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的“亲密消费”:国家法理与民间信念的互构

21世纪中国的“亲密消费”:国家法理与民间信念的互构
21世纪中国的“亲密消费”:国家法理与民间信念的互构

【主持人语】 “

性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在国际上已有百多年的发展,在国内最近30年来也呈现出长足进步。最近30年来,中国人的“性”发生了有目共睹的急剧变化,不仅在个人生活的层面上成为很难回避的挑战,而且日益成为公共舆论的热点和切实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国社会学对此的研究仍然远远不够,

不足以回应社会的变革。本专题所选3篇论文,不仅因为研究对象都是目前缺乏研究的新鲜社会现象,更考虑到都是从社会学理论的高度和社会建构的方法论视角,做出了足以举一反三的解析与阐释,对于整体社会学研究有所裨益。

潘绥铭、侯荣庭的论文在三次全国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异性全身按摩与“三陪”的情况,提出“亲密消费”的新概念,探究这方面的国家理念与民间信仰之间的互动,以“互构”概念进行总结。这不仅对于当前中国的性文化剧变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而且具有引申到其他社会学领域的可能性。赵军、祝平燕的论文着重分析“

性侵害”与“性教育”间的“关联性”,参照式探讨两者间的互动机制与结果,同样具有“互构”的研究视角。此文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国内最新分类与提倡的“求全法”定性调查分析,与前一论文相得益彰。选取张楠的论文,

不仅仅因为它研究了“一夜情”这个最新的性现象,也不仅仅因为“一夜情”彻底颠覆了经典的“性/爱/婚三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设置,更在于作者立足于“场域与惯习”的舶来理论,深入具体地剖析中国的实践,提出自己具有本土化可能性的理论解释。

21世纪中国的“亲密消费”:国家法理与民间信念的互构

潘绥铭, 侯荣庭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摘 要] 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三次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异性全身按摩和“三陪”的中国人迅猛增加。笔者从中提炼出“亲密消费”的新概念,并总结出其意义在于:亲密的对象改变了、

产生的机制改变了、亲密开始独立于人际关系。这主要来自两种社会力量的互动:国家法理一直存在着过于广阔的浮动时空,客观上提供了法规失效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民间信念却把“性”建构出全新的定义与意义,又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经络等思想武器,最终在“亲密消费”中排除掉“性”的含义,使其获得了生活中的现实性。这种互动已经达到了“相互建构”的程度,使得“亲密消费”的新概念超越吉登斯所论述的“亲密关系”,而“互构”的视角则可以成为分析其他社会现实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 亲密消费;

国家法理;民间信念[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4)01-0064-07

一、

现象实证:异性全身按摩与三陪服务的兴起

笔者2000年、2006年和2010年完成“中国人的性”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是中国境内18-61岁的①、能识汉字的总人口。以城乡之别、人口规模与离婚率等

国家统计数据为分层指标进行多层等概率抽样。初级抽样单位(PSU)为县级地理区域,2000年为60个;2006年是120个;2010年为103个。终端

调查点为城市社区(三次依次为50、150、123)与农村的行政村(依次为10、45、37

)。在每个终端调查点中,按照居住者的总名单

 

2014年1月第46卷第1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4

Vol.46No.1

 

*①

收稿日期]2013-11-20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城市初级生活圈的变迁与重构”(11JJD840011)。 [

作者简介]潘绥铭(1950—),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性社会学。2000年的调查对象下限是20岁,

但经过统计检验,18-20岁的人口差别并不显著,

因此三次调查的数据合并使用。

进行等距抽样,再按照地理位置抽样法抽取流动人口。三次调查的有效样本依次为3815、5403、7202人;其中流动人口的比例依次为11.8%、

16.4%、21.5%;有效应答率依次为76.3%、79.6%、72.1%。

由于“性调查”的高度敏感性,笔者采用了如下实地调查方法:

不进行“入户抽样”,不在家中访谈,而是直接抽样到个人,邀请被访者到我们事先准备好的访谈室来,主要是小旅馆、居委会和周末的学校。

在封闭空间中访谈:保证访谈室中只有调查员与被访者两个人,同性别、一对一地访谈。

调查员与被访者素未谋面:组长上门动员、预邀但不进行访谈;调查员则不可能知道被访者的任何情况。

获得被访者的“知情同意”:在访谈开始之前就明确告知被访者,我们要询问性生活的问题,而且允许拒绝回答任何一个问题,允许中途退出。

使用笔记本电脑问卷程序进行访谈:在调查员教导之后,由被访者通过按键盘来独自完成问卷。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接近真实的方法。

在电脑问卷中设置了测谎功能、回答条件的限定、自动提示和解释、自动跳转。

所有调查结果使用PASWStatistics18(SPSS)进行复杂样本加权(complex sample)统计分析。权数是城乡分层、PUS、性别、年龄、婚姻状况。

笔者在问卷中所提的问题是:

现在,许多地方都有异性按摩,而且是按摩全身的。在过去的12个月里,

您在外面接受过这样的异性按摩吗?

①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三陪”服务,就是不过性生活,只是陪伴客人唱歌、跳舞、吃饭等,以此

来赚钱。②您接受过这样的“三陪”服务吗?

③在调查总体中,接受过异性全身按摩的人从2000年的9.1%增加到2006年的10.6%再增加

到2010年的19.4%。接受过三陪的则从2006年的8.2%增加到2010年的12.6%。两者都构成了统计学的显著差异。

从年龄段来看,从事过这两种活动的人都是越年轻越多,越老越少。

在女性达成总体中,虽然接受过异性全身按摩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0.1%增加到2010年的3.6%,但三次调查的总计却只有1.0%。同时,接受过三陪服务的女性虽然从2006年的0.4%增加到2010年的1.9%,但是平均起来也只有0.8%。女性的这种缺席,究竟是因为她们没有需求,还是因为没有条件与机会?可惜由于样本量过小,笔者未能进行任何深入的统计分析,只能留待定性研究的突破。

关于性服务,笔者的问题是:有些按摩里,包括抚摸、

刺激顾客的生殖器,或者给顾客手淫。在过去的12个月里,您接受过这样的按摩一共多少次?调查结果是,在2010年时,在过去12个月里接受过异性全身按摩的男人里,有8.4%的人同

时也接受了“打飞机”

④的服务。按照中国法规,“打飞机”已经属于“卖淫嫖

娼”⑤,因此本文暂不作深入分析。之所以要把数

据列举出来是为了说明:从接受异性全身按摩发展到接受“打飞机”服务的中国男人其实很少。由此可以证明在男人的生活实践中,按摩还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消费活动,与接受性服务还是被相对严格地分开。

