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实现的条件: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将进入更高的社会文明形

态,实现对以财富为唯一追求目标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

两个必然,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必然规律,两个决不会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论出发阐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制约性的物质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②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商品生产被废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

③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实现按需分配: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未来社会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④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分工、三大差别以及解决的存在仅仅是同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⑤国家的专政职能消亡: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

⑥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

1)列宁晚年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①落后国家革命容易建设难,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②落后国家必须实现文化革命才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等方法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④要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⑤要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特别警惕和反对官僚主义复活、泛滥。

⑥要采取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战略,同时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颠覆。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

①关于落后俄国技术社会主义特殊性的理论及其局限性。

②关于单一的社会公有制思想。

③关于指令性计划经济理论和相应的经济体制。

④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⑤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

①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

②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③提出十大关系思想,即确定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矛盾。

a.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完全继承斯大林的观点。

b.在分配问题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观。从分配问题开始,逐步走向共产主义生活方式:

c.提出打过度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处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这个长的过渡时期始终存在着阶级斗争。

d.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

e.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认识,虽然他说过“价值规律施工大学校”,但总的来说,他対

商品生产排斥限度的态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总结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从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

的生产力发展及其趋向、矛盾演化方向和生产关系变革趋势等来揭示人类社会的最一般规律,并预测了整体人类社会的未来基本走向和基本特征。

巨大差异:其一是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预想的未来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不同;其二是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未来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不同;其三是现实社会主义与未来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等特征不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发展的性质和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继承了毛泽东现代化的一贯思想。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但这一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逻辑的起点,这是我们确定走中国现代化道路以及相关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在发展的目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在发展的任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任务。

在发展的模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在发展的战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我国曾经冒进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教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三步走战略思路。

在发展的理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摒弃了过去那种由政府主导的、以计划和统制为特征的片面发展,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观。

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背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主线。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当今时代特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第一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其最高层次;也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条活的灵魂,也是推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第二层: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本质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个方面辩证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目标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辩证统一。(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阐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4)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论:邓小平理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

第三层:邓小平理论的战略策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个战略基点,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战略基点,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三个战略基点,是三大历史任务,实现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社会主义模式应当而且必须多样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包括“三步

走”战略,先富后富与两个大局思想;(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中国的民主只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民主;(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战略的理论:包括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一国两制”和和平统一祖国的理论:“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种制度长期和平共处;(8)中国特色国防军队建设的理论:包括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a.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和理论基础:

a.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三个阶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首创于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发展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

b.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5个方面:(1)主题,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主线,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进一步深化;(3)立足点,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4)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5)历史任务,通过改革开放,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

1)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面临着发达国

家在综合国力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

2)国内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进入攻坚阶段。还面临着继续推进现

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艰巨任务。

3)执政党建设的迫切要求:首先,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陈腐意识的存在;其次,

党员干部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再次,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此外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的新老交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党的先进性是其核心内容。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

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

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4)“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基础条件。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与时俱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贡献: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怎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探索和认识。

a.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切认识到,任何政党都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都会遇到一个生存

或灭亡、成功或失败的问题。

b.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世纪之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一些

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c.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

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四、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1)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主要指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内涵是:一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

中心是发展的基础。二是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统一是发展的目标。

2)核心是以人为本:

a.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b.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c.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宗旨;

d.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a.科学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

全面进步。

b.科学发展是协调的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推进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

c.科学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发展要有连续性和持久性。以实现社会生态发展的可持续为前提,保证社

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目的是实现社会生活发展的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a.统筹兼顾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做到总览全局、统筹规划。二是,必须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

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c.“五个统筹”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

务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

1)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a.科学发展观在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内涵。第一,要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第二,要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统一。

b.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说明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科学发展观从思想发展论的高度,强调要实现上述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

一是,整体指向与个体指向的统一;二是人是手段与人是目的的统一。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1)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

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课题。

2)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浅入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

握社会主义本质及其要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展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伟大成果,它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世界文明成果兼容并收的开放性科学理论:

1)善于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

2)大胆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3)注意借鉴世界各类国家发展的检验教训。

六、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

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2.解放思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了。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创造,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始终的一根主线。这一理论体系中,任何一个重要理论原则与理论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4.解放思想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a.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

b.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c.从封建主义思想残余中解放出来。

2)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事实胜于雄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

