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晶体生长计算著名商业软件FEMAG-DS之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FEMAG-DS定向凝固模拟介绍)

全球半导体晶体生长计算著名商业软件FEMAG-DS之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FEMAG-DS定向凝固模拟介绍)
全球半导体晶体生长计算著名商业软件FEMAG-DS之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FEMAG-DS定向凝固模拟介绍)

全球半导体晶体生长计算著名的商业软件

FEMAG-DS

之定向凝固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DS) Process

(FEMAG-DS)

FEMAG定向凝固模拟软件(FEMAG-DS)适用于铸锭定向凝固过程工艺(DS, HEM, VB, VGF)。

FEMAG定向凝固模拟软件用于设计新的热场,并研发新的方法以满足新的商业需求点,比如:

?晶体微结构

?优化

?扩大生产规模

EMAG-DS模拟软件通过降低试验成本而节省R&D消耗。

定向凝固工艺中的三维熔体流动,速度剖面和界面预测

定向凝固铸锭炉

定向凝固工艺等温线和界面形状的二维仿真图

优化晶粒度

你是否企图在铸造工艺中控制晶粒度的大小呢?

晶体的位错密度依赖于:

?晶体成核温度梯度

?沉淀浓度

掌握晶体成核处的温度分布对于获得质量良好的定向凝固晶体铸锭是非常重要的。

掌握熔融硅的碳浓度分布是为了避免生成碳化硅颗粒,这对于获得质量良好的

定向凝固晶体铸锭是也同样重要。

FEMAG定向凝固模拟软件帮助工程师设计工艺配置从而优化产品质量。

为晶粒生长研究所进行的定向凝固速度分布预测

扩大生产规模

你可能梦想过增加定向凝固法硅晶锭的产量,但又担心失败风险及成本问题。你想要测试你的多晶硅生长工艺参数的改进可能性吗?

若有一个快速建模的,分析准确且易用的求解工具来作为你测试可行性的平台怎么样呢?

这就是你一直寻求的FEMAG定向凝固模拟软件包。

FEMAG定向凝固模拟软件包提供给您一个全局的模拟平台去模拟多晶硅铸锭生长,是能够优化你所有多晶硅生长工艺参数的技术解决方案。

晶体生长方法

晶体生长方法 一、提拉法 晶体提拉法的创始人是J. Czochralski,他的论文发表于1918年。提拉法是熔体生长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许多重要的实用晶体就是用这种方法制备的。近年来,这种方法又得到了几项重大改进,如采用液封的方式(液封提拉法,LEC),能够顺利地生长某些易挥发的化合物(GaP等);采用导模的方式(导模提拉法)生长特定形状的晶体(如管状宝石和带状硅单晶等)。所谓提拉法,是指在合理的温场下,将装在籽晶杆上的籽晶下端,下到熔体的原料中,籽晶杆在旋转马达及提升机构的作用下,一边旋转一边缓慢地向上提拉,经过缩颈、扩肩、转肩、等径、收尾、拉脱等几个工艺阶段,生长出几何形状及内在质量都合格单晶的过程。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a)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方便地观察晶体的生长情况;(b)晶体在熔体的自由表面处生长,而不与坩埚相接触,这样能显著减小晶体的应力并防止坩埚壁上的寄生成核;(c)可以方便地使用定向籽晶与“缩颈”工艺,得到完整的籽晶和所需取向的晶体。提拉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以较快的速率生长较高质量的晶体。提拉法中通常采用高温难熔氧化物,如氧化锆、氧化铝等作保温材料,使炉体内呈弱氧化气氛,对坩埚有氧化作用,并容易对熔体造成污杂,在晶体中形成包裹物等缺陷;对于那些反应性较强或熔点极高的材料,难以找到合适的坩埚来盛装它们,就不得不改用其它生长方法。 二、热交换法

热交换法是由D. Viechnicki和F. Schmid于1974年发明的一种长晶方法。其原理是:定向凝固结晶法,晶体生长驱动力来自固液界面上的温度梯度。特点:(1) 热交换法晶体生长中,采用钼坩埚,石墨加热体,氩气为保护气体,熔体中的温度梯度和晶体中的温度梯度分别由发热体和热交换器(靠He作为热交换介质)来控制,因此可独立地控制固体和熔体中的温度梯度;(2) 固液界面浸没于熔体表面,整个晶体生长过程中,坩埚、晶体、热交换器都处于静止状态,处于稳定温度场中,而且熔体中的温度梯度与重力场方向相反,熔体既不产生自然对流也没有强迫对流;(3) HEM法最大优点是在晶体生长结束后,通过调节氦气流量与炉子加热功率,实现原位退火,避免了因冷却速度而产生的热应力;(4) HEM可用于生长具有特定形状要求的晶体。由于这种方法在生长晶体过程中需要不停的通以流动氦气进行热交换,所以氦气的消耗量相当大,如Φ30 mm的圆柱状坩埚就需要每分钟38升的氦气流量,而且晶体生长周期长,He气体价格昂贵,所以长晶成本很高。 三、坩埚下降法 坩埚下降法又称为布里奇曼-斯托克巴格法,是从熔体中生长晶体的一种方法。通常坩埚在结晶炉中下降,通过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时,熔体在坩埚中,自下而上结晶为整块晶体。这个过程也可用结晶炉沿着坩埚上升方式完成。与提拉法比较该方法可采用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坩埚,成分容易控制;由于该法生长的晶体留在坩埚中,因而适于生长大块晶体,也可以一炉同时生长几块晶体。另外由于工艺条件