关于男性的阶层分析⑥,首先,男人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职业与收入、不同的居住地级别(从村到直辖市)都发生了显著的作用。总的来

6 第1期

潘绥铭,等: 2

1世纪中国的“亲密消费”:国家法理与民间信念的互构 

①②

④⑤

⑥笔者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异性按摩”为标题检索到6篇文献,但均非学术研究。

民间对于三陪的定义比较含糊,有些人认为包括“陪睡”,有些研究把三陪纳入性产业。笔者无法苟同,因此按

照法规条文,强调了其无性的内容。在生活实践中,三陪被称为“坐台”,发生性交则被称为“出台”,二者泾渭分明,只不过有些情况下可能先后或同时发生而已。

笔者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三陪”为关键词检索到272篇文献,几乎全部为通俗读物,而且均与本研究无关。

性服务提供者为消费者做手淫。

1995年8月10日,

公安部《关于对以营利为目的的手淫、口淫等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Log

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结果,具体情况从略

看,这三方面地位越高的男人,接受异性全身按摩和三陪服务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是最低地位男人的1.5-6.3倍。也就是说,这两种消费更加被更高文化/职业/收入的、更大城市里的男人所需求。

二、概念提炼:亲密消费的定义与意义从上述的现象实证中,笔者提炼出①“亲密消

费”

这个新概念。②它指:人们在收费的娱乐休闲场所中,从服务提供者那里购买或者租用人际亲密行为。概括地说,就是把亲密当做一种商品来消费。在本文中,它仅指异性全身按摩和三陪,但是在生活实践中,其外延可以更加宽广。

这一定义中存在着下列关键点。首先,亲密消费不包括任何形式的性行为,因为那已经属于性服务与性产业了。其次,

亲密消费专指必须付费的租购活动,因此任何公益的、社区的或者亲友间的同样活动都不包括在内。第三,亲密消费必须是存在于人际交往之中的,发生在租购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任何独自的活动都不算。也不包括任何仅仅是观看的行为,

因为那不能构成经典的人际交往。第四,亲密消费基本上是按照身体接触的程度来确定其范畴,或者按照在该项活动中双方在人际关系上的亲密程度来判断。第五,亲密消费是租购者的一种主观故意行为,因此服务提供者(

按摩师、三陪女等),只是在从事亲密消费的工作或职业,而不是他们自己在消费。

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亲密消费主要包括:按摩(洗脚、足疗、洗头、全身按摩等)、三陪(现已扩展为陪聊、陪游泳、陪旅游等)。它们已经遍布中国的城乡,

形成一个相当庞大的产业,成为最近20年在中国社会发展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但是,亲密消费这一概念的提炼,不仅仅局限于对于上述社会现象的抽象,更是对于“亲密”这个本体在下述三个层次的变化进行了总结。

首先,亲密的对象改变了。在传统生活中,亲密是“相识、相近、相知、相亲、相爱”这一人际关系发展链条中的一环,基本上不可能发生在陌生人

之间。可是现在的亲密消费却颠倒过来,把陌生的对方作为租购的对象,而且恰恰以双方不结成进一步的关系为前提。

其次,亲密的产生机制改变了。在传统社会中,人际亲密只能是自然地、缓慢地、互动地、非商业化地产生与维系,很难“短、平、快”。可是目前的亲密消费却反过来追求临时的、短暂的、不继续发展的商业消费,甚至可能是“过把瘾就死”

。第三,亲密被独立化,就是从紧密的人际关系中被剥离出来,单独成为一种身心享受的载体,即所谓“玩的就是心跳”

。进一步说,亲密消费这个概念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现象新或者其本体新;也不仅仅在于它可以逆词序地描述和总结“消费亲密”这一相当普遍的社会行为;更在于它体现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互构”的视角和思路,具有提供更强解释力的可能性。这就是本文以下论述和通篇立意的基点。

三、国家法理对亲密消费的建构过程

对于亲密消费的兴起,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在一个对于“性”和身体接触异常敏感的、高度强调“人际关系”的、非常重视“道德风化”的社会里,亲密何以变成现在这样?何以能够被消费?何以被消费得如此之普遍?

尤其是,早在1992年国家机关就开始明文禁止“异性按摩”和“三陪”,而且陆续形成和表达出非常明确的国家法理③;但是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这就不仅仅是“执法不严”的简单问题,而是蕴含着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机制做出重大解读的可能性。

对于异性按摩(无论全身的还是局部的),在公安部1992年下发的一个有关文件中就已规定“对异性按摩公安机关一律不予批准”,其主要理由在于“创造更好的治安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

建设服务”④。也就是说,异性按摩这个活动,从

一开始就被置于国家最宏大的整体目标的管控之

6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6卷 

 

①②

③④

这是“扎根理论”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中的应用,本文不拟展开论述。

关于消费文化、消费主义、消费社会的文献浩如烟海,但笔者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亲密消费”和“消

费+亲密”为标题、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均未检索到任何文献。笔者再使用“亲密”为标题,检索到2,035篇核心期刊论文,但均与“亲密消费”无关。

作为整体,一个国家对于自己进行治理的依据、动机、目标与措施的表达。本文仅涉及有关领域。

公安部《印发〈关于创造更好的治安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报告〉的通知》(公发[1992]19号文件

下。在随后1993年的公安部专门文件中,禁止异性按摩的理由被具体化为:

“由于经营者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这类异性按摩场所易于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成为流氓、色情、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

象繁衍的温床。”①这表明在国家法理中,异性按

摩的丑恶,上至危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样宏大的国家目标,下至“有伤风化”,因此必须加以禁止。到1995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也发文,处分党员“接受全身性或其他色情性的异性按

摩”。②这样,国家法理就被再次升格为共产主义

者的理念。

对于“三陪”,在1993年率先对其发起攻击的

是《光明日报》。③到1994年,公安部就及时跟进,专门发文予以禁止,在其理由中,国家法理被

表述得更加清晰。第一个层次是把“三陪”定性为至少也会败坏社会道德:以“三陪”(陪酒、陪舞、陪唱)等形式进行色情活动的问题日趋严重,加剧了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蔓延,严重污染社会环境,败坏社会风气,腐蚀毒害青年,危害治安秩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该文件的第二个层次则是把禁止“三陪”明确地上升到国家法理的高度之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绝不能用牺牲精神文明建设的办法吸引外资。最近又强调,搞‘三陪’等不健康的东西是污染投资环境,那种认为‘三陪’有利于招商引资的看法是极其错

