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ASLA景观专业奖{29}规划与分析荣誉奖:交通振兴投资区(TRID)总体规划

2010ASLA景观专业奖{29}规划与分析荣誉奖:交通振兴投资区(TRID)总体规划
2010ASLA景观专业奖{29}规划与分析荣誉奖:交通振兴投资区(TRID)总体规划

2010ASLA景观专业奖{29}规划与分析荣誉奖:交通振兴投资区(TRID)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2011-2-28

键词 Key Words:景观 2010ASLA 低碳可持续绿色美国费城交通规划 Interface Studio

这期姗姗来迟。

景观奖规划类的项目大多未建成,许多公司表示希望等建成后在进行发布。

我们期待更为精彩的展现吧。

景观设计的微观到宏观的尺度跨越很剧烈,涵盖相当博大的范畴,

这种思维方式,或许应该转换成一种洞见和素养,渗透到生活中。

非常感谢设计方Interface Studio将英文介绍和项目图片(同美国景观协会奖项说明)授权gooood发行。Appreciation towards Interface Studio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This is a valuable "teaching" project. Resourceful, innovative, and realistic. A rigorous analysis to reach complex solutions. There was lot of information and it was filtered to make it comprehensible. Resourceful, creative, and

implementable. Very intelligent. It can be compared to so many terrible transit studies to raise the bar. The design

investigations are resource effective and inventive. The drawings look simple, yet are very hard to derive. We hope

this does get implemented. This is very relevant to urban aspects for cities that have lost populations. This capitalizes on the infrastructure that cities offer.To increase the density of Philadelphia is important. You have to dream.”

—2010 Professional Awards Jury

Although Philadelphia's transit system is the nation's fifth largest, many stations are underutilized and physically disconnected from nearby neighborhoods. The TRID Master Plan was a pioneering effort combining extensive

research, public involvement and design to address the barriers to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more sustainable city. Proposed urban landscape improvements serve as the essential vehicle for establishing a renewed community interface with two rail stations, as well as provid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mmunity greening initiatives.

Introduction

Since the expansion of the nation's highway system, public transit has often been relegated to the margins of policy, funding and design.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is a national movement focused on encourag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a way that leverages the value of local transit. It builds on the fact that those living around transit stations are five times more likely to use transit. The many benefits, including fewer cars on the road, a greater use

of transit, and an improved environment, are integral to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cities to sustainable systems.

Despite an impressive level of transit service, Philadelphia's real estate market has failed to capitalize upon the benefits of public transit infrastructure and proximity. Many stations are surrounded by vacancy, parking lots or former industrial uses which create physical discontinuities between the transit stop and the nearby neighborhood fabric. The TRID

Master Plan reimagines the underutilized pockets of land as major opportunity sites for denser development with a high level of transit access.

The TRID Master Plan examined two existing transit stations that sit at the nexus between deteriorated,

poverty-stricken communities and communities experiencing growth and investment. The plan's objectives include: Elevating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achieving Philadelphia's sustainability goals;

Discouraging driving by promoting transit use and enhancing pedestrian and bicycle-oriented infrastructure

Re-purposing outdated infrastructure for new uses;

Creating new and enhance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tations and local destinations;

Developing a phased approach to physically rebuilding the fabric around each station, incorporating higher densities

and new park spac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TRID Master Plan examined two distinct neighborhoods, each served by a prominent transit node in SEPTA's

Philadelphia-based transit system: the 46th Street Station on Market Street in West Philadelphia and the Temple Regional Rail Station located at 9th and Berks streets in North Philadelphia.

The planning process was designed to develop a collective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both station areas—a vision grounded in the intimate knowledge of place shared by those who contribute to its public realm. The research strategy struck a careful balance betwee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with an emphasis on primary data sources so as to accurately

read the pulse of each community, its personality and flow. The team developed a comprehensive GIS database for

a 1/2-mile area around each station including demographic indicators and assessed values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economic impact of local investment. This database was expanded by analyzing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direct observation including a property and business survey, tree survey, a detailed inventory of sidewalk conditions, car counts, and traffic and pedestrian movement pattern analyses.

Qualitatively, the team documented invaluable personal narratives by utilizing various forums for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community members, collecting anecdotes, memories, and interviews. Public meetings, interview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llowed the people and place to craft the story of each station, a collective effort yielding place-specific responses.

