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_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_以小说_道连_葛雷的画像_为例

王尔德_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_以小说_道连_葛雷的画像_为例
王尔德_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_以小说_道连_葛雷的画像_为例

王尔德: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

)))以小说5道连#葛雷的画像6为例

刘茂生*

内容提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解读王尔德唯美主义小说5道连#葛雷的画像6,我们发现,尽管王尔德一贯坚持其享乐主义道德观,主张艺术无涉道德,但是作品中所体现的仍然是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理想。王尔德并不是要抛弃道德追求,相反他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形式的道德,即已成为本能的道德。这一理想就是通过唯美主义的艺术实践来最终实现的,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彼此交织,不分你我。本文通过分析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道德现象,进一步说明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契合的必然性。

关键词:享乐主义 文学伦理学 道德 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出现的唯美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及集大成者。

理查德#艾尔曼(R ichar d E ll m an)认为王尔德深受佩特和罗斯金思想的影响1,特别深受罗

斯金道德良知思想的影响o。除了理论上的建树外,他也创作大量的诗歌、散文、童话、小说及戏剧。王尔德虽然不及他同时代的萧伯纳、哈代、叶芝和詹姆斯那样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那么重要的位置,但是其倡导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及在创作实践中所揭示出来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伦理道德观,成为那一时期文学独有的特征。

5道连#葛雷的画像6是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体现其艺术审美与道德追求的作品。因为它/尽可能地表达了道德的主题,并对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行为给予批评,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不朽的思想和艺术价值0(聂珍钊23)。王尔德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不落帝国0。英国也形成了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人们更加崇尚科学和理性。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狂热的程度,特别是受边沁的最大幸福主义思想影响,这种追求愈演愈烈。在边沁看来,/既然人都是趋乐避苦的,那么,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要求的行为和原则就是善的,具有道德价值,反之,则是恶的,不具有道德价值0(黄伟合248)。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维多利亚时期的虚伪道德让人们形成的自傲、冷酷已弥漫了整个社会,王尔德此时也认为/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快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0(王尔德,5全集6第4卷:26)。这些话成为当时人们意欲逃避现实,去获得精神享受的最好注解,因85

刘茂生:王尔德: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刘茂生,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86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为在边沁看来,/追求肉体享受与追求精神享受有着同等的价值0(黄伟合248),到/美的殿堂0是去享受一切,这既是世纪末知识分子悲观情绪的流露,又蕴含了维护艺术独立性和纯洁性的积极思想。小说采用幻想形式概括地、象征性地表现了/美0与道德、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葛雷象征生活;画像象征艺术,象征美;画家象征灵魂之浊0(黄源深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王尔德刻意安排的,借以表达他的美学、哲学、道德观点。有趣的是,据说王尔德当初在创作道连这个形象时,年龄也与自己一致。

小说5道连#葛雷的画像6中那种对美的狂热追求,对艺术永恒价值的礼赞,无疑是其理论观念的形象化。王尔德借画家之口说道:/画家用油彩在画布上表现的并不是模特儿,应该说是画家自己。,,我担心(画)会泄露我自己灵魂的秘密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 9)。这表明,在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作家看来,美只存在于人们的情感深处,作家就是要去呼唤和追求这种美,让美成为至高无上的唯一。小说以犀利的笔锋抨击英国上流社会所谓高尚的伦理道德,同时寄寓了作者对美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5道连#葛雷的画像6描写了一个象征性而略带荒诞的故事。美少年葛雷有两个性格志趣皆不相同的朋友,一个是玩世不恭、以玩乐为处世哲学的亨利#沃登勋爵是一个享乐主义的鼓吹者,他的奇谈怪论不乏智慧与针砭时弊的妙语,他大胆而无情地揭穿社会的道德谎言,他推崇一切形式的美,认为美与道德毫无关系;他是奉享乐主义为人生真谛的实践者,他整日无所事事,甚至劝人们不要克制自己,不要被所谓的道德观念所束缚,要放纵自己追求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个就是以追求美作为最高艺术目标的天才画家贝泽尔#霍尔沃德。他是与亨利勋爵完全相反的典型,他把美看作是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不考虑世俗的名利与享乐,其道德观与亨利勋爵的道德观形成鲜明的对照。/艺术家应当创造美的作品,但不应当把个人生活的任何东西放进去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15),其对于艺术的执着可见一斑,也与王尔德的观点不谋而合。

画家为葛雷画了一副美妙绝伦的肖像画,使葛雷看到自己的美。可无情岁月最终要将美丽夺去,/我如果能够永远年青,而不让这幅画像变老,要什么我都给。是的,任何代价我都愿付出,我愿意拿我的灵魂去换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30)。没想到,葛雷的话神奇地应验,最终完成了/灵与肉0(赵澧徐京安8)的交易。葛雷受亨利享乐主义思想的驱使,开始追求一种所谓/美的0实际是堕落的生活,凭着自己的美貌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处追求感官的刺激,以至于犯罪。特别是看到他的坏行为并未在其外貌上留下什么,就越发堕落了。而此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画像却发生了异常变化,留下他一切不道德生活的印记,逐渐衰老了。从道德角度看,葛雷追求的享乐主义是堕落的行为;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葛雷的堕落也包含着/美0的因素,因为他追求的美包含着罪恶的成份。但作为/审美的人0非但没有回避它,反倒去领略它、发挥它和享受它,葛雷的享乐主义精神就成为/美0的体现。

小说虽然是要探讨艺术和伦理及生活的关系,但美与道德无时不在产生冲突。王尔德所倡导的唯美情趣就是以感觉为基础,以快乐为最终目的的,这一点始终贯穿作品。亨利应该说是这种精神的主要鼓吹者和实践者,他所追求的就是无穷无尽的感官享受。/通过感官治疗灵魂的创痛,通过灵魂解除感官的饥渴,那是人生一大秘密。你是上帝创造的一个奇迹,你知道的比你认为知道的多,但比你想要知道的少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25)。亨利对葛雷的一番说教,其享乐主义思想暴露无遗,这种享乐主义不免带上了/世纪末0色彩,其实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嘲弄与反抗,当然也有一种自甘堕落的病态心理。它意味着美的本