误的。

”④有意思的是,在1998年前后,个别地方的税务部门开始尝试征收“三陪小姐”的个人所得税,引发了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的一次大讨论,但是

到2001年却戛然而止。

⑤这表明在当时,国家法理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得以最强势地贯彻执行。

随后,“三陪”一词被国家正式定义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陪侍”。到2000年,上海市以人大常委会决定的最高规定:“娱乐场所单位不得提供以营利为目的的陪侍,或者为进入娱乐场所的人员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陪侍提供方便和条件。”“禁止进入娱乐场所的人员在娱乐场所内从事以营利为

目的的陪侍。”⑥时至2006年,

对于“三陪”的禁止再次升格,在国务院颁发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明确规定:禁止“提供或者从事以

营利为目的的陪侍”

⑦。应该说,以上的国家法理是有根据的,因为按照笔者前述的三次全国调查,多数“非主流的性关

系”

⑧都与接受异性全身按摩或三陪服务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⑨可是从上述历史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这些禁令中所体现出的国家法理呈现为一个光谱式的分布,其最低界限是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其最高界限则捍卫改革开放与引进外资的国家目标。这固然可能是出于社会治理的现实考虑,也可能是出于“

上纲上线”的“路径依赖”;但是确实给这些禁令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浮动时空。结果,在需要强化宏大目标的时候,“严厉打击”的倾向就会成为一种政治化的选择;可是除此之外,“放任自流”又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结局。尤其是,这种倾向于“搞运动”的执法方式,其时机、理由和效果都很难上升到理性的层次来进行社会动员,结果造成国家法理出现了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是大起大落。这不仅难以服众,更无法凝聚人心,客观上磨损了国家法理的道义权威。

正因如此,2006年之后,

以上各项禁令在生7

6 第1期

潘绥铭,等: 2

1世纪中国的“亲密消费”:国家法理与民间信念的互构 

②③④⑤⑥

⑦⑧⑨

1993年4月28日公安部《

关于如何对待异性按摩、博彩等问题的批复》。《

中央纪委办公厅做出关于共产党员接受异性按摩应如何处理的答复》,转引自《支部建设》1995年第10期第9-10页。

《“三陪”———娱乐和消费文化中的腐败现象》、《学者如何看“三陪”》,载《光明日报》1993年3月26日、27日。1994年6月6日公安部《

关于坚决查处娱乐场所“三陪”活动的通知》。笔者使用《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有关“三陪小姐征税”的文章9篇,主要集中讨论是否应该征税,本文就不再一一列举。它们全部集中于1998年到2000年之间,

以后再无。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的决定,2000年12月

15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00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有多个性伴侣、买性与卖性、找小姐、一夜情、交换性伴侣、群交。Log

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结果,具体情况从略

活中基本上名存实亡。①从学理来看,国家法理

原本具有足够的强制力和操作手段;之所以难于实现,就是因为它与民间信念②出现了分歧,最终在双方的互动之中,相互建构出目前的状况。

四、民间信念:亲密消费的“性意义”之再建构最近30年来,亲密消费之所以能够不顾禁令在中国蔚为大观,不应该仅仅归咎于民众的“有法不依”或者商业力量的“一切向钱看”。在各式各样民间自发行为的背后,应该说一种新的民间信念已经形成。它至少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巨大意义。

第一个方面是亲密消费极大地扩展了中国人对于“性”的概念,出现了全新的定义与意义。这也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性”的外延被扩大了。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相信“性的生殖器中心论”

与“惟插入论”,似乎只有阴茎插入阴道才是性。

③可是在亲密消费中,接受者的感受可以来自全身任何部位的被接触,而不仅仅是生殖器,也不仅仅是直接的性刺激(异性全身按摩);还可以仅仅来自于皮肤接触甚少的“

密切相处”(三陪)。其二,由于外延的扩大,中国传统的“性”的内涵也就不得不扩大了。中国人(尤其是男人)前此总是倾向于把性高潮视为性的唯一感受。现在,亲密消费所带来的“舒服”或“怡然”也被纳入了性的内涵。

这二者相加,就促使中国人的“性”在异性全身按摩中开始“

身体化”(全身化)了,不再仅仅是“器官式”(局部式);在三陪中则是开始“感受化”(意义化),而不再仅仅是“生物式”(行为式)

。民间信念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托古非今”。中国目前的异性全身按摩,基本上都打着“中

医”、“养生”、“保健”或“舒筋活血”的旗号,可是基本上并不包含推拿与正骨这两个正规的中医内容,也没有文献可以证明这是一种正规的治疗方

法。④更典型的是“足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它只不过是获得身心之“爽”的新手段之一。

⑤但是由于它附会于经络学说,所以不但成为民间信念中最强大的部分,而且迫使国家法理无法对其做出任何正式的禁止。

“三陪”古已有之,一直被作为“狎”而区别于

“嫖”。[1]

目前中国的三陪也主要存在于“青楼”式

中高档娱乐场所,而不是“娼寮”式低档场所。三陪的服务内容其实仅仅从吟诗作画发展为唱歌跳舞,也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民间信念恰恰是依托于这一历史,日渐成功地把三陪定性为传统的延续或者复兴。

这两种情况都表明,一切新的快乐与享受都不得不植根于最古老的传统,才更加可能争取到最广阔的大众认同与现实市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还无法迅速地接受赤裸裸性的快乐主义,只得用“传统”作为思想武器。但是反过来看,这种“托古”又恰恰足以成为难以抵御的进攻武器,直接抗衡当今的禁令。

这样的民间信念,与国家法理一直进行着博弈。自从禁令刚刚颁布开始,就有学者提出“不能

一概而论地取缔,

搞‘一刀切’地管死”;[2]

一些领导干部也存在着“有进步作用”、“无碍大局”、“难

免”、“难搞”等想法。[3]

到了21世纪互联网迅猛发

展之后,

不仅民间舆论认为“这些禁令根本就实行不了”,[4]

就连一些体制内的研究也“建议公安部

门修改过时的违禁条款,如将‘禁止异性按摩’修

改为‘禁止色情按摩’

”。⑥这些看法虽然到目前8

6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6卷 

 

