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杜威教育哲学中_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_夏剑

如何理解杜威教育哲学中_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_夏剑
如何理解杜威教育哲学中_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_夏剑

第12卷 第5期教育学报

Vol.12,No.5

2016年10月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Oct.2016

收稿日期:2016-08-

20作者简介:夏剑(1988—)

,男,湖北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E-mail:xiajianxiang

.2008@163.com如何理解杜威教育哲学中“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

夏 剑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 摘 要:

如何更好地解读杜威,其关键是如何理解杜威教育哲学中“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杜威教育哲学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思想渊源及其内在逻辑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首先,可以确立“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其次,把握这一问题的实质与内涵。一方面关乎对杜威教育哲学中的“民主”概念的理解,包括“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民主”、“作为实验计划的民主”以及“以‘理智能力’与‘道德情感’为基础细节的民主”三个层面;另一方面则涉及对“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在杜威教育哲学中内在展开的双重逻辑的认识,其一为“民主作为教育的原则与教育民主化的逻辑”,其二为“教育作为维持和改进民主的工具与民主教育的逻辑”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教育民主;民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6)05-0044-08DOI:10.14082/j

.cnki.1673-1298.2016.05.006 “

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怎样理解“民主与教育的关系”以及理解到何种程度决定了对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把握程度。从1916年《民主与教育———教育哲学导论》出版以来,

杜威在现代教育哲学的体系中就确立了“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的重要地位。确立这一问题的意义,正如柏拉图通过《理想国》所确立的“正义与教育的关系问题”

,卢梭通过《爱弥儿》所确立的“自由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的意义一样,在各自所属的时代引领着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方向。对杜威教育哲学的阐释,依然是当下教育哲学中的未竟之业。从“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

的理解路径出发,阐释杜威的教育哲学,既是在教育学迷惘的时代重读杜威的一条路径,

也是当下及未来教育学创新的一个起点。一、“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

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

“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理解其教育哲学思想的法门。我们至少可以从杜威教育哲学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思想渊源以及内在逻辑等获得这一认识。

任何的哲学思想只有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才能

理解时代的困境与机遇,也才能在思想上有所建树,进而在实践上有所指引。作为哲学家和教育哲学家的杜威正是在系统和精准的把握现实的时代境况和趋势的基础上,

才放开其思维的翅膀,进而构建了一个“思想中的时代”。杜威对重要问题的思考、对哲学传统的批判、

对新的思想和观念的系统表达始终以他所理解的时代境况为现实基础,杜威不止在一处曾将其所处的时代的现实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民主化、

工业化和科学化。在《从社会的角度看教育》这篇收录于杜威中期著作的重要文献中,杜威概括地指出:

“在现代国家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我们发现了同样的民主追求和不断增长的工业发展目标,发

现了同样的对于科学优势地位的肯定。”[1]84

在杜威

同期给美国《教育百科全书》所撰写的文稿中,他曾更加明确地指出:“至少有三个伟大的运动可以用来描述当代的特征,教育如果要与当代生活的需要和机遇发生任何关联的话,

就必须以最彻底的方式考虑这些运动———否则,就会产生理智的和道德的混乱。这些运动是:(1)民主理想和体制的迅速成长;(2)工业生活的改变———从18世纪后期把蒸汽动力应用到制造业和商业而开始的经济革命;(3)实验科学的发展,

在进化观念中,在生命发展及其器官的陈

第5期如何理解杜威教育哲学中“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45

 

旧信念发生彻底改变时,达到了顶峰。”[1]229如果说这些认识是杜威教育哲学思想还没有得到系统表达之前对现实境况的理解,不足为凭,那么杜威在自称为“对他的哲学进行了最充分的阐释的《民主与教育》”[2]118这本划时代的教育哲学巨著中一段意味深长的同样的话,则足够表明他对现实境况与教育之间关系的上述理解了,即“哲学、教育以及社会理想和方法的改革都是密切相关、共同向前发展的。如果当前特别需要的是教育改革,如果这一需要使重新思考传统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观念变得迫在眉睫,那么,这是因为,伴随着科学进步、工业革命和民主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268杜威将民主化、工业化和科学化作为他进行哲学、教育思考的现实基础,现实的变化为哲学和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刺激,需要哲学和教育上新的思考和应对。由于工业化和科学化主要构成现代社会的生活条件,虽然对教育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但其本身并没有内在的目的,唯有民主才有作为一种内含目的的现代生活方式,所以,杜威思考现代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聚焦到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上。虽然杜威也关心工业化、科学化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其根本关照点还是在民主与教育的关系上。

当然,确立民主作为教育哲学的核心范畴,并最终以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作为杜威教育哲学致思的根本问题,还可以在杜威教育哲学研究的前提认识中找到。杜威认为,“正是由于美国民主的需要,我们才找到哲学的基本问题,正是为了认识民主的趋势和效力,我们才寻找某些观点或者术语,以便哲学能运用它们来构想并解决这些问题。”[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与社会民主化的进程紧密相连的,这也直接确立了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因为杜威认为“哲学是教育的一般理论”[3]263,而“教育是哲学上的特性变得具体化并得到检验的实验室”[3]262。我们在理解杜威对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的观点时,往往更多地是觉得新颖、独特,似乎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教育的地位甚至教育学的地位迅即得到了提升,为此暗自欢喜。如果仅仅得出这点体会,很可能是误解了杜威,至少是过于肤浅地理解了杜威的本意。杜威将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更深层的历史原因和十分高远的哲学追求。上述还只是概括了杜威教育哲学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即民主化、工业化和科学化。对杜威教育哲学得以展开的理论基础、思想资源则还没有涉及。

我们一般经常会将杜威思想发展的理论基础概括为以培根为发源的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以及机械自然观;生物进化论及其社会学延伸;源于詹姆斯的机能心理学以及实用主义思想;还包括黑格尔的社会哲学以及辩证法思想。确实,杜威的哲学以及教育哲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些既有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并发展起来的,但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一点恰恰与杜威将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发展出以“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为根本问题的教育哲学有莫大的关联。这一线索,隐藏在杜威与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关系之中。在《从绝对主义到实验主义》这部杜威回顾自己思想历程的小传中,杜威曾明确地提到柏拉图对他的思想的重要性。他说:“如果要让我信奉某一哲学体系,我仍然相信黑格尔是思想最为丰富、最多样的自成体系的哲学家,不过,我在这儿没有把柏拉图包括在内,尽管柏拉图的哲学著作仍然是我的最爱。”[2]117他还明确提出,“对于当今的哲学探讨,没有什么比一个‘回到柏拉图’的思潮更有益”[2]117。当然,这还只能算是一个相对模糊的铺垫。真正表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杜威在教育哲学中确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进而延伸到“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上的证据,要到杜威晚期著作中的一篇名为《哲学与教育》的文章中寻找。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曾提到“柏拉图的理论证明了教育曾被当作人类建立美好生活的方法,而哲学则曾是研究这种美好生活本质、组成、实现条件的科学。哲学与教育原本就存在着有机联系”[2]227。对这一点,杜威是十分认同的,杜威的教育哲学则直接奠立在这一来源于柏拉图的理论思路的基础之上。然而,正如杜威所言,“这一哲学与教育之间的重要纽带很早以前就已被打破了,教育教学踏上了自己的道路,而哲学则追寻着独立的路途。教育和哲学各自都存在许多令它们应接不暇的特殊问题,随着二者日趋专业化,它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远”[2]227。对于哲学与教育的日趋分离的趋势,杜威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这样会导致教育只与专门的技术问题有关。他说:“人们也许承认对教育的兴趣曾经是哲学问题之母,但也可能认为它们二者现在是彼此分离的个体,就如同父母和子女间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然而,承认它们已经永远地分离了,就是承认教育现

