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1期

2015年1月V ol.34,No.1January,2015

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彭建1,2,魏海1,2,李贵才3,陈昕3,袁媛1,

2(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3.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55)

摘要:作为推进区域社会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级新区建设是中

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重要实践;而开展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研究,则是制定科学合理

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考虑到城市群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及其对新区建

设的基础支撑,以中国现有的23个大城市群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发展

战略导向+建设支撑条件(1+4)”评估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

区位选择。研究表明:就新区建设支撑条件而言,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山东

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海峡西岸、武汉、江淮、中原、呼包鄂、哈大长等城市群地区支撑能力较优;而综合考虑国家区域开发战略导向及其建设支撑条件,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

渝,以及辽东半岛、关中、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兰白西、黔中等城市群综合区位最佳,且在

基础条件最为优越的城市群可支撑建设1~2个不同功能的国家级新区。而相关评估结果同现

有国家级新区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则在一定程度上例证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评估框架的合

理性。

关键词:国家级新区;城市群;区位选择;发展战略导向;建设支撑条件

DOI:10.11821/dlyj201501001

1引言

国土空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1],其空间格局将直接决定开发建设的资源环境要素组合效率;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政策新区,其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均上升至国家战略,新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因而也往往被赋予先行先试的特殊权限及相关优惠政策,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其快速、高效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2]。同时,国家级新区的建设也是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重要手段,是应对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新要求的有效措施。截至2014年10月,中国先后批复建立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辽宁大连金浦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等11个国家级新区,其中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发展较为成熟,并已在推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发建设国家级新区,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要收稿日期:2014-05-11;修订日期:2014-09-25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课题(201311006-1)

作者简介:彭建(1976-),男,四川彭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研究。

E-mail:jianpeng@https://www.360docs.net/doc/c24084273.html,

通讯作者:李贵才,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人文地理学研究。E-mail:ligc@https://www.360docs.net/doc/c24084273.html,

3-14页

地理研究34卷4

素的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中国国土空间辽阔,自然与社会经济差异显著,科学决策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区位成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前提;而开展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研究,探讨大尺度新区建设的空间适宜性,能够为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由于人们往往是在具有特定优势的地区(或空间)开展某种生产、经济活动[3],区位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普遍认为,区位选择通常是对具有优势要素区域的选择,遵从增长极理论和区位理论,其关键在于选择与这个地点相关联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4],其中自然要素的优劣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空间分布,在很多情况下也决定着城市活动的区位[5]。一般来说,自然灾害发生频数少、气候条件宜居、资源丰富、地形平缓等都是经济活动密集地区的共性;但自然条件之外,其他可变条件如经济、社会要素等对于区域发展更为重要[6]。因此,在对影响乃至决定区域开发及区域发展因素的探讨上,多数学者更关注经济、社会、交通区位等要素,这些要素包括资金、产业结构、资源、基础设施、技术与管理水平、地理位置、文化氛围、环境状况等[7]。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城市内部选择区位时受利润或成本的驱动,其受市场机制作用而更具理性[8],因而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等领域学者对区域或城市层次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给予了较大关注[9],并针对不同行业实际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0-12],然而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着眼于产业发展的角度,区域开发视角下针对新区建设区位选择的研究尚不多见。就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而言,市场规模和潜力[13]、人力资源成本[14]、基础设施状况[15]、税收制度[16]、法律完备程度[17]、文化距离[18]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交通状况、经济腹地及辐射范围等则对城市新区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19]。因此,影响区位选择的要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国家级新区作为区域重点开发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区域[20],尽管目前对于国家及区域层次新区建设的区位选择探讨不多,但是新区内重点园区的建设发展不仅需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相统一,同时亦需引入外来资本、先进技术以及前沿理念,因而国家级新区综合区位的选择研究可以借鉴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等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各项要素,但同时也需选择适用于大尺度区位选择研究的各项因子。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新区建设作为地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区域经济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综合改革实验区,已逐渐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开展新区建设区位选择的研究,能够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本文致力于在综合分析区域发展战略、区位选择要素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评估框架,构建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国家级新区的区位选择及其特征,以期为国家层面战略新区的空间布局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持。

2研究方法

2.1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概念框架

区域开发的空间结构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根据区域的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实施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的结果;而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是空间非均衡的,由发展轴线或发展中心带动。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建设重心也即区域开发重心由50年代哈大、京广、陇海等铁路沿线,以及60年代至70年代前半期的“三线”建设,逐渐转移至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以来的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带,并逐

1期彭建等: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5步形成“T”字型的国土开发战略格局[21]。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先后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国家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中更是提出要“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亦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因此,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已逐渐成为新时期国家级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中国已逐渐形成由城市群连绵带组成的基于重要水陆交通干线的“π”字型国土空间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2]。《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则提出未来将形成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23]。因此,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并实现“空间集聚”,仍将是中国未来很长时期内社会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24]。

国家级新区是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功能完备的战略新区,能够在一定区域内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已逐渐成为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增长极”;新区的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国家“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区域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反应越好,产业基础与结构越好,越容易吸引资本,促进开发。因而就建设支撑条件而言,“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的地区,应作为工业化、城镇化重点开发的区域[25]。城市群作为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若干都市圈或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且经济联系紧密甚至高度同城化、一体化的城市群体[26],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核心战略位置,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点[27]。国家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等也明确提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依托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着力培育经济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区域以形成“战略新高地”。因此,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有必要依托城市群发展,在国土空间尺度开展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其实质也是国家级区域开发战略引导下,对城市群支撑建设条件及新区依托腹地的选择,是对区域发展“增长极”的空间识别与格局优化。

国家级新区的实质是一种政策新区,其设立与建设必须服从于特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因而在影响和决定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诸多要素中,基于政治经济学考量的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具有引领性、决定性作用,可用政策因子表征;另一方面,无论是出于空间均衡还是经济效率的目的考虑,设立国家级新区的地区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支撑条件,而城市群对于国家级新区建设的支撑作用体现为自然、经济、交通通信、社会条件的共同作用。其中,自然因子包括土地、气候、水文条件等,其在农耕时代对生产经济活动区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自然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趋于减弱,但具备适宜的气候、水文以及土地资源仍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同样对国家级新区的区位选择也具有一定约束作用;经济因子包括经济实力、外资利用能力、产业结构基础、融资能力以及经济活力等,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条件往往决定了新区的开发建设成本和效率,因而对新区的区位选择具有主导作用;交通通信因子包括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的便捷程度以及信息通达程度等,交通设施在加快地区人流物流、加强地区经济联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而交通便捷程度与信息通信水平对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助力作用;社会因子包括地区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源条件等,科学