体里必带有罪恶意味的东西,他把美提升到了高于一切的程度。

葛雷的经历最直接地反映美与道德的矛盾或斗争,他永不褪色的青春美丽是以出卖灵魂为代价的。作者借沃登勋爵之口,提到唯美的箴言。他说,除了美,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神圣的,并声称罪恶是现代生活中所仅存的唯一美的部分,罪恶从来不庸俗的,可庸俗却永远是罪恶的。作为唯美主义的鼓吹者,王尔德也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主张。艺术高于一切,艺术家不要关心现实世界的观念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示。道连#葛雷就是/非现实的0、/远离人生0的一个人物形象,色彩浓厚而又笔法细腻,情节和谐而有章法。道连#葛雷最初是一个纯洁、善良的青年,在受到亨利勋爵的影响后,他仍有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如他对女演员西碧儿#韦恩仍怀有真诚的热情,也曾为自己的薄情而懊悔,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但是他后来在享乐主义面前显得无奈并屈服,最终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换取了青春的美。

/19世纪文学关注道德问题和表现道德主题的倾向是那个时代文学总的特点0(聂珍钊

23)。王尔德在5道连#葛雷的画像6中十分清晰地表现了他复杂的伦理道德观念,通过对宽容、诚实、善良的画家贝泽尔的描写,表现其利他主义的道德倾向;通过对虚伪、卑鄙的亨利勋爵的描写,表现其利己主义的道德倾向;又通过对放荡、自私的道连的描写,表现其享乐主义道德倾向。

如王尔德自述,d BasilH allard is what I th i n k I a m d (贝泽尔是我心目中自己的形象)(Ra 2by 112),他对美有着无限的向往与追求。他认为社会道德是他生存的准则,他坚持罪恶无法隐瞒,也拒绝相信关于道连堕落的流言。他甚至不肯把自己的画送去参加画展。他虽无意去进行道德说教,但从道连的话语中我们却能感受到他正是在维护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规范。其实,作家本人也有皈依道德的愿望,但内心的欲望与原则的斗争一刻也未曾平息。贝泽尔希望躲进艺术的象牙塔,他无法完成道德说教这一重任,在那样的时代,他的理想终于破灭,他无疑成了道德的牺牲品。当然,道连在贝泽尔的道德说教的影响下,行为还是有所收敛,他甚至宣布要/重新做人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224)。他没有再去糟蹋天真无邪的少女海蒂,但享乐主义思想在道连身上已经根深蒂固,他无法获得贝泽尔对他的拯救,也拒绝了这种拯救。d LordW otton was what the worl d t h ought h i m d (享利#沃顿勋爵是世人眼中的王尔德)(Raby 112)。享利勋爵是诱惑与邪恶的化身,他让我们发现了享乐主义原则。从他说话中我们又可听出那个时代的声音:/生活吧,让你身上美妙的生命之花怒放吧!什么也不要放过。要不断探索新的感觉。什么也不要怕,,一种新的享乐主义)))这是我们时代的需要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26)。他要用一种新的享乐主义来再造生活,使它能挣脱那些他们认为苛刻、不合时宜的清教主义。在亨利看来,道连是其享乐主义哲学最好的试验材料,亨利所盛赞的美是指背离道德、放纵欲求的美,/享乐是值得建立一套理论的唯一主题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84),因为享乐是顺乎天性的。

d Dorian G ray is w 'hat I wou l d lik

e to be d (道连是/王尔德希望自己成为的形象0)(Raby 112)。他需要保持完美的青春外形,为此,他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甚至他的灵魂。这一浮士德式的主题变奏曲,使他得以逃避各种道德责任,他甚至把作恶看成他实现美好理想的一种方式。但是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他的灵魂被出卖,而象征其灵魂的画像则面目可憎,形容87

刘茂生:王尔德: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

88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枯槁,他的作恶一览无遗地通过画像体现了出来。当然道连也实现了其享乐主义的最高道德理想:通过感官治疗灵魂的创痛,通过灵魂解除感官的饥渴。其实,王尔德对他自己有着清晰的认识,当然,关于自我的悖论式的论断却使他的美学思想和创作具有了特有的张力。在雷丁监狱写给道格拉斯勋爵的信中,他清楚地写道:/我生来就是个离经叛道的人,是个标新立异、而非循规蹈矩的人,但是我看到一个人所行的事固然没错,所达致的为人却有问题。好在明白了这一点,宗教、道教、道理没有一个能帮得上忙0(王尔德,5全集6第6卷: 122)。从贝泽尔、亨利、道连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探讨小说的道德主题。

画家贝泽尔是一个狂热追求艺术而甘愿献身的艺术家。他始终坚定地维护着符合当时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同时也保持着自己道德化身的身份。在道连看来,他只有偏见、准则和大道理。对贝泽尔的善言劝告与说教,道连当作了耳边风,但贝泽尔仍没有失去拯救道连的决心,甚至在看到亲自绘制的美妙绝伦的肖像画变得如此可憎的情况下,仍心存幻想,希望是霉菌侵蚀了画布。然而这一切暴露的确是道连灵魂的画像。此时,诱惑、欲望充斥了道连整个灵魂,贝泽尔试图进行的道德拯救只会引起道连内心难以抑制的仇恨与反抗。他只有杀死贝泽尔才能求得内心的平静。贝泽尔无法挽救道连劣迹斑斑的灵魂,更不能为此找出一种解决的办法。贝泽尔的死再一次说明道德又一次败在了美的利刃下。亨利影响道连最主要的表现莫过于其发表的关于/新的享乐主义0的奇谈怪论。此时的道连逐渐地被征服了,他想到自己的容颜终有一天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苍老,眼睛也将失去昔日的光泽,那时的他就将是毫无风度的丑八怪,他何尝不希望永远葆有青春的容颜?而在亨利看来,道德是他最好的实验对象,他可以用享乐主义道德哲学去感染这个少年。因为/这确实是一种享受,在我们这个如此狭隘和庸俗的年代,在这个热衷于赤裸裸的肉欲和赤裸裸的实利的时代,这也许是能够得到的最大的享受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41)。道连白璧无瑕的纯贞在亨利享乐主义言论的教唆下,一步一步地滑向一味追求感官享受的罪恶深渊。如果说他起初对西碧尔的爱是由于追求艺术的结果,则后来对西碧尔无情的抛弃以至于西碧尔自杀,则是因为其理想完全被现实击垮,也无法抗拒亨利那些蛊惑人心的、有毒的理论,道连所追求的纯艺术又占了上风。