②③

有的网友反映:“举报歌厅以盈利为目的的有偿陪侍举报N多次,却无人管”,见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ht-

tp://liuyan.people.com.cn/thread.php

?tid=2182483&fid=539。社会成员凝聚出来的主流看法,

往往是自发的和弥散的,却又是可确定的与有效的。本文仅涉及有关领域。例如,即使1970年代出生的北京白领女性也往往认同于此。参见黄盈盈:《身体、性、性感》,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笔者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全身按摩”为关键词,没有检索到任何核心期刊文献。此外虽然检索到7篇科普文章,但是均发表于《按摩与导引》和《双足与保健》这两个非学术研究的刊物上。

笔者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足疗”和“足底按摩”为关键词检索到21篇核心期刊文献。但是无论中西

医均把它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辅助手段,无一视为独立的治疗方法。

四川省商务厅网站,http://www.sccom.gov.cn/xxfb/priManager.do?behavior=pri&id=68400&pag

e=/page/gzyj/pri.js

为止仍然没有造成国家法理的任何改变,但是生活实践却足以证明:目前中国的亲密消费的兴盛,是民间信念与国家法理双方互相建构的结果。

五、讨 论

亲密何以能够被消费?

对此,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其一是需求产生供给的经济学理论;其二是消费化理论:万物皆开始被消费,亲密自然也不例外。可是这两种理论解释①都是归因式地寻求“

为什么”(why

),却无法建构式地解释“何以如此”(how),即亲密是怎么变成可以被消费的?

亲密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生存体验,在传统上它被认为只能从非商业的人际关系中、运用非商业的手段来获取与维系,所谓“金钱买不来爱情”说的就是这一特质。那么,目前亲密消费的当事人究竟是如何克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尴尬,

从商业租购行为中去获得亲密的享受呢?

②在前述各项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来自于、标志着、成果于中国民间日常生活文化的发展。

首先,21世纪的中国加速度地进入以城市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陌生人社会”、“逃避自由”等情况③林林总总,犹如天降。结果,传统意义和原有形式的“亲密”不但日益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而且恰恰是由于对它的“抢购”催生了其“被消费化”。因此,本文前述的国家法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历史的不适应,而民间信念也只不过是众多个体对于疏离的焦虑加上商业力量的自觉行为的合力之产物。可是,当前这种双方互构的结果其实也并不灰暗,仅仅是不符合“道德只能不断纯洁”的“一元进化论”而已。

进一步看,目前亲密消费的意义,已经处于转

变为刻意追求整体身心快乐的过程之中。为此,至少有一部分人不惜破坏或者抛弃传统社会对于“亲密”所设定的种种前提与规则,也不惜为此而使用被传统所鄙视的租购手段。这种生活实践已经远远超越单纯的“性”的范畴,成为一种整体文化建构的表现之一。它正在日益解构从孔夫子到“文革”那种以精神的高尚来压制肉体的粗俗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管理制度,具有建构出中国未来的快乐文化的可能性。

在包括译著在内的中文文献里,所有关于“亲密”的著作和论文,都仅仅指向3个领域:亲密力、亲密行为和亲密关系;均未涉及本文所定义的亲

密消费的内容。④因此,本文的理论对话不得不

仅仅针对这种学术研究的现状:为什么“亲密消费”

没有被纳入学者们的视野?笔者的分析是:几乎所有文献都一直把“亲密关系”

或者“亲密行为”这样的术语当做一个完整的词汇来使用,几乎就是广义的性关系或者性关系中行为的别称⑤,却没有意识到:亲密(intima-cy

)不仅是一个可以相对独立出来的概念与实践,而且已经并不必然结成经典意义上的性关系了,甚至就连非商业的、最一般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不存在。所以,如果仍然仅仅在“关系”的范畴之内讨论“亲密”的问题,或者仅仅把“亲密”当作“关系”的定语,那么就都已经落后于生活的发展了。

尤其是至迟到20世纪末期,西方和中国均已进入消费社会。学者们之所以没有意识到亲密已经开始被消费了,

至少没有纳入他们的分析范畴,最主要的可能性是他们囿于亲密的经典定义,缺

乏观察社会实践时的“光谱式思维”[5]的研究视

角,

坐失良机。当然,至少对于西方著作来说,这很可能是因

6 第1期

潘绥铭,等: 2

1世纪中国的“亲密消费”:国家法理与民间信念的互构 

①②

③④

这两方面的论述浩如烟海,本文不再一一引用。

北京一带在男人中流传一个描绘三陪服务的顺口溜:“小姐摸摸先生的手,先生的心儿在颤抖;先生摸摸小姐的

手,二百块钱她拿走;回家摸摸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这里面没有性,也没有多少人际关系,却有一种怡然的亲密,而且只能用钱来换取。在笔者对于“男客”的定性访谈中屡屡听到他们的主述:不一定都是做,按摩按摩、陪陪、聊聊也不错,花点钱也值得。参见潘绥铭:《“男客”的艾滋病风险及干预》,台湾:万有出版社,2008年。

社会学对于这些现象的研究犹如汗牛充栋,不再一一列举。

题目最相似的著作是:(美)薇薇安娜·A.泽利泽著,姚伟、刘永强译:《亲密关系的购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但是它仍然是分析经典的性关系,

与本文无关。例如最流行的是:(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陈永国、汪民安等译:《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

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月

为,西方社会里亲密消费的实际规模与发展速度都远逊于中国。但是这也足以提示中国学者:亲密消费才是中国特有的真问题,

也是尚未被注意到的本土宝藏。所谓的学术原创只不过是放下身段去努力发掘之。这应该成为中国学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才会强化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可能性。可惜笔者不才,只能寄希望于后来者了。

[ 参 考 文 献 ]

[1] 江晓原.

宋代妓女三陪体制化[J].政府法制,2011,(12).

[2] 马骁.

“三陪”是个“度”的管理问题[J].河北公安学刊,1994,(1).

[3] 朱勇.

试析公共娱乐服务场所“三陪”女郎的特点及成因[J].公安大学学报,1994,(4).

