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柱成矿系统_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

地幔柱成矿系统_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
地幔柱成矿系统_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

地幔柱成矿系统: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

胡瑞忠,陶琰,钟宏,黄智龙,张正伟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

H U Ru-i zhong,TA O Yan,ZH ONG H ong,H UAN G Zh-i long,ZH ANG Zheng-w ei

K ey L aborator y of Ore Dep osit G eoc hemistr y,I nstitute of G eochemistr y,Ch ine se A cad emy of S ciences,G uiyang550002,China

HU Ru-i zhong,TAO Yan,ZHONG Hong,et al1Mineralization systems of a m antle plume:A case study from the Emeishan ig-neous province,southwest China1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5,12(1):042-054

Abstract:T he theor y of mantle plumes casts a new light on ex plaining int raplate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dy namics o f the Earth1Sever al impor tant o re deposit ty pes hav e str ong links w ith the Emeishan ig neo us

prov ince which is t ho ug ht t o be related to a mantle plume1U sing the Emeishan as a case study,we discuss the

metallog eny of v ario us depo sit ty pes and the relat ionship between the miner alizatio n and mag matism of a man-

tle plume1M agmat ic Cu-N-i P GE deposits ar e impor tant ones in the miner alizatio n sy st em of the Emeishan

mant le plume1Studies on the g eochemist ry and minera lizatio n of ty pica l Cu-N-i P GE deposits,indicate that the

or e-bear ing intr usio ns have g enetic link w ith the Emeishan Co nt inental Flo od Basalt(ECFB)1T he par enta l

magma o f or e-bear ing intr usio n is a hig h-M g basa lt or ig inated fro m high deg ree partia l melting in center of the

mant le plume1T he Cu-N-i PG E deposits are o riginate within the inner zo ne of the mant le plume,fr om which

lo w-T i basa lts are er upted1T he paper pr ov ides a summar y study o f geolog y and g eochemist ry o f t he four g iant

V-T i mag net ite deposits in the Pan-Xi area,and co ncludes that the parental mag ma o f the deposits or ig inat ed

fro m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T he mag mas ex per ienced cr ustal contamination1Furthermo re,mult iple pu-l

ses o f magma,mag ma mixing,double diffusio n at the cr ystallizatio n fro nt ier led to the fo rmation o f the rhy th-

mic ores1We also discuss the lar ge-scale native co pper mineralizatio n in the bo rder ar eas between Yunnan and

Guizhou P rov inces1G eochronolog 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indicat es that this copper minera lizatio n is asso-

ciated w ith magma f ractio nation during the terminal st age o f lav a eruptio ns and the inception of hy dr otherma l

activat ion1T aking the Huize Pb-Zn depo sit as an example,w e have st udied the g enetic relatio nship betw een

Emeishan basalt and P b-Z n deposit s in terms o f o re-fo rming ag e,or e-fo rming mat erial so ur ce,o re-fo rming flu-

id so ur ce and met allog eno-t her mal dynamics1T he results show that t he met allog eny of the Pb-Zn depo sits in

the distr ict has a close relatio nship with the emplacement of the ECF B1

Key words:Emeishan mant le plume;miner alizatio n system;magmat ic Cu-N-i PG E deposit;V-T-i magnetit e de-

po sit;nativ e co pper depo sit;Pb-Zn deposit

摘要:地幔柱沟通了地核、地幔、地壳各个圈层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提供了板内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

用的一种重要的动力学机制。峨眉山地幔柱是晚古生代全球最显著的地幔柱活动之一,形成了多种有重大资

源经济价值的矿床类型。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对几种典型矿床类型的产出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阐

述了地幔柱成矿系统中各种成矿作用与地幔柱构造岩浆活动的关系及成矿机理。(1)通过对部分典型岩浆硫

化物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化特征分析,揭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不同矿化特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

形成于统一的地幔柱岩浆活动体系,并与峨眉山玄武岩为同源演化关系,岩浆演化过程及硫化物熔离富集过

收稿日期:20050201;修回日期:20050218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 W-125);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0项目

作者简介:胡瑞忠(1958)),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矿床地球化学专业。E-mail:huruizhong@https://www.360docs.net/doc/c21259921.html,

程存在的差异造成了矿化类型的变异。(2)对攀西地区4个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进行了详尽的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论述了成矿岩浆的性质、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及成岩演化过程和成矿模式,表明成矿母岩浆来自于地幔柱,但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提出岩浆的多次补给混合及结晶锋面上发生的双扩散造成的液态分层导致了韵律条带矿石的形成。(3)阐述了滇黔相邻地区玄武岩型自然铜和黑铜矿铜矿化现象,指出玄武岩岩浆气液阶段的自变质作用和玄武岩构造变质热液蚀变改造作用两种方式造成铜矿化富集,岩浆气液阶段的自变质作用可能持续到236~223M a,构造变质热液蚀变改造作用发生在139~149Ma。(4)以云南会泽铅锌矿为重点,通过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成矿热动力条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的关系,论证了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成矿作用与地幔柱活动存在成因上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岩浆硫化物矿床;V-T i磁铁矿矿床;玄武岩型铜矿;铅锌矿

中图分类号:P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321(2005)01004213

1地幔柱及成矿作用概述

Wilson在1963年提出地幔热点假说[1],经过数十年的科学探索,地幔柱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得到了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众多证据的支持,并成为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缘领域之一。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示踪研究揭示地幔柱可形成于大洋岩石圈的再循环作用[2~4],削减洋壳被俯冲带到地幔深部或核幔边界,经过1~2Ga 滞留后获得热浮力上升。深部地球物理层析成像研究表明,地幔柱来自于核幔边界或660km深处上下地幔不连续界面的热边界层,在地幔中上升形成蘑菇状结构特征的特殊地幔体[5~7],在到达岩石圈底部时地幔柱头的直径可达1000~2000km,地幔柱绝热减压上升,部分熔融导致大量玄武质岩浆的喷发及侵入[8],同时,造成岩石圈拉张减薄,伴随地壳隆升并形成裂谷等[9]。

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导致了成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飞跃,促进了对板块边缘成矿体系和成矿机制认识的深刻变革,但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板块内部成矿现象方面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如成矿作用的动力来源问题、板块内部不同类型的矿床在成因机制上的关联问题等[10]。地幔柱为板内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提供了一种动力学机制,而且,在地幔柱理论框架下,全球成矿体系不再局限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幔柱沟通了地核、地幔、地壳各个圈层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因此,研究地幔柱成矿作用对完善和发展成矿理论、进一步揭示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幔柱以大规模幔源岩浆活动为突出表现,成矿作用也以幔源岩浆矿床为主,成矿元素包括Cu、Ni、PGE、Fe、T i、V、Cr等,可形成具有重大资源意义的岩浆Cu-N-i PGE矿床、V-T i磁铁矿矿床、铬铁矿矿床等。西伯利亚地幔柱活动形成了Noril.sk-Talnakh超大型N-i Cu-PGE矿床,其Ni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一、PGE储量位居世界第二(Ni为2000万t,Cu为3000万t,PGE为5000t)[11]。Bush-v eld杂岩体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地幔柱岩浆成矿系统,也是世界最大的/聚宝盆0,据估算主要矿产储量有PGE61738t、磁铁矿10亿t、Ni(伴生) 2280万t、Cu(伴生)995万t、Cr(矿石)40亿t、V (V2O5)1680万t、Au(伴生)1152t等[12]。另外,部分金伯利岩和碳酸盐岩也被认为与地幔柱作用有关,与之相联系的有金刚石矿床,稀有、稀土元素矿床[9]。

地幔柱作为一种重大的构造运动方式,其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地幔柱自身的熔融作用形成幔源岩浆矿床,而且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如地幔热流的上升诱发地壳的重熔以及各种地壳浅部的地质响应,可以形成壳源岩浆矿床、热液矿床等。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许多大型、超大型热液矿床的形成与地幔柱活动有关,如卡林型金矿、Kidd Creek块状硫化物矿床、甚至Oly mpic Dam矿床等也都被认为与地幔柱活动有关[9,13]。

中国在成矿学方面也较早地运用了地幔柱理论[14~16],主要侧重于与地幔柱间接相关的矿床研究及区域成矿分析,探讨重要成矿域大规模成矿与地幔柱活动的关系。近年来对由地幔柱活动直接形成的岩浆矿床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总体上,对地幔柱成矿作用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当前,地幔柱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模型已基本确立[9],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形成了多种矿床类型、并在不同的空间上分布,为探讨地幔柱成矿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17]。本文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对几种典型矿床类型的产出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

期促进对地幔柱成矿系统的进一步探索。

2峨眉山地幔柱简介

211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的证据

扬子地台西缘大面积分布晚古生代玄武岩,在川滇黔桂四省一个大约50万km2的菱形区域大量出露,火山岩系厚度从5000多m(云南宾川)到几百m(贵州)不等,为全球晚古生代最主要的大火成岩省(LIP)之一[18]。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晚古生代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的产物。

(1)大规模玄武岩浆快速喷发。传统意义上的峨眉山玄武岩是指分布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晚二叠世玄武岩,出露面积约013@106km2[19,20],但包括四川盆地大量的隐伏玄武岩及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以西大规模侧向挤出的部分在内,总的初始覆盖面积超过015@106km2[21~23]。玄武岩出露厚度在西岩区最大,如宾川上苍剖面厚5386m、中岩区米易龙帚山为3000km左右,东岩区较薄,厚度数百米。根据岩相古地理研究,晚二叠)早三叠世沉积地层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的成分中,玄武岩陆源碎屑占80%以上,统计计算处于康滇古陆核心部位的峨眉山玄武岩最大剥蚀厚度超过5km[24]。Zhu等(2003)结合对地球物理剖面的综合分析,估计峨眉山玄武岩初始厚度在西岩区和中岩区分别为8km 和5km[25],其规模可以和世界其他一些典型的大火成岩省相类比[26]。

近年来对峨眉山玄武岩及相应的侵入岩开展了大量的高精度同位素年龄测定,峨眉山玄武岩主喷发期基本上可限定在256Ma左右[23,27~30],对玄武岩层序古地磁测量揭示喷发时限为1~2M a[31]。

(2)高地幔潜能温度及高镁玄武岩岩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多处发现苦橄岩产出,研究表明部分苦橄岩全岩组成基本接近原始岩浆成分[32,33],据苦橄玄武岩橄榄石斑晶中熔融包裹体的成分测定[31], w(M gO)=11107%~16177%,平均13156%,原始岩浆为高镁玄武岩岩浆。徐义刚等(2001)结合熔融条件分析并根据低钛玄武岩REE组成反演岩浆起源条件,认为岩浆形成温度大于1450e[32,33],远远高于正常软流圈的潜能温度(1280e)。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Cu-N-i PGE矿化岩体的研究也表明,其原始岩浆为高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高镁玄武岩岩浆[34]。

(3)大规模岩浆喷发前有公里级的地壳抬升。

H e等(2003)通过对峨眉山玄武岩下伏茅口组灰岩地层系统的对比研究,证实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在玄武岩喷发之前发生过显著、快速的穹隆抬升,抬升时间估计不超过3Ma,抬升幅度在穹隆中心部位超过1km[35]。反映出地壳对地幔柱活动的动力学响应。

(4)引发环境的灾变。地幔柱活动将深部地球巨大的物质与能量快速释放到地表,不可避免地导致气候环境的灾变,Zhou等(2001)指出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Guadalupian生物灾变事件在时间上高度吻合,认为存在直接的关联[23]。

