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基本问题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四次飞跃

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2.世界联系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3.成就联系挫折。例:2008年金融危机抛出4万亿外汇储备,短期躲过了经济危机,但实际上现行中国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十八大后强调调控要微调,这些都是教训。

4.现实联系历史

5.现代联系未来

6.挫折联系未来

相关问题:

1.人类社会将走向何处?为什么?

答: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资本主义矛盾日益突出,需要有一种新的社会来取代它。提出了唯物主义思想。通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社会不断由低向高,绝不是尽头,还有一个更理想的社会取代,要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这个问题。

2.为什么当时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理论武器?

答:揭露了无产阶级被压迫的原因,即剩余价值学说(压榨剩余价值)。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中国有什么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出现的问题:

(1)政策上严重失误:大量资源被资本主义占据,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用速度发展速度赶超。

(2)当时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官员并不顾民生,而只顾自己小团体、集团利益,形成官僚政府。

(3)政权更迭,可以摆脱苏联的控制。例:东欧许多国家颜色革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下

降。

启示和借鉴:

(1)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完全是自己该走上的(不是强迫的)。

(2)中国其实有很多道路可以走但是没有走通,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影响力最大的辛亥革命。

(3)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革命是最后的结果。

4.通过四次飞跃,给大家哪些启示和道理?

答:四次飞跃带来的“认识”:

(1)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是由长期的历史发展过来的。

(2)目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还没有一个是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因此,它还存在者长期性、薄弱性和艰巨性。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允许有失误和探索。

(3)现在的资本主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发生变化。

启示: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是两条不能相交的平行线。我们不要停留在社会主义的优越上发展,闭门造车是不可行的,改革开放有创新才是硬道理。借鉴“美国梦”提出“中国梦”,朝着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是去研究之前发生的事情,而是更好地理解今天制定的政策和今天的发展。

5.普京当选总统后,外国领导人访俄参观列宁墓时,普京亲自陪同,设卫兵,放前苏联国歌(曲不变词变),怎样认识这一举动?

答:

(1)普京的做法对列宁及前苏联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可和尊重。

(2)也表明普京索要坚持和继承的是十月革命所带来的深远的正确的思想。苏联解体不能代表共产主义失败,不能吧十月革命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同日而语。

6.王岐山发文“谈中共合法性”,是否意味着中共成立和后期建设走的道路不是按马克思主义,不具有合法性?如何认识?

答:

(1)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的描述并未规定必须是这样一条道路,并不一定像西欧国家一样必须付出惨重代价;

(2)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强加,是人民的、历史的选择。

(3)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向前推进(改革开放),若永远不变,定会灭亡。

7.为什么中国经历三十多年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

提示:王勇老师认为最根本的是“人的解放”。

第二部分科学社会主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出现,形成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条件。生产社会化的提高,基本矛盾的激化。

2.政治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重要条件。

3.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社会矛盾、工人运动的成果,也吸收了很多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一大理论基石

(1)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经济根源,而空想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者。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依靠人民群众完成和实现,社会进步来自于人类实践并非人脑,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低到高推进,故一定有一种社会推翻资本主义。

(2)和空想社会主义不同,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史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和空想社会主义不同,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使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社会历史地位,找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成功,唯物史观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力量。

2.剩余价值学说: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

(1)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的劳动的本质,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必然性。

现象:资本主义付给工人的工资形式上偿付了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而实际上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小部分,其余部分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部分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更加加深,社会上要求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呼声更加强烈,从而导致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待地资本主义私有制。(倒钝计划必然爆发经济危机。)知识补充:西方资本主义遵循的价值规律——等价交换。

出现的问题:a)资本家与工人无等价交换;b)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一种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取代;c)同奴隶社会一样,都在剥削。

(2)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直接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a)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大多数人不占有生产资料,无权的阶级是无产阶级。

b) 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在资产阶级制度下无产阶级受到的是整个资产阶级的压迫。

c) 还表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到的压迫深重,因而是最先进最优前途的阶级。(3)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的根本途径。

