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篇“引《诗》”、“博喻”、“排比”和“散韵结合”的特点。

《荀子·劝学》篇“引《诗》”、“博喻”、“排比”和“散韵结合”的特点。

二、请举例说明《荀子·劝学》篇“引《诗》”、“博喻”、“排比”和“散韵结合”的特点。(10分)

答:《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劝学》另一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劝学》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劝学》理解性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5.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6.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7.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1.“,”,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劝学》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一) 1.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先用“, ;,” 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强调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2.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 ;,。”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5.“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积累就有大收获,故荀子说“, ,。” 《劝学》理解性默写(二) 6.荀子在《劝学》中用蟹作喻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句子是“, ,。” 7.荀子《劝学》中的“,”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 而最终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 不足的道理。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中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 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比喻句是:,,。 ,,。

《劝学》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 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 是:, ;, 。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 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是:, ,。

《劝学》理解性默写

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 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 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 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

1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 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 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2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22. ,,却能“上食埃 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 1. 学不可以已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1. 荀子学不可以已 12. 学不可以已 13. 《劝学》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4.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5.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6. 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华书局 《周易》(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杨天才张善文译注,中华书局 《诗经》(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刘毓庆、李蹊译注,中华书局 《尚书》(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王世舜、王翠叶译注,中华书局 《左传》(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中下册)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中华书局 《春秋公羊传》(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黄铭、曾亦译注,中华书局 《春秋穀梁传》(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徐正英、邹皓译注,中华书局 《周礼》(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徐正英、常佩雨译注,中华书局 《仪礼》(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彭林译注,中华书局 《论语大学中庸》(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陈晓芬、徐儒宗译注,中华书局 《孟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方勇译注,中华书局 《尔雅》(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管锡华译注,中华书局

《山海经》(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方韬译注,中华书局 《国语》(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陈桐生译注,中华书局 《战国策》(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缪文远、缪伟、罗永莲译注,中华书局 《史记》(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全九册)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 《洛阳伽蓝记》(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尚荣译注,中华书局《贞观政要》(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骈宇骞译注,中华书局《史通》(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白云译注,中华书局 《文史通义》(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罗炳良译注,中华书局 《大唐西域记》(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董志翘译注,中华书局 《宋论》(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上下册)刘韶军译注,中华书局 《墨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方勇译注,中华书局 《老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汤漳平、王朝华译注,中华书局 《庄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方勇译注,中华书局 《列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叶蓓卿译注,中华书局 《公孙龙子》(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外三种)黄克剑译注,

《劝学》理解性默写28727

1.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先用“, ;,” 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强调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2.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 ;,。”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5.“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积累就有大收获,固荀子说“, ,。” 《劝学》理解性默写(二) 6.荀子在《劝学》中用蟹作喻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句子是“, ,。” 7.荀子《劝学》中的“,”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

足的道理。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中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比喻句是:,,。 ,,。 《劝学》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师说、劝学 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_________ ,_________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 ,_________ 。”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_________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_______ ,_________ ”。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 ,_________ ?”一致。 参考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劝学》理解性默写全编[高中语文]

《劝学》情境默写 一、《劝学》(《荀子》)内容梗概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助记] 揭示中心论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助记] 以生动的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助记] 写学习的作用,强调学习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助记] 写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依次围绕积累、坚持、专心三个方面展开。 二、挖空练习 君子曰:。 青,取之于(),而青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中规。虽()()(),不()挺者,。()木受绳则直,金就 ()则(),,则()明而行无过()。 ,不如;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见也。登高而(),()非加长也,;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者,非()足也,而()千里;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君子,善假于物()。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龙生焉;积善成(),,()心备焉。故,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一跃,不能十步;()马十(),功在不舍。,朽木不();()而不舍,()无爪牙之利,,上食()土,下()黄泉,用心一也。()六()而二(),非者,用心()也。 三、易错字分析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15 年湖北卷,2013 年天津卷、山东卷)

《劝学》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劝学》默写答案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劝学》中,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劝学》中,用“站得高看得远“”来说明外力的作用的句子是: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5.《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荀子《劝学》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1. 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 14.

