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论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论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论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摘要阐述了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以及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

化的对策措施。提出了只有把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有效结合,使农业信息化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才能早日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观点。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246-02

进入21世纪,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加快推广农业信息技术是重要

的推动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将其与信息化有效结合,把信息化作为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全新的生产力要素,融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之中,以信息化

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1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准确地传递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当地资源优势和加工流通企业为依

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企业带农、惠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念 过去我国农业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影响,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思路不活、眼界不宽、办法不多,很长时间难以摆脱农民和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供给难保障,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买难卖难时有发生的被动局面,农业难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找到了切实的工作抓手。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引导生产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确定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经济合作,减少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用工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按照工业化的要求推动农业向着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迈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拓展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构建农业完整产业体系,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农为本带农富农理念,要求龙头企业必须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通过制度安排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传导到生产环节和农户,使农户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互助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既抓住发展龙头企业这个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又下大力量,大力扶植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各类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企共发展,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理念,大力引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使用新装备,提升了农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是关键,实现小规模分散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世界各国企业界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美国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和“数字地球”的概念,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都具体应用到企业界。 一、关于对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一)什么是信息化?怎样来理解和认识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有人说,信息化就是网络化,就是计算机、电脑的普及,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三个层面,六大要素。 所谓三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演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个层面是一种互动关系。 所谓六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

这三个层面、六大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构成了信息化的全部内容。就是说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二)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 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我们从三次革命谈起,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是第三次革命。 信息革命产生发展于近20年,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可以控制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电脑、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等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向着个性化、休闲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是人脑的延伸,是在用一种无形的力量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农业社会的基础是农民,工业社会的基础是市民,信息社会的基础是网民。在以网民为基础的信息社会里,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甚至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行为方式上说,网络环境的时间和空间有无限的扩充性和多样性。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或者说网络时间的特点是“实时、时时、无时”。用户实时交互、网民时时在线、信息无时不在。北京下班了,巴黎还在工作;巴黎下班了,纽约继续干。3人组成的跨国公司,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发挥作用。网络空间是真正的“咫尺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赵泽红 沾益县农业局 655331 摘要:本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些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公司、农户等市场主体在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充分体现了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组织指导农户种植养殖,并负责产品的推销,起到了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公司与农户的结合是所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定义,农业合作经济,就是农户联合起来办企业为自己服务。这个企业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是农产品销售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企业,或者综合经营的企业。公司是合作组织成员联合投资、共同拥有并民主管理的,可以说是“农户+公司”,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农户+公司”;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经营中,公司是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休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是“公司+农户”。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所联系的农户越来越多,如果龙头企业与每一农户都签订合同,运作成本就会很高,还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一个中介服务组织,协调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正因为这个现实的需要,目前我国有众多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方式,已从“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如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走上通过饲养“草原兴发羔羊”、“草原绿鸟鸡”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户+公司”中的公司,是农户投资兴办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实行传统合作经济的原则,形成“共享、共担”机制。“公司+农户”中的公司,投资主体不是农户,完全采用合作经济原则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如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偿或低偿地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确定保护价,包销农产品等,使公司与农户形成“共享、共担”机制。本文主要讨论“公司+农户”这一组织形式。 2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长期以来,有一些地方农村经济一直依靠烤烟、油菜等有限的支柱产业,而烤烟的指导性种植计划和指令性收购计划两种体制矛盾十分尖锐,油菜价格偏低。一些地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及畜禽养殖等,而届时如没有相应的贮运、加工及营销企业的拉动,难免会出现种果园到毁果园等隐忧。谷贱伤农。某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或冷或热的