(完整版)晶体的配位数,密度,距离空间利用率计算

二. 晶体的配位数,密度,距离,空间利用率计算 1.课本模型图 一个CO2分子周围阳离子的配位数是阳离子的配位数是 有个分子紧邻阴离子的配位数是阴离子的配位数是 阳离子周围的阳离子阳离子周围最近的阳离子数 阴离子周围的阴离子阴离子周围最近的阴离子数CaF2 CaF2 F-的配位数是简单立方堆积体心立方堆积 Ca2+的配位数是配位数是配位数是 Ca2+周围的最近Ca2+数是 F-周围最近的F-数是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六方最密堆积金刚石 配位数是配位数是配位数是 标出A,B,C各层的原子

2、在自然界中TiO2有金红石、板钛矿、锐钛矿三种晶型,其中金红石 的晶胞如右图所示,则其中Ti4+的配位数为化学式为 3.晶体中距每个X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Q原子有个. 每个Q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X原子有个, Z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X有个, 每个X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Z原子有个, 每个Z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Q原子有个 4.若en若若若若若若 若 若若若若[Pt(en)2]Cl4若若若若若若若若若 若σ若若若若 若 配离子[PtEn)2]4+的配位数为,该配离子含有的微粒间的作用力类型有 5.立方氮化硼,其结构和硬度都与金刚石相似。 (1)晶胞边长为361.5pm,立方氮化硼的密度是 g/cm3.(只要求列算式).(2)如图是立方氮化硼晶胞沿z轴的投影图,请在图中圆球上涂“●”和画“×”分别标 明B与N的相对位置. 6.列式表示(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1)钋原子半径为 r pm,相对原子质量为M,晶体钋的密度空间利用率(2)钠原子半径为 a pm,晶体钠的密度空间利用率 (3)银原子半径为 d cm,银晶体的密度空间利用率 (4)锌原子半径为 b nm 锌晶体的密度空间利用率 7.列式并计算 (1)铁原子半径为 r pm铁晶体有2种分别是钾型铜型,铁晶体的钾型铜型密度之比为(2)金刚石原子半径为 r pm列式并计算表示空间利用率 8.(1)已知CaF2晶体密度为dg/cm3则F﹣与F﹣的最短距离为nm,F﹣与Ca2+最短距离 为pm. (2)CaF2的Ca2+,F-半径分别为 r1,r2pm,把晶胞看成阳离子刚性球堆积,阴离子填充其中列式表示CaF2晶胞空间利用率 Ca2+间最近距离,F-间最近距离 9.已知氧化镍的密度为ρg/cm3;其纳米粒子的直径为Dnm,列式表示其比表面积 m2/g。

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晶胞的空间利用率就是晶胞上占有的金属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晶体空间利用率的计算晶体中原子空间利用率的计算,实质是考查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计算能力。此类题目要运用数形结合的分析方法,一般要先画出晶体的侧面图,再用勾股定理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每个晶胞中含有的原子个数。 (2)根据晶体的侧面图找出原子半径r与晶胞边长a的关系。 (3)计算:晶胞的空间利用率=V原子/V晶胞=晶胞中含有的原子的体积/晶胞体积。 下面就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方式计算晶胞的空间利用率。 1.简单立方堆积: 在简单立方堆积的晶胞中,晶胞边长a等于金属原子半径r的2倍,晶胞的体积V晶胞=(2r)3。晶胞上占有1个金属原子,金属原子的体积V原子=4πr3/3。 简单立方堆积晶胞的空间利用率V原子/V晶胞=4πr3/(3×(2r)3)= π/6=52.33%。 2.体心立方堆积: 在体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中,体对角线上的三个原子相切,体对角线长度等于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则a2 + 2a2=(4r)2,晶胞体积V晶胞=a3。体心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个数为2,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2×(4πr3/3)。 体心立方堆积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2×4πr3/(3×a3)=π/8=67.98%。 3.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中,面对角线长度是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 则a2 + a2=(4r)2,晶胞体积V晶胞=a3。面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数为4,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4×(4πr3/3)。 面心立方堆积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4×4πr3/(3×a3)=πr/6=74.02%。 4.六方最密堆积: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不再是立方结构。晶胞上、下两个底面为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心连成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盐类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盐类的结晶过程,掌握晶体结晶的基本规律及特点。为理解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熟悉晶体生长形态及不同结晶条件对晶粒大小的影响。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3.掌握冷却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概述: 金属及其合金的结晶是在液态冷却的过程中进行的,需要有一定的过冷度,才能开始结晶。而金属和合金的成分、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是影响成分过冷的主要因素。晶体的生长形态与成分过冷区的大小密切相关,在成分过冷区较窄时形成胞状晶,而成分过冷区较大时,则形成树枝晶。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热氯化氨(NH4CI)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温度降低,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1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2所示)。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3所示)。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布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四、材料与设备: 1)配置好的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 2)玻璃片、量筒、培养皿、玻璃棒、小烧杯、氯化铵、冰块。 3)磁力搅拌器、温度计。 4)生物显微镜。 五、实验步骤: 1.将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加热到80~90℃,观察在下列条件下的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形态。 1)将溶液倒入培养皿中空冷结晶。 2)将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在生物显微镜下空冷结晶。 3)将溶液滴入试管中空冷结晶。 4)在培养皿中撒入少许氢化氨粉末并空冷结晶。 5)将培养皿、试管置于冰块上结晶。 2.比较不同条件下对氯化铵水溶液空冷结晶组织的影响: 氯化钠溶液在玻璃皿中空冷时由于玻璃皿边缘与中心的介质不同,造成氯化钠溶液洁净的不均匀,从而造成晶粒的大小不同;另外撒入少量的氯化铵粉末后粉末在促进结晶的同时也成为氯化铵的成长中心,析出的氯化铵依附在撒入的粉末上成长,即撒入的粉末有引导结晶的作用,实际的形态和撒入的量、分布有关。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结晶的基本过程及实验原理。 2. 了解结晶是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3. 认识水溶液的溶解度与结晶。 4. 认识晶体形态与所属晶系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固体不一定有。晶体属于固体,而固体不一定是晶体。 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只有在那个温度下,溶液已不能继续溶解这些晶体时,晶体才会析出。或者说,析出晶体时的溶液,肯定是该温度下这种晶体的饱和溶液。 定温定压时,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压力下的溶解度。 在一定量的水中一定的温度下,所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溶质在水中无法继续溶解时,多余的溶质便沉在杯底,即使经过搅拌也无法令更多的溶质溶解。此时杯中水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称之为“饱和溶液”。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未达最大量,此时 的溶液称之为“未饱和溶液”,如果再继续加入 少许溶质时,固体溶质会继续溶解。 利用较高温度配置溶液达到饱和后,再降 低温度,水溶液在高温中溶解度较高,一旦降 温后溶解度也降低,但溶质的量不减,因此, 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最大溶解度,此时的溶液称 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状 态,过量的溶质会伺机结晶析出而成为饱和溶 液。 图1.几种典型盐的溶解度曲线利用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将水溶液加热后配置成饱和水溶液,再将温热的饱和水溶液与过剩的溶质经由过滤分离后,当水溶液温度降低时即成为过饱和水溶液,过剩的溶质会结晶析出形成晶体。

