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热点新闻素材

2018高考作文热点新闻素材

咬的是文字嚼的是文化 (1)

《拉贝日记》:原创歌剧还原苦难历史 (4)

以大数据应用助力脱贫攻坚 (7)

解受助者燃眉之急,更应除后顾之忧 (9)

“老年代步车”成另类特权车,缘何招摇数年无人管 (12)

限制旧机型速度推动新品销售?“苹果电池门”侵犯了消费者选择权 (15)

大快人心!“教科书式老赖”被批捕 (16)

“领导们都站着,让老师坐着”背后是尊师重教的价值观 (18)

抱守“益者三友”的交往之道 (19)

让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21)

唐宋八大家散文: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23)

为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提供法治化方案 (25)

“负债389亿元”,岔路口的华西村该怎么走 (28)

保障被告人辩护权也是公平正义 (31)

中小学生做作业时间太长该如何化解 (33)

中年不是幽暗森林 (36)

候鸟式旅游”须防低价陷阱 (38)

咬的是文字嚼的是文化

每至年末,各大机构评选的各类热词、流行语、年度汉字,总会引人眼球。但较之过眼云烟式评选,《咬文嚼字》杂志社每年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生命力和影响力要更为持久一些,对人们修正语文差错、涵养语言习惯也大有裨益。

从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年底都会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已经成为其品牌项目,甚至成为许多人对这本杂志的最大期待。究其根本,就在于它纠错的专业性。有一些差错,人们常用常错也始终搞不明白;还有一些差错,大家甚至从未意识到有问题。比如,在今年公布的差错中,就有将“起诉状”误写成了“起诉书”的,将“青蘋之末”错用为“青萍之末”的,还有混淆“城乡接合部”和“城乡结合部”的,等等。《咬文嚼字》通过翔实的论证,帮助人们弄清楚对在哪里、错在何处,而且经常给人醍醐灌顶的触动。这一点在说明“风起

于青萍之末”不合常理时,表现得就格外明显——“因为‘萍’指水生植物浮萍,其叶片贴在水面上,不会随风而起;而‘蘋’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风,就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摇动。”这便是专业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咬文嚼字》的专业还在于敢于挑战权威或大众的语言习惯,有时候甚至是数亿人的习惯。比如,今年2月央视开播的《朗读者》一期节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强调老舍的“舍”应该读作shè,在观众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咬文嚼字》却根据老舍“字舍予”(“舍”即舍弃,应读第三声),以及老舍生前自己也读shě,认定这是一个差错。再比如,2012年认定“甄嬛”的“嬛”不念huán,而应该念作xuān,一时令国人哗然。尽管也有争议,但相较于人们的习惯,《咬文嚼字》更强调探究语言根本,判断对与错并不受使用者多少的影响。也就是说,既不会颠倒对错,哗众取宠;也不会人云亦云,被流行绑架。在当下略显浮躁的流行文化和传播格局下,《咬文嚼字》对专业的坚守尤为值得称赞。

网络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和搜索引擎。这确实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却也让一部分人在知识更新上变得懒惰起来。过于依赖网络,有时候错误知识会传播得更加广泛,甚至还会被后来的网络搜索者误认为就是正确答案。还拿“青萍之末”来举例,当笔者用键盘敲出这几个拼音时,呈现出的便是“青萍之末”,而不是也

没有“青蘋之末”。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百度搜索中,而且大部分网页都解释说“青萍之末”出自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咬文嚼字》查证却发现,《风赋》写的是“青蘋之末”。如此看来,网络是在以讹传讹了,所以就难怪马云主演的功夫影片的主题曲《风清扬》也会延续错误。假如没有较真的《咬文嚼字》,没有人在汉语使用上究本溯源、明晰对错,估计错误知识还会加剧传播。虽然说语言的使用也要与时俱进,也会受到流行文化和大众习惯的影响,但不管怎样,根源性的东西不能忘记,其中饱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人们也应该更多地推动对的东西传播。