46

 教育学报2016年

在只与专门的技术问题有关,而与美好生活无关。[2]229“生活”是杜威将哲学和教育联系到一起的关键,这个联结曾经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过。而今天,杜威认为应该恢复这一联结。“现在,人们对于教育的兴趣非常浓烈,并与日俱增。同时,人们对哲学思考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那么将二者相结合难道不会既帮助教育明确发展方向、变得更加完善,又帮助哲学增加可靠性、增添活力吗?”[2]227“哲学是研究美好生活的本质、组成、实现条件的科学,而教育是人类建立美好生活的方法”[2]227,这一源自古希腊的逻辑理路,在杜威这里再次焕发生机。不同于柏拉图以古典“正义”作为美好生活的形式规定,杜威以“民主”作为美好生活的形式规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成为连接哲学与教育的现代范畴,进而成为现代教育哲学的“拱顶石”。可以说,在杜威这里,哲学就是民主生活的哲学,是研究民主生活的本质、组成与实现条件的科学,而教育则是人类建立民主生活的方法,“哲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的实质就是“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二者一体两面,共同构成杜威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

当然,“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作为杜威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得以确立的第三个理由,还可以从杜威教育哲学内在展开的逻辑理路的分析中发现。这一点留待下文详述。

二、杜威教育哲学中的“民主”概念

“民主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5]故而,在解读杜威教育哲学中“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展开的逻辑理路之前,合理把握好其中的“民主”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如前述,“民主”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正如“正义”之于柏拉图教育哲学、“自由”之于卢梭的教育哲学,是深刻把握各自教育思想内涵的中心概念。然而,由于我们一般对杜威教育哲学的理解,并未将“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作为其教育思想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往往基于不同的视角,也将“经验”“生活”“社会”“儿童”等作为杜威教育哲学中的中心概念。当然,这些概念在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无疑是重大的,杜威的重要教育命题也大多与这些概念密切相关。然而联系到杜威教育哲学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渊源,显然以“民主”为中心概念,能更全面深刻地把握杜威作为教育学史上经典作家的经典之处。“经验”概念固然重要,但在其教育哲学中的逻辑效应主要体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经验”概念本身不带有价值色彩,无法为现实的教育实践提供目的性假设,无法为人类社会和生活提供进步的方向,就此而言,显然无法表达杜威试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美化生活的初衷。“生活”概念似乎内藏玄机,但只有将“生活”理解成“民主生活”时,才能凸显其重要的意涵。至于“社会”和“儿童”这两个概念,各自表达了杜威对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儿童与教师关系的基本立场,二者皆非杜威所首倡,且其中任何一个概念与教育的关联皆无法贯通杜威教育哲学的主要逻辑理路,所以更不可能成为杜威教育哲学的中心概念。虽然“民主”是杜威教育哲学的中心概念,但只有放在与“生活”“经验”等重要相关概念的相关关系中才能获得基本的理解。

(一)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民主

按照通常的理解,“民主”总是一种“政治民主”,“政治上说,民主意味着一种政府形式,这种形式不把个人或阶级的利益置于其他个人、社团利益之上,民主也意味着一种法律和管理制度,它将所有人的幸福和利益置于同样的水平线上,在这种法律和管理体系面前,所有人都是相同的或平等的”[6]109。然而,杜威认为,“政治民主不是民主的全部。相反,经验已经表明,政治民主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只有在民主是社会性的地方———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称之为道德性的———政治民主才能得到有效的维持。社会民主很显然的表示一种社会生活的状态”[6]110。能与教育联系起来的民主,在杜威那里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民主”,而是一种“生活民主”,一种社会生活的形式。政治意义上的民主,主要是一种治理形式,而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民主“不只是一种治理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一种共同沟通经验的方式”[7]9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普遍且广泛存在的共同利益以及个体间的利益互惠;其二为普遍且深入的自由交往。

(二)作为实验计划的民主

杜威虽然在教育哲学中倡导一种“民主生活”的理想,但杜威绝对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实验主义者。“民主”概念是杜威教育哲学中最富规范性色彩的一个概念,然而“民主”不是作为一种终极目的的价值层面来理解的,而是一种实验计划,一种

第5期如何理解杜威教育哲学中“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47

 

工具性的方案。它为当下的教育实践提供多重的规范性假设,既包括目的层面的规范,也包括方法层面的规范。在目的层面,“民主”要求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和道德品质等为目标,在方法原则方面,则体现在教育的结构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管理当中要打破一切的二元割裂。

我们一般将杜威的教育哲学与传统的大多数教育哲学一起归为规范教育哲学的类型之中,[8]然而规范的意蕴在杜威这里与卢梭、柏拉图等则有所不同。他的规范带有实验性,以经验为基础,进而有很大的开放性,是可变化的。柏拉图和卢梭等的教育哲学思想中的规范,则是先验的、普遍的、绝对的,无论是目的层面的还是方法层面。如果说柏拉图是教育学史上的乌托邦主义者,卢梭是教育学史上的革命理想主义者,那么杜威则是一个现实的经验改良主义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威被认为是进步主义者。他也谈目的和方法、也谈价值和理想,也追求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改造和变革,但他从绝对主义走向实验主义,从而使得许多相关的认识传统必须被重新理解。

(三)以“理智能力”与“道德情感”为基础细节的民主

“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以及“作为实验计划的民主”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是非常明显的,很容易从相关论述中找到直接的说明线索。然而,若杜威教育哲学中的“民主”概念仅仅只有这两层含意,就显得过于宽泛和抽象了,这样的民主是“缺乏细节的民主”。作为一个拒斥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家,杜威对建立在抽象范畴基础上的静观哲学是严厉批判的,所以他所筹划的能与现实的教育联结起来的“民主”,一定是“有细节的民主”,而这些细节是将民主与教育最终联系起来的基础环节。