贝泽尔、道连和亨利构成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关系。道连是生活的象征,即作者所希望自己成为的形象,贝泽尔的画像则是艺术的象征,是一种纯艺术。道连在小说中保持着核心地位,他所有的言行似乎就是要告诉世人:他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永恒的美,永远都在逃避道德的责任,纵情追求感官快乐,然而美与道德的不可调和使它无法完成灵与肉的完美统一,最终只有走向自我毁灭。贝泽尔作为艺术美的追求者与殉道者,无疑为维护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亨利享乐主义与自我中心主义面前,还是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因为他无力去改变整个社会冲突的不平衡,他只有绝望地感叹,他所信守的道德观又一次被无情地击垮。亨利作为诱惑和邪恶的化身,从来就是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耻,而其诡秘的关于快乐(享乐)原则的辩护似乎在试图颠覆一种原则,但这种反理性、反道德的原则只是口头上的。世人眼中的王尔德不也正是这样一个角色吗?他宣扬唯美主义理想却无法实践唯美主义理想。

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人们的一切观点都日益商品化,物质至上、金钱至上成为当时的

唯一追求。同时,物质财富的发展与经济萧条并存,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贫困和堕落,人们陷入了极度的彷徨和迷茫之中。在物质万能的社会,虚伪的政治法律制度也只能为少数资产阶级服务。他们开口闭口所称的道德规范也只不过是虚伪的摆设。此时,康德的美学观点正深入英国社会,特别是其/艺术无功利性0的观点更是深入人心。

王尔德所追求的享乐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尽量免除痛苦,/尽量在质和量两方面多多享乐的生活0(密尔12)。这种享乐不仅有着肉体感官上的快乐,而且还有精神上的追求。从道连在伦敦经历的第一次罗曼司起,一直到遇见扮演朱丽叶的西碧儿,他所追求的其实是肉体及感官的享乐。在发现了绝对神圣而又十全十美的西碧儿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道连追求的更是一种精神的享乐,他甚至认为,他是从诗歌中获得了爱情,通过莎士比亚的戏剧找到了妻子。西碧儿也说:/我爱他(道连)是因为他恰恰就象爱情的化身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69)。然而,精神的享乐必定会被现实击得粉碎。道连最终无法接受西碧儿装腔作势的演技,愤然离席,弃她而去,西碧儿也因忧愤而自杀。

/为艺术而艺术0这一唯美主义运动中最广为人知的口号,包含了诸如艺术的独立性、艺术的无功利性、艺术与生活的分离等方面的内容。王尔德本人是/为艺术而艺术0创作主张的极力推崇者,认为/书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的,书只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3)。在其作品中,我们却不难发现/王尔德并不是企图抛弃良心,他提倡的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已成为本能的道德0(王尔德,5全集6第1卷:28)。他的道德观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而存在。他想营造的/象牙塔0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贝泽尔、亨利勋爵、道连#葛雷,甚至可以说就是作家道德理想的真实写照:亨利勋爵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怪诞语言不正是作家的本我状态吗?他的道德最高境界就是利己主义;画家贝泽尔为艺术献身、追求纯艺术的主张恰是作家的超我心理,他对道连善良的规劝也正是利他主义道德的注脚;而道连#葛雷游离于这二者之间,既深受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又深受艺术超越一切的理想熏陶,这就是矛盾的自我。/浪荡子的历史是与唯美主义的历史紧密相连的0(Gagnier 5)。王尔德所倡导的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在这里完美地契合了。

注解=Notes >

1关于佩特和罗斯金对王尔德思想的影响,可参阅赵澧徐京安:5唯美主义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o参见R i cha rd E ll m an ,O s ca r Wil de (N e w York :V i n tage Boo ks ,1984.)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

Gagnier ,R egen ia ,ed .C ritica l E ss ays o n Osca r Wil de .N e w York :G .K .H a l,l 1991.

黄伟合:5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H uangW eihe .AH is otry o f Euro pean Trad itio na l E t h ica l Ideolo g ies .Shangha :i E ast Chi na Nor m a lUP ,1991.]黄源深:序言,5王尔德作品集6(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H uang Yuanshen .The S electe d Works o f Oscar Wil de .Be iji ng :People .s L itera t ure P ublishi ngH ouse ,2000.]密尔:5功用主义6,唐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

89

刘茂生:王尔德: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契合

90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M il,l J.S.Utilitar i a nis m.T rans.Tang Yue.Shangha:i The Co mm ercia l P ress,1957.]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0,5外国文学研究65(2004):16-24。

[N i e Zhenzhao.d E t h ica lApproach to L itera ry Stud i es:A New P erspec tive.d F orei gn Litera ture Studies5(2004): 16-24.]

R aby,P eter,ed.The Cam bridge Co mpa nio n To Oscar Wilde.Shangha:i Shangha i Fore i gn Language Educatio n P ress,1991.

王尔德:5王尔德全集6(第1卷)。荣如德巴金等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

[W il de,Osca r.The Co mplete Works o f O s ca r Wil de.Vo.l1.T rans.Rong Rude and B a Ji n,et a.l Be iji ng:Ch i nese Literature Publi sh i ng H ouse,2000.]

))):5王尔德全集6(第4卷),杨东霞等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

[222.The C o mplete Works of Oscar Wilde.Vo.l4.Trans.Yang Do ngxi a,et a.l Be ijing:Chinese L itera t ure Pub2 li sh i ngH ouse,2000.]

