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版)

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简要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⑴历史功绩

①初步探索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思想基础

②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批判,为启发工人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③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⑵思想缺陷:

①指导思想都是唯心主义观,无法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②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

③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张道德感化,所有的理想都是空想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基石是什么?

⑴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基石——唯物史观的创立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上。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①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着自身规律性的进化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制度的更迭是生产力与现存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⑵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特殊性质,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

势;

②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③指出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3、试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其发表意义。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⑴其主要内容:

①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②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主义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③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然途径;

⑤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⑥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诬蔑,并揭露其实质和危险性。

⑵其发表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是国际革命的宣言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强大的思想武器;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开辟了工人运动的新纪元。

4、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是怎样总结巴黎公社的创举和经验教训的?

⑴创举:

①公社的真正秘密在于它是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权;

②公社体现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民主本质:罢免制,限制高薪,废除特权,政务公开;

③公社体现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清廉本质:社会公仆。

另外,巴黎公社非常重视教育,强调教育第一。

⑵经验教训:

①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它证明暴力革命是个普通规律,它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②公社证明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③公社丰富和发展了不断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公社失败的教训证明,必须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5、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有哪些特征?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比较集中的描述了对未来的设想。

⑴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需要;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评》中,曾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动”来形容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⑵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占用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

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了“按劳分配”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⑷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社会的其他重大差别,即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体之间的差别;

⑸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新人;

⑹国家消亡,那时管理共同事物的机构虽然还有,但它的社会职能已失去其阶级性质。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

1、用”十月革命”的实践论证列宁“一国胜利”理论的正确性。★

⑴“一国胜利”理论的内容:

列宁:1915年,《论欧洲联邦口号》;1916年,《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可能首先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⑵“一国胜利”理论的依据:

①资本主义垄断会发生利益的激烈竞争,从而形成不同的军事集团;

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市场会发生战争,造成彼此力量的削弱,其中必定有更为薄弱的环节;

③战争会唤起人民的觉醒,奋起而斗争,以新制度代替旧制度。

⑶要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点必备的三个条件:

①这个国家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集中的焦点,反动派已经没有办法统治下去了;

②这个国家的被统治阶级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③广大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积极性已经极大地提高,并且表现为革命行动。

⑷俄国成为社会革命爆发点的三个原因:

①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残余比较严重,政治经济比较落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③俄国已经有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并且有了成熟的领袖——列宁。

⑸“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917.10.25俄历;1917.11.7公历)

①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折,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

时代和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对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次成功的伟大实践,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⑹“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这个政党在革命的

进程中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首要任务和一般规律;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

④“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2、论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1921年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⑴主要内容:

①协调工农业的发展,加强工农联盟;

②开放市场,实行贸易自由和竞争;

③把私营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把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矿山租借给外国资本家实行租让制;

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4种形式:租让制(利用资本主义的有利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合作制,代销制,租借制(阿曼德·哈默、亨利·福特)

④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可以自由支配。

⑵作用: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好转;

②改善并巩固了国家的经济地位;

③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3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

⑴指导思想:

①用战备的观点来规划国民经济建设,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

业;

②把经济斗争作为社会建设的动力;

③斯大林“直接过渡”的社会主义观起了主导作用,实行全面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高度集中。

⑵“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①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②确定其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志;

(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消灭富农,剥夺其财产)

③消灭私营商业经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一切由国家和集体经营;

④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消灭市场经济;

(其特点:计划具有法律性,广泛性高度集中的统一性和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⑤实行以党代政,个人专断的政治领导模式(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由党包办)。

⑶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A、历史功绩

①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想变为现实,基本解决了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

富和发展;

②它使苏联迅速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抢在战争爆发前,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弊端

①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的状态;

②导致权力的过分集中,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③导致国家机关严重的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

④导致长期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⑤导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并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4、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主义遇到当代世界严峻挑战的严重后果?

⑴现实社会主义不仅没有成为发达的国家,反而被资本主义越抛越远;

⑵使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难以医治的信仰危机:

①马克思主义所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收到了质疑;

②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提出了质疑;

③民主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使人们对现实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

④亚洲四小龙腾飞更使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孤立地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仰。

⑶社会主义阵营里出现了倒戈现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第三章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奠基之作

1、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有哪些失误?

⑴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使以阶级斗争为纲“左”倾路线发展起来,严重冲击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

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至196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左”倾冒进的产物,主要表现是在工业上搞大炼钢铁和农业上的浮夸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的一项重大决策,但它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刮起了浮夸风和共产风。

⑶庐山会议:

为了纠正左倾错误,1959年7月2日—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庐山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但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右倾反党集团的斗争。庐山会议的斗争,在经济建设上打断了纠左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尤其是使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⑷1964—1965年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进一步发展

⑸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最深刻的教训就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立即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去,努力发展生产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对邓小平理论形成有哪些重要作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开始了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⑴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⑵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十四大从九个方面加以概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⑴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各国要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十三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⑶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⑷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目标:动力改革开放,目标①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②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③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⑸关于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作为长期基本国策;

⑹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

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⑻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力量是中共,依靠力量是工农知识分子和军队等,搞好统一战线;

⑼关于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针对台湾提出。

4、试阐述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特点:

⑴理论体系的成熟性:

①这个理论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系,包括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

质等重大理论问题。

②这个理论成功地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前进。

③这个理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保持了国内稳定、安定团结。

⑵理论体系的时代性: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②资本主义进入了较稳定的发展时期,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综合国力的较量。

⑶理论体系的实践性:

①它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的经验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②它是总结国际共运经验教训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③它是当代中国十几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

⑷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①系统性:这一理论已经作为一个体系,近乎全面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②开放性:这一理论并未穷尽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完善。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⑴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

⑵它初步解决了一个涉及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历史性课题

⑶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第四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工作的新纲领

1、简要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回答并解决了巩固和加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问题

⑴党的建设在世纪之交面临的新课题

①第一个震惊:20世纪前半期,科学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度取得胜利,震惊世界。

②第二个震惊:20世纪后半期,有些社会主义国家没经得起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党在

这些国家丧失了执政地位,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同样震惊世界。

③第三个震惊: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受了近20年曲折,甚至发生了“文革”这样的严重错误。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获得了蓬勃发展,再次震惊了世界。

⑵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葆社会主义事业的青春和活力,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问题,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立党根基。

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主体文化建设,创造具有本国特色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是立党支柱。

⑷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立党源泉。

2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

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内涵:

①一方面要求我们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积极的姿态和敏锐的胆识带领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胆吸纳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来改造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

②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党必须站在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主体力量的前列,坚决维护广大人民在经济竞争中的主动权,维护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独立自主地位。

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内涵:

①一方面,我们党必须高扬科学思想大旗,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②另一方面,我们党必须坚持不懈地用科学世界观和先进思想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在党内筑起反腐防变的思想长城。

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归宿:

①一方面,任何一个党员、党的领导干部,以及任何一级党的组织,都时刻面临着一个从少数人的利益和一己之力出发还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问题;也都面临着是用手中的权利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还是为少数人以至个人谋福利的问题。能否清醒地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中的威信,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治地位的巩固。

②另一方面,党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正确处理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殊的问题,努力解决数量众多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要克服一些干部身上滋长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试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⑴努力践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①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承担和完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较高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视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工作得失的标准。

②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更快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③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和多党合作制的政治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服务并作出贡献。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科教兴国等一系列战略措施,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⑵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①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A、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抢占科技文化的制高点,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的文明素质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党要忠实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和克服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倾向。

③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要有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融汇中,发展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要做社会主义建设文明的表率

要自觉抵制一切腐朽落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思想道德上的先进性,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

⑶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①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完善制度,依法治国,强化监督,从制度上和体制上确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防止和消除任何利用权力谋求私利、侵犯人民根本利益的现象。

②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广大党员必须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有效防止和克服骄傲自满、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现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的各项工作中去。

③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

要继续从改革和健全体制、机制、制度入手,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第五章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和实践的伟大创举

1、试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⑵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⑶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⑷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简要说明我国实现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科学发展的有效方略

⑴主要办法是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必须保证人口的增长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过快、过慢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⑵加强就业战略的重点转移

①加快农业由栽培业为主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战略重点转移:解决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种植业的劳动力过剩问

题,有必要大力发展林、牧、副、渔业,向广义的大农业进军

②加快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就业战略重点转移: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重点将转向工商业。

③加快由以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为主向以非物质生产部门为主,由以提高就业率为主向以就业效率为主的就业战略重点转移:坚持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剩余劳动力就业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坚持在不断提高就业效率前提下的比较充分就业,是实现人口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3、试述我国实现人口与经济科学发展有哪些重要方略

⑴注重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的科学发展

①依赖于人口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任何社会都必须生产可供全体居民需要的消费资料,使总人口需求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首先国民经济增长速率要高于人口增长速率;其次要考虑到国民经济原有的基础和水平②需要注意生活资料增长的实物形态,特别是基本生活资料的增长。

⑵注重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的科学发展

实现我国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科学发展的有效方略

第一,主要办法是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必须保证人口的增长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过快、过慢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强就业战略的重点转移

①加快农业由栽培业为主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战略重点转移:解决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种植业的劳动力过剩问

题,有必要大力发展林、牧、副、渔业,向广义的大农业进军

②加快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就业战略重点转移: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重点将转向工商业。

③加快由以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为主向以非物质生产部门为主,由以提高就业率为主向以就业效率为主的就业战略重点转移:坚持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剩余劳动力就业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坚持在不断提高就业效率前提下的比较充分就业,是实现人口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⑶注重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的科学发展

人口的质量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建国以来,我国致力于增进人民健康和提高教育、科技、文化水平,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⑷注重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科学发展

从总体上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应(转移到城镇农工商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在农业内部,应主要转移到林、牧、副、渔业,建立大农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工业物质生产部门,则应主要面向轻工业,尤其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

⑸注重人口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科学发展

①在生产力布局上,由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加上原有基础设施比较好,交通便捷,科技力量较强等因素,在生产力布局上应优先发展。

②中部腹地的存在人口和劳动力数量过多,质量相对不够高的矛盾,在生产力布局上,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在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中做出合理选择。

③西北广大边远地区有着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有人才短缺、交通不便、基础较差的不利条件,需要将人口与经济条件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需另辟蹊径

第六章“中国梦”。。。

一、试述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稳步向前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总而言之,“五位一体”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体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试述我国推进社会建设的目标及其战略部署。

十八大报告中在谈到社会建设时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首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第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首先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是首次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而不仅仅限于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就业,另一方面要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的稳定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唯一约束数量的目标,也是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

实现两个同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两个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注重两个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首次提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第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其次,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十八大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强化社会管理必须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三、试述如何能保证我国建设文化强国释放正能量。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

步前进。建设文化强国,释放正能量,必须做到:

(一)发挥文化强国“四作用”。

第一: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以德治国就是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在道德建设中要加强“四个诚信”建设,即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第三: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四: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释放正能量,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