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康复心理学所有课件整理

目前康复心理学所有课件整理
目前康复心理学所有课件整理

第一讲绪论

主要内容: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康复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治疗

心理学:斯芬克斯之吻:人,认识你自己;大英百科全书的注解;俄狄浦斯情结。Psyche—灵魂之神。爱,灵魂与心理

心理学的发展

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

19世纪中叶,开始引入实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的韦伯,研究出著名的韦伯定律(感觉阈限定律)。

1879年,德国的冯特(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是这一学科成为科学的转折点.其后的一百多年,心理学门派纷争及高度发展,学科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康复心理学:医学的分类;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康复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治疗的概念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称精神治疗,不同学者由于其理论取向和实践领域不同,对此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定义。

美国的精神科医师沃尔培格(LR. Wolberger)认为,心理治疗是针对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一位经专门训练的人员以慎重认真的态度与病人建立一种职业性的联系,以消除、矫正或缓解现有的症状,调节异常的行为模式,促进积极的人格成长和发展。

英国的艾森克提出了心理治疗的六个标准:

①这是一种在两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一种持续的人际关系;

②其中参与者之一具有特殊的经验并受过专门的训练;

③其中的另一个或多个参与者是由于对自己的情绪或人际适应感到不满意才加入这种关系;

④所应用的方法实际上是心理学的原则,包括解释、暗示以及说明等机制;

⑤治疗的程序是根据心理障碍的一般理论,以及某一病人的障碍的特殊起因而建立起来的;

⑥治疗过程的目的就是改善病人的问题,他们也正是因为有问题才前来寻求帮助的。

心理治疗或称精神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我国的《黄帝内经》中曾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所以医者要对病人“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长期以来,祖国医学认为任何治疗均应从“治神入手",并以“治神为本"。

西方心理治疗的简史:在西方,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就已经使用暗示疗法来治疗疾病。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流行麦斯麦(Mesmer, FA)的催眠疗法。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Freud, S)首创的精神分析法也得到广泛的传播。

我国现代心理治疗发展

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前半叶,当时仅限于精神病学领域,又由于主要沿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与方法。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心理治疗工作者李心元等对神经衰弱的心理治疗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悟践心理疗法"。

我国学者钟友彬结合中国实际创造了中国式的心理分析法,也称“认知领悟疗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湖南医科大学张亚林等在90年代提出的“道家心理治疗",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经济上较发达的国家,心理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其特征有三:

①从业人员多:澳大利亚每4千人之中就有1人从事心理学的工作,美国则达到每1/2000人。

②机构设置多: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医院、社区、学校等部门均设立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机构。③专业化程度高:针对不同人群,或针对不同学派、理论。

心理咨询与治疗将会成为中国21世纪的一个热门行业:健康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医疗的发展;脑科学的研究;

心理治疗的性质:心理治疗要完成对人的思维、行为以至人格的改造与纠正,其治疗过程是不同传统的医学治疗的。

自主性: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帮助病人自己改变自己。是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是一种伙伴或同盟的关系。

学习性:个体的情感、认知以及行为都是个体过去生活经历的产物。

心理治疗的区分

心理治疗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心理治疗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点是都是做人的工作。此外相互间有包容,即思想政治工作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治疗中要涉及人生的价值观。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异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相同点在于:其理论与方法是相同的;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不能完全分开;既使有差异,也是非本质的。

适应证

心理治疗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与心理的许多疾病与问题。其最常应用在:神经症、儿童与成人的行为障碍,包括性心理障碍;应激或挫折后的情绪反应;重型精神病的恢复期,心身疾病的辅助治疗;学习问题;个性问题;以及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等。

心理治疗的分类

心理治疗的种类及实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依据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与治疗实施要点,可分为分析型心理治疗、认知型心理治疗、支持型心理治疗、行为型心理治疗、人际关系型心理治疗等诸多种类。

按照心理治疗进行的方式,又可分为个人心理治疗、夫妻治疗、家庭治疗、集体治疗等。按进行的时间长短,则可分为长期心理治疗、短期与限期心理治疗等。

分析型:其特点在于探求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何受自己童年期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潜意识,经过内心的分析,理解自己的内心动机,特别是潜意识中存在的症结,经领悟理解以改善自己的行为。

认知型:又称认知治疗。其主要理论认为:个体对已、对人、对事的看法及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情绪和行为。其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的心理与行为,常是由于不正确的或扭曲的认知而产生的,如果更改或修正这些不正确或扭曲的认知,则可改善其心理和行为。所以,其治疗的重点在于矫正其对人、事错误的及扭曲的认知。

行为型:其理论根据是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型条件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这两种理论都认为:人的任何行为,经过适当的奖励或惩罚,都可获得改进。