由上图可以看出,结晶有两种方法:一为蒸发溶剂结晶(如食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二为冷却热饱和溶液(如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 ①蒸发结晶—温度不变溶剂减少。②降温结晶—溶剂不变温度降低。 利用结晶可以分离部分水溶性物质,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液,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即蒸发结晶),达到分离目的。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溶质,一般采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即降温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从微粒运动的观点看,溶解是溶质微粒离开溶质表面向溶剂里分散的过程;结晶是分散在溶液里的溶质微粒向溶质表面聚集的过程。显然,溶解和结晶是相反的两个过程。 当溶质开始溶解时,单位时间里从固体溶质表面扩散到溶剂里的微粒数目,比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多,固体溶质不断减少。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逐渐增加,由溶液里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也不断增加,溶质溶解的速率逐渐减小,而溶质结晶的速率却逐渐增大。当单位时间里扩散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回到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相等时,也就是溶质溶解的速率与溶质结晶的速率相等时,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达到了平衡。这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是可逆的,通常用“ ”表示。 固体溶质溶液里的溶质 这时,可以看成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但实际上,溶解和结晶都仍在进行。这时的溶液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在水里的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这个平衡。 当外界条件改变(如饱和溶液冷却或蒸发溶剂)时,溶解和结晶的速率也要相应地改变,便会有晶体析出等现象发生。 结晶体种类五花八门,我们之所以要选择硫酸铜作为试验的观察物质,是因为硫酸铜结晶容易、颜色艳丽、晶体形状漂亮有如蓝宝石,所以我们采用硫酸铜和明矾结晶作为试验对象。硫酸铜结晶---宝蓝色菱形晶体。明矾结晶-八面体。

金属晶体四类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金属晶体四类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高二化学·唐金圣 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选修3《金属晶体》一节中,给出了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方式的晶胞空间利用率。空间利用率就是晶胞上占有的金属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下面就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方式计算晶胞的空间利用率。 一、简单立方堆积: 在简单立方堆积的晶胞中,晶胞边长a等于金属原子半径r的2倍,晶胞的体积V晶胞=(2r)3。晶胞上占有1个金属原子,金属原子的体积V原子=4πr3/3 ,所以空间利用率V原3/ (3×(2r)3)=52.33﹪。 子/V晶胞= 4πr 二、体心立方堆积: 在体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中,体对角线上的三个原子相切,体对角线长度等于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 ,则a2 + 2a2 = (4r)2,a=4 r/√3 ,晶胞体积V晶胞=64r3/ 3√3 。体心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个数为2,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2×(4πr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2×4πr3×3√3)/(3×64r3)= 67.98﹪。 三、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中,面对角线长度是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则a2 + a2 = (4r)2 ,a = 2√2r ,晶胞体积V晶胞=16√2r3。面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数为4,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 4×(4πr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4×4πr3)/(3×16√2r3)= 74.02﹪.

四、六方最密堆积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不再是立方结构。晶胞上、下两个底面为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心连成的菱形,边长a = 2r ,夹角分别为60°、120°,底面积s = 2r×2r×sin(60°) 。晶胞的高h的计算是关键,也是晶胞结构中最难理解的。在晶胞的上、下两层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各有两个凹穴,中间层的原子在上、下两层正对的凹穴中。中间层的原子和上层形成凹穴的三个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和下层对应的三个原子也构成一个正四面体,这两个正四面体的高之和就是晶胞的高。正四面体的边长为2r,正四面体的高h 1 = 2√2r/√3 。晶胞的高为h = 4√2r/√3,晶胞的体积V晶胞=(2r×2r×sin(60°)×4√2r)/√3 = 8√2r3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上占有2个原子,原子的体积V原 子= 2×(4πr 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为V 原子/V晶胞= (2×4πr 3)/(3×8√2r3 ) = 74.02 ﹪.