(5)地球物理证据。与地幔柱有关的大火成岩省的地震波研究表明,在上地幔顶部有一高速附加层。地震波层析成像揭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同样存在这样的高速附加层[36]。热力学计算及对矿物组合的地震波动参数拟合研究表明[25],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下地壳和上地幔之间P波速为711~718km/s 的高速附加层,是由来自地幔柱岩浆在此结晶分异形成的。另外,层析成像在80~160km深度区间存在一个P波速大于813km/s的高波速区,被认为是地幔柱部分熔融后的残余(地幔柱化石)[37]。212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活动模型

Xu等(2001,2004)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石地球化学及地幔柱动力学效应开展了综合研究,建立了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活动体系[37,22],揭示出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活动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研究认为,低T i玄武岩主要为地幔柱岩浆活动早期中心部位岩石圈高度拉张减薄环境下大量地幔上涌、高程度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原始岩浆M g O含量超过10%~12%,相当于高镁玄武岩);高Ti玄武岩则是在地幔柱活动相对较弱的阶段特别是地幔柱活动中心的边缘地带、岩石圈较厚、熔融程度相对较低的条件下形成。研究表明,地幔柱活动中心在大理)丽江)攀枝花一带,并将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活动模型划分出内带、过渡带及外带(图1),内带以低钛玄武岩为主,而过渡带及外带基本上为高钛玄武岩[33]。

213峨眉山地幔柱成矿作用类型

高振敏等(2004)研究认为[17],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形成了大量成矿元素的工业富集,矿床类型和矿化类型多种多样。其中,由地幔柱岩浆活动直接形成的矿床有:与基性-超基性岩岩浆硫化物熔离作用有关的Cu-N-i PGE岩浆硫化物矿床,与基性-

超基

性岩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有关的V -T-i Fe 岩浆氧化物

矿床,

与溢流玄武岩火山喷气作用有关的火山岩型图1 典型Cu -N-i PG E 矿床的分布

(地幔柱活动分带及玄武岩分布,据Xu 等,2004[37])Fig 11 Location s of the typical C u -N-i PGE deposits in ELIP

a )玄武岩;

b )典型Cu -N-i PGE 矿床产出位置;

c )矿化岩体群范围;

d )地幔柱岩浆活动分带界线;

e )断裂

Cu 、Fe 矿床以及PGE 热液活动形成的PGE 热液矿

床;由地幔柱活动间接形成的矿床主要有与壳幔相

互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稀有元素Be 、Li 、Nb 、Ta 矿床、REE 矿床),与地壳响应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Au 、Pb 、Zn)等。

3 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中的岩浆

Cu -N-i PGE 矿床

地幔柱成矿系统中,岩浆Cu -N-i PGE 矿床是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岩浆Cu -

N-i PGE 矿床成矿岩体,如Bushveld 、Noril .sk 、Gr eat Dy ke 、Duluth Complex 等都被认为是地幔柱岩浆活动的产物[9,13,38]。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Cu -N-i PGE 矿化岩体广泛分布,构成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矿系列。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已基本确立了地幔柱岩浆活动体系

[39,32]

,揭示出地幔柱岩浆活动在时空上的变

化规律。同时,对岩浆Cu -N-i PGE 矿床的理论研究

表明,硫不饱和的熔融是形成Cu -N-i PGE 矿床重要的岩浆条件,成矿原始岩浆一般为地幔较高程度熔融形成的高镁玄武岩或苦橄质岩浆[40,41]。因此,地幔柱构造岩浆活动的内在规律与Cu -N-i PGE 矿床对成矿岩浆条件的要求,构成了地幔柱成矿系统中Cu -N-i PGE 矿床成矿作用的基本限定。

311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C u -N-i PGE 矿床的时空分布

峨眉大火成岩省岩浆Cu -N-i PGE 矿化岩体主要产出在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模型内带低钛玄武岩分布区(图1),并在地壳强烈抬升剥蚀区出露,如元谋岩群、会理小关河岩群。成矿岩体出露在整个川滇构造带上,呈线形分布,包括最北端的丹巴地区、南西部位的大理)丽江地区。典型矿床主要有金宝山铂钯矿、朱布Cu -N-i PGE 矿床、力马河镍矿、杨柳坪Cu -N-i PGE 矿床等。过渡带及外带高钛玄武岩分布区缺乏Cu -N-i PGE 矿床的产出。

锆石U -Pb 年龄测定表明,朱布岩体成岩年龄为(256?1)M a [42]

,力马河为260M a(周美夫,私人通讯,2005)。金宝山、力马河目前还没有获得精确

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但根据已有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并结合岩体产状综合分析,其也被认为是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同期形成的[43]。

312 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亲缘性及与峨眉山玄武

岩的关系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Cu -N-i PGE 矿床各成

矿岩体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Nd 同位素组成亦非常接近,E i (Nd)变化范围在010799~-012729,表现出相同的成因属性。另一方面,金

宝山、朱布、力马河、杨柳坪等矿床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组成与低钛峨眉山玄武岩(LT EFB)的微量元素组成相似(图2),各成矿岩体的Nd 同位素组成也落在峨眉山玄武岩的组成范围之内。

已有研究表明,成矿岩体与低钛峨眉山玄武岩的成矿元素盈亏相对应,大部分低钛峨眉山玄武岩

不是原始岩浆的直接喷出物,而是高镁玄武岩岩浆经深部橄榄石结晶分异及(或)硫化物熔离亏损后的残余熔体[32,33,46]。在图3所示的M gO -Ni 关系图上,两类峨眉山玄武岩和典型Cu -N-i PGE 成矿岩体具有良好的成分变化趋势。高钛峨眉山玄武岩表现

了地幔部分熔融作用的趋势,而低钛玄武岩与矿化岩体则构成另一条与之相交的趋势线。Cu -N-i PGE 矿石在地幔部分熔融趋势线之上,

是硫化物熔离富

图2 峨眉山低钛玄武岩与典型Cu -N-i PG E 矿化岩体岩矿石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

Fig 12 Prim itive man tle normalized trace elem ent abu ndan ce pattern of the rock s and ores of

th e ty pical deposits in ELIP and th e Low-T i ECFB

阴影部分示低钛峨眉山玄武岩微量元素分布区间,其数据据文献[22]。a )金宝山;b )朱布;c )力马河;d )杨柳坪。原始地幔据文献[44],杨柳坪矿床数据据Song 等(2003)[45]

集作用的结果;而成矿岩体的基性岩分异相及低钛峨眉山玄武岩却落在地幔部分熔融趋势线之下,体现了硫化物熔离亏损及结晶分异的组合效果。两条趋势线的交点明确指示M gO 含量大于10%,表明成矿岩体均由Mg O 含量大于10%的高镁玄武岩浆演化而形成。Ni 是典型的相容元素,在熔体中的含量与熔融程度应保持正相关关系,低钛峨眉山玄武岩熔融程度远远高于高钛玄

图3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及典型Cu -N-i PGE

成矿岩体岩矿石M gO -N i 关系

Fig 13 Variation of Ni ver sus M gO of th e Emeishan basalts and the typical deposits in ELIP

JBS )金宝山;Zh B )朱布;LM H )力马河;YL P )杨柳坪;LT E -FB )低钛峨眉山玄武岩;HT EFB )高钛峨眉山玄武岩

岩[32],因此,部分熔融作用无法解释低钛玄武岩Ni 含量显著低于高钛玄武岩的现象,只能说明这

些低钛玄武岩经历了结晶分异及硫化物的熔离亏损。低钛玄武岩与Cu -N-i PGE 成矿岩体协调一致的趋势线,很好地说明了它们在成岩演化机制上的相互对应关系。

313 矿化特征及矿化类型变异

尽管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产出的Cu -N-i PGE 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性质相似,表现出良好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

但由于岩浆演化过程及硫化物熔离富集程

图4 Pt/Pd -Cu/Pd 变异图

Fi g 14 Pt/Pd -Cu/Pd diagram

JBS )金宝山;ZhB )朱布;LM H )力马河;YLP )杨柳坪;PM )原始地幔

度的差异,使得不同矿床在成矿元素组成、矿体产出形态和矿石结构构造上仍存在较大差别(表1)。

根据贵、贱金属的分异程度,Cu -N-i PGE 矿床可分为富铜镍贫PGE 型(力马河)、贫铜镍富PGE 型(金宝山)和铜镍铂钯富集型(朱布)三种类型。如图4所示,金宝山鉑族元素的相对富集程度最高,

表1峨眉大火成岩省典型C u-N-i PGE矿床特征对比

T able1Char acteristics of t he ty pical Cu-N-i PG E depo sits in ELIP

矿床岩体形态矿体产状矿石结构成矿元素组成特征矿石品位

金宝山岩席似层状、凸镜状浸染状贫CuNi富PGE;Pt

17g/t,铜质量分数平均为0114%;镍质量分

数平均为0117%。

朱布岩株边缘矿体(漏斗状)浸染状Cu-N-i PGE型;Pt>Pd铂钯品位015~115g/t,铜011%~014%、镍

015%~115%。

力马河岩株囊状块状、陨铁状富CuNi贫PGE;Pt

块状矿石镍品位在5%左右。

杨柳坪岩席似层状、凸镜状块状、浸染状Cu-N-i PGE型;Pt

014%~112%,PGE为114~213g/t。

马河显著亏损鉑族元素,朱布及杨柳坪矿床的Cu-Ni与PGE组成相对原始岩浆未发生显著变化。杨柳坪矿床部分矿石样品Cu含量的相对亏损,可能与岩体受强烈的后期蚀变改造导致Cu被热液活化迁出有关[47]。研究表明,金宝山、朱布和力马河矿床,分别代表了峨眉山地幔柱岩浆Cu-N-i PGE成矿作用不同成矿机制的端员类型。

金宝山含矿岩体为由原始岩浆经深部结晶分异及硫化物熔离作用形成的富含橄榄石及分散状硫化物的/晶糊0侵位形成[48]。由于PGE将优先进入硫化物相,早先熔离出的少量硫化物将高度富集PGE。因此,金宝山相对贫铜、镍的铂族元素矿化,应与熔离作用中极高的硅酸盐熔体比例或低程度的硫化物熔离作用有关。该矿床铂钯比值显著偏离地幔鉑族元素组成,可能是岩浆演化早期析出了铂的合金相,从而造成铂部分丢失的结果。

朱布岩体的成矿元素组成特征,较好地保持了地幔部分熔融原始岩浆的特点,可以认为该岩体基本上是未经深部硫化物熔离分异的原始岩浆侵位的产物。Zhu等(2004)认为与该岩体有关的朱布矿床边缘矿层的形成,是Soret分异作用的结果[25],其矿体产状受温度梯度控制的浓度扩散效应制约,从而形成岩体边部漏斗状的Cu-N-i PGE硫化物矿层。

力马河矿床也是深部硫化物熔离作用的产物,由高度富含硫化物的岩浆侵位及矿浆贯入所形成,成矿机制类似于金川镍矿[49,50]。力马河矿床强烈亏损鉑族元素,反映其早期少量熔离硫化物相(富PGE)的丢失,铜镍的高度富集则是大量硫化物二次熔离作用的结果。

杨柳坪矿床在贵、贱金属的相对含量上与朱布矿床一样,Cu-Ni与PGE比例相对于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原始岩浆未发生显著分异,但与朱布矿床在岩矿体产状上明显不同。Song等(2003)的研究认为,杨柳坪岩体是由原始岩浆在岩浆通道中受结晶分异及围岩混染诱发而形成的含硫化物岩浆以岩流形式侵位的产物[45]。

4V-T i磁铁矿矿床

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部的攀枝花)西昌(攀西)地区是中国钒钛磁铁矿的主要成矿带,储量占全国同类矿床的95%以上。钒钛磁铁矿产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部层状镁铁-超镁铁质杂岩带[20]。该杂岩带分布于北起冕宁南至攀枝花的范围内,南北断续延伸达300km,宽10~15km。该区域分布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30余个,其中攀枝花、红格、白马、太和4个岩体赋存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图5)。赋矿层状岩体与峨眉山玄武岩、正长岩(或碱性花岗岩)密切共生,且岩体与玄武岩基本上同时形成于260M a左右(文献[23]及钟宏未发表数据)。

