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论文

粤剧论文
粤剧论文

浅谈粤剧

【内容摘要】当前我们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弘扬创新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广东粤剧随着国力的增强,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由于一些外部和自身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后继无人、生存艰难等困境。

【关键词】传承;民间艺术;粤剧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上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悠长的女声,动人的旋律,带领我们进入粤剧天地,撩开粤剧神秘的面纱。

广东粤剧博物馆中,一座题着“琼花会馆”四字的牌坊,见证着粤剧的辉煌。“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贝兄节,万人围住看琼花。”正是对当时盛况的极致描述。明末清初的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因此,当时的佛山当之无愧的成为粤剧的活动中心。

粤剧诞生于清中叶,即清道光至光绪初期约50年左右时期,成熟与清末民初。民国二十年前后(即2 0 世纪3 0 年代前后),粤剧基本已由戏棚官话改唱广州方言(白话)。梆黄新板式、新句式的创造,特别是板腔、曲牌、说唱能串连成段,使粤剧唱腔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变化灵活。从辛亥革命前后到1932年,粤剧已经完成了地方化的过程。此时的粤剧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民歌说唱、民间音乐、兄弟剧

种唱腔音乐,西洋音乐及其乐器、配器方法,尤其是依据粤剧剧情需要,吸收电影主题歌填词说唱,提高了粤剧唱腔音乐的表现力。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粤剧进入了发展新时代,粤剧团改制成为国家表演艺术团体,粤剧更是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蜚声海外。虽然“文革”的劫难,粤剧曾一度备受摧残,但是,这颗“南国红豆”却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五十年代,粤剧这朵难过奇葩,迎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而如今,粤剧却面临濒死状态。从曾经有过的辉煌到萎缩,到目前摇旗呐喊要振兴要繁荣,期间并非没人把脉开方,但效果依然不能乐观。

在五十年代的省港澳艺术剧场中,粤剧票房连年位居榜首,在广州更是产生广州产生了象《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十奏严嵩》等一大批好剧目,不仅在内地,更是在港澳和海外也轰动一时。那个年代,香港还连续出现了被称为传世之作的《紫钗记》、《再世红梅记》和《帝女花》等舞台剧和电影,那个年代,粤剧不但舞台兴旺,粤剧影片也产量惊人。仅香港一地,1958年就出了五百多部。香港李焯桃先生在一篇评论中说:“这种现象,即使置诸世界影坛亦属罕见”。他认为:“那个年代能造成“潮流”的,只有粤剧”。

而如今的粤剧却是备受冷落,粤剧日益变成了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年轻一代愈来愈少的接触粤剧,造成一个年龄断层,因而粤剧也只能被束缚于象牙塔中。

与此同时,传统的继承也不容乐观,比如目前的粤剧新人,还有多少会“耍牙”、“使须”、“讲官话”等传统技艺呢?大批大批的优秀传统剧目还有几本在舞台上露面的呢?目前,人们总是在注重对粤剧艺术库存的保护,却忽略了对这门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一项传统的文化艺术,如今粤剧越来越少的为年轻人所接触和喜爱。那我们该如何对这门艺术进行继承与发展呢,通过调查,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振兴与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粤剧。(1)改革充实当今的政治、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认为,在综合实践、政治、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不单是让我们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去体会和感受,可以使用活动代替传授。

例如:针对开发本土粤剧资源为主题的课,我们可以:创设情境的活动(创设一个唱粤曲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

制作粤剧面具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DIY制出一件粤剧面具)

粤剧剪影活动(选择一主题:粤剧的历史沿革、粤剧的唱腔、粤剧的角色等出一份手抄报)

粤剧课本剧活动(选出十个经典故事,并且扮演、演绎粤剧“课本剧”)

制作粤剧书签活动(选择粤剧的角色,制作一系列粤剧书签)

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内活动,由我们学生参与设计活动过程,让学生亲身收集资料,感悟传统民间艺术。

另外,我认为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青少年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教育。

(2)支持民间粤曲“私伙局”

据了解,民间拥有为数众多的粤曲“私伙局”,一些草根艺人或“发烧友”,占据了公园的一些角落,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天天去公园,除了对粤剧的兴趣,就是要维护粤剧的生命。所以,我们的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公众自发的曲艺聚会,扶持多一些“庙街”。粤剧发展基金会也应该腾出一些金钱和人力,支持“庙街”文化。具体可由粤剧发展基金会组织一些粤剧义工,帮助“庙街”那些草根艺人和粤曲老伯,为他们提供方便。

