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Journal of Advances in Physical Chemistry 物理化学进展, 2015, 4, 1-8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63269331.html,/journal/japc

https://www.360docs.net/doc/c63269331.html,/10.12677/japc.2015.41001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Chang 6 Crude Oil from

Yanchang Oilfield

Yang Ning1, Huijun Su1, Gang Chen1*, Jie Zhang1, Deyao Tang2, Jingrui Zhao2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n Petroleum University,Xi’an Shaanxi

2Shaanxi Yanchang Petroleum Oilfield Chemical Technology Co., LTD,Yan’an Shaanxi

Email: *gang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c63269331.html,

Received: Mar. 8th, 2015; accepted: Mar. 20th, 2015; published: Mar. 26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c6326933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nents of crude oil and the interactions, chromatogram sepa-r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UV) and optical microscope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omponents, the thermal response process and the effect on the wax deposition behavior of Chang 6 crude oil from Yanchang oil fiel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saturated hydrocarbons will evaporate in low tempera-ture while resin and asphaltene will evaporate and react in high temperatu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mponents can inhibit precipitation of wax crystal effectively. When added different polarity components, the behavior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rude oil. The optical microscop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resin and asphaltene to saturated hydrocarbons can increase the number of wax crystal particles and decrease their dimensions during the cooling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and also the body of wax crystal will change from aci-cular and flake to spherical which can prevent the particles from contacting and crosslinking each other to form bulk wax crystal aggregation.

Keywords

Crude Oil, Component Analysis, Colloid, Asphaltene, Wax Deposition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宁阳1,苏慧君1,陈刚1*,张洁1,唐德尧2,赵景瑞2

*通讯作者。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1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

2陕西延长石油油田化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安

Email: *gang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c63269331.html,

收稿日期:2015年3月8日;录用日期:2015年3月20日;发布日期:2015年3月26日

摘要

为了研究延长油田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利用柱层色谱分离法、热重法、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偏光显微分析等表征方法及手段,对采自延长油田的长6原油样品进行了组分分离、分析并对其热重行为、饱和烃组分结蜡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热重反应过程中,低温下主要是原油中轻、中组分(饱和烃、芳香烃)的物理蒸发,高温下主要是重组分(胶质沥青质)的物理蒸发及少量化学反应。偏光显微分析发现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使饱和烃组分冷却结晶时的蜡晶颗粒数增多,分散度增大,尺寸相对减小,蜡晶的形状由针状、片状变为颗粒状,因而蜡晶之间的联结强度减弱,不易缔合形成大块蜡晶聚集体,说明原油各组分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蜡晶的长大析出。

关键词

原油,组分分离,组分分析,结蜡

1. 引言

原油是由相对分子质量从数十到数千的、数目众多的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的胶体体系[1]。原油中各组分含量不仅影响原油的低温流变性能(如凝点、粘度等),也影响原油添加剂(如降粘剂、降凝剂等)的作用效果,一般来说,含有较多正构烷烃的原油凝点高,粘度小;相对而言,含有较多芳香烃的原油凝点低、粘度大。此外,原油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石蜡,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这些石蜡会不断析出、相互聚集缔合,逐渐形成三维网状空间结构,将原油的液态组分包裹,最终导致原油失去流动性。一般常向原油加入蜡晶抑制剂抑制蜡晶析出,如向原油中加入乙烯-乙烯醋酸盐共聚物能有效抑制原油蜡晶析出[2]。胶质、沥青质是原油中平均相对质量比较大的组分,其杂原子(如氧、氮等)含量高、极性强[3],分子间可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很强的内聚力使原油具有很高的粘度[4]。胶质沥青质的存在会使原油粘度大幅增加,当其含量较高时往往还会使原油具有非牛顿体系的流变学特征,然而它们是天然的表面活性剂,经过热处理以后,可以抑制原油中蜡晶的析出长大,从而达到改善原油流变性的目的[5]。胶质使蜡的固–液相变能降低,同时促使其由斜方晶型向正交晶型转变,从而使原油的凝点降低[6] [7]。原油组分相互作用会影响原油性质,进而影响原油的开采、集输和储运,如果能够掌握足够的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影响关系,就能预测在原油流动性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出必要的预防措施来避免损失,而且可以减少原油处理剂的用量,降低开采、集输成本。原油的组成可采用多种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原油组分分离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离子交换、溶剂萃取、柱层析、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8],其中柱层析法因其快速、简便、试剂用量少和分析成本低等优点而得到普遍的应用。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拥有资源面积5.58万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17亿吨,是陆上典型的低—超低渗透油藏,常规开发难度大、效益差、采收率低,而其原油具有的高含蜡量、高凝点的特点使得开采更加困难[9]。近年来采取诸如热采、表面活性剂驱等采油方式提高了采收率,但是在采油及集输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过程中的结蜡问题仍然亟待解决,研究高效的清防蜡剂日趋重要。本研究使用柱层析法将采自延长油田长6层的原油组分进行精细分离,使用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偏光显微分析等表征方法及手段,考察了延长原油组分对析蜡过程的热性能变化和析出石蜡微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原油组分相互作用原理,为延长油田采油及原油管输过程中的清防蜡作业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实验部分

2.1. 材料及仪器

原油样品(来自延长油田长6层原油)、柱层析硅胶(150目,安徽良臣硅材料有限公司)、溴化钾(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石油醚(分析纯,天津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环己烷(分析纯,天津红岩化学试剂厂),乙酸乙酯(分析纯,天津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分析纯,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三氯甲烷(分析纯,天津医药化学有限公司)。热重分析仪(TGA/DSC1 STAR e System,瑞士Mettler Toledo),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2600,日本岛津),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icolet 5700(美国热电有限公司),OlympusBH-2型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

2.2. 原油基本性质

实验用原油为延长油田长6层的原油样品,其主要物理性质见表1 (测定方法参照国家及石油行业标准[10]-[12],硅胶柱层析法测定原油组分,正庚烷法测定沥青质含量)。

2.3. 实验方法与原理

2.3.1. 热重分析条件

采用热重(GTA)测试试样,预热30 min,并通入一定时间的氮气,待基线稳定后,从50℃程序升温至600℃,升温速率10℃/min。其中试样质量3~6 mg,氮气流量20 mL/min。仪器自动记录降温过程热量变化。