3)历史科学发展观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解放思想的

产物,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需要依靠解放思想来提供保证。

七、立足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1.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

1)科学地判断国情是党的正确地制定自己的路线、纲领的前提和基础。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我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2)我国的实现国情。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决定的。一是,综合国力还不够强;二是人民生活还亟待提高;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五是政治体制不完善;六是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七是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待于加强。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未来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4)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教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国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有两层: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不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不是泛指而是特指,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

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十多亿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

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了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科技水平不高的状况同时存在。

现阶段我国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是由农业国家转变为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

工业化国家;由自然经济转化到市场经济程度高的历史阶段;由科学文化程度低的逐步转化到科学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多到全体人民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反“左”防右的思想武器。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

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1)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

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生产力。(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4)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决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在于我们党,首先在于县以上党政干部。

八、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1.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抉择:它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对亚洲和世界的未来也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2.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就是要不断打破陈旧体制机制的束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

又好又快的发展。通过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生产力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本质上说是对人的深刻全面解放。

3.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容许否定和抛弃

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为了兴利除弊,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4.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

1)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2)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

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九、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社会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认识: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提出的背景。

2)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遵循的原理。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积极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1)加强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

2)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3)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4)建设和谐社会,巩固社会的道德基础。

5)完善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

1.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2)搞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1)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任务: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主要障碍。

2)在深化改革开放进展缓慢,金融体制存在一定缺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错误观念,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科学水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争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快递对外开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十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1)按照中国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3)建立健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2)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十二、建设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化建设的目标: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2)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3)文化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3)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明晰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事业;

十三、加强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1)加强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加强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强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4)加强社会建设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1)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2)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1)确立公共服务理念,明晰政府职能:

2)健全社会体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十四、推进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1.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1)建设生态文明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

2)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3)建设生态文明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迫切需要。

2.我国生态文明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

1)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3.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1)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前提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3)创新制度是保障

十五、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1.中国和平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和平发展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选择

2)和平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

2.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政策: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3)秉持经济有为的国际责任观

4)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

5)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六、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3)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2.加强党的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联系:

2)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内在动力;

3)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政治保证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2)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

3)以改革的思路着力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百科名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且被反复提到多次的全新命题。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理论建设的全面总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新鲜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作出了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和社会文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四个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展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知识测试30题(百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知识测试30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B)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A.建党初期 B.改革开放新时期 C.新中国成立后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A)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想 3.(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以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保障和改善民生 C.大幅提高国内生产总值 4.(C)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解放思想 B.改革创新 C.改革开放 5.(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

