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选择题的解题策略王思光

小学数学选择题的解题策略王思光
小学数学选择题的解题策略王思光

小学数学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选择题是各种考试当中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选择题可以加深我们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加强运算的准确度,提高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一般来说,选择题可供选择的答案比判断题更多,而且各种内容几乎都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选择题在练习或测验中出现得比较多,也比较灵活。要迅速准确地解答选择题,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直接法

根据题目的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把你得到的答案与供选择的几个答案对照,从中确定哪个是正确的。

【例1】2015年有()天。A.366 B.360 C.365 D.300

【分析】2015年是平年,由此可推算出正确答案365天,所以应选“C”。

【例2】2015年有()星期()天。A.51......1 B.52......2C.52 (1)

【分析】2015年是平年365天,由此可推算出正确答案365天÷7=52……1,所以应选“C”。

【例3】小红的房间地面长8米,宽3米,用边长2分米的地砖铺地,铺满需要()块地砖。A.60 B.600 C.1200

【分析】因为“地面面积÷地砖面积=块数”,所以,(1)地面面积=8×3×100=2400平方分米(2)地砖面积=2×2=4平方分米(3)2400÷4=600(块)由此可推算出正确答案600块,所以应选“B”。

【例4】小红的房间地面长8米,宽3米,用面积是2平方分米的地砖铺地,铺满需要()块地砖。A.60 B.600 C.1200

【分析】因为“地面面积÷地砖面积=块数”,所以,(1)地面面积=8×3×100=2400平方分米(2)地砖面积是2平方分米(3)2400÷2=1200(块)由此可推算出正确答案1200块,所以应选“C”。

二、举例法

有些题目我们可以随意举出适当的例子,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称为举例法。

【例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他的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A.2倍

B.4倍

C.6倍

【分析】这题可以根据题意随意列举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假设边长是3厘米,周长是3×4=12厘米,面积是3×3=9平方厘米。当边长3扩大2倍,也就是边长扩大成6厘米,周长就变成了6×4=24厘米,面积就变成了6×6=36平方厘米,周长12厘米到24厘米,是扩大2倍,面积由9平方厘米到36平方厘米,是扩大4倍。所以选择“A”、“B”。

【例6】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厘米,周长增加()。

A.4厘米

B.小于4厘米

C.大于4厘米

【分析】这题可以根据题意随意列举一个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4厘米,周长是(6+4)×2=20厘米,当长和宽各增加1厘米,周长是(6+1+4+1)×2=24厘米,周长20厘米到24厘米,周长增加了24-20=4厘米。所以选择“A”。

【例7】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2厘米,他的面积增加()。A.2平方厘米 B.4平方厘米 C.大于4平方厘米

【分析】这题可以根据题意随意列举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假设边长是3厘米,面积是3×3=9平方厘米。当边长3厘米增加2厘米,也就是3+2=5厘米,面积就变成了5×5=25平方厘米,面积由9平方厘米到25平方厘米,即25-9=16平方厘米。所以选择“C”。

三、排除法

通过推理、演算,逐一分析每个备选答案,把一些不合理、错误的答案一一排除,排除掉不符合题意的答案,这样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8】比2.5大,比9.4小的小数是()。A.2.3 B.7.5 C.9.5

【分析】对照题意,A 是比2.5小,C是比9.4大,应该排除,所以这道题应该选择“B ”。

【例9】学生课桌面积的大小是1.5()。A.米B.平方米C.平方厘米D、分米【分析】对照题意,A 、D是长度单位,应该排除,要从剩下的“B”或“C”中选择,学生课桌面积大小1.5平方厘米不符合实际,也应该排除,所以这道题应该选择“B ”平方米。

四、代入法

把供选择的几个答案分别代入题目检验,找出符合题意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10】要使28□÷4商末尾有0,□里可以填()。

A.3 B.6 C.5

【分析】本题可以用商末尾有0的规则的知识直接求出答案是比除数4小的数,0、1、2、3,所以应选“A”。

五、做图法

根据所给条件做出图来,便可一目了然,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几何题和应用题。

【例11】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用它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去的正方形是用长方形的宽当做正方形的边长,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是8 厘米,正方形周长是()厘米,正方形面积是()平方米。

A.8

B.12

C.32

D.64

【分析】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道题思考起来比较抽象,如果画出图来便可一目了然,(如图),周长=8×4=32厘米,面积=8×8=64平方厘米。就可以直接选中正确答案“C、D”。

