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第12卷第2期2014年 6 月

·53·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Industrial Technology & Vocational Education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郭冬岩,申志永,袁素娟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9)

摘 要:针对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结合CDIO 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标准,探讨了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方法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CDIO;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3X(2014)02-0053-03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GUO Dongyan, SHEN Zhiyong, YUAN Sujuan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9, China)

Abstract: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considering the CDI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from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and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standards, some specific ideas such as the pathway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enhanc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s,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ar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Key words:CDIO;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practical teaching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了人力资源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2010 年,国务院制定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1]指出“我国人才发展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教育部等部门2012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2]

文件也指出,高等学校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性、系统性、实践性与工程性的欠缺,使得工程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当前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教育既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工程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工程教育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规模占高等教育总体培养规模的比重保持

在3040%左右。以2012年为例,我国普通本

科工学专业招生人数为1195234人,占当年普通本科总招生人数3740574的31.95%;毕业生人数为964583人,占毕业生总数3038473人的31.75%;在校工学专业人数为4522917,占总在校生人数14270888的31.69%。[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在2011中国(宁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合作洽谈会上讲话中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4600多万人,居世界第一,

研发人员总量超过195.5万人,居世界第二。[4]

但是,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参与排名的144个国家中,中国国家竞争力排行29位,高等教育系统质量排名57位,创新能力列23位,合格科学家和工程师列46位。[5]

由此可见,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科技人才虽然在数量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质量上却表现出诸多不足,难以满足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这反映出我国科技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评价体系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落后于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不够;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产学研合作不到

收稿日期:2012 - 10 - 11

基金项目: 2013年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Z1317-17)

。 作者简介:郭冬岩(1968 -)

,男,河北饶阳人,硕士,河北联合大学副教授,主研方向为教育学。

第 12 卷·54·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位等。

2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标准

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工程院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发布了《2020 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和《培养2020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了对未来优秀工程师的要求与期望。报告指出[6],未来工程师应具备以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和领导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教育部于2008年1月颁布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7],从支持条件、管理制度、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发展等6各方面对工程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要求,并给出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通用标准。许多专家、学者也针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教育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时铭显认为[8],一名现代工程师不仅应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还应具备较好的交流能力、领导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西安交通大学程光旭教授指出[9],一流的工程师应当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现代应用技术,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总之,工程教育应该是培养实施工程过程中具有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和组织实施才能的人。

3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工程师。目前,我国处于一个以重大工程集中实施为特征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工程师是需求量较大、素质要求较高的一个群体,对社会发展影响力巨大。所以,我国工程教育应当结合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标准和现实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与领导能力、组织实施和管理项目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要实现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3.1 优化工程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着力点。长时间以来,课程改革一般是对原有的课程框架进行腾挪、迂回式的小修小补,或者是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进行调整、改造和优化。这是必要的,但这也是不够的。各门课程局部优化的总和并不等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各门课程教学上独立追求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必然无法装配成优化的整体。

[10]所以,当前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重组,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优化。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能力标准,重新审定、合理调整总的课程设置,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具体课程进行改革。打破学科界限,最大限度地综合包括科学知识和技术在内的现有资源,建立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曾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结合实际生活环境确定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克伯屈将设计活动概括为建造设计、欣赏设计、问题研究、技能练习等类型,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激励学生主观能动性。他强调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反对班级授课和分科教学。笔者认为,这种“设计教学法”对于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有借鉴价值的,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

3.2 加强学校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

加强学校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理顺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是培养合格工程科技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的高校和企业在科学研究上的合作已在多个层面展开,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不足,主要表现在:合作组织形式松散,缺乏合作动力机制,合作过程缺乏利益和信用保障机制。这造成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学校独立承担,企业很少参与。理论课程是工程实践的基础,工程实践是消化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理论课程和工程实践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发挥着培养人才的作用。实践环节的缺失,将无法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工业生产的过渡,学生毕业后就无法建立起工程实践的概念并具备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模式,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并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的一体

第 2 期·55·

化课程计划。CDIO在产学合作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8年12月以来,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试点工作组共接收39所高校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国高校的实施方法与发展思路,已取得一些列的成果。

3.3 创新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是中国高等学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1]提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12]指出,高校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创新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方法,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识研究性教学和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其次要强调问题导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始于对问题的好奇心,并在这种好奇心持续的驱动中进行深入探究;第三要强调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参与操作、应用、分析和评价其想法,使学生直接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第四要实行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校内科学导师以进行专业引导,配备校外工程导师以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科学导师和工程导师相互配合,使学生较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起来,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了起来。学生可以按照专业和兴趣组成不同学习组,分属不同导师;学习组由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以培养其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4结语

实践是工程的本质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参与全球竞争,创新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本科工程教育的改革是突破点。从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出发,探讨人才培养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 [1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Z].2010-5.