2.3.2. 原油组分分离

准确称取10 g原油,并使其吸附于等质量的150~200目硅胶上,装于200 g柱层层析硅胶上部。依次用石油醚、石油醚与乙酸乙酯混合物(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依次为:30:1、10:1、3:1、1:1)、三氯甲烷与甲醇混合物(三氯甲烷与甲醇的体积比依次为:30:1、10:1)、纯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去溶剂,通过薄层色谱法确定分组,合并得到相应组分,所得组分命名及其含量如表2所示。

2.3.3. 热重分析条件

采用热重(GTA)法测试试样,仪器在氮气保护下预热30 min,待基线稳定后,从50℃程序升温至600℃升温速率10℃/min。其中试样质量3~6 mg,氮气流量20 mL/min。仪器自动记录升温过程质量及热量变化。

2.3.4. 原油沉积组分红外分析

采用色谱柱分离法对原油进行组分分离时,原油中部分组分会难以洗脱而沉积在硅胶表面,因此取胶柱沉积物,经真空干燥后分别用分析天平称取样品和已真空干燥的KBr粉末,于玛瑙研钵中混磨均匀后压片,使用压片法(固体红外法)进行傅里叶红外分析。

2.3.5. 原油组分紫外分析

取分离出的原油组分,每个组分用对应的洗脱剂做为溶剂配制成浓度为10 mg/L的溶液进行紫外分析。测试时每一组样品的参比溶液为其对应的洗脱剂。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Table 1. The maj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Yanchang oilfield Chang 6 crude oil

表1. 延长油田长6原油主要物理性质

Η30 /(mPa?s) Pour point

t/℃

ρ20

/(g?cm?3)

Resin

wt%

Asphaltene

wt%

Wax

wt%

Aromatic

hydrocarbons

wt%

Saturated

hydrocarbons

wt%

188 20.2 0.892 18.16 6.40 0.78 28.02 46.64 Table 2. The components of Chang 6 crude oil and the contents

表2. 长6原油组分及其含量表

洗脱剂

长6原油

组分命名组分含量(%)

石油醚A114.2 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30:1) A214.2

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10:1) A312.6 A4 4.3

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3:1) A58.2 A67.9

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1:1) A713.3 A8 5.2

三氯甲烷:甲醇(体积比30:1) A98.7

三氯甲烷:甲醇(体积比10:1) A10 4.8

甲醇A11 2.1

2.3.6. 蜡晶微观结构分析

基于原油红外、紫外、热重实验结果,选取有代表性的原油组分样品进一步通过偏光显微实验研究原油不同极性组分对蜡晶形貌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析蜡过程的作用机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油热重分析

对脱水原油样品进行热重分析,作温度–质量分数图,以此分析原油各组分的含量,同时做出原油热重反应的DSC曲线,以此分析原油热重反应的具体过程,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此原油样品的失重温度区间约为100℃~600℃,失重的起始温度约为100℃左右,此时原油的热重曲线下降趋势较为平缓,DSC曲线在114.8℃出现向下的尖锐锯齿峰、,说明在此温度下,原油主要发生轻组分(短链烷烃)的物理挥发。当温度超过150℃时,热重曲线下降趋势明显加剧,此时原油中的轻组分与中组分开始大量蒸发,DSC曲线成单调下降趋势。当温度超过200℃时,原油中的轻组分与中组分出现少量化学反应,反映在DSC曲线上为270.5℃出现极值点。温度上升到300℃~500℃时,热重曲线下降趋势略微变缓,此时原油中的重组分如胶质等开始蒸发,DSC曲线成单调上升趋势。DSC曲线还分别在448.1℃出现极小值(拐点),在此处趋势变得比较平缓,然后继续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13]。当温度超过500℃时,原油的热重曲线与DSC曲线均变得水平,说明此时原油已基本失重完毕。此外,图中热重曲线在不同温度区间的下降速率还反映了原油中不同组分反应活性的大小,根据渣油四组分热转化行为理论可知,四组分热裂化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饱和烃> 芳香烃> 胶质> 沥青质,与实验结果一致[14]。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此原油样品仅含有不足5%的不挥发组分,说明其只含有极少量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Figure 1.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of Chang 6 crude oil

图1. 长6原油热重分析图

碳数大于35的烃类及其衍生物[15],属于稀油,此原油样品粘度测试结果Η30为188 mPa?S,与热重实验结果一致。

3.2. 沉积物红外分析

胶质、沥青质均为强极性化合物,在原油组分分离过程中极易吸附在柱层析硅胶上难以洗脱而最终沉积于硅胶上,从表2可见,经过柱色谱分离质量损失在4.5%。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沉积在硅胶上无法洗脱的组分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柱色谱分析用硅胶红外光谱图中波数在4000~1000 cm?1范围内均无明显吸收峰,而原油经洗脱分离后确实有部分组分吸附于柱层层析硅胶。沉积物红外光谱3600~3350 cm?1处宽而强的吸收峰可能为氨基或缔合羟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2600 cm?1和2550 cm?1两个尖锐的峰可能是巯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630 cm?1处强而窄的吸收峰可能为芳香环离域π键或杂环中C=O键的伸缩振动,也可能为酰胺或含氮杂环中N-H键的弯曲振动。以上说明沉积物为含有N、O、S等杂原子高极性化合物。根据原油基本物理性质及红外谱图分析结果,吸附于硅胶柱上的组分可能为胶质、沥青质等强极性组分[16]。

3.3. 原油组分紫外分析

紫外光谱是研究原油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有力手段。根据电光谱理论,随着芳香缩合结构中环数的增加,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向长波移动。采用紫外光谱对油样组分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胶质、沥青质中的芳香单片环数大多数是3~4个环的,沥青质和胶质在270 nm附近有最大吸收,随波长增加,紫外吸收强度逐渐减弱。从图3可以看出:A1、A4在220 nm~230 nm范围出现较大吸收峰,并且随着极性增大吸收峰波长变大,这是典型的非共轭饱和化合物的吸收峰,A1的吸收峰非常高,说明其中含有大量饱和烃,A4峰型明显与A1不同,表现在图上为峰的拖尾比较长,原因可能是其也含有少量胶质沥青质,但由于含量太少因而其吸收峰被掩盖。而A7、A9两个组分在约250 nm处出现吸收峰,且有相似的峰型与峰位,即具有相似的胶质、沥青质芳香单片生色团[17],这说明这两个组分中均含有胶质和沥青质,但峰比较小,而A5在250 nm、270 nm和290 nm处均出现非常大的吸收峰且吸收峰为宽而强的肩峰,这说明且A5组分含有大量胶质且含有的胶质、沥青质组分中芳香缩合结构中环数依次增多,很可能还存在萜类化合物[18]。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Figure 2. Infrared spectrum of silicone