要发现这些细节成立的逻辑,还得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与教育的关系中寻找。我们都知道,“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所提出的经典教育命题之一,实际上,从杜威那里生活与民主的同一性关系来看,“教育即生活”与“教育即民主”是一个意思。关于这一点,杜威的学生悉尼·胡克的说法更为直接,他认为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有时,民主就是教育的同义词”[7]381。概括起来讲,“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当是“教育即民主生活”。由于生活总是人的生活,要么是个人的、要么是社会群体的。无论如何,生活的最终基础就是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民主”是否存在或实现,既关乎交互作用的形式,也关乎交互作用的实质。前者在上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中已经得到呈现,主要描述的是民主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即广泛的自由交往,普遍存在的共同利益追求。而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实质在个人本身,由个人本身的“理智能力的自由运用”以及“道德情感”为基础。杜威教育哲学中关于“民主”概念的第三部分含意———以“理智能力”与“道德情感”为基础环节的民主———的线索埋藏得比较深,但如果“民主”没有这一部分的含意,要想构建起“民主与教育”的哲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宽泛且抽象的民主缺乏真正沟通民主与教育的教育性细节,所谓教育性的细节,即是通过教育能落脚于人的经验、能力或品质的民主。只有当“民主”的内涵中体现出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于个人的各种理智的和情感的品质,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才不是松散的、抽象的。正如杜威所言:“民主的这种品质,即这种坚持广泛的机会、观念和思想的自由交流、把人们聚合在一起之目的的广泛实现的品质,兼具理智的和情感的双重特性。这些品质的重要性,就是我们冒险地将一种社会民主称为一种道德民主的原因。这种品质并不是在灌木丛中野生长大的,他们必须得到栽培和养育。它们依赖教育。”[6]110“理智的和情感的品质”既是“民主”的实质含意,也是沟通民主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民主的细节”。实际上,也是杜威在现代意义上尝试重新将哲学与教育结合起来的关键环节。杜威曾说:“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视为对自然和人类的基本理智和情感倾向的培养过程,那么,甚至可以把哲学定义为教育的一般理论。”[3]261

三、杜威教育哲学中“民主与教育的

关系问题”内在展开的双重逻辑

对杜威教育哲学产生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源泉的解读以及对“民主”这一中心概念的分析只能形成对杜威教育哲学的表层理解,是粗疏和抽象的。只有从“民主与教育的关系”出发,围绕“关系”展开的逻辑,才能进入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层,发现杜威教育哲学的秘密。然而,正如杜威所言:“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极密切交互的关系”[9]26,二者既非相互对立的关系,也非一个决定另一个的关系,毋宁说是一种相互同构的关系。这种同构关系表现为两个主

48

 教育学报2016年

要的方面,一方面是民主作为教育的原则,进而展开的是教育民主化的逻辑;另一方面是教育作为维持和改进民主的主要路径,进而展开的是民主教育的逻辑。这就是杜威教育哲学中“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内在展开的双重逻辑。

(一)民主作为教育原则与教育民主化

杜威认为:“民主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的方针和政策。”[9]26民主原则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是实验主义的原则;其二,是儿童主体性原则;其三,是去二元论原则(连续性原则)。

第一,实验主义原则。杜威作为新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经验论不同于古希腊的劳作与创制经验,也不同于以洛克为代表的认识论的感觉经验论,他主张的是一种实验经验论。杜威从近代物理科学中提炼出实验原则进而改造了传统的经验论,赋予经验以能动性、变化性。教育的过程固然是一个经验的过程,用杜威的话讲是一个“经验不断的改组与改造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实验的过程。基于此,杜威自然不满意传统的将教育理解成一种朝向某个固定模型塑造人的过程,或者基于某些官能发展的目的将教育理解成一种形式训练的过程,或者为了遥远的不可知的未来做准备,或者理解为世界精神的内在展开或者历史文化的人身复演。杜威将教育理解为一个经验发展的连续性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持有实验主义的态度。实验主义的态度,首先,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经验,尤其是学生的经验,经验不是静观的结果也不是单纯被动承受的结果,经验是主动尝试和承受结果统一的过程,所以它本来就不是认识的事情。[7]154其次,实验主义的态度要求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甚至知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旁观者知识”。实验主义要求教育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做”的过程,所以杜威强调“做中学”,倡导“活动课程”。知识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假设,并不具有永恒而绝对的意义,只有在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检验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毋宁说是一种理智或智慧,是知行合一的,以问题的解决为取向的。最后,实验主义的态度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认为教育不应有外部强加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只能内在于教育本身,随着教育的经验过程而不断调整和变化,所以教育目的被教育假设所取代。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一个目的论的过程。

第二,儿童主体性原则。之所以称为儿童主体性原则,而不用一般的儿童中心原则,是因为后者往往引起对杜威教育哲学中个人本位论的误解。杜威固然重视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但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杜威对传统的三种见解,即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和社会与个人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观念都不认同,杜威以为它们共同的错误在于:在逻辑上,都是以以一般观念来概括各种特殊的情境。而我们想了解的,是这个或那个由个体组成的集体,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的人,还有这个或那个独特的制度和社会组织。[10]杜威的的儿童主体性原则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强调尊重儿童,尊重情境中的、现实中的具体的儿童,而非抽象的儿童。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教授变为指导,指导儿童的经验生长和改造,注重儿童的思维训练。再次,儿童主体性原则还体现在教材的编写逻辑中,杜威认为应打破传统的学科逻辑绝对地位,而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

第三,去二元论原则。去二元论原则不单纯是杜威教育民主化中的核心原则,而且是其展开其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的一个根本原则,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杜威所追求的民主,是一种大众化的民主,而非传统的精英民主,他追求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平等,最广泛的共同利益,而非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对多数人的支配。杜威认为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与其背后的社会哲学观念和思维传统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所以对阶级划分以及等级社会存在的前提进行批判,从根源上就与哲学的观念传统的批判联系起来了。对于这一点,杜威直接回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和社会历史传统中以揭露思维和观念中的二元论与社会上的阶级对立之间的内在关联。古希腊传统中将世界划分为实在的、永恒的世界和现象的、变化的世界,前者的价值远远高于后者,知识只与永恒的世界相关,而意见则与变化的世界相随。这样一种划分,直接与社会阶级的划分相对应,且成为社会划分为有闲阶级和劳作阶级的理论根据。在这样的哲学传统中,教育必然成为阶级划分和等级化社会不断延续的工具。所以在教育传统中,必然广泛存在“目的与手段的分离、兴趣与训练的分裂、游戏与工作的分离、教材与教法的分离、劳动与闲暇的分裂、知识科目和实用科目的分裂、自然科目与社会科目的分裂、个人与世界的分裂、教育与职业的分