Design Strategies

In each neighborhood, the fabric around the station has deteriorated to such a degree that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each plac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limiting the marketability and potential of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nearby. Given this context, a design approach requires a reassertion of the station's central role in each community and its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the public realm rather than impose upon it. Proposed open spaces, enhanced street design and new programming ar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in fostering an incremental retrofit that builds 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ce. That retrofit seeks to establish a new interface between the station and the context, providing a conduit and focus for community greening initiatives, and, ultimately, leveraging private investment in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Primary plan elements include:

Managing stormwater runoff—At 46th Street, the design drew inspiration from the area's historic water flows. Overlaying a map of the former Mill Creek onto a map of current sewer lines revealed a number of locations where these two systems overlap. Small rain gardens were designed to mark these moments and create new passive open spaces within the community. Former "slack" space adjacent to the Temple Station was similarly reused to capture rainwater discharge

that emanates from nearby parking lots.

Integrating recreation space—The "superblock" north of the 46th Street Station deprives the area of any real connection with the community. The plan proposes a new running track around the block, transforming unused and overgrown space next to the sidewalk into an active recreation amenity. The 1-mile loop will serve two local schools, a recreation center

and provide a home for an anti-obesity program—Students Run Philly Style—which trains youth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for marathons.

Reimagining infrastructural elements—Adjacent to the Temple Station, the vacant and elevated rail viaduct was redesigned

to accommodate a tree nursery that will serve as a productive landscape resource for future greening improvements in

the community. A run-down concrete stairwell provides the only means of access to 46th Street Station for a neighboring

low-income population. The plan proposes removing this stairwell and reimagines a stronger, safer and more attractive

connection.

Enhancing connector streets—New tree planting will fill the voids along the barren blocks leading to the Temple Station.

Striping brightly colored bicycle lanes to physically mark the passage to the station reinforces this intervention.

Creating civic space at the doorstep of each station—An extension of the plaza under the Temple Station is proposed to

accommodate new bicycle parking and a small café. At the 46th Street Station, a small linear park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diagonal connection to an adjacent major street while providing enhanced views and more direct pathways.

Implementation

The passage of the Transit Revitalization Investment District (TRID) Act in 2004 by the 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

enables cities to "capture the value" of increased tax revenues generated by the increase in private land values resulting

from new public investments around each station. Unlike many planning exercises that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without offering new financing strategies, the TRID planning study examined the potential financial impact and opportunity

of capturing tax revenue generated by incremental new development as identified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Completed in summer 2008, many of the TRID Master Plan's recommendations have already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thanks in part to an inclusive planning process which brought the City, SEPTA and neighborhood groups to the table to

collectively craft the recommendations. Significant implementation activities include the recent award of a $1,000,000

Home Depot Foundation grant for community greening at the Temple Station; the award of $2,400,000 State of

Pennsylvania grant to improve sidewalk and bicycle infrastructure; the introduction to City Council of a new zoning overlay

district that will remove one of the barriers to developing around the stations; the recent agreement to redevelop a parking

lot next to the Temple Station for new retail, student housing and open space; the agreement by SEPTA to reuse the vacant

rail viaduct for a tree nursery,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implementation committee" comprised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LISC, City Council representatives, Temple University, private developers, the Philadelphia Green Program, SEPTA and

city agencies that meet monthly to coordinate and move planned improvements forward.

“这是一个宝贵的”教学“项目。足智多谋,创新,求实。通过严谨的分析,实现复杂的解决方案。把大量信息有效过滤。具有足智多谋,创新性,实际的特点。非常明智。与绝大多数糟糕的交通研究相比,标准非常高。设计研究成果具有资源的有效性和创造性。图纸看起来简单,但产出很难。我们希望此规划得以落实。这对于城市来讲太迫切了,人口已经流失。设计利用了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提高费城的人口密度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梦想。”

-2010专业奖评审委员会

尽管费城的交通系统规模在全美排名第五,但是很多站点没有被充分利用并和相邻的社区不连贯。TRID总体规划是开创性的成果,融合大量的研究、公众参与和设计,为的是应对依赖交通的发展的屏障和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城市。该方案中的城市景观改善计划是通过两个火车站打造全新的社区交界面、为社区绿化倡议提供新的机遇的重要手段。

美国的高速路系统的扩建使得公共交通的各方面(政策,资金,设计)都被忽略。公共导向发展是美国利用当地交通系统鼓励发展的一种方式。它基于一个事实,车站周围的人在这里呆的时间很长。因此需要减少汽车道路,改善环境,让城市成为一个可持续系统。

虽然公共交通服务很好,但是费城的房产开发却没有利用这样的基础设施。很多车站周围是空旷的,或者是停车场,或者就是与周围街道纹理不符合的工业区用地。该规划将具有很高可达性的未利用空地都高效的利用起来。

目前两个大车站之间的环境正在恶化,导致经济增长和投资前景恶化。为此制定以下目标:

