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_李敏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_李敏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_李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门诊部(100858)李敏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

目的 阐述现有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方法 根据近几年发表的文献,按血小板发生聚集作用的机制来分类,阐明具体的作用机制。结果与结

结果与结论对于这些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机制的研究,可为开发新药提供良好的依据。

关键词: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GP IIb/IIIa;ADP受体拮抗剂;Atrase A

中图分类号:R5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57(2013)09-0015-04血小板的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及血小板膜上的GPIIb/IIIa的参与。在未受刺激的静息血小板膜上的GPIIb/IIIa并不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在致聚剂的激活下,GPIIb/IIIa分子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在Ca2+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可与之结合,从而连接相

邻的血小板,充当聚集的桥梁,使血小板

聚集成团。

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形式可因致聚剂

的种类及浓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如低浓度

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只出现在第一聚集

时相,并很快解聚;中等浓度ADP引起的

聚集,在第一时相结束和解聚后不久,又

出现不可逆的第二聚集时相,第二聚集时

相的出现是由于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所

致;高浓度ADP引起的聚集,由于第一聚

集时相和第二聚集时相相继发生,只出现

单一的不可逆性聚集。凝血酶所引起的血

小板聚集反应与ADP相似,也呈剂量依赖

方式,引起单相或双向血小板聚集。胶原

只引起血小板单相的不可逆聚集,聚集反

应与释放反应同时发生,故胶原所诱发

的血小板单相聚集与内源性ADP的释放和

TXA2的形成有关[1]。

目前,从血小板发生聚集作用的机

制来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有:①抑

制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诱

导的血小板聚集,以阿司匹林(aspirin)

为代表;②抑制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以噻氯匹啶(tic1opidine)、氯吡格雷

(clopidogrel)为代表;③血小板糖蛋

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抑制血小板聚集

的最终共同途径,代表药物为阿昔单抗

(abciximab)、替罗非班(tirofiban)、依

替巴肽(eptifibatide)。此外,血小板激活

因子(PAF)受体拮抗剂、凝血酶和凝血

因子Xa(FXa)抑制剂、钙离子(Ca2+)通

道拮抗剂、5-HT2受体拮抗剂等均有抑制

志,2006,(3):214~215

4 蒋光亮,周桥,张志国,等.右下肺滑膜肉瘤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2):101

5 刘坤,李为民.原发性肺肉瘤19例临床分析[J].中国肺癌杂志,2012,(6): 375~380

6 林滔,李力,戈烽,等.原发肺滑膜肉瘤一例[J].中华肿瘤杂志,2003,(5):436

7 范钦和.软组织病理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 Nambu A,Kurihara Y,Ichikawa T,et al.Lung involvement in angiotropic l y m p h o m a:C T f i n d i n g s[J].A J R,1998,170(4):940~942

9D u r a n-M e n d i c u t i A,C a s t e l l o P,Vargas SO.Primary synovial sarcoma of the chest: radiographic and 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J].J Thorac Imaging,2003,18(2):87~93

10 Tateishi U,Gladish GW,KusumotoM,

et al.Chest wall tumors:radiologic

findings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

p a r t2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J].

Radiographcs,2003,23(6):1491~1508

11 FrazierAA,Franks TJ,Pugatch

RD,et al.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AFIP:Pleuropulmonary synovial

sarcoma1[J].Radiographics,2006,26:

923

12 Hartel PH,Fanburg Smith JC,Frazier

AA,et al.Primary pulmonary and

mediastinal synovial sarconla: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60 cases

and comparis on with five prior

series[J].Mod Pathol,2007,20:760

13 Zompi S,Coudere LJ,Cadranel J,et

al.Clonality analysis of alveolar

B lymphocytes contributes to the

diagnostic strategy in clinical

suspicion of pulmonary lymphoma[J].

Blood,2004,103(8):3208~3215

14 SAITO T,NAGAI M,LADANYI M.SYT-

SSX1 and SYT-SSX2 interfere with

repression of E-cadherinby snail

and slug: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aberrant 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 r a n s i t i o n i n h u m a n s y n o v i a l

sarcoma[J].Cancer Res,2006,66(14):

6919~1927

15 Okamoto S,Hisaoka M,Daa T,et

al.Primary pulmonary synovial

s a r c o m a:a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immunohistochemical,and molecular

s t u d y o f11c a s e s[J].H u m

Pathol,2004,35(7):850~856

(20130626收稿)

血小板聚集作用,本文依次仅从以上3个方面对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综述,并简述一些重要的抗血小板活性。

1 血栓烷A

2(TXA

2

)抑制剂

1.1 阿司匹林(ASA)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无ASA过敏或未接受溶栓、抗凝治疗的心、脑血管动脉血栓疾病的一、二级预防。ASA的一级预防疗效由迄今最大的一项Meta分析再次予以肯定[2],ASA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二级预防的经典用药。ASA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特性,能明显减少周围动脉内阻塞性血栓的形成。

