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

24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

治理结构改革

吴昊 闫涛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多年的经验表明,切实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为此,就需要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长期难以转变的根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和锁定,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的行为倾向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以深化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为前提。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式分权;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经济增长至上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5-0242-04

从本质内涵方面看,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概念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多方面扩展,即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关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更关注如何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①按照这一理解,应该说尽管十七大以前我国政府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概念,但在很多方面已经注意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并且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措施。例如,早在1987年,十三大报告就已明确指出,“技术落后,管理落后,靠大量消耗资源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应该“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内的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任务。不仅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科教兴国、耕地保护等,陆续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且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落实各项基本国策。上述政策措施尽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因此,目前我国才仍然面临异常艰巨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

鉴于以上情况,探讨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就有必要追问,为什么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此之艰难?是什么问题锁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之难以得到切实转换?如何才能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上述问题展开一些探讨。

中国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及其行为倾向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不再把政府或政府官员视为没有私欲的公共利益追求者,而是也像普通人一样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或政府官员的最主要利益在于能够实现执政的长期化和职位晋升。在不同的治理结构框架下,政府或政府官员对自身利益追求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1.多级政府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包括财政分权在内的多级政府间经济分权关系。经济分权体制的

作者简介:吴昊,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闫涛,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生,专业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① 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形成,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从以往的政治与经济统一纵向集权控制,转变为在基本行政规范与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任免方面继续实行纵向集权控制,而在财政与经济管理方面则实行逐级分权管理,即

多级政府之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①这种治理结构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上级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下级政府主要官员的任免权,上下级政府之间在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二是下级政府面对的是上级政府交给的多任务委托合同,例如,促进经济增长、就业扩大、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秩序、发展公共教育等。三是上级政府分配给下级政府一定的财源并赋予其自主支配财政支出的权力,各级地方人大尚未对同级政府形成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因此,在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具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四是政绩良好的官员一般能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并且晋升对各级官员来说具有非常高的个

人效用。即使不能得到晋升,出色的业绩表现也能给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威望。

②2.向上政绩显示与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

由于下级政府的工作业绩评价主要由上级政府进行,下级政府主要官员的任免与晋升也主要取决于上级政府的意见,因此,下级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必然具有明显的向上政绩显示倾向,即与当地居民的偏好相比,他们更重视上级政府最关注、易考察、对外具有较高宣传价值的事项。

一般说来,在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各项职责中,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最具政绩显示功能。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很自然地使经济增长情况成为衡量各地方政府及主要官员政绩的最主要指标。有的学者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实了省级政府官员的升迁与当地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极强的

正相关性。

③另一方面,总体说来,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地方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政绩显示。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必将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为地方政府开展文教活动、社会治安、美化城市环境等提供财力保障。因此,地方政府向上政绩显示的行为倾向最终必然表现为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所谓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就是指地方政府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其承担的各项职责中的重中之重,一切工作都以此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行为特征。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钱颖一等所提出的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深刻地解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分权对经济增长

的促进作用,④有些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对此进行了检验性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⑤在充分认识到以中国式分权为基础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其所产生的多种问题,其中使经济发展长期锁定于传统发展方式就是问题之一。

1.地方政府推动的改革的局限性与政府主导型经济

钱颖一等之所以把中国式分权看作中国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正是分权体制安排导致了改革实验的发生和模仿,促进了不可逆转的市场机制发展。如果仅仅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的展开过程,钱颖一等学者的观点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如果系统考察到目前为止的中国市场化改革,就可以发现中国式分权和地方竞争在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却不能以此创建一个较为完善的、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

2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①②③④⑤王小龙:《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一种财政视角的分析》,《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

吴昊:《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从经济学视角展开的分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Q i a n Y i n g y i ,B a r r yR .We i n g a s t ,“F e d e r a l i s m a s C o m m i t m e n t t oP r e s e r v i n gM a r k e t I n c e n t i v e s ,”J o u r n a l o f E c o n o m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s ,V o l .11,N o .4,1997,p p .83-92.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经济分权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1期。