【例12】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用它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是长方形,长方形周长是()厘米,长方形面积是()平方米。

A.24

B.12

C.32

D.64

【分析】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道题思考起来比较抽象,如果画出图来便可一目了然,(如图),剩下的长方形的宽仍可看作8厘米,长=12-8=4厘米,周长=(8+4)×2=24厘米,面积=8×4=32平方厘米。就可以选中正确答案“A、C”。

【例13】边长为2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平方米。

A.4

B.8

C.16 12

【分析】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道题思考起来比较抽象,如果画出图来便可一目了然,(如图)就可以直接选中正确答案“A”。

【精品】小学数学计算题专题八-小学计算综合(四)(含答案)

小学计算综合(四)一、口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0.025 × 999 × 2.8 × 40 ÷ 2.8 7-(2-2.3) 4.85×3 -3.6+6.15×3

0.025 × 999 × 2.8 × 40 ÷ 2.8 三、解方程或比例。

12-4x=2.4 1.2:7.8=0.4:x 【参考答案】: 一、【答案】: 10000 72 9.95 4 1.4 1213 25 78 275 23 274 9.24 20 1 211 36 0.008 7 21 76 36 0.8 301 0.1 5.77 2.9 13 89.91 54, 17,213,19,710,83,0.66,49,100,1 12 23 1013 二、

【解析】: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4/5=0.8原式得 0.25×0.8+0.025=0.2+0.025=0.225 【答案】:0.225 【易错提示】: 没有找到运算的关键点,直接相乘导致的计算错误。 【解析】: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11÷7=711,71×4=74 。所以原式得9.6-711+7 4然 后利用乘法结合律得9.6-(711-7 4 )=9.6-1=8.6。 【答案】:8.6 【易错提示】:直接运算导致的运算失误。 【解析】: 首先可以观察小括号内分数的分母7和5都是35的因数,可以直接进行约分,避免先通分在计算的繁琐,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得到 75×35+54×35+43=25+28+43=53+4 3 =53+0.75=53.75。 【答案】:53.75 【易错提示】: 运算顺序的掌握以及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运用。 【解析】: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22是11的2倍,34是17的2倍,运用乘法交换律可以得到22×115×(34×17 4 )=10×8=80. 【答案】:80 【易错提示】: 忽视运用乘法交换律直接相乘。 【解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原式得19+11-(2013+20 7 )=30-1=29 【答案】:29

最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步骤 防城区峒中镇小学韦达良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也说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简单的建模就是我们做的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25%~32%),所以如何解答好应用题是学习好数学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本文主要是由笔者平时教学中如何解决应用题的一些心得体会,从中总结了读(弄清题意)、分(应用题分类)、解(做出解答)三个步骤。通过以下所述,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解答应用题,使解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解决问题读分解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所占的比例很大,约为25%~32%,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几个家庭聚会用餐,习惯AA制,按人数分摊费用,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解决问题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其实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小学生通过学习,起到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 笔者认为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的训练,强化学生归类应用题的能力,并通过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基础上,迅速对所做的题目进行有效的分类,根据应用题各种类型题,对准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总结我多年的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心得,在常见的数学几种应用题中,得出解决应用题的以下步骤:读――分――解。现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应用题。 一、读 小学数学应用题上所谓的读,我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应用题是用语言表述的一类题型,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读题便成为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弄清题意是把不相关的语言精简掉,整理出有用的信息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理解。现在很多应用题不但考的是数学常识,还考查了语文的阅读能力,还有转化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数学的读看起来很简单,平时不太注意的去强调和有意识的去训练,造成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没有充分理解题目的基本含义,解题就没有方法可论,甚至是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有必要的加强读。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数学术语的实际含义;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容,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数学习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题目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变化,但在解答过程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建立对于数学问题的整体认知,逐渐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位好的数学教师,不仅会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面对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更高。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进行了分析论述,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鼓励猜想,通过发散思维解题 小学生的思维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猜想,通过猜想明确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的解题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意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自觉沟通数学知识的某种联系,构建数学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题途径,克服思维僵化,生搬硬套,解题呆板,运算繁琐等不良倾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是在思维过程中不受解决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寻找共性,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拓展。如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时,教师往往去尝试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等训练,较好地培养和锻炼了思维的发散性。例如,一题多问是以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后,课件出示:一本故事书有15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2/5,第二天看了全书3/10,?根据屏幕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接着学生?思考边回答,并在本子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二年级用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 二年级用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余数的妙用 本系列贡献者:[知识要点] 1.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余数要比除数小; 3.会解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 [范例解析] 例1如图1-1。把14个乒乓球平均分给三个班,每班分得几个?还余下几个? 解 14÷3 = 4余2 每班分得4个还余2个。 例2下面三个竖式,哪个对?哪个不对?为什么不对? 解第一个竖式不对,它的余数8比除数5还大,还可商1,即商应为8; 第二个竖式也不对,因商和除数的积不能大于被除数; 第三个竖式是对的,余数3小于除数5。 说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时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是: 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余数 = 除数×商 例3把11、12、13、14、15、16、17分别除以3时,各得哪些余数? 解 11÷3 = 3余2; 12÷3 = 4余0; 13÷3 = 4余1; 14÷3 = 4余2; 15÷3 = 5余0; 16÷3 = 5余1; 17÷3 = 5余2。 说明一串连续数除以同一个数,因为它们的余数小于除数,所以余数重复出现。 “余数”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不少的用处呢! 例4国庆节挂彩灯,用六种颜色的灯泡,按红、黄、蓝、白、绿、紫的次序装配,总共要装50只灯,每种颜色的灯泡各需要多少只? 解可以这样想,六种颜色的灯泡作为一组,50只灯泡可以分成 50÷6 = 8(组)余2(只) 于是,其中有四种颜色的灯泡各配8只,另两种颜色的灯泡各配9只。 例5今天是星期三,再过20天是星期几? 解今天是星期三,因为一个星期有7天,以星期一为星期的第一天计算,因已经过了3天。所以有 (20+3)÷7 = 3余2 即再过20天是星期二。 例6把4、7、18、2四个数填入下式的括号中。 ()÷() = ()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会: 一、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对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几种策略

