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财政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财政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干前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

1、()决定了财政收入的规模

A、财政基本需求率

B、财政集中率

C、劳动生产率

2、()国债的功能之一是

A、弥补财政赤字

B、扩大外贸规模

C、削减行政管理费

3、()我国国库券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始于

A、1988年

B、1989年

C、1990年

4、()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

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B、受益的非排他性和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C、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和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5、()在封建社会末期所产生的财政范畴是

A、捐税

B、国家预算

C、公债

6、()企业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的支配主体是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7、()财政是一个

A、经济范畴

B、历史范畴

C、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

8、()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

A、C

B、V

C、M

9、( )财政分配包括

A、组织收入

B、安排支出

C、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

10、()各国政府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是

A、设立偿债基金

B、依靠财政盈余

C、举借新债

1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12、()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13、()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14、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15、()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1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A、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1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1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1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A、工业B商业C、第三产业D、农业

2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21、()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22、关税是对()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2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2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2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2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2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2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2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3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A.社会保障B、资本转移C、财政补贴D、债务利息

3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3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3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34、《预算法》规定,从()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35、预算外资金是()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36、处理各级财政之间关系的根要制度称为()

A、财政体制

B、预算管理体制

C、税收体制

D、国有企业财务体制

37、第二步利改税于()年实施。

A、1979

B、1980

C、1983

D、1984

38、国有资产管理的宗旨是()

A、提高效益

B、增加收益

C、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D、加强资产监督

39、财政政策总是从()角度影响经济运行的。

A、需求

B、供给

C、总量

D、分配

40、税收收入的自动变化是指()的税收收入。

A、比例征税

B、累进征税

C、固定总额税

D、免税

41、现行税制体系中的增值税属于()

A、财产税类

B、行为税类

C、流转税类

D、所得税类

42、()是财政政策发挥内在稳定器效应的途径。

A、累进的所得税制

B、公共支出

C、税收增减

D、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直接形成货币购买力,从而调节货币流通

43、教育需求实质上是一种()

A、私人需求

B、团体需求

C、纯公共需求

D、准公共需求

44、财政收人实际增长是指()

A、财政收人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财政收人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财政收人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财政收人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45、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在()

A、物价水平保持不变

B、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平衡。

C、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D、劳动力充分就业

二、多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干前面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

1、()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财政范畴有

A、财政补贴

B、公债

C、国家预算

D、捐税

E、社会保障

2、()财政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主要形式是

A、财政拨款

B、税收

C、规费

D、财政贷款

E、资产收益

3、()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主要包括

A、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B、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C、国有企业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D、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E、未列入预算的企业收入

4、()国家预算法的主要类型有

A、权责法

B、程序法

C、组织法

D、指导法

E、调整法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所具有的职能是

A、资源配置

B、收入分配

C、经济稳定

D、调节经济

E、监督经济

6、()与课税对象关系密切的术语包括

A、税目

B、计税依据

C、税源

D、纳税期限

E、偷税漏税

7、()市场失灵的表现是

A、公共产品

B、外部效应

C、不完全竞争

D、收入分配不公

E、经济波动与失衡

8、()国家可以利用的支援农业生产发展的手段有

A、国家预算的支农资金

B、预算外资金的支农资金

C、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

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E、减免农业税

9、()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的支农资金主要包括

A、农林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

B、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C、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

D、农林部门的事业费支出

E、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10、()预算外资金管理新措施主要包括

A、预算外资金范围的重新界定

B、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C、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

D、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

E、严格规定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11、营业税中的“应税劳务”是指()等。

A、加工

B、修理修配

C、建筑业

D、文化体育业

E、娱乐业

12、()便得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加有了资金保证。

A、收入的增加

B、人口的变化

C、税收手段的发展

D、技术的发展

E、都市化程度发展

13、税收效率包括税收的()效率。

A、行政

B、公正

C、经济

D、正

E、负

14、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法。

A、免税法

B、扣除法

C、抵免法

D、减法

E、消除法

15、消费税中,下列()采取从量定额征收。

A、黄酒

B、白酒

C、啤酒

D、汽油

E、原油

16、契税是在房产因()而发生产权转移时所征收的一种税。

A、出租

B、买卖

C、典当

D、赠与

E、交换

17、预算外资金的特点是()