244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5期·博士论坛

在传统计划经济思维还有深刻影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往往使地方政府不满足于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角色定位,而是一般都具有非常强烈的介入市场经济活动的意愿,希望通过自身的积极介入实现加快本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尽管出现了很多变化,但是其内在逻辑却是非常一致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处于普遍的短缺经济状态,地方政府一方面积极介入已有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协调银行为企业筹措资金,为企业争取短缺资源和各种管制配额,另一方面还大量投资资金需求少、见效快、能避开国家计划控制的“短、平、快”的消费品生产项目。1990年代初,上述行业的产能出现了严重过剩,利润率不断下降,而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等行业开始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瓶颈”,基础产业迅速成为地方政府的投资热点。1990年代中期以后,地方政府对基础产业的投资,最集中地反映在经营城市和经营园区的活动中。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都已经认识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能够由市场机制调节的领域退出来并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政府职能转变非常迟缓。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地方政府行为倾向则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

2.财政资金的分配和配置问题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1)从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的拉动作用来看,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出口拉动为主。(2)从三次产业的贡献度来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3)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增长率贡献度来看,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取得的。造成我国目前这种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财政资金的分配与配置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型的治理结构之下,上级政府在财政资金分配和行政责任划分方面握有明显的主导权,下级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和余地很小。这种制度安排在我国多级政府间引发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即上级政府总是尽可能多地控制财政资金及其来源,并且不愿意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向下级政府让渡自己的财力,但是在行政责任方面总是向下级政府推诿和任务摊派。这样就造成了各级政府财政实力与行政责任之间的严重不对称,越是层级较低的政府财政实力就越薄弱,但承担的行政责任却越多。这种问题引发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失业与养老保险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分散化、小型化和水平偏低。①

不仅如此,地方政府追求尽可能加快经济增长的行为,在财政资金的运用方面突出地表现为地方财力尽可能地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而对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科技创新、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明显不足。在财政资金对各项公共服务支持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为了维持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等行业的运行纷纷推进了医疗、教育的产业化改革,医院的运行主要靠向患者收费解决,学校收取的各种费用也在不断膨胀。

人们认识到需要为重大疾病、子女入学和老年生活等积攒资金时,就必然存在不敢消费的倾向。人们压低消费首先会节约在他们看来属于不必要的开支,而这首先会影响服务性消费的支出,因为相对于物质产品消费,很多服务性消费的必需程度相对较低,并且有些可以通过家庭劳动进行替代。这种状况直接制约着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服务业发展缓慢等现象,都与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存在密切的关系。另外,政府在公共教育、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约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转变。

3.多任务间冲突与公共管理政策有效性的降低

众所周知,很多社会公共管理政策在短期内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例如,严格实施土地管理与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抑制投资过热等公共政策,都会在一

①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各种公共管理政策与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增长业绩相矛盾的情况下,一般说来地方政府总是更重视经济增长,甚至在行为倾向上具有一切为经济增长让路的特征,而不是严格执行各项可能有碍经济增长的公共管理政策。

地方政府乱批、滥占耕地就是最为明显的一个例证。我国政府制定了包括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管理、土地用途管制等在内的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然而,耕地资源流失和土地资源浪费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矛盾:一是严格执行土地政策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的投资活动和吸引区域外投资,将低价转让土地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由于企业获得的土地成本很低,因此就很少关注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甚至故意扩大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二是严格执行土地政策与扩大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矛盾。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严重依赖于土地出让金,甚至经济越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越高。在上述矛盾面前,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途径乱批、滥占土地就不难理解,国家的土地管理与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也就难以避免。

