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一地鸡毛_看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质

从_一地鸡毛_看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质
从_一地鸡毛_看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质

新写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新写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区别 —以《烦恼人生》和《平凡的人生》为例 历史文化学院章驰 2010213331 摘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病的暴露,人们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尖锐负责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怀。而新写实主义文学是20事迹90年代后国内文学界出现的新现象。它强调表现生活的原始形态,绝少作家的情感投入和主观想象,反对人为地粉饰和拔高现实。本片论文旨在以池莉的《烦恼人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例做比较,从比较中分析两种文学思潮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区别。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比较人物形象 正文: 一.新写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概述 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终极理想的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映。新写实主义文学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市民形象,反应百姓的日常生活,侧重庸常。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病的暴露,由于人们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于是形成了一种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尖锐负责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也是小人物,但是往往以小见大,从小人物个人的命运轨迹可以看出作家对于人物所处的阶层的关怀,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反思和思考,侧重于崇高。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1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二.《烦恼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比较 池莉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作品像流水账一般的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24小时之内的烦恼。 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车启动了,马路上的臭骂暴雨般打在售票员身上。骂声未绝,车在前面突然煞住了。"哗啦"一下车门全开,车上的人带着参加了某个密谋的诡笑冲下车来;等车的人们呐喊着愤怒地冲上前去。印家厚是跑月 1参见《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载《钟山》1989年第2期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2)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 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认为如此利用,亵渎了

池莉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池莉的小说:崇高退场后的凡俗人生 一、解崇高:“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崇高是个历史久远的审美范畴,即郎加纳斯的《论崇高》——康德——黑格尔——俄苏文学批评家——中国革命现实主义。崇高的解体是“革命现实主义后”的征兆,在创作上就表现为对精神性、理想性、超越性的全面怀疑。 池莉的重点不在“普通”,而在于“小”,她要用这“小”来抹平英雄与凡人的区别,抹平精英与大众的区别。她所强调的事实背景就是小市民的凡俗人生,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则是依附在这一事实背景上的人生理念,她的不少作品正是因为这二者的结合而促使革命现实主义崇高理念的瓦解。 “微小”的才是最普遍的(不是普通),对微小抱以理解、同情、抚慰乃之于嘉许这是池莉的作品赢得芸芸众生以至文界精英“普遍”青睐的个中奥秘。将这一策略付诸小说创作,就叫做“仿真”。“仿真”就是“通过逼真的诱导”,提供某种“事实背景”,敲出你心底的那个“小”来,以驱逐“没有事实背景的激情与崇高”。要说写日常生活的卑微,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堪称新写实小说中的“三绝”。 就审美旨趣而言,新写实小说家与革命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之一,或许就是着意去表现日常生活的卑微性,以此来化解革命现实主义的崇高感。卑微是人的一种处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感受。新写实小说的突出成就就是写出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卑微感。卑微是一种处境,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崇高总是意味着对某种困境、某种强大的力的超越的话,那么卑微则是对困境的屈从或无奈。《烦恼人生》主要是写卑微的烦恼的。 二、反浪漫:“不谈爱情。” 池莉用她的“人生三部曲”告别了她早年的浪漫,并一再把浪漫撕开给人看。这也就是说在俗世中、在芸芸众生中,谈论爱情就要先谈物质基础,而谈论特质基础,显然又不(像)是在谈爱情,因此干脆就“不谈爱情”。这好象就是池莉那些“不谈爱情”的“爱情小说”的内在逻辑。她循着这个逻辑把两性关系的各种形式同爱情逐层剥离开来,把性爱中的物质性同精神性剥离开,最后完成对古典爱情的解构和放逐。首先是初恋与爱情无关。其次是婚姻与爱情无关。 池莉对于现实中的爱情原则有一种很实在而简单的理解,那就是在特质上建立起来的“对等原则”——物质对等和精神对等。池莉的小说一再从正反面告诉人们,逃离爱情才是聪明之举,才能“好好过日子”。 三、后启蒙:“你以为你是谁。” “后启蒙”不是一个文化思想分期的概念,即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启蒙主义之后”的意思。“后启蒙”就是有别于而又针对着启蒙而来的一种视野、态度和话语方式。 池莉对精英理念的偏离首先是针对着被整合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精英理念,这也就是池莉经常说的“撕裂”的那一部分,其中包括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等,亦即构成革命现实主义的那些中心性理念,这从池莉写的那些历史小说或“沔水镇小说”中看得很清楚。至于她的都市故事则在瓦解正统理念的同时,把嘲谑的笔触更多地指向了精英理念及其人格化的代表——知识分子。置身于“后启蒙”的语境中,最令知识分子自惭形秽、无地自容的发问是“你以为你是谁?” 早就有评论家发现,在池莉的小说中但凡知识者与小市民发生冲突,池莉总是站在后者一边,而前者总是一败涂地。如果说古希腊先哲提出的“认识你自己”曾成为发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口号的话,那么“你以为你是谁”则无愧于成为这一口号的“后启蒙”版。