人际关系型: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这样一种特殊角度来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现象的,它认为人的所思所想、所做行为都脱离不了人与人的关系。其治疗的重点是如何改善不妥当的、有困难的人际关系。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支持型:心理医生无论选择任何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都不可能不用支持型心理治疗。

所谓支持型心理治疗,是强调施治者应理解病人的处境,并且以此为依据用语言、行为等各种方式支持病人。一方面发挥病人自己潜在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方面运用病人周围的环境优势系统来改替病人目前的困境,特别是当病人心理焦虑或抑郁时,施治者更要尽量支持病人,同时还应调动其家属或同事对病的支持,以减轻病人的心理困境与症状。

心理治疗关系

治疗关系(therapeutic relation):是指医患之间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使治疗顺利

进行并最终使求助者获得最大利益的特殊人际关系。

“许多用心良苦的咨询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在这些咨询过程中,从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咨询关系”——罗杰斯

心理治疗关系(cont.)

心理治疗者与求助者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利用建立在这种良好关系上的人际相互作用,解决双方之间阻碍治疗顺利进行的和取得疗效的各种问题。——许又新

求助者如何与医务人员建立关系,是治疗师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一把钥匙;反过来,治疗者如何与求助者建立关系,是他能否有效的制造治疗性变化的一个关键;如何将治疗师自己变成人际关系系统中的促变剂,是操作性技术的核心问题。——赵旭东

治疗关系的基本特征

治疗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但又有其特殊的地方。

独特性;

治疗关系不是建立在社会交往立场上的,它完全是在特定治疗场景中出现、隐蔽的、具有保密性的特殊关系。——帕森特

治疗关系的基本特征(cont.)

客观中立性:这是心理治疗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也是对治疗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非批评性:批评和教训只能引起患者的反感,甚至敌意,破坏治疗关系。尤其是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患者。

不包办、代替:即治疗者不做替代抉择。

有节制的亲密性:注意彼此之间关系的位置。

建设性:关系发展的方向。

建立、维持治疗关系

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治疗关系的建立、维持、发展、终结的过程,所以建立、维持治疗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建立的途径包括:接受、理解、尊重与温暖、投情、积极关注、真诚可信。

接受:无论性别、年龄、容貌、衣着、职业、地位以及个性如何,治疗者都需要无条件的积极接纳。

注意分析自己的负性情绪

理解:准确把握患者描述的感受及态度。

客观标志:治疗师应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的描述出来患者的话,并得到患者的认可。

具体化(concreteness),即在交谈的过程中,治疗者要在笼统模糊的表述中,找出事物的特殊性,明确事物的具体细节,使重要的、具体的事实及情感得以澄清。

尊重与温暖(respect and warmth)

尊重是治疗师能够容忍和接受求助者与自己的不同,把他当成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来对待。

温暖是治疗对求助者的一种主观态度的体现,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关心同情求助者的真是境况。

投情:又称为共情(empathy),神入,或感情移入等。

依照罗杰斯的观点:一个人所具有能够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

如何进入投情

治疗者从求助者内心的参照系出发。设身处地的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

用言语准确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体验的理解;

引导求助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

积极关注(positive regard):是一种投情的态度是指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求助者,着眼于他们的长处,有选择的突出求助者言语及行为中积极的方面,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因素。

真诚可信(genuineness and authenticity):就是治疗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开诚布公的与求助者交谈,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对求助者假装演示。

心理治疗中的阻力:阻力(resistance):心理治疗过程中,求助者表面上合作,实际上都在有意无意的作出抵抗,不愿甚至反对消除症状,不愿意他们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阻力。

心理治疗成果与否,关键取决于阻力的大小和阻力的成功克服。

阻力的表现形式:对待会谈时间表示消极;把话题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回避问题;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阻力产生的原因:阻力来自于成长中的痛苦。开始新行为的压力;旧行为消除和结束的遗憾和痛苦。

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所谓的功能失调性行为是指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导致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最终行为固定。该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要的空白,或者掩盖了更深层的心理矛盾或冲突。

阻力产生的原因(cont.)

阻力来自对抗治疗或治疗者的动机。

有些患者本身不愿意来治疗,是受家人所迫,或者作为搪塞家人的手段;

有些患者接受治疗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问题,为自己的错误,甚至罪行开脱。

其他目的

克服阻力: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治疗者不断克服阻力,深化求助者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向着治疗的目标一步步迈进的过程。良好治疗关系的营造,是克服阻力的前提;对阻力的恰当分析和解释,是克服阻力的基本手段。

心理治疗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治疗环境的设置;