实现并提升费城可持续交通的目标和效果。

减少过境交通,增加自行车路和人行路。

重新利用过时的设施,赋予其新用途。

建立新的连接。

分阶段分区域实现,植入高密度和新公园空间。

研究与分析:

总体规划主要涉及费城的两个交通节点区域。

规划的目的是要做一个为两个区域服务的地区,加强联系,共享公共区域,整合资源,共建未来。战略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之间取得了一个谨慎的平衡。从初级数据中有效精准得出每个社区的特性,流量。研究小组开发出一个2分之一平方英里的GIS全面信息库,用于这里社区情况的人口指标评估值。数据库的建立依托在对各个信息的分析调查上,比如物业和商业的调查,树木条件,人行道情况,汽车数量,以及交通和行人运动方式的分析。

同时团队与社区人员的交流也使得数据具有高品质,交流轶事,会议,个人叙述,以及进行采访。公众会议,访谈,焦点小组,让当地人们和场所产生了特定的羁绊。

设计策略:

每个社区车站周围的构筑物品质恶化到非常差的程度,人们一直认为这成为限制附近区域发展潜力的阻碍。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处理核心区域的办法主要是激发其潜能而非强加。增加开放空间,改善街道设计和规划,使得地区特色凸显出来。其目的是希望在车站和周围环境之间提供一个“接口”,形成一个渠道,并将重点放在社区的绿化环境,最终引来投资。

计划包括

1 管理雨水径流。46街的设计灵感就来自该地区历史,这里以前有一条小溪,米尔。小雨花园就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而设,同时创造出了社区新的空间。以前的“萧条”空间被用于滞留从停车场排过来的雨水。

2 之前46街北边禁行车辆,与外界缺乏联系。因此提出了新的规划,将杂草丛生的闲置空间改头换面。服务于一公里以内的两个当地学校,娱乐中心,并造就了一个费城模式:为低收入家庭年轻人提供马拉松机会。

3 重新想象一下,车站周围的控制高架桥也被全新的设计了,被用做城市绿化资源性苗圃,一个破旧的楼梯通往46街车站,而新的设计则是一个安全,美好的入口。

4 加强街道之间的联系,在贫瘠地禁行绿化。多条颜色鲜艳的自行车行驶提示带加强了这种联系。

5 车站周围的广场进行扩建,增加自行车广场还有小咖啡馆。还在46街站做了小的线性公园,并与相邻的主要街道相联系,提供更好的可达性。

1 城市结构图。左,46街站区域。中,Temple Regional站区域。右,中心城市区域

2 两个区域在费城的位置

3 中转站为导向的发展,对相关各站和公共领域的改善。

4 雨水径流管理。以前河道与现在场地的关系。

5 雨水径流管理。45街和46街的绿色通道是雨水花园。

6 雨水径流管理,九街和诺里斯街被可能设置的雨水花园,彩色自行车道,还有标示改善。

7 整合休闲空间。46街北跑道(46街站)毗邻学校和农场,非常理想的位置。

8 整合休闲空间。48街北跑道(46街站)做成跑道的计划。

9 46街站附近的公寓景观。

10 空地和高架桥被再利用做成社会资源性苗圃。

11 Temple Regional 站的街道被加强联系,树木覆盖率和街景将得到改观。

12 Temple Regional 站的街道被加强联系,街景改善以及创造一个让人愉快的自行车行车道。

13 46街站的公共空间概念图,创造出聚会场所,并使到达站点更为舒适。

14 每个车站都有一些公共空间,设置可供行人的绿色屋顶,这属于车站混合用途开发部分。

15 车站公共空间。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原则 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 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 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 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 入生气与活力。 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 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 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 精神。 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 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上海市郊区乡村旅游交通规划研究和实践

上海市郊区乡村旅游交通规划研究和实践 李彬 (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上海,200025)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为都市居民的新宠,上海市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过2000万人次,然而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交通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的瓶颈,文章分析了上海乡村旅游交通的交通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乡村旅游交通的规划思路和解决的策略,构筑一个城乡旅游交通互动、便捷舒适的乡村旅游交通网络。 关键词:乡村旅游辅助交通旅游专线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new favorite for the urban residents, rural tourism in Shanghai city in front of more than 20000000 people have,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mand rise ceaselessly, traffic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nergetic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anghai tourism traffic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ural tourism traffic planning ideas and solve strategy, build a of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traffic interaction,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rural tourism transportation network.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Auxiliary transportation Tourist bus line 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大城市居民调整生活节奏、回归自然的需求不断增加,因而,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对于乡村旅游而言,由于交通通达度不够,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服务质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发展旅游,必须先发展交通,因此,开展乡村旅游交通规划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措施,打破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1.乡村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乡村旅游景点位于城市郊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因此基础设施逐渐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道路与交通系统等硬件设施将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的主要障碍与瓶颈之一。另外,交通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等“软”设施也较大地制约了上海市郊区乡村旅游交通的发展。纵观上海市10个区县的100多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郊区村镇道路基础设施差,缺少交通引导标志。