(3)出版“粤剧”电子刊物

我们可以把有关粤剧的书刊综合起来制作成为电子图书,满足“新新人类”的需求。粤剧的电子图书配备的功能可以很强大,不但可以挑选书刊的内容,并在阅读器或电脑显示器上显示和朗读起来,而且娱乐性很强,通过专门电脑程序,如Flash、Autherware等,为电子书刊增加有关图片、歌曲和电影。相信这种电子书刊能帮助青少年更形象、更深刻地传承粤剧。

参考文献:

粤剧史/赖伯疆,黄镜明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7.--402页.--(中国戏曲剧种丛书)

粤剧艺术论/郭秉箴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6.--290页

粤剧锣鼓基础知识/广州市文化局戏曲工作室编;苏文炳,吴国平执笔.--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132页.--(群众文艺辅导丛书

粤剧初探

粵劇初探戴淑茵博士(學與教材料供教師參考) 粵劇歷史背景及傳統 據陳守仁的研究,早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粵劇已經漸成雛型,於香港新界元朗大樹下天后廟有戲曲演出活動(陳守仁,2007),直至1920年代末,朱次伯(?-1922)演出傳統劇目《寶玉哭靈》時,把粵劇粵曲從官話及古腔時期過渡到白話及平腔,粵劇開始使用廣府話演唱,至1930年代,廣州方言(粵語)正式取代官話。 1930年代,粵劇出現長達九年的「薛馬爭雄」時期,當時薛覺先(1904-1956)建立「覺先聲劇團」及「覺先聲男女劇團」等,而馬師曾(1900-1964)組織「太平劇團」,演出多齣粵劇經典劇目,包括《胡不歸》、《嫣然一笑》、《賊王子》和《苦鳳鶯憐》等。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後,粵劇演出未有間斷,不過不及1930年代的興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粵劇的編劇、音樂及演員人材輩出,為香港粵劇此後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編劇名家包括李少芸(1916-2002)、陳冠卿(1920-2003)、唐滌生(1917-1959)及潘一帆(1922-1985)等。音樂名家如王粵生(1919-1989)、朱毅剛(1922-1981)及林兆鎏(1917-1979)等。當時活躍的演員如余麗珍(1923-2004)、新馬師曾(1916-1997)、陳錦棠(1906-1981)、靚次伯(1905-1992)、黃千歲(?-1993)、芳艷芬(生於1929年)、何非凡(1919-1980)、紅線女(生於1927年)、任劍輝(1913-1989)、白雪仙(生於1928年)、吳君麗(生於1930年)、麥炳榮(1915-1984)、鳳凰女(1925-1992)、林家聲(生於1933年)和梁醒波(1908-1981)等。 這個年代的粵劇劇目很多成為經典,當今仍然經常上演,如《洛神》(1956年4月;芳艷芬、陳錦棠及黃千歲合演)、《牡丹亭驚夢》(1956年11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帝女花》(1957年6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紫釵記》(1957年8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雙仙拜月亭》(1958年1月;吳君麗、何非凡合演)、《白兔會》(1958年6月;吳君麗、何非凡合演)、《西樓錯夢》(1958年9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及《再世紅梅記》(1959年;任劍輝、白雪仙合演)等。 1960至80年代,麥炳榮及鳳凰女領導的「大龍鳳劇團」先後開山了《十年一覺揚州夢》(1960;徐子郎(1936-1965)及劉月峰(1919-2003)合編)和《鳳閣恩仇未了情》(1962;徐子郎與劉月峰合編)等,林家聲及陳好逑先後開山了《雷鳴金鼓戰笳

【戏曲大全】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

【戏曲大全】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 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贩马记》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书房会》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玉蜻蜓》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彩楼记》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黛玉焚稿》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盘妻索妻》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红楼梦》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春香传》(1)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春香传》(2)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慧梅》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孟丽君》(1)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孟丽君》(2)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孟丽君》(3)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孟丽君》(4)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孟丽君》(5)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孟丽君》(6)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何文秀》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皇帝与村姑》(1)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皇帝与村姑》(2)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皇帝与村姑》(3)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皇帝与村姑》(4)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慧梅》王文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忠魂曲》洪瑛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黛玉焚稿》何炯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