系。 A.公平正义 B.一视同仁 C.人人平等 6.(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A.发展生产 B.强国富民 C.共同富裕 7.(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A.保障人权 B.社会和谐 C.社会稳定 8.(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所以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A.和平发展 B.合作共赢 C.追求和平 9.(C)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创新思维 B.坚持学习 C.解放思想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方方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3)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的理论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5)兼顾不同利益的理论 (6)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2、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 维护社会公平,就要建立起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保障的社会体系。从法律、制度、环境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 (1)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3)促进服务均等化 3、如何理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是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1)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改善民生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生发展奠定好基础。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的收入。 (3)社会政策要托底.从现有的国力财力出发,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障体系 4、如何全面推动社会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大局,营造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1)改进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造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城乡社会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 贺海兵农业水土工程6班1008280946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冷战的阴霾就要散开,意识形态的对抗被社会经济发展取代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经济社会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全球化以跟上时代步伐。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就我做出了“和谐即最美”的界定。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过大量的描绘。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按照唯物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是互为一体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于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与我们党以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答案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50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主题是() A改革B开放C发展D建设 答案:C 2、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 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A 3、()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科学发展、B社会和谐C科学发展、社会和谐D坚持改革答案:C 4、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A 主体 B 主题 C 主线 答案:B 5、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全体党员B统治阶级集团 C最广大人民群众D工人阶级 答案:C 6、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怎样发展和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 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B 7、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A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B 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A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D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答案:C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答案:C 11、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作者:————————————————————————————————日期: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专业: 姓名: 班级: 学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真实反映和高度凝练,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最新发展的理论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最系统的成果。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的理论表达便是“中国特色”,我对于中国特色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化的发展,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建立和发展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而结合我的学习和一些生活认知,我认为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现实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很强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本身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环境,应该有不同的认识。 为什么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原因就是各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让祖国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必要的选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我们的国家发展十分迅速。为了实现繁荣富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应丰富“特色”、发展“特色”,坚持发展、科学发展,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21:2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 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书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本书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1。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 ◆罗伊?麦德维杰夫著,王晓玉,姚强译.苏联的最后一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美)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3.1。 ◆(美)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10。 ◆郭文亮,杨菲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9。 ◆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4。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于幼军,黎元江著,社会主义500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6。 ◆(美)斯蒂格利茨著,周立群,韩亮,于文波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美)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人民出版社,2010.1。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1。 ◆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旳总体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1.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已经被社会发展实践所检验,但是,我国社会组织由于受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化色彩依然比较严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对立,也不适应我国社会建设的要求。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行政色彩将被逐渐打破,发挥空间进一步增大。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多数社会组织形式上独立的,实际上一般都挂靠政府或事业单位,其主要作用是服务政府而难以在社会建设中起到独立发声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中自治程度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政社不分、政社混同的传统机制。它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社会建设全方位控制和管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的职能己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政社不分的思维模式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破除,在经济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背景下,民众对于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二是定位逐渐清晰,功利化倾向进一步淡化。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公益性质。但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部分社会组织在履行社会建设的主体作用地位时,过于强调市场化却淡化了公益性质。尤其是在行业协会、医疗卫生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以盈利为目的的倾向尤为严重_。因此,社会组织在明确自身定位,行使自身使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社会组织应基于其自身的公益性,服务于社会。克服社会组织的趋利化倾向,关键之一就是要明确自身定位,不能违背服务社会的宗旨和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其社会建设主体地位的功能。 三是管理体制将会更加健全。目前由于我国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社会组织基本的登记注册手续缺乏,致使不少社会组织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应当看到,制度的不健全加大了社会组织实际功能有效发挥的成本,他们的很多实践活动受到了很多的制约或限制,因此,要破除这一问题就要从根本上破除社会组织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困境。 作为社会组织开展业务的主管部门其担负的行政管理职能界限应当明确,使得社会组织自身能够实现独立的运转,尤其是涉及人事、财务、运营等问题应给予社会组织足够的自我管理的权限。而相关主管部门同样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做好建章立制等服务监督工作,确保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性体系、阶级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基本理论问题及形成条件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基本理论问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心底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总结 (3)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4)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三、“三个代表”的内容及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及本质 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飞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体内容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四、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尤其是二者的区别 联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最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是实践的现实性的内在要求与体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是使思想和实际、主官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区别: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力,把思想认识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束缚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指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探索他的规律性,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从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要求不同:解放思想讲的是要不要,敢不敢冲破思想禁锢的问题,是从“破除” 的角度来谈的;实事求是讲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观点,态度问题,是从“确立” 的方面来谈的。 (2)判断不同:解放思想是价值判断,就是关于主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为最好的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理论发展的脉络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崭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重要组成部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面对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理论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整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得到了重大发展,十六大以后又得到了新的丰富。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反映在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以往三十年的经验教训,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年间已经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概括为十个“主要点”。这可以看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萌芽。 (2)、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实际上为这个理论体系设立了核心和主题,为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总方向、总目标、总思路。 (3)、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生产力标准理论,把以往九年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成果梳理为十二个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表明我们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一、推动了人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世界形势、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强调国家无论大小、富贫、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人民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管理,坚决反对国际社会中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应当为争取世界和平做出“非常伟大”的贡献;中国不称霸,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别国,同样尊重别国的平等地位。这些重要观点及其实践,无疑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生存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国两制”、

“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思想,更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已成为一些重要的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重要成员,在朝核问题等其他一系列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彼此提高了国家建设水平,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生态,使非西方世界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这些都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做出的贡献。 二、开辟了经济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北京模式”成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或西方人思维中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的背景下,我们的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业夜顺利结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对过去十年作出基本总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同时,还指出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经过了63年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国内环境风云变幻,但社会主义这面大旗依然屹立不倒,而且乘风破浪,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变得更加坚强。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国际国内问题,如:抗美援朝、中俄反

目、自然灾害、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冷战、苏东巨变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等。在这些浪潮中,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急剧减少,中国也逐渐从一个附属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一个独立是社会主义头号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这主要归功于坚持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党四代领带集体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形成。分别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中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中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虽然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但是这一理论基础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情况下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只有它们都得到了提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清醒的认识以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