A、自主性

B、法定性

C、不确定性

D、能动性

E、刚性

18、目前地方的固定收入包括

A、营业税

B、地方企业所得税

C、农业税

D、城市维护建设税

E、增值税

19、一般将()税种划为中央税。

A、有利于维护国家权益的

B、有利于宏观调控的

C、税额较大的

D、能稳定增长的

E、税源分散但潜力较大的

20、税利分流的理论依据是()

A、国家的双重职能

B、税和利的性质不同

C、国家财力

D、法律

E、政策

21、财政用于实现其收入分配职能的政策工具有()

A、转移支付

B、税收

C、公债

D、购买性支出

22、财政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

A、债务利息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税收支出

D、财政补贴

23、个人所得税是()

A、所得税

B、间接税

C、直接税

D、价外税

E、对人税

24、积极财政政策应当是:()

A、根据当前经济态势所实行的积极应对的财政政策

B、相机抉择的公共财政政策

C、自动稳定的公共财政政策

D、主要通过物质刺激的财政政策

25、税收的特征为()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变动性

D、固定性

三、判断题(对打“√”,错打“╳”,并填在题干前面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国家财政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

2、()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理论。

3、( )在各种财政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税收。

4、(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5、( )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最早出现于法国。

6、( )关税包括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但大多数国家不征收过境税。

7、(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基本制度。

8、( )新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关系,进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

9、( )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即借债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10、()“不干预”是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最基本观点。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

1、社会公共需要

2、财政补贴

3、税收

4、国家预算

5、公共产品

6、公共支出

7、政府采购

8、瓦格纳法则

9、财政政策

五、简答(回答要点,并简要说明。每小题6分)

1、如何确定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

2、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有哪些?

3、税收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4、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哪些?

5、国债有哪些类型?简略分析利弊。

6、怎样优化和控制行政管理费用?

7、简述转移性支付的重要意义。

8、简述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

、简述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因素

、"公债"、"内债"及"外债"的区别与联系

六、计算题(列出计算过程,没有过程答案正确不得分。每小题5分,共10分)

1、某公司地口一批货物,离岸价格20万元,运输费2万元,保险费1万元,包装物费1万元,关税税率20%。计算关税税额。

2、某单位一年流动资金周转额5000万元,平均流动资金占用额为500万元,计算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和天数。(一年按360天计)

七、论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

1、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2、阐述我国编制复式预算的意义和原则。

3、如何借鉴西方经验确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财政支出原则?

4、试述我过从1984年开始的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及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5、论述现在中国的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未来中国税制改革的方向。

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A

4、B

5、B

6、B

7、C

8、C

9、C 10、C

11、B 12、D13、B14、C 15、D16、D17、A18、A 19、C20、C21、B22、C23、D24、A25、A26、A27、D28、A29、D30、D 31、A32、B33、C34、D 35、B36、B37、D38、C 39、A 40、B

41、C42、A43、D44、D45、B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

2、AB

3、AB

4、ABC

5、ABC

6、ABC

7、ABCDE

8、ABCDE

9、ABCDE 10、ABCDE

11、CDE12、AC13、AC 14、ABC15、ACD16、BCDE 17、ABC18、ABCD19、AB20、AB

21、AB22、CD23、AC24、AB25、ABD

三、判断(答对得分,答错扣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10、√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2、财政补贴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资料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3、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利用政治权力,依据法规,强制无偿地向经济部门、单位及居民个人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行为。

4、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是以收支平衡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5、公共产品。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狭义的公共支出是指通过政府预算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所形成的支出。

6、广义的政府支出除了包括狭义的政府支出以外,还包括由于政府的政策和法规而导致的死人部门增加的支出。

7、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以及满足自身需要,在财政监督下,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工程和服务的消费行为。