[4] 名存实亡的“

禁止以营利为目的陪侍”[EB/OL]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3212956/2736/67/05/5_1.html,2012-01-28

[5] 潘绥铭,

黄盈盈,王东.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Intimacy Consumption”in the 21st Century 

in China:A Mutual Construction between National Law and Folk 

BeliefPAN Sui-ming 

&HOU Rong-ting(Center for Studies of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Abstract: The random sampling results of the three population censuses in 2000,2006and 2010re-veal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the Chinese people who have received full massage of the opp

ositesex or similar services.This paper adopts the new concept of“intimacy consumption”and explains itsconnotations as follows:Because the changes in the intimacy object and its generation mechanism,in-timacy 

becomes independ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socialforces,one being that the related national law is too vague or ambiguous to be implemented in manycases;the other being that the related folk belief has some brand-new definitions about sex.As a re-sult,it leads to a kind of“intimacy consumption”without sexual implications in reality through thechannels of popularizing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s like health maintenance.This interactionhas reached a kind of“mutual reconstruction”different from Anthony Giddens’“intimacy”,whichshould have much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ies of other social p

henomena.Key words: intimacy 

consumption;national law;folk belief[责任编辑: 黄龙光]

7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6卷 

 

决定你成功的21条信念

1、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不是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要不要跳?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等到事实结果的出现,而只要看看一开始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就已经知道答案了。不要自我设限。每天都大声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2、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AB C情绪理论”: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叔本华名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做出不同评价与解释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根源!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根源。 3、我是我认为的我。 有什么样的自我期望,自然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就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你就会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要想结果变得更好,先让行为变得更好;要想行为变得更好,先让态度变得更好;要想态度变得更好,先让信念变得更好;要想信念变得更好,先让自己选择更好的自我期望。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最终你就会是什么。 因为,正如《自我意向心理学》的核心结论:我是我认为的我,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 4、成功是因为态度。 “影响力训练”机构曾经作过上万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决定一个人成为成功者的最关键要素中,80%属于个人自我价值取向“态度”类因素,如各种能力;20%属于运气、机遇、环境、时间、天赋、背景等所谓的客观因素。 能否驾驭客观的因素,还是因为你的态度,因为它根源于我们对待客观因素的态度,以及把握客观因素的技巧。成功100%都是因为态度!让我们记住这一令人吮指回味的结论,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成功,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过去,把握今天,准备未来。 5、过去不等于未来。 决定今天“技巧”高低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待技巧的态度;决定明天“技巧”好坏的也不是明天,而时今天对待技巧的态度。我们的今天是由过去所决定的。而我们的明天由过去决定,由今天所决定的。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的成败,只代表过去,未来要靠现在。过去成功了,不等于未来还会成功,过去失败了,也不等于未来就要失败。成败都不是结果,它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不论过去怎么不幸,如何平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只要你对未来保持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现在就作一个决定:明天,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6、人,因梦想而伟大。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梦想,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实践一个伟大的梦想,伟人之所以伟大,根源于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有哲人云;人,因梦想而伟大。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梦想黑人与白人们平等、自由;孙中山之

中学生消费行为及观念状况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行为及观念状况的调查报告 课题组长: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一、问题提出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家长们对自己子女过度宠爱,所给零用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呢?这些消费开支合理吗?高中生应建立怎么样的理财观念?现在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做一些调查,进行一些研究。 二、研究目标 预设目标: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费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达到目标:了解现在中学生消费状况,分析中学生的消费状况合理的一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写论文,实现预设目标。 三、研究过程 我们的课题调查,采用的是调查分析法。回收的有效问卷36份(男生18份,女生18份)。调查问题全部为客观选择题,然后对答卷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根据结论,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建

设性的意见。 总体来看,50%左右的家长基本同意子女从事兼职,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顾虑;25%左右的家长完全同意子女从事兼职,并予以鼓励;20%左右的家长不同意子女从事兼职,他们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还有极少数家长完全不同意子女从事兼职。 准备阶段:在众多课题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我们都感兴趣的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资料后,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讨论并制成了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阶段:把调查问卷派到同学们的手中。调查对象是高一的男女生。 统计整理:采用人工统计法,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对回收的3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报告撰写:首先对统计的数据作认真彻底的分析,另外还参考查

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调查报告.doc

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调查报告 实践活动参加人:魏俐洁小组 实践主题: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时间:2016.8.10.----2016.8.15 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现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家长们对自己子女过分宠爱, 所给零花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这些消贯开支合理吗?希望通过调查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贯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我采用调查分析法,把调查问卷派到同学手中,回收有效问卷30 份,采用人工统计法,对统计的数据作认真彻底分析,得出结论。 —. 中学生消费状况的合理性 1.合理的消费观念 据据调查表明,约65%的中学生每月花费比较合理,只有小部分中学生的花销较大。同时,注重质量的占60%,这说明过度追求名牌的消费观念将成为过去,理性消费渐渐成为主流。50%的中学生有为自己做过“财务计划”。 2.消费内容的合理性 调调查表明中学生的消费不仅仅满足于衣食这种基本需求,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比例也在上升,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 上网查询资料,体闲娱乐已成为当代中学生的时尚消费。学习资料是中学生消费中继食品,上网消费以后,居于第三的消费内容,这说明

中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很高。 3.消费方式的现代化 调调查结果表明,约11%的中学生使用过银行卡,表明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4.对于消费的正确思考 调调查显示,95%的中学生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这种经济来源稳定 可靠数目可观。85%的中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过家庭的经济情况, 他们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现时,这说明中学生再也不是过去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而逐渐成为能为父母家庭分担责任的主人翁。二.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消费结构仍有片面性 调调查显示追求品牌的中学生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中学生的消费观念显然是进入了误区,这也反映了中学生消费中不合理的一面。当一个中学生满身名牌,穿戴时髦的时候,所显示的并不是那个中学生的个人价值,却是虚荣和不和适宜。作为一个中学生,其个人价值在 于勇敢向上、勤奋、智慧、活跃的思想以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 于他的的独立性。这样的中学生充满自信,无论是否穿戴名牌,都不 影响他们的个人的魅力。相反,如果一个中学生只能靠外表名牌来支撑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的话,这个中学生毫无自信,己经“一无所有”了。 2.攀比现象严重 调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十分严重。这种不好的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 一、课本分析 生活消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容是:了解消费心理面面观、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从学生身边的消费现象入手分析消费心理的表现,怎么这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同时又是对前面消费及其 类型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为后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把握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展开铺垫 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当前社会上常见的几种消费心理及其基本特征;知道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理解四大消费原 则的含义及其主要容。 (二)能力目标 在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用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正确。 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四、学生分析高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 考,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生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展示、情景活动、视频播放、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心理测试]同学们的压岁钱是怎么花的呢?下面三种方式中,你属于哪一种? [多媒体展示]: A.立刻去商店把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全买回来,反正是“意外”之财,花光也行。 B.列一份购物清单,买一些自己切实需要的东西,合理分配。 C.尽量不花,也许以后有急用,把钱攒起来。 [教师过渡]我们花压岁钱的方式,往往反映了我们是什么类型的消费者,同学们可以看一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 [多媒体展示]: A──大手大脚的奢侈型消费者 B──理智型的消费者 C──吝啬鬼型的消费者 [教师引导]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理智型的消费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受一些不良的消费心理所影响,从而走上不理智消费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就必须首先了解各种各样的消费心理,自觉克服不良的消费心理,把握正确的消费原则,树立良好的消费观。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哪些呢? 二、讲授新课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教师述]老师有一个朋友小A,最近特别烦恼,原因是他们家要买一辆小汽车。同学们也许 纳闷了,买一辆小汽车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啊,怎么会烦恼呢?情况是这样的,他们家因