第5期如何理解杜威教育哲学中“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49

 

裂、道德论上内部与外部的分裂、认识论上经验与理性的分裂。[5]

为了实现所追求的大众化的社会民主,杜威提供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思路,但都与对渗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二元论传统的批判有关,包括“哲学的改造”和“教育的改造”两个方面。杜威曾言:“从教育的观点来看,我们所需要的是这样一种哲学:它把精神和世界、内在和外在这种传统的、静止的、典型的二元对立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作用因素,从而超越传统的理念论与实在论。”[1]176-177实际上,杜威的哲学正是以对传统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心与身、经验与自然等一切的二元对立的批判为前提的,他进而主张一种经验的多元论,如杜威所言:“假如一定要给我的立场打上标签,我更喜欢称之为经验的多元论,因为它是通过尊重可观察事实的多样性而得到推进的。”[6]49哲学上的改造最终要带来社会层面的变革,最直接中介就是教育了,某种程度上“哲学的改造”本身就具有一种教育性。而单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杜威认为:“教育的社会重组实际上有助于消除这种二元论,不会以牺牲一个方面为代价来肯定另外一个方面。这种冲突的基础本身植根于社会的二元论中,这就是工人阶级和有闲阶级之间的区分。因此,这个社会概念必须提供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行为和工作不能再被看作低等的和机械的,必须通过使它们与科学和历史联系起来而变成自由的和富有启发性的;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再成为阶级之间的分界线。教育不再被看作一种有闲的追求、一种理智的刺激活动,而应该被看作是所有自由进步的社会活动所必需的。[1]89正是在此意义上,杜威反对教育中的一切二元论思维和观念的存在,而坚持这一点,正是坚持杜威所倡导的民主原则的重要环节。

(二)教育作为维持和改进民主的主要工具与民主教育

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除了民主作为教育的原则之外,还有一重逻辑关系。这一重逻辑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作为维持和改进民主的主要工具与民主教育”。表面看来,这一层关系似乎与上述“民主作为教育的原则与教育民主化”很难区分,边界模糊,实则不然。杜威的教育哲学,很明显地为教育的民主化提供了系统的原则和思路,但教育民主毕竟不同于民主教育,前者更多涉及对教育管理、教育体制机构、教育过程中的方法提供应该遵循或改进的原则,并未着眼于人本身,即没有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和倾向,它只提供原则规范,而没有提供目的规范。后者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人的何种素质,而这才属于民主教育这一概念的内在要求。由于我们一贯认为,杜威教育哲学主张“教育无目的论”,所以对于“民主与教育的关系”展开的逻辑,往往局限于从教育民主化的角度予以关注,而忽略了“民主教育”这一角度。实际上,杜威的教育哲学是有教育目的的,不是只为教育实践提供方法和体制机构的变革规范的。可以说,“民主的人”就是杜威所追求的教育目的,只不过杜威教育哲学中的目的观,不同于传统中目的论的目的观,他的目的观是一种开放的、实验主义的目的观,“民主的人”不是最终的、永恒的目的,而是暂时的目的、一种进步的方向。民主的改进最终必然落脚在发展了的人的基础之上,而“教育作为维持和改进民主的主要工具”的含意,最终也必然体现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功能关系中,只有这样民主范畴在杜威教育哲学中才具有本体论层面的意义,而非单纯的方法论意义。

“民主的人”其实质就是一种内涵变化了的“政治人”,是“政治人”理念在现代教育哲学中的体现。与亚里士多德一样,杜威所规定的作为教育目标的“民主的人”的基础也在于其德性的成长,所不同的是德性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杜威认为自由的理智能力和道德同情感是“民主的人”最核心的德性或品质。对于自由的理智,杜威曾说到:“一个民主的社会,必须合乎它的理想,在它的教育措施中考虑到理智的自由,使各种天赋和兴趣得以施展。”[7]244在杜威那里,理智与自由在人的发展层面来看几乎是同义词。“自由意味着理智上的首创性、观察的自主性、理智的发明、对结果的预见性,以及按照结果做出调整的灵活性。”[7]242显然,理智能力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能力,其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在杜威那里是作为经验的灵魂存在的,与经验一体不分。“教育作为经验上的改组与改造”最终要形成的就是这种思维能力,或者说一种自由运用理智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面对复杂变化的实践情境和不断调整中的经验问题。

杜威对“民主的人”的规定还包括道德层面,他

50

 教育学报2016年

认为个人“道德情感”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杜威的教育哲学,是将哲学、教育与人生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看的。他说:“无论何时,如果我们认真地理解哲学,我们总是假定哲学是要造成影响人生行为的智慧。”[7]343影响人生行为或生活方式的智慧由个人的基本理智和情感倾向为构成基础,这两大要素的培养是杜威赋予教育的基本任务。因为只有当“我们愿意把教育看作塑造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的基本理智和情感倾向的过程”,哲学才可以与教育联系起来,“进而解释为教育的一般理论”。[7]347对于这一点,杜威在对教育哲学的主要问题的论述中则讲得更为直接和明白,他说:“教育哲学不过是就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难,明确地表述培养正确的理智的习惯和道德的习惯的问题。”[7]350

既然杜威所追求的民主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理想形象,民主的内涵会通过个人的理智与道德得到呈现。那么,民主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受到民主生活的理念所规定的个人的理智和道德习惯。理智的培养主要专注于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其自由运用,这一点前已述及。而对于民主生活中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作为民主教育的任务之一,首先是要摒弃将道德单纯理解为一种主观意志的自主行为,其次要求我们摒弃将道德单纯理解为对外在权威或规则的服从行为。对于前者,“道德教育不可避免的会成为一种教义问答的教学,或者成为‘关于道德’的课,就是别人有关德行和义务的想法的课”[7]372。杜威认为“在民主主义社会中,企图用关于‘道德的课’产生类似的结果,就是依靠感情用事的魔术”[7]373。对于后者,因为民主社会存在的首要前提就是打破了外在权威的约束,所以在民主社会中的道德行为不再是对死板且机械的外在规则的遵从,道德教育不可能像传统社会那样通过道德教条的灌输来展开,相反,“民主的社会非常依赖个人倾向”[7]375。杜威所追求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近似于一种德性教育。他认为教育的道德目标应该是培养个人的道德倾向,即道德习惯。这种道德习惯显然不同于系统接受的“关于道德的知识”,也不是对权威的一种认同和服从的内在倾向。杜威所倡导的作为教育目标的道德习惯是一种内含理智因素的习惯,而不是纯粹被动的,完全无意识的人格倾向。这一点要联系杜威对人性的看法来理解,杜威认为人性包括三个方面,即冲动、习惯和理智。冲动是天生的本能和欲望,习惯是后天的,杜威称之为“第二天性”,理智是指导人的冲动、改变旧习惯所必不可缺少的,是后天养成的,也是人性的构成因素。基于其人性论,“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从儿童的天性本能出发,培养他们的理智或判断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1]。无论是理智能力的培养及其自由运用还是道德习惯的培养,杜威皆着眼于现实的个人及其社会环境,而非抽象的人以及抽象的环境,这一点与杜威所追求的生活的民主,现实的民主以及寓于社会的个人民主息息相关。