首之《林默娘》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林默娘》(2)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林默娘》(1)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西施断缆》周柳萍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书房会》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玉蜻蜓》(4)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玉蜻蜓》(3)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玉蜻蜓》(2)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玉蜻蜓》(1)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黛玉葬花》陈栏芳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孟丽君》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宋弘传奇》(2)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宋弘传奇》(1)李敏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秦香莲》舒锦霞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春归燕》(2)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春归燕》(3)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春归燕》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玉兰蕊》(2)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玉兰蕊》(1)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魂兮归来》(4)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魂兮归来》(2)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魂兮归来》(3)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双轿接亲》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麻风女》(1)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麻风女》(2)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黛玉焚稿》俞建华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首之《春归燕》张爱娟越剧王派经典唱段100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粤剧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粤剧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粤剧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粤剧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戏曲之一。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1]。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15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英文Cantonese Opera;粤剧拼音Yu j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15

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2],粤剧的定名说来有趣,它似乎先定名于国外。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19世纪40年代中,广府戏已从开埠后的香港,传到东南亚的星马(新加坡、马来西亚)了。以后,星马的粤剧也颇兴盛,故新加坡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广府戏到了外国,西人称之为Cantonese Opera,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 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粤剧简介

粤剧简介 【粤剧源流】 一、百川汇海 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而成。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逐渐演进成南方一大戏曲剧种。 明清以来,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弋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 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现在保

留的粤剧传统剧目大多数以唱梆子腔为主。 二、波汹浪涌 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残杀艺人,并禁“本地班”演出,长达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粤剧艺人为了生活,或“插掌子”(搭班)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或“借衣乞食”,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随着徽汉各班的普遍流传,粤剧中二黄的比重超过了梆子。 三、掀起狂澜 辛亥革命前后,在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粤剧演员受“春柳社”新剧的影响,对粤剧进行改良革新运动,经金山炳、朱次伯等人的反复尝试和实践,在1920年前后完成了从“戏棚官话”到广州方言的重大

变革,改用平喉(本嗓)唱方言,完全脱离了梆子腔用假嗓的高亢唱法,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和谐统一起来。 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营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同时由于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荒诞剧也相应产生。 四、新潮逐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全面革新,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广东粤剧院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成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粤剧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像

弘扬粤剧文化

继承和弘扬粤剧文化开拓岭南文化新未来 黎淑贤高二1班 18 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由原来的一种戏剧,一种富贵人家的娱乐消遣,通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渐渐地,它上升为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潜藏的精神力量,一直在广东人和粤语存在的地方生根发芽。 对广东来说,粤剧极具地方特色,是岭南文化的一种艺术传达方式。对中国来说,粤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粤剧是粤族同人乡音互通、情性互达的一条纽带,在异国他乡,喜欢粤剧的人们也习惯用这种吹拉弹唱的艺术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乡音乡情,寄寓自己对本土文化的依恋。随着广东华侨的增多,粤剧文化已广传海外,具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不少著名的剧团演员远赴海外演出,深得民心。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乐韵悠扬的粤剧似乎与时代的步伐错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娱乐的方式也逐渐多元化,纵使粤剧本身的内涵能反映时代精神,人们都已经不能停下急促的脚步去欣赏,更莫说是研究了。两者渐行渐远,不得不令老一辈担心粤剧的未来,将要何去何从,毕竟挑起这文化担子不能仅靠个体……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低位越来越重要,而国家政策也支持每个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面对时代发展得大潮流,要做到继承和弘扬粤剧文化开拓岭南文化新未来,粤剧的发展与衰落这对矛盾得靠我们自己去解决。 对80后、90后而言,他们不喜欢粤剧,或许并不讨厌,只是对传统粤剧“冗长又程式化”的表演麻木,让喜欢新鲜、喜欢刺激的青少年对粤剧望而却步。甚至,粤剧被标签化,因为粤剧是许多老人的精神寄托,只有老人才喜欢。粤剧相比其他的时代文化,粤剧需要一定得创新,一招一式都是老前辈所定下来的板式,也未必为现代人所认同的;但对于资深的爱好者而言,篡改未必能接受。因此,粤剧大可以分为两派——其一为创新派,要取其精华,批判继承,保留必须的唱功和表演技巧,但要再其中渗透现代气息,如表演形式的创新,与杂耍想结合;表演道具的创新等等。另一派就是传统派,老一辈的板式弥足珍贵,我们便提倡学习。但是戏行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学其者生,似其者死。曾经以为前辈指点,挑一位功底深厚的前辈进行模仿,忌翻唱,而钻研的是方法。言则要求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表演的创新。走两个不同的风格,满足更大的需要。 对于粤剧文化,要把粤剧商品化经营,把一部分的剧团独立,改由原来的政府支持为民营,自负盈亏,一改坐等收成的作风,经过“鲶鱼效应”磨练,剧团会更加努力地自寻出路,也有利于推动“送戏下乡”活动。另一方面,粤剧的改良,其市场价值越来越大,可成为促进经济的文化商业路线。在时代文化的激流当中,要在社会有一席之地,首要之事是要有独立的品牌,打响头炮,就像现在的喜羊羊系列,由动画到玩偶,市场率商品率越高,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地位也就举足轻重。剧团大可以通过泥塑、玩偶、抱枕等实物在市场上伴随相对应的专业性营销,出品DVD等视像产品,价廉而物美,何愁无客? 保障粤剧文化不没落便离不开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据了解,各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粤剧的发展,像是香港便有年度的“粤剧文化节”,又因为名家老倌云集,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 一、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历程大致如下: 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