))):5王尔德全集6(第6卷),常绍民沈弘等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

[222.The C o mplete Works of Oscar Wilde.Vol.6.Trans.Chang Shao m i n and Shen H ong,et a.l Be iji ng:Ch i nese Literature Publi sh i ng H ouse,2000.]

赵澧徐京安:5唯美主义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Zhao L i and Xu Ji ng.an.Aestheticis m.Be iji ng:.Ch i na R en m i n UP,1988.]

责任编辑:邹岳奇

小林多喜二国际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

2005年11月12-13日,河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京美术大学、韩国璟园大学等15所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80余人聚集河北大学,召开中国首次/小林多喜二国际研讨会0。小林多喜二生于1903年,代表作有5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6、5蟹工船6等。小林多喜二及其作品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就已被介绍到中国。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小林多喜二反战、和平、国际主义的文学精神0。天津外国语学院修刚认为/小林多喜二的作品真实描绘了底层民众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小林多喜二代表了一个时期内日本文学的存在。0东北师范大学吕元明先生介绍了小林多喜二与中国的渊源关系。中、日、韩、美四国学者集聚一堂,探讨小林多喜二的人生与文学,为小林多喜二文学研究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刘学良苗静)

Cultures ofN anjing Nor malUn i v ersity ,China ,spec ializi n g i n English and American L iterature .T itle :Posses sion :H istorical Truth and the P leasure of the T ext

Abstr act :By look i n g at the literari n ess ofA .S .Byatt .s Possession ,this paper explores such is 2sues as the distance and tension bet w een historica l truth and literary construction ,the historical mean i n g of literature as cu ltura lm e mory ,the read i n g and w riting p leasures as i n voked by the no 2ve l as a specia l f or m of narrative in the course of constr ucting and co mposi n g actions and scenes by means of re 2creati o n.

K ey w ord s :Byatt Possession h istorical novel literariness the p leasure of the text

Au thor :Cao L i is Ph.D .of English L iterat u re (Ca mbr i d ge)and Pr of essor of English atTsing 2hua University ,Beiji n g ,China .H er current acade m i c i n terests are h istorical narrati v e ,literary stud ies and critic is m a t Ca mbridge .

T itle :The Coinc i d ence ofH edon is m and Aesthetic is m in OscarW ilde :A Case Study of The P ortra it o f Dora in Gray

Abstr 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Oscar W il d e .s aesthetic nove l The Portra it o f Dora in Gray f ro m t h e perspeti v 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 m.The nove l disp lays itsmoral ideal of the V ictori a n era ,t h oughW il d e consistently argues f or h is hedonistmora lity and i n sists on the irrelevance be t w een art and mora lity .W ilde has not abandoned hismoral pursu i;t on t h e contrary ,he pursues a moral of higher level f u lfilled in his aesthetic ar.t Mora ls and aesthetic art coi n cide w ith each other in W il d e .s wor ks .Th is article f urther ana l y zes the moral pheno menon of the V ictorian soc iety ,and elaborates on t h e inevitab ility of the coi n c i d ence of hedon istmora lity and aesthetic ar.t K ey w ord s :hedon is m e t h ica l literary criticis m mora lity aestheticis m

Au thor:L i u M aosheng is assoc i a te 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of Fore i g n Languages of JiangxiN or 2ma l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nd a Ph.D .candida te of Co mparative L iterature and W orl d Literature at Central China N or m a lUn i v ersity .H is research area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

T itle :A Severe d H ead and Jean 2Paul Satre .s Existentialis m

Abstr act :IrisMur doch is one of t h e most gif ted wo men writers i n conte mporary England .I n her nove ls ,Murdoch co mb i n es an i n teresti n g literaryworld w ith ph il o soph ica l reflections ,pr obing i n to t h e essence of things beh i n d appearance and man .s ulti m ate va l u e .Th i s artic le i s ai m ed at the a 2nalysis of her attitude to wards Jean 2Pau l Satre .s Existenti a lis m as reflected i n her nove l A Se vere d H e ad .

K ey w ord s :IrisMur doch A Se ve re d H e ad Jean 2Paul Satre Existentialis m

Au thor :Fan L i n gm e i is assoc iate pr of essor at the School ofWester n Stud i e s ,H e ilongjiang Un i 2versity ,China .H er m ajor research area is British 2American literature .

T itle :The Defa m iliarized Language i n Ulyss es

Abstr act :Ulysses e mploys the narrative techn i q ue of de f a m iliarized language in the portraya l of anti 2heroes and the reve lation of itsmoder n ist the m e .The def a m iliarized language devices ,inc l u 2di n g language of ar,t scientific language ,pecu liar r hetorical devices and f oreign words as we ll as word 2plays ,de li n eate characters .a lienated consc i o usness and t h e ir personal tra its t h rough varia 2ti o ns of language styles and fro m d iff erent perspectives ,thus revealing the absurdity of modern spirit u al world .The defa m iliarized language techn i q ues beco me Ja m es Joyce .s eff ective appr oa 2173

Abstracts and N otes on Con tributors

美国文学现实主义

I.Definition of American Realism “Where romanticists transcend the immediate to find the ideal, and naturalists plumb the actual or superficial to find the scientific laws that control its actions, realists enter their attention to a remarkable degree on the immediate, the here and now, the specific action, and the verifiable consequence” (William Harmon and Hugh Holman,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p428 Realism is based on the accurate, unromanticized observation of human experiences. It insists on everyday scenes are represented in a straightforward or matter-of-fact manner on precise description, authentic action and dialogue, moral honesty and a democratic openness in subject matter and style. As a literary movement, realism refers to the approach of realist fiction occurred at the latter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Realistic writers examine things in much detail, question the scene they’re talking about, question what they’re seeing, have critical sense, are truthful to life. Realism: try to educate people, to warn people, to be moral teachers, to benefit the society he criticizes so much, to deal with morality, to be more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ritings (1) Realism is the theory of writing in which familiar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everyday senses are represented in a straightforward or matter-of-fact manner. (2) In realist fiction characters from all social levels are examined in depth. (3) Open ending is also a good example of the truthful treatment of material. (4) Realism focuses on commonness of the lives of the common people who are customarily ignored by the arts. (5) Realism emphasizes objectivity and offers an objective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 (6) Romanticism presents moral visions II. The reasons on the rise of American Realism ※more educated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growth of population in city / urban; ※immigration: people move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the Gilded Age: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ome rich, pleasure-seeking, self-contained . Political reason: ?the result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1861--1865) : ?The victory of the North,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indivisible nation; ?Congress tried to press forward with its program of “Reconstruction”, or reform of the southern states; ?Slavery was abolished, however, the southern states passed laws to segregate whites and blacks in public places;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system of segregation grew more rigid; most southern blacks were still living a miserable lif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rthern industrialism had triumphed over Southern agrarianism农业的, and from that victory came a society based on mass labor and mass consumption. ?In the first decades after the Civil War, Americans ceased to be isolated from the world