411矿床地质特征

按岩石类型和岩石组合特征,层状岩体有镁铁质(如攀枝花、白马、太和)和镁铁-超镁铁质(如红格、新街)两种类型。镁铁质侵入体以辉长岩为主,含少量橄榄辉长岩、橄长岩、斜长岩,岩体下部和韵律层底部可见少量超镁铁质岩石。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由辉长岩、辉石岩和橄榄辉石岩组成,近年来在新街、红格岩体的下部或底部的铁矿层和硫化物中发现有铂族元素(PGE)矿化[53~57]。上述两类含矿层状岩体的韵律旋回及韵律层的基本特征是:在每一韵律层内,自下而上岩石的基性程度逐渐降低;岩石内铁镁造岩矿物和铁钛氧化物含量递减;含矿性由下而上渐弱,矿石变贫,矿层变薄;

矿石矿物结

构及成分也同时产生相应递变。

各岩体中的钒钛磁铁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中下部,厚大的主矿层多集中在I 、II

堆积旋回的底部。图5 攀西地区含矿层状岩体分布图

(据刘杕等,

1985[51]修改)

Fig 15 T he geological s ketch map show ing the

distribution of layered in tru sions in Panxi area

插图表示中国主要块体的分布,阴影部分为攀西地区的相对位置(据C hung 和J ahn ,1995[52]修改);NCB )华北块体;YZB )扬子块体;S G )松潘-甘孜增生杂岩带;QT )羌塘;LS )拉萨;HI )喜马拉雅;T AR )塔里木;M ON )蒙古;QD )柴达木;WB )缅甸西部;ST M )掸-泰-马来;IC )印支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与火成层理产状一致。矿

石结构构造随岩体的韵律旋回变化而递变。自形粒状镶嵌结构和海绵陨铁结构的致密块状-稠密浸染状矿石,通常出现在每个堆积旋回底部的超镁铁质岩相中,构成主矿层。上部辉长岩相发育不同浸染构造的条带状矿石。矿石矿物主要是含钒、钛磁铁矿(由钛铁矿、钛尖晶石、磁铁矿、镁铝尖晶石组成的

复合矿物)、粒状钛铁矿及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和镍黄铁矿。脉石矿物及副矿物为钛普通辉石、透辉石、钛普通角闪石、基性斜长石及少量黑云

母、金云母、磷灰石和榍石等。矿石平均品位(质量分数)为TFe 25151%~33123%,T iO 26155%~11176%,V 2O 50121%~0130%。

412 含矿层状岩体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攀西地区各含矿层状岩体的M g/Fe 比值主要峰值在015~017,Mg #较低[51,55],表现出异常富铁钛、贫硅、碱质偏高的特征,表明岩石属于铁质-富铁质的镁铁-超镁铁质岩类。岩石的M gO 、M g #

与TiO 2呈负相关而与Cr 、Ni 呈正相关关系。各岩体的每一堆积旋回中的SiO 2含量自下而上呈周期性增加,而TFe 、TiO 2、V 、Cr 、Ni 则呈周期性降低。在含PGE 矿化的红格岩体中,每一旋回中的Pd/Ir 、Cu/Pd 比值也自下向上逐渐增大。各个大的韵律旋回之间的上述特征则表现为突变趋势[55]。近年来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红格、新街层状岩体的底部与围岩接触部分的N i (87Sr )/N i (86Sr)值为017060~017073,E i (Nd)值为-1128~-5126,显示其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影响[56,57]。岩体内部的N i (87Sr)/N i (86Sr)和E i (Nd )值则变化较小,分别为017057~017063和+0112~+2179,表现为轻微亏损的地幔源区特征,意味着地壳混染程度相应减小。

413 层状岩体的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

攀西地区的峨眉山玄武岩绝大部分为高钛玄武岩,其母岩浆来自于地幔柱但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

[22]

。层状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与峨眉

山玄武岩空间上密切共生,且基本上同时形成。层

状岩体的微量元素、Sr -Nd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相邻峨眉山玄武岩也具有相似性,揭示两者可能来源于相同岩浆源区,但岩浆演化过程有差异[56,57]

攀枝花、红格、白马、太和岩体的分布均受控于近南北向的区域性断裂,附近剥蚀残留的玄武岩(如龙帚山)厚度也很大,这说明这些岩体很可能处于大量玄武岩浆向上运移的通道部位。各岩体每一旋回中矿层及矿石结构构造、化学成分等都显示多级韵律变化,而各旋回界限处表现为突变,反映了新岩浆的多次补给作用以及岩浆结晶分异过程的周期性变化[51,20,55~57]。

前人运用液态重力分异和结晶重力堆积、对流

循环和原地结晶等观点来解释钒钛磁铁矿的成矿过

程,但未能圆满地解释层状岩体和有关矿床的复杂结构构造特征[51,20,58,59]。最近,基于对红格、新街的钒钛磁铁矿、PGE矿化进行研究并结合国外学者对Bushveld、Stillw ater等杂岩体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岩浆混合模式可以较为合理地解释攀西地区层状岩体中钒钛磁铁矿、Cu-N-i PGE矿化的形成过程[55,57]。该模式提出,新注入的岩浆与残余岩浆发生的混合作用或岩浆混染作用对钒钛磁铁矿层、硫化物富集层位、PGE矿化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同成分的岩浆发生混合导致物理化学条件(温度、氧逸度、硫逸度等)的突然变化,铬铁矿或磁铁矿首先结晶出来,极大地降低熔体中硫的溶解度,造成硫过饱和,因此分凝形成硫化物,早期硫化物同时高度富集PGE。上述过程中形成的密度大的铁钛氧化物及硫化物可逐渐下沉到岩体或韵律层的底部形成主要含矿层位。另外,结晶锋面上发生的双扩散(热扩散、成分扩散)对流作用可造成岩浆发生液态分层,从而制约了次一级韵律层或韵律条带的形成。

5自然铜矿化

最近,在滇、黔相邻地区峨眉山玄武岩的层间构造蚀变带,发现了新类型的自然铜和黑铜矿矿化现象[60,61]。铜矿石类型为板片状、网脉状、浸染状,金属矿物以自然铜和黑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以焦沥青和石英为主。过去在峨眉山玄武岩顶部的气孔状熔岩中发现了杏仁状自然铜,但很少构成连续的铜矿体。最近识别出的与硅质沥青岩化有关的铜矿化,位于该熔岩层上下部的熔结凝灰岩中,富铜矿石往往与沥青和有机质紧密伴生,自然铜和黑铜矿的矿化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韵律有密切的层位关系[62]。对这一类成岩成矿现象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2001年以来,朱炳泉等在滇黔边界地球化学急变带[63]进行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很富的自然铜、黑铜矿矿化现象,初步定名为似基韦诺型铜矿床[61]。随后,毛景文等(2003)采用碳氧同位素研究自然铜矿床的成矿过程,认为岩石中的沥青为火山喷发后异地石油贯入及挥发的结果[64],但这种推断还缺乏充足的证据来详细说明。

据我们最近研究,峨眉山玄武岩内蚀变凝灰岩上部覆盖的火山角砾岩,常被碳泥质、硅质组分胶结,碳泥质层中见煤炭和硅化木。有些铜含量高的岩石除去铜和有机质等挥发份外,则为硅质岩(SiO2达到95%)。从其低Fe、Mn、M nO/T iO2(<011)、TFe2O3/TiO2(<10)等特征看,应为非热水沉积硅质岩。因此,最后一次火山喷发可能晚于碳泥质岩的沉积,进一步的热泉活动使凝灰岩发生阳起石化、绿帘石-绿泥石化(岩浆期后气液阶段自变质作用)。阳起石40Ar/39Ar坪年龄236~223M a[61],标志着峨眉山玄武岩自大爆发以来有关岩浆热液活动的终结。

在后期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硅质沥青岩。其中焦沥青的重烃已完全裂解,表明热液作用温度大于180e;镜质反射率确定的t max可达350~ 450e[61];而其中方解石内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40~160e。蚀变矿物片沸石的40Ar/39Ar坪年龄(139~149M a)[61],反映了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初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构造变质热液作用形成的蚀变凝灰岩与自然铜矿化关系密切。在矿石光片中,自然铜与胶态硅质物密切共生,且具有相互穿插的结构特点,直接证明了铜的迁移主要通过硅酸介质进行。有关实验研究表明,铜能被SiO2胶体表面的H离子携带,但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铜可以CuO形式析出,广泛沉淀在凝灰岩和碳泥质岩的孔隙中[61]。在这一过程中,碳泥质岩石内的有机碳则生成烃类、形成沥青或形成CO,从而导致强还原环境的出现。在强还原环境下,CuO进一步与CO、烃类物质发生还原反应,形成自然铜矿化。

综上所述,与铜矿化有关的蚀变作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早期岩浆气液阶段的自变质作用(236~ 223M a),形成绿泥石化凝灰岩;另一种是构造变质热液蚀变作用(139~149M a),伴随沥青化和硅化等,形成变质熔结凝灰岩和硅质沥青岩。

6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是中国重要的Pb、Zn、Ag、Ge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在该成矿域发现铅锌矿床、矿点和矿化点400多个[65],其中绝大部分铅锌矿床、矿点和矿化点的外围有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出露,在云南省宣威县境内还有1个铅锌矿化点直接产在峨眉山玄武岩中。对峨眉山玄武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66~68]。随着峨眉山地幔柱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川)滇)

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成矿作用与地幔柱活

动存在密切成因联系[16,17]。云南会泽铅锌矿是该成矿域中很具代表性的超大型矿床,以下特征表明,该矿床成矿与地幔柱活动存在密切成因联系。

611成矿时代

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400多个矿床(点)集中分布于峨眉山玄武岩以下各时代地层中(只有3个矿化点在三叠纪地层中),推测矿床成矿时代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时代相近[69]。脉石矿物方解石Sm-Nd等时线法成功获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1号矿体和6号矿体的成矿年龄分别为(225?38)M a和(226?15)M a[70],虽然这些成矿时代相对低于峨眉山玄武岩成岩年龄,但有研究表明,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一般存在一定的时差,该时差最大值可超过60M a[71,72];Leach等(2001)对北美6个主要的MVT铅锌矿区的古地磁定年统计结果也显示,矿化过程可以持续25Ma[73]。

612成矿物质来源

Pb同位素分析资料表明,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95件矿石矿物和矿石样品的Pb同位素组成相对稳定,绝大部分样品的N(206Pb)/N(204Pb)、N(207Pb)/N(204Pb)和N(208Pb)/N(204Pb)分别集中于18140~18150、15166~15176和38170~ 39100狭小范围内[69],该范围位于矿区和区域不同时代碳酸盐地层、基底岩石和峨眉山玄武岩的Pb 同位素组成范围之内,暗示本区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0,矿区不同时代碳酸盐地层、基底岩石和峨眉山玄武岩均可能提供成矿物质。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的Sr同位素组成也相对稳定,35件矿石矿物(闪锌矿、黄铁矿)和脉石矿物(方解石)的N i(87Sr)/N i(86Sr)变化在017137~017170、均值为017163[68],该值不仅明显高于地幔(01704?01002,Faure,1977)和峨眉山玄武岩(017039~017078;85件样品)的N i(87Sr)/N i(86Sr),也相对高于矿区赋矿地层(C1b)的N i(87Sr)/N i(86Sr)(017087~017093;3件样品),但明显低于基底岩石的N i(87Sr)/N i(86Sr) (017243~017288;5件样品),同样表明,本区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0,矿区不同时代地层、基底岩石和峨眉山玄武岩均可能提供成矿物质。