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操、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飞、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剧,又叫戏:流行于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以“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及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

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花旦造型: 广东粤剧: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当时著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三夕恩情廿载仇》《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三夕恩情廿载仇》小生花旦造型: 广东粤剧很受群众欢迎,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如今,粤剧剧目已多达一万一千多个,堪称世界之最。它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

粤剧粤曲列表

粤剧歌曲目录 001惆怅杜鹃花.mp3 002文千岁 - 禅院钟声 - 粤剧.mp3 003粤剧 - 啼笑姻缘 - 原唱.mp3 004鹅潭夜月红线女.mp3 005郭凤女魂梦绕山河梁玉嵘.mp3 006梁玉嵘、粤剧 - 惆怅沈园春.mp3 007粤剧 - 鸳鸯泪洒莫愁湖.mp3 008搜书院之柴房自叹红线女粤曲.mp3 009七月落薇花-梁玉嵘-.MP3 010楼台泣别叶幼琪蒋文端.mp3 011啼笑姻缘长亭送别黄少梅郭凤女.mp3 012山伯忆祝黄少梅.mp3 013搜书院初遇诉情马师曾红线女吕玉郎.mp3 014孔雀东南飞之惜别 - 粤剧李宝莹.mp3 015梁山伯祝英台之草亭结拜 - 粤剧李宝莹.mp3 016卖油郎独占花魁.mp3 017 搜书院之初遇诉情 - 粤剧钟丽容.mp3 018游园惊梦 - 粤剧牡丹亭李宝莹.mp3 019文千岁、粤剧 - 唐伯虎点秋香之求神.mp3 020香君守楼红线女.mp3 021新马师曾许仙出家.mp3 022粤剧 - 庵遇.mp3 023粤剧 - 白玉红梅.mp3 024粤剧 - 白云晚望.mp3 025粤剧 - 百年经典.mp3 026粤剧 - 碧玉簪之并蒂花开.mp3 027粤剧 - 边个话我傻.mp3 028粤剧 - 陈笑风.mp3 029粤剧 - 春风得意 - 倪惠英.mp3 030粤剧 - 春宵.mp3 031粤剧 - 崔莺娘.mp3 032粤剧 - 打神红线女.mp3 033粤剧 - 狄青夜闯三关之追夫.mp3 034粤剧 - 帝女花 - 任剑辉白雪仙.mp3 035粤剧 - 帝女花之相认.mp3 036粤剧 - 多情君瑞俏红娘.mp3 037粤剧 - 鹅潭夜月.mp3 038粤剧 - 分飞燕.mp3 039粤剧 - 风雪卑田院.mp3 040粤剧 - 凤阁恩仇末了情.mp3 041粤剧 - 凤烛烧残泪未干.mp3 042粤剧 - 芙奴传之二.mp3 043粤剧 - 观柳还琴.mp3 044粤剧 - 光棍姻缘.mp3 045粤剧 - 光绪皇夜祭珍妃之祭珍妃.mp3 046粤剧 - 光绪皇与珍妃.mp3 047粤剧 - 汉武帝初会卫夫人.mp3 048粤剧 - 红梅记之石牢咏.mp3 049粤剧 - 红线女.mp3 050粤剧 - 红烛泪 - 丽莎.mp3 051粤剧 - 胡不归.mp3 052粤剧 - 胡不归之哭坟.mp3 053粤剧 - 胡不归之慰妻.mp3 054粤剧 - 花木兰 - 谁说女子不如男.mp3 055粤剧 - 花田错会 - 倪惠英梁玉嵘.mp3 056粤剧 - 还琴记之一.mp3 057粤剧 - 魂断马嵬坡.mp3 058粤剧 - 火网梵宫十四年.mp3 059粤剧 - 祭潇湘.mp3 060粤剧 - 祭玉河之哭阿娇.mp3 061粤剧 - 江山美人之龙凤店.mp3 062粤剧 - 锦江诗侣二关国华蒋文端.mp3 063粤剧 - 锦江诗侣一关国华蒋文端.mp3 064粤剧 - 客途秋恨 - 邓志驹.mp3 065粤剧 - 孔雀东南飞之惜别.mp3 066粤剧 - 李宝莹夜送寒衣.mp3 067粤剧 - 李香君之香君守楼.mp3 068粤剧 - 梁山伯与祝英台.mp3 069粤剧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之楼台会.mp3 070粤剧 - 梁山伯与祝英台愿为蝴蝶绕孤坟.mp3 071粤剧 -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十八相送.mp3 072粤剧 - 柳毅传书之洞房.mp3 073粤剧 - 柳毅传书之花好月圆.mp3 074粤剧 - 六号门之卖仔.mp3 075粤剧 - 楼台会之二.mp3 076粤剧 - 楼台会之一.mp3 077粤剧 - 罗家宝.mp3 078粤剧 - 卖花女.mp3 079粤剧 - 梦会太湖.mp3 080粤剧 -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mp3 081粤剧 - 穆桂英挂帅 - 李敏华.mp3 082粤剧 - 平湖秋月 - 红线女.mp3 083粤剧 - 七月落薇花.mp3 084粤剧 - 情僧偷到潇湘馆.mp3 085粤剧 - 情殉劫后花梁玉嵘.mp3 086粤剧 - 任剑辉红线女游龙戏凤.mp3 087粤剧 - 三笑姻缘之求神.mp3 088粤剧 - 傻仔 - 洞房梁醒波任冰儿.mp3 089粤剧 - 山伯临终.mp3 090粤剧 - 十八相送 - 文千岁李宝莹.mp3 091粤剧 - 十绣香囊.mp3 092粤剧 - 双星恨 - 天仙别梁耀安.mp3 093粤剧 - 司马琴挑.mp3 094粤剧 - 搜书院.mp3 095粤剧 - 苏三起解 - 李宝莹.mp3 096粤剧 - 投荔曲.mp3

