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2.沪科版物理4.7神奇的眼睛教案

3612.沪科版物理4.7神奇的眼睛教案
3612.沪科版物理4.7神奇的眼睛教案

§4.7 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结构;

◆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望远镜、照相机模型的制作过程,了解其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简单比较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到透镜的距离,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模拟望远镜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教学难点】

◆照相机、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等单镜头光学器件;另一部分为显微镜和望远镜。前者与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相对也较简单,因此,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不仅要求了解其简单组成和用途,而且还可以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联系作原理性介绍并开展一些活动。至于后者,学生相对较陌生,其成像原理、内部构造也较复杂,已不属于本章知识内容范围;因此,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而不做原理结构的分析,教学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重点放在它们的发展前沿,和在现代技术中应用等相关信息的学生自主学习上。【教学过程】

引言

凸透镜可以成像,那么他的成像情况是怎样的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答出物距变化而带来像距与像大小的变化。

导语:我们的眼睛中也有一个凸透镜,它很神奇,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也有许多不足:比如太远、太小的物体人的眼睛就无法观察,人类是聪明的,这就在于我们制造了许多“神奇”的眼睛,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许多我们肉眼不能看到的世界。这些神奇的眼睛是什么呢?

一、放大镜

教师手拿放大镜,问学生:我们什么时候使用它?

[活动一]:

先将凸透镜放在书上,然后慢慢地使凸透镜远离书,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并分析原因。

教师引导:看到被观察的物体有何变化。

学生总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使用时,必须保证被观察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

原理:u

物距增大时,像变大

过渡:教师引导: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为什么?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什么?

过渡:能否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找到物体缩小的像呢?

二、照相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照相机原理:

当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进一步分析:在照集体相过程中,发现有人未进入取景框,需要怎样调节。学生总结:拍摄者可以后退一些,并减小暗箱的长度

教师:事实上,暗箱的长度(镜头到胶片的距离)通过调焦环加以改变,因为调焦环不可能改变镜头的焦距。

调焦环:它实际是调节像距的。

三、投影仪和幻灯机

给你一个凸透镜,能否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找到物体放大的像呢?

教师引导:生活当中的哪一种仪器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投影仪,并放上投影片演示,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大些,或是想使屏幕上的像更小些应该怎么办?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又该怎么办?

在此演示中,哪一段距离是物距,那一段距离是像距?

过渡:幻灯机可以将物体放大,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如果用放大镜去看这个己经被放大的物体,那会怎样?通过学生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每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是有限的,如果单独用一个放大镜去看一个非常小的物体,还是不能做到,那么怎样才能看到更小的物体呢?学生总结:应像用放大镜看幻灯片那样用两个透镜组和。

四、显微镜

原理: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全章概述

第一节走进神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新课导入】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物理课将学习什么内容呢?教师指着教室的门说,开门、关门是我们每天都做的事,可是大家注意了吗?当你手握住门把手开门非常容易(边讲边演示),可是,手越向里边移动,开门就越费力.如果你握住“折页”的轴,无论你用多大的劲,也无法把门打开.所以我们说,这门不是一般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课堂探究】 一、自然中神奇 活动1: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请大家欣赏课本P3~4及图 11~14,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宇宙是无穷大的,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与雷声同时发生,我们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3)太阳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由五颜六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绚丽多彩 的. (4)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传播能量.所以在雪山附近禁止大声喧哗,声音产生的能量会形成雪崩.

0000B((沪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文库

「 「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八年级物理全册 2.1 动与静教案1 沪科版

第一节动与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理性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录音机和磁带,相对运动演示仪,图片,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同学们观察课图P18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 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 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 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 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的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请同学们看图2-4和图2-5,这两图介绍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运动;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感受艺术的描述运动。 对于艺术,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下面,大家想想,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现运动的呢: 例:登黄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描写了诗从登高远望,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旱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 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认识、理解这个运动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妙与和谐,令我们由识由衷地赞叹,我们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音乐家,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同样可以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运动。例如上升运动,下降运动等都有专门的词。对于上升运动可以用升起、升高、爬高、一跃而起等词语,而下降运动有落下、掉下、倒下、降落、下沉……来描述。 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可以是多角度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 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

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

沪科版物理八年《质量》word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质量》w o r d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质量

达标测评题 1.质量是1kg的水,全部结成冰后,体积将变大,冰的质量____;如果1kg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则水蒸气的质量_______.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kg铁比1kg棉花的质量大 B.玻璃杯打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不会改变 C.一块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小,质量也变小 D.登月舱从地球到月球质量变小 3.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和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成年人的鞋子的长度约为42cm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0.26m

C .一支普通铅笔的质量为500g D 一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0.3kg 4.如图所示是托盘天平的结构图.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1是 、2是 、3是 、4是 、5是 、6是 、7是 、8是 . 5.为了表示下列各物体合理的质量值,请在横线上填上单位. (1)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_____. (2)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10 _______. (3)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5.8×10 ________. 6.月球对物体吸引力只有地球上物体所受重力的1/6,在地球上一块岩石重29.4N ,那么它在月球上重多少质量是多少 7.学习了“质量”一节后,小军用天平和橡皮泥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从实验记录可以看出,小军同学想验证什么样的猜想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达标测评题参考答案 1.不变 不变 状态 形状 所处的空间位置 2. B 3. B 4.分度标尺 指针 平衡螺母 横梁 游码 称量标尺 托盘 砝码 5.(1)g (2)t (3)kg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神奇的眼睛