如果说教育民主化还只是将民主的诸原则贯穿于教育实践的诸方面,那么民主教育则直接着眼于“人的问题”,以培养“民主的人”或“民主的公民”作为基本鹄的。“教育民主化”与“民主教育”是杜威教育哲学中“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内在展开的两条线索,二者相互补充,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皆足以形成对杜威教育哲学的误读。

四、结语

“传播对民主与教育关系的认识,也许是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中最为有趣和最具意义的一个方面。”[12]杜威于一百年前所说的话,对当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依然具有巨大的启示价值。在现代教育哲学的体系中确立“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这一根本问题,不只是为了以民主的社会原则和民主的社会理想来规范和引导教育实践的变革,进而为实现一个越来越进步的民主社会提供一套教育方案。确立这一根本问题,还意味着杜威对教育学包括教育哲学自身性质的一些筹划和规定。正是将生活与民主同一化,然后将民主与教育联系起来,使得源自柏拉图的古典教育学传统得以凸显出来。这一传统就是“教育曾被当作人类建立美好生活的方法,而哲学则曾是研究这种美好生活本质、组成、实现条件的科学。哲学与教育原本就存在着有机联系”[2]227。杜威晚年所提出的“回到柏拉图”,就是要回归这一传统。在此背景下,只与专门技术化的问题相关的教育学自然受到批判,而承认“教育学关乎美好生活”[2]229,并试图弥合因专业化发展而日渐疏离的哲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则得到认可[2]227。基于此,我们看到杜威的教育哲学中一种类似于古典实践哲学的教育哲学图景开始显现。

第5期如何理解杜威教育哲学中“民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51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七卷[M].刘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约翰·杜威.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五卷[M].孙有中,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约翰·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九卷[M].俞吾金,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约翰·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三卷[M].徐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4.

[5]李长伟,方展画.民主的教育哲学[J].教育学报,2008(1):9-13.

[6]约翰·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十卷[M].王成兵,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余清臣.教育哲学的实践观演变与实践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11(2):22-27.

[9]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0]约翰·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十二卷[M].刘华初,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6.

[11]朱国仁.民主主义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思想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34-39.

[12]约翰·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八卷[M].何克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2.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n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XIA Ji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Today,the critical step to understand Dewey better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n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alisticbasis,the origin of thoughts 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found that first,the relationship of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issue in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Second,to grasp the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of this issue,on the one hand,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the connotation of democracy in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including democracy as social life style,democracy as experimental plan and democracy with intellect and moral feelings as basic details;and on theother hand,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ouble internal logic of the relationship of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n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The first logic refers to democracy as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and education democratization;and the second logic refers to education as tools to maintain and improvethe social democracy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Key words:Dewey;philosophy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democracy;democratic education

(责任编辑 李 涛)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呢?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他把教育本质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 为什么说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这样的解释: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他宣称,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与斯宾塞关于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

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儿童获取主观经验的过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则是错误的。教育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学习,接受间接经验。二、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见解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中都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他说,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过程外无教育目的,根据这种观点,杜威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理论。他认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青年人的个性就会被忽视,从而会违反儿童本身内在的需要,违反了本能。因此,他认为,教育除了它自身的过程之外,不应有什么外加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教育过程就是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杜威认为有两种教育目的的存在是可能的。一种是教师或家长提出来的。

杜威教育提高哲学(知识题)

1、约翰·杜威是( )国哲学家、教育家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2、杜威1916年出版( ) A 、《民主主义与教育》 B 、《经验与教育》 C 、《人的问题》 D 、《逻辑理论研究》 3、( )是陶行知倡导的教学方法。 A 、生活即教育 B 、社会即学校 C 、教学做合一 4、道德探究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它解决当前问题的程度,而且表现在它为行动者在未来能更好地行动而提供的条件。这一标准被杜威称为( ) A 、生活 B 、生长 C 、教育 5、杜威被誉为美国( )主义哲学的家长 A 、经验主义

B、实用主义 C、唯理主义 6、“杜威学校”是杜威在()大学任教时创办的。 A、密歇根大学 B、明尼苏达大学 C、芝加哥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7、格林和杜威都同意在经验方面,()负有建构性和综合性的角色。 A、理念 B、理智 C、理性 8、与传统的认识论不同,新的认识论是基于() A、牛顿的经典物理学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9、杜威学校里十三岁孩子们的四项作业中()包含有讨论南非战争的内容。 A、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历史 B、摄影术和科学研究活动 C、俱乐部会所的设计

D 、时事讨论 10、1898年杜威发表了( )一文,第一次具体阐发了其儿童生长阶段的观点。 A 、《大学初等学校工作计划总纲》 B 、《大学附属小学的组织计划》 C 、《大学附属小学的课程和方法》 1、杜威认为哲学上的直觉主义的理论体系建立在( )的二元论基础上。 A 、心灵与肉体 B 、经验与直观 C 、事实与价值 D 、理性与科学 2、道德探究成功的表现( ) A 、道德探究解决当前问题的程度 B 、道德探究为行动者在未来能更好地行动而提供的条件 3、民主主义教育的目标( ) A 、发展个性的智能 B 、养成共业的习惯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主张包括( ) A 、生活即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 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

杜威教育哲学(专业课)

杜威教育哲学(专业课) 共 3 大题,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请于 30 分钟内完成) 一、单选题(共 10 小题,每题 5 分) 1、下列刊物杂志发表于 1919年的是( ) A 、《新青年》 B 、《新教育》 C 、《青年杂志》 2、1922年 10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通过了( ),即所谓的“壬戌学制” A 、《学校系统改革案》 B 、《钦定宪法大纲》 C 、《中国教育改革》 3、俱乐部会所在杜威学校中主要命名为( ) A 、游戏俱乐部 B 、咖啡馆俱乐部 C 、博士俱乐部 D 、杜威俱乐部 4 、1893年杜威在其著作( )表现出自己哲学思想开始从绝对主义向实用主义转变。 A 、《作为道德理想的自我实现》 B 、《莱布尼茨关于人类理解新论》 C 、《经验与教育》 5、约翰?穆勒是( )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19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 A 、德国 B 、法国