3.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放在一起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三个角度:“现实、途径、主体”

(1)(现实)进一步论证社会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由低向高进行。从而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最高形态,随着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还会出现更高的层次,并取代低层次。相当于做出了整体的判断。而剩余价值学说也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成的等价交换是不等价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跟以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一样的,存在着不足与缺陷,所以一定会被取代。这就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比起空想社会主义,建立在更现实的基础之上。

(2)(途径)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是变革社会的根本途径。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劳心者不想失去已有的财富,劳力者也在阶级斗争中不断的获得应有的权利,只能依靠自己的奋斗和斗争去赢取自身的解放,但并不是所有的阶级斗争都是暴力手段。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种不断进行的阶级斗争中进行的,而剩余价值学说中说明了,随着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对立斗争的经济根源)的无尽追逐,对工人的剥削不断加重,工人会通过斗争获得应得利益,依靠自己的奋斗和斗争去赢取自身的解放,哪里剥削程度越深,哪里反抗越强,这种矛盾的根源是无法调和的,根本不能通过妥协的方式来解决。(3)(主体)进一步论证了变革社会的主体。唯物史观看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而社会的发展就是靠生产实践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就是生产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一个大多数不占有多少生产资料和无权的阶级,但由于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们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只是当时激励工人进行革命,但在当下两者殊途同归,都会相互借鉴,朝着更好的未来发展)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设共产主义新制度。

(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联盟,建立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在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并不是去单枪匹马。他也需要联合其他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去共同努力奋斗。在这一方面,中国做得很突出,因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特别强调统一战线的作用,就是要争取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自己,不要让自己孤立起来。)(4)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团结协作,互相支援。(有时代特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年代,当时整个的世界上还面临着帝国主义与被奴役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所以提出了在反抗本国的资产阶级同时,还要同这些需要独立需要解放的国家团结在一起。因为无产阶级收到的是整个资本主义而不是一个资本家的压迫,所以他需要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5)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6)通过各种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政权。

(7)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改造消灭私有制。

(8)实行按劳分配和消灭剥削。

(9)生产力高度发展,有条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10)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四、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与设想

预测:生产力高度发展,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过渡时期以后,社会主义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更高阶段。

1.对第一阶段的设想:

1)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我们今天无法做到这点,我们强调的

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生产将有计划的进行,不存在商品货币和市场(产品经济社会)。(这曾经是我们曾经实行计划经济的依据所在,但这其实是对这句话的误解,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提到了大量的“计划”一次,但从来没有说过“计划经济”。其实是想表达未来社会是产品经济社会,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需分配,被分配的都是产品,不需要计划分配或者市场作用,在马克思那个时期,整个市场的环境还是比较混乱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无秩序无政府状态非常严重,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经济危机,所以希望未来的社会一定不去依赖这些商品货币来调节,所以他们并没有提出来未来的社会要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92年我国所提出的市场经济跟马克思最初的设想有着更大的不同,那么如何认识,后面我们会介绍)

3)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等量劳动带来等量收获,而我们今天也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来执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还有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

4)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唯物史观的解释中涉及到了阶级的灭亡;内容第十条:未来社会变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国家不复存在)

2.对更高阶段的设想:

1)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与生产劳动结合方面受到良好教育,成为社会和自然的真正主人。2)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伴随着人们工作日的日渐缩短而实现,当自由时间变多时,我们会不知道如何打发自由时间,最后就会主动去劳动,劳动成为了生活的需要)

3)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实现了政治和经济的彻底解放。

4)人们摆脱了私有观念和旧文化旧习俗的束缚,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政策并没有违背马克思的设想,因为设想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展,而我们并不具有这一前提,所以我们要基于这种本质来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按劳分配只是特征,它会随着不同国家与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课堂讨论:结合现实,怎样既坚持基本内容与原则,又要根据实际时代特征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

参考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它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一、如何认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的的特征: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4个设想,即特征。设想并不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而是社会主义阶段的表;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实际上就是实现人的解放):