当然,这种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地方环保部门执法不严,地方政府为高耗能企业提供用电价格补贴等,都是地方政府经济增长至上行为倾向的具体表现。也正是这一原因,促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高昂代价———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极为严重,并且国家为扭转这种局面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因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而有效性大大降低。

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前文所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应该不断深化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消除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激励机制,使之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职能,并有效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公共管理政策。具体来说,我国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一是将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从以经济增长为主,转变到主要考察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效率和辖区居民的满意度方面上来。二是增强地方人大与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参与和监督,减少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空间。三是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在简化和调整基层政府的事权范围的基础上,建立起多级政府间规范、公平的转移支付制度。四是改善中央与高层级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实施机制,避免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在公共政策领域的非合作博弈倾向。

责任编辑:刘雅君24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

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读本心得体会

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通过参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干部现代产业知识培训学习。 一、加强学习是广大干部更新观念,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动员大会上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贯彻中央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精神,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我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加强学习,自觉学习,努力转变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本领,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智力保障。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时代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学习能力日益成为生存力之根,创新力之源,竞争力之本。我们每个人只有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把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干部队伍培训成适应科学发展模式的干部队伍,真正实现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摆在每一位干部面前的重大抉择,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放弃学习就放弃了明天。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广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要求广东“坚持不懈,先行一步,真正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和体现,二者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它们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存的统一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数量增长、也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包括社会财富的增长,还包括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体现规划纲要赋予广东的历历史使命。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予的“洗牌”良机,也是广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亦是先富起来的广东人享受发展成果、让经济发展为人服务的必然选择。 三、学习现代产业知识,不仅是一次知识更新,更是一次科学发展理念的再武装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大提升。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各国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必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战略和政策都能把握得非常适当,我国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如韩国、新加坡等国。相反,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重大机遇一旦不能把握好,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如一些拉美国家。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起飞时刻,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

第六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案例

第六章政府改革与治理案例 一、教学目标与用途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政府治理的理论背景、政府改革与治理创新的难点、中国政府改革的突破口、政府治理创新的方法和路径。在进行案例研读之后,能够深入体会到民主、灵活、高效和廉洁的政府,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经济环境,有效地履行其职能,政府自身也总是处于不断的改革与变化之中。 二、涉及知识点 (一)合作网络视角下的治理 1.全球治理 2.民族国家的治理 3.社区治理 (二)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改革 1. 我国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 2. 政府改革的方向 (1)机构改革与其他配套改革的关系 (2)实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 (3)中央政府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 三、案例教学课堂安排 (一)案例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能够理解我国政府在社会转型中面临的挑战,能够正确分析政府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可以理性地提出政府为公众提供更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路径。 (二)课堂安排 课时安排:3课时(120分钟)/案例 案例阅读:30分钟 小组讨论及发言:1小时