【51Talk-英文介绍中国非遗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 Cantonese opera is one of the major Chinese opera categories. It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 that originated in southern China’s Cantonese culture, and involves music, singing, martial arts, acrobatics and acting. T oday it is not only very popular in Guangdong, Guangxi, Hong Kong and Macao, but also performed in Southeast Asia, Oceania and American countries where Cantonese people live. Cantonese opera was included in the first list of 518 state-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which was announced on May 20th, 2006. 粤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种类之一。它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广东文化,涉及音乐、歌唱、武术、杂技和表演。今天,它不仅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很受欢迎,而且在东南亚、大洋洲和广东人居住的美国国家也很受欢迎。2006年5月20日公布粤剧被列入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近粤剧的行当》教案

《走近粤剧的行当》教案 授课: 十中杜建萍时间: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第三节课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粤剧的主要角色行当以及各主要行当在“唱”和“做”之间的大致的明显的不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各粤剧的主要的角色行当深入浅出地介绍明白。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粤剧有哪些主要行当,及各行当表演在唱和做方面的大致不同,并明白这种种的不同,其目的在于塑造不同的故事人物; 2.能力培养目标:能从直观的欣赏感受中,对比、归纳出角色行当的理性认识,并能据此认识大致区分主要的行当角色; 3.情感价值观目标:力求使学生对粤剧的偏见有所转变,重新激发学生对本土的地方大戏粤剧的欣赏兴趣,为弘扬本土文化出力。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1、学生们对粤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针对此情况,本课的教学是先以感性认识为插入点,通过师生的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有关的粤剧片段的欣赏、分析和归纳,得出关于行当的理性认识。 2、在具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后,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行当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安排: 导入:1、听着粤曲伴奏音乐进入课室; 2、看若干个戏曲人物造型的漫画图案; 3、老师用语言导入课题。 一、进入课题,展开教学 (一)解释什么是“行当”? 1、用文字表述解释“行当”的意思; 2、老师进一步用语言补充行当的简单理解。 (二)粤剧有些什么行当?(了解粤剧的传统行当----“六柱制”) 1、欣赏粤剧各主要“台柱”(行当)的造型扮相; 2、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行当的名称,及所扮演的人物类型;