日本唯美主义

日本的耽美主义文学 刘珊日本的耽美主义也称唯美主义、耽美派、享乐主义,产生于日本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是当时日本文坛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最初本意是反对以暴露人性的丑恶为主的自然主义,主张追求官能美,为艺术而艺术。其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现代的三岛由纪夫等,代表作有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纹身》《钥匙》,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等。 日本唯美文学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1916-17年前后发展到巅峰,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自然文学主义,与标榜人道主义的白桦派文学,新现实主义的新思潮派文学一起雄居日本文坛。 中国的先行研究 黎跃进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实绩』,主要是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家进行了介绍。 唐月梅的『美的创造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这一论文,主要是从唯美派的文学主张、唯美文学的特征、以及唯美派文学的意义三方面来论述日本的唯美主义。本文是以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说明的,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和永井荷风的作品来分析的。 李芒在『美的创造——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存在着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倾向方面。他们在艺术形式上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在内容方面也追求新刺激。这种刺激在恋情和性爱,以及人的生死问题上便表现的最为强烈。通过对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以及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来分析说明的。他还指出不少唯美主义作品仍保留着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 『异域之美的接受——论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一文,其主要内容是:就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表现及特点进行了说明,并论述了其形成的原因——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美主义』(王向远),本文主要是通过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西方唯美主义对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的对比,说明了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暗进入的、局部的,进而提出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日本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 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变异』(张能泉)一文中,指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被中国现代作家接受的过成中,由于文化、环境、动机、条件等因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现象。 『唯美主义与谷崎润一郎』(张琳)一文通过唯美主义对谷崎小说的影响,来探讨其小说的精髓(对美的追求)以及艺术第一,生活第二的主张。 上述资料,主要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自身、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的。还有从某一作家或作品来看日本的耽美主义的,主要是以其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及其作品来进行分析论述的。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不仅表现在小说方面,诗歌也是日本唯美主义的重要实绩,但从诗歌方面来研究唯美主义的还不多。

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流变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流派源远流长,与浪漫主义流派并列为中国的两大文学流派。从诗经开始,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格。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也在一直发展变化之中;到了近现代,更是集中反映在小说创作之中。这也是我们从小说之中看现实主义当代流变的原因。 应该说,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复苏,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问世便开始了。这部小说提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批判左倾思潮的问题。作品通过谢慧敏和宋宝琦两个发人深省的人物形象,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渴望把孩子从“四人帮”的坑害中解救出来。这一声惊雷炸响了当时的文坛,在社会思想的转变中充当了排头兵。此后,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思潮的嬗变,一批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批判意义的小说纷纷出现。这些小说坚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问题,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指引生活的作用,极富意义。 我们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在当代呈现出一种复苏、更新深化和变异的特点。虽然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代饱经沧桑,曲折发展。但是只要文化氛围允许,中国的现实主义立刻就呈现出一种复苏、更新深化和变异的形态,显示出现实主义流派在中国文学中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复苏就是指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还原。具体来说,就是小说内容的现实生动、细节描写的真实丰富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深刻。比如,方之的《内奸》便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拉开长达四十年的历史幕布,生动地塑造了从同情革命到真心实

意支持革命的商人形象。这样一个形象无疑开阔了新时期小说的表现内容,起到了还原现实主义本来面目的作用。再如《赤橙黄绿青蓝紫》中,蒋子龙把人物形象刘思佳的聪明、正直、坚强、倔强以及富有心计、偏执、玩世不恭糅合在一起,异常鲜明。在新时期,作家无论塑造什么形象,都更加注意其现实性和真实性,上到革命领袖,下到工农兵知识分子,无不鲜活在纸上。 中国当代小说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的更新深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主题由单一到复杂,由明确到朦胧。比如高晓声的《陈焕生进城》和陆文夫的《井》,都是主旨诙谐幽默的优秀作品。而且通过故事情节,我们又很难说出它们当中的明确主旨。其二,人物由单一到复杂。主人公不再只是单纯的好人和坏人,恨不能一出场脸上都写着字,表明自己正派或者反派的角色定位。其三,结构由单一发展为多线交错。比如王蒙的《春之声》,就采用的是放射型的结构形态。这部作品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但是密集多变的辐射线索却非常引人入胜。 中国当代小说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变异表现在后现代现实主义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后现实主义流派不仅仅满足于对于现实一丝不苟地描摹,更强调一种浪漫和现实的交融。这些作品强调抓住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现实中的苦涩与生活的戏剧、浪漫和琐碎相融合;有些时候甚至将魔幻的色彩引入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创设一种生活中没有但是却能更加深刻反映现实的行为模式。比如刘震云的《单位》和《一地鸡毛》,就是以一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平淡生活为蓝图,描绘一种理想被现实逐渐磨平的悲剧图景。大学生小林,最终甘于平庸,生活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 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 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阅读答案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 暴力趋势下降的这区区几千年时间对于整个人类演化的整个进程来说,实在微不足道。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文化的改变而发生改观,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日趋增长的世界主义倾向使得我们能间接体验世界上其他人的苦难,并感同身受。 即便如此,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普遍得令人吃惊。其他动物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但人类不仅会出于生物的本能,还会为文化的原因而大打出手。只有我们人类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这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幸好,我们已经初窥门径,逐渐洞察出集体暴力在历史中渐渐减少的原因。这是有实际意义的: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一些棘手的冲突。 我们不是唯一会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一群狼会组织起来消灭敌对狼群的成员;我们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会与附近种族的“部队”作战。事实上,我们与黑猩猩演化出了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进行集体攻击。区别在于,黑猩猩的战斗只是为了获取领地,我们的目的却复杂得多。 社会心理学家们早就意识到,引导人们进行群体对抗与进攻这件事容易得可怕。为数众多的实验都向我们揭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文化身份的标记都能够让人产生对“圈外人”的敌意——甚至连随机分配的衬衫颜色都能做到这一点。看似矛盾的是,这种与人对抗的倾向却可能与我们天性中高贵得多的另一面紧密结合,那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善良与暴力的混杂是有其优势的,因为在部落战争的世界中,当某个群体的成员都倾向于拧成一股绳,并愿意为共同利益而战的时候,相应的就会