决定人生成功的21个信念

人生成功的21个信念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接下来实验者再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 1、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再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了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

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 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人也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就像刚才的“玻璃盖”虽然被取掉,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人们往往因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这个玻璃杯子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拿一根小棒子突然重重地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盏酒精灯在杯底下加热,当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它就会“嘣”的一下,跳了出去。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时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不是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要不要跳?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等到事实结果的出现,而只要看看一开始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人生成功的21个信念_人生励志.doc

人生成功的21个信念_人生励志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接下来实验者再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 1、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再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了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 人生成功的关键 有一位老禅师,他发现自己有一个徒弟非常勤奋,不管是去化缘,还是去厨房洗菜,这个徒弟从早到晚,忙碌不停。 这小徒弟内心很挣扎,他的眼圈越来越黑,终于,他忍不住来找师傅。 他对老禅师说:师傅,我太累,可也没见什么成就,是什么原因呀? 老禅师沉思了片刻,说:你把平常化缘的钵拿过来。 小徒弟就把那个钵取来了,老禅师说:好,把它放在这里吧,你再去给我拿几个核桃过来装满。 小徒弟不知道师傅的用意,捧了一堆核桃进来。这十来个核桃一放到碗里,整个碗就都装满了。 老禅师问小徒弟:你还能拿更多的核桃往碗里放吗? 拿不了了,这碗眼看已经满了,再放核桃进去就该往下滚了。 哦,碗已经满了是吗?你再捧些大米过来。 小徒弟又捧来了一些大米,他沿着核桃的缝隙把大米倒进碗里,竟然又放了很多大米进去,一直放到都开始往外掉了。小

消费观念及行为

消费观念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消费是从来都有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地解放、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不同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社会状况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产生了分化。中学生作为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观念也千差万别。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使得近二十年来人们的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将人们对子女的关切程度推向顶峰。因此,人们对于子女的需求总是尽量满足,这也帮助了中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立的消费观念。于是,泡网吧、首饰、电脑游戏、名牌 在很多中学生身上体现了出来,盲目攀比、挥霍无度等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而接踵而至。不良的消费习惯其危害是难以想象的,它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念是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我们进行此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调查现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了解中学生们对于消费的不同看法和见解,针对所得的研究成果发出倡议,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我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人们重视中学生的消费问题,以引导中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消费态度和消费习惯,逐步培养出良好的消费观念。 每个中学生都是消费者,每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小组就这个课题进行了社会问卷调查。 为了提出好的解决对策,我们小组仔细分析了这种消费观念产生的根源。我们认为,它的产生主要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二、影响因素: ㈠主观因素: 高中生消费意识仍较差,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外表,在意别人的看法。吃、穿、用、行都讲究名牌,原因就是名牌漂亮,更显档次,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 从众心理在作怪。同学之间都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就是 别人有,我也要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别人有手机,我也要;别人有名牌鞋,我也要;别人吃的好,我也要 因而形成了一种畸形消费状态。 求异心理的影响。现在面临着强大的学习压力,也许因为学习上的不如别人,心理产生了一种自卑感,想在别的方面寻找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是想要张显个性。于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心态便对高中升的消费趋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㈡客观因素: 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改善了,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于是一些出手阔绰的 贵族 出现了,为了 面子 不惜付出高代价。另一方面,人情消费也越来越重。一些高中生过早地受到社会风气影响,向大人看齐,贵重物品的 礼尚往来 也造成了消费的错误观念。 父母和长辈过分溺爱。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他们当成家里的 小皇帝 ,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无论孩子的消费是否正当都予以满足。有的节日,特别是春节,有些学生的 压岁钱 多的数不胜数,父母、亲戚给了又给,而作为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有钱花到没钱止,而可消费的方向相对而言又比较少,于是这部分 多余 的钱就用来买手机等高价格消费品。这样就等于纵容了他们步入消费的误区。 学校教育的不足。为了应对应试教育中各校成绩的竞争,满足高考需要,学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

决定你一生成就的21个信念—易发久讲座原文(经典)

决定你一生成就的21个信念 1. 我是最棒的 2. 我是一切的根源 3. 我是我认为的我 4. 成功是因为态度 5. 过去不等于未来 6. 人,因梦想而伟大 7.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8. 成功一定有方法 9.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10.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11. 天助自助者 12. 你越努力,你的运气就会越好 13. 我要,我就能 14. 决心决定成功 15.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16. 每天进步一点点 17. 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 18. 只要不服输,失败就不会是定局 19.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20. 人人都能成功 21. 立即行动 全文如下: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易发久。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一开始仅在于思考问题方式的不同,不知你是否也认同它。我步入训练界之初,是从事销售技巧训练的。销售技巧其实是很简单的,几天差不多就可以教完。可是当我教完所有技巧之后,我发现大部分销售人员的业绩并没有得到持续的增长。一段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销