地理研究34卷

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条件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对新区的建设具有支撑作用;自然、经济、交通通信和社会因子四者的综合影响共同表征城市群的建设支撑条件。因此,基于对国家战略导向和区域建设新区成本与效率的考量,可以构建国家级新区综合区位选择的“发展战略导向+建设支撑条件(1+4)”概念框架(图1),能够承载国家特定发展诉求、支撑建设条件优良的城市群地区适宜优先建设国家级新区,且在基础条件最为优越的城市群可支撑建设1至2个不同功能的国家级新区。

2.2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指标体系

基于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概念框架,在充分借鉴相关区位选择研究对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8],以中国现有的23个城市群为基本评价对象[29],构建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指标体系,包括政策、自然、经济、社会、交通通信等五大因子维度,国土空间战略、土地资源条件、经济实力、航空便捷度、创新能力等17个类型指标,以及地形起伏度等39个具体指标。考虑到国家级新区实质是一种政策新区,国家的宏观区域开发战略对国家级新区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有必要突出政策因子对区位选择的重要作用。在建设支撑条件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影响最大;适宜的水土气候条件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自然地理条件对新区的区位选择仍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这种约束作用趋于减弱,因而自然因子对新区区位选择的影响最小;交通通信因子则决定了新区的可达性,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也是在微观区位上对自然因子约束作用的突破,其重要性仅次于经济因子;因此,经济因子、交通通信因子、社会因子和自然因子的权重依次降低,进而基于专家经验与AHP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表1)。

基于确定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以中国现有的23个城市群为基本评价单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数据库。数据采集年为2011年,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2-2012年)以及《2011年全国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部分城市群涉及缺少数据的行政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海东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其他县级市)指标值,已结合云南、甘肃、新疆、贵州、湖北、青海以及重庆统计年鉴(2012)等其他数据源进行数据插补,而政策因子各项指标数据则根据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判定各城市群区域的指标量值。继而,采用最大最小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数据的量纲影响且映射到数值区间[0,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数据库。3结果分析

基于标准化的评价指标数据库及确定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加权的方法分别计算政

图1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概念框架

Fig.1Conceptual framework on location accessibility of

national new areas 6

1期彭建等: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表1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指标体系

Tab.1Index system and their representations on location accessibility of national new areas

指标维度政策因子

0.50

自然因子

0.05

经济因子

0.20

交通通信因子

0.15

社会因子

0.10

类型指标

国际地缘战略

国土空间战略

土地资源条件

水资源条件

气候资源条件

经济实力基础

外资利用能力

产业结构基础

金融融资能力

经济增长活力

航空便捷度

公路便捷度

铁路便捷度

水运便捷度

信息通达程度

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条件

权重

0.1250

0.3750

0.0250

0.0150

0.0100

0.0732

0.0189

0.0472

0.0357

0.0250

0.0280

0.0460

0.0369

0.0243

0.0148

0.0500

0.0500

具体指标

国际影响诉求

梯度开发优先级

民族区域稳定发展的促进作用

海洋经济发展诉求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

地形起伏度[30]

近十年国有建设用地年均供应总量

水资源承载压力综合指数[31]

温湿指数[32]

地区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人均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

外商投资企业产值比率

经济外向度

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产业结构变化率

民用机场航班起降架次

航空客运量对全国均值比

航空货运量对全国均值比

等级公路的路网密度

公路客运量对全国均值比

公路货运量对全国均值比

铁路客运量对全国均值比

铁路货运量对全国均值比

水运客运量对全国均值比

水运货运量对全国均值比

人均邮政业务收入

人均电信业务收入

每万人的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普通高校学校数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科学教育支出

劳动力就业失业人数

普通高校、中等技校在校学生数

权重

0.1250

0.1732

0.0639

0.0841

0.0538

0.0100

0.0150

0.0150

0.0100

0.0202

0.0286

0.0101

0.0143

0.0126

0.0063

0.0157

0.0315

0.0119

0.0238

0.0167

0.0083

0.0148

0.0093

0.0039

0.0273

0.0072

0.0115

0.0123

0.0246

0.0061

0.0182

0.0046

0.0073

0.0029

0.0119

0.0068

0.0313

0.0375

0.0125

指示意义

表征区域发展国际影响诉求

表征国家对特定区域开发战略的考量

表征区域发展的空间约束

表征一定时期区域土地供给能力及区

域发展的有效需求

表征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表征区域气候适宜程度

表征地区经济规模

表征地区市场规模

表征地区经济效益

表征政府调控能力

表征地区外资利用能力

表征地区经济结构

表征地区金融融资能力

表征区域发展金融活力

表征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

表征区际区内高效商务联系程度

表征区际区内短途客货运能力及交通

设施水平

表征区际区内主要客流与大宗货物运

输能力

表征区际区内内河及海洋运输能力

表征信息通信条件及经济发展的“时

间成本”

表征开展科研的硬件条件

一定程度上表征科研人员数

表征区域对创新的支持力度

表征区域劳动力资源状况

表征区域高素质人力资源

7

地理研究34卷策、自然、交通通信、社会、经济五个区位选择维度得分,并对建设支撑条件和综合区位指数的加权计算结果进行位次排序(表2)。23个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建设综合区位的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和成渝四个城市群建设支撑条件及综合区位指数均分别位列前四名。

3.1国家级新区建设条件

采用类别内部方差最小的“几何间隔法”对国家级新区建设条件评价结果分级(图2),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城市群属一级建设条件城市群,海峡西岸、武汉、江淮、中原、呼包鄂、哈大长城市群属二级建设条件城市群;从设立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条件来看,这12个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约束较小,经济实力、社会基础以及交通通信条件能够较好地支撑新区的建设和发展。长株潭、黔中、关中、南北钦防城市群属三级建设条件城市群,而环鄱阳湖、晋中、滇中、兰白西、银川平原、天山北坡和酒嘉玉城市群属四级建设条件城市群;就支撑建设国家级新区的基础条件而言,上述11个城市群相对较为薄弱。

从空间上看,中国城市群的综合支撑能力整体呈现显著的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减格局,其中,一级区除成渝城市群外,均集中于沿海地区,这得益于沿海地区优越的自

表2中国主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建设综合区位评价结果

Tab.2Assessment results on comprehensive location accessibility of national new areas in China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辽东半岛城市群关中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