1971年,Vane阐明了低浓度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不可逆阻断乙酰化环氧酶(COX2)活性部分,从而阻断TXA2生成的作用,而后者是血小板聚集的一个强力促进因素。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合成酶,减少前列环素的合成,不利于对TXA2作用的对抗和平衡,而且发生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使用阿司匹林应选择合适的剂量,阿司匹林经肠胃吸收后30~40min可达峰值,当给予低于160mg的口服剂量在30min可最大程度抑制血小板功能,大多数人每天只要服用80~100mg的阿司匹林,即可较好地防止动脉血栓形成。在我国,阿司匹林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推荐剂量为50~100mg/d[3],而用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后,应每日1次口服300mg[4]。

1.2 鱼油制剂 花生四烯酸(AA)是膜磷脂的正常组成部分,为血栓烷(TXA2)生物合成的前体,经环氧化酶途径生成不稳定的环内过氧化物,再经血小板内血栓烷合成酶作用生成TXA2。鱼油制剂的主要成分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动物实验表明,于动脉腔内成形术前3周开始应用鱼油制剂可降低动脉腔内成形术时及术后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增加血小板膜的流动性,这有助于减轻手术局部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的增殖。

集本质上是一个Ca

Ca2+

2.1

2.1.1

用。

2.1.2 西洛他唑[6] 西洛他唑是喹啉类衍生

3 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G PⅡb/Ⅲa是一种膜结合蛋白,在静息血小板表面约有8万个分子。它是纤维蛋白原受体,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每个亚单位都有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在激活剂作用下,血小板活化并导致GPⅡb/Ⅲa受体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以便与纤维蛋白原或Von Wllebrand因子等结合,从而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结合到受体上,使其不能与黏附蛋白结合,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但并不消除血小板的黏附和分泌等重要功能。

由于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终末共同途径,因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地预防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目前,已获美国FDA批准的主要有3种经静脉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即阿昔单抗、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化学类型不尽相同,在抗血小板效力上也存在差异,这也许就是它们在减少患者血栓缺血事件上疗效不同的原因之一[13]。阿昔单抗是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人与鼠嵌合单克隆抗体(C7E3),可以与GPⅡb/Ⅲa受体非特异性结合,使纤维蛋白原不能与GPⅡb/Ⅲa 结合,从而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依替巴肽是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与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受体结合,占据其结合位点,使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不能结合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依替巴肽对血小板糖蛋白上Ⅱb/Ⅲa受体的抑制作用是竞争性抑制,浓度越高时抑制作用越强。依替巴肽与Ⅱb/Ⅲa受体的结合是可逆性的,停药后4h依替巴肽的作用减弱一半。替罗非班(tirofiban)是非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不具有抗原性,可以与GPⅡb/Ⅲa受体可逆性结合,选择性抑制GPⅡb/Ⅲa,进一步阻断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

4 通过酶切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

从中华眼镜蛇毒中分离纯化出一个新

的金属蛋白酶atrase A,Atrase对ristocetin

和thromb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

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与血小板膜

糖蛋白GPIb和vWF关系密切,Western blot

结果也证实了atrase A能特异性酶切血小板

膜糖蛋白GPIb,而对vWF没有表现出裂解

作用。在实验中笔者还发现,atrase A对

ristocetin诱导的人PRP血小板聚集有明显

的抑制作用,但对兔PRP诱导的血小板聚

集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且ristocetin诱导

兔血小板的聚集率明显低于其他5种诱导

剂。Atrase A对thrombin诱导的兔血小板聚

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人PRP的抑制作

用不明显,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和机制尚

不清楚,可能与实验材料的种属差异性有

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实验结果还显示,与血小板预孵5min

时,atraseA对ADP、PAF、AA、collagen引

起的血小板聚集有微弱的抑制作用。随着

预孵时间延长至30min,atrase A对ADP、

PAF、AA、collagen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明

显的抑制作用。由于上述4种诱导剂引起血

小板聚集的机制不一样,并有文献报道[14]

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上述4种诱导剂引起

血小板聚集的机制也不相同,而已分离纯

化出的atrase A是多结构域的金属蛋白酶,

它抑制上述4种诱导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

结构基础可能与其金属蛋白酶活性结构域

有关,也可能与其去整合素和类去整合素

样结构以及富含半胱氨酸结构有密切关

系,因此它抑制4种诱导剂引起血小板聚

集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与

血栓形成,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肿瘤转

移和炎症反应等病理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由于蛇毒中的一些金属蛋白酶能

广泛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

的形成,因此充分利用蛇毒资源开发抗血

栓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本实验发现,

从中华眼镜蛇毒中分离纯化出的金属蛋白

酶atrase A,通过特异性酶切血小板膜糖

蛋白GPIb从而抑制ristocetin和thrombin诱

导的血小板聚集,并对ADP、PAF、AA、

collage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具有

明显的时间依赖性。Atrase A是否在体内具

有抗凝活性以及能否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血

栓药物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价。

5 细胞质钙活化抑制剂和MAPK蛋白磷酸化

抑制剂(如ERK

2

或p38MAPK)