613成矿流体来源

目前有关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来源还存在很大争论。原生矿石中矿石矿物的D34S值主要集中在13j~17j[64],表明硫来源于海水硫酸盐的还原,区域上多个时代的碳酸盐地层中含有重晶石、石膏等硫酸盐矿物,且其硫同位素组成(D34S: 13j~17j)与矿石相近,证实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地层。以下事实表明,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0特征,伴随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去气作用(包括地幔去气作用和岩浆去气作用)形成的流体参与了矿床的成矿作用。

(1)矿区矿石中脉石矿物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其D13C PDB介于-211j~-315j、D18O SMOW介于1617j~1816j,在D13C PDB-D18O SMOW图中(图略)集中于岩浆碳酸岩与海相碳酸盐岩之间的狭小范围内;脉石矿物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与赋矿地层(C1b)有明显的差别,后者的D13C PD B和D18O SMOW分别为-0180j~0174j和2216j~ 2312j,在D13C PDB-D18O SM OW图中(图略)落于海相碳酸盐岩范围,据此,H uang等(2003)认为本区成矿流体为壳-幔混合流体,其中壳源组分由矿区或区域碳酸盐地层提供,幔源组分与区域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有关[74]。

(2)矿区脉石矿物方解石流体包裹体的H、O 同位素组成,其D D为-5012j~-5918j、D18O H

2

O

为7102j~8182j[71],在D D-D18O H

2

O图上(图略)集中于岩浆水区域的狭小范围内,该范围同时也在变质水区域内。水/岩交换反应过程中H、O同位素分馏计算结果表明(计算过程略),本区成矿流体中的H2O为一种来源于大气降水、岩浆水和变质水的混合水。至于三种类型的水在成矿流体中所占比例还有待深入研究。不难看出,其中的岩浆水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有关。

614成矿热动力

流体包裹体温压测定结果表明,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温度在250e左右,成矿深度为2100~ 2150km(张振亮,未刊资料)。如果按最大地温梯度1e/30m,可以计算出在成矿深度范围内的温度最大不超过100e,远小于成矿温度,可见成矿过程中必然有其他热动力。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铅同位素均为正常铅[69],因而可排除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放射性热源提供主要热动力的可能性。区域上与成矿时代相近的岩浆活动只有峨眉山玄武岩,而峨眉山玄武岩为具有巨大热能的地幔柱活动产物,所以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是成矿热动力最理想的提

供者。

7结论

(1)地幔柱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及地壳响应可以形成多种具有重大资源经济价值的矿床类型,峨眉山地幔柱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和系统性。

(2)峨眉大火成岩省岩浆Cu-N-i PGE矿化岩体广泛分布,构成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矿系列。不同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性质相似,表现出良好的地球化学亲缘性,并与峨眉山玄武岩为同源演化关系,成矿岩浆为地幔柱早期中心地带高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高镁玄武岩浆,矿化岩体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模型的内带低钛玄武岩分布区。

(3)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部的攀枝花)西昌(攀西)地区产出的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与峨眉山玄武岩同期形成并具有同源性,成矿母岩浆来自于地幔柱但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岩浆的多次补给混合及结晶锋面上发生的双扩散造成的液态分层导致了韵律条带矿石的形成。

(4)自然铜矿化由玄武岩岩浆气液阶段的自变质作用和玄武岩构造变质热液阶段的蚀变改造作用两种方式形成,岩浆气液阶段的自变质作用可能持续到236~223Ma,构造变质热液蚀变改造作用阶段发生在139~149Ma。

(5)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成矿与地幔柱活动存在密切成因联系。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0特征,伴随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过程中,去气作用形成的流体参与了矿床的成矿作用。

References:

[1]W ILSON J T.A poss ible origin of the H awaiian islands[J].

Can J Phy s,1963,41:863-870.

[2]H OFM ANN A W.M antle geochemistry:T he message from

oceanic volcanism[J].N atu re,1997,385:219-229.

[3]HART S R,H AURI E H,OSCH M ANN L A,et al.M an tle

plume an d en trainm ent:Isotopic eviden ce[J].S cie nce,1992,

256:517-520.

[4]CONDIE K C.M antle P lume s and T heir Rec or d in Ear th

H istory[M].Oxford,UK:Camb 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306.

[5]NAT AF H C.S eis mic im aging of mantle plum es[J].A nnu

Rev Ear th P lane t S c,2000,28:391-417.[6]ZH AO D.S eismic structu re and origin of h ots pots and man tle

plumes[J].Ear th P lane t S ci L e tt,2001,192:251-65. [7]ARNDT N.Hot heads and cold tails[J].N ature,2000,

407:458-59.

[8]CAM PBELL I H,GRIFFIT H S R W.Im plications of man tle

plume stru cture for the evolution of flood basalts[J].Earth

Planet S ci L ett,1990,99:79-93.

[9]ERNST R E,BUC HAN K L.Recogniz ing m antle plumes in

the geological record[J].A nnu R ev Earth Planet S ci,2003,

31:469-523.

[10]ZH AI Y S.Hu ndred years p r etrospect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m ineral deposit[J].G eology A d v ance in E arth S cience s,

2001,16(5):719-725(in Chin ese).

[11]N ALDRE TT A J.World-class N-i Cu-PGE depos its:Key fac-

tors in their genes is[J].M iner alium De posita,1999,34:

227-240.

[12]GRUENEW ALDT G.T he mineral res ou rces of the Bush veld

com plex[J].M iner Sc i and E ng,1977,9(2):83-95. [13]PIRAJNO F.Ore De p osits and M antle P lume s[M].Dor-

drecht,Netherland:Kluw er Acad,2000:556.

[14]H OU Z Q,LI H Y.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 e man tle

plume tectonics and m etallogen ic sys tem as exem plified by th e S anjiang tethyan metallog enic domain[J].M iner al Dep osits,

1998,17:97-113(in Chin ese).

[15]L I H Y,NIU S Y,WANG L F.T ectonics of M antle Plume

[M].Beijing:S eism ological Press,2002:224(in Chinese).

[16]W ANG D H.Basic concept,classification,evolution of man-

tle plum e and large scale mineralization to s ou th w estern China

[J].Ear th S cience F rontiers,2001,8(3):67-72(in Ch-i

nese).

[17]GAO Z M,ZH ANG Q,TAO Y,et al.An analysis of th e

m ineralization con nected with E meis han M antle Plume[J].

A cta M ineralogical S inic a,2004,24(2):99-104(in Ch-i

nese).

[18]M AT H ONE Y J J,COFFIN M.L arg e I gne ous Pr ovince:

Continental,Oceanic,and Planetary Flood Volcanism[M].

AGU Geophys ical M onograph y.1997,100:438.

[19]C ONG B L.The F or mation and E v olution of Panx i A ncient

R if t[M].Beijing:Science Press,1988:424(in Chinese). [20]ZH ANG Y X,LUO Y N,YANG C X.The Panx i R if t

[M].Beijing:Geological Pu blish ing Hous e,1988:466(in

Ch ines e).

[21]CH UNG S L,LEE T Y,LO C H,et al.Intraplate extension

prior to continen tal extru sion along th e Ailao Shan-Red River

s hear zone[J].G eology,1997,25:311-314.

[22]XU Y G,CHU NG S L,JAH N B M,et 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 e petrogenesis of th e Perm o-T r-i

assic Emeishan Flood basalts in southw estern China[J].

L ithos,2001,58:145-168.

[23]ZH OU M F,M ALPAS J,SONG X Y,et al.A temporal

link betw een the E meis han large ign eous provin ce(SW Ch-

i

na)and th e end-Guadalu pian mass extinction[J].Earth

Planet S ci L ett,2002,196:113-122.

[24]PAN X N,ZH AO J X,ZH ANG X Y,et al.Tec tonics and

Rif ting in K angd ian R eg ion[M].Ch on gqing:Chongqing

Publishing H ouse,1987:298(in C hinese).

[25]ZH U D,LUO T Y,GAO Z M,et al.Differentiation of

Em eis han flood basalts at the base and through ou t the Crust

of Southw es t China[J].I nte rnational Ge ology Re v iew,

2003,45:471-477.

[26]ALI J R,TH OM PSON G M,ZH OU M F,et al.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SW China[J].L ith os,2005,79:

475-489.

[27]LO C H,CH U NG S L,LEE T Y.Age of the Emeishan

flood m agmatism and relation s to Permian-Triass ic boundary

events[J].E arth P lanet Sc i L ett,2002,198:449-458. [28]BOVEN A,PAS TEE LS P,PUNZALAN L E,et al.40Ar/

39Ar Geochronological con strain s on the ag e and evolu tion of

the Permo-Triass ic Em eish an volcan ic province,S ou th w est

Ch ina[J].J A sian Ear th S cie nces,2002,20:157-175. [29]GUO F,FAN W M,WANG Y J,et al.W hen did the Em e-i

sh an M antle Plum e activity s tart?Geoch ronological an d geo-

ch emical evidence fr om ultramafic-mafic dikes in southw estern

Ch ina[J].International G eology Rev iew,2004,46:226-

234.

[30]FAN W M,W ANG Y J,PENG T P,et al.Ar-Ar and U-Pb

geochronology of Late Paleozoic bas alts in w es tern Guanxi

and its con straints on th e er uption age of Em eish an b asalt

magmatism[J].Ch ine se Science Bulletin,2004,49(21):2318-

2327.

[31]H UANG K,OPDYKE N D.M agnetos tratigraphic inves tiga-

tions of an E meis han basalt s ection in w estern Guiz hou Prov-

ince,China[J].Ear th P lane t S ci L e tt,1998,163:1-14. [32]XU Y G,CH UNG S L.Th e Emeishan large igneou s prov-

ince:Evidence for man tle plume activity and melting cond-i

tions[J].Ge och imica,2001,30(1):1-9(in Chinese). [33]ZH ANG Z C,H AO Y L,WANG F S.Picrites in larg e ign e-

ous provinc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J].E arth S cience Fr on-

tiers,2003,10(3):105-114(in Chinese).

[34]T AO Y,GAO Z M,LUO T Y,et al.Invers ion of primary

magma com position for Jinbaoshan ultramafic intrus ion,Yun-

nan[J].A cta P etrolog ic a S inica,2002,18(1):70-82(in Ch-i

nese).

[35]H E B,XU Y G,CH UNG S L,et al.S edimentary evidence

for a rapid crustal domin g prior to the eruption of the Emeis-

han flood basalts[J].Earth and Planetary S cie nce L e tter s,

2003,213:389-403.

[36]LIU J H,LIU F T,H E J K,et al.Study of seis mic tomo-

graphy in Panxi paleo-rift area of s outhw estern Chin a S tru c-

tural features of crus t and m antle and their evolution[J].Sc i-

e nce in China(D),2001,44(3):277-289.

[37]XU Y G,H E B,CHU NG S L,et al.Geologic,geochem-i

cal,and geop hysical con sequences of plume involvem ent in

the Emeis han flood-basalt province[J].Geolog y,2004,32:

917-920.

[38]T U G C.Glimp se of past achievem ents in ore exploration and

r esearch w ork[J].M ine ral Dep osits,2002,21(2):97-105(in

Ch ines e).

[39]C AM PBELL I H,GRIFFITH S R W.Im plications of man tle

plume stru cture for the evolution of flood basalts[J].Earth

and P lanetary S cience L e tters,1990,99:79-93.

[40]KE AYS R R.T he role of komatiitic and picritic magmatism

and S-saturation in th e formation of ore deposits[J].L ith os,

1995,34:1-18.

[41]BARNES,S J,M AIER W D.Th e fractionation of Ni,Cu

and the n oble metals in silicate and sulfide liquids[A].