人工晶体植入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 人工晶状体是目前矫正无晶状体眼屈光的最有效的方法,它在解剖上和光学上取代了原来的晶状体,构成了一个近似正常的系统,尤其是固定在正常晶状体生理位置上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可用于单眼,术后可迅速恢复视力,易建立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 疾病简介 自从英国著名眼科医生Ridley找到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材料,并于1949年植入第一例硬性人工晶状体以来,已有五代人工晶状体问世。第四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可植入囊袋内,术后可以散瞳,便于检查眼底。第五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可从小切口植入,与角膜内皮接触损伤小,重量轻,在术后短期内能恢复稳定的视力。制造最接近生理状态且具有调节功能的人工晶状体,一直是眼科专家梦寐以求的目的。目前已研制出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调节人工晶状体以及可以矫正散光的Toric人工晶状体等。 人工晶状体分类 1)按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固定位置分类:可分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因术后并发症多,现多植入后房人工晶状体。 2)按制作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分类 A. 聚甲基丙烯酰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酰甲酯是最先用来制造人工晶状体的材料,为硬性人工晶状体的首选材料,其性能稳定﹑质轻﹑透明度好﹑不会被机体的生物氧化反应所降解,屈光指数为1.49。缺点是不耐高温高压消毒,目前多用环氧乙烷气体来消毒,柔韧性差。临床用有两种:一是用PMMA材料一次铸压成型的人工晶状体,称一片式;二是用PMMA 制成晶状体光学部分,用聚丙烯制成支撑襻,称三片式。 B.硅凝胶:是软性人工晶状体的主要材料,热稳定性好,可高压煮沸消毒,分子结构稳定,抗老化性好,生物相容性好,柔软,弹性大,可经小切口植入。屈光指数为1.41~1.46。缺点是韧性差,受机械力作用可变性,且易产生静电效应,容易吸附异物。 C.水凝胶: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是一种亲水性材料,含水量一般为38%~55%,可高达60%,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耐高温,韧性大。人工晶状体可脱水植入,复水后恢复软性并且线性长度增加15%。因其富含渗水性,眼内代谢物可进入内部而粘附污染,影响透明度。D.丙烯酸酯:是苯乙基丙烯酸酯和苯乙基甲基丙烯酸组成的共聚体,具有与PMMA相当的光学和生物学特性,但又具有柔软性。屈光指数1.51,人工晶状体较薄,折叠后的人工晶状体能柔软而缓慢的展开。 度数的测算与选择 1)正视眼的标准度数:后房型需+19D。

金属晶体四类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知识讲解

金属晶体四类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金属晶体四类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高二化学·唐金圣 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选修3《金属晶体》一节中,给出了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方式的晶胞空间利用率。空间利用率就是晶胞上占有的金属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下面就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方式计算晶胞的空间利用率。 一、简单立方堆积: 在简单立方堆积的晶胞中,晶胞边长a等于金属原子半径r的2倍,晶胞的体积V晶胞=(2r)3。晶胞上占有1个金属原子,金属原子的体积V原子 =4πr3/3 ,所以空间利用率V原子/V晶胞 = 4πr3/ (3×(2r)3)=52.33﹪。 二、体心立方堆积: 在体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中,体对角线上的三个原子相切,体对角线长度等于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 ,则a2 + 2a2 = (4r)2, a=4 r/√3 ,晶胞体积V晶胞 =64r3/ 3√3 。体心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个数为2,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2×(4πr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 =(2×4πr3×3√3)/(3×64r3)= 67.98﹪。 三、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中,面对角线长度是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则a2 + a2 = (4r)2 ,a = 2√2r ,晶胞体积V晶胞=16√2r3。面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数为4,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 = 4×(4πr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原子/V晶胞 =(4×4πr3)/(3×16√2r3)= 74.02﹪. 四、六方最密堆积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不再是立方结构。晶胞上、下两个底面为紧密堆积的 四个原子中心连成的菱形,边长a = 2r ,夹角分别为60°、120°,底面积s = 2r×2r×sin(60°) 。晶胞的高h的计算是关键,也是晶胞结构中最难理解的。在晶胞的上、下两层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各有两个凹穴,中间层的原子在上、下两层正对的凹穴中。中间层的原子和上层形成凹穴的三个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和下层对应的三个原子也构成一个正四面体,这两个正四面体的高之和就是晶胞的高。正四面体的边长为2r,正四面体的高h 1 = 2√2r/√3 。晶胞的高为h = 4√2r/√3,晶胞的体积V晶胞 =(2r×2r×sin(60°)×4√ 2r)/√3 = 8√2r3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上占有2个原子,原子的体积V 原子 = 3)/(3×8√2r3 )2×(4πr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为V 原子/V晶胞 = (2×4πr = 74.02﹪.

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

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 角膜屈光手术如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准分子角膜切削术PRK激光角膜原位磨 镶术LASIK激光角膜热成形术LTK在矫正屈光不正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但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该类患者中发生白内障的数量将愈来愈多从我们的临床实践和相关文献报道 常规人工晶体计算方法造成IOL度数不足白内障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远视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从角膜生物物理行为的改变角膜屈光度的计算眼轴的测量计算公式的 选择几方面讨论它们对该类手术的影响 一角膜生物物理行为的改变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是通过角膜放射状切口使角膜中央区变得扁平从而矫正屈光 不正,其切口较深中央光学区在3至4毫米左右 1 Koch报告四例RK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短期远视漂移高达+6D可能是因为放射状切口的机械不稳定性和角膜水肿所致这些变化是可逆的,几周内随角膜水肿的减退视力逐渐提 高同时视力也有昼夜波动12但是对于PRK/LASIK术后白内障的病人来说植入按常规方法计算得出的人工晶体术后角膜保持稳定的状态将造成持续的远视状态22 二角膜屈光度的计算 1正常角膜屈光度的测量 角膜曲率计及角膜地形图是通过测量光线投射到角膜表面的反射像的大小计算出该点 角膜曲率再转换为屈光度可表达为 P=N -1/R 1 其中,P为角膜屈光度N为屈光指数R为该点所在曲面的半径 100年前Javal光学系统假想中央区角膜为近视球面或者为一球柱面通过测量值近似地将角膜前表面曲率半经定为7.5毫米并且相当于45D屈光度2由公式1计算出 45= N -1/0.0075 N=1.3375 对于每一个所测定的角膜曲率R相对应的屈光度为: P=0.3375/R (2) 公式(2)的缺陷在于未能够充分考虑空气—泪膜界面泪膜—角膜界面角膜—房水界 面角膜厚度的作用(如图1-B)根据Gobbi泪膜角膜界面屈光度+5.20D可被角膜房水界面的屈光度-5.88D所大致抵消5因此光学上角膜屈光度计算应该以下公式为基础如图 1-A P= N 2-N1/R1+N 3-N2/R2 3