要点分析:20分钟 随机提问及回答:10分钟 案例1 “网格连心、服务为先”的“仙林模式” 【引言】大量的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务中,能有效弥补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治理”的结构,推动传统政府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我国现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社会组织作为沟通社会与政府的桥梁,是社会矛盾的“减震器”、政府治理的“减肥剂”、社会公平的“代名词”,对社会的平稳和谐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破解社会组织发展处于长期宏观鼓励与近期微观约束、现实空间广阔与制度空间狭小的尴尬局面,促进社会组织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案例】 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摸索出了“网格连心、服务为先、多元联动、协同发展”的路子。不久前,由南京大学、南京市有关部门和栖霞区委区政府联合举办的一次高层论坛上,仙林街道的“网格化”社会管理被誉为“仙林模式”,受到与会者的极大关注。所谓“网格连心”,就是指强调以群众为关注焦点,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网格化体系,使社会管理服务覆盖到街道每一个区域、覆盖到各类人群、覆盖到所有社会组织,同时在社会管理中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管理过程,实施“贴心、安心、暖心、知心、凝心”等“五心计划”,架起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所谓“服务为先”,就是坚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街道干部制度化、常态化地下沉到底、深入群众、前移关口,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意愿、需求,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强化风险应对、过程控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所谓“多元联动”,就是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优化街道内部干部岗责体系,打破机关干部与社区干部的条块分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可用资源,建立街道、社区、网格、驻街单位、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之间的联动机制,促进干部之间联动、干部与群众联动、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所谓“协同发展”,就是牢牢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将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平安法治、民生保障、科教人才、精神文明、区域党建等工作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促进街道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仙林模式”创建并实施以后,街道从过去传统、被动、分散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主动、系统的管理模式,街道社会管理能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日趋稳定,不仅实现了到省市区“零上访”,甚至到街道上访的都很少;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 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 弊端越 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长方式及所 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 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 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 即粗放 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 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 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 历史性转变。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 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 “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 又积 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一 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 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 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 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 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 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 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式, 集约型增 长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 中国政府如果再不下大 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未来将令人堪忧。 二、粗矿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 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浪费严重。这是我国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的主要标志,我国目前的社会总体发展方向依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切能够发展 经济、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手段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被政府所青睐, 这种发展理念严重 扭曲了中国人的经济价值观。我国目前的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 品的数量,但是投入和产出的差距很大,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 《中国资 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 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 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①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 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

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关键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规律 [论文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对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 1.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以耗竭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沉重代价的,造成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做发展。“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然会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这些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其投资扩张。加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底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生产方式来实现。因此,单纯转变增长方式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对解决深层次矛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全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地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加剧,越来越多的区域已不适宜人类生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定更全面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因此,实现经济又好有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我们党的发展观,是从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高度出发,总结我党执政经验和汲取世界各国发展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的有意成果,而得出的科学理论。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吴昊 摘要:从激励的角度看,政府行为与政府职能取决于政府的治理结构。我国“多任务委托—代理”型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促成了地方政府普遍的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这种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与行为倾向既发挥了促进经济成长的积极效应,也造成了政府公共产品提供功能薄弱、基层地方政府负债严重、许多公共管理政策有效性降低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和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对地方政府治理结构进行必要的改革。 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即需要政府逐步由生产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公共产品提供者。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意义以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职能的范围进行了大量讨论,然而,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程度和进度与人们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这就有必要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迟滞的原因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探寻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本文将按照制度决定行为的分析思路,对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有关问题展开初步性的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及其行为倾向 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的最大区别就是多级政府之间确立了较为稳定的财政分权体制。财政分权体制的确立,使我国地方政府形成了“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型的治理结构,并促成了地方政府向上政绩显示与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 1.上下政府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曾经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进行过多次集权与分权的调整,但总体说来,当时各级地方政府都不具有自己独立的财政地位和控制权力,因此在调整和改善行政管理以促进当地企业发展方面,各级地方政府既不具有自由裁量的权力空间,也没有自身的积极性。为克服财政权力高度集中的弊端和形成能够激发地方活力的财力分配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在探索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有效形式,并基本上形成了以财政包干为核心的初步性财政分权体制。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则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确立了相对规范和稳定的财政分权体制,各级地方政府也确立了相应的财政分权体制。 财政分权体制的形成,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从以往的行政与财政统一纵向集权控制,转变为在基本行政规范与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任免方面继续实行纵向集权控制,而在财政收入与支出管理方面则实行逐级分权管理。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与典型的“财政联邦主义”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财政联邦主义”的本质是行政与财政双重分权,而我国在保持行政纵向集权体制下实行财政分权,其实质是一种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措施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这就说明他对世界局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包括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对全球化持积极态度,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应该说政府是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赢家之一,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和出口,中国的很多增长都将是不可能的。似乎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际体系采取的战略都还是防御性的战略,如保护主权,使自己免受伤害,等等。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样它才会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在过去较长时期,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角色。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仅会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消费升级,而且也会逐步提高产品消费的环保意识,这恰恰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009年政府主导投资的投资乘数作用小,为世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投资带动的仍是过剩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过剩行业并无扩大投资的需要,所以投资的乘数作用小。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投资乘数作用必然扩大。 除此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工作:

专题九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专题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镇化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资源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及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重大关系;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而节能减排被视为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迫切任务,这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体现,也表明了中国对国际社会所承诺承担的重大责任。在高考备考中这一关系人类长远发展的课题是我们永远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点击时政·学会获取解读信息】 1.中共中央政治局2008年4月28日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主持并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2.2008年12月8日至1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3.2009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长谢旭人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等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1月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温家宝强调,要把加快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结合起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5.2009年1月4日,温家宝在科技领导小组会讲话指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6.2009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常委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会议在强调成绩的同时,清醒地看到了我国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指出,我们始终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不断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版

2019年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 版 2019年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版 一、【高考政治】经济生活 ⒈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⒉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⒊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⒋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高考政治】政治生活 ⒈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2020年(发展战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战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壹是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加快“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地方主体税种建设,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重视工业项目向重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方面转移。二是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进壹步提高资源税费和扩大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征收方式。三是改革出口退税机制,降低或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今年经济工作重点要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壹起来,于发展中促转变,于转变中谋发展。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力争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引爆点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环保技术。要积极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抓紧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带动转变。 实施结构调整战略。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将农民转变为市民是新的消费源泉。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壹、二、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壹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和城镇化结合,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老年人

第二章政府改革和治理

政府改革和治理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1 政府管理途径(最小国家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 2 公民社会途径 3 合作网络途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合作 治理:合作网络治理,网络治理,实现增进公共利益政府与非政府合作依赖的环境中分享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管理与统治的异同 1管理主体(政府垄断多主题合作) 2管理客体(对象多,范围广) 3管理机制(等级权威和控制互动非强制性权力) 4管理手段(强制新工具) 5管理重点(阶级统治的要求满足公民需求) 网络治理的新特征1多中心的行动体系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 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1 全球治理(全球合作网络的管理,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 A,治理的主体是全球范围的行动者 B 治理的客体是影响全人类的跨国问题(环境军事生活经济) C 治理机制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共同化原则规范协议程序) 2 民族国家治理(民族国家范围内公共物品的提供过程的管理) A政府合作网络i 政府协商会议 ii特区 iii地方政府在特定领域的合作 B政府项目执行(合同外包) C公司合伙网络 i财政补助(对教育医疗的补助) ii特许经营权 iii公私合营企业 3 社区治理 A志愿者服务(社区发动,无偿献血认领树苗) B盈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私营机构整合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 C消费者控制(俱乐部产品供应) 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

1可治理问题 A 合作与竞争的矛盾 B 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C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 2合法性问题 A 公众认为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责任 B转移公众对政府的认可,减少对政府的认可程度 3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 A明确网络能力的限度 B开发新管理工具 C培养网络的管理者i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 ii营造合作氛围的能力 iii制定和调整网络管理条例的能力 iv培育网络共同价值和信念的能力4责任性问题(合作---责任难以界定相互推诿转嫁责任)完善责任机制A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 B完善公共责任制度,明确公民权利额实现) C在合作网络中,政府也有着特殊的责任定位(保持社会的凝聚力) 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 1西方政府改革的概况和特点1英国发源地之一注重引入工商管理技术1979 雷纳) 2美国私人部门的成功方法引入公共部门重塑政府运动) 3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迅速全面激进系统 4欧洲大陆各国非连续性渐进性零碎性 2西方各国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经济政治因素将改革提上日程 2经济全球化---推动力 3新技术革命 4传统官僚体制的失败和商业管理猫式的示范作用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 政府职能的优化a 建立全面系统的经济立法体系 b通过计划,财政金融噶与等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a政府业务合同出租 b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 c公共服务社会化

阐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向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稳定因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 措 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国际国内现实忧患的必要途径 党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