求助者因素:现实处境;求助者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

治疗师因素: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格特点和人生阅历、道德品质。

心理治疗室的布置

心理治疗室应设在安静、方便易找、有安全感的地方。

房间的大小:心理治疗的房间以6-8平米为宜。房间太小使人有压迫感,太大让人缺少安全感,也不利于形成治疗师和求助者间的紧密感。

风格:心理治疗室应该给人温馨、舒适、简洁,以及家的感觉,使求助者可以很好的放松。治疗室的色彩以淡雅为主,光线适中,同时不宜有较多的摆放。

家具:治疗室应配有沙发、茶几或桌椅。也可以有书架等。沙发要成90度摆放,茶几或桌子应放在沙发或椅子交叉位置的后面。

配备的物品:纸巾、水。

装饰:治疗室可以用艺术画、绿色植物、工艺品等装饰,但不宜过多显得杂乱。

儿童治疗室的特殊布置:儿童心理治疗室应有特殊布置:体现儿童特点,可以多色彩和多的装饰;配有儿童玩的玩具或游戏治疗用卡通人物或玩具等;与儿童谈话用的桌椅应使用儿童桌椅,真正体现对孩子们的关怀。

心理治疗发生作用的机制:温暖和信赖的人际关系;保证和支持;理解和领悟;对适应性反应的强化;宣泄

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

问题探索阶段:了解问题行为的表现、病因

分析认识阶段:通过测量和记录、功能分析等手段

治疗行动阶段:选择具体治疗方法、指导并开展

疗效评价阶段:经过一定的过程,要及时评估疗效,

结束巩固阶段

治疗效果评定:治疗者:传统做法,往往不客观;求助者:最具发言权,但有偏倚。

哈罗-古德拜效应(hello-goodbye effect):一些患者开始接触时,倾向于夸大自己的问题或病情,以获取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治疗结束时,夸大治疗效果,一则表示对治疗师的感谢,二来希望自己的时间、金钱没有白费。

其他:家属或不知情的人。

评定的内容与方法

评定内容:有效性:是否改善问题,改善是否持久。不良结果:是否恶化或引发新的问题效率:成本效益分析。

评定方法:利用各种原始记录,患者及家属反映,以及一些实验设计等。

心理治疗的实施过程

基本接触:求助者是否对治疗者产生基本信任,形成基本好感,是这一阶段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评估与诊断:面诊技巧;面诊内容;诊断依据。

治疗目标

解除病人的症状: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求治者在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或帮助解决其无法自己解决的心理冲突。提供心理支持;重塑人格系统:心理治疗的长期目标。心理治疗的预约

在接受心理治疗之前应有预约。预约可以通过电话和面谈两种方式进行。预约时工作人员应向求助者介绍提供心理治疗服务的时间以及机构里的心理治疗师的基本情况,以供求助者选择治疗师和适合的接受心理治疗时间。预约时应简单填写情况表。如果是面谈预约,同时可以签署心理治疗协议。

心理治疗的频率:心理治疗的频率一般是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的治疗时间。如果是住院病人或者求助者有充裕的时间,根据治疗需要可以每周2-3次进行治疗。原则上心理治疗的频率要根据治疗的需要,通过治疗师与求助者共同协商而定。

心理治疗协议的签署:签署治疗协议的目的:治疗协议是为了保障求助者的利益,特别是确保保密原则的实行。同时也保护治疗师的利益。如果出现因为心理治疗而发生的纠纷,治疗协议是处理纠纷的重要依据。

治疗协议是求助者与求助的机构治疗之间的协议。协议应在治疗正式开始前签署。如果治疗过程中需要录音、录像等,要争得求助者的同意,专门签署有关协议。

协议的主要内容:介绍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范围。心理治疗的原则,特别是保密原则。治疗师的权利与义务。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签字

治疗目标的要求

治疗目标应该具体:“如何成为好男人?”怎样做才能表现出诚意?

治疗目标应切实可行:依据被治疗者的潜力、水平、文化程度等、。治疗目标应该分出轻重缓急。

心理治疗的督导训练

心理治疗的督导:是指心理治疗者在独立完成心理治疗工作之前,在实践治疗中接受资深专业心理治疗者指导、监督的过程。

心理督导的内容:对诊断和会谈技巧的督导;对个案材料驾驭、分析的督导;对医患关系的

督导;对治疗策略实施的督导;对治疗变化分析的督导;对治疗时机把握的督导。

认知治疗

参考书目:

1、徐俊冕,季建林著,认知心理治疗,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8,贵阳.

2 钟友彬著,认知领悟疗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8,贵阳.

3、Judith S. Beck著,翟书涛等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北京.