图2. 硅胶红外光谱谱图

Figure 3.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of Chang 6 crude oil components

图3. 长6原油组分紫外光谱图

3.4. 原油组分对蜡晶形态的影响

从结晶学的角度来看,降温时原油中首先析出的蜡微晶颗粒起到了晶种的作用,然后迅速长大形成蜡晶,大量结晶又相互聚集、缔合,形成蜡晶聚集体。蜡晶聚集体的存在会造成油相粘度急剧增加,对油相的流动产生阻碍,当油相被蜡晶形成的网络结构完全包围时,原油便失去了流动性。此外,在蜡晶表面上一般都有吸附油,增大了颗粒的体积。图4(a)~(d)分别是A1和分别添加了原油组分A4、A7、A9后的Y1蜡晶形貌。

从图4(a)可以看出,未加任何其它组分时,饱和烃组分的蜡晶为片状、针状结构,体积较大且排列不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Figure 4. Effect of polar components on wax crystal 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 图4. 极性原油组分对其饱和烃组分中蜡晶形态的影响

规则、分散度低,易聚集缔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状结构。图4(b)~(d)相对于图4(a),蜡晶尺寸明显减小,颗粒增多且形状逐渐变为球形,分散度增加,很少聚集,即蜡晶的生成长大受到抑制。抑制原油中蜡晶析出的机理主要有两种:抑制蜡晶产生即扩大物质结晶的介稳区,即在相当大的过饱和程度上将蜡“稳定”在油中不析出;阻碍蜡晶正常聚集,即当油中产生微小晶核时,抑制剂强烈吸附在晶核上,占据表面能最高的位置,降低晶粒的表面能,将晶核和进入晶体的离子隔开、阻止晶粒生长,妨碍晶粒相互碰撞长大,即使晶体能长大,由于不能按照正常的晶格排列,晶型将畸变,晶格会扭曲,晶粒之间聚集缔合变难,难以形成致密牢固的网状结构[19]。当有沥青质、胶质和一些大分子降凝剂存在时,它们与蜡晶之间存在共晶、吸附作用,阻止了蜡晶的连接长大,从而增大其分散度和有序性,使体系能量降低。加入其他组分后蜡晶变小的原因很可能是胶质的长侧链在冷却结晶过程中与蜡晶共晶使其吸附在蜡晶表面,而其链上酰胺基、羟基、羧基和吡啶基等极性基团改变了蜡晶的表面性质,使得蜡晶不易缔合,从而阻碍了蜡晶的继续长大。由以上分析亦可知,原油中胶质沥青质抑制蜡晶析出的机理为阻碍蜡晶正常聚集。

4. 结论

1) 原油样品的失重温度区间约为100℃~600℃。100℃~300℃时,主要是原油中轻、中组分(饱和烃、芳香烃)的物理蒸发;300℃~500℃时,主要是重组分(胶质沥青质)的物理蒸发及其化学反应,此原油样品仅含有不足5%的不挥发组分,属于稀油。

2) 沉积物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组分柱色谱分离时,胶质、沥青质等强极性物质会吸附于分离柱上,原油组分紫外光谱表明,A 5、A 7及A 9组分含有胶质、沥青质,其中A 5还很可能含有萜类化合物。

3) 沥青质和胶质能使饱和烃组分冷却结晶时的蜡晶颗粒数目增多,尺寸相对减小,分散度增加,由针状、片状变为颗粒状,从而阻碍蜡晶的析出。

(a)

40 μm 40 μm

(b)

(c)

40 μm

(d)

40 μm

延长油田长6原油组分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基金项目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4TG-09):抗盐耐温型表面活性剂驱油剂体系研究与应用;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2013JK0647):低渗透油田原油组分特征及其低温流动性改进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苏慧君, 陈刚, 栗菁, 等(2014) 玉门稠油组分特征及其对结蜡行为的影响. 燃料化学学报, 2, 188-192.

[2]Ashbaugh, H.S., Guo, X.H., Schwahn, D., et al. (2014) Interaction of paraffin wax gels with 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s. Energy & Fuels, 19, 138-144.

[3]梁文杰(2009) 石油化学.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北京.

[4]蒋庆哲, 宋昭峥, 葛际江, 等(2006) 原油组分与降凝剂相互作用.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 59-64.

[5]宋向华, 蒲春生, 肖曾利, 等(2004) 稠油热/化学采油技术概述. 特种油气藏, 1, 2-4.

[6]宋昭峥, 柯明, 蒋庆哲, 等(2005) 降凝剂对原油蜡相变的影响.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 40-43.

[7]陈刚, 李小龙, 张洁(2013) 原油组分相互作用对析蜡的影响机理.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5, 845-849.

[8]顾欢, 路遥, 尚绪柱, 等(2011) 原油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4, 496-500.

[9]马绒利, 曹智慧, 林利飞(2010) 延长油田低渗透储层提高采收率潜力探讨. 油气田地面工程, 8, 90-91.

[10]SY/T0520-2008, 原油粘度测定旋转粘度计平衡法.

[11]SY/T0541-2009, 原油凝点测定法.

[12]GB/T13377-2010, 原油和液体或固体石油产品密度或相对密度的测定, 毛细管塞比重瓶和带刻度双毛细管比重

瓶法.

[13]赵晓隆, 李会鹏, 赵华,卢传竹, 李智超(2014) 两种催化油浆的热重反应动力学研究.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4,

357-361.

[14]王阳峰, 阎龙, 申海平(2012) 两种中东减压渣油非等温热转化反应的热重法研究. 石油炼制与化工, 9, 10-13.

[15]张洁, 汤颖, 孙文娟(2012) 原油分析新方法——TGA曲线法及其应用. 油田化学, 3, 357-361.