8、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政府活动不断扩张,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9、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总和

五、简答(回答要点,并简要说明。每小题6分,共24分)

1、确定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适用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

(2)“最低费用分析法”适用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

(3)“公共劳务收费法”适用于那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其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其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

2、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制。即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

(2)完全基金制。即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

(3)部分基金制。即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

3、税收的原则

(1)税收公平原则。纳税人的负税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

(2)税收效率原则。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益。

(3)税收法制原则。即依法纳税,税收的征管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违法者必追究其责任。它是建立市场经济税制的核心。

(4)税收文明原则。税务机关、社会中介机构、纳税人三方面互相协作,优质服务,规范办税,依法纳税。

4、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动用财政历年结余。这是50年代采取过的方法,并曾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现在由于连年出现财政赤字,早已无财政结余可供动用。

(2)发行政府债券。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即借债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

(3)向银行透支和借款。这是通常在动用财政结余,发行政府债券还不能弥补财政赤字时而被迫采取的措施。一般说来,向银行透支和借款,会引起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后果。

5、1)按期限长短,包括长期、中期、短期国债。(1分)

2)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内债和外债(1分)

3)按利息支付方式,分为有息、有奖、无息、无奖等国债。(1分)

4)按计量单位,有货币、实物国债(1分)

5)按发行方式,有自愿和强制国债(1分)

6)按国债分市场结合程序,可分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1分)

前者与金融市场影响密切,后者在一定程序上有税收特征。(1分)

6、答:1)行政管理中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机关、行政机构和外来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1分)

2)首先将“保障供给”和“历行节约”结合起来。(2分)

3)其次要精简机构,压缩偏制(2分)

4)严格财务管理(2分)

7、答:1)其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保障等功能上。(2分)

2)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分配。(2分)

3)在分税制条件下,增强地方对中央的依赖性。(2分)

4)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支出经财政之手,但不由政府购买,而转移到另一集团或个人手中去实现购买。(1分)

8、(1)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分)。(2)强化宏观调控。规模的巨大,乘数作用,影响社会总需求(2分)。

(3)促进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2分)。

4)有效保护国内产业(2分)。

9、(1)经济发展水平(2分)。

(2)生产技术水平(2分)。

(3)收入分配政策(2分)。

(4)价格影响因素(2分)。

10、公债是指"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运用国家信用方式,向国内外投资者所借的债务"。(2分)

"公债"与"内债"、"外债"的共同点是三者都是债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政府向国内的个人和单位举债时,既产生"公债",也产生"内债",即此时的公债就是内债。同样,当政府向国外的政府、银行、企业和私人借入债款时,此时产生的公债也就是外债。可见,任何一项公债不是属于内债,就是属于外债,公债就是整个社会的债务的一个组成部分。(3分)

但从严格的科学定义上看,又不能仅将公债称为"内债"或"外债"。因为"内债"这一概念既包括政府举借的国内公债,也包括私人、单位所举借的内债。同理,"外债"内涵也是由国外公债和国外私债两部分共同组成的,只有在一个国家仅存在公债而无私债的条件下,国内公债才能称为"内债",国外公债才能称为"外债"(3分)。

六、计算题

1、、①到岸价格=20+2+1+1=24万元(2分)

②实税=24×20%=4.8万元(3分)

2、①周转次数=5000/500=10次(2.5分)

②周转天数=360/10=36天(2.5分)

七、论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20分)

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是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决定的。(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求总量,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则是解决财政赤字和结构性平衡问题。

(2)透明度不同。财政政策的透明度高,财政的一收一支,是结余还是赤字,都是非常清楚的。银行信贷的透明度差,银行信贷收支和平衡的真实状况是很难一下子看得清楚。

(3)时滞性不同。财政的认识时滞短而决策时滞长。认识滞短是指财政的问题容易被看出来,但决策却要花费时日。货币政策是认识时滞长,决策时滞短。认识时滞长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传导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决策时滞短是指由于货币政策通常由中央银行决定,只要认识清楚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决策。