钙离子在血小板聚集中起重要作

用,并且能够被凝血酶、胶原或者ADP

内源性或者外源性激活细胞质膜上的受

体。Ca2+的增加来自于两种途径:内在

的储存和通过质膜钙通道进入。G蛋白

偶联受体的激活,如凝血酶受体PAR1和

PAR3或者P2Y ADP[15][16]受体,均导致磷

脂酶-β的激活。

此外,胶原与糖蛋白连结于血小板,

并且提高了PLC的活性,通过磷酰化酪氨

酸残基上的PLCγ-2。因此,两种类型的

受体均能刺激从fromphosphatidylinositol二

磷酸中释放三磷酸肌醇。IP3结合受体2型

IP3分泌颗粒,导致人类的血小板减少,减

少钙的动员[17][18][19]。这种细胞内钙离子的

上调,刺激下游区的靶蛋白,包括钙调蛋

白激酶,肌浆球蛋白轻链激酶和蛋白激酶

C。由于这个原因,笔者认为,在胶原活

化的血小板中,davallialactone的抗血小板

活性是由于对钙动员的抑制。

MAPKs包括ERK、p38MAPK和JNK在

血小板中可被许多激活剂激活,如胶原和

凝血酶[18][19][20][21]。虽然在血小板激活过程

中,ERK和p38MAPK所起的作用仍有争

议[22][23]。SB203580、p38MAPK特异性抑制

剂,能够抑制由胶原或凝血酶诱导的血小

板的活化[24],研究表明,ERKs在胶原和凝

血酶刺激下被激活[25],并且ERKs的激活

包含于胶原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和分泌。

在人的血小板中,ERK的级联反应需要激

活储存的Ca2+内流。虽然激动剂(包括胶

原和凝血酶)可以诱导钙动员,但结果显

示,为了使Ca2+浓度达到使血小板活化的

水平,必须有另外的Ca2+内流。因此,在

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中,davallia-lactone

对ERK2和p38MAPK磷酸化的抑制作用似

乎对此物的抗血小板活性有部分作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和2均能在血小板中出现。笔者发现,ERK2可被胶原和凝血酶刺激而激活。

6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血小板在不同疾病、不同病人和不同疾病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且影响血小板聚集的因素很多,因此应通过实验研究、病理检查、不断开发具有新适应症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机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作用靶点,为研究开发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多种重要有效成分具有显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的阐释尚需要深入。

参考文献

1 姚泰.生理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2

2 Berger J S,Roncaglioni M C,Avanzini F,et a1.Aspirin for the Primary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Events in Women and Men2A Sex2 S p e c i f i c M e t a2a n a l y s i s o f Ran2domized Cont rolled Trials[J]. JAMA,2006,295:306~313

3 郭辉,刘媛,胡玉龙.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7(9): 694~695

4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论[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81

5 邓云,叶松,徐秋萍.抗血小板药物研究概述[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 94~97

6 韩红路.新型抗血小板聚集剂西洛他唑[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9):55

7B o r n G V.A g g r e g a t i o n o f b l o o d p l a t e l e t s b y a d e n o s i n e diphosphate and its reversal[J]. Nature,1962,194:927~929

8 Gachet C.Regulati on of platelet functions by P2 receptors[J].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2006,46:277~300

9 VialC,H e c h l e r B,LeonC,et al.

Presence of P2X1 purinoceptors in

human platelets and megakaryoblastic

celllines[J].Thromb,Haemost,1997,78:

1500~1504

10 SAVI P.Role of P2Y1 purinocept or

in ADP-induced platelet activation[J].

FEBS Lett,1998,422:291~295

11 张禹,于淑梅.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临

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

14(179):122

12 刘宏,侯凡凡,梁敏.终末糖基化产物对

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

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10):

1934~1937

13 杨永昌,黎燕.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

抗剂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研究

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30(2):

86~90

14 Holmsen,H.Significance of testing

platelet functions in vitro[J].Eur J

ClinInvest,1994,24:3~8

15 Daniel,J.L.,Dangelmaier,C.A.,

Selak M.,Smith,J.B.ADP stimulates

IP3 formation in human platelets[J].

FEBS Lett.,1986,206:299~303

16 Rosado,J.A.,Sage,S.O.The ERK

cascade,a new pathway involved inthe

activation of store-mediated calcium

entry in human platelets[J].Trends

Cardiovasc,Med,2002,12:229~234

17 Smith,J.B.,Selak,M.A.,Dangelmaier,

C.,Daniel,J.L.Cytosolic calciumas a

se cond me ss en ge r fo r collagen-

induced platelet responses[J].Biochem.

J.,1992,288:925~921

18 Bugaud,F.,Nadal-Wollbold,F.,

Levy-Toledano,S.,Rosa,J.P.,Bryckaert,

M.Regulation of c-jun-NH2 terminal

kinase and 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ed kinase in human platelets[J].