售员持续的业绩百分之八十并不来源于技巧的本身,而来源于他在销售时候的心理状态。于是我就立即决定缩小我的训练领域,专门从事销售心理的专业训练。事实证明,效果立即大不一样。 后来的几年的训练实践,我又发现成功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无论什么领域,最后突破的方法几乎都殊途同归,那就是成功根源于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根源于他对问题的看法,根源于他的态度和信念。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位拥有24项国际专利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林先生。有一次林先生回国,坐飞机途经地中海上空,突然飞机发生故障,出现了剧烈的颠簸,飞机上的人群开始由紧张而骚动,空中小姐也想尽力控制局面,极度恐慌的人们仍然是慌作一团。林先生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吓得发抖,紧咬的牙关都快渗出了血丝啊!脑袋完全是一片空白,此刻什么金钱、地位、荣誉等等早已被吓得烟消云散,所剩下的就只有对死亡本能的恐惧。 然而,无意间,他突然看见邻座有一位客人非常奇怪,他居然一脸安祥,在那里祈祷。那可能是一位教徒,他在祈求上帝保佑。后来飞机最终还是奇迹般地迫降成功。飞机着陆以后,可能是受惊吓过度,林先生发现自己居然好几分钟站不起来,但是邻座那位客人从容地拧着自己的行李走下飞机,一下飞机,只见他把皮箱往旁边一扔,扑通一下就跪在地上感谢上帝,完毕以后呢,他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若元其事地拧着他的行李,就这样离开了机场。 林博士自认为自己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本应该可以坦然地面对死亡,可他想,为什么当时自己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控制那本能的恐惧感,而那位教徒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 这件事情对他刺激很大,这个刺激倒不是因为这件意外事件的本身,而是因为后来他终于悟透了其中的一些奥秘。当然,其中道理非常简单。在飞机出事故的整个过程当中,那位教徒满脑子都是上帝保佑,快来搭救我等等。试想,一旦飞机安全着陆,这个教徒他会怎么想?他会说:哇,上帝果然无所不能,感谢上帝,感谢上帝!如果飞机真的失事了呢?他又会怎么想?噢,上帝,真的感谢你,这么快就能够上天堂,这么快就能够见到你。也就是说,不管飞机失事与否,面对死亡,这位教徒始终都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因为他有一个信念:上帝与我

18岁—35岁消费者行为分析

每个消费群体都有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因此,企业积极争取消费对象时要区别对待。 1、青年消费者群 1.1、青年消费者群的总体特点(18岁——35岁): (1)青年消费者群人数众多,是仅次于少年儿童的另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群。 (2)青年消费者群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很大的购买潜力。进入这一时期的消费者,已具备独立购买商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尤其参加工作了有了经济收入的青年消费者,由于没有过多的负担,独立性更强,购买力也较高。因此,青年是消费潜力巨大的消费者群。 (3)青年消费者群的购买行为具有扩散性,对其他各类消费者都会产生深刻影响。他们不仅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其购买意愿也多为家庭所尊重。他们有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因此,青年消费者群应成为企业积极争取的对象。 、小青年消费者(18-25)群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未婚青年消费者群在消费心理与行为方面与其他消费者群有许多不同之处。 (1)追求时尚、表现时代。青年消费者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冒险和献身精神。任何新事物,新知识都会使他们感到新奇、渴望,并大胆追求,在消费心里与行为方面表现出追求新颖与时尚,力图站在时代前列,领导消费新潮流。所以,青年往往是新产品、新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 (2)追求个性,表现自我。处于青处时期的消费者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追求个性独立,希望确立自我价值,形成完美的个性形象,因而非常喜爱个性化的商品,并力求在消费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3)追求实用、表现成熟。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趋于稳定的成熟,因而在追求时尚、表现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要求商品经济实用,货真价实。由于青年人大

成功的21个信念

《决定你一生成就的21个信念》每天听两遍,连续21天,奇迹将出现在你身边! 1. 我是最棒的 2. 我是一切的根源 3. 我是我认为的我 4. 成功是因为态度 5. 过去不等于未来 6. 人,因梦想而伟大 7.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8. 成功一定有方法 9.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10.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11. 天助自助者 12. 你越努力,你的运气就会越好 13. 我要,我就能 14. 决心决定成功 15.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16. 每天进步一点点 17. 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 18. 只要不服输,失败就不会是定局 19.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20. 人人都能成功 21. 立即行动 决定一生成就的21个信念 1、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再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了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 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 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人也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以后,他们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

洛龙区2015年度成教优质课教案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理性消费 姓名:马婷婷 单位: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 电话: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 教学目标: 1、了解消费方式及消费观念的变化。 2、学会合理消费。 3、了解非理性消费的心理因素,走出消费误区,提高合理消费的能力。 4、理智对待消费,摆脱消费中攀比虚荣心理,确立节俭消费观和绿色消费 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帮助学生走出消费的误区,增强学生合理消费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合理消费。 2、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理性消费 案例:(观看天价满汉全席资料)2003年1月6日,有这么12个人,在这里一餐吃掉了万多元的满汉全席,其中一两茶叶1万多,一瓶酒的价格是万元。 学生看完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结论:这不是正常消费,这是非理性消费。 二、认识非理性消费 (一)非理性消费的影响因素: 便宜,冲动,发泄,盲目,轻信,摆谱,攀比 小结:其实,大部分人在非理性消费后都会感觉懊悔,但是其中有些人会在懊悔之后的一段时间又开始重复这样的行为,成为“强迫性购物狂”。他们疯狂花钱背后有什么原因 (二)非理性消费的剖析: 非理性消费与理性消费相对应,是指对自己的需求和欲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没有清楚的了解,不能合理地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为:不能理智地判断自己的消费需求,认识消费对象;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

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体现为冲动、攀比、炫耀消费,消费方式表现为过分地节俭或奢侈。 三、认识理性消费 (一)回归理性,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作为一名理性的消费者,我们要追求性价比高的消费品。为此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要做到:同类商品比功能,同样功能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做到货比三家。 (二)正确的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应该是:家庭消费必须与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三)消费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1、消费前:先作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钱要花的巧。 2、消费中:选择商品时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钱要花的值。 3、消费后: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行可持续消费。 (四)做理智的消费者(消费原则): 原则一:作好预算,适度消费。 原则二:避免非理性消费。 原则三:不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原则四: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 原则五:勤俭节约,注重精神需求,提升精神境界。 四、拓展阅读: 李嘉诚,汉族,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1947年,李嘉诚因不愿长期寄人篱下,便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1948年,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的他便升任塑料花厂的总经理。1950年,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21个信念原文

决定一生成就的21个信念 1.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 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她们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就像刚才的“玻璃盖”虽然被取掉,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人们往往因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这个玻璃杯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拿一根小棒子突然重重地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盏酒精灯在杯底加热,当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它就会“嘣”的一下,跳了出去。 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要不要跳?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等到事实结果的出现,而只要看看一开始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不要自我设限。每天都大声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2.我是一切的根源 “ABC情绪理论”: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叔本华名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作出不同评价与解释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决定你人生成功的21个信念

