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第一章
三国干涉还辽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黄祸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3分)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甚至亲自构思了一幅《黄祸图》,让画家纳克福斯画成油画送给俄国沙皇,西方还出现了一批关于的“黄祸论”文章和专著。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2分)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这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分)

三元里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英国侵略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海国图志
(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章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资政新篇》 洪仁玕1859年所编, 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

天京事变 发生于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

(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
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使得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实力受到影响。

中体西用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 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第五章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东北实行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八七会议 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井冈山地法 从1927年开始,直到1948年春,土地法大纲以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为基本原则,改正了土地法的缺点,对重大政策原则问题,作了更妥善的规定。
赣南会议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苏区的党组织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会议。在苏区迅速扩大时,王明左倾主义盛行起来,指责毛泽东主持苏区中央局“最严重的错误是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与充分的群众工作”。1931年11月初,中央苏区党组织在赣南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把毛泽东的主张说成“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主张反右倾,开始排斥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
遵义会议 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

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
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第六章
《论持久战》 蒋百里于1932年提出,蒋介石于1936年再次提出,毛泽东在总结完善后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一?二九运动 1920年1月29日,天津直隶当局镇压爱国人士,“廿九”惨案发生。“五四”运动后,抵制日货风潮日起,引起了经营日本商场老板的不满,有些店东勾结日本人殴打学生,致使2人受伤。对此,学生及各界提出强烈抗议。24日,天津当局又逮捕检查日货的学生和各界联合会代表10余人,同时查封了学生联合会和各界联合会。29日,天津学生5000余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到省公署请愿,要求释放被捕代表,为学生联合会和各界联合会等启封。请愿学生再次遭到军警镇压,有50余人受伤。周恩来、郭隆真、张若名等代表均被逮捕。2月1日,各校学生开始罢课。2日, 全国各界联合会等纷纷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反动当局迫于全国的压力,才在7月17日把被捕的周恩来等各界代表释放出来。他们出狱那天,天津各界代表组织欢迎,周恩来向大家报告了狱中情形。
福建事变 简称闽变,日军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国民党内爱国人士的不满和反抗。1933年11月,十九路军领导人蔡廷锴、蒋光鼐等联合了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等,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反蒋抗日,并对外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签订了抗日反蒋协定。由于当时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和蒋

介石集团的优势兵力的进攻,福建人民政府在1934年初宣告失败。(5分 )

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
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型关大捷 是指在抗战中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第5师团21旅团辎重队,歼其1000余人的战斗,这是中日开战以来中方取得的第一次完胜。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通过此次战斗,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当局制造的恶性反共事件。1941年1月,国民党以八万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九千多人,导致新四军除两千人突围以外、大部分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被俘。之后,蒋介石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赢得了舆论的普遍同情与支持。
“三三制”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样,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和阶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