KEAYS R R,LES HE R C M,LIGHT FOOT P C,et al.Dy-

namic P rocesses in M agmatic Ore Dep osits and T heir Ap p li-

c ation in M ineral E xp lor ation[M].Geological Ass ociation of

Canada,1999,S hort Cou rse13:69-106.

[42]ZH OU M F,M ALPAS J,SONG X Y,et al.S HRIM P zir-

con geochron ology of the Em eis han Large Igneou s Province (S W China):Implication s for double mass extinction in Late Permian[A].A bstracts f or E le v enth A nnual V M Gold-

sc hmid t Conf e rence[C].H ot Springs,Virginia,US A,2001:

3519.

[43]ZH OU M F,YANG Z X,S ONG X Y,et al.M agmatic N-i

Cu-(PGE)s ulfide deposits in China[A].CABRI L J.T he

Geolog y,G eoc hemistr y,M iner alog y,M ine ral Bene f iciation

of the P latinu m-G roup E leme nts[M].Can Inst M ining M et-

all Petrol Spec,2002,54:619-636.

[44]SUN S S,M cDONOU GH W F.Chemical and isotopic sys-

tem atics of oceanic basalts:Implications for mantle com pos-i

tion and process es[A].S AU NDERS A D,NORRY M J.

M ag matism in the Ocean Basin s[M].Oxford:S pec Publ,

1989,42:313-345.

[45]SONG X Y,ZH OU M F,CAO Z M,et al.N-i Cu-(PGE)

m agmatic sulfide deposits in th e Yangliu ping area,Permian

Em eis han igneous province,SW China[J].M iner alium De-

p osita,2003,38:831-843.

[46]T AO Y,LUO T Y,GAO Z M,et al.The relation betw een

Em eis han Contin ental Flood Basalts and Cu-N-i PGE deposits

of Xinan T rap)A cas e s tudy on Jin baos han Ultramafic Intru-

sion,Yun nan[J].G eolog ical Re v ie w,2004,50(1):9-15(in

Ch ines e).

[47]W ANG D H,CH U Y S,LU O F X,et al.T he origin of th e

Cu-N-i PGE orebody in Yangliuping,Sichuan Province,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th e dis covery[J].A cta Ge oscientia Sin-

ica,2000,21:260-265(in Chinese).

[48]T AO Y,LUO T Y,ZHU D,et al.T he variation of Cu-N-i

PGE mineraliz ation in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 rovin ce(ab-

stract)[J].Bulletin of M ineralogy Pe tr olog y and G eoc hem-

istr y,2004,23(Suppl):64(in Chin ese)

.

[49]TANG Z L.T he main mineralization mechanism of m agma

s ulfide deposits in China[J].Ac ta Geolog ic al S inica,1996,

70:237-243(in Chin es e).

[50]LI C,XU Z H,W AAL S A,et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259921.html,positional variations

of olivine fr om the Jinchuan N-i C u s ulfide deposit,w estern

Ch ina:Implication s for ore genesis[J].M iner alium Dep osita,

2004,39:159-172.

[51]LIU D,SH EN F K,ZHANG G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259921.html,yered in tru sions of th e

Panxi area,Sichuan Province[A].ZH ANG Y X.Corp us of

the Panx i P ale o-rif t S tudies in China(1)[M].Beijin g:Geo-

logical Publis hing Hou se,1985:85-118(in Ch ines e). [52]CH U NG S L,J AH N B M.Plume-lithosphere in teraction in

generation of the Emeishan flood b as alts at the Permian-T r-i

assic boun dary[J].Ge ology,1995,23:889-892.

[53]L UO Y N.T he characteristics of T-i chromite m ineraliz ation

in Xinjie layered ultramafic-mafic intrus ion in Pan zhihu a area,

Ch ina[J].G eoc himica,1981,10:66-73(in Ch ines e). [54]ZH ANG C J,W ANG Y L,LI X L,et al.Geoch emis try of

platinum-group-elem ents in mafic-ultramafic rocks fr om th e

Xinjie intru sion[J].Ge och imica,1998,27:458-466(in Ch-i

nese).

[55]ZH ONG H,ZH OU X H,ZH OU M F,et al.Platinum-

grou p elem ent geochem istry of the H ongge Fe-V-T i deposit in

the Pan-Xi Area,southw estern China[J].M inera lium De-

p osita,2002,37:226-239.

[56]ZH ONG H,YAO Y,HU S F,et al.Trace-element an d Sr-

Nd isotopic geoch emis try of the PGE-b earing H ongge layered

intru sion,southw estern Chin a[J].International Ge olog y

Rev iew,2003,45(4):371-382.

[57]ZH ONG H,YAO Y,PRE VE C S A,et al.Trace-elem ent

and S r-Nd is otopic geochemistry of th e PGE-bearing Xinjie

layered intrusion in SW China[J].Che mical G eology,2004,

203:237-252.

[58]LU J R,ZH ANG G D,ZH ANG C X,et al.A genetic m odel

for layered intrusion s and vanadic titan oman etite deposits in

Panzhih ua-Xichang area(2)[J].M iner al Dep osits,1988,7

(2):3-11(in Chinese).

[59]LI D H,M AO Y S.Rhythm ic layerin g and forming mecha-

nis m of the V-T-i magnetite-bearin g layered intrusion s in th e

Pan-Xi area,Sichuan[J].Journal of M ineralogy and Pe-

tr ology,1982,1:29-41(in Chin es e).

[60]ZH U B Q,ZH ANG Z W,HU Y G,et al.New dis covery of

the copper-mineralization on the s pecific strata of volcan o tuff

b reccias in the north east of Yun nan Province,Ch ina[J].Ge o-

logical Bu lletin of China,2002,21(8-9):21(in Chinese). [61]ZH U B Q,HU Y G,ZH ANG Z W,et al.Discovery of th e

copper ore dep os ites of Kew eenaw an type on the geochemical

s teep zone betw een the Yunnan Province an d Gu izhou Prov-

ince[J].S cie nce in China(D),2002,32(Suppl):49-59

(in Chin ese).

[62]ZH ANG Z W,CH ENG Z D,ZH U B Q,et al.Th e studies

on the s pecific strata of Em eish an b asalts formation are rela-

tionsh ip w ith the copper-m ineralization[J].A cta Ge oscientia

Sinica,2004,25(5):503-508(in Chinese).

[63]ZH U B Q.The mapping of geochemical provinces in China

based on Pb is otopes[J].J ournal of Geochemical Ex p lora-

tion,1995,55:171-181.

[64]M AO J W,W ANG Z L,LI H M,et al.T he mineraliz ation

pr oces s depen ded on th 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in cop per

deposit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Permian b asalts in Loudian

dis tricts,Yunnan Provin ce[J].G eol Rev,2003,49(6):610-

615(in Chin ese).

[65]LIU H C,LIN W D.Pb-Zn M e tallog enesis in N orth-East

Yunnan[M].Kun ming:Press of Yunnan University,1999

(in Chin es e).

[66]L I L J,LIU H T,LIU J S.A discussion of th e s ou rce bed of

Pb-Zn-Ag deposits in Northeas t Yunnan[J].G eological E x-

p lor ation f or Non-f er rous M e tals,1999,8(6):333-339(in

Ch ines e).

[67]W ANG J Z,LI C Y,LI Z Q,et al.The comparison of M is-

sissippi Valley T ype lead-zinc d eposits in southw es t of China

and in m id-continent of U nited S tates[J].B ulle tin of M iner-

a logy,P etr ology and Ge och emistry,2002,21:127-132(in

Ch ines e).

[68]HAN R S,LIU C Q,H UANG Z L,et al.Gen esis modeling

of Huize lead-z inc or e deposit in Yu nnan[J].A cta M inera-

logical Sinica,2001,21(4):674-680(in Chin ese).

[69]H U ANG Z L,CH EN J,H AN R S,et al.Geochemistr y and

M e tallog enesis of Yunnan H u iz e S up er-larg e Pb-Zn De p osits

and a S tu dy on the R elation sh ip B etw een the Dep osits and

Emeishan Basalts[M].Beijing:Geological Publis hing

H ouse,2004(in Chinese).

[70]LI W B,H UANG Z L,WANG Y X,et al.S m-Nd is ochro-

nological age of calcite in H uize s uper large Pb-Zn deposits

and its g eological significance[J].G eological R ev ie w,2004,

50(2):189-195(in Chinese).

[71]H AL LIDAY A N.Th e timin g of early and main stage ore

m ineralization in S outhw est C orn wall[J].Ec onomic Ge ology,

1980,75:752-759.

[72]CH ES LEY J T,H ALLIDAY A N,SCRIVENER R C.Sa-

marium-neodymium direct dating of fluorite mineraliz ation

[J].S cience,1991,252:949-951.

[73]LE ACH D L,BRADLE Y D,LEW CHU K M T,et al.M is-

sissippi valley-type lead-z inc deposits throug h geological tim e:

Implication s from recent age-dating res earch[J].M iner alium

Dep osita,2001,36:711-740.

[74]H UANG Z L,LI W B,CHE N J,et al.Carbon an d oxyg en

is otope con straints on the mantle fluids join the mineraliz ation

of the H uize sup er-large Pb-Zn dep os its,Yunnan Province,

Ch ina[J].J G eochem Ex p lor,2003,78/79:637-642.

参考文献:

[10]翟裕生.矿床学的百年回顾与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

,

2001,16(5):719-725.

[14]侯增谦,李红阳.试论幔柱构造与成矿系统)))以三江特提斯

成矿域为例[J].矿床地质,1998,17:97-113.

[15]李红阳,牛树银,王立峰,等.幔柱构造[M].北京:地震出版

社,2002:224.

[16]王登红.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对中国

西南部的探讨[J].地学前缘,2001,8(3):67-72.

[17]高振敏,张乾,陶琰,等.峨眉山地幔柱成矿作用分析[J].

矿物学报,2004,24(2):99-104.

[19]从柏林.攀西古裂谷的形成与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424.

[20]张云湘,骆耀南,杨崇喜.攀西裂谷[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8:466.

[24]潘杏南,赵济湘,张选阳,等.康滇构造与裂谷作用[M].重

庆:重庆出版社,1987:298.

[32]徐义刚,钟孙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活动的证据及其

熔融条件[J].地球化学,2001,30(1):1-9.

[33]张招崇,郝艳丽,王福生.大火成岩省中苦橄岩的研究意义

[J].地学前缘,2003,10(3):105-114.

[34]陶琰,高振敏,罗泰义,等.云南金宝山超镁铁岩原始岩浆成分

反演[J].岩石学报,2002,18(1):70-82.

[38]涂光炽.从一个侧面看矿床事业的发展)))若干重要矿床领域

的新进展及找矿思维的开拓[J].矿床地质,2002,21:97-105.

[46]陶琰,罗泰义,高振敏,等.西南暗色岩铜镍硫化物矿化岩体与

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以云南金宝山超镁铁岩为例[J].地

质论评,2004,50(1):9-15.

[47]王登红,楚萤石,罗辅勋,等.四川杨柳坪Cu-N-i PGE富矿体

的成因及意义[J].地球学报,2000,21:260-265.

[48]陶琰,罗泰义,朱丹,等.峨眉大火成岩省岩浆硫化物矿床

主要矿化类型及其变化机理(摘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

通报,2004,23(增刊):64.

[49]汤中立.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J].地质学报,

1996,70(3):237-243.

[51]刘杕,沈发奎,张光宗.攀西地区层状侵入体[A].张云湘.中

国攀西裂谷文集(1)[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85-118. [53]骆耀南.攀枝花地区辛阶含钛铬铁矿的层状超镁铁-镁铁岩

岩体的矿化特征[J].地球化学,1981,10:66-74.