市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扶持资金使用办法【模板】

附件 **市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扶持资金使用办法 为了加快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等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现制定如下扶持资金使用办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资金:800万元 (一)扶持规模农业基地建设 每年新培育一批农业示范企业和示范家庭农场,发挥种养业龙头带动、品牌示范效应,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评选补助办法:按照市政府新修订的《**市农业示范企业(农场)评选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申报。当年以闽西“八大珍”“八大鲜”产品为主的相关企业(农场)评为农业示范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的,补助资金增加一倍。在农业示范企业补助10万元、示范家庭农场补助3万元的基础上,农业示范企业、示范家庭农场每解决1个本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一次性补助2000元,每个企业最高5万元。 (二)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培育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多上项目,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 补助办法: 1. 新认定龙头企业补助:对当年新评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类除外),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认定和经监测合格的龙头企业每解决1个本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一次性补助2000元,每个企业最高10万元。 2. 农产品加工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年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的,按新增投资额的3%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具体申报指南见附件1。 对符合上述1、2条要求的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加工类企业,补助资金增加0.5倍。 (三)扶持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市场营销 通过扶持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市场营销环节,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其市场份额,促进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到2020年闽西“八大珍”“八大鲜”产值倍增。 补助办法: 1. 参展补助。鼓励企业参展,闽西“八大珍”“八大鲜”-2-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生概念,它是伴随着国内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对规模化经营需要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农业产业化”的说法一出生就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是人们从实践中提炼总结的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产业目标,然而这也是众多学者从词语词义角度对“农业产业化”提出诸多异议的根源。早在1999年,国内学者郑林在《产业化的含义与“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辨误》一文中,就对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对产业化的误用,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孔繁来则撰文从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角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论点,他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面向市场的根本问题”,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 在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对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表述略有不同,但本意大体一致,均表现出了对市场的关注。这与我国农村地区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所表现出的农业抗风险能力低、土地产出效率低、农民对农产品议价能力低等背景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农业产业不断发展成熟,很多地区开始走规模化、特色化农业道路,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特别是随着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度假及现代农业

的深入开发,农业分工更趋细致,区域化特征愈加明显,特别是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新理念作为我国在新世纪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这些都为农业产业化的涵义注入了新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区域农业在地区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经营为途径,以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为支柱,以产业立体化、土地集约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引进、劳动力改造、市场化运作等手段,形成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利益联盟,最终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和组织经营形式。 二、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1.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单独经营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市场化,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一方面拆院并院,流转出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农业企业生产,防止企业建设侵占耕地资源;另一方面流转耕地,实现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基地、农业公司集中,化零为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村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参与农业企业的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极影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 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

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不容易把握市场需求。②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③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与市场大的矛盾。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有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农民利

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必要条件

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必要条 件 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 必要条件 口方伟亚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一 ,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 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是当今t廿=界发展的大趋势,是 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20世纪 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已演进为经 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2l世纪是以信息 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主导的世纪.信息 化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现代化 程度的重要标志之.建立企业管理信息 系统,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重要 条件,它使企业有能力把信息技术与信息 资源以及两者的结合变成企业的竞争优 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企业经 营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能使企业充 分利用资本,技术,信息和知识为企业赢 得更大的市场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 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我国已加

入WTO,中国企业将面临国际巨头的竞争,.而中国企业在市场营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国内企业不进则退,他们除了迅速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外,别无他途. 而信息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在经济全球化的人环境下生存,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都有其重要意义. (一)实施信息化建设是顺应知识经 济时代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 术(IT)的不断发展,世界也由"工业经济 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 济时代,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电子报关,网 上纳税,远程教育等),一个企业不实现信息化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也就失去了自己生存的空间.知识经济时代,围绕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竞争,一场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全球化的革命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基于知识的和独占性技术的新产品的竞争成为全球化市场竞争焦点.知识要素中最核心的是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在知识要素生产力中占到了将近40% 的比例.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生存与发