新写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新写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区别 —以《烦恼人生》和《平凡的人生》为例 历史文化学院章驰 2010213331 摘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病的暴露,人们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尖锐负责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怀。而新写实主义文学是20事迹90年代后国内文学界出现的新现象。它强调表现生活的原始形态,绝少作家的情感投入和主观想象,反对人为地粉饰和拔高现实。本片论文旨在以池莉的《烦恼人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例做比较,从比较中分析两种文学思潮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区别。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比较人物形象 正文: 一.新写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概述 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终极理想的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映。新写实主义文学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市民形象,反应百姓的日常生活,侧重庸常。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病的暴露,由于人们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于是形成了一种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尖锐负责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也是小人物,但是往往以小见大,从小人物个人的命运轨迹可以看出作家对于人物所处的阶层的关怀,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反思和思考,侧重于崇高。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1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二.《烦恼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比较 池莉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作品像流水账一般的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24小时之内的烦恼。 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车启动了,马路上的臭骂暴雨般打在售票员身上。骂声未绝,车在前面突然煞住了。"哗啦"一下车门全开,车上的人带着参加了某个密谋的诡笑冲下车来;等车的人们呐喊着愤怒地冲上前去。印家厚是跑月 1参见《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载《钟山》1989年第2期

唯美主义(王尔德)

什么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19世纪30年代,法国诗人、小说家奥菲尔·戈蒂埃最早抛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唯美主义的形成 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浪

漫主义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埃是由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作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戈蒂埃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坎特维尔的幽灵》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因此,认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艺术都是坏的,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部分 第一章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特点 1.1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十月革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批判意识进一步增强,常常从阶级观念或社会主义思想角度观察社会问题,描绘社会现实。 1.2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 他们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有的作家别开生面,解剖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或盛衰史,从一个家族的荣枯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还有的作家索性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表现社会变化。 1.3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内容 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增长,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突出现象。工人的斗争变得更有组织,他们的罢工从经济考虑出发发展为带有政治性质,而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成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种变化必然进入现实主义作家的视野之中。 1.4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两次世界大战,因其规模的巨大,战斗的激烈,残杀和迫害犹太民族的酷烈,政治斗争的复杂等,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现实主义作家纷纷表现反法西斯的主题,抒发爱国主义激情。 (2)这一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 2.1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 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容量更大。“长河小说”深得现实主义作家的喜爱,20世纪上半叶,长篇小说的繁荣与此密切相关。 2.2 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艺术探索的现实主义作家,较之19世纪作家更倾向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他们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的手法更为丰富。同时,现实主义作家也不时探索人物的潜意识,以反映人物完整的内心世界。此外,对现代主义的其他表现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时空颠倒、象征手法、荒诞意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等等,都有所吸取,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手段。 2.3 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他们往往描写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种社会心理、某一种犯罪动机,更注重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是情节的曲折。这是向现代主义学习的结果,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显著不同。 2.谈谈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 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但同时又不固步自封。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人道主义精神内核 1.1 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猛烈抨击非人道的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对 人的异化,并对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表示了深切同情。 1.2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重视真实客观性的创作原则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力图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注重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名词解释: 2012年1月 1、唯美主义文学 2、拜伦式英雄 3、文艺复兴 4、黑色幽默 5、俳句 2012年10月 6、七星诗社 7、三一律 8、小人物 9、迷惘的一代 10、《旧约》 2013年1月 11、人文主义 12、《吝啬鬼》 13、心灵辩证法 14、“硬汉子”形象 15、白桦派 2013年10月 16、教会文学 17、奥涅金 18、威塞克斯小说 19、战壕真实派 20、俳句 2014年4月 21、市民文学 22、唯美主义 23、复调小说 24、新小说派 25、《雅歌》 2014年10月 26、《堂吉诃德》 27、古典主义 28、多余人 29、荒诞派喜剧 30、旅美派 2015年4月 31、骑士文学 32、湖畔派 33、社会问题剧 34、冰山原则 35、《古兰经》

2015年10月 36、大学才子派 37、感伤主义 38、含泪的笑 39、意识流小说 40、《亡灵书》 2016年4月 41、荷马史诗 42、“狂飙突进”运动 43、自然派 44、加西亚-马尔克斯 45、《万叶集》 二、简答题 2012年1月 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百年孤独》的主题。 3、简述沙恭达罗的艺术形象。 2012年10月 4、简述《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5、简述《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 6、简述古代东方文学的主要特征。 2013年1月 7、简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命运观念。 8、简述《荒原》的艺术特点。 9、简述《戈丹》的思想内容。 2013年10月 10、简述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11、简析《双城记》中梅尼特医生的形象。 12、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2014年4月 1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14、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15、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2014年10月 16、简析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17、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 18、简述《我是猫》的艺术特色。 2015年4月 19、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0、《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1、简述《雪国》的艺术特色。 2015年10月