(4)可控性不同。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货币政策通常需要通过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需要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

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按“松”、“中”和“紧”三种划分,那么,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可以有以下九种类型:

在实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模式一般有四种:

1)、“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2)、“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4)、“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2、意义:

1)有利于体现财政职能,体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3分

2)全面反映财政活动,增强财政分配的透明度;2分

3)建立预防约束机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2分

编制原则:

1)收支平衡,略有结余;2分

2)量力而行,检查合理;2分

3)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向适应;2分

3、1)西方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分配原则、自身原则3分

2)西方有的原则可为我国借鉴,原因是经济的同源性和市场的统一性;2分3)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是:量入为出原则、优化财政结构、自行节约、讲究产出效益

4、从1984年开始,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探索。主要是:(1)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如社会保险的对象先是扩大到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继而又扩大到一切就业人员,而不分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2)提高了保障的标准,如救济水平在提高。(3)增加了保险项目。1986年分别建立了退休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险制度。(4)缓解了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同的矛盾。在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职工退休费用市、县范围内的社会统筹。(5)出台了优抚保障方面的法律、条例,标志着中国的优抚保障事业开始走上法制化、正规化和社会化发展的轨路。(6分)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一个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骨架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构建起来了(2分)

(4)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2分)

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低,管理体制;社会保障立法滞后;保障制度城乡差别较大。

5、1994年的税制改革建立了分税制,奠定了增值税占据中国税收将近半壁江山

的地位。政府通过增值税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权,增强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我国现行税制10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现行税制暴露出许多问题,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现行所得税制度受到的最大的批评在于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造成的不公平竞争。(2分)

流转税是对发生在流通领域内的商品流转额所征收的税,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四个税种;是我国的主体税,现阶段占税收收入总额的60%以上。流转税的明显特征是税负容易转嫁,无论是价内税还是价外税,其税款一般都由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流转税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切入口正是从增值税制改革开始的。(2分)

增值税是我国现阶段收入最大的税种,超过税收总额的1/3。当前增值税制改革重点是增值税“转型”和“扩围”;以及合理确定增值税负担和规范产品出口退税。所谓“转型”,指的是要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由于纳税人为生产应纳增值税产品而购进的固定资产所纳的税款不予抵扣,造成对外购的固定资产重复征税。这不但加重了固定资产的税收负担,而且限制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如果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新增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款,就可以避免重复征税,鼓励企业扩大投资、提高技术水平。(2分)

在消费税领域,因为消费税的征收目的主要在于调节收入,但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过窄,难以充分发挥调节功能。因此,消费税制改革一方面应适当扩大征税范围,把资源消耗大的产品和污染环境的产品如一次性筷子、饭盒等,以及某些高档消费品如高级皮毛制品等纳入征税范围;另一方面对已列入征税范围的某些日常生活用品如护肤护发品,应逐步降低税负,甚至在条件成熟时停征消费税。另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将消费税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2分)中国近期应在如下几个方面推进税制改革: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2.增值税要由目前的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3.调整消费税的征收税目,对一些高消费项目和国内供应能力不足的部分产品开征消费税;4.择机出台一些新的税种;5.中国将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2分)

邓子基财政学详细讲义第五章财政支出增长及其控制

第五章财政支出增长及其控制 本章知识点认知度 内容提要:本章首先对各国财政支出所普遍呈现出的增长趋势进行了描述和深入分析;然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财政支出的增长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试图对财政支出的增长作出理论上的解释;最后着重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的增长状况,明确指出财政支出的增长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学习目标:了解世界范围的财政支出增长趋势。掌握财政支出增长的几种理论解释。深刻领会财政支出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这一论断。应用这些理论对我

