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及练习

2015《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及练习
2015《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及练习

2015《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及练习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3.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6.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7.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9.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

①非我也,兵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8.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动词,吃)(名词,食物)

9.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10.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六、特殊结构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实词释义: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 3、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4、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5、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 7、田父绐曰:欺骗 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10、此天之亡我:使动,使,, 亡 11、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1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 13、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 14、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15、汉军皆披靡:溃散 16、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17、亡其两骑耳:失去 18、骑皆伏曰:通“服”,心服 19、乌江亭长檥(打不出来,原字请看课文)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20、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1、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 2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23、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24、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25、所当无敌:遇到 26、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2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 28、若非吾故人乎:你 29、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二、重点虚词: ①乃: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汉军乃觉之:才 ②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③以故汉追及之:因此 无以渡:没有 ,, 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⑤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⑥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婉转地叫. 2窥谷忘反:“反”通“返”,归,还,返回。 3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4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5谨食之“食”通“饲”,喂养.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8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 很远的地方 9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 10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11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 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 3经纶事务者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5欲穷其林。古: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无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的连词。10辞去。古:离开今:跟“来”相反 11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12既出,得其船。古;副词,已经,以后今:既然,后面常与“就”相连

13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古: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今:这样。 15闻之,欣然规往。 闻——古:听说。今:用鼻子嗅规——古:打算。今:规则,成例。 16汪然出涕古:眼泪今:鼻涕,鼻子里分泌的液体. 17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18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处处,到处今:常常 19虽鸡狗不得宁焉古:即使今:虽然,连词. 20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 21谪守巴陵郡古:做州郡的长官今:看护,把守 22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多指制度 23气象万千古:景象今;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24前人之述备矣古:完全,详尽今:准备 25薄暮冥冥古:迫近今:多指不厚的,浅显的 26则有去国怀乡去古:离开今:由某地到某地 国古:国都今:多指国家 27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景观 28波澜不惊古:起,动今:指受惊吓 29沙鸥翔集古: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 30而或长烟一空古:消散今: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 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古: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多指心脏32微斯人古:无,没有今:细小,小的 33伛偻提携古:搀扶,带领今:多指提拔 3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3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36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三、词类活用 1凤烟俱净——净:形容词—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状语,向东或向西。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2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 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7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感激。 8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9 衡与虑。衡,通“横”,梗塞,不通顺。 10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1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直接。 1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13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14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6 无陇断焉。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7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18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19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0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古今异义词 1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案件;今义:指监牢。 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古义:见识短浅;今义:品性恶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古义:独自专有、独占;今义:专心、专一。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 6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7 窥镜自视窥,古义: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 8 而复问其妾。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9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 10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寡人,古义:国君的自称;今义:妇女死了丈夫。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12 非独贤者不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 13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古义:被任用;今义:发现。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14 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15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16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义:纵横、面积;今义:方向或或形状。 17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18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 19 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 20 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 2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义:时;今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22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2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的憎恨。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项羽之死》练习题

《项羽之死》习题一 一、知识梳理: 1、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 2、自为诗曰()为诸君溃围() 赤泉侯为骑将()吾为若德() 吾为公取彼一将() 3、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 4、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无厚入有间() 7、籍独不愧于心乎()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汉军乃觉之() 9、乃有二十八骑()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直夜溃围 ..南出() 4、常幸从() 5、然今卒困于此() 6、期山东为三处() 7、骓不逝兮可奈何()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9、地方千里()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6、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之死》习题二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公输》――《墨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起.于鲁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3、再拜 ..明白事理 ..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 5、然胡 ..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 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词语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故曰所以 七里之郭.外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凭借 池.非不深护城河亲戚畔.之通“叛” 威.天下不以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多助之至.极点..之利威.威慑兵革 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重要问题 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被选拔衡. ..恒.常;过.犯过失傅说举于 于虑同“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这而后作.奋起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颜色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

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完整)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推荐文档

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 例:①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表现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古今词义相同,例如:人、树、牛、山、水等等,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例如:“臭”在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例:①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学识鄙陋。常用作谦词。今义:指人品质恶劣 三、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食①食.不饱,力不足(《马说》)动词,吃。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曹刿论战》)名词,吃的东西,食物。 ③百姓孰不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隆中对》)名词,专指饭。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 四、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常见有以下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若不是并列、修饰关系,那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 例:①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作动词用,腰佩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王”作动词用,称王 ③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服”作动词用,穿、戴 (2)名词+“之”名词后带上“之”等代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策.之不以其(《马说》)“策”作动词用,鞭打 (3)副词+名词名词前有副词等词语充当的状语修饰 例:①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作动词用,保佑 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作动词用,击鼓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作动词用,游水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 归纳 通假字1小惠未漏,民弗从也漏,通遍”,遍及,普遍。 2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xx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7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感激。 8xx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9xx与虑。xx,通横”,梗塞,不xx。 10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1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宜”,直接。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1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18必能裨补xx漏。xx,通缺”,缺点。

1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2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古今异义词 1牺牲xx, xx也。古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 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 案件;今义: 指监牢。 情,古义: 实情;今义: 感i青。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古义: 见识短浅;今义: 品性恶劣。 4衣食所安,xx专也。专,古义: 独白专有、独占;今义: 专心、专一。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古义: 两次或第二次;今义:

表示行为的重复。 6可以一战。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 7窥镜白视窥,古义: 昭?今义. 八、、, /? xx或缝隙里偷偷看。 8而复问其妾。复,古义: 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9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 土地方圆;今义: 指某一地区、区域。 1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寡人,古义:国君的白称;今义: 妇女死了丈夫。 1万xx则不辩礼义而受之。xx,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 计时的器具。 12非独贤者不是心也。是: 古义: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是一部体史学著作,又称。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由西汉编定,共篇。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 年,

秦国灭掉魏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领土,折服秦王。 三、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故事的发展) 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 通假字: 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心服。 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一词多义: 乃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汉军乃觉之:才 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以 以故汉追及之:因此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于是 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而 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为 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 古今异义词: 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 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为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父老乡亲,今义:父亲,哥哥 重点词组: 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 田父绐曰:欺骗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 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 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 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汉军皆披靡:溃散 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亡其两骑耳:失去 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所当无敌:遇到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 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 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 判断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项王也。 省略句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固定句式 何……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1.《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ǐng] 犀兕[xīsì] 鼋鼍[yuán tuó] 鲋[fù]鱼文梓[zǐ] 楩[pián]楠长[pián]木 B 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例句:舍其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 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 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 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 1-6 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 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 女:通“汝” ,你。知:通“智” ,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 ,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 .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 ,牵,引。 .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 .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放置。 ..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 ,怎么。 .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 .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 ,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 ,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 ,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 ,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 ,岂。 .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 ,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 ,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 .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陈涉世家》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一词多义 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 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 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三)古今异义词 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2、【卒中往往 ..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事】 古义:集会,议论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为……而死 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 ..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二、文言虚词 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 (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结构助词,的) 2、为:为屯长(当) 为天下唱(替) 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 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或以为死(认为) 诚以吾众诈自称(把) 以激怒其众(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二)【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 三、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唐雎不辱使命》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