Blood,1999,94:3800~3805

19 Garcia,A.,Shankar,H.,Murugappan,S.,

Kim,S.,Kunapuli,S.P.Regulation and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ADP

receptor-mediated ERK

2

activation in

platelets[J].Biochem.J.,2007,404:

299~308

20 Kuliopulos,A.,Mohanlal,R.,Covic,L.

Effect of selective inhibition o f

t h e p38M A P k i n a s e p a t h w a y o n

platelet aggregation[J].Thromb.

Haemost,2004,92:1387~1393,19~20

Human Chromosomes

21 Li,Z.,Zhang,G.,Feil,R.,Han,J.,

Du,X.Sequential activation of

p38 and ERK pathways by cG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leading

to activation chloride of the

platelet integrin alphaIIb beta3[J].

Blood,2006,107:965~972

22 McNicol,A.,Jackson,E.C.Inhibition

of the MEK/ERK pathway has no effect

on agonist-induced aggregation of

human platelets[J].Biochem,Pharmac

ol,2003,65:1243~1250

23 K r a m e r,R.M.,R o b e r t s,E.F.,

Strifler,B.A.,Johnstone,E.M.Thrombin

induces activation of p38 MAP

kinase in human platelets[J].J Biol

Chem,1995,270:27395~27398

24 Borsch-Haubold,A.G.,Kramer,R.

M.,Watson,S.P.Cytosolic phospho-

lipase A2 is phosphorylated in

collagen-and thrombin-stimulated

human platelets independent of

protein kinase C and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J].J.Biol.

Chem,1995,270:25885~25892

25 Rosado,J.A.,Sage,S.O.Role of

the ERKpathway in the activation

of store-mediated calcium entry

in human platelets[J].J.Biol.

Chem,2001,276:15659~15665

(20130807收稿)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随着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的深入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血管外科疾病药物治疗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治疗血管外科疾病药物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调脂、血管再生等药物治疗。本文着重介绍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1、血栓烷A2抑制剂: 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2),治疗有效剂量为75~325mg,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外周动脉指南中指出,具有症状的外周动脉性疾病(PAD)患者,应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但临床上有5.2%~40.0%个体存在基因的差异,服用阿司匹林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差异,即“阿司匹林抵抗”。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 分为: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及非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2.1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噻氯匹定(Ticlopidine)又名抵克立得,第一代噻吩并吡啶药物,是一类不可逆的P2Y12受体拮抗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治疗。噻氯匹定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轻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皮疹、白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些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逐渐被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药物取代。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性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在2017年ESC外周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推荐可长期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且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4%~ 30%的患者服用常规治疗剂量的氯吡格雷仍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这些个体差异与临床不良事件明显相关。其中CYP2C19 的基因多样性可能是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原因。 普拉格雷是新一代强效的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于2009 年上市。普拉格雷也是一种前体药物,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才能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同时,普拉格雷的活化速度更快,作用更持久。但是普拉格雷大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目前普拉格雷在国内未上市。 2.2非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pdf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 一、前言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抗血小 板治疗药物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综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同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CAI)、欧洲卒中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科 分会等国内学术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关专家撰 写了本共识,以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共识制定过程:(1)全面复习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涉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2)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并考虑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3)讨论现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涉及抗血小板治疗内容;(4)综合评估证据。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 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皿栓 素抑制剂,40年前发现其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阿 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1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阿司旺林其他作用包括介导血小板抑制的嗜中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以及参 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1-2]。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 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阿司匹林以结合代谢 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ADP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血小板ADP受体调控ADP浓度,人类血小板有3种不同ADP

12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 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

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 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UFH为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可拮抗100U肝素)。UFH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a。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了解其抗凝程度。通常,皮下或静脉给予肝素可维持aPTT在其1.5~2.5倍正常值。此外,UFH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时间使用时需复查血小板计数。 ②低分子肝素(LMWH):LMWH的分子量为2000~10000 D,皮下注射2h~4h达峰,半衰期3h~4h。LMWH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推荐剂量,LMWH不延长出血时间。预防剂量LMWH不显著改变aPTT,既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临床应用

