比,你能说说军机处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强了皇帝权力吗? 思路:在组成人员方面,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更加容易控制 在决策方面,军机处没有决策权,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着皇权。 问题:通过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比较,我们发现军机处让皇帝的权力比清朝初年了更大的强化。那么清朝皇帝的权力与其他时期进行比较,是否也得到了加强呢?请大家研究一下老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详解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查阅资料,培养学 生合作探究能力(如古代皇帝和丞相的故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 明太祖、元世祖等)为课堂作准备。 2、课内:(1)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设计具有针对 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的现场 摸拟,并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如学生扮演 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2)通过学生角色体验,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3)注重加强学生合作探究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合作探究主要解决:(1)君权与相权演化的趋势? (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演变过程。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三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特点。 (4)汉至元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3、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查找资料,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 【教学重点】: 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教学难点】: 历朝官制十分繁复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课本内容有关。 【教学方法】: 注重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

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案 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

最新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军机处外景图)上图是清朝军机处外景,它和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朝代的中央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清朝的文字狱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一思想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军机处的设立 1.(多媒体出示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教师讲述:军机处设立前的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阻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多媒体出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3.(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的进程)读材料和 教材,分组回答问题:军机处的设立的基本情况,其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1)基本情况: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作用: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处,无实权,形式上始终是一个临时机构的地位。 (3)影响: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目标导学二 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一)文字狱 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是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2.(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大兴文字狱基本情况)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时间段、特点) 提示: (1)背景: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兴盛的时期:康雍乾三代。 (3)特点:规模大,次数多 3.(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影响)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说说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影响教师指出: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文化专制政策 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清朝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是全世界范围内荟萃群书的空前钜制。它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 ,反映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 ,巩固满清统治 ,其内容也主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内容 ,对清代的文化专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清朝文化专制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 3.(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文化专制的影响)教师总结清朝文化专制的影响。提示: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绝迹或失真;乾隆毁书和篡改书籍近20年,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目标导学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根据教材讨论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 答案提示:官僚体制日益腐败,官场上贿赂成风,结党营私;各级官吏,敲诈民众;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学生分组讨论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 教师总结:出现了财政危机;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 4.(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影响)读教材,回答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影响 提示: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目标导学四闭关锁国政策 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1684年,清朝对海上贸易先后作了若干具体规定:一、沿海广东、福建、江南、浙江、山东与直隶省,听百姓装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海上贸易捕鱼。预行禀明该地方官登记名姓,取具保结,发给印票。二、在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四省设海关,管理来往船只,并征收税银。外国贡船所带货物不再收税,其余私来贸易者,听所差部臣照例收税。三、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尽行停止。若有违禁将硫磺、军器等物,私载在船出洋贸易者,仍照律处分。 材料二: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

备:5.25 上:5.2 课题:《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清朝中期社会矛盾的加剧、闭关锁国基本史实。 目标2:说出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其影响,认识君主专制在清朝的极端强化。 目标3:说出由于清朝专制的极端强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目标4:阅读材料,分析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视频导入:军机处 军机处是何时设立的?为什么设立这个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吧。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

字狱与文化专制、清朝中期社会矛盾的加剧、闭关锁国基本史实。 (2)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出清朝前期中央机构的演变,总结军机处设置的作用及中央权力的归属,并说出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阅读教材,说出清朝文化专制的表现;归纳“文字狱”的定义;结合案例,说出文字狱的危害。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在探究问题单上填写答案。 教师讲解给出答案。 3.阅读教材,说出清朝文化专制的表现;归纳“文字狱”的定义;结合案例,说出文字狱的危害。 生:文字狱;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销毁禁书。 师:《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由于搜集四库全书时毁灭大量古籍档案,故有学者称为“四库毁书”。 文字狱定义: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

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考纲·明考情]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2.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链接] 1.汉承秦制

(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 (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5)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 2.关于刺史制度的全面认识 西汉设置刺史制度,设置的十三州部为监察区域,而非地方行政区划;刺史也只行使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职权,地方行政权仍然由地方郡县长官行使,二者不能混淆。东汉成帝时,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有所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实施。 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知识链接]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 ③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 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学生能够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明清对外交往的情况和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思考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及 其影响。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 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形成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 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闻名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军机处的设立 ①建立: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实质: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阅读“相关史事” 和“材料研读”部分说说军机处的任务:只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皇帝的 权力达到顶峰。 在学习清朝强化君主集权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 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髙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点

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点 (一)学习要求 一、内容标准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二、史论共享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二)基础知识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独尊,九五至尊;皇权至上,乾纲独断;皇位世袭。 影响: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往往影响着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 1.汉代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时形成; 內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构成,决策机构; 外朝,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组成,执行机构。 2.唐代三省六部 机构及职权:中央设中书省(草拟和颁布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政事堂。 3.宋代分散相权、二府三司 行政: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宰相为同平章事,副宰相为参知政事; 军事: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 财政:设三司,长官为三司使。 4.作用 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秦: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御史大夫、监御史。2.汉: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13州部),设州刺史监察地方,中央由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地位仅次于丞相。 3.唐元:设御史台。 4.宋:提点刑狱司 5.明清:设都察院。 6.作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机构和官员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四、选官制度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以官举士。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的功能和文字狱的强化,认识到清朝君主专制独断统治已到达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 2.了解文字狱、八股取士和君主专制之间的关系,它们既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又遏制了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3.知道清代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现象,认识到清朝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知道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主要表现,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了解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不良后果,中国从此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认识到保守落后政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危害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军机处的设立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结合优教课件课堂导入环节,梳理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强化,引导学生思考清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呢?