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分析

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分析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动力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融入农业产业中的新生产力要素。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关系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开发利用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全新生产力,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去,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减少农业流通损耗,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领域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和智能化过程。 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社会生产大分工背景下,通过有效的引导机制和利益导向,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多环节有机链接起来,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运营系统,从而实现农业产业不断增值、农业企业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性发展过程。 农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同样是产业链条延伸和生产要素重组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势资源整合升级。农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成为组成生产力的新要素,在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等方面给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提升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奠基石,为农业信息技术体系提供全领域长链条的应用空间。农业信息化必须要以一定程度的农业产业化为前提,只有在一定程度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施农业信息化,随着我国农业逐步从集体合作、小农经营向智能农业、信息农业的转变和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密切协作和农业经营实体的规模化管理必然要求农业信息化。 生产环节是整个农业产业链条的起始环节,也是后续加工、销售和消费3个环节的物质源头。生产环节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和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传统农业生产者脱离市场、远离技术,依靠传统经验和小农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大分工和市场经济下的利润冲击,农业信息化通过便捷的网络通讯渠道将市场供求变化和先进的品种技术传输到田间地头,辅助农民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并积极引导小农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整合土地、劳动力、科技信息等资源,面向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合作组织提供区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景式管理,掌握资源家底,摸清市场趋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改变传统的高耗低效的生产结构,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传统农业融入国际市场经济和应对市场风险冲击的必然结果,其发展的过程正是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核心环节的资源整合和重组的过程,也是农业信息化细致入微的应用过程,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程贯通,集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资源优势和信息畅通的产业链条和联盟集群的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 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格桑拉姆 班级:农学11-3班 学号:20116153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业效益低下和其在产业结构中附属地位,他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农业存在的各种弊端,如政府行为不当、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生产要素短缺、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及时解决生产要素短缺的问题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连接起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它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贸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和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一个实行 企业化管理的利益共同体。① 2、意义 2.1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单独经营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市场化,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一方面拆院并院,流转出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农业企业生产,防止企业建设侵占耕地资源;另一方面流转耕地,实现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基地、农业公司集中,化零为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村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参与农业企业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生产活动,实现就地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2.2 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相比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特别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投资环境欠佳、国家发展战略倾向等问题的存在,农业和农村“缺血”现象严重,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经济“瓶颈”。相比之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政府部门积极地政策导向,能够得到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为产业化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这些积极因素促使农业和农村日趋成为社会资金流向的重要领域。随着资金、信息和技术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逐渐壮大自身规模,完善投融资和利益分配制度,进而激活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活跃农村经济。 2.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是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和意义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及意义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争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掌握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有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 1.1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和采用企业重组理论建设,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1.2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技术广泛而深人的应用。为此。要求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求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逐渐摒弃旧的工作方式,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并按先进的规程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1.3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多的商机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Intranet和Extra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在网上做广告,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环境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目前,信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大量采用,企业如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介入国内外市场。 1.4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包括硬件购置、软件购置或开发、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长远大计,它的效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战略效益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就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1)机构和业务流程的精简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2)实现

浅谈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产业链发展

浅谈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产业链发展 浅谈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产业链发展 关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链发展,说实话是个很大很难的课题,但这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发展。作为企业家,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写,也许是从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也许对和我一样从事农业的人们有所帮助。所以就把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主要从宏观的几个角度和农产品与电子商务两个部分做一下简单的阐述。“先富与共同富裕”——和谐社会与共富裕的新发展观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烈表达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心,提出要认真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就包括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中国正在从单纯追求GDP或GDP挂帅的旧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以十几亿人口共同富裕为中心的新发展观。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体现在经济领域,表现在每条产业链上,就是每个经济单位和个体的产业化的明确分工和链条增值。 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聚焦现代服务业 寻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循环型转变。现代服务业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也成为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国内方面主要基于一些政府引导的驱动模式,提倡政府引导,平台推动,企业自主,产业链吸纳。如泉州外向型中小企业服务模式和义乌商品城以及第三方商务交易平台。所以聚焦现代服务业,体现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链上比较集中的就是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隶属于现代服务业这个庞大的国民经济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与我国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发展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不稳定等一系列困境。只有通过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才能解决这一系列困境,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可以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三农”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引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个“一号文件”以改善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不高、粮食产量不稳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等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这些问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的分析来强调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必然性。依据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我国如何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并结合我国国情来分析我国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以及实现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建议。 二、我国农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也存在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