IOL-Master A超 B超 人工晶体度数操作流程

IOL-Master A超B超人工晶体度数操作流程 IOL-Master 眼轴长度: 1 告知患者检查项目,取得患者配合; 2 输入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日; 3 请患者坐在仪器前(年幼儿请家属抱坐于检查凳,行动不便患者直接推轮椅置于仪器前),调节座椅和仪器的高度,帮助患者取得舒适坐位; 4 用75%酒精棉球擦拭干净下颌托和额托,嘱咐患者将下颌搭到下颌托里,额头顶住额托,调节下颌托的位置,使得患者眼睛位于可操作范围内; 5 嘱咐患者盯住仪器中的固视灯(视力不佳或斜视的患者辅助其调整眼位),保持不动,确保眼位正,以保证测量数值的准确性、可靠性; 6 测量患者眼睛轴长:根据患者眼睛情况,选择测量参数,每只眼睛测5次,取平均值; 7 告知患者检查完成,请等待报告单; 8 核对打印出的报告单,操作者签字并交给患者。 IOL-Master人工晶体度数: 1 告知患者检查项目,取得患者配合; 2 输入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日; 3 请患者坐在仪器前(年幼儿请家属抱坐于检查凳,行动不便患者直接推轮椅置于仪器前),调节座椅和仪器的高度,帮助患者取得舒适坐位; 4 用75%酒精棉球擦拭干净下颌托和额托,嘱咐患者将下颌搭到下颌托里,额头顶住额托,调节下颌托的位置,使得患者眼睛位于可操作范围内; 5 嘱咐患者盯住仪器中的固视灯(视力不佳或斜视的患者辅助其调整眼位),保持不动,确保眼位正,以保证测量数值的准确性、可靠性。 6 测量患者眼睛轴长:根据患者眼睛情况,选择测量参数,每只眼睛测5次,取平均值; 7 测量患者眼睛角膜曲率:每只眼睛测3次,取平均值; 8 如有必要测量患者前房深度、白对白等数值; 9 告知患者检查完成,请等待报告单; 10 根据医生要求选择计算公式、IOL参数、保留度数,计算并打印结果; 11 核对打印出的报告单,操作者签字并交给患者。 注:如果仪器不能测出患者的眼轴长度,则换用接触性测量法或用B超测量;如果仪器不能测出患者的角膜曲率,则请医生另行测量曲率,输入相应公式,进行计算。 B超: 1 告知患者检查项目,取得患者配合; 2 输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 3 请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辅助行动不便患者平卧,辅助有疾患不能平卧的患者取适宜检查的舒适体位),头朝检查者。协助患者摆放好头位,嘱咐患者轻闭双眼不要睁开; 4 将适量耦合剂分别涂抹在患者双眼眼睑和探头上,探头用一次性塑料布包裹防止交叉感染; 5 检查前、检查期间与患者做必要的交流,对患眼情况有初步认识; 6 全面检查患者双眼,(如有必要嘱咐患者眼球转动、头部偏转或者取适宜体位进行检查,对于外伤、术后、眼痛强烈或角膜怀疑存在异物等特殊情的患者检查时轻压眼球,避免造成患者痛苦或二次损伤)。调节增益,对病变区进行多切面、多角度探查。截取有价值的图片供医生参考; 7 测量眼轴长度:嘱咐患者被检眼微闭,另眼注视正上方目标,确保测量眼正位。探头与被检眼眼睑垂直进行水平轴位扫描,截取晶状体及视神经同时显示在声像图中央时的图像。测量距最

晶体生长方法(新)

晶体生长方法 1) 提拉法(Czochralski,Cz ) 晶体提拉法的创始人是J. Czochralski ,他的 论文发表于1918年。提拉法是熔体生长中最常 用的一种方法,许多重要的实用晶体就是用这 种方法制备的。近年来,这种方法又得到了几 项重大改进,如采用液封的方式(液封提拉法, LEC ),如图1,能够顺利地生长某些易挥发的化 合物(GaP 等);采用导模的方式(导模提拉法) 生长特定形状的晶体(如管状宝石和带状硅单 晶等)。 所谓提拉法,是指在合理的温场下,将装 在籽晶杆上的籽晶下端,下到熔体的原料中, 籽晶杆在旋转马达及提升机构的作用下,一边 旋转一边缓慢地向上提拉,经过缩颈、扩肩、 转肩、等径、收尾、拉脱等几个工艺阶段,生长出几何形状及内在质量都合格单晶的过程。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a) 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方便地观察晶体的生长情况;(b) 晶体在熔体的自由表面处生长,而不与坩埚相接触,这样能显著减小晶体的应力并防止坩埚壁上的寄生成核;(c) 可以方便地使用定向籽晶与“缩颈”工艺,得到完整的籽晶和所需取向的晶体。提拉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以较快的速率生长较高质量的晶体。 提拉法中通常采用高温难熔氧化物,如氧化锆、氧化铝等作保温材料,使炉体内呈弱氧化气氛,对坩埚有氧化作用,并容易对熔体造成污杂,在晶体中形成包裹物等缺陷;对于那些反应性较强或熔点极高的材料,难以找到合适的坩埚来盛装它们,就不得不改用其它生长方法。 图1 提拉法晶体生长装置结构示意图