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72 通讯作者:徐亚伟,电子信箱:liuxiyi_0000@https://www.360docs.net/doc/c04361480.html, 综述 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刘兴华综述,徐亚伟审校 文章编号:1005-2194(2011)07-0549-03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A 提要:加用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已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治疗,然而临床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因此临床上常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PPIs和氯吡格雷经相同的肝酶代谢,因此两者联用会产生代谢竞争。近期的研究分别从基础和临床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但并未得出确切的结论,部分研究支持两类药物合用,认为PPIs并未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效价,未增加临床事件风险;而另一部分研究则持相反意见,还有研究认为只有部分种类的PPIs会影响其抗血小板活性和增加心血管再发事件风险。因此在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上应评估PPIs使用的必要性,对需要加用PPIs者首选药物相互影响较小的PPIs。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 Progress on combined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anti-platelet drugs.LIU Xing-hua,XU Ya-wei.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Tenth People's Hospital,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Summary:Dual anti-platelet treat including clopidogrel has been the routine in the CHD treatment,however anti-platelet treat can increas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risk,so usually we add 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to re-duce this adverse reaction.PPIs and clopidogrel are metabolized through the same enzyme in liver,so combined use of the two can induce metabolic competition.Recent research have analyzed this phenomenon from basic and clinic point of view,but no exact conclusion were got,part research support combined use of two drugs that PPIs don't interact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don't increase risk of clinical events.But other research take the opposite point,there are also point that only a few kinds of PPIs can interact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So on the use of two drugs the necessarity of use for PPIs should be evaluated,the PPIs that have little interaction with clopidogrel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Keywords:proton pump inhibitors;anti-platelet therapy;clopidogrel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领域最常用的治疗策略。其中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临床常规,另外对无法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安全替代。目前常规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然而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最常见的副反应是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长期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使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2 4倍[1],加用氯吡格雷可以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质子泵抑制剂(PPIs)特异性高,抑酸作用强、持久,是防治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最常用的药物。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专家共识推荐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同时需加用PPIs,以减少胃溃疡和胃出血的风险。但有研究指出加用PPIs可能会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增加心血管再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在此对两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氯吡格雷代谢途径与相互作用 氯吡格雷是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代谢后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的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该过程在肝脏内由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统调控完成,其中CYP2C19是主要调控酶。研究发现PCI后服用氯吡格雷,CYP2C19功能缺失患者的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比CYP2C19功能正常患者高300%以上,提示该酶的生物活性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作用重大。 然而部分患者存在对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或无反应性,不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R)。对于实验室检测血小板活性指标,有人认为给予600mg氯吡格雷4h后,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与基线相比降低<10%为CR;抑制率 945 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B .高出血风险人群 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D .以上都是

经典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与进展 经典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万文辉(综述),钱晓明(审校)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病房一科,江苏南京210002 作者简介:万文辉(1968 ),江西进贤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 通讯作者:钱晓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心血管病。 主题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R9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47(2011)07 1533 03 抗血小板药大致可分为血栓素A2(thr ombox ane A 2,T XA 2)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2Y12拮抗剂(三代噻吩吡啶不可逆以及其他可逆抑制类型)、糖蛋白IIb/III a 拮抗剂(g ly co protein b/!a,G P b/!a)、PA R 1(pr otease act ivated recepto r 1,P AR 1)拮抗剂。其中后三者是较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但经典抗血小板药物相对经济有效目前仍广泛使用,近年来临床研究亦取得不少进展。本文就经典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1 作用机制 1.1 血栓素A 2抑制剂:阿司匹林 血栓素A2是血小板激活的一个重要通路,与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反应密切相关。环氧化酶1(cyclo ox yg enase 1,CO X 1)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 2(thro mbo xane A 2,T XA 2)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乙酰化环氧化酶 1第529位点上的丝氨酸,阻断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 2,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效应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1.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西洛他唑与双嘧达莫。cA M P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负责细胞内信息传递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凝集反应。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通过增加血小板的cA M P 浓度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西洛他唑为血小板及平滑肌上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抑制T XA 2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扩张血管。2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1 阿司匹林 是临床应用最早也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已知,使用同一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患者血小板抑制程度高度变异。研究表明,小剂量即有较充分的抗血小板作用,当用CO X 1特异性的检测法检测时,30~40mg 的阿司匹林能够达到完全抑制COX 1,更高剂量并不能有更好的检测结果。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并不与更好的临床结果相关,而出血风险特别是上消化道出血明显增加。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作用已经为许多临床研究所证实,6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人群、高血压人群等心血管事件风险越高的人群获益及出血风险均大,但其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方面的价值尚存争论。 2009年发表的AT T 荟萃分析研究[1]共纳入6项一级预防研究。结果表明,一级预防阿司匹林组(每年0.51%)每治疗 1000例每年比安慰剂组(每年0.57%)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0.6例,而增加出血0.3例(自0.07%增至0.10%)。同时对16个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用药组(6.7%)每1000例比安慰剂组(8.2%)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15例,中风减少1/5,男性与女性具有同样的效果。研究显示,一级及二级预防预防均有效,后者更为明显。但其后发表的A A A 研究[2]对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AA A 研究筛查28980名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受试者A BI (an kle br achia l index )。低ABI 者(A BI ?0.95,n =3350)纳入临床试验,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100mg /d)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对冠脉事件、脑卒中和冠脉血运重建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意大利Carlo P atrano 教授[3]分析了两个研究,指出AA A 试验存在设计缺陷,阴性结果可能与其样本量较小而不足以确切证实A T T 研究中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降低12%的结果。此外,动脉狭窄后血小板与红细胞释放更多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 sphate;AD P)至外周血管,使血小板活化、血栓素的释放更依赖于A DP 。外周血管病时血小板更新加快也可能干扰实验结果。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效果方面,现有证据还存在诸多矛盾。J PA D 研究[4]是一项来自日本的小剂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性事件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选病例共2539例。结果共发生154例动脉粥样硬化事件,阿司匹林组68例,对照组86例,风险比为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发生1例患者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卒中),对照组发生10例患者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为0.10)。亚组分析显示,对于65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组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达32%(风险比为0.68)。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司匹林组无论是消化道出血还是颅内出血发生率均无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在亚洲糖尿病人群中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风险比对照组下降20%却仍未达到显著差异分析与事件发生率较低而样本量相对小有关)。但2009年发表的一项对157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5],与接受安慰剂者相比,接受阿司匹林的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或全因死亡风险无显著降低,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此人群中男性患者的心肌梗死风险,对女性则无此有益作用。 我国于2010发布了多个关于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及二级预防的专家共识或指南,可供临床使用参考。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6],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出血处置