交通景观设计

交通景观设计 1.道路绿化的作用及功能: 1)保护生态环境:(1)增加庇荫,调节气温,改善小气候;(2)释氧固碳,净化空气,促进碳氧平衡;(3)吸收有害物质;(4)滞尘降尘,过滤有害物质;(5) 减弱噪声;(6)杀菌消毒 2)组织道路交通3)组织城市景观4)体现城市文化5)提供防灾功能 2.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1)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相适应2)与道路使用者的要求相适应 3)考虑综合效应与可持续发展4)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应防止出 现视觉污染5)生态性,协调性,服务和谐性 3.市花,市树:重庆-黄桷树,山茶花; 4.城市道路的特点: 1)道路交叉点多,区间段短,交通流速较低,通行能力较小 2)交通组织比较复杂,在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时,对道路上行人和公共交通车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出现各种交通相互交织,容易形成不安全或造成突出的单向交通3)城市道路除满足城市交通,排水,埋设工程管线,通风,日照,防火,逃难的要求以外还要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功能较高 4)现代城市的道路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和快速的要求,故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要求较高 5.城市绿地连接时的两种方式: 6.道路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1)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2)要满足植物生长对环境的要求 3)保护古树名木4)要使道路绿地景观系统化 5)要立足于环境改善和保护6)要符合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 7.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的因素:降水,大气湍流,风, 8.街谷: 1)街谷的高宽比(h/w)与街谷污染浓度的关系 当h/w大于0.5时,随其加大,污染降低,增大到1以上,保持相对稳定,比值为1是临界值,街谷污染浓度最低 2)街谷高度比(h2/h1)与街谷污染浓度的关系 上风建筑高度为h1,下风建筑高度为h2,h2/h1〈1,随比值下降,污染浓度下降。 递降型:比值〈1,平行型:比值=1.25,递升型:比值〉1.5 污染浓度:递降型背风侧〉递降型迎风侧;平行型背风侧〉平行型迎风侧〉递升型背风侧〉递升型迎风侧 9.影响景观设计的要素:社会,人文,生态。(地形地貌,道路设计,植被,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10.终南山隧道: 1)隧道内部处理,景观营造 隧道内的照明实行白天、夜间以及白天洞外天气条件有级调控,在隧道入口段、过渡段、出口段根据不同亮度要求设置加强照明。在距检修道0.8米处,还设有诱导灯,采用LED光源。诱导灯为琥珀色,间距10米,其中每40米为一盏疏散指示灯,在火灾状态下可指示人员安全快速逃离现场,每120米,为一盏蓝色诱导灯,帮助司机与前车之间保持安全距离。特殊灯光带,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保证行车安全。通过不同的灯光和图案变化,可以将特长隧道演化成几个短隧道,从而消除驾驶员的焦虑情绪和压抑心理。 11.道路透视图: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分析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2、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新城总体规划,及土壤、气候、地质条件。 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4、对现场和周边环境的勘察。 第二部分绿地景观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二、设计原则 1、环境分析:泾渭新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春季降水偏多;夏季炎热多雨,但伏天降水偏少,温度高,蒸发量大;初秋时期多连阴雨,晚秋天晴气爽。本区全年平均气温15.4摄氏度,最冷一月平均气温0.4摄氏度,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6.4摄氏度。泾渭新城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土壤,PH值为8.38。 2、设计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有利因素,通过群落式的植物布局、标志和景观小品点缀其中、远借外景等手段,注重空间的开合变化和整体形象;使规划道路两侧在充实绿化、美化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集观赏、观光、生态防护等为一体,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并举,既展示泾渭新城的人文景观、新兴工业文化和经济发展形势,又以大手笔、小尺度的设计手法呈现西金路等五条路段和15米宽绿化带作为泾渭新城主干道的综合景观风光带。通过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鲜艳的色彩表达出泾渭新城诚挚、热烈的迎宾之情。 3、设计指导思想:以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形象为目标,以环境绿化基础,结合泾渭新城的主体环境和项目具体现状条件,在充分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景观知识和园林工艺,挖掘地域特色内涵,客观分析人的视觉感受,注重景观尺度的变化和处理手法的多样性,生态性和现代性相结合,巧于因借、富于变化、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将项目涉及五条路段XXXXX的“形象绿道”、“迎宾绿道”、“生态绿道”的目标,从而激发海内外宾客来此投资创业的热情及本地游客休闲、游憩的良好场所。 4、规划原则: (1)“生态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主旨原则:总体景观方案设计,应符合泾渭新城规划发展的特色并结合考虑其他已设计路段统一考虑,并突出本次规划的“生态性、现代性”的设计原则,注重现代人的审美感受和时代特色,同时注意吸收生态性景观绿化种植之精华,使道路绿化在简洁流畅,富有节奏的现代氛围中又具有生态性的气息,创造具有现代性的生态景观道路。

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这些你必须遵守!