伍德罗_威尔逊理想主义学说评析_

第二节威尔逊理想主义学说形成的思想渊源 威尔逊理想主义学说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基督教加尔文派仰、英国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弗雷德瑞克?特纳的边疆学说。 一、 基督教加尔文派信仰 宗教是美国民族的精神源泉,世俗化了的宗教是美国国家政治的基本依托。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定还是密不可分的[1]。威尔逊在宗教信条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神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理想主义政治思想得以建构的基础。对此,研究威尔逊的学者们得出了相似的评价。他们都注意到威尔逊入主白宫之前撰写的大多数著作和演讲中,基督教信条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如果不是唯一的角色,起码也是关键性角色。林克指出,威尔逊政治思想的基础就是他从基督传统中延伸出来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马德勒也认为理解威尔逊进入政界和外交界的“多年准备”的关键就是加尔文宗教传统[2]。 首先,加尔文悲观人性论使威尔逊认识到人性固有的缺陷(原罪),但同时又使威尔逊相信基督赋予人类的理性和良知是人性进步的希望。威尔逊的人性观就是这两种观念的产物,而后者对威尔逊的影响远大于前者。尽管他从来没有忽视人性的缺陷,但他似乎经常忘记,在他心目中占压倒性地位的是对人类善良和进步的信心[3]。因此,威尔逊的宗教信仰中对“原罪”的强调不多,而对人性的进步却抱有非常乐观的看法。正是由于仁慈的上帝赋予 [1]董小川:《二十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 页。 [2] Arthur S. Link, Wilson: The New Freedom, Princeton, and N. J., 1956. [3] Dena F. Flem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New York, 1932.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身处喧嚣、冷漠、自私的城市生活中时,他依然追求人性美,于是他只能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追寻一种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他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于是他便沉醉于自己的理想国中。而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是不能存在的。于是他只能通过文学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理想、社会理想 正文: 一、沈从文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理想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由于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场景,不满湘西的黑暗统治,产生了人道主义思想,并且萌生了去城市生活的想法。据说他离开家乡的导火线是当地的几个乡绅同时看上了他,想纳他为女婿。而他为了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摆脱既定的庸俗生活,毅然离开湘西,走向都市。 而当他真正到了城市后,越发感觉到城市的自私、市侩与腐化堕落。这一切令他感到失望。于是他又想念昔日湘西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他想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清新恬淡的生活表现给世人看,给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带去一种清新的气息。然而他又深知古老的湘西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充斥着落后与愚昧。于是他不得不构筑一种理想世界以把充满人性美的生活展示给人看。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更是以“乡下人”的固执和顽强意志去追寻充满着美与和谐的世外桃源。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他通过描写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构建的理想国赞美人性美,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建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颇有“乡土小资”的淡淡情调。他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远离党派,追求一种永恒的文学,也沉溺于自己的“希腊神庙”中。并希望用自己构筑的世外桃源给愈发麻木的城市人带去心灵的震撼,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召唤人们回归充满人性与人情美的社会。这也是他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表现。 二、沈从文的社会理想 对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苏雪林曾经这样做过解释:“想是什么?我看就是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他想把这种野蛮的气质当做火焰去引燃中华民族奋斗的气焰。 追求陶渊明‘桃花源’式的和谐、美满、朴素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苦难和精神思索的集体无意识的长期沉淀。这种逃避带来的最大后果是它可能促使作家慢慢退守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神奇现实小说区别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其出现具有不可复制性。 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有其独特的背景。 政治上:拉美长期处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受到经济掠夺。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通过垄断公司的形式,控制拉美各国经济命脉,造成了国家经济长期处于依附外国资本主义的地位。发展停滞,资金外流,人们生活困苦不堪。而后来拉美国家虽然名义上赢得独立,但政治上仍受帝国主义的操控,政局动荡不安。外国政府和垄断财团暗中支持反动政客,依靠外国势力提供武器,频繁反动武装政变,政局动荡。 而与此同时,二十世纪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到来,也促进拉美人们的觉醒。拉美各国尽管政治经济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经历过被殖民和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剥削,使得拉美人民在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中,使拉美意识上升。有责任的作家不仅反映本国的历史,还反映整个拉美被奴役的历史。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手段把拉美的真实历史通过文学反映出来。用文学反映现实、干预现实性。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百年孤独》都有对拉美历史象征性地呈现。 另外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给拉美人民带来希望,加西尔·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说他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拉美的现实是除了政治上长期受奴役外,地理和文化上有其独特性 文化上,混血,多种文化并存。 拉美本土文化有其独特性。历史上,拉美就曾创造出辉煌的古印第安文化。15世纪,就有玛雅,阿兹台克和印加三大文化中心,有源远地文化传统。另外,拉美还是一个种族混杂的地区,除土著印第安人,还有被贩卖到此的非洲黑人,从欧洲移民的白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十分复杂。既有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科技文明的现代化生活,又有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甚至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模式。这种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又和谐地混合在一起,构成拉美“神奇”的现实。直至今天,拉美土著印第安人还盛行神灵崇拜,相信神话传说,并用神话知识认知和解释客观世界。古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以及《圣经》并存。马尔克斯对别人将他作品认定为“魔幻”是很不满的,他认为他表达的是现实中存在的,用现实中的人们思考方式进行创作的。 地理上位于热带,自然条件特殊。 文学上,拉美作家面对贫困落后的现实,作为有责任心的作家,针砭现实迫切希望找到拉美的出路。他们也意识到自身文学与欧美文学之间的巨大差距,进行大量的艺术实验。当然,首先就面对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在三、四十年代发生一场大争论:发展民族文学是否一定要排除西方文学的借鉴;吸取西方文学的艺术技巧是否一定破坏了文学的民族性? 讨论的结果是如果要使拉美文学尽快赶上去,并超出西方文学的水平,必须先把对方的精华吸收过来再加以改造。墨西哥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为了回到原地,首先要敢于走出去,只有浪子才谈得上回头。(这一点与寻根文学面临的处境颇为相似) 但是他们借助现代手法进行创新时,着眼点落实到拉美的现实。如何用文学寻找到本民族的特质,反映现实?六、七十年代拉美文坛主要有四个文学流派:社会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教育,就是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并举出无数在理想旗帜下,成长起来的英雄,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也许还真有过一些效应,我们都做过成为英雄的梦想,并以少年英雄自诩。长大以后,我们又被某种社会理想所困惑,让我们把终身献给那莫须有的精神海市蜃楼。现在这些理想早就破灭了,关于理想的信仰早就被无情的现实吞噬了,唯有一些理想的骷髅,映衬在现实阴霾密布的低空之下。 现代诗人穆旦在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也就是那场被理想燃烧起来的灭顶之火后,写下了这样的《好梦》诗,他写道:因为它是从现实的谬误中生长,我们由于恨,才对它滋生感情,但被现实所铸成的它的形象,只不过是谬误的另一个幻影,让我们哭泣好梦不长。它很形象地概括了理想主义给社会以及人生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让无数生命之塔随之坍塌。 于是,我们不得不对神圣的理想产生怀疑,究竟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理想,给我们的人生是加速的推力,还是沉重的包袱呢?当我们考察人类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其实都是因为理想主义,而造成他们人生以及事业上的悲剧。正如鲁迅说的,把他们最美好的一面,最绚烂的生命,撕破给世人看。鲁迅经过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 社会学家希尔斯说,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人对于神圣的事物具有非比寻常的敏感,对于他们宇宙的本质,对于掌理他们社会的规范具有非凡的反省力。在每个社会中都有少数人比周遭的寻常伙伴,更探寻、更企求不限于日常生活当下的具体情境,希望经常接触到更广泛、在时空上更具久远意义的象征。在这少数人当中,有需要以口述或书写、仪式的表演和崇拜的活动,来把这种内在的探求形诸于外。穿越当下具体经验之屏幕的内在需求,标示着每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存在。 这就是理想主义思想产生的最好概括。而观中国历史,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志士一路走来,总是反复演绎着因理想而癫狂,到因破灭而痛苦的人生悲剧。如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对现实永不满足,对未来坚持更高的追求和更美好的向往,去作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去承受不尽的磨难和无数的牺牲。他们想改变世间中所有不满,想成就心中的乌托邦,却忘了大部分的理想,只不过是对既成历史事实的命名,或意念的反动而已。所以这些理想的代言人,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 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理想悲剧,而在中国,有一种道德理想的悲剧,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中国以儒学为国教,孔子称赞颜回穷居陋巷、而不改其志,孟子教导后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也。而孔孟以来,中国人即以舍生取义作为最高道德理想,以渴死不饮盗泉之水、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作为经典的人格美,鼓动着历代读书人去身体力行。 中国封建时代塑造了无数民族英雄,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是识时务的俊杰,不是知命的智者,因为他们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追求的不是成功,不是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30年代-1918)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登基。在她统治时期,英国一度取得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科学、文化、艺术出现繁荣的局面。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表现出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诗风,诗人们不再沉湎于主观感情的发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对诗艺精益求精。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早年从事过戏剧创作,后来专门写戏剧独白。戏剧独白是一种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或议论来抒发情感的无韵体诗。在《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es)、《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诗人带上"面具",进入戏剧人物内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谈,语言极为生动,说话者跃然纸上。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和叙事诗,诗风凝重、典雅。丁尼生的剑桥挚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对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诗人在挽诗《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和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富,国力昌盛。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学思想的挑战,日益衰微,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焦虑不安的暗流。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在《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们的处境:"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无力诞生。"阿诺德是19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他有关文学与文化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诗歌相比,19世纪英国小说成就更为辉煌。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为他赢得"西欧历史小说之父"的声誉。《密得洛西恩监狱》(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等小说的特点是讲述卷入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人物的故事,并展示导致书中人物所作所为的那些社会力量和历史力量。与此相对照,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则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刻画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她认为:"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爱玛》(Emma)等作品涉及婚姻、爱情、门第和财产,小说结构精巧,人物对话机智,语言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勃朗特三姐妹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的《简·爱》(Jane Eyre)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克服男性统治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制最后取得自主独立的成长小说,浪漫爱情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严