氯吡格雷:本品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ADP与血小板ADP受体结合,从而通过改变糖蛋白Ⅱb/Ⅲa受体而防止血小板聚集。本品选择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DP参与的其他激动作用的增强。 氯吡格雷通过对血小板ADP受体不可逆的修饰作用,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因此,正常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更新的速度一致(停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出血时间在5在内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 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产生血栓素,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而起作用。它可抑制胶原诱导的二磷酸腺昔(ADP )、三磷酸腺昔(ATP )、5 一轻色胺及血小板因子W 的释放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能与环氧化酶活性部分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乙酞化反应,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对血小板有强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素A 。(TXA : )的产生,使血小板功能抑制。环氧化酶的抑制,也抑制血管内皮产生前列环素( PGI : ) ,后者对血小板也有抑制作用。然而血小板没有合成环氧化酶的能力,故阿司匹林对血小板中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其作用可持续72 小时以上,只有当新的血小板进人血液循环才能恢复。而血管内皮细胞能通过DNA 合成环氧化酶而较快恢复。口服一次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低下的状态可持续7 天左右。 肝素:1.肝素能够与AT结合,催化灭活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这是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AT有一个精氨酸反应中心可以和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化中心共价结合,从而使含有丝氨酸活化中心的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失去活性,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 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抗凝血酶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增加1000-2000倍,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与再利用 。2.肝素激活肝素辅助因子2而直接灭活凝血因子2a。 应用肝素过程中如出现严重出血,除了支持疗法和输新鲜血外,还可以给予抗肝素治疗。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可以被鱼精蛋白中和。鱼精蛋白能与肝素结合而形成稳定的盐。1mg鱼精蛋白能可中和大约100U普通肝素。当静脉滴注肝素时,因为肝素的半衰期短,约60分钟,只需把前几小时给予的肝素剂量计算在内。APTT值可以评估抗肝素治疗的效果。应用鱼精蛋白有时可出现低血压和窦缓等严重不良反应。对鱼精蛋白过敏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预先给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 低分子肝素:肝素对因子IIa的灭活有赖于肝素-抗凝血酶-因子IIa三联复合物的形成,这需要糖单位的数目达到18个或者以上,少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火因子IIa。因子Xa的灭活无需形成三联复合物,少于18个糖单位的肝素仍可使因子Xa灭活。肝素分子多数在18个糖单位以上,对于因子IIa和Xa的灭活比例几乎是一样的;而低分子肝素一半以上的分子小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活因子IIa,但仍能灭活因子Xa,因此,低分子肝素灭活因子Xa和因子IIa的比例为2~4/1。 低分子肝素抗Xa/IIa比例增大,即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大于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由于低分子肝素分子大小的不同,仍有部分分子大于18个糖单位(分子量5400),抗因子I Ia仍为其主要抗凝机制 低分子肝素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Xa仍有抑制作用,低分子肝素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更有效。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减小,减少了因影响血小板功能而致的出血合并症的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罕见。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1]。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2],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1,3,4]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

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中用于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尚未在中国上市。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尚无在SCAD治疗的证据。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主要短期用于某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此外,还有一些抗血小板药物正在研发中,如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但阿司匹林对其他激动剂(如胶原、二磷酸腺苷)所致血小板聚集无影响。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大部分在小肠上段吸收,并以结合代谢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剂量:

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在临床上,心血管疾病作为多发性、常见性疾病,发病病程较长,病情进展十分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可以说,心血管疾病因血栓所致,血栓之后,引起血管腔狭窄、阻塞,进而导致心肌坏死、缺氧、缺血,在血管腔中,因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导致血栓形成。如果临床能够采取有效抗血小板治疗,就可获得明显治疗效果。现阶段,临床心血管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含ADP抑制剂、四烯酸代谢药物、糖蛋白IIIa、糖蛋白Iib受体拮抗剂。在本组实验中,主要分析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为提升心血管疾病、预后提供有效治疗参考。 标签: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1 SCD40L 在临床上,CD40L是一种血管内皮的黏附分子表达,促进趋化因子分泌,对于血管壁炎症,具有关键性始动作用。在血浆成分中,游离出来的CD40L形式称之为s CD40L,主要来源血小板。所以,s CD40L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与激活。根据相关研究,s CD40L能够激活黏附因子和组织因子,进而促进金属蛋白酶表达,引起血栓、狭窄發生,在手术抗凝治疗之前,具有多重作用,必须充分低凝聚反应。 2 阿司匹林 在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阿司匹林属于基础性药物,利用不可抑制性作用,对血栓素、前列腺素的合成作用,提供环氧化酶活性,降低血小板凝聚。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对于不定型的心绞痛病例,选择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可降低50%左右。 如果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能够促进血管舒张,降低血小板凝聚,对内皮细胞抑制具有合成作用,但剂量依赖机制尚不明确。 3 噻吩吡啶类 噻吩吡啶类药物,从药物结构上,和氯吡格雷一样,具有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对P2Y12、ADP具有不可逆性作用。 首先,噻吩吡啶机制。对于抗血小板作用,噻吩吡啶能够阻滞表明ADP手提,对ADP介导的复合物活化具有抑制作用,降低血小板凝聚。同时,噻吩吡啶因切应力产生血小板凝集,起着解聚作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噻吩吡啶与阿司匹林相比,能够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性死亡率,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脑卒中病发率。 其次,氯吡格雷。在临床开发中,氯吡格雷如果长期使用,在治疗心血管疾

抗血小板药物

下面属于血小板糖蛋白2b3a受体阻断剂的药物是()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阿昔单抗[正确]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2016中国NSTEMI指南推荐指出,()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阿昔单抗 阿司匹林[正确] 噻氯匹定 普拉格雷 坎格雷洛 2017ESC冠心病双抗治疗指南中指出,对于ACS患者,除非患者存在禁忌症,否则推荐()加阿司匹林,不论患者之前的质量策略如何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正确] 阿昔单抗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不属于ADP受体阻断剂的药物是() 坎格雷洛 替格瑞洛 噻氯匹定 替罗非班[正确] 噻氯匹定 下面()属于环氧化物酶抑制剂代表药物 阿昔单抗 阿司匹林[正确] 噻氯匹定 普拉格雷 坎格雷洛 2016GPⅡb/Ⅱa中国专家共识中,高血栓风险的NSTE-ACS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前应用()上游治疗 坎格雷洛 替格瑞洛 噻氯匹定 替罗非班[正确] 噻氯匹定

2017ESC冠心病双抗治疗指南中指出,对于冠脉结构不清楚的NSTE-ACS患者,不推荐应用() 普拉格雷[正确] 替格瑞洛 阿昔单抗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根据2017ESC冠心病双抗治疗指南,对于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如果PCI治疗的可能性很大,考虑应用()进行预治疗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阿昔单抗[正确]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关于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血小板GPⅡb /Ⅱa是一种膜结合蛋白 因半衰期较长,这类药物需要持续静脉注射[正确] GPI通过占据GPⅡb /Ⅱa受体的结合位点,阻碍了纤维蛋白原与其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GPⅡb /Ⅱa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也是纤维蛋白原受体 其常用代表药物有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相关问题_李娟

专题笔谈?心血管疾病抗凝抗栓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相关问题 李 娟1,2,李春坚1 DOI:10.7504/nk2014120206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A 摘要: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栓栓塞性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近十余年,随着抗栓领域基础研发及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出现了诸多新的抗血小板药物。文章综述了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为实施规范化、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参考。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个体化治疗 Mechanisms and associated issues of the anti-platelet agents. LI Juan *, LI Chun-ji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Chun-jian, E-mail:lijay@https://www.360docs.net/doc/c04361480.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c04361480.html, Abstract: Anti-platelet therap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eatments for thrombotic and embolic diseases such a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 etc. Accompanied by the advances of the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many new anti-platelet agents emerged in the recent 10 year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echanisms and associated clinical issues of each anti-platelet ag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tandard or individualized anti-platelet treatments.Keywords: anti-platelet agent; mechanism;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急剧进展及发生心脏事件的基本病理改变,抗栓尤其是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最重要的干预措施。血小板无细胞核、是产生于骨髓巨核细胞胞浆的碎片。其在循环中的最大生存周期约10 d。在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处于非激活状态,而当血管内皮损伤或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内皮下的基质暴露、出现活化因子时,血小板即可被激活并在生理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 血小板激活的重要环节 1.1 黏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于内皮下组织。血小板的黏附需要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 (GP)、内皮下成分 (主要是胶原纤维)和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参与。血小板膜GPIb 是参与黏附的主要糖蛋白。血管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vWF 首先与胶原纤维结合,引起vWF 变构,然后血小板膜上的GPIb 与变构的vWF 结合,从而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上。 1.2 聚集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原、Ca 2+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的参与。在致聚剂的作用下,血小板被激活,GPⅡb/Ⅲa 分子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在Ca 2+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可与之结合,从而充当桥梁作用、连接相邻的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目前已知多种生理和病理性致聚剂,前者主要有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五羟色胺(5-HT)、组胺、胶原、凝血酶、血栓素A 2(TXA 2)等;后者主要有细菌、病菌、免疫复合物、药物等。已知在血小板膜上存在各种致聚剂的相应受体,致聚剂与之结合后, 作者单位: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南京 210029;2.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ICU,南京 210003 通信作者:李春坚,电子信箱:lijay@https://www.360docs.net/doc/c04361480.html, 李春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抗栓治疗委员会委员;德国Heidelberg 大学和加拿大McMaster 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