2)热交换法(Heat Exchange Method, HEM) 热交换法是由D. Viechnicki和 F. Schmid于1974年发明的一种长晶方法。 其原理是:定向凝固结晶法,晶体生长 驱动力来自固液界面上的温度梯度。特 点:(1) 热交换法晶体生长中,采用钼 坩埚,石墨加热体,氩气为保护气体, 熔体中的温度梯度和晶体中的温度梯 度分别由发热体和热交换器(靠He作 为热交换介质)来控制,因此可独立地 控制固体和熔体中的温度梯度;(2) 固 液界面浸没于熔体表面,整个晶体生长 过程中,坩埚、晶体、热交换器都处于 静止状态,处于稳定温度场中,而且熔 体中的温度梯度与重力场方向相反,熔 体既不产生自然对流也没有强迫对流; (3) HEM法最大优点是在晶体生长结束 后,通过调节氦气流量与炉子加热功率, 实现原位退火,避免了因冷却速度而产 生的热应力;(4) HEM可用于生长具有 图2HEM晶体生长装置结构示意图 特定形状要求的晶体。 由于这种方法在生长晶体过程中需要不停的通以流动氦气进行热交换,所以氦气的消耗量相当大,如Φ30mm的圆柱状坩埚就需要每分钟38升的氦气流量,而且晶体生长周期长,He气体价格昂贵,所以长晶成本很高。

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选修3《金属晶体》一节中,给出了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方式的晶胞空间利用率。空间利用率就是晶胞上占有的金属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下面就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方式计算晶胞的空间利用率。 简单立方堆积: 在简单立方堆积的晶胞中,晶胞边长a等于金属原子半径r的2 3倍,晶胞的体积V=(2r) 。晶胞上占有1个金属原子,金属原子的晶胞 333体积V=4πr/3 ,所以空间利用率V/V = 4πr/ (3×(2r) )原子原子晶胞=52.33, 。 体心立方堆积: 在体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中,体对角线上的三个原子相切,体对角 2 22线长度等于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 ,则a+ 2a = (4r), a=4 3r/?3 ,晶胞体积V =64r/ 3?3 。体心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晶胞 3个数为2,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2×(4πr/3) 。晶胞的空间利用原子 33率等于V/V =(2×4πr×3?3)/(3×64r )= 67.98, 。原子晶胞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中,面对角线长度是原子半径的4 2 2 2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则a+ a= (4r) ,a = 2?2r ,晶胞体积V=16晶胞 3?2r 。面心立方堆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数为4,原子占有的体积 33为V = 4×(4πr/3) 。晶胞的空间利用率等于V/V =(4×4πr)原子原子晶胞 3/(3×16?2r)= 74.02,. 六方最密堆积 六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不再是立方结构。晶胞上、下两个底面为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心连成的菱形,边长a = 2r ,夹角分别为60?、120?,底面积s = 2r×2r×sin(60?) 。晶胞的高h的计算是关键,也是晶胞结构中最难理解的。在晶胞的上、下两层紧密堆积的四个原子中,各有两个凹穴,中间层的原子在上、下两层正对的凹穴中。中间层的原子和上层形成凹穴的三个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和下层对应的三个原子也构成一个正四面体,这两个正四面体的高之和就是晶胞的高。正四面体的边长为2r,正四面体的高h = 2?2r/?3 。晶胞的高为h = 4?2r/?3,1 3 晶胞的体积V =(2r×2r×sin(60?)×4?2r)/?3 = 8?2r。六晶胞 方最密堆积的晶胞上占有2个原子,原子的体积V = 2×原子 3 33(4πr/3) 。晶胞的空间利用率为V/V = (2×4πr)/(3×8?2r) 原子晶胞

再结晶与二次再结晶形成机理

再结晶与二次再结晶形成机理 在变形组织的基体上产生新的无畸变的晶核,并迅速长大形成等轴晶粒,逐渐取代变形组织,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完全软化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再结晶的驱动力是冷变形产生的储存能。 一、再结晶晶核的形成与长大 a、亚晶移动形核。靠某局部位错密度高的亚晶界移动,吞并相邻变形基体和亚晶而成长为晶核。 b、亚晶合并形核。相邻亚晶粒某边界上位错攀移和滑移到周围晶界或亚晶界,使原亚晶界消失,经原子扩散和调整,导致两个或更多亚晶粒取向一致,合并成大晶粒,构成大角度晶界,所包围的无畸变晶体成为晶核。 二、再结晶影响因素 1、变形程度 冷变形程度增加,储存能增加,再结晶的驱动力增加,再结晶温度降低。当变形增加到一定值后,再结晶温度趋于一稳定值。 2、金属的纯度 金属的纯度越高,再结晶温度越低。金属中的微量杂质或合金元素,特别是高熔点元素,会阻碍原子的扩散、位错运动或晶界迁移,因此能显著提高金属的再结晶温度。 3、原始晶粒尺寸 原始晶粒越小,再结晶温度越低。由于细晶粒金属的变形抗力较大,冷变形后的金属储存能较高。 4、加热时间和加热速度 加热保温时间越长,原子扩散移动越充分,越有利于再结晶晶粒的形核和生长,使再结晶温度降低。 因再结晶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加热速度越大,会使再结晶温度降低;若加热速度太小,变形金属在再结晶之前产生回复,使储存能降低,再结晶驱动力减小,也会使再结晶温度增大。 三、再结晶晶粒大小的控制