兰白西城市群

黔中城市群

哈大长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

滇中城市群

呼包鄂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

南北钦防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

银川平原城市群酒嘉玉城市群

晋中城市群

评价维度

政策

0.872

0.872

0.872

0.745

0.511

0.619

0.454

0.330

0.439

0.558

0.471

0.420

0.376

0.436

0.353

0.376

0.386

0.468

0.262

0.176

0.295

0.199

0.027

自然

0.766

0.319

0.590

0.481

0.568

0.323

0.563

0.487

0.388

0.270

0.555

0.464

0.505

0.454

0.382

0.483

0.621

0.287

0.557

0.514

0.201

0.200

0.240

交通通信

0.803

0.528

0.561

0.500

0.331

0.216

0.226

0.478

0.301

0.078

0.099

0.189

0.335

0.213

0.243

0.217

0.132

0.080

0.147

0.303

0.067

0.014

0.236

社会

0.995

0.729

0.505

0.537

0.316

0.178

0.216

0.373

0.263

0.088

0.132

0.240

0.219

0.106

0.075

0.137

0.083

0.067

0.139

0.232

0.028

0.000

0.089

经济

0.827

0.559

0.554

0.415

0.391

0.244

0.341

0.394

0.247

0.210

0.300

0.292

0.253

0.206

0.382

0.268

0.278

0.118

0.224

0.255

0.190

0.190

0.257

评价结果

建设支撑条件

0.424

0.280

0.275

0.236

0.188

0.115

0.152

0.212

0.140

0.076

0.116

0.134

0.148

0.106

0.140

0.124

0.115

0.057

0.109

0.145

0.061

0.050

0.108

位次

1

2

3

4

6

15

7

5

10

20

14

12

8

19

11

13

16

22

17

9

21

23

18

综合区位指数

0.860

0.716

0.711

0.608

0.443

0.425

0.379

0.377

0.360

0.355

0.351

0.344

0.336

0.325

0.316

0.312

0.308

0.291

0.239

0.233

0.208

0.150

0.121

位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8

1期彭建等: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然、区位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级区分布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区位条件仅次于一级区;三级和四级区则大多位于西部内陆地区,总体发展相对落后,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条件也相对较差。建设条件优越的地区,越有利于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其带动效应越会显著,反之则意味着较大的建设发展成本。

3.2国家级新区综合区位选择

综合考虑国家层面的区域开发战略及其建设条件,评价各城市群设立国家级新区的区位选择综合指数,同样采用“几何间隔法”对评价结果分级(图3),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城市群属一级建设城市群,辽东半岛、关中、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兰白西、黔中城市群属二级建设城市群,这些地区可优先考虑建设国家级新区,且在基础条件最为优越的城市群可支持建设1~2个不同功能的新区。哈大长、武汉、滇中、呼包鄂、长株潭、南北钦防、天山北坡城市群属三级建设城市群地区,环鄱阳湖、江淮、银川平原、酒嘉玉和晋中城市群属四级建设城市群,这些地区目前来看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政策区位、建设条件优势不够突出。

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综合竞争力及创新能力最强的

世界级城市群,集聚了重要的政策、产业、人才、资金、交通等各方面优势,在这些地

图2中国主要城市群支撑国家级新区建设条件等级

Fig.2Constructive conditions on location accessibility of national new areas in China

9

地理研究34卷

区设立国家级新区对于带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城市群立足西南地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门户,设立国家级新区能够辐射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区位条件等综合优势明显,具备推进陆海统筹的独特条件,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对于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和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东半岛城市群战略地位突出,经济基础雄厚,设立国家级新区能够带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进一步深化与东北亚各国各领域的合作;黔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兰白西城市群就建设条件而言相对较差,但是这些地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新亚欧大陆桥中段的重要节点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设立国家级新区也是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此外,考虑到带动中部地区发展、加强与台湾地区沟通交流等,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地区也可以考虑设立国家级新区。

3.3国家级新区现状对比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是地区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33],截至2014年10月,在建的国家级新区有11个,其他由国家批准建设的新区或开发区6个,由省级政府批准建设的达38个(图3)。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作为国家

级新区的一级建设地区,先后设立了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两江新区、舟山群岛新区、

图3中国主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建设综合区位等级及现有新区分布

Fig.3Assessment results on location accessibility of national new area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existing new areas in China 10

1期彭建等: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11南沙新区和天府新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地区设立了浦东新区和舟山群岛新区,成渝城市群地区也先后设立了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除分别设立了一个国家级新区外,还设立有若干国家或省级政府批准建设的新区,这些城市群的基础条件较优越,可支撑建设1至2个国家级新区;辽东半岛、关中、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兰白西、黔中城市群是国家级新区的二级建设地区,其中辽东半岛、关中、山东半岛、兰白西、黔中城市群分别设有一个国家级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还分别有一个国家批准建设的新区,这7个城市群中还有若干省级政府批准建设的新区;其他三、四级建设区的城市群中,除个别设有省级政府批准建设的新区外,大多数并无省级以上新区。

相较而言,辽东半岛、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良好的经济实力基础等建设支撑条件成为国家级新区设立的关键指向,而成渝、关中、兰白西和黔中城市群政策区位优势突出,地缘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新区设立的核心所在。因此,沿海、内陆开放型新区的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区域差异性。总体来看,国家新区区位选择的评价结果与现有新区的分布匹配良好,能够较好地解释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评估框架的合理性。

4结论

经济快速发展并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必然是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区域,城市群作为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仍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已有城市群支撑下建设兼具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国家级新区,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安全格局优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明确国家级新区的建设需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基本前提下,构建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建设支撑条件(1+4)”的评估框架,提出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和建设是国家战略需求与已有城市群的支撑建设条件共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因子、自然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和交通通信因子五个维度建立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综合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等统计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对中国现有的23个城市群设立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条件和综合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就国家级新区建设条件而言,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峡西岸、武汉、江淮、中原、呼包鄂、哈大长等城市群地区较适宜建设,但综合考虑国家层面的区域开发战略及其建设条件,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成渝、辽东半岛、关中、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兰白西、黔中等城市群地区可优先考虑建设,且在基础条件最为优越的城市群可支持建设1至2个国家级新区。结合现有的各级城市新区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二者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评估框架及其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国家级新区的区位选择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在确定“(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建设支撑条件(1+4)”的评估框架后构建指标体系时,有必要甄选更多的指标全面地表征各维度因子对区位选择的综合作用。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内陆沿边地区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现有的国土空间格局也将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而不断变化,因而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的指标体系也需随之调整。此外,在国家尺度确定新区的城市群区位后,国家级新区及其他级别的新区在城市群内部的微观区位选择,决定于城市群范围的明确

地理研究34卷12

界定、城市群对新区的核心支撑条件及新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需要考虑更加细致的自然因子、人文因子及空间集聚因子(如主导产业的首位度)等;而国家级新区数量规模的合理性判定,则取决于对现有新区建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综合评价,有待各新区建设初具规模方可进行,应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肖金成,欧阳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研究.经济学动态,2012,(5):18-23.[Xiao Jincheng,Ouyang Hui.Research

on territorial space development pattern optimization.Economic Perspectives,2012,(5):18-23.]