[2] 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 作的若干意见[Z].201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 https://www.360docs.net/doc/c32341821.htm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7567/index.html.

[4] https://www.360docs.net/doc/c32341821.html,/2011zthd/jingmaoluntan/baodao/201109/

t20110920_508527175.shtml.

[5] Klaus Schwab. Global Competitivenenss Report 2012-2013 [EB/OL]. World Economic Forum.

https://www.360docs.net/doc/c32341821.html,/docs/WEF_GlobalCompetiltivenes sReport_2012-13. [2013-02-25].

[6] 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D].上海:华中科技大学.2012.

[7] 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Z].2008-1.

[8] 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 [J].中国 大学教学,2002(10).

[9] 程光旭.大学生工程教育自主实践的新模式—工程坊

[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c32341821.html,/old/wyzq/news/viewnews. asp?new=1095.[2014-03-22].

[10]《面向 21 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计划》工作指导小组.挑战?探索?实践:面向 21 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 (第1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0-6 .

郭冬岩,申志永,袁素娟: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 新工作会议综述 作者:李丹董少校张晨出自: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5日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12月2日至3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经验,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教学工作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了本届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抓住当前关键战略机遇期,切实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用两个“前所未有”,强调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 袁贵仁指出,一定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人,在校生近2200万人,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总结说。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袁贵仁部长的讲话和鲁昕副部长的总结引起了与会600多名代表的强烈共鸣。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近20年来,上海中职教育走过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精”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理念,上海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特、做强”,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杨伟介绍说,2010年,云南职教招生人数第一次突破了30万人,高中阶段职教首次超过了普教。“职业教育发展正从注重规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迎接新工业革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同时为了适应由于公共问责制的兴起、人们更加关注教育投入的回报与实际产出的现实需要,成果导向教育(OBE)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人们对其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及表现并不满意,例如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联抢先发射成功等,人们开始反思教育的实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OBE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后,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广泛重视和应用。经过此后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成果导向教育及其实施架构 1、什么是成果导向教育 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 (1)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3)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4)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这里所说的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它具有如下6个特点:(1)成果并非先前学习结果的累计或平均,而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 (2)成果不只是学生相信、感觉、记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而是学生化到其心灵深处的过程历程。(3)成果不仅是学生所知、所了解的容,还包括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 (4)成果越接近“学生真实学习经验”,越可能持久存在,尤其是经过学生长期、广泛实践的成果,其存续性更高。(5)成果应兼顾生活的重要容和技能,并注重其实用性,否则会变成易忘记的信息和片面的知识。 (6)“最终成果”并不是不顾学习过程中的结果,学校应根据最后取得的顶峰成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并分阶段对阶段成果进行评价。 从如下5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OBE的涵: (1)OBE强调人人都能成功。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但不一定同时或采用相同方法。而且,成功是成功之母,即成功学习会促进更成功的学习。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1:10:55.00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作者:夏天明 [导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湖南益阳 413000)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X18B226。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应当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找出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水平,不断拓展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定位不科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设置不明确,没能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现有的人才培养往往倾向于经济发展的低端产业链条,没能在行业前沿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没能把科技转化与人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不能基于社会需要建立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不足,由于缺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制度的优化,导致人才培养投入不当,人才质量难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只有优化教学资源的分析,切实把握国家政策,才能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1.2质量保障不健全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综合性的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没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量身订做具体的教学计划,没有对高职学生展示全面的评估,降低了学生自主成长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还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成长的激励机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特色技能,因此影响了高职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灵活性低,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导致人才培养过于机械,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也未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1.3硬件条件的不足 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还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硬件条件的建设。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本校校内实践体系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强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空间,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体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投入到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硬件设备不足,高职未能建立指向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硬件资源体系,不能基于社会机构满足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现有的综合教学体系还不足以有效的支撑高职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2.1政策保障机制 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应当大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切实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高职学校教学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开展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首先,应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基于政府主导构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引导社会企业与高职院校广泛的合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引导。其次,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鼓励和扶持学生参与一系列创新型的学习与研究活动,给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良好的政策鼓励机制引导高职学生从事相关生产实践。第三,还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兴建大量的硬件设施设备,强调高职硬件设备的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的支撑下推动高职创新型教学的顺利开展。第四,优化专业课、辅助员、心理咨询与政治思想教育部门的辅助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开展。 2.2教学保障机制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主动有交的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首先,加大双师型教育的培养力度,加大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促进教师掌握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切实把探索性、情境型、实践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融入到高职教学当中。其次,还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才的更新,注重把企业专家人才与高职教师队伍进行衔接,基于良好的教育人才与实践人才的相互衔接优化教师队伍体系,更好的指导学生主动的从事创新创业的活动项目。第三,还要优化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引导高职教师在行业生产一线掌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提高高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第四,还要优化专家支援体系,进一步运用教师承担专业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创新的方式完善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的孵化形式。 2.3优化支撑体系 高职教学应当深入的落实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应当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注重创新有效的实践教学的互动形式。一方面促进学生以学徒制、假期实习制、毕业实习制和见习制的方式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另一方面还要由高职院校承担一些企业的生产科研任务,促进高职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实践项目,达到提高和积累学生实践经验的目标。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外实习教学活动,基于校内实践模拟职业情景,并且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趣味性的创新型技能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创新展示平台,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2.4完善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采用持续性教学方式,强调优化课程设置的规划,建立综合性的评估机制,切实在高职学生入学后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有效的引导模式下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全面成长。首先,应当完善的学生心理、就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谈创新性教育 一、创新教育--时代对教育的必然选择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同时又充满机遇的新时代。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当令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实际上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内涵与取向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调整。 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我国的教育曾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大调整。一次是进入封建社后,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以科举考试为基本形式,以经史之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另一次是近代以后形成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大大加强了现代科学知识内容的"新式教育"--学科教育。今天,我们实际上正面临着第三次教育大调整。因为植根于农业经济社会、后来在工业经济社会日趋成熟的当代教育,已难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华民族能否在21世纪实现强国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根本上作出变革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事实上,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出积极的调整,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问题。1999年,世界银行发表了《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其主题就是:"有利于发展的知识"。(Knowlege forDevelopment)这份报告呼吁各国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来实现增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并充分肯定了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知识战略。该报告着重强调,知识经济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新机遇,发展中国家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知识更快地生产、传播与使用,当然,关键的问题是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跻身全球知识经济的分工体系。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履行其特殊的历史责任,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方面,在国家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在21世纪更有力地脐身全球知识经济分工体系作出贡献。--以上是我们对创新教育必要性的一点认识。 二、浙江省推进创新教育的认识框架与研究方案