葛洪的内修理论及价值

葛洪的内修理论及价值 强昱 晚唐五代走向成熟的道教内丹学,是对前代胎息内修成果的继承发展。而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的相关论述,成为我们探索内丹学成长过程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对不同于金丹大药问题的胎息内修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葛洪的历史贡献。 一、思想主题与相关规定 追求智慧明觉生命永存,建立公正合理有序的社会,是道教的终极向往。而通过哪些方式手段或具体途径实现人生,历来看法有殊。金丹大药较之其他具有更大的价值,这在《抱朴子内篇》中有充分的表述,无庸置疑。但葛洪并未因此完全排斥胎息内修的作用,一方面客观地记录了当时已初具规模的内修学说,另一方面肯定其在人生自觉过程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从具体的修持步骤以及理论意

义两方面,予以认真的阐释。 葛洪首先指出“人能知一,万事毕”。一的重要性在于“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1]道派生于一而贯穿于天地人的所有存在者之中,通过客观存在的人伦物类展示其绝对价值,因此为“三一”的多样性统一的整体,决定着事物的生死存亡运动变化。并引老子“天得一以清”章进行了说明,而且认为不具有个体事物的规定性,但其实在性表现为“存之则在,忽之则亡”。需要我们以生命的自觉,见证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凋气穷”的伟大力量。而老子的“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的论述,就是对“一”的揭示。“以象天地人”之“象”非指形象,是使天地人呈现成为现实存在者的意思。以本体论为依据,对万物的本源与派生关系的宇宙论问题进行了论证。以为道从来不能外在于“一”的万物生起根源与整体世界孤立存在,始终是运动变化的无限宇宙中的内在功能作用。 而惚恍的变化不定,既强调了“一”不是僵死的东西,又肯定了“一”的能动活动存在着“象”与“物”的具体内容。但因为是不可见的非感性事物,需要我们通过“知”的认识,以此为终极

劝学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劝学》理解性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9、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1、“,”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13、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4、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7、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18、,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4、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完整版)劝学理解性默写(全覆盖)

《劝学》理解性默写正常顺序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5、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6、“,,”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劝学》中说想要别人快速找到自己就“,”即使原本的肢体没发生任何改变,也会有好的效果“,。” 11、《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2、《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17、《劝学》中点明人要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就要不断积累的句子是“, ,。” 1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19.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20、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反之则会取得成功,。”

古诗抱朴子翻译赏析

古诗抱朴子翻译赏析 《抱朴子》为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中还涉及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全书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b/bapuzi,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 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抱朴子》在道教经典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抱朴子内篇: 01章畅玄、02章论仙、03章对俗、04章金丹、05章至理、06章微旨、07章塞难、08章释滞、09章道意、10章明本11 章仙药、12章辨问、13章极言、14章勤求、15章杂应、16章

黄白、17章登涉、18章地真、19章遐览、20章袪惑抱朴子外篇:21章嘉遁、22章逸民、23章勖学、24章崇教、25章君道、26章臣节、27章良规、28章时难、29章官理、30章务正31章贵贤、32章任能、33章钦士、34章用刑、35章审举、36章交际、37章备阙、38章擢才、39章任命、40章名实41章清鉴、42章行品、43章弭讼、44章酒诫、45章疾谬、46章讥惑、47章刺骄、48章百里、49章接疏、50章钧世51章省烦、52章尚博、53章汉过、54章吴失、55章守塉、56章安贫、57章仁明、58章博喻、59章广譬、60章辞义61章循本、62章应嘲、63章喻蔽、64章百家、65章文行、66章正郭、67章弹祢、68章诘鲍、69章知止、70章自叙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劝学理解性默写

班级:姓名:得分: 《劝学》 1、《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2、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劝学》中“,”,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的境界。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劝学》中以行路为喻,从反面阐述学习必须善于积累的语句是,。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10、《荀子?劝学》中“,”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11、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2、《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1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14、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16、“,”,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翻译: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信赖的排比句

信赖的排比句 1、信赖,能使我们的工作做的更出色。信赖,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简单。信赖,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信赖,能使我们生活的天空变得更蓝。 2、自然中有信赖,因为这种信赖,保护了许多物种;生活中有信赖,因为这种信赖,保护了我们的安全;学习上有信赖,因为这种信赖,促进了彼此进步。 3、因为对陌生人的信赖,让这个世界充满阳光;因为对朋友的信赖,让我们每个人不再孤单;因为对自己的信赖,让我们的明天承载希望。 4、信赖是一块易碎的水晶,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信赖是满天闪烁的星光,需要我们带着敬畏去珍藏;信赖是人生路上最温暖的明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点亮。 5、信赖是莲藕池里的荷花,有了它会更美丽;信赖是乌龟身上的马甲,有了它就不用害怕;信赖是高速公路的建筑工,只有他才能加快你的步伐! 6、信赖,是架设在人心的桥梁,是沟通人心的纽带,是震荡感情之波的琴弦。 7、船如果没有对桨的信赖,怎么能够横越大洋;鸟儿如果没有对翅膀的信赖,怎么能够恣意翱翔;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信赖,怎么能够在人生这条荆棘路上成长。 8、信赖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赖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赖