[2]王佳宁,罗重谱.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与功能区实态及其战略取向.改革,2012,(3):21-36.[Wang Jianing,Luo

Chongpu.Management system of national new areas and domain status and strategic tropism.Reform,2012,(3):21-

36.]

[3]杨吾扬,梁进社.地域分工与区位优势.地理学报,1987,42(3):201-209.[Yang Wuyang,Liang Jinshe.Theories of ter-

ritorial division and locational superiorities.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87,42(3):201-209.]

[4]梁进社.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地理科学,2009,29(3):307-315.[Liang Jinshe.Fourteen principles in geography.Scien-

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9,29(3):307-315.]

[5]盛科荣,樊杰.自然资源与城市的区位:兼论大河发展轴的经济机理.地理科学,2011,31(12):1415-1422.[Sheng

Kerong,Fan Jie.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location of city:An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mechanisms of big river devel-opment axis.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1,31(12):1415-1422.]

[6]李国平.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基本分析框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1):52-59.[Li Guop-

ing.Location selec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Basic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applied study.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0,37(1):52-59.]

[7]陆大道.地理学的发展与区域开发研究.地理科学,1991,11(3):197-206.[Lu Dadao.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1991,11(3):197-206.]

[8]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北京市外资制造企业的区位分析.地理学报,2005,60(1):122-130.[He Canfei,Liang Jinshe,

Zhang Hua.Locational study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Beijing based on an Ordered Probit Model.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5,60(1):122-130.]

[9]张华,贺灿飞.区位通达性与在京外资企业的区位选择.地理研究,2007,26(5):984-994.[Zhang Hua,He Canfei.Lo-

cational accessibility and location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Beijing.Geographical Research,2007,26(5):984-994.] [10]楚波,梁进社.基于OPM模型的北京制造业区位因子的影响分析.地理研究,2007,26(4):723-734.[Chu Bo,Liang

Jinshe.Studies on the location factors impac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Beijing with Ordered Probit Model.Geo-graphical Research,2007,26(4):723-734.]

[11]刘作丽,贺灿飞.集聚经济、制度约束与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在华功能区位.地理研究,2011,30(9):1606-1620.[Liu

Zuoli,He Canfei.Agglomeration,institutions and the functional location of auto TNCs in China.Geographical Re-search,2011,30(9):1606-1620.]

[12]贺灿飞,傅蓉.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区位选择.地理学报,2009,64(6):701-712.[He Canfei,Fu Rong.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ocational choices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9,64(6):701-712.]

[13]朱彦刚,贺灿飞.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2,31(4):498-509.[Zhu Yangang,He Canfei.A

literature review on FDI in the service industry.Process in Geography,2012,31(4):498-509.]

[14]刘作丽,贺灿飞.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研究述评.地理科学进展,2009,28(6):952-961.[Liu Zuoli,He Canfei.A lit-

erature review on FDI location.Process in Geography,2009,28(6):952-961.]

[15]宋周莺,刘卫东.信息时代的企业区位研究.地理学报,2012,67(4):479-489.[Song Zhouying,Liu Weidong.The chal-

lenge of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o traditional location theory.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2,67(4):479-489.]

[16]乐为,钟意.FDI对我国税收政策敏感性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12):103-109.[Le Wei,Zhong Yi.Sensitivity of

FDI to the tax policy of Chin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08,(12):103-109.]

[17]郭建万,陶锋.集聚经济、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9,

(4):29-37.[Guo Jianwan,Tao Feng.Agglomeration effect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y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

ment location choice:According to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2009,(4):29-37.] [18]綦建红,李丽,杨丽.中国OFDI的区位选择:基于文化距离的门槛效应与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2,(12):137-147.

[Qi Jianhong,Li Li,Yang Li.Location choice of Chinese OFDI:Based on the threshold effect and test of cultural dis-

1期彭建等: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13 ta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12,(12):137-147.]

[19]刘成,王晓文.城市新区的区位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4):122-125.

[Liu Cheng,Wang Xiaowen.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of new urban districts and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2(4):122-125.]

[20]梁育填,樊杰,韩晓旭,等.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的机理分析:以广西梧州市为例.经济地理,2010,30(12):2023-

2029.[Liang Yutian,Fan Jie,Han Xiaoxu,et al.Mechanism study of agglomeration of development prioritized region:

A case study of Wuzhou city of Guangxi province.Economic Geography,2010,30(12):2023-2029.]

[21]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56

(2):127-135.[Lu Dadao.An 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optimal regional development.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56(2):127-135.]

[22]方创琳,姚士谋,刘盛和,等.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Fang Chuanglin,Yao Shimou,Liu

Shenghe,et al.Urban Agglomerations Development Report in China of2010.Beijing:Science Press,2011.]

[23]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https://www.360docs.net/doc/c24084273.html,/zwgk/2011-06/08/

content_1879180.htm,2014-02-15.[The State Council.National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plan:Building efficient, coordinate and sustainable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patterns.https://www.360docs.net/doc/c24084273.html,/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2014-02-15.]

[24]陆大道.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经济地理,2009,29(1):2-7.[Lu Dadao.The several issues regard

to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pproach.Economic Geography,2009,29(1):2-7.]

[25]樊杰.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93-206.[Fan Jie.The Strategy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patterns.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3,28(2):193-206.]

[26]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地理科学,2012,32(3):257-264.[Fang Chuanglin.

Policy implication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2,32(3):257-264.]

[27]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等.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Fang Chuanglin,Song Ji-

tao,Lin Xueqin,et al.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Beijing: Science Press,2010.]

[28]刘卫东,樊杰,周成虎,等.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Liu Weidong,Fan Jie,

Zhou Chenghu,et al.Preliminary Study of Key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Western China.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03.]