3、小结粤剧的“六柱制”以及其发展现状。 (三)各主要行当在“唱”、“做”方面的明显不同之处。 1、唱的声音不一样: (1)师生互动: 在欣赏专业演员演唱前,先来听听老师与学生的粤曲对唱。 (2)欣赏生、旦、净、丑等唱段,让学生把关于声音的描述语言和不同的声音做出较合适的搭配。 (3)老师在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小结对比,进入介绍粤剧常用的子、大、平等喉腔的简介。 2、做的动作不一样: (1)举例欣赏若干个片段,对比体验各行当的不同动作特色; (2)让学生说说,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3)、小结各行当的明显不同之处。 (四)互动练习: 1、欣赏片段; 2、小组讨论:根据演员的唱和做,猜出其所属行当。 (请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关于行当的认识,猜一猜,欣赏片段中的人物属于那个行当。)(五)小结本课: 1、小结本课所学知识点; 2、提升练习: 小组讨论:为故事人物分配较合理的角色行当。 3、提出期望: 传承弘扬优秀的本土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粤剧集中了我们本土文化的传统精华,更多的精彩有待同学们多多去欣赏发现。

粤曲和广东民歌

粤曲和广东民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粤曲《荔枝颂》,让学生初步感知广东粤曲的特点,萌发对粤曲的兴趣和对粤曲艺术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地方文化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广东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尝试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 二、教学内容 1、欣赏粤曲《荔枝颂》 2、欣赏学唱客家山歌、渔歌、咸水歌、小调、舞歌、牧歌、儿歌。 3、欣赏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 三、教学安排 1、重点:引导学生在欣赏、学唱的过程中,通过感受、议论、,理解“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的内涵,体会作曲家是如何从民间音乐中吸取素养进行创作的,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鼓励学生用方言演唱民歌。 3、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材分析 1、《荔枝颂》:粤曲是广东、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西江流域一带人民群众爱好的艺术品种。广义上粤曲是指广东省内的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演唱、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以及潮州歌册、客家板歌、惠东渔歌等等。但通常所说的粤曲是指粤曲演唱,或称广东曲艺。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已有150多年历史。它以广东、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流行地区扩及两广。可以说凡有粤籍华人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来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粤曲的特点是音乐性极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喉腔。 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家。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 红线女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名旦董华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京剧、昆曲、歌剧和西洋歌唱技巧,形成独树一帜的“女腔”,是当代粤剧舞台上流传最广的唱腔流派。 代表剧目有《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搜书院》、《山乡风云》等。她于1947年涉足影坛,所主演影片除粤剧《关汉卿》、《搜书院》、《沙家浜》、《李香君》外,还有故事片《慈母泪》、《胭脂虎》、《秋》、《我是一个女人》等。 2、“客家山歌”包括客家山歌文学(即歌词)与客家山歌音乐(即腔调)两个部分,它们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诞生,伴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而远播。 客家山歌与其它民歌一样,是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如种田、牧牛、捕鱼、采茶、伐木、挑担、驶船、抬轿等),这从一些客家山歌的歌词中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为了协同劳动动作,或者为了减轻疲劳、排解寂寞与忧愁,便会哼出(或喊出)有旋律的声音,这些原始形态的“歌”,延至现代仍不难发现,例如:蕉岭县的《林工号子》全曲只有反反复复的“嘿呀”、“嘿嘟”、“嘿哟”几个虚词。另外客家山歌与客家人日常生活、民俗歌舞、宗教活动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客家人音乐的歌词文学性很强,曲调质朴含蓄、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 客家山歌较集中的传播区主要有粤东北的梅州、兴宁、蕉岭、五华、大埔;赣南的万安、遂川、兴国、瑞金;闽西的宁化、长汀、龙岩、上杭等。代表曲目有《新绣荷包两面红》、《送人离别水东西》、《八月十五月团圆》(粤)、《打只山歌过横排》(赣)、《八月十五看月光》《大