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9、信赖像一缕春风,它会让枯藤绽出新绿;信赖像一条纽带,它联结了无数心灵。信赖又像绽放的花朵,它需要友爱作空气,忠诚作阳光,关切作雨露。 10、信赖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信赖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信赖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11、信赖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赖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信赖是一缕春风,温暖了失意者的心;信赖是一盆火,燃起失败者的希望。 12、信赖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信赖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信赖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13、信赖是山,高于一切;信赖是海,开阔视野;信赖是清风,安抚心灵;信赖是歌声,优美华丽;信赖是宝,无价可买;信赖是太阳,温暖心房;信赖是风浪,决定成败。 14、信赖是给予人以尊重;信赖是给予人以勇气;信赖是给予人以忠诚;信赖是给人以希望;信赖是给人以温暖;信赖是给人以你真诚的心。 15、信赖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信赖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信赖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

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 【摘要】:《抱朴子外篇》是葛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此次著述的完成为更好地了解葛洪以及两晋时期的思想状况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作为其时南中国区域非常突出的一部子书,这一著作也为研究江南学术风尚保存了珍贵的资料。全文共分五章,依次对葛洪家世、《抱朴子外篇》的文本、《抱朴子外篇》的思想以及其与时代思潮的关系进行了某些探讨,试图对葛洪其人其书所蕴含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地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葛洪的家世。葛洪虽自述为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但其先祖却在西汉末季、东汉初叶由北方迁入。本文经过考证认为,葛洪其先为梁国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一带)人,后因反对王莽统治被迫移居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其后,葛氏一支离开政治中心南迁句容,由一武力强宗逐步向文化世族过渡。在前贤时哲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对葛洪的家族世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明晰了葛洪自十世先祖以来的世系情况。对争论较大的葛洪卒年问题,本章经过对文献的重新分析,认定葛洪享年八十一岁。通过对葛洪家学、师承、交游等的分析,本章明晰了葛洪生平、时代与其思想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文本情况。葛洪撰著《抱朴子外篇》主要源于成一家之言、表达现实关怀、驰骋辞章三方面的考虑,而《抱朴子外篇》的著述前后经过了酝酿、草稿、定稿、订补、修订诸阶段,主体部分的写作绵延近十五、六年,是葛洪倾尽心力之作,是其思想成熟的集中体现。《抱朴子外篇》著成之后在当时即引

起较大反响。但是,现存《抱朴子外篇》的文本缺佚情况是大量存在的,这从历代史志对《抱朴子外篇》的著录情况可以考见,也能从唐、宋类书征引《抱朴子外篇》文字不见于今本者得知,其佚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梁、隋之际与唐、宋之间,战火频仍或许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现今可知最早的《抱朴子外篇》版本是明本,其与原始形态已有较大差异。根据葛洪的自述和历代史志以及目录书的记载,六朝本《抱朴子外篇》当有手写本五十卷。宋本《抱朴子外篇》出现十卷本、二十卷本、三十卷本、五十卷本等多种版本,主要以刻本的形式流传。明本《抱朴子外篇》以四卷本与五十卷本为多。而清本《抱朴子外篇》也主要以四卷本与五十卷本的形式流传,其版本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颇为可观的。特别是清代学人对《抱朴子外篇》的校勘成就突出,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章还探讨了《抱朴子外篇》在当时以及其后所产生的影响,从中可以略窥其价值之一斑。第三章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政治和社会思想。葛洪的政治思想有很强的法家意味。葛洪强调严格的君臣之分以及君臣关系,认为两者各负其责、不可逾越,如此方能有效地维护政治秩序。他对废立君主的行为抨击有力,并不惜借批评伊尹、周公、霍光等圣贤名臣来强化这一批评。显然,葛洪如此看重君臣关系的措置有其现实背景的刺激,是与魏晋之际篡弑严重的社会历史实际相联系的。同样,葛洪也异常看重刑法的作用,强调严刑重法,认为刑法从积极作用上可以惩奸除恶,从消极作用上可以预防犯罪的发生,他也指出了人君赏罚不当的恶果,强调了执法者的素质。葛洪在选举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