再结晶后,金属性能发生重大变化,但并不意味与变形前的金属完全相同。金属性能主要决定于再结晶晶粒大小→G/N(G:晶粒长大速度,N:形核率,下同)。 1、变形程度 当变形量大于临界变形量后,晶粒逐渐细化,变形量越大,晶粒越细小。随变形量的增加,储存能增加,N和G都增加,但N的增加大于G的增加。 2、原始晶粒尺寸 金属的原始晶粒尺寸越细,晶界面积增大,再结晶的形核率增加,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变小。 3、杂质与合金元素 金属中的杂质与合金元素一方面增加变形金属的储存能,另一方面障碍晶界的移动,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 4、变形温度 变形温度大,回复程度就大,变形金属的储存能降低,再结晶晶粒升高。5、退火温度 退火温度越高,再结晶晶粒尺寸越大。 四、二次再结晶 再结晶后出现的少数较大晶粒优先快速成长,逐步吞噬周围大量小晶粒,最后形成非常粗大组织称为二次再结晶。 1、二次再结晶形成条件 塑变量大,再结晶温度高,没有正常长大时(绝大多数晶粒长大困难,少数晶粒优先长大)。 2、二次再结晶形成原因 (1)一次再结晶后出现织构 金属经大量塑变,产生了强烈织构,一次再结晶后组织中保持,发展了织构。织构取向规则化,大多数相邻晶粒位向差小,界面能减小,晶界移动驱动力减小。少数晶粒不符合织构位向,晶界迁移驱动力大,易长大。 (2)第二项粒子不均匀分布 当第二项粒子大小、分布发生变化时,阻碍作用不同。少数尺寸小的颗粒容

金属晶体四类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金属晶体四类晶胞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令狐采学 高二化学·唐金圣 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选修3《金属晶体》一节中,给出了金属晶体四种聚积方法的晶胞空间利用率。空间利用率就是晶胞上占有的金属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下面就金属晶体的四种聚积方法计算晶胞的空间利用率。 一、简单立方聚积: 在简单立方聚积的晶胞中,晶胞边长a即是金属原子半径r 的2倍,晶胞的体积V晶胞=(2r)3 。晶胞上占有1个金属原子,金属原子的体积V原子=4πr3/3 ,所以空间利用率V原子/V晶胞=4πr3/ (3×(2r)3)=52.33﹪。 二、体心立方聚积: 在体心立方聚积的晶胞中,体对角线上的三个原子相切,体对角线长度即是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 ,则a2 + 2a2 = (4r)2,a=4 r/√3 ,晶胞体积V晶胞=64r3/ 3√3 。体心聚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个数为2,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2×(4πr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即是V原子/V晶胞=(2×4πr3×3√3)/(3×64r3)=67.98﹪。 三、面心立方最密聚积 在面心立方最密聚积的晶胞中,面对角线长度是原子半径的4倍。假定晶胞边长为a,则a2 + a2 = (4r)2 ,a = 2√2r ,晶胞体

积V晶胞=16√2r3 。面心立方聚积的晶胞上占有的原子数为4,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原子= 4×(4πr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即是V原子/V晶胞 =(4×4πr3)/(3×16√2r3)= 74.02﹪. 四、六方最密聚积 六方最密聚积的晶胞不再是立方结构。晶胞上、下两个底面为紧密聚积的四个原子中心连成的菱形,边长 a = 2r ,夹角辨别为60°、120°,底面积s = 2r×2r×sin(60°) 。晶胞的高h 的计算是关键,也是晶胞结构中最难理解的。在晶胞的上、下两层紧密聚积的四个原子中,各有两个凹穴,中间层的原子在上、下两层正对的凹穴中。中间层的原子和上层形成凹穴的三个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和下层对应的三个原子也构成一个正四面体,这两个正四面体的高之和就是晶胞的高。正四面体的边长为2r,正四面体的高h 1 = 2√2r/√3 。晶胞的高为h = 4√2r/√3,晶胞的体积V晶胞=(2r×2r×sin(60°)×4√2r)/√3 = 8√2r3 。六方最密聚积的晶胞上占有2个原子,原子的体积V原子= 2×(4πr3/3)。晶胞的空间利用率为V原子/V晶胞 = (2×4πr3)/(3×8√2r3 )= 74.02﹪.

白内障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临床体会(一)

白内障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临床体会(一)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人工晶体计算准确性的方法。方法620眼(610例患者)白内障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屈光度测算。结果术前评估测量值与术后屈光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人工晶体屈光度准确性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关键词〕白内障;人工晶体;屈光度现代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已要求术后达到最佳的裸眼视力而不是最佳矫正视力〔1〕。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恢复和屈光状态重建的关键之一是术前准确计算所需人工晶体的屈光度。由于多种因素可造成测量错误,从而影响效果。现将我院2003年10月~2005年10月手术治疗的620眼,白内障患者人工晶体测量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10例(620眼)。其中男360例(365眼)占59.01%,女250例(255眼)占40.99%,年龄25~79岁,平均52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光感~0.1,对610例患者术后随访11~37周。 1.2术前检查对全部患者术前常规行视功能、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并行眼科B超检查以了解术眼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并检查眼底情况。 1.3手术方法患者采用标准巩膜隧道切口或透明角膜切口,术中超声能量设定50%,应用Storz 公司提供的Protege100型超声乳化仪器完成乳化吸出手术,植入ALcon公司生产的MA60AM 或MA60BM人工晶体。常数118.9,光学部直径6.0mm。 2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1.0者占86%,其中有2眼,因为有严重视神经萎缩,最佳矫正视力为0.15,12眼因高度近视最佳矫正视力为0.3~0.5。术后屈光度平均值(-1.50±1.12)D,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平均值(-1.85±1.32)D。 3讨论 3.1影响人工晶体屈光度数测算因素首先,眼轴长度是影响计算结果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现代测量是同时进行A型超声和B型二维图像显示。测量时严格操作规范,表麻剂用量1~2滴,眼内泪液不要存留过多;探头不要压迫眼球,轻放于角膜顶点并与之垂直,告知患者尽量放松,并告知配合好的必要性。1mm的测量误差可影响计算结果2.5D~3.5D的测量结果〔2〕。其次,角膜屈光度即角膜曲率半径测量。为测量准确,一般取相互垂直2个子午线方向数值加以平均〔2〕。对于同时患有翼状胬肉、角膜斑翳、斜视或外伤所致角膜曲率发生变化者,测量时尽量让患者向健侧注视,必要时测量健眼以评估,角膜曲率半径测量误差对计算结果影响:0.1mm误差可使计算结果产生0.5D变化〔2〕。再次,选择计算公式:一般SPK-Ⅱ公式常用于眼轴较长或较短的眼。特点为根据眼轴长度的不同对A常数进行修正。第三代公式包括公式SPK-T,Holladay-Ⅰ及Hoffer-Q公式,尤其用于高度近视眼(眼轴29mm)的准确性明显优于第二代。