国财政支出增长进行分析,进而对财政支出的增长进行控制。 第一节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 内容提要:本节通过描述财政支出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均呈现出一种增长的趋势,着重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财政支出迅速增长的原因;同时还说明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支出增长过程中支出结构的不同变化。一、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 西方国家财政支出增长具有阶段性: (一)50-80年代: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增长都相当迅速的时期。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的上升比例都超过了20%。其中意大利、前德国的增长速度属最高之列。 (二)80年代至今:财政支出的绝对额依然在继续增长,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变化不大,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些许下降,如荷兰王国。 之所以出现这样阶段性特征,主要是因为二战之后,西方国家推崇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结果导致财政支出的绝对额和相当额都开始大幅度上升。但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社会普遍认为财政支出过快增长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得各国政府都尽量减缓财政支出的增长。 二、西方国家财政支出增长过程中的支出结构变化 在财政支出增长的过程中,其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了的变化,这实际上是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职能变化的一个反映。从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这就使政府在社会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_陈共_第六版_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

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

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

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邓子基《财政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9章 社会保险支出)【圣才出品】

第9章社会保险支出 一、选择题 1.从保险产品或服务的属性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私人产品,具有()。A.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B.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C.非排他性和竞争性 D.排他性和竞争性 【答案】D 2.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的介入体现了家长主义(paternalism)的观念。A.劣质品 B.优值品(merit goods) C.吉芬物品 D.以上都不对 【答案】B 3.社会保险是一种优值品(merit goods),政府的介入体现了()的观念。A.实用主义 B.功利主义 C.家长主义(paternalism) D.以上都不对

【解析】社会保险是一种优值品,政府的介入体现了父爱主义(又称家长主义,paternalism)观念。按照父爱主义的观点,个人缺乏远见,以致不能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购买的足够的保险,因此,政府必须强迫他们购买。 二、判断题 1.医疗卫生是具有很强负外部效应的混合产品。() 【答案】错 【解析】医疗卫生是具有很强正外部效应的混合产品。 2.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答案】对 3.力图覆盖全体城镇劳动者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也已得到很好的解决。() 【答案】错 【解析】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正处于改革和完善之中,并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力图覆盖全体城镇劳动者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而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4.在我国逐步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部分基金积累相结合。()

【解析】在我国逐步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5.在我国逐步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形式在内的医疗保险体系。() 【答案】对 三、简答题 1.社会保险税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来源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 答:以社会保险税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来源是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做法。其优点在于: (1)同商业保险相比,以社会保险税为资金来源的社会保险更为公平。征收社会保险税实行社会保障可以强制要求社会成员普遍参与保险,防止商业保险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降低保险费用,避免高风险但非高收入的社会成员承担高额保险费,使社会收入更趋于公平。 (2)社会保险税与财政转移支出作为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相比,具有更高的透明度与权利义务对等性,使高收入的社会成员在缴纳较多的保险税后能取得较多的保险收入,有利于保持高收入者的工作积极性,维持社会效率。 但是这种做法也有不足的地方,对于收入极低或零收入的社会成员,因其没有可以用作投保的资金,无法参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所产生的保障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社会保障中有一类项目,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有密切的联系,如对现役军人的补贴。虽然具体的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财政学2014讲义讲解

《财政学》授课纲要 导论 一、日常生活中的财政学现象和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财政现象; 2.财政现象中的财政学问题; 3.财政现象和问题背后的财政学规律; 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人们对政府活动的不同看法。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1)、政府的经济含义; 现代公共财政学(Modern Public Finance)又称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经济学家将所有的经济主体分为两类:公共经济部门(Public Sector)和私人经济部门(Private Sector)。公共部门是指政府,私人经济部门是指家庭和私人企业。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主要关注和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 在经济学家眼里,现代政府也是一种经济主体,它也进行着各种消费和投资活动,提供着各种社会产品;政府拥有强制权利,政府可以强迫人们去做某些事情;政府有服务于全