(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读取信息、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1.军机处的设立 教师展示优教课件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注意培养学生从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材料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到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学习与探究:依据材料分析,清朝改组中央中枢机构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是如何改组中央中枢机构的。 原因:皇权受到限制

2.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教师展示优教课件展示史料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材料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可见一斑。 学习与探究:材料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政策:文字狱。 消极影响:这种文化专制的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教师展示优教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培养总结归纳能力)学习与探究:回顾所学知识,思考秦、汉、明、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思想文化上而采取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朝代秦汉明清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第一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只有在初中时对本节内容有所涉及,但仅停留在表层,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仅限于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 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历史概念。 ●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认识元朝行省制度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 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与腐败。 【知识重难点】 知识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知识难点: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的分析与把握。 【教学思路】 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 方法:画图法,联系法,情景再现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

备: 5.25 上: 5.2 课题:《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清朝中期社会矛盾的加剧、闭关锁国基本史实。 目标2:说出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其影响,认识君主专制在清朝的极端强化。 目标3:说出由于清朝专制的极端强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目标4:阅读材料,分析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活动 1. 课堂导入 师:视频导入:军机处 军机处是何时设立的?为什么设立这个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什么?吧。2. 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清朝设置军机处、制造文

字狱与文化专制、清朝中期社会矛盾的加剧、闭关锁国基本史实 2)合作探究 1. 阅读教材,归纳出清朝前期中央机构的演变,总结军机处设置的作 用及中央权力的归属,并说出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 阅读教材,说出清朝文化专制的表现;归纳“文字狱” 的定义;结合案例,说出文字狱的危害。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在探究问题单上填写答案。 教师讲解给出答案 3. 阅读教材,说出清朝文化专制的表现;归纳“文字狱” 的定义;结合案例, 说出文字狱的危害。生:文字狱;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销毁禁书。师:《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 360 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由于搜集四库全书时毁灭大量古籍档案,故有学者称为“四库毁书”。 文字狱定义: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设计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军机处外景图)上图是清朝军机处外景,它和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朝代的中央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清朝的文字狱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一思想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军机处的设立 1.(多媒体出示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教师讲述:军机处设立前的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阻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多媒体出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3.(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的进程)读材料和教材,分组回答问题:军机处的设立的基本情况,其作用和影响是什么(1)基本情况: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作用: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处,无实权,形式上始终是一个临时机构的地位。 (3)影响: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目标导学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一)文字狱 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是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2.(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大兴文字狱基本情况)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时间段、特点)

第三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附答案

第三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课程标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重点难点: 1、重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主要阶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 2、难点: 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挥的作用的分析与把握。 教学内容 (一)、课前预习 1、根据“法令出一”、“君权与相权”、“明内阁和清军机处”等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君主专制政体是谁创立的?这种专制政体结束于何时? (2)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历代封建帝王都对相权进行限制。试分析其原因。 (3)归纳皇权对相权削弱的历程。 (4)概述概述秦、唐、明、清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 2、根据“选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系”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从秦汉至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说一说中国古代监察体系机构沿革,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二)、能力提升 (1)专制主义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让渡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皇帝操纵的大权主要包括: ①最高决策权: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和重要政策。 ②立法权:制订、颁布国家根本大法和其他重要法律。 ③司法权:重大、疑难案件的审理,死刑的核准等。[来源:学#科#网] ④行政权:厘定官制、官俸、行政区划,宣布改元,任免重要官员,封褫勋爵。 ⑤财政权:决定税制、币制,度量衡制,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等。 ⑥军事权:决定对外战争、兵制、军队的设置、调动、指挥、将帅的任免等。 ⑦文化权:决定文化政策、考试制度乃至裁决认识分歧,确定官方哲学等。 ⑧外交权:决定建立或中止外交关系,派遣使节出访,与外国通商、交往等。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检测 1.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要求】 1.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试说明】 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基础知识回顾 一、君权与相权(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 ①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形成“中朝”与“(外朝)”。 ②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③宋代: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察举制的演变和特征 ①汉代:基本成为正统政制 ②魏晋南北朝: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及其实质 ①(隋朝)创立科举制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范围。 ③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扩大统治基础。 消极:禁锢了中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的发展 四、行省制度的设置(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设立的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省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B类问题 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2、三省的职能及评价 (1)职能: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命令)(2)评价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答案)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法令出一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 (1)调整原因 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 ①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 ②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③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二、选官制度、监察体制的演变 1.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以九

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3)科举制 ①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②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 ①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②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发展: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 (4)作用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1.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2.元代行省的设置 (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最全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 2、了解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4、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5、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集中串讲,并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学重点 从西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君主专制的加强

:这里讲的正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当时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为后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朱元璋要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这实际上是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我们已经说了丞相有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的积极作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这会造成什么后果?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点疏忽的。我们课文就说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内阁制的创立。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师)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在我们的班集体中,班长集记录功过、收 发作业、传达指令、掌管全班财政等各项事务于一身,这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权力过分集中,以班长一人之力无法胜任。 (师)一个几十人的班集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个有数千万乃至上亿 人口的大国,其事务集中于君主个人手中,更是弊端无穷。这种情况在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