《咬文嚼字》咬的是文字,嚼的是文化。它不仅仅挑错字,还挑文史知识的错误。透过对语言和知识的还原,《咬文嚼字》不仅展现了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还帮助人们修正错误,认识汉语的博大精深和中华历史的丰沛厚重。这是极其难得的价值体现,也是《咬文嚼字》的可贵之处。(丁建庭)

《拉贝日记》:原创歌剧还原苦难历史

2017-12-20 04:5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陈新坤(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经过创作团队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在江苏大剧院首演。借助艺术形式,就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观众长时间的欢呼和掌声是对这部歌剧的最大肯定,也是对创作团队长时间艰苦工作的最好褒奖。

歌剧《拉贝日记》剧照

我国的民族化歌剧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经产生了《白毛女》《江姐》《原野》等经典作品,《拉贝日记》的诞生无疑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大省,江苏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江苏大剧院的建立则为歌剧的演出搭建了世界级平台。歌剧《拉贝日记》正是多方合作的成果,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与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打造,江苏大剧院负责出品,也是江苏省与作曲家唐建平继《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三部歌剧后合作的第四部歌剧。

需要指出的是,用一部日记作为原型进行歌剧创作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不仅为编剧带来了困难,更对作曲提出了挑战。让人欣慰的是,这部歌剧的创作非常成功,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独到之处。

首先,这部歌剧无论在编剧还是在作曲上都具有很强的国际视野。歌剧剧本本身就带有国际性,主角拉贝是一位生于德国汉堡的商人,见证了南京大屠杀并作出了真实记录。另两位主角魏特琳和马吉是来自美国的传教士,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是清一色的外国人。这些国际友人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救助苦难中的中国人而走到了一起。因此,在音乐语言上,歌剧不拘一格、广泛吸取东西方的音乐文化精髓,确立了象征光明、美好与黑暗、邪恶等具有鲜明性格的不同音乐主题。

在这部歌剧中,拉贝的音乐主题由象征德国文化的巴赫作品素材引入,超越其生理年龄的男高音设置凸显他的英雄与光辉形象;魏特琳主题体现了江南音乐明亮色调与美国音乐元素的糅合,契合了他长期生活在金陵的身份。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素材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很好地塑造了歌剧人物形象,而且也体现了超越民族与国家的国际视野,在歌剧的进行中产生了巨大的戏剧张力。

其次,歌剧的音乐创作很有想象力。尽管歌剧是一种综合艺术,但它本质上属于音乐体裁,音乐设计无疑是一部歌剧成功的关键。从总体布局来看,歌剧的音乐本身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巴赫音乐元素的贯穿使用上。这种以现有音乐素材作为歌剧贯穿元素的做法,在歌剧发展史中是非常罕见的,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巴赫音乐被认为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像大海一样包容一切,用它作为整部歌剧的贯穿因素,不仅使歌剧具有一种核心凝聚力,而且也与歌剧主

角体现出的爱的精神相契合,最关键的是为歌剧最后的情感升华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次,这部歌剧营造戏剧性的手段非常丰富,大段气息急促的合唱、激烈的交响乐段落、具有戏剧张力的咏叹调和重唱形成了很强的戏剧性段落。从“警报又一次拉响”开始,连续多段紧密相连的合唱把人们的紧张和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管弦乐“激战”渲染了战争的残暴和混乱气氛;拉贝看到大量青年被屠杀之后演唱的“拉贝咏叹调”和魏特琳目睹多名女学生在圣诞夜被日本人带走后所唱的咏叹调“夜多么绝望”,同样具有强大的戏剧感染力,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愤怒、痛苦与绝望;魏特琳与日本人争执的重唱段落则形成了很强的戏剧冲突。以上戏剧性主要通过情绪的对峙和冲突而形成,为歌剧最后的戏剧高潮做了充分准备。歌剧最内在和根本的戏剧高潮出现在最后,象征人性光辉的巴赫音乐元素与温暖的江苏音乐元素尽管被情绪对峙的戏剧片段不时中断,但一直以若隐若现的方式存在着,到最后终于辉煌托出,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最后,歌剧《拉贝日记》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也很值得关注。如导演莫辛斯基所言,歌剧本身是一种艺术性比较高的艺术形式,主题之一就是脱离物质世界而关注精神世界,并传达未来的愿景。这部歌剧并非仅仅展示在南京发生的这场暴行,而是通过这一暴行对人性进行拷问,并给出积极的回答。真正的艺术就是通过呼唤人性中的美好和爱意,让世界充满光明和温暖。歌剧《拉贝日记》所闪