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几种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国际的视野来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了二十多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生动活泼的、思考性的、现实的解决问题活动正在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教学编排中没有单独的单元对解决问题进行独立的教学,而是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所谓数学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态。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方法来处理的问题。学生必须先寻找一个方法,才能找找出答案。从心理过程中看到,指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存在冲突或差异。所谓解决问题,是指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移动或逼近的过程。 应用题千变万化,我们在教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除了学生要学会分析题目的解题思路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一些解题方法。接下来我就对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即:假设法、代换法、消去法、作图法、倒推法这五种解题方法在实际应用题中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假设法:假设法就是解应用题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所谓假设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相关问题作出某种假设,可以假设某两种量是同一种量,选择适当数量进行假设,这样就产生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找出不符合的原因求出一种量,再求出另一种量。还可以把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假设出来等这样就可以使题目的问题顺利解决。 例: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要采10个,雨天每天只采6个。一连几天中,它一共采了56个果子,平均每天采7个,请问这几天中有几天是晴天?有几天是雨天? 分析:根据平均每天的采集数量和采集的总蘑菇数,可以求出采集的天数,56÷7=8(天)。假设这8天都是晴天,可采10×8=80(个)蘑菇,这样比实际多80-56=24(个),这是因为一共晴天比一个雨天多采10-6=4(个),这样就可以求出雨天的天数,再求出晴天的天数。 也可以假设8天全部是雨天,应采6×8=48(个)比实际少56-48=8(个),这是因为一个雨天比一个晴天少采10-6=4(个),这样就可以求出晴天的天数,再求出雨天的天数。 解答方法一:假设都是晴天。 56÷7=8(天)(10×8-56)÷(10-6)=6(天)8-6=2(天) 方法二:假设都是雨天。 56÷7=8(天)(56-6×8)÷(10-6)=2(天)8-2=6(天) 答:这几天中有2天是晴天,有6天是雨天。 (二)代换法:代换法就是把题目中的两种数量转换成一种数量,从而找出解题的方法。有时候题目中有两个相关联的数量,但是这两个数量给解题带来不便,我们要从中找到两种数量的关系,把两种数量转换成一种数量,从而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方法。我们在转换两个数量时,要注意把一个数量转化为另一个数量,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去转化,这样就可以先解决一个数量,再解决另一个数量。 例:东东买了3个笔记本和6支圆珠笔,共付了10.5元,每个笔记本比每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数学习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题目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变化,但在解答过程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建立对于数学问题的整体认知,逐渐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位好的数学教师,不仅会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面对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更高。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进行了分析论述,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鼓励猜想,通过发散思维解题 小学生的思维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猜想,通过猜想明确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的解题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意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自觉沟通数学知识的某种联系,构建数学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题途径,克服思维僵化,生搬硬套,解题呆板,运算繁琐等不良倾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是在思维过程中不受解决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寻找共性,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拓展。如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时,教师往往去尝试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等训练,较好地培养和锻炼了思维的发散性。例如,一题多问是以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后,课件出示:一本故事书有15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2/5,第二天看了全书3/10,根据屏幕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接着学生思考边回答,并在本子上填空,然后指名学生板演。通过这个训练,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鼓励画图,通过数形结合解题