《一地鸡毛》文学评论

关于《一地鸡毛》的文学批评 知识分子在现当代被拔高成最高的人民最终理想代言人,知识分子为启蒙人民,使人民得到解放。关于启蒙,康德的定义是“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走出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自己的理智。)就此来看,小林是一个由启蒙者变成了反启蒙者的案例,之前是有着自己的理智,又加以思考并充满理想的知识分子,但是在骨感的社会上又使得这份启蒙者的光环褪去了,将之视之为“不合时宜的天真”。 一、知识分子最初的自我定位 小林最初是一名知识分子,在大学时候喜欢写诗,加入了文学社。“那时大家都讲奋斗,一股子开天辟地的劲头。”大家都讲奋斗,可奋斗什么呢?这估计也是一个问题,喜欢写诗所以加入文学社,这也许就是一个奋斗的途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着干一番大事业的理想。当自己倒了社会上会是一股新鲜的血液,更像是滴水入油般轰轰烈烈。这就是知识分子对于自身和社会的理解,雄心壮志,意气风发。 也可以说这是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启蒙者,有着自己的思想,又自觉的运用自己的离职。可是对于自己本身,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着启蒙者的光环,所意识到的是自己成就一番大事业,扬名立万,名垂青史。 小林刚认识的时候的老婆是一个轻松安静,让人感觉有一丝丝诗意的这样一个人,是年轻的生命的代表,绿色的,恬静的,又有些又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觉。同小林一样,也奋斗过,挑灯夜读过,有着一番宏伟的理想。大有一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更不把所谓的领导干部放在眼里。精神上完全的自由,或者说更有超人一等的感觉。 二、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定位。 小林为了买豆腐排队排到七点十五,但是办公室管考勤的临时变成了一个新来的大学生,他这就不怕了。对于“新来的大学生”小林认为他的资质比不上自己,所以心里也就不怕迟到了。对于新来的大学生,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应该是要乖乖服从社会的安排,向资质,向权威,向老职员老干部妥协,不能有什么发言权也不能使用应该使用的某些权利。这也许就是社会对自己的定位,这也是像小林这样的启蒙者向反启蒙者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 在社会的眼里,这些刚踏出校门的学生带着稚气,总还是太年轻,有着太多的理想和想法,应该被打磨,应该服从社会的定律少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所以就会对刚出社会的知识分子予以特殊照顾,使他们明白社会不是那么简单的,更不是可以随意控制的。 小林没有如愿看足球赛,被新来的大学生征求他对昨晚足球的意见。小林恶狠狠的说骂了一句,并且说自己从来不看球。这时的小林也没有改考勤表是的忐忑了,更多的是理直气壮和歇斯底里。大学生也理所应当的被他吓了一跳。这时的小林已经完全没有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态度了。 充满奋斗精神的知识分子其实就像是龙之逆鳞,总是要被“保守势力”所排斥,给予的定位就是:应该从底层做起,不要太多想法,服从传统,服从安排。 三、知识分子进入社会后的转变。 拥有理想,有着抱负的小林和他的老婆小李,在进入社会后慢慢的变了,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吵起来,馊豆腐,打破的暖水瓶等等,这些零碎的小事已经慢慢代替的脑海中的豪言壮志。因为保姆的事情,因为家乡来人等事经常会挑起这个