[16]陈栋, 李季, 黄燕山, 张洁, 鄢园姣, 元艳(2010) 胶质和沥青质对原油流动性影响的红外光谱研究. 应用化工,

7, 1100-1104.

[17]孟令芝(2009) 有机波谱分析. 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汉.

[18]蔡新恒, 张书红, 龙军, 等(2014) 渣油接触裂化产物特征分子组成分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6, 958-964.

[19]Gu, X.F., Ma, Y. and Chen, G. (2012)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olymeric pour point depressant for crude oil.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524-527, 1706-1709.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sy5737-1995.doc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颁布日期】951118 【实施日期】960515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综合 【名称】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 【标准号】SY5737-1995 【章名】全文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原油管道输送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原油管道输送投产及运行的全过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 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 74-8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J 140-9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51-92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83-9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SY/T 0060-92 油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定 SY 0075-93 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Y 0031-95 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安全规程 SY 5858-93 石油企业工业动火安全规程 SY 5225-1994 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SY/T 5920-94 原油库运行管理规范 SY/T 5918-94 埋地钢质管道沥青防腐层大修理技术规定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国务院1989年3月12日第33号令 3 输油站 3.1一般安全规定 3.1.1输油管线和输油站的改、扩建工程应按GB 50183,防火防爆应按SY 5225。 3.1.2输油站生产区和生活区应隔开,并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3.1.3输油站应建立,完善以下安全管理制度:

最新原油管道输送基础知识

原油管道输送基础知识 1、原油管道输送简介 1.1我国原油管道输送的基本运作程序原油是我国的战略物资,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我国原油物资隶属国家所有,国家经贸委下属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行使国家赋予的石油勘探、开发权利。作为中游业务的原油管道运输, 其作用是将原油由油田的集输厂通过管道长距离输送至炼厂、码头等。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长距离原油管道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属的管道储运公司管理,国家依据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需要制定宏观的年原油生产计划,集团公司根据各油田的产量及下游企业—炼厂及化工厂的情况制定年度、季度及月度管道输油计划,管道企业依据计划与原油承接方—炼厂及化工厂等签定供货合同并制定输油方案组织输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石油的运作逐步向市场运作机制靠拢,原油的产、供、销等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管道企业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也可承担其它原油输送业务,以满足国内原油输送市场的需要,原油管道输送将会更加市场化。 1.2 管道输油原理 管道输油是将原油(或油品)加压、加热通过输油管道由某地(一般是油田)输送至另一地(一般是炼厂、码头等)。加压的目的是为原油提供动能,以克服沿线地理位差及管道沿线的压力损失;加热是针对“含蜡高、凝点高、粘度大” 的“三高” 原油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使管道中原油的温度始终保持在凝点以上或更高的温度以使原油顺利流动。实现原油的长距离输送必须有输油站及线路两大部分。输油站中包括输油泵机组、加热设备、计量化验、通讯设备、储油罐等,而线路部分包括管道本身、沿线阀室、穿(跨)越、阴极保护设施及沿线通讯线路、自控线路、简易公路等。 1.3 输油站的分类输油站有两种分类方法,按输油站所处位置分,有首站、中间站及末站。首站一般在油田,作用是收集油田来油,经计量、加压、加热向下游输送。一般原油输送管道距离较长,首站一次加压加热后不能到达终点,所以需在中间设若干个接力站—中间站,以便继续输送。输油管道的终点称为末站,它的任务是接收来油,经计量后交给用油企业或转运;按输油站的作用分有热泵站、泵站及热站。所谓热泵站是指给原油既加压又加热,泵站只加压不加热,热站只加热不加压。 1.4 热泵站的组成由于我国原油主要是“三高”原油,输送时既需加压又需加热,所 以我国原油输送管道的输油站大多为热泵站,热泵站中主要设备有:输油泵及配用电机、加热炉、换热器、储油罐、计量设施等。泵站和热站的输油设备要少一些。 2、输油泵 2.1 泵的概念及作用 泵是能输送液体并提高液体压力的机器,在原油输送管道中,泵是输油的心脏设备,它提供原油以压力能,使原油顺利输送至终点。 2.2 泵的分类泵可分为三种类型:

中国油田分布及各个石油单位的情况

《中国油田分布及各个石油单位的情况分析》 [02-05 20:45] 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起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克拉玛依油田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3.93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从1990

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4位。 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气田85个,油田12个,含油气构造55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年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领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9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中原油田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原油管道输送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原油管道输送投产及运行的全过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 74-8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J 140-9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51-92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83-9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SY/T 0060-92 油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定 SY 0075-93 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Y 0031-95 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安全规程 SY 5858-93 石油企业工业动火安全规程 SY 5225-1994 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SY/T 5920-94 原油库运行管理规范 SY/T 5918-94 埋地钢质管道沥青防腐层大修理技术规定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国务院1989年3月12日第33号令 3 输油站 一般安全规定 3.1.1输油管线和输油站的改、扩建工程应按GB 50183,防火防爆应按SY 5225。

3.1.2输油站生产区和生活区应隔开,并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3.1.3输油站应建立,完善以下安全管理制度: a)三级安全教育制度; b)人员、机动车辆入站管理制度; c)外来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d)岗位责任制; e)领导干部安全承包责任制。 3.1.4不应用汽油、香蕉水和其它有机溶剂在岗位上擦洗设备、衣服和地面。载热物体上不应放 置易燃物。 3.1.5在油气区内应安装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仪,并定期检查。 3.1.6油品化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3.1.7生产区内动火应按SY 5858。 试运与投产 试运、投产之前应制定试运投产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工艺流程启动、停运与切换 3.3.1输油工艺流程的运行和操作应按SY/T 5920。 3.3.2输油工艺的运行参数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3.3.3遇到有着火、爆炸、跑油等紧急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加强上下站间的联系,同时由调度向上级汇报。 3.3.4旁接油罐流程运行时,要防止旁接油罐抽空或溢罐。 3.3.5实行正、反交替输送的管线,反输油温、流量和总输量应符合安全要求,避免发生凝管。 3.3.6输油站设有的高、低压泄压阀应长期使用,并按规定定期检验。