耀的大爱精神和人性光辉正是如此,体现了艺术的真正旨归,具有超越民族和国界的普遍意义。

这部原创歌剧不仅还原了南京这段苦难的历史,而且对其进行哲理反思,实现了现实生活的关切与艺术性追求的有机融合,为我国乃至世界歌剧艺术创作带来很多新的启示。诚如作曲家唐建平所言:“岁月容易让过去消失,但是历史一定会留下人类的共同记忆。在记忆的深处凝结的是人类共同的生命理想和爱的光辉。正是这种爱的光辉引领人类通往和平之路。”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0日 02版)

以大数据应用助力脱贫攻坚

2017-12-20 04:5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作者:郭君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此前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也首次开设了以“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分论坛,探讨如何加快弥合数字鸿沟,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为新引领的信息化扶贫,有望开启脱贫攻坚新阶段。

我国信息化扶贫工作始于1994年底,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互联网加速普及,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信息化扶贫的内容、范围、对象、目标、形式及方法等也都出现了新变化,信息化扶贫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充分发挥互联网增量效应和大数据的乘数效应,构筑精准扶贫的新动能,有助于顺利实现2020年既定脱贫目标。为此,必须重新认识和诠释信息化扶贫,树立“信息化既是扶贫手段,更是脱贫内容”的全新意识,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多措并举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信息化扶贫,提升减贫成效。

从实施层面看,信息化扶贫可以多形式、多目标齐头并进。例如,通过大数据精准、动态、科学管理扶贫工作,增强政府贫困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电商交易平台全覆盖,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通过发展远程网络教育,让“老、少、边、穷”地区学生共享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通过发展远程医疗补齐贫困地区医疗服务短板,遏制因病致贫、返贫;通过搭建“互联网+”社会扶贫供需平台,提高脱贫需求主体与扶贫供给主体的匹配效率。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化扶贫的过程管理。注重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和扶贫对象的动态调整,突出“精准性”;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社会扶贫供给与贫困人口帮扶需求无缝对接,让帮扶更有针对性和适配性。

当前,各地政府对信息化扶贫的认识并不统一,不少政府部门仅仅把信息化视为扶贫手段,而忽视了其作为脱贫内容的重要内涵。未来,应借鉴“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经验,推进“智慧农村”建设,从农村群众关注的政务管理、教育、医疗、留守家庭关爱等热点、痛点问题入手,持续引入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使城镇的优质服务资源逐步向农村延伸,实现均衡共享,持续提升农村地区的综合治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确保完成“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新时代,信息化扶贫代表了扶贫开发的新趋势,既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新杠杆。为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先导力量和驱动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逐步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未来还应全方位、多层次探索贫困地区信息化扶贫能力建设的中国命题,不断为精准脱贫创造新模式、开辟新路径。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0日 02版)

解受助者燃眉之急,更应除后顾之忧

王石川

2017年12月22日08:01 来源:光明日报

“确保受助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患病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日前,民政部要求组织开展街面集中救助行动,在寒冬季节保证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时值仲冬,天气越发严寒,及时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流浪乞讨人员才能免于冻馁之苦,感受善治之暖。同时,有饭吃、有衣穿,患病人员得到及时救助,这也是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存权益,政府部门有责任给予保障。