回忆理解想像知识_论美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

当代外国文学 回忆 理解 想像 知识 ———论美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 王守仁童庆生 内容提要 本文将德里罗的《国际大都市》(2003)、罗斯的《反美阴谋》(2004)、多克特罗的《进军》(2005)、沃尔曼的《欧洲中区》(2005)视为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认为这四部小说均采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追求细节的真实,营造出逼真的外表,但虚构的故事本身又对这种逼真进行了颠覆,从而使作品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真实细节与反现实主义情节之间的反差与张力。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有别于后现代前卫小说,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创新。 关键词 美国文学当代小说后现代现实主义现实主义 《哥伦比亚美洲小说史》在“20世纪下半叶文学”部分辟三章讨论当代小说:“后现代现实主义”(Post m odern Realis m)一章称莫里森、汤亭亭、多克特罗等人为“后现代现实主义作家”;①“后现代小说”(Post m odern Ficti on)一章选择纳博科夫、霍克思、巴思、库弗、品钦、德里罗、巴塞尔姆、冯尼格特等12位“主流的前卫”作家,②总结“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前卫小说”(The Avant2Garde)一章则避免使用“后现代”而采用“前卫”这一术语来把握霍克思、巴思、库弗、加斯、巴塞尔姆等人的小说创作。③成书于15年前的这部美洲小说史,一如讲述“很多个不同的故事”④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也从多个角度审视美洲大陆小说特别是美国小说,同一位作家会出现在不同章节中,各章撰稿人对作家贴上不同标签,虽然有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不免存在偏颇之处,但该书不乏真知灼见,对我们学习和研究美国文学具有启迪意义。 《哥伦比亚美洲小说史》中“后现代现实主义”一章撰稿人萨迪瓦(JoséDavid Saldívar)是研究墨西哥裔美国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也许是由于专业背景的关系,他努力将后现代现实主义与发轫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联系起来,称莫里森等后现代现实主义作家促使魔幻现实主义进入“第四时期”,⑤从而将美国当代小说纳入美洲大陆 ? 8 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