一、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 近年来,各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一)主导产业日趋明显。近几年来,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充分发挥农业区划的成果,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全省有60多个县开展了土地流转,面积达340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势头良好,有各类种养专业大户23万余户,其中种植业专业大户16万户,经营面积408万亩。全省以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如衢州市每县都形成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品牌的主导产业,全市粮油、生猪、白鹅、水产、柑桔、食用菌、笋竹、名优茶、蔬菜等9个主导产业产值达36.8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80%,农民收入的65%来自主导产业。三)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和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14年底,全省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62个(据省工商局统计),年成交368亿元。从城乡布局来看,位于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2个,2014年成交210亿元,农村的230个,成交158亿元。全省以销地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重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开始形成。市场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到9月底,13家市场拥有资产10.2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和17.6%。1—9月份成交各类农产品371.4万吨,成交额148.1亿元,同比增长51.4%和33.4%,带动农户54万户,建立基地221.2万亩。有15家农

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外部: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已经进人信息时代,信息生产力属于新兴的社会生产力,信息社会代表着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使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2.内部: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业务集成、业务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为核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建立并健全信息化制度规范体系,全力推进信息化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管理各领域的推进作用,以信息化带动生产、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企业的竟争力。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信息传递效率、内部协作等方面极大的提升,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资源的投人、提高内部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外部来说,信息化使产品的营销、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时间缩短,从而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2)提高质量与服务,促进市场与销售。一方面,信息化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可以减少甚至替代大量不必要的手工操作,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确定因素,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和提高。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将使不断增进用户满意度,提高服务品质,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信息化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掌握更加完备、及时、准确,并借以实现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内外部之间的实时沟通,使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的管理实现对资金流的更有效管理。 (3)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企业通过更加快速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动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促进企业知识积累,企业的各种知识(特别是隐形知识)分散在各处和各个人身上,在没有一个好的信息化工具时,会随着各种原因不断流失;这样就不利于企业对这些知识进行很好地汇总集中、总结提炼和利用,从而不能实现知识转换成现实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互动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互动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与探究,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在 中国差不多取得了骄人成绩,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起到 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农业产业化与农业 信息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促进农业进展的研 究尚处于初始时期,且已有研究成果多是理论方面的定性探 讨,专门少有在定量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因此,本文将在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 综合定量测评,并建立两者的灰色关联模型,试图发觉中国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之间是否确实存在良性互动机制, 从而利用该机制促进两者在彼此推动的作用下实现长久稳 定进展,并为中国农业健康连续进展提供新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评判指标选择与测度 1.农业产业化评判指标体系及评判模型构建。在构建农业 产业化评判指标体系时,应从规模、结构、一体化和市场化程度 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构建出一套农业产业化评判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构成,各评判指标 实际值运算所需数据要紧来源于1996—2007年《中国农业统 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余则按照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 理运算得出。按照各三级指标的实际值结果,运用无限方案多 目标决策方法确定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权系数的客观赋权法1[,] 进行权重运算。第一得到8个二级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得到各 一级指标权重,而后按照各二级指标权重比例重新分配权重, 得到调整后的二级指标权重。各指标讲明及权重(见表1): 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简介:范昕昕(1981-),女,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研究;高乐华(1985-),女,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 生,从事农业经济与渔业经济研究。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农业产业化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8分) 1、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形式。 2、龙头企业: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产业机制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 3、主导产业: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或资源潜力,产品市场需求要旺盛或前景看好,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处于带动作用的产业。 4、现代企业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 5、资本经营:或称资本运营,是把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统统看成是可以增值的物化资本,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运作和经营,以最大限度第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6、企业兼并:指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被兼并企业将企业产权有尝让渡给兼并企业,兼并企业实现资产一体化,同时取消被兼并企业法人资格的一种经济行为。 7、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农业现代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农业现代化仅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变革,而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经济体制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8、企业收购: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家企业通过收买另一家企业部分或全部股份,从而取得另一家企业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 9、合作化:就是当事双方在自愿基础上合作,以谋求利益的经济活动。 1、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_生产专业化和布局区域化_、服务社会化_、经营一体化_和_管理企业化___。 2、从纵向看,农业现代化具有以下特征:动态性_、区域性、世界性、时代性、和__整体性。 3、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是_国际化__。 4、农业产业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_农工商一体化_。 5、发达国家最早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是饲料公司+养_鸡_户 6、对企业的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分拆、整合及内部优化组合的过程称_企业重组_。 7、传统理论一般认为,农业相对于其它产业,其比较效益__低_。 8、根据农村产业性质和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农村产业划分为_基础产业_、主导产业、关联产业_和辅助产业,其中__基础产业__产业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 9、一般来说,市场具有促进和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三种主要功能,分别是_交换功能___、_实现功能___和检验评定功能。