小学数学解题11种方法

小学数学是令很多孩子头疼的科目,其实,只要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学习过程就变得通透了。 多种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解题方法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叫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又分为: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客观现实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我们就可以采用形式思维的方式;客观存在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我们可以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形式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形式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 小学数学要培养孩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重点突出在:

(1)思维品质上,应该具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 (2)思维方法上,应该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 (3)思维要求上,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密。 (4)思维训练上,应该要求: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下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1、对照法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例1: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判断题: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2、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3: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计算题80以内×1位第81~100篇及答案

1、77×4= 2、78×6= 3、79×6= 4、72×6= 5、67×9= 6、68×9= 7、69×6= 8、76×6= 9、79×3=10、66×4=11、80×9=12、80×6=13、69×6=14、77×4=15、71×7=16、75×7=17、68×8=18、74×6=19、78×8=20、72×4=21、66×3=22、70×4=23、72×9=24、79×4=25、69×9=26、76×6=27、71×8=28、76×3=29、73×8=30、67×9=31、73×5=32、72×7=33、70×5=34、78×3=35、77×5=36、77×3=37、76×4=38、77×8=39、77×5=40、71×5=41、74×3=42、76×3=43、69×7=44、79×6=45、68×9=46、66×4=47、76×5=48、66×4=49、75×7=50、69×6=51、74×6=52、75×7=53、74×3=54、67×9=55、66×3=56、69×5=57、70×5=58、75×9=59、73×7=60、76×5=

1、67×9= 2、66×4= 3、76×5= 4、72×7= 5、76×4= 6、67×6= 7、79×6= 8、74×9= 9、73×9=10、77×9=11、73×8=12、66×7=13、73×7=14、69×9=15、72×8=16、76×7=17、67×7=18、78×6=19、69×7=20、69×5=21、74×6=22、67×6=23、73×8=24、76×4=25、74×7=26、68×6=27、74×8=28、76×8=29、75×4=30、80×8=31、79×8=32、71×5=33、77×6=34、68×4=35、73×3=36、71×4=37、78×7=38、70×6=39、76×5=40、77×8=41、80×6=42、72×7=43、71×8=44、71×5=45、71×3=46、76×4=47、71×7=48、68×3=49、74×5=50、77×6=51、73×7=52、66×9=53、79×8=54、69×4=55、73×8=56、66×5=57、68×4=58、69×5=59、76×5=60、66×3=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两类。 一、一般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只需依据生活经验或通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过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新知时,关键要在问题解决后向学生点明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时,关键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运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3.纯数学。纯数学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分析、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时,关键要在需解决的数学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 二、特殊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题策略来突破难点,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并顺利解决问题。 1.列表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信息资料复杂难明、信息

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它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过程;(2)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感受函数关系。 2.画图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2)画图前要理请数量关系;(3)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 3.替换的策略。这种策略较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把握替换的思路,提出假设并进行替换、分析替换后的数量关系;(2)掌握替换的方法,在题目中寻找可以进行替换的依据、表示替换的过程;(3)抓住替换的关键,明确什么替换什么、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4.转化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解决“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问题,它是“通过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颖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用价值,精心选择数学问题;(2)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把新问题、非常规问题分别转化成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鹤鸣山小学:佘莎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把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不够,问题解决就成为低年级数学学习的难点。要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策略: 一、理解题意是前提,如何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 低年级审题能力从“看图说话”开始培养。即从图中找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 在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看到主题图大部分孩子会说出3+1=4这个加法算式,但却不会完整的表述数学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看到的数学信息,小丑的左手有1个气球,右手有3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这样反复的说,反复的训练只到大部分孩子看到图的第一反映不是列出算式,而是找出相关数学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提出问题,这就是数学中的看图说话,也是看图编题,为以后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图示解题法在低年级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在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差,掌握的知识大部分是具体的,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才能对所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不可能所有的题目都用直观教具一一演示,而应该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 在一年级上册看图解决问题即大括号和问号的认识这一节课中,同样先让孩子们说信息提问题,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再把看到的信息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即把看图理解图意,说出图题意,再把图意用简单的图形符号表示出来,在画图中建立数学模型,开始渗透图示解题法。 具体形象思维是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用具体化、形象化的内容,借助学生熟悉的实物——直观教来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启发诱导学生抛开具体实物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一年级下册第12面。思考题我们一共有10个男生,老师让我们每2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一共要站进多少个女生?可以先把题目改成我们一共有5个男生,老师让我们每2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一共要站进多少个女生?先让几个学生上讲台站一站,再让孩子们画图理解,然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道题目。 三、数量关系是基础,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 小学低年级问题解决所涉及到的数量关系都是基本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50道经典应用题解题思路+模板