第七节神奇的“眼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 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家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二)进行新课 一.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2f,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节物理课,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航天员在太空吃食物时的场景。 播放视频: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的DV 思考:为什么手与食物脱离后仍然会运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让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8.1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案 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做实验得出吗? 3.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4.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5.什么是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6.请举出生活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的实例。 (三)课内探案 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 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 记录: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 3上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 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i寸论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 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温度? [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 [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牛一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軽度叫做湿度 「牛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吋靠的 「牛丙[应该用温度计测显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 [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 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教学内容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物理:二、探索之路教案(沪科版八年级)

§1-2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 【课时】1课时 【教具】录像 【教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看图1-14---图1-1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1-19---图1-22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 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反馈】

沪科版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统计班级戴眼镜的同 学,提出和眼睛有关的一 些问题。 2.复习回顾 (1)组织学生一起复习回 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组织学生一起复习回 顾透镜对光线作用。 其中通过用曲度不同的凸 透镜做实验,引起同学们 的思考,再通过分析讲解 得出结论,曲度不同的透 镜对光线会聚作用不同, 并通过绘图的方式让学生 直观感受到曲度越大,会 聚作用越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 行思考。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 忆之前所学凸透镜成像 规律并在学案上通过画 图的形式来标注答案。 前面的①②③问同学们 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在学 案上作答,后面同学们 通过观察实验,根据现 象“焦点位置不同”引 起思考,理解曲度不同 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 作用不同,得出曲度越 大,会聚作用越强,焦 距越短。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 望,引起同学们的兴 趣,调动同学们学习眼 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同学们意识到物理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 于生活。 为后面讲解眼睛成 像特点,以及透镜的应 用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回 答成像规律,可以提高 课堂上的效率。 通过回顾和讲解凸 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 透镜的发散作用,以及 曲度不同的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不同,为后面 讲解眼睛以及眼睛的 矫正做好知识上的准 备。其中讲解曲度不同 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 聚能力不同采用实验 观察的方法,可以使同 学们直观的看到光线 的偏折情况,便于同学 们理解掌握。 二、新课教学板块1—眼睛的结构和视物原理活动1.组织学生一起回顾 眼睛的结构,然后再通过 类比的方式使同学们认识 到眼睛的成像原理和凸透 镜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 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眼 睛的结构。学生采用类 比的方式来认识眼睛的 成像过程和前面所学习 的凸透镜成像一样。 采用类比的方式来认 识眼睛的成像原理,使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 于同学们理解接受。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9、2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据此推导出出计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其他公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引导猜测—溢水杯、圆柱体、小桶、弹簧测力计、烧杯和水。实验步骤:学生交流讨论后,师投影(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师巡回指导)浸入状态物体的重力G物 /N空杯的重力G杯/N物体在液体中测力计的示数 F′/N杯和排液的总重G总/N浮力的大小F浮/N(G物-F′)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N(G总- G杯)部分浸入浸没数据记录:生:将实验测得的G物、F′、G杯、G总的数值填入表格,计算出F浮、G排的大小。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F浮、G排的大小关系(可选择部分小组的数据进行投影)生:分析数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探究结论: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师:对学生的探究结论进行点评小结,并介绍阿基米德原理。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师介绍并板书) 2、数学表达式:F浮 = G排(师介绍并板书) 3、用于计算的导出式: F浮 = G排 = m排g = ρ液V排g (师引导学生推导并板书)[课堂小节] 师:你在这节课中,有哪些的收获?生:自己从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总结并与同学交流。 [作业布置]课本作业P175~176/ 1、2、3、4[板书设计] 9、2 阿基米德原理 一、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数学表达式: F浮 = G排 3、导出式: F浮 = G排 = m排g =ρ液V排g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演示教学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一、知识 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 计测量温度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 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 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 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 法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 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 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 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 解什么内容?二、进入新课〔生甲〕什么叫温度?〔生乙〕我们凭 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生甲〕我 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 不可靠的〔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 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 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 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生丙〕我们 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 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 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 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 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 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1.温度计〔师〕我们用

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机械运动是本章的第一节,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直线运动的基础。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需积累较多的相关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一些自然常识,如地球会绕太阳转等。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设计从“手抓子弹”的小故事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解决“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问题。 本节课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学会用参照物解释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 1、器材:磁带盒,白纸。 2、学习活动卡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概念。二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体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出现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实验、举例和讨论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法是: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出现矛盾时,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前,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方法是: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子的解释的手段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方法的教育。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

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a、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b、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c、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与沸点。 d、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e、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一、奇妙的水 1.世界上70%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大部分的水储存在海 洋里和南北极的冰山上。 2.水是循环着的:高山上的水低处的水 海洋天空高山 3.水存在的形式:水蒸气、液态水、冰、雪、雾、云、 雨、霜、露、冰雹。 二、水之旅 1.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冰、雪、霜、冰雹 液态:水、雾、云、雨、露 气态:水蒸气 2.三种状态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物体存在的其他状态:等离子体、超固态、中子态。 三、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1)晶体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非晶体内部原子 的排列无规则。 2)熔化(melting):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熔化。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九年级下物理全套教案】 【篇二:物理沪科版九年级下期教案】 第六章欧姆定律 ●本章概述 本章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学习电压、电阻的概念.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及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电阻的方法,并进一步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了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它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在会使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了解串、并联电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理解欧姆定律,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本章内容中大部分的知识需要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实验才能获得,在每节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还设计了许多实践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很强的题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探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规则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同伴密切合作的协作精神.在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课时建议 本章共分六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电压1课时 第二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课时 第三节电阻1课时 第四节欧姆定律 2课时 第五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课时 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课时 复习和总结 1课时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教案2新版沪科版

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2.难点 (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放大镜、光屏、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异侧。 当f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2f,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1)、试验: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

〔……〕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 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 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45℃读作; 0℃读作。 5、体温计: 结构、量程、分度值、使用。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五、教学板书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温度 定义: 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