《劝学》理解性默写 附答案

《劝学》 (1)《劝学》中以蟹作比,从反面阐述用心专一,不能急躁的道理的 句子是 “,, ”。 (2)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 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的结论。 (3)《劝学》中以车马和渡河为例,意在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 (4)荀子在《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 是“,。” (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这两 个句子是:“,”。(6)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 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 _______”。(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 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 中说“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8)荀子《劝学》中“,”两句以登高见博为喻指出了学要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9)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_ _______ 印证了这句话。 (10)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以“劣马”为喻,强调坚持重

要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11)《劝学》中“,”两句用木材取直、刀剑磨砺做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12)荀子《劝学》中“,,”三句,用形象化的写法借气流传播声音来阐明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13)《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的观点。 (1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相似。(15)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揭示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君子最终却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学不可以已 10.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3.

优美的排比句摘抄40句

优美的排比句摘抄40句 1、拥有3:拥有友情,就拥有了一份理解和支持;拥有友情,就拥有了一份快乐和温馨。 2、心灵: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3、呼唤: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你高傲时,它呼唤你清醒谦恭(谦虚、谦逊);你莽撞时,它呼唤你谨慎(小心);你跌倒时,它呼唤你站起(站立)。 4、关爱: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5、历史: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绚丽的色彩。历史是一座高山,时间是嶙峋的巨石。历史是一棵大树,时间是繁茂的枝叶。历史是一条长河,时间是涌动的波涛。历史是一艘行进的船,时间是一张网。人生是一条河,岁月是一张橹。 6、感恩:如果说爱是三月淅沥的春风,感恩就是小草吐露的新绿;如果说爱是初夏生机的日光,感恩就是材木成长的浓绿;如果说爱是冬日洁白的雪花,感恩就是颗粒饱满的小麦。 7、选择: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8、铭记: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挈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9、无语: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10、赞美1:您不是雨露,却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您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生命的甘甜;您不是太阳,却带来了人间的温暖。您如同溪流,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是您欢快的旋律。您如同星星,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也没有月亮迷人的浪漫,但夜空中的那点光亮,是您生命价值的闪现。您如同沙砾,没有大山的伟岸,也没有溪流的悠闲,但山水间的那点铺垫,是您默默的奉献。 11、人生: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色的基调。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人生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主动的出击,少一些消极的龟缩。 12、拥有2: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无限的光明和希望;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无限的力量和财富。 13、谅解: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

《抱朴子》的作者和书籍简介

《抱朴子》的作者和书籍简介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中还涉及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全书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抱朴子》在道教经典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葛洪的文学思想深受王充和陆机的影响,并有所发展。他要求文章发挥社会作用,移风易俗,讽谏过失。认为“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他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指出“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他认为文学风气当随时推移,指出“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葛洪提倡文学创作要雕文饰辞,并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他说:“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谓之余事,未之前闻”。他还进而提出“本不必皆珍,末不必悉薄”的论点,从而突破了儒家德本文末的思想藩篱。 《抱朴子内篇》有宋本,今存辽宁省图书馆。《道藏》

本亦为古本。明刊单行本以鲁藩本为善。清代刊本以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佳。严可均辑有《抱朴子内篇佚文》10卷。梁陶弘景曾撰《抱朴子注》二十卷,已佚。今人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通行于世。此书通行的版本还有《四部丛刊》影明本、《汉魏丛书》本、《诸子集成》本。严可均亦辑《抱朴子外篇佚文》10卷。 《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抱朴子》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

劝学理解性默写 附答案

(1)《劝学》中以蟹作比,从反面阐述用心专一,不能急躁的道理的 句子是 “,, ”。 (2)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 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的结论。 (3)《劝学》中以车马和渡河为例,意在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 (4)荀子在《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 是“,。” (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这两 个句子是:“,”。(6)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 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 _______”。(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 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 中说“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8)荀子《劝学》中“,”两句以登高见博为喻指出了学要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9)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_ _______ 印证了这句话。 (10)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以“劣马”为喻,强调坚持重 要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11)《劝学》中“,”两 句用木材取直、刀剑磨砺做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12)荀子《劝学》中 “,,”三句,用 形象化的写法借气流传播声音来阐明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13)《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的观点。 (1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相似。(15)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揭示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 君子最终却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学不可以已 10.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