解读我国主要原油的性质及类型

https://www.360docs.net/doc/c63269331.html,/ 解读我国主要原油的性质及类型 摘要:原油的理化性质因产地而异,如按密度分为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按化学组成分为石蜡基、环烷基和中间基;按含硫量分为低硫、含硫和高硫三类。 原油的理化性质因产地而异,如按密度分为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按化学组成分为石蜡基、环烷基和中间基;按含硫量分为低硫、含硫和高硫三类。目前国产原油除胜利油田和南疆油田为含硫原油外,其他都属于低硫原油。我国主要油田原油的共同特点是API度小、密度较大、含蜡量高、轻馏分含量较少等。 我国有十几个油区,其中大庆、胜利、辽河、新疆等油区的产量最大。这些油区的原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石蜡基原油

https://www.360docs.net/doc/c63269331.html,/ 我国此类原油的产量最多。大庆、中原、吉林、新疆油田所产的原油都属于石蜡基原油。它们一般具有含硫低、镍和钒含量不高、残炭低、无庚烷沥青质、蜡含量高、凝点高等特点。 2、中间基与石蜡、中间基原油 该类原油包括胜利、辽河和大港等原油。与石蜡基原油相比,这类原油的蜡含量较低,镍含量一般较高。 3、环烷基与环烷、中间基原油 属于此类原油的有孤岛、单家寺(胜利油区)、羊三木(大港油区)、高升(辽河油区)等原油。该类原油的产量较少,含蜡不多,凝点较低,而胶质、残炭、酸值和镍含量较高。 尽管不同地区的油田所产的原油性质千差万别,但其元素组成却基本一致,主要由碳、氢、硫、氮、氧5种元素组成。其中主要是碳和氢,这两种元素在原油中含量一般占95%以上。原油的氢碳比是反映原油化学组成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烃类化合物来说,氢碳比是一个与其化学结构和分子量大小有关的参数,随着石油及其产品中环状结构的增加,其氢碳比下降,尤其是随芳香环结构的增加,其氢碳比显著减小。硫、氮、氧一般称为石油的杂原子,它们在原油中的含量只有百分之几,但是含有这些杂原子的非烃化合物的含量却非常高。我国主要原油的硫含量一般都较低,而氮含量相对较高。 除碳、氢、硫、氮、氧外,原油中还含有微量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原油中的微量元素有几十种,目前已经检测出59种,其中金属微量元素45种。这些微量元素按其化学属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DOC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DOC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原油管道输送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原油管道输送投产及运行的全过程。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 BJ74-8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J140-9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51-92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83-9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SY/T 0060-92 油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定 SY 0075-93 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Y 0031-95 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安全规程 SY5858-93 石油企业工业动火安全规程 SY5225-1994 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SY/T5920-94 原油库运行管理规范 SY/T5918-94 埋地钢质管道沥青防腐层大修理技术规定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国务院1989年3月12日第33号令3 输油站 3、1一般安全规定 3、1、1输油管线和输油站的改、扩建工程应按GB50183,防火防爆应按SY5225。 3、1、2输油站生产区和生活区应隔开,并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3、1、3输油站应建立,完善以下安全管理制度: a)三级安全教育制度; b)人员、机动车辆入站管理制度; c)外来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d)岗位责任制; e)领导干部安全承包责任制。 3、1、4不应用汽油、香蕉水和其它有机溶剂在岗位上擦洗设备、衣服和地面。载热物体上不应放置易燃物。 3、1、5在油气区内应安装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仪,并定期检查。 3、1、6油品化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3、1、7生产区内动火应按SY5858。 3、2试运与投产试运、投产之前应制定试运投产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3、3工艺流程启动、停运与切换 3、3、1输油工艺流程的运行和操作应按SY/T5920。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SY57371995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SY57371995 【颁布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颁布日期】951118 【实施日期】960515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综合 【名称】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 【标准号】SY5737-1995 【章名】全文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

1 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原油管道输送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原油管道输送投产及运行的全过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 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 74-8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J 140-9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51-92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83-9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SY/T 0060-92 油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定 SY 0075-93 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Y 0031-95 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安全规程 SY 5858-93 石油企业工业动火安全规程 SY 5225-1994 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治理规定 SY/T 5920-94 原油库运行治理规范 SY/T 5918-94 埋地钢质管道沥青防腐层大修理技术规定 石油天然气管道爱护条例国务院1989年3月12日第33号令 3 输油站 3.1一样安全规定 3.1.1输油管线和输油站的改、扩建工程应按GB 50183,防火防爆应按SY 5225。 3.1.2输油站生产区和生活区应隔开,并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3.1.3输油站应建立,完善以下安全治理制度:

成品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

成品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SY/T6652-2006) 2007-1-1 起执行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安全通则 4 输储油设备 5 油品输送 6 混油处理 7 输油管道 8 消防设施 前言 本标准是依据我国在役成品油管道安全生产的实际经验,并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制定而成。本标准旨在规范成品油管道日常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减少事故发生。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闫啸、朱建平、张彦敏。 成品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成品油管道输送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输送汽油、煤油、柴油的成品油管道。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07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 50151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83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96 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25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J 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SY/T 0075 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Y/T 5737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 SY/T 5858 石油工业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SY 5984 油(气)田容器、管道和装卸设施接地装置安全检查规定 SY/T 6470 输油气管道通用阀门操作、维护、检修规程 SY 6503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使用规范 SY/T 6529 原油库固定式消防系统运行规范 3 安全通则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安全通则 4 运行 5 输油机泵 6 加热炉 7 储油罐 8 装卸原油栈桥 9 输油管道 10 仪表安全管理 11 电气安全管理 12 消防管理 13 科学实验及新技术推广安全管理 前言 本标准是对SY5737-1995《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的修订。为了适应原油管道技术进步,对SY5737-1995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并增加“电气安全管理”、“原油管道检测”等内容。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闫啸、刘志红、刘洪、李金亮、姜玉梅、李明凯、柳绿、赵久长。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5737-1995。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原油管道输送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原油管道输送投产及运行的全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7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50151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8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J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SY0031 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安全规程 SY/T0075 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Y/T5536 原油管道运行规程 SY/T5858 石油工业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SY/T5918 埋地钢质管道外防腐层修复技术规范