从叙事角度看《一地鸡毛》

从叙事角度看《一地鸡毛》 摘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被称为新时期小说中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以一种“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展现了知识分子小林极其平庸琐碎且困窘的生存状态。从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的角度进一步展现知识分子这一特定身份在经济转型时期对平庸琐碎生活的妥协和退让,最后摒弃了自我意识,逐渐认同世俗生存观和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冷峻略带嘲讽的笔调批判当时的现实生存环境,流露出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日常琐事;一地鸡毛;自我意识;价值观念 兴起于八十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影响重大的文学创作。刘震云于1991年在《小说家》上发表了《一地鸡毛》,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在对主人公日常琐碎的生活进行详细刻画的同时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个荒谬的时代背景里社会群体逐渐走向“异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对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而异化活动则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社会的中心由政治转向经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忙于追逐经济利益,表现在社会思潮及价值观念方面,即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理想的放逐,中国正经历着从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形态向实用主义,现世观念和消费社会的转变,审美文化开始走向世俗。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是在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 认为艺术是抽象的,且主要是即席创作的。 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诞生,并得以迅猛发展是必然的: 其一,二战期间,迅速崛起的美国成为国际领袖已指日可待。那么,选择哪种艺术来代表一个国家形象,是抽象表现主义,还是美国式的现实主义?美国现代艺术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格林伯格的回答是:一个社会,其文化总有两种形态,一是先锋派文化,一是俗文化。先锋派文化是由不流俗、不模仿、有创造力的精英们创造的。由于它的不守陈规,独特新鲜,所以它更能激发人的心灵向上,成为带领社会前进的先进因素。在美国,只有抽象表现主义才是原创性的,能够代表美国艺术的成就的先锋派文化。美国中情局将抽象表现主义推向国际舞台,也体现了国家的艺术政策; 其二,战争造成了许多重要的法国和欧洲画家的流离失所,美国一下子成了世界优秀现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们的集聚地。在各种现代艺术思想、尤其是立体主义、新造型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美国艺术获得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精神。如“冷抽象”画大师蒙德里安1939年到美国带去了几何风格的抽象画,超现实主义的“教头”普吕东带去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超现实主义的“心理自动”。波洛克就在自己的创作中吸收了这种“自动”的方法,他的绘画有了决定性的突破; 其三,美国艺术家的个性,或者说美国的民族特性:那种无拘无束、自由挥洒的痛快。在抽象表现主义画中,不仅欧洲抽象画建立的法度没有了,连超现实主义那种特有的“叙事方式”也没有了,美国人放胆把抽象画画得更“狂”,更“霸”,更自由,更任性。二战刚刚结束,抽象表现主义迅速兴起,并很快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纽约第一次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 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者是阿希尔·戈尔基和汉斯·霍夫曼,重要画家包括波洛克、德·库宁、罗思科、马瑟维尔、戈特利布和纽曼等。这些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德·库宁、波洛克为代表的行动画家,把动作和姿态作为创作的基础;另一类是以罗思科、纽曼等人为代表的色域画家,依靠大面积的色彩表达某种思想。 从技巧上说,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无意识,自发性,随机创作等概念,在后世被杰克逊·波洛克随意溅滴在地板上的油彩画作不断运用。一般认为,波洛克是以马克思·爱伦思特Max Ernst的作品为学习对象的。抽象派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于它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强度,还有自我表征等特性。这跟表现主义反具象化美学,和欧洲一些强调抽象图腾的艺术学校:如包豪斯,未来派,或是立体主义等,都有呼应。抽象派的画作也往往具有反叛的,无秩序的,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 地位