古代四大戏剧简介

牡丹亭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牡丹亭》[1],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2] 《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到了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不同影响,其故事背景就描写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体系,故事中出现的花神却是道家的产物,而女主角杜丽娘身死又还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说。总之,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4],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它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称为“临川四梦”。 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 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5]。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 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

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

“粤剧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探索-2019年文档

“粤剧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探索 1.相关背景 粤剧是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源于岭南大地的粤剧,不仅是广东地方戏曲的重要代表,其独特的唱腔和语言也充溢着浓郁的岭南风情和地方色彩。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下文简称“我园”)便选取粤剧作为主题开展戏剧综合活动。 2.让幼儿感受粤剧艺术文化的意义 为了推动粤剧文化的开展,让幼儿从小感受粤剧艺术文化的魅力,培养兴趣,传承传统艺术文化,我园从2006年开始积极探索幼儿粤剧艺术教育,粤剧是我们广东省岭南文化的瑰宝,它曾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我园幼儿的粤剧歌舞《红豆新星唱名城》就是以 肇庆名城的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禅宗文化为背景创编的,颂扬了肇 庆名城文化,培养了幼儿从小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从单纯的模仿和渗透到幼儿自主去表达;从被动的教到主动的去感受粤剧带来的魅力,在自主探索中实现了对粤剧的适应和以及文化上的继承。 3.开展“粤剧进园”戏剧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 粤剧歌舞《红豆新星唱名城》选取了幼儿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本地的文化人物龙母、七仙女和包公来设计整个粤剧歌舞的,为了向幼儿展现真实的人物场景,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和环境创设等各种途径,以及让幼儿家长带幼儿体验粤剧环节,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

趣,促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 3.1首先要让幼儿对粤剧内容充分感知与了解 在粤剧歌舞《红豆新星唱名城》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园就邀 请市内文化阵线的老领导和专家们,首先对该粤剧歌舞剧的要素进行 分析和筛选,选取幼儿易于接受的戏曲内容,同时考虑本剧的粤剧特色和粤剧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让幼儿充分的对粤剧的表演形式、角色、服饰、道具等有充分的接触和了解,也即粤剧艺术本质的学习和渗透。通过“包公在端州”、“七仙女下凡”、“龙母娘娘在悦城”的粤剧选段 的欣赏,让幼儿对粤剧有初步的感知和体验,况且这个选段幼儿比较熟悉,更易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选取该歌舞剧要素中的贴 近幼儿生活实际的角色、服饰、伴奏等开展活动,并引导幼儿进行全 面感知了解该歌舞剧的粤剧艺术。 3.2让幼儿切身体验和探索 在《红豆新星唱名城》的模仿和表演中,在表演经典人物形象, 比如,包公、龙母、七仙女等的活动中,我明显的感觉到,孩子们的 热情和表达的欲望。可是指导老师演示这些人物形象时,孩子们虽然在电视或网络上看或多或少看到过,但是对人物性格等却不是很清 楚。 为了让幼儿对粤剧增强体验,我园在引入粤剧教育之前,组织幼儿到市粤剧团观摩演员们的演出,观看各种内容的粤剧曲目,幼儿从喜欢看,想看爱看到想学,老师们采取了各种的形式去引导幼儿,比 如我园老师通过《我知道的粤剧》、《粤剧文化》等等系列活动创设机