小学数学50道经典应用题解题思路+模板 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解题思路: 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 答题: 解:一把椅子的价钱: 288÷(10-1)=32(元) 一张桌子的价钱: 32×10=320(元) 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解题思路: 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 答题: 解:45+5×3=45+15=60(千克) 答:3箱梨重60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解题思路: 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答题: 解:4×2÷4=8÷4=2(千米) 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 4、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解题思路: 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答题: 解:0.6÷[13-(13+7)÷2]=0.6÷[13—20÷2]=0.6÷3=0.2(元)答:每支铅笔0.2元。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小学数学计算题50以内加法第91-100篇及答案

1、19+13= 2、27+16= 3、19+19= 4、21+20= 5、16+20= 6、24+15= 7、25+21= 8、20+21= 9、22+19=10、29+16=11、17+13=12、24+16=13、26+17=14、16+14=15、20+21=16、24+17=17、22+21=18、17+21=19、22+14=20、24+14=21、18+13=22、27+18=23、28+14=24、28+19=25、26+18=26、17+18=27、26+16=28、27+21=29、28+19=30、29+17=31、16+20=32、25+13=33、28+17=34、29+14=35、25+18=36、27+19=37、26+14=38、24+16=39、24+16=40、25+14=41、28+21=42、16+18=43、20+20=44、23+21=45、26+15=46、19+21=47、24+16=48、29+13=49、29+16=50、28+14=51、28+16=52、18+14=53、18+13=54、24+21=55、23+20=56、26+21=57、22+18=58、22+16=59、27+20=60、16+13=

1、22+13= 2、21+18= 3、26+19= 4、16+20= 5、24+16= 6、20+18= 7、29+19= 8、29+15= 9、16+16=10、22+18=11、22+21=12、19+17=13、20+13=14、16+16=15、28+18=16、20+21=17、28+14=18、18+21=19、16+18=20、26+14=21、24+21=22、26+19=23、22+14=24、29+15=25、19+17=26、21+20=27、27+20=28、25+20=29、29+20=30、20+13=31、20+14=32、20+21=33、26+17=34、28+13=35、21+18=36、25+13=37、29+19=38、27+14=39、17+16=40、17+14=41、16+13=42、29+15=43、25+16=44、21+17=45、25+20=46、24+13=47、28+19=48、17+13=49、20+19=50、16+21=51、26+20=52、29+13=53、17+17=54、18+21=55、28+17=56、22+16=57、27+20=58、28+21=59、29+21=60、23+13=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的表述 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指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索,综合运用已有信息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对解决问题的定位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与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即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找出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关系,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获得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背景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对于在现实情景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就更无从谈起了。数学《课标》中对“解决问题”也作了具体的阐述:要求学生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课标》要求,我们提出了此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习得与形成过程的一般规律与科学根据,探究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和手段。 根据上述构思,课题酝酿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1、为什么要学习策略?关于“策略”的教学,课程标准是怎样要求的? 2、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常用的策略?第一学段(1-3年级)有无策略教学的任务?需渗透哪些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怎样的?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是经过思维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具有较强的价值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和掌握,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是举足轻重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指导的一些尝试探索。 一、 工具法 工具法就是狠抓学生对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性质、定律、公式、数量关系、计算法则等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工具性的知识要让学生理解吃透。比如: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学生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应用这类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李红每分跳168下,陈亮跳的是李红的87,王伟跳的是陈亮的76。王伟每分钟跳多少下? 学生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很快就知道了要求王伟每分钟跳的,先要求出陈亮跳的。求陈亮跳的,就是求168下的87, 算式为:168×87=147(下),求王伟跳的就是求147下的7 6,