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叙事的幻觉 南帆 罗兰·巴特曾经感叹地说:“世界上叙事作品之多,不可胜数。”[1]可是,提出“叙事话语”这样的概念却是不久的事情。此前,许多人并未意识到叙事话语的存在--并未意识到这是一个特殊的话语类型,叙事意味着话语对于实在的一种简化,一种排列,同时也包含着一种解释。他们更习惯于省略“叙事”环节,无视叙事话语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功能,欣然地将叙事的内容作为实在本身予以接受。这是叙事话语所产生的幻觉。叙事学的出现破坏了这种幻觉。通过叙事学,人们从叙事话语背后看到了幻觉赖以产生的一系列精密框架,看到种种叙事成规如何通过种种文本互相传递。这些叙事框架与叙事成规不仅意味着叙事话语的运作支撑点,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意义上,它们体现的叙事知识同时还出示了--用利奥塔的话说--社会的“法定标准”。利奥塔指出,许多流行故事不外讲述了主人公事业的成败荣辱。然而,“这些成败的教训,不但使社会制度合法化[也就是所谓的…具有神话功能?],同时也表现主人公[或成或败]是如何在既定制度之中适应自己,并形成正反两种生活模式。从一方面看,各种叙事性的说法,是源自社会,但换一角度来看,这些说法又让社会自身去界定社会的法定标准,然后再依这些标准去评价,哪些巳然在社会中实践了的说法,哪些是可在社会中实践的说法。”[2]这些发现意味着,叙事学同样将汇入科学主义肢解乃至破除神话的行列。当然,这些发现仍然遭受到许多有意无意的抵制。人们必须估计到,叙事话语所产生的幻觉具有顽强的惯性;许多时候,幻觉是一种迷人的安慰,哪怕这种安慰已经丧失了令人信赖的基础。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之中,人们可能看到了一种有趣的冲突:一方面是对于叙事话语的幻觉深为迷恋,另一方面是对于叙事话语的幻觉进行种种揭示与解构--这样的冲突产生在新写实主义小说之中。 一 “新写实主义”之称的大规模流通是九十年代的事情。无论是嘉许还是否弃,人们都意识到这个概念的规格与份量。不少批评家认为,“新写实主义”是继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面旗帜;它足以与后两者相提并论,从而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内部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无论如何,新写实主义已经成为一个蔚为大观的文学事实。大批引人瞩目的小说簇拥于这个概念周围,显示出声势赫赫的阵容;许多富有实力的作家正在一个新的美学口号之下重新集结,踊跃欲试;批评家围绕着这批小说作出了兴致勃勃的阐释,从而使这个文学事实拥有了相应的理论深度。这一切理所当然地吸引了文学刊物。不止一个刊物为新写实主义小说辟出专栏,或者刊载专题论文。在这个意义上,新写实主义的提出包含了多方面的成功:它是一次别具一格的小说聚会,一个精明的办刊策略,一个审时度势之后文学话题的设计,一种机智的广告术,一种美学偶象的塑造,一次文学批评的力比多渲泄,等等。显而易见,这些成功已经足以在当代文学史上记载了醒目的一笔。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2017年8月离线作业及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2017年8月离线作业及答案

1、论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⑤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答: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纯粹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新写

刘震云一地鸡毛

刘震云一地鸡毛 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对一对小夫妻日常生 活的描述。作者刘震云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对人物进行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这部小说属于新写实小说,写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社会的中心由政治转向经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忙于追逐经济利益,忽略了理想,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理想的放逐。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小林”也可以代表当代 80 后,反应了当代 80 后的无奈。书写了为了实现理想的人生奋斗史。看到现实人生的沉痛,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怀揣理想人们面对生活确实像一地鸡毛,这样卑微,无奈。现实生活就像小说里描写一样,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就越显得空虚。人的斗志和锐气在一点点的被腐蚀掉,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卑怯。庸俗的社会这个“大染缸”吞噬着每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它要求我们不得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去追求金钱、追求权力,否则我们将一筹莫展。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一次次冲突,让人们麻木的开始心满意足的接受现实。在现实环境的压迫下,“小林”必须放弃理想,这种束缚对年轻人的性格无形中造成了一种扭曲,一种破坏,小说让人感到无奈和辛酸。 从一地鸡毛中我看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为了更好的生活,“小林”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抱负,不得不融入到世俗的河流中,向现实妥协和认同,得不搁置了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搁置对存在异议的探索和追问麻木的看着自己理想的丧失与破灭。一地鸡毛的最后: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