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这些你必须遵守! 导读:植物景观设计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 扩展, 能使园 ,结合 来创造 供人们 入, 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 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

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论文参考网。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 需求,生理、 本,, 2.2 2.2.1 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2.2.2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 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进

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例如:在有严重SO2污染的工业区,应种植白皮松、毛白杨等抗污树种;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选用合欢、黄栌、白蜡等耐盐碱植物;在建筑的阴面或林阴下,则应种植玉簪、棣棠、珍珠梅等耐阴植物。 2.3 艺术性原则 及人们 观, 2.3.1 ,进 2.3.2 观的时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景观效果。同时,规划设计中,还要合理配置速生和慢生树种,兼顾规划区域在若干年后的景观 效果。此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的多少及配置方式,运用植物组合美化、组织空间,与建筑小品、水体、山石等相呼应,协调景观环境,起到屏俗收佳的作用。

园林景观设计——(道路篇)

园林景观设计道路概论 摘要:本文对园林绿地中道路规划原则、布局进行了理论探讨,结合实际,详细论证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人体的脉胳一样,贯穿于主园各景区的景点之间,它不仅导引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因此,园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划分的合理与否,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大量收集与查阅资料、文献,从理论上详细论证与探讨园路在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为园林绿地景观的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园路的类型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①主要园路: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②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③游息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④变态路: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订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2、功能与特点 2.1 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浏览程序的安排,对中国园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自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2.2 组织交通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 2 科学性原则

道路景观设计word版

道路景观设计 1、构成道路景观的要素 (6部分) (1)道路:道路本体,道路植栽,道路附属物,道路占用物; (2)沿街:建筑物,广告牌,围合屏障,空地; (3)远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 (4)人的活动:步行者,自行车,汽车; (5)地下部分:交通设施,商业设施,能源、通信设施,排水设施; (6)变动因素:季节,气候,时间; 2、道路景观的三种比例 (1) Ds/Dc及Ds/D步行道与车行道幅宽比; (2)道路幅宽D与沿街建筑高度H的比例(D/H); (3)道路延长与道路幅宽的比例(D/ L); 3、形式美的规律 (1)比例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 (2)节奏与韵律 指物体元素有规律地重复或有秩序的发生,就会形成韵律。 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的重要属性,是一种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方式。 韵律是一种协和美的格律,“韵”是一种美的音色,“律”是规律,它要求这种美的音在严格的旋律中进行。 (3)和谐(多样统一) 各要素的数量、位置、颜色、形状、线条、动静、质感及比例等,即要有一定的变化来显示多样性,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和谐的广义解释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我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和谐的狭义解释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 (4)对比 指各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 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 (5)对称 对称又称“对等”,是事物中相同或相似形式因素之间相称的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绝对平衡,是平衡法则的特殊形式。 (6)尺度 是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见的某种特定标准的尺寸感觉。 (7)均衡 均衡是一种等量不等形的组合形式。均衡是根据力的重心,将各种分量进行配置和调整,从而使整体达到平衡的状态,它在表现形式上比对称有更宽的自由度。 (8)调和 指保持差异跳跃性强的同时强调共性,调和强调统一。 4、常用的造景方法 常用的造景方法有借景、对景、分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障景、点景。 (1)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2)对景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叫对景;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2008-03-23 13:35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1]。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 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

道路交通景观设计分析

道路交通景观设计分析

道路交通景观设计分析 摘要:为了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改善乘车环境,另一方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道路交通景观总体地分析和了解,探讨道路交通景观设计的基本定义,以及道路交通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道路交通的景观设计,加强其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的运用的目的。结果表明随着道路交通建设的快速展开,道路沿线的环境景观问题日益突出,建立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交通景观设计及评价理论显得十分迫切。 关键词:道路景观景观设计交通环境以人为本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而且要求改善乘车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给乘客以精神上美的享受,所以对城市道路景观的研究变得日益迫切。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已经有100 年了,它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学科,然而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还没有被学术工程界完整地接受和理解,我们对道路交通景观设计理论也一直缺少深入的研究。开展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无论设计内容或设计手段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现有的研究也仅限于对城市道路用地范围内的绿地进行绿化美化方面的探讨,全面系统地道路景观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与关注。 国外的道路景观行业,对于道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景观绿化非常重视,已由以往的普通绿化发展到目前的生态道路或景观生态绿化。它强调道路景观应综合考虑生态功能、景观美化功能、同周边环境协调功能、交通附属设施功能等多方面的完美结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城市道路景观理论的研究上已逐渐成熟,经过经济迅猛发展之后,都已经转到对以往忽视的环境生态问题,生活品质问题的研究上,他们注重从人的行为活动、环境心理出发,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道路景观环境