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体屈光度的计算

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体屈光度的计算 发表时间:2011-11-10T13:33:50.2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6期供稿作者:李宏宇韩素珍[导读]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广泛开展,眼科医师在未来的几年内将面临大量的接受过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 李宏宇韩素珍 (黑龙江省医院 150036) 【中图分类号】R7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257-02 【摘要】目的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的IOL 屈光度的计算方法18例接受过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10例分别用临床病史法和Feiz-mannis法及其计算图表方法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测视力,及电脑验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达到1.0.术后电脑验光值在+-0.5以内,以上两种方法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病史法和Feiz-mannis法及其计算图表方法计算人工晶体度数简单准确实用。 由于激光的高精度和准确的计算机控制,角膜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LASIK)的手术人群已越来越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患者中会有部分人发生白内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白内障患者对手术效果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他们希望能达到最佳的裸眼视力而不是最佳矫正视力。因此,对所需植入人眼的人工晶体屈光度预算至关重要。我们对2008-2010年我院或外院会诊18例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的IOL屈光力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或外院会诊的18例接受过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10例;年龄30~57岁,平均(46.45±9.34岁。其中接受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表面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 11眼,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7眼,接受角膜屈光手术至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时间为3~18年, 平均(11.39±4.38) 年。A 型超声测量眼轴25.29~29.81mm,平均(27.41±1.55)mm。所有患者就诊时均能提供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的眼屈光状态及角膜屈光手术的矫正量。分别用下列方法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测视力,及电脑验光。 1.1.1临床病史法,又称术前资料法, 由Holladay和Guylon,于1989年首先提出, 主要根据手术前后眼球屈光度的变化和术前角膜屈光力来计算术后角膜屈光力。具体方法是用术前角膜屈光力减去近视或加上远视手术前后眼球屈光度的改变量(等效球镜), 得到术后角膜屈光力,再选用RSK-T等公式计算IOL度数。计算公式为K1=K2-(R1-R2)。该方法在计算手术前后眼球屈光度改变量时又可分为角膜平面和眼镜平面两种, 二者屈光度间的转化为R1=1000/(1000/R2)-V, 眼镜平面近视屈光度的改变量高于角膜平面, 而远视屈光度的改变量则低于角膜平面。 1.1.2 Feiz-mannis法及其计算图表[1]:主要理论依据为:①LASIK手术导致的眼球屈光度改变可用IOL屈光度的变化来权衡;②根据虹膜后IOL的位置和镜距(眼镜片距角膜前表面的距离, 1 2.0-1 3.0mm),IOL 每改变1D, 等效球镜改变0.7D。其计算公式为:IOL= IOL+(R1-R2)0.7,此方法理论上可以准确地计算出LASIK术后屈光误差在以1.5D内的度数。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视力达到1.0.术后电脑验光值在+-0.5以内,以上两种方法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由于角膜屈光性手术后角膜曲率、角膜基质屈光指数、角膜中央非球面等发生改变, 用常规方法测量角膜曲率并计算屈光度时常造成患者自内障术后出现明显的远视状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就曾遇到这类患者术后出现2D的远视误差,导致IOL屈光度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为:①用角膜曲率计或电脑角膜地形分析图不能准确测量角膜前表面曲率;②由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 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去除了中央区部分角膜组织, 使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比值发生改变, 因而应用标准的角膜屈光指数(1.3375)不能准确计算角膜前表面曲率;③当使用术后角膜屈光力值时, 应用第三、四代计算公式(除了不使用K值的Haigis公式)并不能准确计算前房深度, 或有效晶状体位置[2]。由此可见, 角膜屈光力的测量与计算是影响这类特殊患者IOL屈光度准确性的最主要因素。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广泛开展,眼科医师在未来的几年内将面临大量的接受过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国外的临床资料显示接受过此手术的患者在IOL植入术后常发生显著的远视性屈光误差[4-6]。屈光手术后IOL屈光力计算的误差主要来源于计算公式的误差与角膜屈光力的测量误差。我们这些患者采用临床病史法和Feiz-mannis法及其计算图表都得到了准确的结果,并且两种方法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这就提示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资料齐全的患者可以应用此方法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此方法准确、简单、实用,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Feiz V.Mannis MJ.Garcia-Ferrer F.et al.Intraocular lens power calculation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nsis for myopia and hyperopia;a standardized approach.Cornea,2001,20:792-797. [2] Wang L.Booth MA.Koch https://www.360docs.net/doc/c62310536.html,parison of intraocular lens power calculation methods in eyes that have undergone LASIK.Ophthalmology,2004,111:1825-1831. [3] Koch DD, Liu JF, Hyde LL, et al. Refractive comp lications of cataractsurgery after radial keratotomy [J]. Am J Ophthalmol, 1989, 108∶676-682. [4] Howard G, Sun R, Geoffrey BK. Refractive error in cataract surgery afterp revious refractive surgery [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0, 26 ∶142-144. [5] Seitz B, Langenbucher A, Nguyen NX, et al. Underestimation ofintraocular lens power for cataract surgery after myop ic 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J]. Ophthalmology, 1999, 106∶693-702. [6] Gimbel HV, Sun R. Accuracy and p redictability of intraocular lens powercalculation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1, 27∶571-5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