C 、英国 6 、格林和杜威都同意在经验方面,( )负有建构性和综合性的角色。 A 、理念 B 、理智 C 、理性 7 、( )发表了《介绍杜威先生的教育学说》《试验教育的实施》 A 、郭秉文 B 、胡适 C 、陶行知 8 、1898年杜威发表了( )一文,第一次具体阐发了其儿童生长阶段的观点。 A 、《大学初等学校工作计划总纲》 B 、《大学附属小学的组织计划》 C 、《大学附属小学的课程和方法》 9、( )年4 月30日,杜威及其夫人到达上海,并开始了长达两年的中国讲学。 A 、 1918 B 、1919 C 、1920 10、在( )一书中,( )指出,意志的善不存在于引导行为实现正确目的的能力中,善良意志自身即 是善的。 A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康德 B 、《法哲学原理》黑格尔 C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董琳 1044407056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当时美国的教育流行的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杜威在教学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萌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进而成为教育革新的倡导者。他一生著作颇丰,1916年发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此外还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等。 他的教育思想迎合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至于更多国家教育思想的变革,综合看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的本质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在教学论上,他提倡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注重教材与学者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做”中学;最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教育的理论。 杜威一生中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围绕道德价值标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四个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用意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要同他以前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联系,既要从社会生活、学习实践中培养道德,又要使所培养出的道德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适应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上述看来,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道德的需要。 在他论道德教育的著作《道德教育原理》的序言中他说道“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人们就会将社会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公民在学校内外所接受的抑或没有受到的教育联系起来。无乱学校存在于何处,它们一直被指望去加强、补充有时甚至代替儿童在家庭或教堂里所获得的道德教育。”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引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给现代美国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五四”以后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人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思想营养,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

杜威教育哲学习题

杜威教育哲学——课后习题 成绩:85分已通过重新测试 正确17题错误3题使用时间12分38秒试卷说明: ◇本卷共20题,作答时间为3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试卷年份:2015年 ◇试卷来源:新南方教育-广东省新南方职业培训学院 ? 3. 杜威1919年5月访问上海后继而有访问了()。 A. 南京 B. 北京 C. 天津 正确答案为:A ? 4. 杜威认为从4岁到13岁的儿童,其主要的冲动和兴趣可分为()种类型。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正确答案为:B ? 6. 杜威探究理论中探究包括()个步骤。 A. 3 B. 4 C. 5 D. 6 正确答案为:B

? 2. ()一书标志着杜威完成了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改造。 A. 《经验与教育》 B. 《人的问题》 C. 《逻辑理论研究》 正确答案为:C ? 5. 杜威认为对10到13岁儿童的教育重点应放在()。 A. 读写、操作、运算 B. 学科知识的学习 C. 给予儿童充分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的机会和环境 正确答案为:B ? 1. 杜威探究理论中探究包括()个步骤。 A. 3 B. 4 C. 5 D. 6 正确答案为:B ?7. 杜威认为从4岁到13岁的儿童,其主要的冲动和兴趣可分为()种类型。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正确答案为:B ?12. 杜威认为改造中国的教育面向的标准()。

A. 中国需要实验主义的教育 B. 中国需要民主主义的教育 C. 中国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正确答案为:A,B,C ?13. 杜威俱乐部的主要内容(). A. 自发成立各种委员会 B. 教师指导选定建筑物地点 C. 选择地点的相关知识的研究 D. 整理笔记并进行课堂讨论 正确答案为:A,B,C,D ?9. 与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课程()。 A. 烹饪 B. 木工 C. 地理 D. 历史 正确答案为:C,D ?10. 杜威认为改造中国的教育面向的标准()。 A. 中国需要实验主义的教育 B. 中国需要民主主义的教育 C. 中国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正确答案为:A,B,C ?8. 与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课程()。 A. 烹饪

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

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所以,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论杜威哲学的辩证法缺失

第32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月 Vol. 32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0 ────────── 收稿日期:2009-12-27 作者简介:刘华初(1969-),男,北京人,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哲学。 -76- ?哲学经济学研究? 论杜威哲学的辩证法缺失 刘华初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杜威哲学缺失辩证法,其历史原因是杜威在学习黑格尔哲学的时期深受春德林堡影响,而后者结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持自然化的黑格尔主义。杜威拒斥辩证法为一种方法,但同时接受辩证法中的相反的存在。他有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只是没有成熟的辩证法表述,而这只是导致其哲学受到指责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辩证法对于处理确定性-相对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避免走向相对主义或者虚伪主义的精神武器。 关键词:杜威;辩证法;黑格尔 中图分类号: B 143; 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4-0076-03 On the Shortage of Dialectics in John Dewey's Philosophy LIU Hua-chu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Dewey’s philosophy lacks dialectics, and the historical reason is that he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Trendelenburg when he was studying Hegelianism; and the latter had combined the philosophy of Aristotle and held a naturalized Hegelianism. Dewey rejected dialectics as a method, but accepted the contrary existence in dialectics. He held a plain dialectics, but lacked mature demonstration of dialectics, which has been only on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accusation of his philosophy, because dialectics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problem of determinacy and indeterminacy, and also a spiritual weapon against relativism and false doctrine. Key words: Dewey; dialectics, Hegel 众所周知,现代辩证法是黑格尔的创造,古希腊的辩证法(柏拉图第一次正式使用该词)是指“对话的艺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论证和发明真理的学问,亚里士多德只把辩证法当作一种逻辑论证方式。在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虽然海德格尔不像伽达默尔那样坦承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延续。杜威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许多养分:时间性、生长观念、整体观等,然而有个伟大的哲学方法却没有被杜威所继承,那就是辩证法。 杜威哲学缺失辩证法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杜威在学习黑格尔哲学的时期,深受春德林堡(F. A. Trendelenburg ,1802-1872)的影响,这发生在杜威的前期“黑格尔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杜威就没有接触到辩证法。所以,要说杜威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其绝对精神一起抛掉是冤枉的。春德林 堡试图复兴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时兴的达尔文进化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没有辩证法的黑格尔主义。在他看来,自然仍然是动态的,但被给予完全自然主义的解释,生物学的环境或者情境提供相互作用的实体的动态统一性。至此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春德林堡受到当时的唯物主义和实证运动的影响,用实证性来代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运动就是潜能加现实。结果要在有机体的环境中来理解。春德林堡的这种自然主义通过莫瑞斯(Morris )对杜威产生直接而持久的影响。莫瑞斯从来不认为知识的可能性或者外在世界的存在是个哲学问题,不讨论世界的存在,而讨论存在的意义[1];莫瑞斯也熟悉但反对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在杜威的第3阶段从莫瑞斯和黑格尔中走出以后,就返回到春德林堡和亚里士多德[2]。瑞安(Alan Ryan )也认为在格林和杜威的时代,他们所阅读的黑格尔只是2/3