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教育文档

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作为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环 节备受人们关注,由此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学 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推进新一轮的小学教学改 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一些推进小学教 学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一、当前小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结合当前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文章进行总结概括,主要将问题归结为一 些几个方面,具体包括: 1. 教学形式单一,?W 生处于被动状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时期,很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的诱导,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不注重这一问题,在教学形式上还是像过去传统的方式一样,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专心的听取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师生之间所不可缺少的互动,这显然忽视了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长期如此,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必然造成对学习的错误认识,难以促进各项能力的培养。 2. 师资队伍有待提高,对改革认识不足 小学师资力量存在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教师是终身制的职业,工作稳定而安逸,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普遍思想懈怠,尤其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学设置相对于中学来说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表进行授课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如果进行改革,就会使他们失去当前安逸的生活,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这显然会造成他们当前的利益的丧失,这种对改革的片面认识直接制约了小学教学的发展,更没有改革和创新之言。 3. 教材设置随意,脱离现实需要

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努力培养高素质卓越

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卓越 摘要:本文对天津大学“卓越计划”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专业建设和和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等,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的分析。 关键词: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卓越计划 天津大学作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学校之一,一直致力于高素质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学校瞄准国际前沿,研究了国内外未来5~50年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工业发展需求,跟踪世界一流大学最新的改革成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完善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工程教育改革实验区,并且在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工程教育改革试点 1. 制定培养标准,完善培养体系 2007年开始,学校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借鉴美国、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结合产业界对未来创新人才的整体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学校经过问卷调查,多次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创造性地提出了涵盖素质、能力、知识3个维度、24个要素的“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为全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指导[1]。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对未来创新人才特征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社会在未来5~50年对人才的需求,对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标准进行了升级与完善。新的人才

【教育学习文章】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基于“翻转课堂”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 杨XX 申请部门: XX学院 联系电话: 3507XX E-mail: yXX968@https://www.360docs.net/doc/c32341821.html, 填表日期: XX-10-23 二、项目立项依据 、项目的研究意义 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阶段进入注重质量、发展内涵阶段,如何以多种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肯定的说,尽管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升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考虑到中国孩子学习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一下子彻底推翻传统,也是不适宜的。所以选择