[54]张成江,汪云亮,李晓林,等.新街镁铁-超镁铁侵入体的铂

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1998,27(5):458-466.

[58]卢记仁,张光弟,张承信,等.攀西层状岩体及钒钛磁铁矿床

成因模式(2)[J].矿床地质,1988,7(2):3-11.

[59]李德惠,茅燕石.四川攀西地区含钒钛磁铁矿层状侵入体的

韵律层及形成机理[J].矿物岩石,1982,1:29-41.

[60]朱炳泉,张正伟,胡耀国.滇东北发现具工业价值的火山凝

灰角砾岩层控型铜矿床[J].地质通报,2002,21(8-9):21.

[61]朱炳泉,胡耀国,张正伟,等.滇黔地球化学边界似基韦诺

(Kew eenaw an)型铜矿床的发现[J].中国科学(D辑),2002,

32(增刊):49-59.

[62]张正伟,朱炳泉,张乾,等.峨眉山玄武岩组铜矿化与层位关

系研究[J].地球学报,2004,25(5):503-508.

[64]毛景文,王志良,李厚民,等.云南鲁甸地区二叠纪玄武岩中

铜矿床的碳氧同位素对成矿过程的指示[J].地质论评,

2003,49(6):610-615.

[65]柳贺昌,林文达.滇东北铅锌银矿床规律研究[M].昆明:云

南大学出版社,1999.

[66]李连举,刘洪滔,刘继顺.滇东北铅、锌、银矿床矿源层问题

探讨[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9,8(6):333-339. [67]王奖臻,李朝阳,李泽琴,等.川、滇、黔交界地区密西西比

河谷型铅锌矿床与美国同类型矿床的对比[J].矿物岩石地球

化学通报,2002,21:127-132.

[68]韩润生,刘丛强,黄智龙,等.论云南会泽富铅锌矿床成矿

模式[J].矿物学报,2001,21(4):674-680.

[69]黄智龙,陈进,韩润生,等.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地球

化学及成因)))兼论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的关系[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70]李文博,黄智龙,王银喜,等.会泽超大型铅锌矿田方解石

S 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4,50

(2):189

-195.

流体地球化学 报告

《流体地球化学》 题目: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读书报告 教师:张成江教授 指导老师:何明有教授 姓名: 张建军 学号: 2011050169 学院:核自学院 专业: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2011年12月15日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1 地幔流体组成和特点 地幔流体是指赋存于地球内部由原始气体元素(He3、A r36等)、挥发分(幔 源CO 2、S、H2O等) 所组成的气体、稀溶液及具挥发分的富碱的硅酸盐熔体。 现代火山喷气、玄武岩圈闭气体、地幔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包体成分分析及金刚石 包裹体分析表明, 地幔流体是以C2H2O 为主的体系, 并且含有一定的金属氧化 物〔6〕, 其流体种类受地幔氧逸度f O 2 及深度的制约〔7〕, 当f O 2 在Q FW —MW (氧缓冲反应限定的范围) 时, 流体种类以CO 22H2O 为主; 接近IW 时以CH42H2O为主。W yllie〔8〕用微量CO 2、H2O 和橄榄岩(假定地幔中CO 2?(CO 2+ H2O ) = 018) 进行的成岩试验表明, H2O、CO 2 含量在深度上是分层的, 以地 盾区地热曲线、固相线位置、矿物稳定组合区间三者之间关系, 推测120 km 深 度以下时金云母、白云石、橄榄石与富H2O 气相共存; 较浅处(约90 km ) 时, 随 着角闪石等含水矿物形成, 大量的H2O 被消耗, 气相中CO 2 与H2O 含量比值 随之增大, 形成上地幔中相对富CO 2 的区域; 在260~120 km 之间则为碳酸盐、金云母、C2H2O 挥发分溶解于熔体中, 无独立的H2O 和CO 2 相存在。Sh iano 等〔9〕在研究Kerguelen 地区超镁铁质捕虏体时发现了富硅质熔体、富碳酸盐 的熔体和富CO 2 流体包裹体共生, 显示是地幔深部均一的熔融相在到达上地幔 温压条件时形成不混溶的三相, 并充填于橄榄岩形成的裂隙中。这同样证明了 C2H2O 随深度变化的推断。包裹体一直被作为了解深部流体的重要窗口, 然而 已有的资料表明地幔流体包裹体在随寄主岩上升过程中已发生了次生变化, 并 且显示出几乎所有的捕虏体中多为纯CO 2 包裹体,缺少甚至没有H2O 的成分。 对此认为主要由4 种原因引起: ①在硅酸盐熔体中H2O 的溶解度比CO 2 更大, 熔融时H2O 比CO 2 优先进入熔体中, 形成相对富集的CO 2 相; ②氢的扩散作 用引起在低f O 2 时流体主要成分是CH4, 在达到一定温度和压力时H 发生迁移, 留下相对较富的CO 2; ③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再平衡的结果,H2O 比CO 2 更易 与含氧的硅酸盐发生反应, 剩下相对较富的CO 2; ④变形过程中H2O 比CO 2 更 易进入位错而被泄漏掉。因此, 多数地幔包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在被寄主岩从深 部带到地表过程中已发生了次生变化, 其成分已有所改变。由于我们对地幔流 体还缺乏详细研究和了解, 大多数地幔流体性质仍是有待研究的前沿课题。 2 地幔流体的来源及成矿作用 按照目前的了解, 地幔流体主要以两种方式形成: 一种由地核及下地幔脱 气作用; 另一种为洋壳俯冲作用带入大量富含挥发分物质的再循环〔1, 3, 4〕。 稀有气体的He2A r 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地幔流体主要有3 种源区〔10〕: ①地 幔柱型源区; ②洋中脊玄武岩型源区; ③岛弧型源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地 幔柱源区, 推测地幔柱构造起源于地幔深部热边界层, 具有800~ 1 200km 直 径的头部和100~200 km 的尾部〔11, 12〕, 由地幔深部穿越不同的上覆圈层 直抵地表, 且因直接来自富集地幔, 含有大量挥发分和不相容元素, 其成矿意 义值得重视。流体在上地幔的富集是地幔流体成矿的基础, 前已述及流体是由 深部地幔或地核脱气作用和再循环物质脱水作用形成, 形成的流体可能在上地 幔顶部附近富集, 特别是在软流圈上隆引起减压变薄时, 溶解于地幔橄榄岩高 压围岩矿物相中的挥发分出溶, 形成细小的早期流体包裹体, 并在地幔蠕变过 程中往有利的部位运移〔13〕, 从而促进流体的更进一步富集。聚集的挥发分

综述地幔柱构造

综述地幔柱构造 1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形成与提出 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地球上岩浆活动的分布规律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例如,洋中脊玄武岩是在板块离散边界软流圈被动上升过程中经减压熔融而成,而在会聚板块边界,大洋岩石圈的俯冲作用导致上地幔的交代和熔融,形成特征的火山弧岩浆作用。板块边界概念可以解释地球上绝大部分的岩浆产出,但在解释板内岩浆的成因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尽管这些岩浆的体积只占地球岩浆总量的2%。热点和热柱的观点正是在解释板内岩浆作用,特别是呈链状分布的火山作用时提出的。Wilson(1963)对夏威夷-皇帝洋岛火山链经过研究后,他提出洋岛火山 链是由大量岩浆组成的固定的热地幔区在活动的地球表层上形成的;后来经Morgan(1972)正式提出地幔柱这一概念,他指出Wilson所谓的固定的热地幔区是产生于核/幔边界的一个地幔柱,在地表表现为热点(hotspot).Morgan进一步推测地幔柱是由地幔对流体系中的上升流构成。这些认识构成了地幔柱学说的雏形。 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的曲折历史相比,地幔柱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认同,发展至今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动态地球以及浅表现象是深部过程的反映等概念的深入人心。虽然地幔柱并不是直接观察到的,但有关其存在的间接证据很多。其中包括:(1)局部高热流值和相关的火山活动(热点)出现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2)热点不随板块漂移而迁移,几乎静止不动,暗示起源于活动岩石圈之下的深部地幔;(3)热点火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于位于离散板块边界、起源于浅部地幔的玄武岩(如MORB),说明其源区为比软流圈更深的地幔库;(4)位于热点之上的大洋岛屿通常具有规模较大的地形隆起,这需要有额外的幔源热能以使岩石圈膨胀;(5)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最近的地震学研究。例如地震层析揭示冰岛地幔存在一低速柱状物质,至少延伸至400 km以下,地幔热柱的直径为300km。高温可能是造成地幔柱中低速物质的主要原因。

地幔流体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综述

地幔流体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综述 王先彬 吴茂炳张铭杰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兰州,730000) 摘 要 总结了2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幔流体研究的成果和认识。主要包括地幔流体的性质和组成; 地幔 流体中同位素的含量、组成和赋存形式;同位素分馏和地幔脱气等作用对地幔组分的影响等。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构造环境条件的地幔流体中,各种组分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变化可以很大,从一个侧面指示地幔组分的不均一性,反映了不同地幔物质的形成历程不同或来自不同的地幔源区。此外,还讨论了目前存在的几个疑点。 关键词 地幔流体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分馏 地幔脱气作用 地幔源 第一作者简介 王先彬 男 1941年出生 研究员 主要从事稀有气体地球化学、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随着高精度探测技术的出现和地球科学知识的积累,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从传统的地壳到壳-幔作用,近几年来又深入到核-幔边界以至对地核的认识[1],使得对地球深部物质的研究与深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进一步结合成为可能,并为提出全面统一的地球演化动力理论和模式准备了条件。地幔流体的研究是了解地球深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地幔流体中稳定同位素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地幔流体的性质 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重要介质流体,是研究地球深部地质作用、了解深部物质的物理化学环境乃至地球发展演化的重要组分,其重要性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是近20年来地学研究的热点。 流体,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常常是挥发组分的液相、气相及其超临界相以及硅酸盐熔体的统称,但在许多情况下不包括硅酸盐熔体。因此,地幔流体是指在地幔条件下(物相、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等)处于平衡并稳定共存的挥发组分[2],其形成温度大约在900℃至1400℃之间,其化学组成不均一,受多种因素控制,一般地以C、H、O、N和S(CHONS)为主要化学组分并以含较高的氢为特征,且含微量的稀有气体、F、P、Cl等。地幔挥发 1999年11月2日收稿,12月8日改回。份具有与地幔高p-t条件相适应的物理化学特性(如高的气体密度等),其地球化学性质以易溶于硅酸盐熔体(特别是富碱硅酸盐熔体)为特征,促进低熔点并且饱和挥发份的高钾原始岩浆和地幔交代熔体的形成,同时对于微量元素有高的溶解度(如大离子半径亲石元素、高价阳离子和稀土元素等),并且具有使溶质及各种微量元素产生再沉淀作用(如地幔交代作用导致地幔富集事件)。地幔流体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地球内部能量和质量传输最活跃的组分,它控制着地幔岩浆作用、交代作用以及地幔变质变形等地质、地球化学作用的发生和发展,是对地球形成、发展和演化起重要作用的组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 地幔流体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自R oedder(1965)观察到全球碱性玄武岩的超镁铁质捕虏体中均找到CO2包裹体以来,地幔流体的研究工作陆续展开。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测试方法(如电子探针、离子探针、激光拉曼探针、质谱计等)对认为是来自地幔的岩石矿物样品(如金刚石、金伯利岩、碳酸岩、大洋玄武岩、地幔包体等)进行了包裹体挥发组分及熔体主要元素的测定,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的地幔流体中各组分的含量变化很大,从一个侧面指示了地幔组分的不均一性。 96 2000年第28卷第3期Vol.28,No.3,2000 地 质 地 球 化 学 GEOLO GY2GEOCHEMISTR Y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