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综合组研 讨资料 约翰·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生平与经历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恐怕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杜威对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有其深远的影响及无与伦比的贡献。杜威不仅是二十世纪中的一位 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而且在美国国内,也是一位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谓自由主义派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的思想,不仅形成了美国继实用主义之后而起的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哲学体系,而且也是间接影响到新教育──所谓进步主义教育──实施与理论的一位教育哲学家。由于他毕生从事著作、教学,受业学生分居世界各地,故其影响是他人所不能匹敌的。他的门徒胡适,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和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杜威(John Dewey)出生于一八五九年的十月二十日。这一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发表其《物种起源》(Ori gin of Species)巨著的一年。杜威诞生在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由于杜威的家乡,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的维蒙特(Vermont)州的贝林顿(Burlington),人民生活习惯,娴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杜威小时候,就显得有点害羞,天资并不聪慧,但是,却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喜爱阅读,是大家所共认的一位书虫。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当时的维蒙特大学规模很小,那年跟杜威一起毕业的学生仅仅十八人。 凡是在维蒙特大学就读的学生,都得研修古典语文。他们都要学习希腊文,而且每个学生都要跟维大的每一位教授学习,因为除了工科的教授之外,当时全校只有八位教授。杜威在大学的前两年修读希腊文及拉丁文,西洋古代史,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第三年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包括地质学,动物学,进化理论;他尤其从当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 Huxley 1825-1895)的生理学教本中,获得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关于进化的理论、生物与环境的理论,在在都使他有不少心智上的激动。在大学课程的第四年,他才更为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慧的领域;当时担任讲课的以哲学传授为主的泰锐(H.A.P. Torrey)教授,对杜威初期哲学思想的探究颇有帮助。 一八七九年,杜威从维蒙特大学毕业后,极想谋得中学教职,以发展他的志趣。但因他年纪轻,加以毫无教学经验,到秋季各校已经上课,而他的职业尚毫无端倪。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他一位在宾州南油城(South Oil City)担任中学校长的表兄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当时的月薪是美金四十元;一年之后转往贝林顿自己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并继续研读哲学史,这时他认识了哈锐士教授(W.T. Harris)。

浅谈杜威的教育思想

浅谈杜威的教育思想 摘要: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等教育主张,一直是整个20世纪教育革新的思想源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理论是尽善尽美的,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正确认识杜威的理论思想。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从做中学 一、杜威简介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现代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甚多,涉及各个领域。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一般认为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是现代世界中理论体系相当完整和系统的教育巨著。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进行了长达8 年的教育改革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 它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虽然这一教育思想曾经遭到其他学者的猛烈抨击, 但是, 杜威对教育的贡献是空前的。正如美国学者罗思( R.J.Roth ) 所说:“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过杜威??可是很难想像,它在前进中怎么可以不经过杜威而超过杜威。”① 在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是在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杜威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杜威建立了一个十分庞杂、影响广泛、又颇有争议的教育思想体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简介 杜威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作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无目的”等观点。(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②、“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 也包括社会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他认为, 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 而

人的问题_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_陈子冰

第12卷 第5期教育学报 Vol.12,No.5 2016年10月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Oct.2016 收稿日期:2016-08- 18作者简介:陈子冰(1984—) ,女,内蒙古人,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桑志坚(1982—)男,内蒙古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研究。E-mail:sangzhijian@1 26.com;刘文霞(1960—),女,辽宁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人的问题: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陈子冰1 桑志坚2 刘文霞3 (1.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北京100081;2.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3.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呼和浩特010022 ) 摘 要: 杜威的教育哲学是以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为参照,以时代和社会中“人的问题”为本的哲学。“人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活的关系、人的知识与行动的关系。在“人的问题”探索中,杜威完成了对哲学和教育的改造,构建了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因此,“人的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人的问题;逻辑基点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6)05-0032-05DOI:10.14082/j .cnki.1673-1298.2016.05.004 “ 杜威对教育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的批判进行的。”[1]89而且,他深悟批判的真谛,“批判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分析与思 考”[1]89 ,是一种修补和建构。他在其经典著作《民 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对历史上三种教育哲学的批判,不但实现了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更在康德式的调和论中构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他的教育哲学反对任何极端化倾向,具有“左右逢源”的和谐意蕴。因为,“一种教育哲学实际上是建构在一种个人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基础之上的。人生和社会是 建构教育哲学理念的两大参照系” [2] 。杜威的教育哲学鲜明地凸显了他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视野。本文探讨的是杜威教育哲学的人生视野,即杜威关于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以及人的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思想,人的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 一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杜威首先批判了传统二元论哲学的立场。自笛卡尔以来,传统哲学一直推崇人至高无上的理性,强调人在世界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的就是征服、控制、独立。杜威反对这种把人与自然对立的认识,他对 传统哲学的这种观点做了系统性和发展性的改造,以调和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他说:“人的家乡是自然界; 人要实现它的目的,就要依靠自然的条件,离开这种条件,他的目的就变成空想和没有根据的幻 想。”[3]303 由此,他进一步说,“假如一个银元放在箱 子里面,一定与在外面时不生变动,这就是银元和环境的关系。人对于自然,却不是如此。人与自然,犹植物与所栽的泥土:植物的生长,与泥土的厚薄、肥瘠及日光、水分有密切关系,人的生长之过去与将来,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人与自然的分开,便 不能知道人的真相。 ”[4] 可见,杜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人征服、控制自然,也不是自然制约人的存在和发展,两者之间是“植物”与“泥土”的关系。人深深的依赖自然,自然提供了人之生长和发展的能量, 二者是“交互作用”的关系。他说:“即使一个人作建立空中楼阁的空想,他也是同他想象的事物 发生交互作用。”[5] 杜威“交互作用”理念的提出,超 越了传统哲学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认识,是构建其教育哲学理念的重要基点之一。 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经验的诞生,经验是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结果。杜威说:“一方面,事物改变着人们的行动,促进其中的某些行动而阻止另一些活动,对他们做了什么;另一方面,人们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下面将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杜威指出,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还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把课堂变成儿童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他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的目的。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 (一)?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的、灌输性的教育模式 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及其成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其内在的潜能和活力得以恰如其分的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这种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作业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游戏等,能克服旧课程和教材的弊端。他指出,“学校各种形式的实际生活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在于它们的本身,或者在于厨工、缝纫工、木工和泥水工的专门技能,而是在于它们在社会方向能与外部生活相联系;同时在个人方面能反映儿童关于动作表现和做某事的愿望和需要,是关于建设的和创造的而不是被动的和顺从的。这些形式的重要意义是在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之间保持一种协调……” (二)?打破了以往学校教育自我封闭、于课堂和书本教学的传统方式