算式为:147×76=126(下) 又例如:水果店运来苹果20筐,运来梨的筐数是苹果的41,又是桔子筐数的95.运来桔子多少筐? 学生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苹果筐数的41=桔子筐数的9 5 ,根据分数 乘法的意义,把等量关系变为:苹果筐数×41=桔子筐数×9 5,根据题里告诉的苹果20筐,等量关系变为:20×41=桔子筐数×9 5,要求桔子的筐数,就设桔子筐数为X,这样就列出方程: 95X=20×41,求出方程的解,问题就解决了。 又如: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C 长=(a+b )×2、C 正=4a 、 C 圆=2×3.14×r 或C 圆=3.14×d 、S 长=ab 、S 正=a 2 、S 平=ah 、 S 三= ah ÷2、S 梯=(a+b )h ÷2、S 圆=3.14R 2、 S 环=S 外圆-S 内圆=3.14(R 2-r 2)等。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公式,能大大得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是70厘米。小强骑这辆自行车通过一座1000米长的大桥,如果车轮平均每分钟转100周,大约几分钟能通过?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时间,就要知道路程与速度。路程题里直接告诉的,是1000米。速度题里没有直接告诉,就要先求速度,根据题里的信息,这辆自行车的车轮平均每分钟转100周,那么就要先求车轮1周转的米数,也就是求车轮这个圆的周长:3.14×70=219.8(厘米),这样就能求车轮的速度:219.8×100=21980(厘米)=219.8(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大全300道 人教版(含解析)

五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大全300道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循环小数8.1818……的循环节是() A. 18 B. 181 C. 818 2.下列各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A. 43.5÷5.06 B. 100.6÷9.7 C. 3.65×4.5 3.爸爸给小明新买了12个羽毛球,花费了19.4元,那么1个大约()元。 A. 1.6 B. 1.65 C. 1.62 4.商是循环小数的算式是()。 A. 7.8÷1.6 B. 15÷12 C. 8÷6 D. 5.4÷0.18 5.6.33636…用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表示是() A. B. C. 二、判断题 6.两个数相除,除不尽时,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7.判断对错. 0.757575是循环小数. 8.26.653653是循环小数。 9.1.1414141是纯循环小数。 10.8÷0.012=8000÷12。 三、填空题 11.一个数的4倍是3.6,求这个数,列式为________ 12.计算: (1)704÷0.8=________ (2)490÷0.7=________ 13.用简便方法计算 2.38÷2.5÷0.4 =2.38÷________ =________ 14.直接写得数 0.75÷15=________ 3.2+1.68=________ 7.5-(2.5+3.8)=________ ×5.6=________ 8.1- =________ × =________ 0.375×4=________ ÷ =________ 15.填上适当的数. 0.78÷0.13=________÷13=________

8.4÷0.12=84÷_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 6.25÷2.5=________÷25=________ 0.45÷0.5=45÷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 四、计算题 16.直接写出得数。 1.4×1= 6.2-2= 0.68×1000= 25÷0.1= 63÷9= 65÷1000= 7.2÷0.8= 44.3+55.7= 17.直接写出得数。 8.1+0.9= 0.2×0.4= 9.1÷0.7= 1.2×0.99×8= 3.57-0.7= 4.5÷0.45= 3.8×0.1= 3.8×8.2+3.8×1.8= 五、解答题 18.牛奶每瓶2.3元,妈妈给了明明36元去买牛奶。明明可以买多少瓶牛奶? 六、综合题 19.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水1.8千克,请计算: (1)一年(按365 天计算)浪费多少千克水? (2)把这些水分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15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解答】小数部分“18”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循环节就是18. 故答案为:A 【分析】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重复出现的无限小数叫循环小数.其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循环节. 2.【答案】C 【解析】【解答】解:43.5÷5.06≈8.60 100.6÷9.7≈10.37 3.65× 4.5≈16.43 因为16.43>10.37>8.60, 所以得数最大的是选项C. 故选:C. 【分析】先根据小数乘除法运算的计算法则求出算式的结果,再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可求解. 3.【答案】C 【解析】【解答】19.4÷12≈1.62(元)

小学数学提高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提高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武安市北关小学王艳敏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在《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