[29]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地理科学,2011,31(9):1025-1034.[Fang Chuanglin.New structure

and new trend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1,31

(9):1025-1034.]

[30]封志明,唐焰,杨艳昭,等.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地理学报,2007,62(10):1073-1082.[Feng

Zhiming,Tang Yan,Yang Yanzhao,et al.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in Chin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opulation distribution.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7,62(10):1073-1082.]

[31]刘佳骏,董锁成,李泽红.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258-269.[Liu Jiajun,Dong

Suocheng,Li https://www.360docs.net/doc/c24084273.html,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hina'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1,26(2):258-269.]

[32]Feng Z M,Yang Y Z,Zhang D,et al.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based on GIS.Jour-

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6(4):437-446.

[33]方创琳,马海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的新区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中国土地科学,2013,27(7):4-9.[Fang Chuan-

glin,Ma Haitao.New city district development and intensive land use in the contex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China Land Sciences,2013,27(7):4-9.]

地理研究34卷14

Research on location accessibility of national new areas

based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PENG Jian1,2,WEI Hai1,2,LI Guicai3,CHEN Xin3,YUAN Yuan1,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https://www.360docs.net/doc/c24084273.html,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100871,China;3.Key Laboratory for Environmental

and Urban Sciences,Schoo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Shenzhen Graduate School,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518055,Guangdong,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society and new kind of urban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new areas is a crucial optimization practice of territoria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The research on location accessibility of na-tional new areas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of develop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s.Considering urban agglomerations'leading role for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undament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reas, this article took China's existing23urban agglomerat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index system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rientation plus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conditions(1+4)was built to assess the location accessibility of national new areas.The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Yangtze River Delta,Beijing-Tianjin-Hebei,Pearl River Delta,Chengdu-Chongqing,Shandong Peninsula,Liaodong Peninsula,West Coast,Wuhan,Ji-anghuai,Central Plains,Hohhot-Baotou-Ordos,and Harbin-Daqing-Changchun are more capa-ble in terms of the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conditions for national new areas.However,urban agglomerations of Yangtze River Delta,Beijing-Tianjin-Hebei,Pearl River Delta,Chengdu-Chongqing,Liaodong Peninsula,Guanzhong,West Coast,Shandong Peninsula,Central Plains, Lanzhou-Baiyin-Xining,and Central Guizhou are the best location for national new areas in terms of both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rient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supporting condi-tions.Furthermore,one or two national new area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can be built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which have the best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conditions.The assessment result matches well with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existing national new areas,which indicates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index system on location accessibility. Keywords:national new areas;urban agglomerations;location accessibility;development strat-egy orientation;construction supporting conditions

分析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

学年论文 学 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王亚杰 论文题目 分析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 ---以富士康为例 指导教师 周红升 职称 教授 成 绩 2011 年 5 月 6 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关键词 (2) Keywords (2) 1、经济区位的概念 (2)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2) 2.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2) 2.2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2) 2.3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3) 2.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4) 3、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4) 3.1市场环境对经济区位选择的影响 (4) 3.2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4) 3.3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 (5) 结论: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分析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 ——以富士康为例 学生姓名:王亚杰学号:20095081244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 指导教师:周红升职称:教授 摘要: “富士康科技集团进驻河南”选址郑州,一个引人瞩目的新闻热点。此次富士康落户河南,首先看重的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便捷的内销物流体系;而河南省则希望富士康的落户能填补河南没有重大电子制造业项目的空白,并借助其带动电子制造业的发展。那么,富士康科技集团为何入驻河南,郑州又有何区位优势,郑州又为何以极大的热情邀请富士康的投产,社会各界众说纷纭。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富士康入驻河南又有诸多因素,如要素投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和技术、资本、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以下做详细分析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 Abstract: "Foxconn Technology Group stationed in Henan" site in Zhengzhou, a compelling news hot. The Foxconn settled in Henan, the first value is the abundant labor resources, followed by the convenience of the domestic logistics system; and settled in Henan Province, Foxconn wants to fill a major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projects in Henan is not blank, and with its drive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 why settled Roxon Technology Group, Henan, Zhengzhou, what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Zhengzhou, and why with great enthusiasm the invitation to Foxconn production, the community controversi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eography, Foxconn settled in Henan have many factors, such as factor inputs land, labor, capit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capital, industry, environment, policy environmen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ollowing impact on economic activity location choice factors .

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分析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0)龙吉忠 【方法归纳】 一、交通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经济点。管道尽可能利用现有管道,充分考虑沿线油气供应地和消费市场,尽量避开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应从“两头地域、沿线区域”建设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分析。从自然条件、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采点。如: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①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安全。②完善全国铁路网,激活兰青线。③促进西藏的资源开发,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④技术上克服了高寒、缺氧和冻土等难关。 二、交通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1、长途汽车站:一般建在市区边缘、城市交通干线附近或火车客运站附近。 2、港口: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服务范围)、城市依托,是影响港口兴衰的最主要因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如水道的通畅、避风避浪的条件、近岸水深、陆地建筑条件、水源等。 3、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机场建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降;雾和低云较少,大气能见度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影响区位选择主要机制

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产业区目标驱动机制。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 面。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 2、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无论杜能、韦伯,还是胡佛、艾萨德的理论中,所强调的都是如何实现布局利润的最大化,亦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布局的这一指导思想。 3、宏观调控机制。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 4、市场调控机制。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采用的技术、选择的地点,都是由企业法人来决定。去也法人通过衡量不同地区的收益收入,并对投资进行风险分析,最终确定所选区位。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若是棉花种植,则可以加上棉花生长后期多晴天,有利于棉花采摘)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棉花种植则突出:沙性土壤,排水性好)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湖泊或冰川融水、地下水充足),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附近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场所)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农业区,如我国的水稻种植业) 其他: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适宜发展商品农业,如中国东北、美国中部平原)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如:所有季风气候区发展农业最有利的条件都有:雨热同期。不利条件:多干旱和洪涝灾害。 地中海式气候区发展农业有利的条件:光热充足。不利条件:雨热不同期。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特别像钢铁厂、化工厂等) 2.经济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