据民政部今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10月下旬至2017年4月上旬,全国共救助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77万人次(含救助露宿街头各类困难群众15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5.2万人次,危重病人和疑似精神障碍患者7.1万人次。这是看得见的民生工程,也是让人感受得到的民心工程。尚无法估算今年的行动将让多少流浪乞讨人员得到救助,但可以确信的是,救助越及时,就越能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还应该认识到,对于专项救助行动,不能只看帮扶了多少人,还应看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帮扶;不应只看送出了多少温暖,还应看他们得到了多少温暖。“天寒心不寒,温暖在心头。”人们在期待专项救助行动发挥巨大效力的同时,也希望相关机构的工作再细致一些,工作人员再尽力一些,在实际救助中更人性化一些。正如民政部所强调的,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积极作为,主动协调,坚决杜绝因失职渎职而导致流浪乞讨人员冻死冻伤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民政部门不可推卸的职责,但不能仅靠民政部门单兵突进,需要多部门联动。比如,发现患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卫生医疗机构是不是该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先救治再救助。再比如,流浪乞讨人员需要返乡,交通运输、铁路部门是不是该提供便利。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一项需要热心、良心和责任心的工作,无论是耐心劝解、悉心疏导还是妥当安置,都考验着职能机构的智慧与水平。

纾缓流浪乞讨人员的燃眉之急或许不难,难的是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而这显然不只是救助职能部门的分内事,也是流浪乞讨人员家庭的义务,乃至当地政府的职责所在。故此,应强化源头治理,一方面落实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救助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受助人员权益;另一方面加大受助人员身份的甄别力度,加强跨省联动寻亲工作。以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为例,送他们回家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相关部门也要在心理疏导、教育矫治、法律援助、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方面负起责来,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为更好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中央推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一些地方和部门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只要各部门各司其职,真正践行“以民为本、

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理念,只要全社会多一些体恤之心、慈悲之怀,流浪乞讨人员就能安度寒冬。而长效机制持续发力,也将逐渐消弭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王石川)

“老年代步车”成另类特权车,缘何招摇数年无人管

2017-12-21 13:49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胡印斌

继今年年初各地整治“老年代步车”行动之后,近日,河北保定、江苏南京又开始了整治行动。据报道,仅12月18日一天,保定公安交警就查处无牌无证“三轮车、四轮车”47例。此外,南京交警也查扣了多辆违法带客的“老年代步车”,有一男子竟然一周之内被查扣两辆代步车。

在当下很多城市,马路上都晃晃悠悠跑着不少汽车不像汽车、摩托不像摩托的四轮电车。这些车辆不挂牌照、驾驶室非常简陋,且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随意切换,见空就钻,见地就停,闯红灯、走斑马线等等,还不受“限行”影响,行车的自由度实在是太大了。更奇的是,警察基本上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往

往并不太愿意理会这些车辆。这就是当下中国城市独具特色的“老年代步车”。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应当悬挂机动车号牌。然而,目前行驶在城市路面上的“老年代步车”则完全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不仅没有号牌,也没有登记,甚至都没有列入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属于典型的非法生产、非法销售、非法上路等“三非”产品。

尽管这些年来,业界也曾希望将“老年代步车”正规化,一些地方也在尝试规范管理。2009年,山东省出台《山东省低速电动车管理办法(试行)》,从产品技术参数、生产、销售与使用等环节作出规范,2014年,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发布此类车辆的行业标准《小型电动车》。此外,河南、湖北等地也有城市出台相应规范性文件。但这些措施要么过于地方化,要么缺乏协同,效用有限。

这也导致现实中出现一种奇怪的扭曲,即包括一些监管部门在内,大家都对“老年代步车”横冲直撞不满意,但却又鲜有治理之举。公安部门的治理行动也往往呈现阶段性特征,紧一阵松一阵,这种执法传递到社会上,则每每表现为弹性执法,缺乏常态化的治理预期。由此,非但民众不知戒惧,反而助长了无证无牌“老年代步车”的猖獗,使其成为一种另类的特权车。

“老年代步车”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并非只是公众的观感,而是有着切实的伤痛。据报道,近年来,以“老年代步车”为代表的低速电动车撞人事件频发,且难于追责。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老年代步车”涉案数,2016年为270个,2017年为198个,其中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案件量位居前列。不少案件一审后上诉,原因就是对认定涉案车辆是否属于机动车存在分歧。

从“老年代步车”出现,到当下风靡市场,已有10多年时间了。很难想象,在道路交通管理日益趋严的语境下,管理部门居然能够长期容忍这一奇葩车型存在,并招摇过市。这其中,“妾身未分明”或许是执法跟不上的一个理由,但根本上恐怕还在于各个部门都怕麻烦,缺乏主动作为的精神。“老年代步车”何去何从,是以规范求有序,还是将其逐出市场,理应有个说法,岂能长期模棱两可?