我国原油管道输送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原油管道输送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陈 欢,杜艳玲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 要:近几十年来,中国长输管道技术不断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高凝含蜡原油的加热输送、原油热处理及加剂综合处理工艺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文章简要论述了我国在原油管道输送方面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国内管道输送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关键词:管道;含蜡原油;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 E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6—0109—02 石油长输管道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管道总长度已达200多万公里.近十几年来,管道工业发展迅速,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出现,正在向数字化管道发展。 1 国内原油管道技术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原油长输管道建设,我国原油管道技术不断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改造及新建管道采用密闭输油工艺;高凝高黏含蜡原油输送、低输量运行的加热及加剂综合处理工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降凝剂、减阻剂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管输综合能耗逐年下降,从1995年的556kJ /(t km )降到目前的437kJ /(t km );大落差地段输油成功;管道用管等级达到X 65;自行设计、制造的长输管道输油用高效泵效率可达84%;原油直接式加热炉效率达91%;90年代后新建的管道,均采用SCADA 系统,管道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管道同步投产。 近年先后建成的东营—黄岛复线、库尔勒—鄯善原油管道和铁岭—大连、铁岭—秦皇岛等管道的技术改造集中体现了我国长输管道已达到的技术水平。库尔勒—鄯善输油管道工程由管道设计院与意大利斯南普及提公司合作设计。管道全长475km,管径为610mm,设计输量为500×104~1000×104t /a 。管道采用加降凝剂不加热输送。首站设置了在线原油倾点和黏度检测装置,可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加剂输送参数,确保管道安全。管道经过高差达1665m 的觉罗塔格山地,通过设置减压站解决了大落差地段对管道运行可能造成的危害。 目前原油管道普遍采用密闭输送工艺,出现了冷热原油顺序输送、原油/成品油顺序输送工艺;对高凝、高黏原油采用热处理和加剂处理工艺。降凝剂和减阻剂种类多、效果好、应用普遍;采用环保、高效、节能型管道设备,泵效达5%以上;多采用直接 式加热炉,炉效超过90%;运用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 仿真系统模拟管道运行和事故工况,进行泄漏检测,优化管道的调度管理;对现役管道进行完整性评价及管理。 国内原油输送工艺技术发展现状大致可分为:1.1 在原油中添加化学添加剂输送 在原油中掺入化学添加剂,主要目的是为了减阻、降凝,对于掺水输送的管道,主要起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不同的原油加入不同品种的化学添加剂。表面活性剂注入掺水输送管道可减少掺入水量,提高输油效率;在多蜡易凝原油中掺入一定量的降凝剂,可降低原油的凝固点,加大站间距。 目前,减阻剂的品种规格已很多,使用范围已比较广泛,减阻效果一般在38%左右,管线增输能力有的达50%。降凝剂是降低原油凝固点和屈服应力的添加剂。这些化学药剂使管线的增输能力和减阻效果虽较好,但价格较高,常年注入的结果造成原油输送成本较高,而且大多还存在环保问题较难解决。1.2 稠油输送工艺的发展 由于世界上一些国家在致力于稠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近年来国外针对稠油输送系统工艺的弱点,重视革新输油工艺,其研究探索工作相当活跃,除加热输送方式外,主要是采取稠油乳化输送、稀释输送、重油改质等方式,其他输送方式的一些试验研究已取得成果并有新进展。随着稠油资源的大量开发应用,研究和采用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是输送方式新型化的主要方面。多种输送工艺将随着试验研究的成功不断投入工业性应用,使输油工艺进一步多样化。 1.3 原油低输量输送技术 原油管线低输量情况在各产油国普遍存在。因为管线是按油田高产期外输量设计的,所以在油田开采初期和后期必然存在不满输现象。管线不得不 109  2012年第16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陈欢(6),男(汉族)。湖北武穴人,本科。主要从事长输管道完整性管理及原油储运站库管理工作。 8:2012-0-21 :198-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样本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 .、八、- 刖言 本标准是对SY5737-1995《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的修订。为了适应原 油管道技术进步,对SY5737-1995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并增加”电气安全管理”、”原油管道检测”等内容。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闫啸、刘志红、刘洪、李金亮、姜玉梅、李明凯、柳绿、赵久长。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5737-1995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原油管道输送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原油管道输送投产及运行的全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 GB50151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83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J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SY0031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安全规程 SY/T0075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Y/T5536原油管道运行规程 SY/T5858石油工业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SY/T5918埋地钢质管道外防腐层修复技术规范 SY/T5920原油库运行管理规范 SY5984油(气)田容器、管道和装卸设施接地装置安全检查规定

SY6186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规程 SY/T6306易燃、可燃液体常压储罐的内外灭火 SY6503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使用规范 SY/T6529原油库固定式消防系统运行规范 DL408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国务院8月2日第313号令 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经贸委04月24日第17号令 3安全通则 3.1输油管道和输油站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执行GB50183的规 3.2输油站生产区和生活区应隔开,并有明显的安全标志。在防爆区不应使用非防爆器具和非防爆通信工具。 3.3输油站应至少制定执行以下安全管理制度; a)安全教育制度; b)人员、机动车辆入站安全管理制度; c)外来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原油管道输送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原油管道输送投产及运行的全过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 74-8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J 140-9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51-92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83-9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SY/T 0060-92 油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定 SY 0075-93 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Y 0031-95 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安全规程 SY 5858-93 石油企业工业动火安全规程 SY 5225-1994 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SY/T 5920-94 原油库运行管理规范 SY/T 5918-94 埋地钢质管道沥青防腐层大修理技术规定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国务院1989年3月12日第33号令 3 输油站 3.1一般安全规定

3.1.1输油管线和输油站的改、扩建工程应按GB 50183,防火防爆应按SY 5225。 3.1.2输油站生产区和生活区应隔开,并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3.1.3输油站应建立,完善以下安全管理制度: a)三级安全教育制度; b)人员、机动车辆入站管理制度; c)外来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d)岗位责任制; e)领导干部安全承包责任制。 3.1.4不应用汽油、香蕉水和其它有机溶剂在岗位上擦洗设备、衣服和地面。载热物体上不应放 置易燃物。 3.1.5在油气区内应安装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仪,并定期检查。 3.1.6油品化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3.1.7生产区内动火应按SY 5858。 3.2试运与投产 试运、投产之前应制定试运投产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3.3工艺流程启动、停运与切换 3.3.1输油工艺流程的运行和操作应按SY/T 5920。 3.3.2输油工艺的运行参数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3.3.3遇到有着火、爆炸、跑油等紧急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加强上下站间的联系,同时由调度向上级汇报。 3.3.4旁接油罐流程运行时,要防止旁接油罐抽空或溢罐。 3.3.5实行正、反交替输送的管线,反输油温、流量和总输量应符合安全要求,避免发生凝管。 3.3.6输油站设有的高、低压泄压阀应长期使用,并按规定定期检验。