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 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 1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别选择;二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内区位选择。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后者,即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时的区位选择。 目前在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中占主流的仍是邓宁(Dunning)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要进行国际投资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中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东道国市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成本,以及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金融制度、外贸税收政策及历史文化等。企业从事国际生产必然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它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2分析框架 2.1 分析原因 选择江苏省作实证分析的原因有如下: 首先,江苏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点省份,吸引外资的数量和速度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江苏全省实际到账额达131.8亿美元,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21.9%,占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50.0%。因此,研究江苏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资区位选择因素,具有典型意义。 其次,江苏省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的引资状况稳中有进,利用外资一直呈递增趋势,选择江苏省作为统计对象,建立模型,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2.2 指标选择 由于影响FDI区位选择因素的复杂,考虑到模型的可信度、变量的量化、数据的获得等限制,仅选取了以下几个较具代表性的因素分析。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为被解释变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A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ALE)、累计外商投资额(TFDI)、职工年平均工资(AWAGE)、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FI)、进出口总额(OPEN)六个解释变量。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AGDP) 一般来说,人均GDP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宏观经济发展越平稳,外商对投资获利的信心也就越大。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ALE) 该指标可以反映当地的市场规模。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增长的市场潜力,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较大吸引力。备选地区的市场规模越大,表明该地区对其产品的未来需求也就越旺盛,投资欲望就越强。 3)累计外商投资额(TFDI)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公开课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公开课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 掌握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会判断一些常见工业的区位指向类型。 3. 会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 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发展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结合钢铁生产过程,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通 过反复讲和练,学会判断常见工业的区位指向类型。 3.通过鞍钢和宝钢案例对比综合分析,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读图练习,掌握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2.在分析 工业区位的过程中,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和技术五大指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2.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 1.五大指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2.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我们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大产业,即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 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和流通部门。大家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包括衣食住行等 方方面面的物质,主要是哪类产业提供的,(工业)工业与农业一样是国民经济最基础 的生产部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一章我们了解到:不同地区由于发展农业的条件 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这是因地制宜的结果。而工业也一样,我们为什 么要投资创办工厂呢,就是为了盈利,而对于工业企业来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 把工厂办在什么地方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呢。这就是所谓工业区位的选择,今天我们就 来探讨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师:工业生产的环节比农业生产要复杂的多,就拿钢铁厂来说。 (播放动画:钢铁生产过程)

工业区位因素和主导区位因素选择

工业区位因素和主导区位因素选择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题一:某钢铁厂于19世纪初建在M地;20世纪80年代将炼铁厂从M地迁至N地,炼钢厂仍留在M地,如下图所示。该钢铁厂所用的铁矿石一直 依赖进口。图中河流可通航。结合表1,回答1~2题。 1.该钢铁厂最初选择建在M 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接近燃料地②接近铁矿 ③接近消费市场④廉价劳动力充足 A.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2.钢铁厂将炼铁厂迁至N地,可以降低() A. 燃料运输费用 B. 铁矿石运输费用 C. 产品运输费用 D. 废弃物的排放量 题二:材料:印度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区图。根据材料信息,比较两个工业区的工业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主导因素选择形成指向型工业 题三:木糖醇是可以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植物甜 味剂。据此完成1~2题。 1.木糖醇生产厂应当接近() A.消费市场 B. 原料产地 C.廉价劳动力 D.研发基地 2.材料所述木糖醇工业原料中的糖料作物,在我国分布广泛的省区是()

A. 四川、吉林 B. 宁夏、新疆 C. 江苏、河北 D. 广东、台湾 题四:下图中M1为能源地,M2为原料地,M3为市场,P1、P2分别为甲、乙两企业所在地。据此回答1~2题。 1. 当企业甲选择在P1时,则该企业可能是() A. 印刷工业 B. 电解铝工业 C. 电子工业 D. 制糖工业 2.P2是企业乙的运费最低点。以P2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是企业乙的等运费线,即企 业乙从P2点移动而产生的单位产品运费(货币单位:元)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 假设劳动力费用(货币单位:元)从P2点向周围降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费用在P2点为50元,L1点为42元,L2点为28元,L3点为20元,L4点为15元。当综合考虑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时,企业乙将从P2点移向() A. L1点 B. L2点 C. L3点 D. L4点 题五:图表示工业区位选择的四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 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读图,回答1~2题。 1.工厂区位选择与图示相符的是() A. ①生物制药厂②食品罐头厂③电脑装配厂④玻璃厂 B. ①彩印厂②造船厂③纺织厂④皮革厂 C. ①水泥厂②造纸厂③家具厂④烤烟厂 D. ①啤酒厂②炼铝厂③缫丝厂④榨糖厂 2.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符合()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题六:厂商在选择工厂区位时,运输费用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回答1~3题。 1.为了减少运费,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A. 制糖厂 B. 造船厂 C. 瓶装饮料厂 D. 高级时装厂 2.运费构成中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小的是() A. 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低 B. 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高 C. 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低 D. 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高 3.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的选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也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涉及的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同时还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区位理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方法,为今后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教学设计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出发,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完成对地理原理的学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予渔”;同时还选取本地的一些典型素材进行扩展分析,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体现新课改“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 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联系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农业生产活动 对我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一个内容,但学生没有充分探究过,并且内容也不是他们感兴趣的。 综合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让学生自 主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行成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可以从哲学高度讨论,与政治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科综合,体现地理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 进行世界观的熏陶。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布局与变化的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交通区位因素

交通区位因素 交通线的区位因素包括: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需要、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等5个方面。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势、地质、河流、气候等条件限制)。 1、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拉动内需,吸纳劳动力就业,加强加快起止点及沿线的人员、物资、文化、信息交流、传递和贸易的发展;完善交通网,激活各条交通线,加快各地之间联系;经过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条件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 2、自然因素 尽可能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不利的自然条件,从而使选出的线路方案既能满足运输能力的要求,又能减少工程量,并便于维修护养。其评价性语言应当从自然环境要素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跨河)等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线路走向,如山区公路呈“之”字型弯曲,铁路在山区呈“人”字型或“8”字型弯曲;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网密度,平原交通网密集,山区则稀疏。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②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三、交通点的区位因素 交通点包括车站、港口、航空港等。它们的建设也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港口区位因素: (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含沙量、冰冻情况。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海湾 (2)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3)腹地条件: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4)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 (5)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劣:河流泥沙的淤积,结冰封冻,气象、海况条件差,交通区位的下降等。 例如:纽约港的主要区位因素:①哈得孙河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风的深水海港并且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②哈得孙河口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纽约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纽约港的经济腹地是美国最发达的东北部工业区,有多条铁路通往美国各地;④纽约港以纽约市为依托,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武汉是长江中游的一个港口,其区位条件? 天津港的区位条件: 有利条件: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开阔,筑港条件好;通江(海河)达海(临渤海),利于江海联运;地处京津唐工业区出入海洋的门户,经济腹地广阔;以天津市为依托,经济实力强。 不利条件:位于海河口,泥沙淤积严重;冬季封冻,不利通航。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 ①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河口港,可以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从地形地势角度看,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从水文角度看上海港毗邻长江和黄浦江。 ③从气候角度看,上海港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无结冰期,便于通航(具体