具体而言,对于当下不羁的“老年代步车”,如果确定其有生存空间,则无论是从技术参数、速度、安全性能等标准方面,还是在登记、证照、保险等方面,均应有一个总体的规划与考量,即便一时难于措手,也要列出时间表,规划好行动步骤。必须明白,哪怕是不成熟的管理,也比放任自流更符合公共利益。

何况,在这个问题上,管理部门大可以开放门户,扩大决策的参与性,让公众出谋划策,以寻求更好的管理举措。事实上,目前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有很好的经验,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参照,将“三非”产品牵引到正道上去。(胡印斌)

限制旧机型速度推动新品销售?“苹果电池门”侵犯了消

费者选择权

发布时间:2017-12-22 19:0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钟的

苹果手机未必是世界上最好用的手机,但一定是最受舆论关注的手机。 以一个品牌旗下有限的几款机型,对抗一整个安卓阵营,苹果公司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和营销渠道赢得业界赞叹。苹果新品发布会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很多新功能、新体验正是由苹果手机首先推出,然后再被其它公司模仿。

然而,苹果公司于美国当地时间12月20日发表的声明,无情地击碎了消费者对苹果手机的美好印象。苹果公司承认,在特定条件下,系统会限制部分老款机型性能以降低能耗。

此前,有评测机构和消费者发现苹果手机存在越用越慢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未被人们太在意,毕竟,相比安卓系统手机使用一段时间后降低的性能,苹果在性能维持方面做得一贯很好。但是,有苹果用户发现更换电池以后,手机变快了!

有点基本的技术常识就知道,手机运行速度本来与电池新旧程度没有太强的联系。影响智能机运行速度的,除了出厂时的硬件水平,更取决于安装应用数量、使用习惯、使用强度等后天变量。换言之,如果苹果不人为地限制老款机型性能,那么即便电池陈旧,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待机时间而不是运行速度——完全可以理解,在寒冷天意外关机的问题,更多地发生在旧手机上。

那么问题来了,是待机时间重要,还是运行速度重要?苹果帮消费者作出了决定。但是,这个决定合理吗?消费者又认可吗?

如果没有舆论倒逼,如果没有较真的消费者比较更换电池前后的性能,苹果可能根本不会承认自己的这一“创意”。尽管苹果声明的言辞冠冕堂皇,打着一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姿态,但是隐瞒旧机型降速的事实,足以证明苹果不是一家对消费者坦诚相待的公司。

很多人选择苹果手机,看中的正是其流畅的运行速度。旧机型运行速度一旦下降,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新款机型。正因如此,很多人质疑,苹果强行给旧机型降速,打着是促进新品销售的主意。

人们可以容忍苹果存在技术局限,可以容忍大冬天把手机放到室外瞬间没电,但是通过系统更新悄悄降低手机性能,这种操作方式真的可以吗?如果认可这种逻辑,很多电子产品制造商都可以效仿之,它们总能找到各种理由,通过远程更新的方式让你家的旧电脑越来越慢,旧空调越来越不好制冷,旧热水器的水温越来越低——在物联网时代,很多具备联网功能的家电都可以被厂家远程控制。

如果这一切都被隐瞒,消费者可能会习惯性地认为手机就该一年一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赚得盆满钵满的永远是偷偷数钱的商家。

作为提供手机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者,苹果的角色不应该是为消费者作决定,而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市场上的选择权。此番“苹果电池门”事件,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让苹果多年以来经营的品牌形象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市

场上,手机品牌的竞争非常激烈,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取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苹果织就的庞大商业帝国如果不尊重消费者,就会被消费者抛弃。