原油长输管道安全输送的防护技术探析

原油长输管道安全输送的防护技术探析 从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因此需求不断提高。基于这一背景,国内石油能源需求量持续上涨。而长输油气管道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与社会稳定以及能源安全密切相关,其安全性已成为影响关键影响因素。为推动石油行业发展进程,确保原油运输安全性,应高效运用长输管道安全输送防护技术,利用一系列有效对策提高安全运行效率。 1 原油运输现状 目前,原油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空中运输以及管道运输。其中优势最大的是管道运输,消耗的能源最少,具有最强安全性,可运输最多原油。近年来原油长输管道技术不断优化升级,诸多处理技术提升至先进水平。而在日常运行时,容易腐蚀运输管道,引发局部厚度降低等现象,逐渐导致原油泄漏,从而阻碍原油顺利运输,甚至诱发重大安全事故,比如爆炸事故等。在原油长输管道输送过程中,为确保运输安全,一定要了解与掌握管道每一项管道运输规律,从而应用合适的方法和措施預防事故。 2 原油长输管道安全输送防护技术 2.1 加强防腐技术 根据原油化学性质来看,其中存在含硫量这一概念,即在原油之中,可能存在硫化物,也可能存在单质硫分,而其百分数便是含硫量。通常而言,原油内含硫量在1%以下,但是仍然会影响本来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腐蚀运输管线,更为严重的是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以原有长输管道为对象,在管理安全输送防护技术的过程中,第一步应该加强防腐技术。 一般而言,以原油长输管道为对象,在防腐处理过程中,运用阴极保护技术。通过利用该技术开展防腐工作,应该具有各项必要条件。首先,金属表面得到相应保护,在其附近一定要具有导电介质,唯有

浅谈原油管道储运的安全管理方法和事故预防措施

浅谈原油管道储运的安全管理方法和事故预防措施 摘要:原油管道储运是一个危险性极大的行业,其管道的腐蚀情况会随着使用 时间长短发生变化,使用时间越长腐蚀越严重。因此,要加强原油管道储运的安 全管理,制定完善可行的事故预防措施,才能保证原油管道储运的正常安全运行。鉴于此,本分通过分析原油管道储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安全管理方法和事 故预防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原油管道储运;安全管理方法事故预防措施 我国在上世纪末成为了油气净进口国,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原油管线成为了我国实 质意义上的第一条跨国输油管线,每年将大量的原油通过将近一千公里的输油管线输送到我国。管道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输油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渠道。但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比如腐 蚀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原油管道储运安全问题,我们要切实做 好原油管道储运的安全管理方法和事故预防措施,才能保证我国原油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原油管道储运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一)原油管道设计不合理 原油管道的设计方案尤为关键,要综合考虑其长短、走向、以及所在区域的地质状 况等因素,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估。在原油管道设计阶段,由于对其沿线地质勘查不清,造成 错误的环境评估或者不确切的受力分析,导致原油管道出现弯曲变形的状况,产生了严重的 安全隐患。另外,铺设原油管道所需材料必须要保证高标准,内外表面不可有离层或者裂缝[1]。对于那些忍性差、强度低以及可焊性差的材料,在安装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夹渣、气孔、裂纹、未熔透等现象,这无疑会给原油管道储运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 (二)原油管道储运监管体制不完善 目前,原油管道储运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监管体制不完善,相关政策 法律不健全,相关部门应该加快相关领域的法治进程。比如原油保护法第五条规定,相关地 区政府部门要依法保护管道建设工作。而第四条规定,国务院能源相关部门要对原油管道建 设工程依法进行保护。这些存在着很多交叉的规定,导致管理职能紊乱。另外,经常会出现 对同一地段重复检查的现象,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 (三)原油管道的腐蚀现象 原油管道的管材主要是使用直缝管、螺旋缝管以及无缝管。这些管材一般会铺设在 水中或埋在地下,有的则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随着时间的加长,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另外,储运的原油往往含有腐蚀性介质,严重的腐蚀了管道,由于大部分管道长期埋在地下,不易维护,给原油管道储运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2]。 (四)人为破坏 由于不法分子受石油本身巨大价值的诱惑,导致那些治安混乱区域盗油的现象时有 发生。而且很多不法的盗油团伙往往会采用打孔盗油的方式进行作案。必然会破坏管道防腐层,降低其强度,不仅导致大量的原油泄漏,还很有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火灾。 二、完善原油管道储运的安全管理方法和事故预防措施 (一)加强执法力度,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要定期的组织原油管道沿线的政府机关开展安全管理会议,将各单位和部门的安全 管理工作协调好,以确保原油管道管理制度的认真执行,以及管道设施得到有效的保护。加 强对监督检查、整顿治理,严肃处理那些严重危害原油管道储运的违法行为。同时要积极总 结工作经验,并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加强原 油管道储运的安全管理方法和事故预防措施,对相关工作负责人进行严格的监管,将管理工 作落到实处[3]。对于那些因玩忽职守、缺乏职业道德精神,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管理人员,必 须要严肃处理,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强化完整性的管理模式 全世界最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就是完整性的管理模式,它是以完整的数据资料为载体,以一种动态式的形式开展管理工作,来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完整性的管理模式是保证