哪些知识,什么时候来实施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基础和入门内容,仍然采取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目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助下,带学生入门,打好基础;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新模式来进行。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享受新的学习模式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也避免出现知识陌生带来的学习挫败感。 本课题拟从“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入手,以软件技术(企业应用软件开发方向)专业的13级学生为载体,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建设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提出“翻转课堂”下软件工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并进行相应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软件工程的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IEEE-cS发起创建软件工程教程的建议,美国建立了一系列的课程计划,但是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的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软件行业是个聚集财产、快速致富的行业;中国要走向世界,占据世界软件工程中的份额,必须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正是在此种情况下,XX年6月,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鼓励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软件产业,进一步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XX年使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职高专部分)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推动我省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拟组织申报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全面提升我省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实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和推进我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解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实践问题,培育教学成果,努力推进我省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立项范围 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按A、B、C类项目,重点支持各高职院校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建设与立项。 (一)A类项目。根据我厅“十二五”工作部署和重点工作,拟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面向全省高职院校招标。 (二)B类项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为主要内容,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三)C类项目。以高职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为主要内容。 具体范围见附件: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三、项目条件 (一)基本条件:1.项目理念先进。项目能把握理论与改革实践前沿,符合改革与发展趋势,体现当前国家对高职要求。2.基础条件扎实。有校级以上重点项目立项与研究实践的基础,团队结构合理,项目获得充裕的经费支持。3.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实施方案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4.预期效益明显。项目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预期效果显著,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5.保障体系健全。学校每年开展校级教改项目立项建设工作,制定教改项目实施奖励管理办法,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本校教师开展教改实践项目。

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在经过单位对创新教育的解读报告会后,我谈谈感触相对深的两点,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重点我认为放在“育”上更为契合,先有教而后育,教并不是死板教条,人类发展至今,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会使用工具创造文明,文明的延续依靠语言,我们传播的唯一性是诉说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因为我们的延续,后代得以依托语言创造出许多没有的东西,这是除智人外的生物做不到的,这无疑揭橥了“育”的意义。 人类的历史是在不断的创造更新,而且是反复更新交叠,螺旋式上升,在这个庞大的发展规律中存在着千千万万的以个体为单位的创新工兵,眼下这个三年行动就是其中一份子。 基本原则是任何事物的法则,创新教育也一定有,抛开一尘不变的内容,我格外的注意到了第四点,即“课堂内外联动、线上线下链接,让创新教育时时处处泛在、学习时空重构”。现在我们讲大数据时代,作为培养这个时代的工程师的学校,我们必然是要和时代环境密切联系,旧时讲生活本身是本书,他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校里校外都是学习的场所,可能现在多了沉浸式体验,我们得走出去。毕竟灵感不只是在学校里。 第二个是重点任务里第二条第五点,即“职业教育:显一技之能、重工匠精神鼓励创新创业”。我们的教育中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投入社会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只不过大家的形式不同,有些人作为员工,有些作为老板,有些二合一身份,自从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大家就没有停下来“叮叮叮”的脚步,我们可以和熟人或者陌生人一起通过某种契约同为了人类的延续建设着,我们从小在学校学习了知识,修炼了技能,最后在社会大舞台彰显自己的风采,人类文明光靠延续是不能走出今天这样的灿烂多彩,几个大的时代革命无一不是重要的转折点,而转折的动力正来自创造,所以说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将来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不存在的,既然立足你就要拿出立足的本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投身于应用当中,说到这还不是特别重要。现在讲究高效率,我认为效率从根本上讲就是因材施教,鼓励激发学生的天赋,一旦一个人的潜能被挖掘见天日,之后便会开始高效运行他的一生。 虽然是三年行动计划,但是绝不单单是停留在数字上,我其实非常高兴看到并且参与到我们黄浦区教育局的这个计划当中,比起拟定,我更喜欢富有挑战的行动。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最新范文

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素质 摘要高校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根本在于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在分析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创新素质的几个培养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就是指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学理论,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素质是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1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的要求 1.1观念创新 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是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已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1.1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 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本质是服务”,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没有个性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差异入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1.1.2创新教育观念 所谓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