体社会成员的义务,政府不能仅仅考虑本身的利益,而必须谋求全社会的福利;政府一方面是总体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独特的运行特征。(2)、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 公共部门介入经济的手段很多,如计划、法律、货币金融政策等,而这些都不是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财政学研究的是与预算有关的经济活动,诸如税收、政府支出、公债等。现代公共财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已涉及政府决策等方面,但它仍是仅仅对与预算有关的行为感兴趣。 (3)、公共部门范围的严格界定; 按覆盖范围从小到大,公共部门可分为:中央政府、广义政府、统一非金融公共部门(Consolidated Non-Financial Public Sector,CNFPS)和统一总公共部门(Consolidated Total Public Sector,CTPS)。 2、人们对政府与政府活动的不同看法; (1)、人们对政府的矛盾心态; 有时,有这样一种说法:人不能被托付给自己的政府。那么他能否被托付给别人的政府?或者,我们是否已找到了帝王般的天使在统治他呢?还是让历史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Thomas Jefferson (2)、人们对政府活动的不同看法;

邓子基财政学详细讲义第五章-财政支出增长及其控制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五章财政支出增长及其控制 、对财政支出增长的控制 内容提要:本章首先对各国财政支出所普遍呈现出的增长趋势进行了描述和深入分析;然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财政支出的增长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试图对财政支出的增长作出理论上的解释;最后着重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的增长状况,明确指出财政支出的增长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学习目标:了解世界范围的财政支出增长趋势。掌握财政支出增长的几种理论解释。深刻领会财政支出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这一论断。应用这些理论对我

国财政支出增长进行分析,进而对财政支出的增长进行控制。 第一节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 内容提要:本节通过描述财政支出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均呈现出一种增长的趋势,着重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财政支出迅速增长的原因;同时还说明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支出增长过程中支出结构的不同变化。 一、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 西方国家财政支出增长具有阶段性: (一)50-80 年代: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增长都相当迅速的时期。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的上升比例都超过了20% 。其中意大利、前德国的增长速度属最高之列。 (二)80 年代至今:财政支出的绝对额依然在继续增长,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变化不大,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些许下降,如荷兰王国。 之所以出现这样阶段性特征,主要是因为二战之后,西方国家推崇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结果导致财政支出的绝对额和相当额都开始大幅度上升。但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社会普遍认为财政支出过快增长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得各国政府都尽量减缓财政支出的增长。 二、西方国家财政支出增长过程中的支出结构变化在财政支出增长的过程中,其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了的变化,这实际上是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职能变化的一个反映。从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这就使政府在社会保障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方面增长得更快,而在和平时期,国防支出等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就随之而下降了。

东财《财政学》知识点框架期末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财政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2.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 节约、量入为主;税收方面,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个原 则;反对公债发行;“廉价政府、夜警国家“ (2)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措施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经济合理性

(3)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1.货币学派: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 四、研究方法 时政研究: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 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 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失灵 (1)定义:经济学上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成为市场失灵 (2)主要表现: 1.资源配置失效:a.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b.竞争失灵;c.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d.偏好不合理 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正外部性:积极影响;负 外部性:消极影响) 2.收入分配不公平 3.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政府干预和政府失败(原因) (1)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 2.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3.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财政手段 (2)失败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 2.政府行为失误; 3.政府职能失效; 4.政府作用失效 ★三、公共产品 概念: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邓子基《财政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17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圣才出品】

第17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概念题 1.分级财政体制 答:分级财政是指“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中国在1985~1989年实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是各级财政收入基本按税种划分,财政支出按照行政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地方以收定支,自求平衡。它是适应第二步利改税后,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各项税收的新变化而实行的。财政收入划分按税种划分为中央财政固定收入、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享收入三大类。 2.俱乐部理论 答:俱乐部是人们为分享某种利益而自愿联合起来的一种组织。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就是把地方辖区比作俱乐部,这实际上意味着,之所以会有众多不同的地方辖区的存在,是因为有着不同兴趣、爱好、习俗等的人们自愿选择各自居所的结果。 在这一类比的基础上,布坎南分析了实现地方辖区最优规模的条件。①随着新成员的加入,现有辖区居民所承担的成本将由更多的成员分担。②新成员的加入会使辖区逐渐变得拥挤,辖区提供的公共产品变得更加紧张。因此辖区的最优居民规模应当确定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新成员加入而节省的边际成本恰好与新成员加入所带来的边际拥挤成本相等。显然,如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增加,那么辖区的最优居民规模也会增加。 3.蒂伯特模型 答:蒂伯特模型说明的是,个人在各辖区之间移动的能力产生了一个类似于市场的、解