决定你人生成功的21个信念 结果决定于行为,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信念,永远记住: 1 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时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不是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不要自我设限。每天都大声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2 我就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4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做出不同评价与解释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根源! 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根源 3、我是我认为的我 有什么样的自我期望,自然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 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就选择什么样的态度; 有什么样的态度,你就会什么样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要想结果变得更好,先让行为变得更好; 要想行为变得更好,先让态度变得更好; 要想态度变得更好,先让信念变得更好; 要想信念变得更好,先让自己选择更好的自我期望。 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最终你就会是什么。 因为,正如《自我意向心理学》的核心结论: 我是我认为的我,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 4 成功是因为态度.失败也是因为态度 能否驾驭客观的因素,还是因为你的态度,因为它根源于我们对待客观因素的态度,以及把握客观因素的技巧。 成功100%都是因为态度! 让我们记住这一令人吮指回味的结论,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成功,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过去,把握今天,准备未来。

5 过去不等于未来,现在就决定明天要做怎样一个人 正如决定今天“技巧”高低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待技巧的态度;决定明天“技巧”好坏的也不是明天,而时今天对待技巧的态度。我们的今天是由过去所决定的。而我们的明天由过去决定,由今天所决定的。 过去不等于未来。 过去的成败,只代表过去,未来要*现在。过去成功了,不等于未来还会成功,过去失败了,也不等于未来就要失败。成败都不是结果,它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不论过去怎么不幸,如何平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只要你对未来保持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现在就作一个决定:明天,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6 人因梦想而伟大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实践一个伟大的梦想。 伟从之所以伟大,根源于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有哲人云;人,因梦想而伟大。 7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方法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让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框框,不要总是“自我设限”。假使“不可能”已成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口头禅”,他们已习惯对自己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这样的氛围,也许就注定他们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被那些不说“不可能”只专注找方法的人所淘汰。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 让我们调整好自己的注意焦点,把,“不可能”这个消极的字眼从我们的“私人词典”或“企业词典”中永远删去,因为即使真的遇到难题,我们至少还可以说: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8 成功一定有方法 所有看似复杂的事情,或看似难以解决问题皆可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成功一定有方法。 9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要成功,绝对有借口;有借口,绝不会成功。只有失败者才会为粉饰自己失败的行为而四处寻找借口。 成功者,永远只会专注于找方法。 10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记住,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这就是命运。

当代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伦理

当代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伦理解析 内容摘要:我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伦理的形成由于受到传统消费文化、外来消费文化和主流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等特点,中产阶层通过消费来显示个性和品味,注重消费活动中商品所体现的“时尚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消费来排解压力,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存在。文章指出,应弘扬中华文化,通过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来引导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形成积极向上的消费价值观,对大众消费文化价值观起到良性引导作用。 关键词:中产阶层消费行为消费伦理 培育和扩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我国贫富差距,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在对中产阶层的诸多研究内容中,其消费行为所体现的消费价值取向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中心。在全球化和外来消费文化(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新的消费文化正在中国形成,中产阶层消费价值取向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是大众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引导的重要力量,分析中产阶层消费价值取向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形成 消费是最能够体现阶级阶层状况的行为,从西方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现代社会消费状况可以看出,广义的消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纯粹的物的消费,看中物品的使用价值,目的是维持人们基本

的生存需要;第二是交换价值的消费,注重商品的含金量,目的是证明自己较强的购买能力,显示自己的金钱和富有;第三是对符号价值的消费,注重商品的文化内涵,表现自己的个性品味以及独特的审美眼光等。 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逐渐形成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实现的,与其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基本相吻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那段时期,我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之下,社会消费品非常有限,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对食品的需求上。消费观念方面,我们一直受传统的以俭为主、反对奢侈的观念影响,强调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体现出“从众”的特点,消费需要与欲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没有通过消费来显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经济条件。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产阶层处于雏形阶段,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消费为他们提供这样的途径。富裕群体通过不同于传统的消费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生活品味,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认为的,新兴的有闲阶级,在具备了各种条件之后,就开始极力的模仿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他们喜欢用消费来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这种消费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消费”,先富群体的炫耀性消费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通过高额消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二是以

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消费观 1682,我想我们很多人都很清楚这个数字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没错,这个数字就是2017年天猫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1682亿元。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呢,2016年河池市全年GDP为657亿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个数字是如何的惊人。这个数字说明了我们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但是背后也有太多关于过度消费的新闻,过度消费已经成为了社会聚焦的一个问题,其中这些过度消费者不乏我们当代大学生。 理性消费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民族的文化传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效的提升,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也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作为当前的消费主体之一,也是未来消费潮流的引导者。然而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的经济来源都是来自于父母,经济独立性差,自控能力不强,对此我提出几点关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倡议: 第一、我们应该认清我们目前的身份,我们是一名大学生。目前没有收入来源,日常开支来源于父母,要学会看菜下锅,合理支配消费。随着当代购物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线下的商场,还是如日冲天的网络电商。都极大改变了人民购物方式,便捷,高效的购物节奏,引发了很多年轻大学生在没有消费能力的情况下,超前消费,特别现在很多网店,手机实体店甚至可以分期付款,零首付购买价值较

为昂贵的商品。还有很多大学生为了追求时髦,不惜欺骗父母,以各种理由和父母要钱,盲目攀比,最后不仅加剧家庭经济问题,而且还养成了不好的购物习惯。 第二、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正确的大学生消费观是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价值观。理性消费我们要做到:首先更加注重消费品的实用性,就是买了要能用,好用,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常常根据视觉来购买东西,最后买回来的东西不能用,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其次要结合家庭经济条件,合理支配消费。每年双十一,很多网络报道,剁手族的新闻历历在目。曾经看到一个家庭妇女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用在网购里,等待她的就是日后的,不断还债。现在很多大学,每到双十一,学校的菜鸟驿站,学校门口的快递点,都是爆满,可见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网购的热衷,其中就有一些大学生已经失去了判断能力,出现别人买,我也买,凑热闹的现象,他们并没有把实用作为购买的出发点。 第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管在过去,还是当今社会,都是永远适用的。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艰苦奋斗不是吝啬,他是一种作风,当我们在琳琅满目的消费品中无法辨别的时候,艰苦奋斗的精神会指引我们走出迷茫,按需购买,按经济能力购买的购物观才会逐渐形成。也不会在眼花缭乱的促销活动中迷失自己。当前我国还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均资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我国还存在很大一部分的人

决定你一生的21个信念

决定你一生的21个信念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 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 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人也在守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

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就像刚才的“玻璃盖”虽然被取掉,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人们往往因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怀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这个玻璃杯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拿一根小棒子突然重重地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盏酒精灯在杯底加热,当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嘣”的一下,跳了出去。 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要不要跳?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等到事实结果的出现,而只要看看一开始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不要自我设限。每天都大声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2、我是一切的根源 “ABC情绪理论”: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叔本华名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可能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