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 1、构成道路景观的要素(6部分) (1)道路:道路本体,道路植栽,道路附属物,道路占用物; (2)沿街:建筑物,广告牌,围合屏障,空地; (3)远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 (4)人的活动:步行者,自行车,汽车; (5)地下部分:交通设施,商业设施,能源、通信设施,排水设施; (6)变动因素:季节,气候,时间; 2、道路景观的三种比例 (1)Ds/Dc及Ds/D步行道与车行道幅宽比; (2)道路幅宽D与沿街建筑高度H的比例(D/H); (3)道路延长与道路幅宽的比例(D/ L); 3、形式美的规律 (1)比例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 (2)节奏与韵律 指物体元素有规律地重复或有秩序的发生,就会形成韵律。 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的重要属性,是一种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方式。 韵律是一种协和美的格律,“韵”是一种美的音色,“律”是规律,它要求这种美的音在严格的旋律中进行。 (3)和谐(多样统一) 各要素的数量、位置、颜色、形状、线条、动静、质感及比例等,即要有一定的变化来显示多样性,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和谐的广义解释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我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和谐的狭义解释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 (4)对比 指各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 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 (5)对称 对称又称“对等”,是事物中相同或相似形式因素之间相称的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绝对平衡,是平衡法则的特殊形式。 (6)尺度 是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见的某种特定标准的尺寸感觉。 (7)均衡 均衡是一种等量不等形的组合形式。均衡是根据力的重心,将各种分量进行配置和调整,从而使整体达到平衡的状态,它在表现形式上比对称有更宽的自由度。 (8)调和 指保持差异跳跃性强的同时强调共性,调和强调统一。 4、常用的造景方法 常用的造景方法有借景、对景、分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障景、点景。 (1)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2)对景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叫对景; (3)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4)障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

园林规划设计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因为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经济、技术和生态问题,还要在艺术上考虑美的问题,要把自然美融于生态美之中。同时,还要借助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和人文美来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园林设计也不同于工程上单纯制平面图和立面图,更不同于绘画,因为园林设计是以室外空间为主,是以园林地形、建筑、山水、植物为材料的一种空间艺术创作。园林绿地的性质和高年规定了园林规划的特殊性,为此在园林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2.人性化设计原则 3.功能性设计原则 4.经济安全性原则 5.创新意识设计原则 6.地域文化保护原则 7.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8.艺术性设计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化是又一个时代主题,凡符合生态规律、自然完整、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环境功能重要的景观,都是美的。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何谈美呢?所以怎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成为园林设计师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生态设计观是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质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的有效途径。但现阶段在园林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一提到生态,就认为是绿化率达到多少,实际上不仅仅是绿化,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和节约与保护资源都是生态设计观的体现。另外,也不是绿化率提高了,生态性就提高了那么简单,前些年许多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大量地从外地引进各种名贵树种,可长势很弱基至死亡,应因就是在植物配置时没有考虑植物分布的地带性和生态适应性。以此,生植物配置时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要根据立地的具体条作合理地选择植物种类。现在又有些城市为了达到绿化率指标,见效快,大高积铺设草坪,这不仅耗资巨大,养护成本费用高,而且生态效益要远比种树小得多。 体现园林设计的生态性原则,具体方法有: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材料,石材、竹木等,能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提炼精华,把文化加以发扬和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种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养育适合地方气候的动物,促进生态平衡。另外,还应多从园林景观细节上考虑,比如尽量减少铺地材料的使用面积,以尽可能的保留可渗透性的土壤,恢复雨水的天然路径,为地下水提供补给;另一方面也可以延缓雨水进人地表河渠的时间,减轻雨季市政管道排放压力以及降低河道洪峰,这都是遵循生态设计原则的体现。所以要提高园林景观环境质量,在做园林设计时就要把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观的理论基础,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掠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把这些融汇到园林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生态的最大化,给人类一个健康的、绿色的、环保的、可持续性的栖息家园。 (二)人性化设计原则 人有基本的物理层次需求和更高的心理层次需求。设计时要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和