决地方公共产品问题的方法。一般地,当人们知道现在所居住的社区不能满足其对公共产品的要求,或者发现有另外一个社区能够更有利于提高他们所追求的福利时,人们就会“用脚投票”,流动到并居住于这样的社区,该地区提供他们最喜欢的公共服务与税收组合。而当人们纷纷从公共产品供给成本较高的辖区移向公共产品供给成本较低的辖区时,辖区之间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差距就会逐渐缩小,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将不断提高。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4.辖区间外溢 答:辖区间外溢是指一个辖区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影响到另一个辖区居民的效用水平。辖区间外溢包括两种情形:①辖区间效益外溢,②辖区间成本外溢。比如,某个辖区为当地的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教育,而他们中的有些人实际上要移居到外边,于是,其他辖区就可能会从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中得益。这是效益外溢的情形。再如,某个辖区的人往河流里倒垃圾,结果一些废弃物流到了位于河流下游的辖区里,那里的居民的正常生活就难免会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这是成本外溢的情形。辖区间外溢性的存在,表明不同辖区之间互相施加了或为正面或为负面的影响,而分权制又往往造成每个辖区只关心自己的成员,在此情况下,这些外溢性影响在公共决策中就会被遗漏,进而导致低效的资源配置格局。 5.无条件补助/收入分享/一般性补助 答:无条件补助是指对补助金的用途不作限定,由受补助者自主决定和支配,这种无限制的总额补助有时被称为收入分享或一般性补助。 6.有条件补助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word版

财政学复习重点 (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 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 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1)区别: 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

财政学考点汇总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收入分配不公 4.经济波动 5.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财政学中的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需要 ?私人需要 ?财政的概念 财政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公平的衡量标准: 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机制和主要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经济稳定的含义 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二章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 (一)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二)提供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宜采取国有国

邓子基《财政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14章 税收制度)【圣才出品】

第14章税收制度 一、概念题 1.分级分税预算体制 答: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内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级财政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实行预算调节制度;(5)适应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历史传统而长期形成,体制整体相对稳定。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以及名符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分税制是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税种统一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硬化各级预算约束,有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2.税收中性 答: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市场活动中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的(税前)资源配置状况。这些改变效果即税收的非中性。税收的经济效率通常与税收中性有关。

3.税收转嫁 答: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在广义上,税负转嫁包括税收负担转移和最终归宿两个部分。税负转嫁与价格的升降直接相关,是税收负担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也是纳税人维护和增加自身利益的自主行为。 税负转嫁包括下面五种类型:(1)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这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这是最典型的税负转嫁形式。(2)后转,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这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购进价格等方式向后转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3)散转,又称“复转”或“混转”。即纳税人将税负既向前转,又向后转。这是双渠道的转嫁。(4)消转,又称“消化税收”。即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既不前转也不后转,而是内部消化,使纳税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增长中消失。这是一种积极的税负转嫁方式。(5)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这是后转的一种特殊方式。一般指生产要素购买者将购买生产要素的应纳税款预先通过压价扣除,实际是将税负转给了生产要素的出售者,从而使自己的资本具有更高的创利能力。 二、选择题 1.社会保险税的课征范围包括()。 A.资本利得 B.股息所得 C.自营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 D.利息收入