被抛人世俗生活中的小人物——一地鸡毛人物形象分析

被抛人世俗生活中的小人物——《一地鸡毛》人物形象分析 -国学教育论文 被抛人世俗生活中的小人物——《一地鸡毛》人物形象分析 贾秀秀[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500] 摘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描绘的是世俗生活中普通的小市民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活缩影,更塑造了世俗生活中小人物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探索人物形象背后的内涵和体现的普通小人物的生活与精神困境。 关键词:世俗生活小人物生活困境精神困境 刘震云的文学作品给人展示了普通大众生活的真实场景,而《一地鸡毛》只是普通日常生活的一个极小的缩影,“鸡毛”这个意象就代表着那些无穷无尽而又理不清的日常生活琐事,这些事情像鸡毛一样微不足道却又非常重要,是普通家庭真实生活的内容。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形象也是很鲜明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深思。 一、诗意的消解 首先看小林的日常生活,文章一开头就写到“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馒了”,小林每天起早去买豆腐,下班回家为了一斤馊豆腐和老婆吵得不可开交。豆腐事件引出打碎暖水壶事件,又引出打碎花瓶事件。因为“爱国菜”可以在单位报销,小林狠心一下子买了五百斤,尽管他并不喜欢吃。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为了二百块钱的外快,小林放下面子替“小李白”收了十天的账,也深刻体会并且认同了他那句“要面子一股子穷酸,不要面子享荣华富贵”的至理名言。其次再看小林的老婆,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具有诗意的大学女生变成一个庸俗计较的家庭主

妇的过程,文中说道:“哪里想到几年以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了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在她身上诗意消解了,美好已经被岁月冲淡了,只剩下了赤裸裸的现实生活,富有诗意的姑娘在现实生活面前也变成了一个庸俗不堪的家庭主妇,这种消解既是普通小人物在世俗生活中不断磨平美好和梦幻的过程,也是逐渐被生活所改变的过程。这种改变既有自身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那种无奈、心酸和卑微无助。 而“小李白”是诗意消解的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他曾是一位有才华的小诗人,很勤奋,平均一天可以写三百首诗,他曾经怀有梦想和对诗歌的追求,然而曾经在学校那么有才华的小诗人竟然卖起了板鸭,前后对比的剧烈反差可以看出他的诗意已经荡然无存。当小林问他是否还在写诗的时候,他的回答既现实又让人觉得无奈:“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诗意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但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精神追求无异于空中楼阁,普通小人物为了生存而不断奔波,是不可能顾及精神的。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小李白”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生活,那些宏图大志、那些曾经的理想都在现实面前烟消云散了,管他诗意不诗意,生活还得照常过。 二、个人理想和尊严的丧失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有理想,不允许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历的打磨,那些理想和尊严在现实中不断褪色,从对理想的热切追求到在世俗生活中的麻木状态,从捍卫尊严到对现实的妥协,小说真实地表现了小人物的这种心理变化。 首先表现在小林老婆身上,她原来是一个文静而且眉清目秀的姑娘,能让