简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简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区的重要结构,因此,景观设计公司不仅只是完成道路绿化就行了,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城市的文化和艺术。景观设计公司通过地形改造和植物种植,要做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才能营造出自然优美的城市景观。 一、城市道路景观代表城市形象 道路景观都反映着城市的历史发展,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反映了城市的特色。人们对道路的感知不仅涉及路面本身,还包括道路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它们形成了道路景观的整体形象。 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道路的宽窄,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和指示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路是穿梭的车流,这些城市道路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 二、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因为人群是道路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所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2.2整体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的设计要从地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

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3.1道路形式设计 城市道路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步行街和其他步行用道。交通性道路,景观设计公司要以直线和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结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窄产生空间感受,为流动的车辆提供便利畅通的服务;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景观设计公司在设计时设置一些园林小品来增添步行道的自然情趣。 3.2广告牌、周塑小品和设施设计 提到广告总是让人反感,但广告却是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公司如果将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不过设计思想要轻松、自然,有趣、活泼。如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3.3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现在城市道路边都会有各种绿化带。有的是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核心,景观设计公司一定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总而言之,城市道路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景观设计公司,应对道路景观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但是这些更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主导一个城市的不是景观设计公司,要建设美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还需领导和景观设计公司的共同努力。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住宅区的园林景观环境愈来愈受 到人们的重视,对住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影响到设计师对住区景观的设计有着更 高的追求,现对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园林景观;住宅;设计;原则;要求 1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1)精神元素。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 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 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 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3)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 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 4)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 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 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是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 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 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 硬质景观是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景观小品、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2住宅区景观的设计要求 1)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 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住宅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 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肖运才 (河南省濮阳市园林绿化处,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居住区景观规划尤为重要,它的优劣直接影响该区域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但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且不可随心所欲盲目进行。现结合濮阳地区实际情况,就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从科学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现代材料的应用、生态设计、规划的可行性六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一、科学利用资源 (一)资源的节约利用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资源的节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前应在统筹考虑居住区的总体定位与规划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设计,避免大面积的调整,尽量减少动土方量。例如,可以利用原有土堆成土丘营造起伏的园林地形,利用洼地开挖水池营造水景,保留原有的大规格花木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居住区景观层次,还可以提高景观资源的利用。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梅园新村小区在建设初期,把很适合本地生长的几棵大规格泡桐移走,换上了几棵大规格南方树香樟,本意是想赶时髦、赶潮流,可结果是移走的泡桐和新种的香樟都死了,至今那里还是光秃秃的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得不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二)点、线、面结合的复合造景模式 在规划设计景观时必需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在绿化形式上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复合绿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造景的各种功能。如增加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在提升园林景观多样化的同时,有效实现隔热、蓄水、净化空气等功能;采用乔木下面种植灌木,灌木下面种植草花、地被等的复合绿化形式;借助墙壁种植攀缘植物,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如紫薇苑小区整体景观采用复合绿化造景模式获得较好的景观效果,相比距离不远的谢东小区采用单调的草坪绿化,有着功能、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差距。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各不相同,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濮阳市地处黄河古道,风沙大,干旱时间长,要建设美丽的居住区,最好的办法是改造自然条件,少硬化多绿化,用绿化来装扮城市。为提高小区绿化的水平和档次,可采用开敞通透的手法,以草坪为基调,增加乔、灌、花种植数量,突出自然景色。把增加绿地数量作为重点,尽量少搞园林建筑和场地硬化,努力扩大绿地面积。增植乡土树种,引水入区改善生态环境。 三、现代材料的应用 将现代科技和材料融入居住区景观的营造中,展现当代的技术水平和特色。