第25卷 2009年  第4期7月铀 矿 地 质 Uranium Geology Vol.25J ul 1 No.42009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 童航寿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要]地幔柱构造理论是近年来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热点,是当今地球科学———地质学、构造 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引起了中外地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地幔柱构造研究现状作了概略介绍,以期在铀矿地质领域内引起关注,起到传递信息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地幔柱;幔枝构造;热点活动理论 [文章编号]100020658(2009)0420193209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209217 [回稿日期]2008211214 [作者简介]童航寿(1931-),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有色金属及黄金学 院,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科研工作。 1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况 幔柱(地柱)思想起源于Wilson (1963、1965)的热点假说,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W 1J 摩根将其作为一种板块移动机制的学说 而提出。到了20世纪90年代Maruyama 和K omazwa (1994)、Fuka et al (1999)提出地 幔结构的多级演化模式,Carson (1991)提出超级地幔柱概念,我国学者牛树银等(1996,2002)提出幔枝构造理论体系,李红阳、侯 增谦(1998)提出幔柱构造理论,并紧密结合成矿作用,进一步发展了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实践性,有新的发现与创新[1,2]。2002年,翟裕生院士指出“幔枝构造”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地幔柱与成矿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早在1991年,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哈因院士指出“地幔柱构造和热点活 动理论已成为当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 床学及至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是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 造以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3] 。总的看来,作 为幔柱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建立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它在地学界引起了高度重视,发展很快,涉及太古宙到新生代各地质历史时期的浅部表层地壳、深部地幔,甚至地核的整个地球的水平和垂向物质运动的动力学体系(侯增谦,2002)。“它是板块构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延 伸,把浅部岩石圈板块运动和深部地幔的垂直运动综合为一个全球动力学体系……”(李红阳等,2002)。上述众多地学者的一致性认可和评论,预示着幔柱构造理论的生命力和划时代意义。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动力学机制亦为拆离构造动力学机制的构想“地球膨缩、热能聚散、重力分异、地幔蠕动、多因聚焦、涌动交替的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 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 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 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 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 的夹角 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 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 而成的一种构造 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 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 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 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 皱. 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 的断层。 断层:有明显破裂面,岩体发 生明显位移的断层。 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 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 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 节理。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 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理组。 节理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 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 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节理的配套:是将一定构造期 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节 理组合成一定系列。 正断层:断层以的上盘沿断层 面相对下滑,下盘则相对上滑 而成的断层。 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 滑,而下盘则相对下滑而成的 断层。 平移断层:平移断层两盘顺断 层面走向相对移动 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水平 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 度基本相同的岩层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使 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 变动而形成的倾斜岩层。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相交线的 线。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 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岩层厚度:岩层两平行界面间 的垂直距离。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 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 塑性变形:随外力增加,变形 增强,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 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 变形的岩石孔雀能完全恢复其 原来的变形。 标志层:指层位稳定,分布广 泛,在岩石成分和结构或所含 化石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且 厚度不太大的而稳定的岩层。 层理: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 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成分, 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 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 构造,按其形态分为平行,波 状,斜层理。 倾伏角:指在直立面上量得该 构造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 角。 侧伏角: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 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与构造面 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 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 在构造力作用下,或者由于岩 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 浮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并挤入 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 造。 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 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 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 造。 窟窿: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 作放射状倾斜的背斜。 构造盆地:岩层从四周中向中 心的槽部倾斜的向斜。 复背斜和复向斜:由许多级褶 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 斜,各次级褶皱与总体88褶皱 有一定几何关系,典型复背斜 和复向斜的次级褶皱轴面常向 该复背斜和复向斜的核部收 敛。 压扁作用:岩层在顺层挤压作 用下,总要引起平行于主压应 力方向的缩短和垂直于主压应 力方向的伸长。 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 向斜或背斜组成,背斜为窄而 紧闭,形态完整清楚,呈线状 延伸;而两背斜间的向斜邮电 业开阔平缓。(反之则为隔槽式 褶皱) 弯滑作用:一系列岩层通过层 间滑动而弯曲成褶皱作用。 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 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 滑动,而且某些岩层内部还出 现物质流动现象。 主节理:规模明显大于该地区 节理平均规模的节理。 断层面:一个将岩块或或岩层 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 层,顺着它滑动的破裂面。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位移距 离,是根据错动前一点,错动 后分成两对应点间实际距离。 走向滑距:总滑距在断层面上 走向线上分量。 水平滑距:总滑距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长度。 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 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 间垂直距离。 铅直断距:断层以两盘上对应 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 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擦痕:擦痕是两盘岩石以及被 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面上 刻划的结果,也可以出现在两 盘错动时定向生长的纤维状矿 物中。 阶步:在断层滑动面上常有与 擦痕呈直交的微细陡坎,这种 微细陡坎称为阶步 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 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 将部分外来岩块肃掉而露出下 伏原地岩声时,表现为在一片 外来岩块中片出一小片岩块 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 片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 青地层 飞来峰:如果剥蚀强烈,外来 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剥 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 孤零零的外来岩块。 叠瓦式逆冲:是逆冲断层中是 主要最常见的组合形式一系列 产状相近的逆冲断层,其上盘 层次向上逆冲剖面上呈叠瓦式 对冲式断层:由两条相反倾斜, 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 背冲式逆冲:由两条或两组相 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一 个中心分别向两个方向逆冲, 一般自背斜顶部向外撒开逆冲 楔冲式逆冲:一般与基底大断 裂有关是在基度断裂活动中基 底老岩系被推挤上冲造成的 韧性断层:它是岩石在塑性状 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 带 地斩:有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 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 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之漫谈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之漫谈 摘要: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是当今解释地球构造的两大理论。本文介绍两大学说的产生、主要内容、成功与不足,并对二者进行比较。二者在许多方面可以互为补充、共存,共同构成了全球构造体系。 关键词:板块构造;地幔柱;全球构造体系。 1.板块构造学说 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20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 的概念;1968年,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图1 世界板块分布图 勒皮雄等人认为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并将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图1)。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使它成为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如红海面积的变化(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红海面积扩大);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喜马拉雅山脉高高隆起);日本群岛的形成(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

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其找矿意义

本文由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G1999043203课题)、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内容 编号200310200002)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资助。改回日期:200422220;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王登红,男,1967年生,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成矿学、地幔柱及相关研究。 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其找矿意义 王登红 李建康 刘 峰 陈振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 要 本文在简要回顾地幔柱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研究中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了识别古老地幔柱的地质2环境2地球化学综合判别原则,提出了存在地幔柱的第3种类型,而埃达克岩很可能是第3类地幔柱的典型产物之一,指出了地幔柱对于成矿作用影响的双重性,也指出了地幔柱研究将对成矿学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及其对于地质找矿的意义。中国西南部地区以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为标志的峨眉地幔柱最终喷发于海陆过渡相环境,具有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幔柱类似的成矿条件和含矿性,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关键词 地幔柱 判别原则 埃达克岩 成矿作用 峨眉地幔柱 Some Problems R elated to Mantle Plume and Their Signif icance in Ore Prospecting WAN G Denghong L I Jiankang L IU Feng CHEN Zhenyu Instit ute of Mi neral Resources ,CA GS ,Beiji ng ,100037 Abstract Following a review on the history of mantle plume research and a discussion on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mantle plum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2environmental 2geochemical principle for discrimination ofancient mantle plume.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geological evide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eochemical evidence ,especially for the plumes located in a com 2plexsetting of slab subduction.The plumes located beneath the subduction area of aplate can have other features besides those of the plumes located beneath the continental crust or ocean crust.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some special geological records like adakite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affected by different materialand energy sources from both continental and oceanic crusts.Mantle plum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rge 2scale mineralization ,but can also destroy ancientdeposits formed before the eruption of flood basalts.The Emei mantle plume ,which erupted in a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 with marine in the west and continentin theeast ,has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iberian plume ,suggesting a good potential in search for mineral deposits.K ey w ords mantle plume discrimination principle adakite mineralization Emei plume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地幔柱的研究日新月异,新 的资料不断积累,新的看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比如,在板块构造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类似于Pearce 图解这些被广泛采用的地球化学图解是否适用于对地幔柱的研究?地幔柱产出于什么样的环境,如何去识别?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是否可以找到诺里尔斯克这样的铜镍铂族元素矿床?本文将通过对这些相关问题的探讨,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1 历史的回顾 自从1963年Wilson 对夏威夷群岛的成因进行 探索以来,关于热点和地幔柱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众 多的资料,国内在邓晋福(1992)之前尚未见到专门的论文,但在李春昱(1986)主编的《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和王润民(1988)主编的《内生成矿作用———成矿区及矿床系列》等文献中进行过详细的介绍,如王润民教授提出热点深熔作用可以产生两类矿床系列,即大陆边缘海系列(岩浆、伟晶岩和热液矿床)和大陆2大陆裂谷矿床系列(金刚石、碳酸岩、富碱基性杂岩Cr 2Ni 2P GE 及层状2脉状Cu 2Pb 2Zn 等)。 在地幔柱的研究历史中,20世纪60~70年代是地幔柱的萌芽时期,70~80年代是板块构造的全盛时期(对于地幔柱本身的关注不多),热点只是作 2004年10月 25卷5期:4892494 地 球 学 报ACTA GEOSCIEN TICA SIN ICA Oct.2004 25(5) :4892494

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

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 ———对中国西南部的探讨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 要:自核幔边界上升的物质,当其汇聚成圆柱状的结合体,并因其相对于周围地幔环境来说具有温度更高、活动性更强、粘度更低等特点而能够上升到壳幔边界时,一般可以演化成为具有宽厚的冠状构造和细长的尾部构造的地幔柱。地幔柱进一步与地壳发生作用,可以在地表记录下一系列的热点或形成巨大的火成岩省。根据地幔柱最后出露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洋壳和陆壳环境下产出的两种基本类型,也可以根据其演化历史分出不同的阶段,如初始阶段、上升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中国西南部地区可能经历了两次以上的地幔柱冲击,二叠纪的峨眉山玄武岩是一个古生代晚期演化比较彻底的地幔柱留下的记录,而新生代以来的地幔柱活动可能正在发育,深部物质的大规模上隆可能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一个原因,大量的散布的幔源岩浆活动和流体作用可能是中国西南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地幔柱;热点;地幔柱分类;地幔柱演化;大规模成矿作用;中国西南 中图分类号:P51;P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1)03006706 收稿日期:20010105;修订日期:2001062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资助项目(G 1999043203) 作者简介:王登红(1967—  ),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及地幔柱方面的研究。 1 一些基本概念与认识 地幔柱的概念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 定义,一般趋向于认为自核幔边界上升、在地幔中演化、到近地表与地壳发生壳幔相互作用的圆柱状地质体。这一地质体在物质、能量和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与其成生的环境(主要是正常地幔)之间具有一 定的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差别,因而可以被人类用不同的方法———目前来说主要是地球物理的方法识别出来。但是,地球物理方法只能识别现代的正在形 成或演化之中的地幔柱,对于古代已经消亡的地幔 柱则只有通过研究其在地表留下的地质记录(包括 物质的岩石学记录、构造的形态学记录和能量的热 演化记录等)来推断地幔柱的存在。要用地球物理 的方法去寻找古代地幔柱,如峨眉地幔柱的“柱子” 在哪里,在目前看来难度很大,但并不能因为找不到而否定其曾经存在。无疑,对于年代越古老的地幔柱,越难研究[1,2]。目前人们比较熟悉的也就是250Ma 以来的地幔柱,但研究古代地幔柱是极为重 要的,如Isley 等人(1999)编制了38~16亿年间地幔柱活动的时间表[3];R 1A 1Sproule (2000)研究了太古宙绿岩带中的地幔柱成因岩浆岩[4];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还将35亿年以来全球200多个属于地幔柱头部产物的大型火成岩省按地质年代进行了排 队,并在2000年巴西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进行了展示。关于地幔柱及热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已在不同的文献中作过介绍[5,6],此不赘述。 古代的地幔柱当它停留在岩石圈下部,没有完 全通过火山喷发等形式上升到地表的话,可以称为 “固化地幔柱”,Lee 和Halliday 等(1994)提出固化 的地幔柱头部的概念来解释喀麦隆线状分布的火 山[7];地幔柱喷发到地表的部分当其面积很大时一般称为大型火成岩省(L IP ),面积较小并且是在海 洋中喷发的话则一般称为洋岛玄武岩(O IB )。实际上,O IB 只是地幔柱留下的部分记录,当地幔柱刚到达洋壳的底部,地幔柱自身的能量也可以导致地壳 第8卷第3期2001年9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 Vol.8No.3Sep.2001