塔河油田地层简表

塔河油田地层简表
地 界 系 第四 系 新 上新统 库车组 康村组 吉迪克组 统 层 群 系 组 统 代号 Q N2k N1k N1j E3s E1-2km 岩 性 描 述
灰白色粉砂层、细砂层夹黄灰色粘土层。 黄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粉砂岩略等厚互层。 浅灰、白色细粒砂、粉砂岩岩与黄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略等厚互层。 上部棕、蓝灰色泥岩夹棕色粉砂岩、细粒砂岩,下部褐棕色泥岩、膏质泥岩夹 浅棕色粉砂岩、细粒砂岩。 棕褐色泥岩与浅棕色细粒砂岩不等厚互层。 棕红色中粒砂岩、含砾粗-中粒砂岩。 上部为红棕色粗-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与棕褐色泥岩略等厚互层;中部 棕色粉砂岩、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与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下部 棕色粉砂岩、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夹棕褐色泥岩。 棕褐色泥岩与浅棕、灰白色细粒砂岩略等厚互层。 棕、棕褐、灰绿色泥岩与浅棕、灰白色细粒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 浅灰色细粒砂岩、砾质中粒砂岩夹棕褐色泥岩。 灰白色粉砂岩、细粒砂岩、砾质细粒、中粒砂岩夹棕褐色泥岩及煤线。 (1) T3h :深灰、棕灰、灰黑色泥岩夹少量灰、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底部灰黑色炭质泥岩为三叠系标志层。 1 (2)T3h :浅灰色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夹深灰色泥岩,为三叠系 T-Ⅰ砂组。 (1)T2a :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 3 (2)T2a :浅灰、灰白色细粒砂岩,为三叠系 T-Ⅱ砂组。 2 (3)T2a :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粒砂岩; 1 (4)T2a :浅灰色细砾岩、含砾中粒砂岩夹深灰色泥岩,为三叠系 T-Ⅲ砂组。 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粉砂岩。 深灰色、灰绿色英安岩。底部为灰黑色玄武岩。 (1) C1kl :棕灰色、灰色、浅灰色、灰白色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岩与 棕褐、棕红色、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略等厚-不等厚互层。为卡拉沙依组砂 泥岩互层段。 1 (2)C1kl :棕褐、深灰色泥岩。为上泥岩段。 (1)C1b :黄灰色泥晶灰岩夹深色泥岩,即“双峰灰岩”段; 2 (2) C 1b : 棕褐色、 灰色泥岩、 粉砂质泥岩夹灰色泥质粉砂岩, 即“下泥岩段”; 1 (3)C1b :灰色灰质粉砂岩、灰色细粒砂岩与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略等厚互 层,即“砂泥岩互层段”。 上部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下部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与深灰色、绿灰色泥岩 呈不等厚互层。 深灰、灰绿、灰色泥岩与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略等厚-不等厚互层。 上部灰色细粒砂岩与绿灰、 深灰色泥岩; 中部为绿灰、 深灰色泥岩, 下部绿灰、 深灰色泥岩夹灰色细粒砂岩。 灰色泥岩、灰质泥岩与灰色泥晶灰岩、灰岩略等厚-不等厚互层。 灰、褐灰色泥微晶灰岩、泥灰岩。 上部为棕褐色灰质泥岩、下部为浅灰色泥晶灰岩。 浅灰色砂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 灰白、灰色泥晶灰岩、含砂屑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
3 2 4 2
上第 生 三系 中新统 界
渐新统 苏维依组 下第 三系 古-始新 库姆格列 统 木群 巴什基奇克 组
K1bs K1b K1s K1y J1
白 垩 系
下统
巴西盖组 卡普沙良 群 舒善河组 (K1kp) 亚格列木组
中 生 界
侏 罗 系
下统
上统
哈拉哈塘组
T3h
三 叠 系
中统
阿克库勒组
T2a
下统 二 叠 系 中统
柯吐尔组
T1k P2
晚 古 生 界
卡拉沙依组 石 炭 系 下统 巴楚组
C1kl
C1b
泥 盆 系 志 留 系 早 古 生 界
上统
东河塘组 塔塔埃尔塔 格组
D3d
S1t S1k O3s O3l O3q O2yj O1-2y
下统 柯坪塔格组 桑塔木组 上统 良里塔格组 恰尔巴克组 中统 中下统 一间房组 鹰山组
奥 陶 系

原油管道输送管理制度

原油管道输送管理制度 编制: 单位: 部门: 审核: XX年XX月XX日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原油管道输送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原油管道输送投产及运行的全过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 74-8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J 140-9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51-92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83-9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SY/T 0060-92 油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定 SY 0075-93 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Y 0031-95 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安全规程 SY 5858-93 石油企业工业动火安全规程 SY 5225-1994 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SY/T 5920-94 原油库运行管理规范 SY/T 5918-94 埋地钢质管道沥青防腐层大修理技术规定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国务院1989年3月12日第33号令

3.1一般安全规定 3.1.1输油管线和输油站的改、扩建工程应按GB 50183,防火防爆应按SY 5225。 3.1.2输油站生产区和生活区应隔开,并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3.1.3输油站应建立,完善以下安全管理制度: a)三级安全教育制度; b)人员、机动车辆入站管理制度; c)外来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d)岗位责任制; e)领导干部安全承包责任制。 3.1.4不应用汽油、香蕉水和其它有机溶剂在岗位上擦洗设备、衣服和地面。载热物体上不应放 置易燃物。 3.1.5在油气区内应安装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仪,并定期检查。 3.1.6油品化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3.1.7生产区内动火应按SY 5858。 3.2试运与投产 试运、投产之前应制定试运投产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3.3工艺流程启动、停运与切换

油气管道输送安全管理规定

油气管道输送安全管理规定 油气管道输送系指利用管道将原油、成品油、半成品油、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压缩天然气等(以下简称“油气”)在陆地输送的过程。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油气管道工程的勘察设计者、供应商、承包商应具有与所承揽油气管道勘察设计、供应和工程施工相适应的合法资质。 第二条管道工程的勘察设计者、供应商、承包商应实行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具有良好的HSE业绩。 第三条在油气管道工程勘察设计、供应、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 第四条管道工程项目中的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二章安全管理 第五条组织机构 从事陆地油气输送的直属企业应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置与管理内容相适应的人力和装备,逐级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六条安全机构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集团公司关于陆上油气管道作业的有关法规、规范、标准及规章制度;负责制定本企业安全管理年度工作计划; 2、负责陆上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监督和油气管道作业人员劳动防护、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归口管理; 3、负责制订、修订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编制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4、负责制定安全措施和隐患整改计划,深入现场监督检查,落实整改。 5、主持制定安全应急计划,并建立完善应急指挥和救助系统; 6、负责油气管道事故的调查、处理、上报和统计工作; 7、负责锅炉、压力容器等关键设备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8、负责安全考核评比工作,开展安全科技成果交流,推进安全科技进步,积极组织各种安全活动,协调有关问题。 第七条油气管道输送企业应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第三章运行管理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