城市住宅区位的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住宅区位的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住宅区位的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在房地产业一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三要素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在这里,位置就是我们通常对区位的理解,由此可见区位选择对于房地产开发的重要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区位的具体概念,并对房地产开发中住宅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简要介绍了区位选择对房地产投资价值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区位选择的策略。 【关键词】房地产;住宅;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房地产投资价值 引言: 房地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纵观历史,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住宅房地产开发中,影响住宅价格及销售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区位。选择正确的区位,是在项目开发前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下,由于政府对于土地供应持谨慎态度,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愈来愈大。开发商在“跑马圈地”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区位的选择,最佳区位不但能有效地保证房地产开发的效益,同时还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1、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 1.1区位的概念[1] 在房地产业,素有“区位为王”的说法,那么何为区位呢?区位是指地块分布的地区或地点,它是一个综合概念,除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外,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换言之,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在本文中,将主要针对住宅区位进行分析。住宅区位,不仅仅是指住宅在城市区域(空间)中所坐落的地理位置,而且包括由该位置出行的便捷程度(即通达性)、以及居住在该位置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江苏商论2011.12修改日期:2011-12-9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绩效评价与政策搭配研究:兼政策搭配管理当前通胀预期研究”(10YJA790007);2010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外国直接投资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201010LX528);梧州学院科研项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与区位选择研究”(2008C001) 作者简介:詹小颖(1978-),女,广西梧州人,梧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与融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 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詹小颖 (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摘 要: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忽视 了企业内在特性因素对区位选择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东道国区位与企业内在特性两大变量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企业在FDI 的区位选择决策中的考虑因素,并由此得到政策启示。 关键词:FDI ;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企业特性中图分类号:F752 献标识码:A 一、引言FDI 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 )提出垄断优势论以来,经济学 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现象,研究的领域不断加深拓展。但是这些理论大多是从产业组织论或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来解释FDI (简称,FDI )活动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或是从厂商行为、市场结构以及国家要素禀赋差别来阐述FDI 的决定作用或描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而针对企业在 FDI 活动中“区位选择”的研究较少,缺乏一般性的FDI 区位选择的理论来解释FDI 活动中的区位选择的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邓宁首次将区位变量作为厂商FDI 的充分条件之后,FDI 区 位选择理论的发展更加深化和系统。以赫尔普曼、马库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将区位因素纳入FDI 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体现了区位因素在FDI 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基于“区位优势论”,邓宁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FDI 投资实践中的经验发现和验证了影响FDI 区位流向的更多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与理论化。但遗憾的是这两大方向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东道国环境分析的角度上来分析企业FDI 的区位选择问题,没有涉及到企业自身的因 素。20世纪90年代末期邓宁在《区位和国际企业:一个被忽略的因素》中提出,FDI 区位流向的决定因素的综合性加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FDI 区位选择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否充分利用知识资产,并寻找那些能强化或补充其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邓宁在进行综合理论的同时,将企业投资的动机与区位选择进行了分析[1],这是理论界首次明确地将企业变量纳入到区位选择理论中,但尽管如此,企业变量对区位选择的作用并没有受到重视,这在随后的理论发展趋势中可以体现出来。如UNCTAD1998年认为,影响企业FDI 的区位选择因素有三大类:东道国的投资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投资促进措施。就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我国FDI 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与国外区位理论的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是通过对影响我国FDI 的东道国的区位因素作出分析,在对主要影响因素判断的基础上回答我国FDI 的区位选择问题。如鲁明泓(1999)、项本武(2005)、马先仙(2006)等人认为我国企业FDI 区位选择主要受东道国GDP 、市场规模、汇率水平、贸易关系、人均GDP 等区位因素影响。纵观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关于区位选择的理论大都是从东道国的宏观环境出发,以东道国的区位环境作为主要 104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由于教材内容较简单,而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我提前编制自学导学案,让学生独立和合作学习课本的基本知识,我在课前抽样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教法。根据反馈情况我发现学生普遍不会做的是课后活动题,他们习惯了等老师念答案或讲解,再就是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课文内容,不能和前面的融会贯通,这需要我讲解,其他问题不大。为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我要求他们在课上多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练习。课后活动是这样,拔高的能力题也是这样。为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我编制了一道大题(包含4 个小题),此题有难度,较综合,可将本节内容适当拔高,以便照顾学生能力较强的学生。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壱、提前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相对较难的问题,如 (4)、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补充完成空白处的内容。

参、总结本节内容: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体现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四、当堂练习: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题目较简单。第二层 次的较难。但是不论哪个层次的练习都要让学生独立或者合作 完成。第二层次“沙场练兵”的题目比较难,可在老师的指导 下完成。所有的题目都是为了增强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激发思维,拓展思路,培养智力和非 智力因素,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伍、课下作业:是本节课内容的课外延伸。 六、附:工业的区位选择自学导学案 工业区位选择自学导学案 莱芜凤城高级中学秦鹏昊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区位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结合实例,运用工业区位因素为某种工业选择合理的区位。 3.运用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工业选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重、难点】运用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

交通区位因素

交通区位因素 交通线得区位因素包括: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需要、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等5个方面。其中社会经济条件就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就是限制因素(主要就是地形、地势、地质、河流、气候等条件限制)。 1、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得发展,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得形成与壮大,以及相关产业得形成,拉动内需,吸纳劳动力就业,加强加快起止点及沿线得人员、物资、文化、信息交流、传递与贸易得发展;完善交通网,激活各条交通线,加快各地之间联系;经过城市与人口密集地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条件克服不利得自然条件。 2、自然因素 尽可能利用有利得自然条件,避开不利得自然条件,从而使选出得线路方案既能满足运输能力得要求,又能减少工程量,并便于维修护养。其评价性语言应当从自然环境要素得地形、地势、气候、水文(跨河)等有利因素与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线路走向,如山区公路呈“之”字型弯曲,铁路在山区呈“人”字型或“8”字型弯曲;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网密度,平原交通网密集,山区则稀疏。