地质流体类型及其特征

地质流体类型及其特征 一地质流体 地质流体(geofluid)是指在一定地质条件下、通过一定地质作用(包括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地表作用等)而形成的天然流体。从地质流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地质流体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质作用的产物,因此,不同特征的地质流体记录了其形成地质环境条件,并代表了特定的地质作用事件和过程。所以,地质流体在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质作用中都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 实际上,地质流体是地质作用中不可缺少的介质,它几乎参与所有的地质作用。地质流体的成因与来源十分复杂,其运移和聚集与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条件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肖荣阁等,2001;陶于祥等,1994)。通过研究地质流体特征,可以反演地质历史时期地质作用事件及其地质环境特征。 二地质流体分类及其特征 前人从不同角度对地质流体进行了分类研究,包括根据来源、成因、成分和分布等对地质流体进行分类(J. Parnel,1994;肖荣阁等,2001;陶于祥等,1994)。综合前人对地质流体的各种分类可以看出,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即依据地质流体来源和天然产出特征分类和地质流体构造分类。 1. 地质流体来源和天然产出特征分类: 一般地,根据流体来源和其天然产出地质特征,将地质流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气降水:地表水蒸发再降落于地面的水,它直接参与了表层岩石的风化剥蚀、搬运及元素的分散、富集成矿等作用。 (2)海水:咸化度较高的卤水体系,聚集了自然界所有的元素; (3)成岩流体:沉积物在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流体,包括地层水、沉积岩中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等。地层水包括渗入地层的地表水和建造水及其混合水,建造水是在封闭于沉积物中的沉积水并与沉积物发生反应。由于沉积盆地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建造水的成分类型有较大的差异。内陆盆地环境建造水是地表大气降水集中封闭于沉积物中并经过一定的水岩反应,滨海盆地环境建造水是封闭在沉积物中的海水。 (4)岩浆流体:来源于地球内部不同部位的岩浆流体以及岩浆上升过程中因分异或结晶释放的流体,前者地质表现形式为各种岩浆岩和火山岩,后者地质表现形式为各种脉岩和脉体等;根据来源深度不同,岩浆流体又可以分为地壳流体和地幔流体等类型。 (5)变质流体:变质过程中脱水-脱挥发份产生的流体。 (6)成矿流体: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地质流体,是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经过特定地质演化形成的具有特殊成分的地质流体,一般富含挥发份、卤索及不相容碱金属、碱上金属元索。 (7)热液流体:来自于特殊构造环境、温度较高的地质流体,热液流体温度一般介于180-400℃,热流体来源有其特殊的构造背景,正常沉积盆地中的成岩热液流体温度一般低于180℃,大洋中脊裂谷构造环境中的热液沉积物温度在200℃以上,陆缘海槽,弧后盆地裂谷环境中的热液沉积物多为中低温组合,温度在200℃以下。 热液流体是近年来成矿作用中非常受重视的一种地质流体,根据不同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流体溶质成分及温度特征,成矿热液流体分为:高温硅钾卤水(卤水指盐度超过5%的液态流体)、中温碳酸盐型卤水及低温硫酸盐型卤水,不同温度热液流体对应地富有特殊的化学成分特征。 ①高温硅钾卤水:由于中高温型热液交代或热水沉积矿化和硅钾元素的特殊性质,使高温卤水中SiO2和K2O丰度较高。因此热水沉积成矿呈现富硅钾岩建造。 ②中温碳酸盐卤水:以碳酸盐型流体为主,富含Fe2+、Mn2+、Mg2+的碳酸盐化合物为特征,起源于建造水系统、天水淋滤及海源流体系统。因此在中低温或热水沉积中常伴有铁白云石、菱铁矿和石膏。 ③硫酸盐卤水:主要是Ba2+、Sr2+、Ca2+的硫酸盐化合物,在海陆相各环境中广泛存在。主要沉积物是硬石膏、石膏、天青石和重晶石。

地幔柱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100922722(2004)0820016204 地幔柱研究述评 周连成1,白伟明1,2,赵俐红3,陆 凯1 (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2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 摘 要:地幔柱与热点既可见于板块内部,也可见于洋中脊和造山带等板块边界,既可见于现代更可见于古代,因而它可能影响到地表各处的成矿作用。简单介绍了地幔柱特征、类型及其在富钴结壳成矿作用中的地位。 关键词:地幔柱;热点;成矿作用 中图分类号:P736.14 文献标识码:A 1 地幔柱构造理论的提出 J W Wilson于1963年第1个大胆地提出,海洋岩石圈在一个能产生大量岩浆的较热的固定不动的地幔区域上的水平运动可能形成诸如夏威夷—皇帝岛链的猜想,而且根据岛链形状和相应的化石年龄资料,得到了一套用以说明由岛链表现出来的值得注意的迁移形式的机制[1]。现在看来,他提出的这套机制与板块构造模式是一致的。他认为,形成火山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岩浆源———热点。由于岩浆源处于地壳板块之下,而板块在不停地作横向运动,致使已形成的活火山最终离开热点,并且活动停止。这一过程最终便形成了一个沿着海底扩张方向离开热点的死火山链,因而火山链的年龄也逐渐变老。这一热点概念的提出基本与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同期。20世纪70年代初,Wilson(1973)又提出热点是从地幔上升的地幔热柱在地表的反映,它主要以火山作用、高热流和上隆为标志[2]。 1972年Morgan把Wilson的这套模式扩大到了包括太平洋其他走向的岛链,认为海山物质的部分熔融需要大量岩石,并提出熔融点 收稿日期:2004204213 作者简介:周连成(1975—),男,研究实习员,从事海洋地球物探研究工作。既提供了母岩物质,也提供了热。他提出热点火山活动所需的岩浆物质来自地球深部,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分裂、释放热能,从重力高处的火山底下上升出来的,明确提出了地幔柱的概念[3]。 但在板块学说一统天下的年代里,人们对于地幔柱的认识非常有限,热点只是作为研究板块运动速度与方向的一个参考点而已,而地球的表层构造因相对易于研究使得板块构造理论得以迅速发展。随着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和新资料的积累,人们认识到板块构造理论虽能有效的解释为什么地震与火山大部分集中在非常狭窄的地带,也能说明为什么有些地震较浅而有些地震较深,并能很好地解释那些位于板块边界的大部分火山的形成和分布,但是对于板块内部的动力过程则显得无能为力,也没法解释大量位于板块内部和大洋中脊处的海山,诸如海洋火山(热点)和大陆大片玄武岩的成因等等[4]。 20世纪80年代末,Griffiths(1986,1990)等[5,6]从组分差异驱动的地幔柱模拟实验的结果中发现,这套实验大大限制了地幔柱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因而提出了热浮力驱动实验,该模拟实验基本上模拟了地幔柱的本质特征(热驱动和大黏度对比),由此提出的动态地幔柱模式理论将地幔柱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7]。从早期侧重于寻找和识别地幔柱的研 ISSN100922722 Marine G 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4,20(8)∶16—19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总论 【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 脊产生。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阿尔卑斯 喜 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 (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 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 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 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 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新全球构造】new global tectonics以前人们把大陆漂移说称为全球构造学说,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地球。后来出现的板块构造学说,其研究领域也遍及全球,但它的研究深度大大超过了前者,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将后者命名为新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地壳沿大洋中脊产生,向海沟方向消减,它的运动可按欧拉定 理(Euler s theorem):任一块体沿球面的运动可用绕一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来描绘。板块 沿地球表面的运动 (据Press, 1982)图中板块B正相对板块A向东移动,由箭头矢量指示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错移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方向一致,并代表旋转纬线。垂直这些纬线的法线的交点就是转动极的位置。从而一个板块的运动可以根据绕特定极的转动(角速度)确定。板块运动的线速度在转动极为零,90°处达最大值。按照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测定,全球板块运动速度从2.0厘米/年(红海)到18.3厘米/年(南太平洋)不等。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hypothesi s见94页“板块构造学说”。 【地幔对流说】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即对流说,指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的一种方 式,是板块运动动力机制的一种假说。由霍姆斯(A 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D Griggs,1939)提出。现认为它是导致板块运移的主要机制。岩石的不良热传导性和放射热积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研究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 矿集区预测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 摘 要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实施以来第一个以固体矿产资源为目标的研究项目。通过5年(1999年10月—2004年9月)研究,在多项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成矿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提出了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成矿理论体系,为预测大矿和大型矿集区奠定了理论基础;研制和发展了4项找矿新技术方法,以及提出了两种找矿新思路;并在实验阶段圈定了5个矿集区尺度的找矿靶区,发现了一批矿化异常区。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形成了3个国家级优秀科研群体和3个部门级优秀科研群体,培养出9名优秀中青年人才以及大批博士后工作人员、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有不少中青年科学家已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研究期间共发表科学论文772篇,其中S CI检索论文227篇(国外论文125篇)。 一、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成矿理论的创新依赖于对基础地质的深入研究。与相对稳定的欧美、澳大利亚以及非洲大陆不同,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我国大陆在地质历史中经过了多次活动与改造。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对上述区域已经形成的成矿理论,而必须形成符合我国地质特点的新的大陆成矿理论。这需要开展有关的基础地质研究,理清地质演化过程和地球运动的规律性。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这些新进展构成了新的成矿理论的支撑体系。 1.高精度同位素测年及其理论与方法研究 项目对主要成矿区带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研究。整体上以SHRIMP锆石U2Pb、辉钼矿Re2 Os、含钾矿物和岩石的Ar2Ar和Rb2Sr方法为主,还有部分是矿物流体包裹体的Rb2Sr和Sm2Nd等时线方法。同时,还成功地开拓出锡石和白云石的U2Pb 和Pb2Pb测年方法以及研制出石榴石的L u2Hf定年理论和方法。所获得的测年资料对于厘定不同地区的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规律、成矿作用幕次的划分以及成矿体系的构筑,起到了关键作用。 项目并以精确成矿年龄为依据,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历史演化轨迹研究,提出了区域成矿谱系的新概念。 2.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及其地幔柱成因研究 通过使用SHRIMP锆石U2Pb法和全岩Ar2Ar 法对峨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及其相关侵入岩的精确定年,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时间分成3个岩浆活动阶段:260Ma的起始阶段,256—254Ma的岩浆大规模喷发阶段,以及253—251Ma的晚期阶段,这些不同时代的岩浆活动对应于地幔柱冲击作用的不同阶段。 研究证明了扬子地块西北部(保兴、木里、三江口)二叠纪大石包组海相火山岩及冈达盖组海相火山岩与典型的陆相峨眉山玄武岩具有地球化学成分上的相似性,它们都为高钛玄武岩类型,皆是峨眉山地幔柱的产物。重新厘定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分布范围约500000km2而不是过去提出的300000 km2。 提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活动产物的确切证据:(1)首次在滇西丽江地区发现了层状苦橄 973计划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G1999043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