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把人从旧中国的制度中受剥削受压迫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愿意去为新的制度创造价值,有创造性的有积极性的去劳动生产,解放生产力,进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2)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平均主义大锅饭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所以要通过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要让他们从迷信僵化个人主义中走出来,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

3)扬弃异化劳动(例如:员工持股)(扬弃外加在人身上的东西,让人们认为劳动是自觉自愿的,主动劳动,让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能直接相结合,生产力会进一步解放)

3.发挥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根本任务,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4.今天所实行的公有制:首先所有制的含义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我国所实行的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公有制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国有经济,它起的是主导作用,并非主体,也就是说它的分量不一定要大于50%,

公有制的主导作用:

(1)控制力。即在国家民生,安全,基础的重要产业中必须是支配地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重要原材料生产,能源,装备制造业,银行,国防工业)

(2)增强国有经济自身活力。第一实行结构调整,对于产业结构,国有经济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领域,从经济竞争激烈但又不是命脉的领域(例如:零售百货)退出来,让民用资金和外资进入不是命脉的领域;调整产品结构,将供给一方调整好,例如:降低产品组合的深度,也就是根据情况减少现有产品大类中的产品项目。当某些产品项目的市场前景暗淡,或是经营效果不好而且难于改变,就只能淘汰掉。企业缩小产品组合的宽度,剔除那些获利小、发展前景暗淡的产品大类,缩小生产经营范围,可以集中资源经营那些收益高、发展前景好的产品大类,促进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向市场的纵深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第二实现资产重组。规模扩大,竞争力增强。

(3)发挥影响力。就是通过国家控股来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提高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我们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让国有经济实现控股地位,但是控股不一定要超过50%,例如:安徽的美菱企业中,国有占股33%,但是作为第一大股东实现了控股,通过33%的控股,可以调动整个美菱企业的资本。所以不强调数量,重质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际上就是用这样一种形式来扩大国有经济影响力。

结构调整在民航方面的例子,12年中国民航将所有的直属的十家航空运输企业给他重组为今天的三大国有航空运输企业集团,包括中航。东航,南航。为让着目前具有优势的企业去兼并那些发展不太理想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这样能实现企业的最大重组。中航围绕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兼并了当时的中国西南航空,并联合了当时的中国航空总公司,一起组建中航集团。现在有很多航空公司是由他控股。东航围绕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兼并了当时的西北航空,联合中国云南航空。南航围绕着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兼并了当时的北方航空公司,联合当时的中国新疆航空。汽车工业也有重组,夏利进入一汽,还有一些并入上汽,东风,从而形成了更大的规模。

5.今天所实行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的变化取决于所有制,因为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所以分配制度的变化是随着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对应着按劳分配,公有制在其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可以多样化的,我可以搞单一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我可以实行股份制,我可以对国有经济实行承包租赁,拍卖转让,所以只多样化的。这种多样化和多种所有制会导致出现按其他方式进行分配。

(2)除了按劳分配,还有按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进行分配。

资本:股份制除了你获取工资之外,所获取的股份的分红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你多投入的资本决定你的分红多少。

劳动力:非公有制经济中,这些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他们相应的收入。

土地:土地使用权(房地产)这个也是可以参与分配的,例如:十年前在北上广买房子,十年以后房地产给他带来了非常丰厚的收入,或者出租所获得的租金也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信息:通过技术支持,信息服务来获得报酬。

所以今天所出现一定的收入之间的差距是必然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因为有些人可能只能通过劳动来获取收入,但也有很多人掌握多种生产要素,也可以带来收入,不同公司的所有制政策不同,不同人的脑力,体力以及其他的方面(口才,颜值)的差异,都会导致收入差距。但我们要杜绝通过人为因素行业垄断,通过行政的权利来获取高收入,造成的差距过大,而不是生产要素造成的差距。措施:保护合法收入(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要坚决保护);整顿不合理收入(整顿通过人为因素行业垄断,通过行政的权利来获取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贪污受贿挪公款,豆渣工程,假冒伪劣);调节过高收入(通过税收来调节);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通过扶贫帮困,对失业下岗人员进行培训再就业,慈善等解决他们的收入)