在材料应用上有几种趋势:复合材料的应用;特殊材料的应用,如萤光漆、PVC等;DIY材料的就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但应用时要注意到运行和维护的方便,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我市胜利小区的绿地上有几个彷真植物,由于地势的原因不方便维护,致使其中两个巨型仙人掌缺了不少“零件”不但自身没有好的效果而且影响小区的整体景观。 四、生态设计原则 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不能以城市规划在前,小区建筑随后,环境景观扫尾的单一模式进行,必须与居住区总体规划同时进行,合理规划硬质景观贯彻绿地景观生态化思想,注重从地形地貌、植物配置多样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良性居住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进而和大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 (一)贯彻景观生态化的思想 在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化居住区时,应贯彻景观生态化的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景观很好的连接。居住区内中心花园绿化、宅前屋后绿化、阳台绿化、特色绿化、道路绿化等绿色植物相互交融,赋予居住区景观空间多样性;居住区外设置区域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外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也成为居民游玩、休闲的场所,同时形成绿篱,使居住区得到美化与净化。 (二)根据地形地貌进行设计 居住区往往建在山体、水畔、海边等地方,这些地方地处生态学上的边缘性交汇带,天然景观虽好,但地质、水文、气象、生物诸因子间的平衡比较脆弱,易发生自然力导致的灾害,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考虑环境稳定性的问题。提高环境稳定性从两方面入手:1)在规划中尽量尊重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现状,因为这是千万年来各种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结果,如果强行将它破坏了,就可能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2)在维护和加强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应是首选的,因为这些活的东西可以通过适应和调节和其它生态因子达成平衡,虽然从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从长期看却是最稳定的。 (三)植物配置的原则 植物配置向生态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景观大为逊色。另一方面,园林花卉植物花色丰富,有的花卉品种在一年中仅产生一次特别有观赏价值的效果。还有的种类一年中产生多次观赏效果,所以正确的选择苗木、理想的配置,将会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植物配置时要层次分明、注重色块: 1)在设计乔灌木混交群落时,配置高、中、低、地被层,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更多,并注重色块的应用。 2)配植高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针对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种植树种同时应考虑植物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 3)丰富植物品种,以乡土苗木为主,适当的有选择的引种花木可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形成小群落对改善小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规划的可行性 规划设计要求付出较少的经济代价换取最佳的景观效果,为下一步的付诸实施提供依据,如果规划设计目标过高偏离实际,而使其难以实施,那么规划设计便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很多居住区盲目追风,无论从绿化、楼体设计、材料选用、辅助设施、景观小品等都是高标准来规划设计的,这也是某些政府部门所谓的形象工程、民心工程,但由于当初规划设计没有统筹考虑胃口过大,致使建设后期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按期竣工,很多景观没有建设起来,所谓的高档也大打折扣了。一个项目的规划设计要从资金、技术、材料、当地民俗风格等多方面广角度考虑。 规划设计居住区是一项统筹兼顾、着眼未来、彰显时代风格的工作,所以不能只凭一个想法或只是片面的追逐某一方面的效果和利益而顾此失彼,要遵循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发展和运用才能绘出理想的作品。 文化艺术 147 TECHNOLOGYTREND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 发表时间:2015-11-30T16:44:48.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7期供稿作者:惠凌 [导读]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将道路景观融入到道路整体中,充分发挥道路景观的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设计策略,保障城市道路景观工程建设质量。本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惠凌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景观设计属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将道路景观融入到道路整体中,充分发挥道路景观的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设计策略,保障城市道路景观工程建设质量。本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景观;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规模逐渐扩大。道路景观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规模也同时增大。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从引导功能和景观形象等多方面考虑,尽量为城市建设增加感性色彩。 二.城市市政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1.尊重城市历史的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2.注重安全性的原则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充分考虑行车视距,满足交通安全的需要。利用植物引导视线的功能,设计出具有引导作用的植物空间,树种上选择根系不破坏路基品种。 3.保持整体性的原则 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等。 4.因地制宜的原则 利用现有道路绿化成果,并与现有绿化以及道路整体环境融为一体。根据当地气候和道路环境条件的不同,尽可能减少工程量的前提下,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木。 5.道路绿化生态原则 在保证生态适应性的前提下,即植物具有抗逆性强、生长发育正常、病虫害少以及易繁殖等性状,又具有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的。 6.连续性原则 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7.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 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的绿化景观,要求简洁明快、层次分明,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享受到“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意境。 8.经济实用性原则 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在达到绿化、美化目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选择植物时本着易采购、易施工、易管护及造价低的原则。 9.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 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1.基本设计策略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行人的安全,视觉效果,还要注意交通安全畅通,有引导车流的功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需要从景观和引导功能多方面综合考虑。这样才能给城市注入更多的感性色彩。 城市快速路因为行车速度快,主要承担机动车交通,速度快、流量大、路途广、车距大是这一道路的特征,交叉口多为封闭或立体交叉。景观设计时,就要考虑使用者动态、连续的大宽度视野,应有一种韵律和节奏感,减少行车疲劳。 城市主干道呈现间断流、不连续、短途特点。一般是分出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这三种隔断,交叉口大多为平面交叉,由红绿灯控制或者由交警指挥,重要街口是景观带最好的布局地点,这样的地点对景观会有很大的影响,也代表这一地方的特点。道路特点是机动车道行车速度高,在交叉口处行车速度低。那么道路景观的设计上,就要把中央分隔带进行安全性最高化的设计,同时也要考虑非机动车流与行人需求。而对于道路两边的景观设计主要考虑慢速车流与行人边走边欣赏的需要,景观设计要体现细腻、细致、能够品味,同时还要体现整体城市特点,不能破坏城市规划与风格。针对城市主干道的道路景观设计,效果图如下,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