《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题(8042)自学考试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题是适应农业商品化、市场化、规模化农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一门专题课程,系统阐述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发展途径和对策,并介绍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专题性。本课程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尚不明确,内容按专题设置;(2)知识性。本课程内容以传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知识为主,理论性不强,基本技能不多;(3)实践性。本课程是为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的,其知识内容是在总结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较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题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其任务是揭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阐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备条件、一般原则、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介绍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其作用是帮助学员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思想,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和做法,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正确识别和记忆农业产业化经营及有关的名词概念、相关事物的特征和主要特点。 2、正确领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必然性、现实意义,前提条件、基本原则、运作机制。 3、学会应用有关原理、原则、政策判断是非界限或解释有关现象。 4、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或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某个方面的问题。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本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中联系较紧密的主要有《农业经济与管理》,该课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题的基础课,学员应先修《农业经济与管理》,然后学习《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题》。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论 文 摘 要 我国加入 WTO ,做为我国信息化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不可避免的加入国际化企业的竞争行列 , 实现企业信息化是参与挑战的必要条件。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本文就在全球经济趋向信 本页为著作的封面,下载以后可以删除本页! 【最新资料 Word 版 可自由编辑!!】

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中小企业建设信息化实施的方案.。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条件;困难;方案与内容;风险及对策 目录 一、企业信息化概念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 2.1、企业信息化的内在需求 2.2、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2.3、技术和管理基础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认知过程的困惑 3.2、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 4.1、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全员分工负责制 4.2、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4.3、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搞好三个“结合” 4.4、中小企业要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 4.5、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 五、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内容 5.1、企业信息化的四阶段 5.2、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和管理决策信息系统 5.3、资源的开发利用 六、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风险及对策

一、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利益格局等诸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的,应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管理,实质上是一个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过程。即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给企业管理国际化提供相应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使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最优化。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 1、企业信息化的内在需求 企业信息化的首要条件是企业真正去有信息化的需求欲望,而不是赶潮流,赶时髦。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投资巨大,技术高新,利益复杂,难度很大,耗时耗力的系统工程,只有是出于当前工作和未来战略性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和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例如;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企业各部门数据要共享,对市场需求要迅速做出响应等等,有了这些要求,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就有了内在动力。否则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败。 2、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过程,而所使用的高新技术不是一次购买,永远使用的技术。从项目立项,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以后的维护,技术总在变化,升级和更新,信息系统也不得不随之升级更新。企业不能期盼购买一个一劳永逸的信息化,也不能指望系统开发单位会提供永久的维护服务。因此,企业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IT队伍,在开发,应用和维护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信息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并设立相应领导职位,如:企业信息主管(CIO),来负责组织本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规划,计划的指定和实施,以及相关措施,条件,环境的创造和保证。 3、技术和管理基础 国外的企业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工业基础上的。虽然由于我国的国情,需要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但对于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仍然需要一定的工业化和自动化基础。如果企业技术基础很落后,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很低,那么企业实现信息化就失去了必要的发展平台。这时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在机械化和自动化上下工夫,而不是侈谈信息化。另外,信息化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它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具有信息化知识和意识,要求企业的管理机构合理稳定。可以想象在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中,是无法有效实施信息化建设的。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对内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 对外要迎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信息技术为它们提供了最好的解决途径。但是, 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经营条件和员工素质的限制,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购买能力有限、技术产品辩识水平较低、使用环境较差, 即使在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企业中, 计算机还只是更多地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帐本的低水平, 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网络互连, 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根据有关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真正实现CAD 、OA 、MIS 系统的企业在全国1000 多万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 ,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 系统,已实现的企业仅为 2.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