适应认证要求 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为主线,重点介绍这些理念的内涵及如何按这些理念进行专业教学改革。重点介绍成果导向教育的基本思想与实施原则,以及如何按照成果导向的理念确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重构培养方案,如何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如何按照持续改进理念选择持续改进模式、实施持续改进等。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质量保障文化、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高等学校如何准备专业认证?在认证实践中,最困惑学校的问题是四个―不对路‖:想不对路,学校所想与认证专家的想法不对路;写不对路,学校所写与认证专家想看的不对路;说不对路,学校所说与认证专家想听的不对路;做不对路,学校所做与认证标准要求不对路。这四个―不对路‖的核心是―想不对路‖和―做不对路‖,只要想对路、做对路,才能说对路、写对路。这说明学校的想法(即理念)和做法还不能适应认证要求。―写‖和―说‖在评时,―想‖和―做‖在平时。与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相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现了新的理念和做法。只要我们用这种新理念来指导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在平时想对路、做对路,才会在认证时写对路、说对路。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工程教育教学才会改对路。 本文主要谈五个―如何‖:如何理解基本理念、如何确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如何重构培养方案、如何改革课程教学以及如何实施持续改进。第一个―如何‖主要针对―想不对路‖的问题,后四个―如何‖主要针对―做不对路‖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基本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三个基本理念,即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认证标准是紧紧围绕这三个基本理念设计的。认证标准中七个指标中的第一个,或者说中心指标就是―学生‖,―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支持条件‖都是紧紧围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进而达成―培养目标‖而配置的。而指标―持续改进‖,是为了确保―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达成而设置的。 其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这三个基本理念,源于一种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OBE是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1],此后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广泛重视和应用,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重大项目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重大项目 序号 时间 学科 学段 教研活动名称 参加对象 1 4月 八学科 小学初中 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研究 课题组成员、特邀专家 2 4月 语文 小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研讨活动 教师、教研员 11月 3 12月 数学 小学 小学数学实验工具的开发与设计研讨会 数学实验课题组成员、骨干教师代表 4 3月 数学 高中 “高中数学文化教育”专题研究 项目组成员、专家、列席教师 8月 12月 5 11月 历史学科 初高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 第二阶段研讨会 课题组成员、特邀专家 6 11月 生物 中学 生物学习室·学具研发与教学研究研讨活动 课题组成员、特邀专家 7 5月 体育 小学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园足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组成员 3月 初中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园足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8 4月 物理 高中 高中物理课程基地联盟活动 300人左右 9 9月 物理 初中 初中物理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相关学校 10 10月 英语 初中 推进区域初中英语教学 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 教研员

序号 时间 学科 学段 教研活动名称 参加对象 11 6月 质量监测 小学、初中 区域层面学生学业质量信息服务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成员 12 3月 数学 初中 初中数学实验工具的开发与设计研讨会 课题组成员、各市代表 7月 11月 13 4月 科学 小学 STEM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讨会 教师、教研员 14 信息技术 小学、初中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目标研究 课题组成员 15 综合实践 活动 中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能力培养与表现性评价研究 课题组成员 16 地理 中学 江苏省中学生环境素养测评及中学生环境素养养成研究 课题组成员 17 幼教 学前 幼儿园教育环境的优化 课题组成员 18 语文 初中 传统文化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组成员 19 德育 中小学 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实施模式研究 课题组成员

创新教育改革论文以创新教育引领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改革论文以创 新教育引领教学改革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教育改革创新论文:以创新教育引领教学改革 摘要:创新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实现形式。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学改革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本文分析了当前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因素,并以创新教育为理念提出了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希望能对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一、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概述 1.创新教育。进入21世纪,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是:加强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素质教育。为适应这一价值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展开。素质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阵地,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更侧重强调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

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 3.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是以创新教育为理念,素质教育为实现形式的,所以处理好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教育改革的成效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明晰二者关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二是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它同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大到教育目的、教育理念的创新,小至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新世纪的素质教育改革正是实现这一价值取向而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二、当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1)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法研究。长期以来,教师重视的是传授知识,强调的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消化和理解,即所谓“填鸭式”教学法[1]。这种忽视对知识技能获取过程指导的教法,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与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杜玉波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多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不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好办法不多,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力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为此,必须下决心向机制开刀,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应当包括: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基本前提。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要引导高校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所有的政策设计都应把握这样的导向。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拔录取到培养过程再到社会评价都需要改革,但对高校来说主要是培养过程的改革,而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具体说,要在“四个推动”上下功夫。一是推动形成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二是推动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

创新教育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创新教育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摘要] 创新教育,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够自至济已见端倪。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接见两院院士时他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育观念;新学生观;新教学观;新教师观 [前言]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的提出无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师教育对此观念转变。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有从思想上更新了观念,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实现创新教育。具体说来,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教学和教师自身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现。 [正文] 一、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教育,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够自至济已见端倪。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接见两院院士时他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钦要。人的创造力固然与天赋有一定联系,但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因此,从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由此提出,它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贯彻创新这一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是要把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压抑中解放出来,恢复他们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性,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具有实动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新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对学生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弱小的,没有能力的,可以支配的,强调他们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缺乏独立性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必然性、可能性。实际上,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 1、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 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正如《合作教育学》中所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