公路选线得一般原则: 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②从微观上考虑就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三、交通点得区位因素 交通点包括车站、港口、航空港等。它们得建设也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与自然等因素得影响与制约。 1、港口区位因素: (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与空间,含沙量、冰冻情况。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得海湾 (2)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3)腹地条件:经济腹地得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得兴衰 (4)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得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与发展。 (5)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口 劣:河流泥沙得淤积,结冰封冻,气象、海况条件差,交通区位得下降等。 例如:纽约港得主要区位因素:①哈得孙河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风得深水海港并且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得宽度与大量船舶抛锚所需得空间;②哈得孙河口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纽约市进行合理得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纽约港得经济腹地就是美国最发达得东北部工业区,有多条铁路通往美国各地;④纽约港以纽约市为依托,纽约市就是美国最大得工商业城市与对外贸易口岸,人、财、物得优势对港口得建设与发展有良好得促进作用。 武汉就是长江中游得一个港口,其区位条件? 天津港得区位条件: 有利条件: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开阔,筑港条件好;通江(海河)达海(临渤海),利于江海联运;地处京津唐工业区出入海洋得门户,经济腹地广阔;以天津市为依托,经济实力强。 不利条件:位于海河口,泥沙淤积严重;冬季封冻,不利通航。 上海港得主要区位因素分析: ①上海港就是长江三角洲上得一个河口港,可以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从地形地势角度瞧,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得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从水文角度瞧上海港毗邻长江与黄浦江。 ③从气候角度瞧,上海港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无结冰期,便于通航(具体到其她海港,可能还要考虑结冰期、风浪、洋流等自然条件)。 ④经济腹地广阔、经济发达。上海港通过长江干支流与铁路、公路同全国各地相连接,集散客货流,这就是世界上其她大港所无法比拟得。 ⑤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上海市就是我国最大得综合性工业城市与外贸基地,人、

农业的区位选择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基础题组 读北美洲五大湖附近地区部分农业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1.(2017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中)若乙地大量种植玉米,则乙地附近湖泊对该地玉米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气温升高 “花果同树”是指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使鲜花和果实同时出现的一种奇观。下图是某旅游爱好者在成都平原拍摄的柑橘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该照片拍摄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花果同树”景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和水源 B.市场和技术 C.地形和土壤 D.政策和交通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17安徽淮北二模)与黄淮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该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 A.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D.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5.(2017安徽淮北二模)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机械 C.土壤 D.市场 第十二届昌平区苹果文化节上,市民们见到树体矮小、幼童伸手可摘的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使果树树冠缩小,结果更早、更多、含糖量更高。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2018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一)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矮化密植”技术( ) ①充分利用了光热条件②提高了土壤肥力 ③降低了科技投入④改良了作物品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18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一)本届苹果文化节上还引入“互联网+”的形式,大量苹果微店的开通( ) A.拓展了销售市场,提高了经济收益 B.宣传了苹果文化,提升了市民素质 C.应用了网络技术,提升了政府业绩 D.便利了产销沟通,提高了产品价格 提升题组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选线原则

一、铁路建设区位: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战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典型铁路: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泛亚铁路等。 1、合理布局交通网(填补空白、分担压力、活跃路网); 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利于矿产资源开发、有利于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 3、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加强民族交流; 4、有利于加快*区脱贫速度; 5、有利于社会稳定; 6、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7、有利于巩固国防; 8、科学技术保障了铁路的建设。 南昆铁路建设的困难: 自然:1、地形:高原、丘陵广布,地形复杂、起伏大;2、地貌:卡斯特地貌广布,施工难度大;3地质: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4、气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诱发地质灾害; 人文: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资金不足;2、技术条件要求高; 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意义: 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 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3)政治意义 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的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的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的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4)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5)科技是保障。 二、公路建设 (一)、选线原则: 1、应尽量避开陡坡; 2、在陡坡上尽量沿等高线(呈“之”字形弯曲);避开沼泽; 3、少占耕地; 4、连接城镇、居民点; 5、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 6、尽量最短距离 (二)、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省道: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三)、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 典型地区: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等) 区位因素: 1、位置; 2、陆域条件; 3、水域条件; 4、经济腹地; 5、城市依托; 6、泥沙淤塞,挖泥船作业;建设防波堤;例: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还需要说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需挖泥船作业。 四、飞机场区位因素:一般考虑 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密集建筑有一定的距离,机场与城市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区域环境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域环境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以星巴克咖啡在中国的选址为例 学科:经济地理学 姓名:许凌 班级:2011级师范01班 教师:杨晓霞教授

摘要: 享誉全球的星巴克名称起源于100多年前美国一个家喻户晓的小说的主人公,20世纪70年代,三个美国人把它变成一家咖啡店的招牌来推广美国精神,自那以后,一杯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使整个世界为之着迷1。星巴克的营销理念驱使这家享誉全球的企业在选址时有严格的要求,本文主要讨论区域环境对星巴克咖啡选址的影响。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四个方面,而市场环境对星巴克咖啡的选址影响最大。 自然环境市场环境 区域环境 政策环境产业环境 区域环境内涵 一、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体现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采掘业、水电行业由于受资源或原料和运费之间的关系的制约,自然环境直接牵制这类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另一方面主要是间接影响,良好 1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24084273.html,/view/44095.htm#refIndex_1_44095

的生活环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优雅的环境可以极大的激发知识工作者的创造力,而星巴克就属于后者。 星巴克的成功并不在于其咖啡品质 的优异,轻松、温馨气氛的感染才是星巴 克制胜不二的法宝。因为星巴克咖啡馆所 渲染的氛围是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 带有一点“小资”情调的文化。在星巴克 咖啡馆里,强调的不再是咖啡,而是文化和知识。 “星巴克文化”实际上是围绕人和知识这两个主题下功夫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利用尽量舒适的环境帮助人拓宽知识和能力层面,挖掘人在知识上的最大价值。因此,处于自然环境的角度,星巴克咖啡的选址多集中于绿化条件高的地区,尤其是商务区。 二、 市场环境因素分析 服务行业的市场环境因素主要 由 所处地区的消费水平、顾客流量、交通便 利程度和竞争环境构成。星巴克的选址几 乎不考虑交通状况的因素。因为综合星巴 克的选址结果来看,其落户的地点基于种 种因素,一定会是交通便利的地点。所以 这里重点讨论其余三项对星巴克选址的影 响。 (一)市场意识(所处地消费水平和顾客流量)对星巴克选址影响 星巴克咖啡 服务行业市场环境因素的细分

(完整版)《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新洲二中高红梅 【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4)通过体验高考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2、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