财政学重点知识汇总

名词解释: 影子价格:对那些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 和投入品,衡量的办法是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国有资产收入:就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 会产品价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 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利分流:是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而后用以 适当方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财政管理: 简答题 资本运营及其特征:资本运营是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本存量变为增值的互动资本,通过优化配置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凭等运作形式进行有效运营,使企业具有资本运营,置换的能力,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特征: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2)经济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的结构3)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表现为财政财力大小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充足的财力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财政体制内容: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划分财政管理权责,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物价水平下降带来哪些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 乘数效应:即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挤出效用指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开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 新中国的税收改革历程:主要包括三大时期,五个重要事件 一、计划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建立和简化 1)1950年税收制度的建立 2)1958年税收制度的首次简化 3)1973年税收制度的再次简化 二、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重建 1)80年代初涉外税的建立 2)1983年利改税的第一次改革 3)1984年利改税的第二次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税收制度的创新 1)1994年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及相继以后税收制度的部分优化改革 1、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以法治位基础,同时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以致在某些场合,某些领域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或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介入,这种关于市场的缺陷及其补救措施的分析思路,很容易使人们对政府产生乐观的看法,政府一边课税,一边支出,其目的是矫正市场机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邓子基《财政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邓子基《财政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概念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福利制度 答:社会福利制度是指由国家和社会为法律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与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讲:(1)社会福利制度一般是为调节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而建立的;(2)社会福利制度为法律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资金和服务,常常不带任何前提,以“普遍性”为原则;(3)社会福利制度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保障服务对象一定的生活水平之外,还着意在既定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4)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福利制度更偏重于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因为这恰恰弥补了其他偏重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障形式的不足,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2.延期纳税 答:延期纳税亦称“税负延迟缴纳”,系允许纳税人对那些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这种方式一般可适用于各种税,且通常都应用于税额较大的税收上。在施以这种办法的场合,因可延期纳税,纳税人等于得到一笔无息贷款,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纳税人解除财务上的困难。采取这种办法,政府的负担也较轻微,因为政府只是延后收款而已,充其量只是损失一点利息。

3.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 答: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是指中央对地方政府实行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时,指定该笔资金用途,但不要求地方政府出配套资金。例如,中央政府在某时期对地方补助1.5亿元,规定该资金只能用于教育项目。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最适合于补助那些中央政府认为十分重要,而地方政府由于只考虑地方局部利益却不十分重视的经济活动。 4.现收现付制 答:现收现付制是指政府用每年收缴的投保资金支付当年应付的社会保障费用。其优点是比较灵活,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缺点是现收现付制只能适应于人口数量较为稳定的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较大将引起“跨代分配不公平”,导致人数较少的就业群体负担较多人群的社会保障,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国家,现收现付制还有可能出现无法维持的危机。 5.完全基金制 答:完全基金制是指受保人接受的社会保障补助来源于他本人、他的单位和国家在以前年份的积累。其优点在于一般对积累基金有明确的规定,能保证受保人在将来可以取得稳定的收入;缺点是当外部经济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即基金制筹集的资金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可能造成正向或反向的收入缺口。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财政学的本义: 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

陈共版财政学讲义(word版本,条理较清晰)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1. 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明确财政学从"市场"说起的原因,阐明"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合理依据。 2. 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明确现代社会中政府的经济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干预的程度并选择干预的适当手段,避免过度干预导致政府干预的失效。 3.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人类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有些商品和服务市场不能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则必须由政府系统通过本身的特殊运行机制来提供。因此,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公共需要是和私人需要相对应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的特征可从四方面来理解。 第二节财政概念 1.财政的基本含义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中文"财政"词汇从日本"进口",来自于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虽然在学术研究上还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把财政理解为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简略地概括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他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和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3. 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财政一词至今已经约定俗成应用了100多年,在中国财政改革中,近年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是"公共财政",并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命题,于是出现两词并用,而且对两个词赋予不同的涵义的现象,并由此引起一场学术争论。由于本书仍名之曰财政学,没有同时使用"公共财政"一词,因此,本书从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的译法、财政学的理论发展方向以及"公共财政"一词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区别进行了相应解释。 第三节财政职能 1. 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