二、如何认识我们所实行的市场经济

1.马克思、恩格斯没认识到未来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说“市场经济”是说了老祖宗没说过的话。

2.市场经济属于现阶段发展经济的一种特征,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是之前的特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人类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进行分配离不开三个手段:价格、供求、竞争。(Fig.价格围绕价值

上下浮动。)

4.市场经济能够有利的发展生产力:

a) 市场经济有利于技术进步、节约成本、节省资源消耗、人力使用。

b) 市场经济可以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行业和部门中合理流行,使资源流向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部门。

c) 与计划经济相比,具有自动性和强制性,优越于计划经济的被动性和软约束。(市场经济:内有动力、外有压力。)

d) 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开放性优越于计划经济所具有的封闭性。

5.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管理(政府)。

核心:解决供求关系(与宏观调控结合)。

举例:非典时期在医院中的费用问题(某些人不知道自己染上非典,去医院扎点滴钱不够,护士没有引起注意,让其走向社会)。

十八届五中全会: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三、如何认识我们今天所处的发展阶段

我们今天所处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讲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话”。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为两个,第一阶段和更高阶段,而我们提出了“初级阶段”,有两个依据:

1.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跳跃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

→意味着资本主义这一制度是可以跳跃的(抛弃资本主义的肮脏的资本积累),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不能跳跃的。

→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其他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生产的商品化,现代化。

→意味着我们要完成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任务。

→意味着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我们的社会性质不同,有坚强的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原则不变,资本主义就不能在中国翻天。

→这也使得我们要经历一个与别人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2.商品经济不发达,决定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商品经济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中国现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所以必须经历这个特殊的社会阶段,强调打破人的依赖关系、打破利益关系。

知识补充:人类社会不一定要经历五个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例如:美国的印第安人从以前的原始部落直接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这五个社会阶段是马克思提出的,但他只针对当时的西欧国家。

虽然不一定要经历五个社会阶段,但一定会经历三大社会形态:

a)以人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b)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c)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四、如何认识新世纪以来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

新世纪以来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每一个思想和理论都有非常复杂的时代背景,从世情、国情和党情三个角度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说明这个问题。

世情:从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到现在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例如:金砖国家),打破了原先从意识形态进行划分,打破了带有色眼镜看人的坏习惯。

“三个代表”告诉我们要更好的融入到世界中去。(无“社会主义”,但始终坚持。)

国情:邓小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四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习近平:六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强调的问题就越多。

党情:党自身的情况也在发生改变,工人的队伍也在进行分化,有的创业,有的失业,有的进入外资企业,有些农民承包大片土地经营,还有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还有更多的新兴阶层(管理层,服务层,自由职业者),这些的出现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在发生变化,群众基础在不断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我们的执政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所有人共同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定义,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旧的),也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组织。所以理论的提出都是根据实际的变化,来做出变化。要坚持基本原则,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中国特色。

相关问题:

1.改革开放是否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现在的做法没有违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马克思在提出设想时,其中有一个隐含的条件就是生产力高度发展。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时其前提条件与马克思不同。故今天在认识时,不能只抓住“公有制、按劳分配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中国不具备这个特征,所以要抓其本质。

所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2.如何认识解放生产力?

三层含义,中心问题:对人的解放。

(1)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把人从旧生活受剥削、压迫中解救出来,人们就十分愿意生活在心社会中。

(2)使人们从迷信、僵化中摆脱出来。

(3)人们还没有把劳动当成自愿的事情,通过扬弃这种行为,将其变成自觉自愿直接与生产资料结合。

3.如何认识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的变化取决于所有制的变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单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

多样化导致的结果:按其他方式分配

非公有制:按其他方式分配

(2)其他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资本(股份)、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

所以出现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4..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如何更好的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

(1)增强自身活力:结构调整、资产重组;

(2)发挥控制力: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

(3)发挥影响力:通过实现国家控股来扩大共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提高国有经济的影响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