文/王钟的

大快人心!“教科书式老赖”被批捕

发布时间:2017-12-22 15:3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鑫宇

文/杨鑫宇

大快人心!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经与当地警方核实,2017年12月22日,由唐山市丰润区人民检察院批准,因涉嫌交通肇事罪,当地警方依法对“教科书式老赖”黄淑芬执行逮捕。刑法的制裁,在黄淑芬一次又一次的狡辩与耍赖之后,落到了她的头上。“教科书式老赖”终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015年10月,黄淑芬在驾驶车辆时,将赵先生的父亲撞成了植物人,2017年6月8日,法院依法判决黄淑芬应赔偿859935.37元。没想到黄淑芬不仅拒不履行赔偿,还想方设法转移财产,使法院不能强制执行。面对赵先生一家的追索,黄淑芬也是用尽了全身解数“耍赖”。万般无奈的赵先生只好在微博上以@认真的赵先森为名,将黄淑芬的行为昭告天下。

至此,事情才出现了转机。黄淑芬的种种作为,被网友戏称为“教科书式老赖”,汹涌的舆论,促使黄淑芬的供职单位对其做出了处理,而当地司法机

关,也对其转移财产的行为展开了调查,并依法冻结了被她转移到女儿名下的部分财产。

但是,不可挽回的悲剧还是发生了。12月1日上午,@认真的赵先森在微博上写下了短短的一句话:“今天,我没有爸爸了。”被黄淑芬交通违章致残的赵先生的父亲,最终因救治无效离世。而肇事者依然拒绝赔偿,逍遥法外。赵先生尝试过诉讼,尝试过讲道理,尝试过用舆论施压,却都没能得到应得的赔偿。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早已超出了一般民事纠纷的范畴。黄淑芬虽然在肇事当时并未逃跑,也出庭接受了民事诉讼,但是,她在之后恶意拒绝赔偿的行为,实际上已经逃避了法律追究,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逸”。同时,由于赵先生的父亲最终抢救无效死亡,黄淑芬的肇事行为也从“致人重伤”变成了“致人死亡”,满足了造成“重大事故”的定义,因此,检察院依法对其批准逮捕,是有充分法律依据的。

“教科书式老赖”最终走到了这一步,等待着她的,将会是公安机关的侦查和司法机关的审判,以及很可能随之而来的牢狱之灾。而她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只能说是咎由自取。如果她当时没有违章肇事,如果她在肇事后及时履行了赔偿责任,如果她在被媒体曝光后及时悔改……只要这些“如果”里有一项成真,事情也不会走到这样的绝路上。然而,现实中没有“如果”,她的一错再错,最终给她带来了“以身试法”的结局。

法律的威信,建立在对个案的公正裁决之上,而法律的意义,也是要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对“教科书式老赖”依法严惩,既是对受害

人负责,也是对所有心有不轨、意图赖账的人的一次警示。对付恶人,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治,也唯有在法治的轨道下,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正义。

“领导们都站着,让老师坐着”背后是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发布时间:2017-12-21 18:4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鑫宇

文/杨鑫宇

“领导们都站着,让老师坐着!”12月20日,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的这句话火遍了全网。短短一句话,体现出对教师的尊重,足以使其成为近期“感动校园”最佳金句。

当时,江西农业大学正在举办首届“大北农教学精英奖”颁奖典礼,在典礼后的合影环节中,按照原有安排,本来是校领导坐在椅子上,老师们站在后面。然而,谁也没想到,校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竟然对着椅子问道“这是给谁坐的呢?”随即招呼获奖老师上台来,“领导们都站着,让老师坐着!”成为了一桩美谈。

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文化语境之中,坐次排位大有讲究。不同的人在合影之中的位置、坐立、次序,代表着礼数和规矩,不是随随便便的小事。而在各类活动中,合影时“让领导坐着”都是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身为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的高校也往往不能免俗。事实上,当黄路生说出“让老师坐着”的时候,他身旁的椅子上,也还挂着写有各位领导姓名的标签。大家对此也都习以为常,谁也不会刻意去批评制作这些姓名标签的工作人员,对他们来说,“让领导坐着”不仅是习惯,也是一种规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