(完整版)ACS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

---------------------------------------------------------------最新资料推荐------------------------------------------------------ ACS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和/或远端血栓栓塞,造成完全或不完全心肌缺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根据心电图表现, ACS 分为 STE-ACS和 NSTE-ACS。 STE-ACS 反映了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即红血栓。 NSTE-ACS 反映了冠状动脉非完全闭塞,血栓成分以血小板为主,即白血栓。 无论 STE-ACS 还是 NSTE-ACS,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都是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抗栓在 ACS 的治疗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是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在体内紧密联系,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 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系统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全球每年有 170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ACS 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死亡率分别为 6%和 12%。 1/ 8

大量的研究证明,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使用一方面可以降低 ACS 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但另一方面,各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同样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是 ACS 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重点及难点,尤其在高危患者和某些特殊人群如高龄、肾功能不全等。 一、抗血小板治疗首先,无论 STE-ACS 还是 NSTE-ACS,急性期双联(甚至多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必须的。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GPⅡ b/Ⅲa)受体拮抗剂和西洛他唑等。 阿司匹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大量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已经证实了它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缺血事件。 目前,多数指南推荐 ACS 患者起始负荷剂量为 160~325 mg (非肠溶制剂),急性期剂量应在 150~300 mg/d 之间,3 天后可改为小剂量即 75~100 mg/d 维持治疗。 所有患者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还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急性期立即给予氯吡格雷 300~600 mg 的负荷剂量,然后每天 75 mg 维持。 在考虑行 PCI的患者,可使用 600 mg 氯吡格雷作为负荷剂量以更迅速地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高亚玥1,2,王书杰3 (1.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100730;2.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29;3.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北京100730) 中图分类号:R364.15;R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25(2009)04-0250-04 doi:10.3969/j.issn.1001-0025.2009.04.020 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及系统,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栓形成机制的不断深入了解,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抗血栓药物,对血栓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血栓性疾病相关概念 1.1定义 血栓性疾病包括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又称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由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血栓栓塞是指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流动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血管[1]。血栓可分为(1)白色血栓:发生于血流速度较快的部位,主要由血小板组成;(2)红色血栓: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或者停止之后,主要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3)混合血栓:常常是某部位血栓不断形成的结果。(4)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一般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又称微血栓[2]。还可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 1.2发病机制 按照1856年Virchow血栓形成理论,血管因素、血液理化性质改变、血流的改变与血栓形成有关。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病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在斑块未破溃之前不易形成血栓,一旦动脉血栓形成即可出现缺血和坏死。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淤血和高凝,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血管壁大多无明显病变,由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刺激血小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微颗粒,与组织因子结合,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从启动凝血过程。主要表现为水肿和远端的栓塞[3]。微血管血栓形成主要由细菌内毒素、促凝物质、血小板增多症等引起。 2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2.1抗血小板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粘附、释放、聚集功能和血小板活化起到抗血栓效应[5]。 2.1.1抑制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途径 阿司匹林。使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环氧化酶活性部位第529位丝氨酸乙酰化后失去活性,进而抑制血栓素A 2 生成、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建议在需要即刻获得抗栓疗效的临床情况下(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急性缺血性卒中)予150~300mg的负荷量,长期使用为100mg/d(75~150mg/d)[6]。 2.1.2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拮抗剂 噻吩吡啶类,如氯吡格雷(波立维)与噻氯吡定(抵克利得)。可选择性、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阻断ADP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环磷酸腺苷(cyd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依赖的舒血管物质刺激磷酸蛋白磷酸化,抑制ADP介导的GPⅡb/Ⅲa 受体活化和血小板聚集。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急性心梗患者予负荷量300mg,然后予75mg/d,对非介入治疗的患者至少应用1个月,而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则需应用9~12个月[6]。 2.1.3提高cAMP浓度的药物 双嘧达莫(潘生丁)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是选择性的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cAMP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西洛他唑对出血时间的影响最小,安全性最高,适用于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不能耐受的患者。 2.1.4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阻断纤维蛋白原配体与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1)阿昔单抗(abeiximab):1994年获FDA批准,是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7]。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行PCI治疗的患者,先予0.25mg/kg静推,然后0.125μg/kg/min持续静滴12h,最大剂量10μg/min。(2)埃替巴肽(eptifibatide):1998年在美国上市,是人工合成的环状七肽,含GPⅡb/Ⅲa受体特异识别的Lys-Glu-Asn序列(类似纤维蛋白原)。主要经肾脏排泄,半衰期1~1.5h[8]。用法:先予180μg/kg静推,然后2μg/kg/min持续静滴 作者简介:高亚玥(1978-),女,住院医师。 收稿日期:2009-02-20修回日期:2009-0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