粤剧粤曲表演人才培训

粤剧粤曲表演人才培训 发表时间:2018-04-27T11:20:56.36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作者:彭雪玲 [导读] 粤剧粤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体现着本土戏曲艺术的魅力,对粤剧粤曲表演人才的培训展开探讨十分必要。彭雪玲 开平市文化馆广东开平 529300 摘要:粤剧粤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体现着本土戏曲艺术的魅力,对粤剧粤曲表演人才的培训展开探讨十分必要。本文从多个方面出发,对粤剧粤曲表演人才的培训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为粤剧粤曲表演人才的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粤剧粤曲;舞台表演;培训 粤剧粤曲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广东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相较于初始的粤剧粤曲表演而言,当前粤剧粤曲表演经过大量粤剧演员的努力探索及创新,吸收其他艺术的精华,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并提高了粤剧粤曲艺术的感染力。与此同时,粤剧粤曲表演人才的培训也越来越受重视。 1.注重培养表演人才的特性 在粤剧粤曲表演中,不仅对学生的表演技巧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表现能力。如何才能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我认为,应以粤剧表演程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以唱腔念白为切入点,以技术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剧目为内容,目的是在舞台上展示人物形象和展示粤剧综合艺术的美。 目前,粤剧表演专业教学缺乏对粤剧表演程式的系统学习和把握,在吸收与借鉴其他戏曲艺术时往往丢失原有的粤剧表演特色;也由于生源逐渐外地化,教学中出现了“下四府粤剧”、“广西粤剧”这种生源过分单一集中的现象,使其粤味不足,加之文化市场对其的直接影响和因教师对行当掌握不全,使教学迷失了对支撑粤剧表演“六柱制”的重视。广东粤剧学校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粤剧专业学校,必须牢牢地把握粤剧这一传统地方戏曲的特性,在课程设置和实施教学中必须对粤剧表演程式学习和系统进行严格准确的把握,重点抓好唱腔念白,使学生达到字正腔圆,有纯正粤味的教学标准。此外,戏曲教学也不能千人一面,而应该追求教学的“个性特色、个性特点、个性魅力”,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致力于达到“两个追求”的教学效果。 (1)追求教材特色化,即所选用的教材具有个性化特色。由于戏曲表演基本功训练是共性化的训练,这些都是戏曲演员必须掌握的表演基础。然而从表演艺术来看,共性往往小于个性,决定一名成功演员的风格多样、丰富首先要突出个性,因为共性导致了表演的类同,个性才能形成戏曲表演的变化。所以我们在选择教材时,从行当及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入手,按学生各自的身体条件及表演特性将其合理划分,做到因材施教,特色化教材、个性化组合编排,对学生分别进行个性化培养,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表现力和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 (2)追求教师的魅力,教师在已有的戏曲程式里发展其创造与想象的魅力,这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一个戏曲作品或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相当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再创造能力。作为教师要具备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创造状态,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具特性和创造性。 2.科学训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点 科学的训练包含合理的专项训练内容、适当的训练程序、必要的训练设施等,诸多教学因素统一于粤剧表演教学的训练中。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不是主观随意的,而应对自己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规律有基本的分析和了解,并用专业知识,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训练中的问题。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应依据教学对象的年龄、能力和教材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初学者一般多是十一、二岁的少年,他们模仿能力强,却不易理解教师对动作的理论讲解和分析。因此,对于初学者应该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学(即教师给学生做反复的动作示范)。此外,初学者做动作时往往自我知觉比较迟钝,不善于按照教师的要求自觉对动作进行自我纠正。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纠正学生的动作差误。一般来说,有两年以上训练基础的学生,对动作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自我纠正的能力会相应提高。这时,教师除了做必要的示范外,更要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适量的理论分析的诱导,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实践证明,当教学方法同教学对象相适应时,学生就能较快地、正确地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动作,并能及时地纠正自己动作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毛病,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要使训练科学化,首先必须规范训练方法。但目前这方面的教学还比较模糊,随意性很大。在课堂上有时同一个动作,不同的教师所讲授的要领和方法却完全不同,这容易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使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产生困惑,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以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为基础,集众之长进行集体备课,把训练内容、方法、要求及各种专业术语统一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案,要求教师参照执行。 3.合理选材是表演人才培训的基础 在培训过程中,选材是重要的基础内容,合理的选材十分必要。合理选材是科学训练的首要环节,材料选好了,科学训练才有基础。粤剧表演艺术有很多行当,对演员的选材也各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招生前应当进行人才设计,确定所需的不同类型和标准。如以“武功”行当为主的学生,人才的挑选必须上下身比例适中,有耐力。这种类型的苗子,便于掌握身体的平衡、避免上重下轻;而尖子学生的选材必须以灵活,有较好声音和体型及协调性见长。从科学选材的要求上看,一般传统的目测是不够的,而应采用科学的生理、心理、骨骼、肌肉、神经、血型的测试方法和手段,对选材对象的素质和潜能进行预测,然后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类型进行行当的筛选。 4.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的培训优秀粤剧粤曲表演人才的关键。现有的任教老师,大都是从舞台上退下来的演员,这些教师有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他们面对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些新课题和要求,特别是对专业理论的研究,显得力不从心,这是粤剧人才培养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题。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段话揭示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的取得,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所以,只有把教师队伍建设好,使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进行,才能使粤剧表演专业教学步入新的良性发展轨道。同时,还要求教师们掌握扎实的本学科、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讲授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既有艺术高质量,又有艺术创造能力的人才!事实上,有成就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都是虚怀若谷、广采博收而后成功的。此外,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勇于开拓,关爱学生,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