杜威教育哲学试题与答案

杜威教育哲学(专业课) 共3 大题,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请于30 分钟内完成) 一、单选题(共10 小题,每题 5 分) 1、杜威认为反射弧始于() A 、主体的行动 B 、客体的刺激 C、主客体的统一 2、()是陶行知倡导的教学方法。 A 、生活即教育 B 、社会即学校 C、教学做合一 3、杜威认为从 4 岁到13 岁的儿童,其主要的冲动和兴趣可分为()种类型 A 、三 B 、四 C、五 D、六 4、杜威认为对10 到13 岁儿童的教育重点应放在() A 、读写、操作、运算 B 、学科知识的学习 C、给予儿童充分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的机会和环境 5、杜威探究理论中探究包括()个步骤 A 、3

B 、4 C、5 D、6 6、杜威1919 年5 月访问上海后继而有访问了() A 、南京 B 、北京 C、天津 7、()一书标志着杜威完成了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改造。 A 、《经验与教育》 B 、《人的问题》 C、《逻辑理论研究》 8、1922 年10 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通过了(),即所谓的“壬戌学制” A 、《学校系统改革案》 B 、《钦定宪法大纲》 C、《中国教育改革》 9、格林和杜威都同意在经验方面,()负有建构性和综合性的角色。 A 、理念 B 、理智 C、理性 10、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出现在()作业中。 A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历史

B 、摄影术和科学研究活动 C、俱乐部会所的设计 D、时事讨论 二、多选题(共 5 小题,每题 5 分) 1、与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课程() A 、烹饪 B 、木工 C、地理 D、历史 2、杜威认为改造中国的教育面向的标准() A 、中国需要实验主义的教育 B 、中国需要民主主义的教育 C、中国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3、杜威的伦理学是建立在对()的伦理学的批判上的。 A 、斯宾诺莎 B 、康德 C、穆勒 D、黑格尔 4、杜威总结到教育即() A 、生长

学习杜威教育思想的收获

学习杜威教育思想的收获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全面走上现代化的征程。中国教育观念从古典向现代转化过程中,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美国的教育思想家杜威的影响尤其重要。 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引发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人,我国优秀的教育家们通过诠释发展杜威思想,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暑假期间,我通过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且结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进行思考,得到了丰富的收获,现特将我的感悟阐述如下: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辩证理解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从不同侧面解释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 “教育即生活”确切地讲,并不是说过去的教育(学校生活)就不是生活。畸形的生活,不合时代净胜的生活,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过去体罚盛行的学校中,儿童同样是在生活着。生活无处不在。杜威所讲的生活,实是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这种生活更能和当时整个宏观社会生活得节拍相一致,更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而不是只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其本意并不是要把教育与生长混为一物。他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解释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儿童被置身于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状态中”,“结果造成阻力和浪费”。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杜威指出,旧教育消极地对待儿童,不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的重心在任何地方,唯独不考虑儿童的心理需要与能力。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

浅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

浅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 浅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 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与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依据美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当时的背景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美国及整个世界的现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美国人肯定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谈到杜威的教学论,“从做中学”是其中心。可以说,“从做中学”渗透教学论的许多方面。下面我就谈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 关键词:从做中学、以问题为中心、课堂与作业活动室、教师主导作用 一、杜威的主要教育著作 杜威在1896――1906的十年间在芝加哥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虽然这个 实验学校只存在了8年,但却构成了杜威全部教育理论的实验基础。1877年发表了他的重要论文《我的教育信条》,1900年在美国出版了名著《学校与社会》,1902年又出版了《儿童与课程》。这三者形成

了杜威早期的重要代表教育著作,他们反映并形成了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杜威在1910年出版了《我们怎样思维》,1913年写了《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1915年与他的女儿合著了《明日之学校》,1916年出版了他的教育哲学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视为伯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 二、杜威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 杜威把自己的教育理论建立在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之上。 实用主义哲学是杜威教育理论的首要理论基础。实用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是“经验”,宜称超越于唯心与唯物的斗争,而只把经验看成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正像列宁所批判的:“实用主义既嘲笑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也嘲笑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他宣扬经验而且仅仅宣扬经验。”他说:“自然和经验是和谐地并进的――经验表现为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方法,并且是唯一的方法。”又提出经验“不承认任何行动与材料、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而把双方面都包括在一个不可分析的总体之中。”归论起来就是:自然依据经验而存在,事物依据人的思维而存在。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是杜威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依据,据以否认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客观的、实践的基础。 杜威的教育理论,同时是以人性论和庸俗进化论为核心的社会学观点为理论基础的。杜威从人性观点出发,吸收了实证主义者的庸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把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看作是带有人类原始本

杜威的问题教学思想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263357.html, 杜威的问题教学思想研究 作者:宋雨婷 来源:《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年第07期 【摘要】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做中学”为教育理念,以思维的五个步骤提出了教学的五个阶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问题教学思想。厘清杜威问题教学思想的思路,解读杜威问题教学思想,探究其背后的教学意蕴,对于研究杜威问题教学思想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杜威;问题教学思想;解读;依据;价值 杜威认为问题教学思想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要致力于学生的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通过内化经验成为经验的主体。杜威强调思维在问题教学中的作用,他认为思维是教育方法的构成要素,所以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就是促进思维产生、发展的各种条件。只有更加理解杜威的问题教学思想,深入理解其教学思想的精髓,才可全面挖掘其教育价值。 一、杜威问题教学思想解读 (一)杜威问题教学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认为人类的经验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人类主动地探索,而这些经验是造就社会环境的重要资源。他认为教育是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培养儿童的目的也是让儿童顺应社会,所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要有一定的衔接,学校应该让学生学到今后在社会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他认为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去探索更多的知识和不断地学习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2.心理学。杜威认为儿童的各项活动都建立在其乐趣、需要和习惯等本能成长的基础上。他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就在于个体身体本能的需要,满足本能的过程必须要参加到活动中。他提出,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根据儿童天性的需求划分成不同的阶段,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材料和组织活动使儿童的本能需要得以发展。这也成为杜威问题教学思想的心理学依据。 (二)杜威问题教学思想理念 杜威的问题教学理念主要是“做中学”,杜威认为之前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的作用,知识常常就变成目的,这种堆积知识的情况会使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抽象的、陌生的感觉,而无视知识真正的意义。学习情境与生活经历的脱离制约了儿童思维的发展,因此杜威提出“做中学”,即讲授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教学情境的设计要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