抽象主义艺术

20世纪以来在欧美各国兴起的美术思潮和流派。它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表现。在西方艺术论着中,抽象主义﹑抽象艺术﹑抽象派是同义语。 抽象主义不同于20世纪的其它流派,它不是一个有宣言和纲领的社团。一般泛指的抽象艺术,包含两种类型:1.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2.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 抽象主义的美学观念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W.沃林格的著作《抽离与情移》。他认为,在艺术创造中,除了情移的冲动以外,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冲动支配着,这便是“抽离的趋势”。产生抽离的原因是因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冲突,人们感受到空间的广大与现象的紊乱,在心理上对空间怀有恐惧,并感到难以安身立命。人们的心灵既然不能在变化无常的外界现象中求得宁静,祗有到艺术的形式里寻找慰藉。人们既然不能从外界客观事物中得到美感享受,使希图将客观物象从其变化无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来,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价值。沃林格的理论,影响了包括W.康定斯基在内的表现主义画家。最早的抽象主义绘画便是由康定斯基于1910年前后画出来的。沃林格是康定斯基的朋友,他积极支持表现主义运动,并为之扩大影响。 抽象主义的产生除了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外,还有受到工业﹑科学技术推动的原因。现代化的建筑和环境,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机器运转的速度﹑力量﹑效率这些对视觉来说比较抽象的因素,刺激艺术家去做抽象美创造的尝试,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是对写实艺术的补充。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目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色彩﹑块面﹑形体﹑构图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 抽象主义艺术从原始艺术﹑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非洲和大洋洲艺术﹑东方的文字﹑书法中吸收了养料,也从中国的老庄哲学﹑佛教禅宗中择取了适应20世纪西方哲学和人们心理状态的观念。不少抽象主义作品表现出逃避现实﹑社会虚无主义的倾向,但也有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具有积极﹑进取和乐观的思想感情。多数抽象主义作品的着眼点在于艺术形式的独特创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抽象主义艺术家最有代表性的是俄国人康定斯基和荷兰人P.蒙德里安以及由他创建的风格派。前者主要是抒情抽象的艺术家,后者开拓了几何抽象主义的道路。俄国以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以及与之有联系的构成主义,也是几何抽象主义的派系。法国继立体主义之后产生的俄耳浦斯主义,实际上是注意光和色彩的抽象主义。欧洲在30~40年代出现的塔希主义,是注意偶然涂抹和斑污﹑痕迹所形成的纹样和质地美的抽象流派。4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是糅合了超现实主义的自动手法的抽象艺术,代表人物为J.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之后在美国和欧洲出现的后绘画性抽象,实际上是几何抽象在当代的发展。因为它是较为规则的﹑有明确造形和清晰边线的抽象画,所以被美国评论家称为硬边抽象。归纳20世纪欧美各种抽象主义艺术,凡是着重感情表现的,称为抒情的抽象或热抽象;凡是着重表现理念的,称为理性的抽象或冷抽象。 抽象主义有独特的价值,也有它的局限性,它祗能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存在,决不能取写实主义而代之。西方一些抽象主义理论家,宣传写实主义过时和抽象主义代表着艺术发展方向的论调,是不符合实际状况的。 20世纪兴起于欧美各国的一种美术思潮和流派。它的产生与社会现实以及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同时又受到原始艺术、中世纪宗教艺术、东方艺术以及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反映在创作中,则可归纳为两大特征:①抑制对空间的表现,以平面表现为主;②抑制具象的物体,以结晶质的几何线形式为主。在此基础上又构成两个基本原型:①强调主观因素是为感性的抽象,如德国的青骑士、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等;②注重客观因素是为理智的抽象,如荷兰的风格派、俄国的至上主义等。抽象主义艺术家以艺术形式的探索为主,是对写实艺术的补充,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逃避现实、社会虚无主义的倾向,而大量的作品则通过高度凝炼的点、线、面、色诉诸人们的感官,给人以深刻的感染。

论池莉“人生三部曲”的新写实主义特征

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名:论池莉“人生三部曲”的新写实主义特征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2级 姓名: 郝思玮 学号: 20121104066 指导教师: 韩彦斌 2015 年11 月15日

中文摘要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三个部分来探讨其新写实主义特征:一是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如实反映世俗市民的生活;二是注重作家情感的零度介入,将作家的主体情感与思想冷处理,保证客观世界的真实还原;三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平庸生活中小人物的残酷和无奈,来返还生活本真状态,以此凸显出池莉“人生三部曲”的新写实主义特征。 关键词:池莉;人生三部曲;新写实主义;零度写作

Abstract Chi Li "the Life Trilogy", as the new realism novel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This article has three parts to discuss the new realism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e real life of original ecology, resto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life, reflect the secular life of the people; the two is zero in on the writer's feelings, emotions and ideas will be the main writer of cold treatment, to ensure the objective world is true; thre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showing the banality of life of the ordinary people in a cruel and helpless, to return the essence of life, which highlights Chi Li's "Life Trilogy" of new realism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hi Li;The Life Trilogy;New Realism;Zero Writting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5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