1、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发现------

狗的情绪“转移”实验:①前期实验----建立声音与恐惧情绪的条件反射,先给狗电击,狗遭受电击时会产生恐惧反应。然后在电击同时伴随高频声音。实验假:狗会学到将声音与电击联系起来,听到声音就会出现遭受电击时的恐惧反应,建立声音与恐惧的条件反射。

②后期实验----了解狗的情绪是否“转移”:在狗建立了条件反射后,将狗放入特殊的可以通电或产生高频声音的箱子。分别对实验狗和对照狗给予声音或电击,看实验狗是否对声音产生恐惧和逃跑反应。

实验假设:对照组的狗遭受电击时,立即产生恐惧和逃跑反应。听到声音时,没有恐惧和逃跑反应。实验组的狗:遭受电击时,立即产生恐惧和逃跑反应。听到声音时,也会产生恐惧和逃跑反应。

狗会学到将声音与电击联系起来,建立声音与恐惧的条件反射。如果这样,说明情绪学习可以转移到不同情境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人们开始不理解实验组的狗在遭受电击时不逃跑现象,只认为这是阻碍实验的不正常现象。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指出这些现象后深层的原因。

在实验早期,由于实验狗在遭受电击时,不论怎样挣扎反应,都无法逃脱或使电击停止,因此,狗意识到无论它做什么都没有用,也就不再做什么,学会了无助。

那么人呢?实验室发现的动物无助模式适用于人类吗?能否利用这个模式预测人类的悲观行为?能否利用这个模式预防和改变人类的悲观行为?

2、日籍学者广仁以人为对象的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将研究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实验对照组,接受噪音刺激。但可以通过操作开关,控制噪音。

第二组为实验控制组,接受噪音刺激。可以操作开关,但没有用,无法控制噪音。

第三组为空白对照组。

实验假设:第一组将学会控制噪音,在新环境会同样反应。第二组将学会无助行为,在新环境不会去控制噪音。第三组虽然没有学会控制噪音,但在新环境会作出反应,尝试控制噪音。实验发现:第一组学会控制噪音,在新环境同样反应。

第二组三分之二的人学会无助行为,在新环境不去控制噪音,忍受刺激。

第三组多数人在新环境作出反应,尝试控制噪音;十分之一的人不去控制噪音,忍受刺激。结论习得性无助模式适用于人类。

3、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意义

当遭遇挫折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乐观与悲观。为什么有人乐观,而有人悲观?乐观与悲观在于人们对恶劣情境的解释习惯和解释形态。悲观与习惯性的思考方式有关,是你在童年期或青年期即养成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即习得性无助。既然悲观与思考方式有关,也就可以通过改变思考方式来战胜悲观。各种认知治疗理论的共同点和提示共同点人的认知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认知偏差,如“非理性信念”、“错误的认知加工”、“消极的内部语言”、“习得性无助”等是心理障碍发生的主要因素。

提示:治疗关键是改变认知,包括信念、态度、思维方式和内部语言。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或重建不良认知为目标的一类心理疗法。

(不良认知: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想法,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自我挫败行为(self-defeating behavior))

认知治疗基本过程:寻找不良认知→改变不良认知→新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的好转→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认知治疗的应用技术

一、认知技术 1、认识思维与情感行为之间的联系 2、认识非理性信念和错误思维 3、改变非理性信念4、假设检验5、积极的自我对话6、多栏笔记 7、其它,如苏格拉底式对话,指导发现法和利弊分析法等。

1、认识思维与情感行为之间的联系:环境、事件如考试不理想←→思维、信念失败、失败者←→情绪反应如悲观失望←→行为表现退缩、放弃努力←→环境、事件如考试不理想

评价自动思维

1、证据是什么?(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2、有没有不同的解释?

3、会发生什么?(最坏会发生什么?我能承受得住吗? 最理想的结局会是什么?)

4、思维的影响是什么?(我相信这个自动思维结果会怎样?改变我的想法结果会怎样?)

5、我该做些什么?

6、如果我的一个朋友遇到这同样的情况,我会怎样跟他讲?

例如,患者诉说他发现同学(同事、战友)对他有意见,不喜欢他。感到很不开心。

1、证据是什么?)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T:“您为什么认为他不喜欢你? P:“因为今天他看到我没有打招呼。”

T:“还有什么吗? P:“没有了。”

T:“那么,有什么可以说明他并没有不喜欢你呢? P:“不太清楚。”

T:“他说过什么或做过什么表明他对你还是不错的?

P:“他平时对我没有恶意,态度比较友好,我们可以交流一些想法。”

例如,患者诉说他发现同学(同事、战友)对他有意见,不喜欢他。感到很不开心。

2、有没有不同的解释?

T:“今天他不打招呼有没有其它解释,并不是真的不喜欢你? P:“不知道。” T:“有没有其它原因,例如他自己心情不好?

P:“有可能,也可能他在想别的事,没在意我。他对别人也会这样。”

例如,患者诉说他发现同学(同事、战友)对他有意见,不喜欢他。感到很不开心。

4、思维的影响是什么?(我相信这个自动思维结果会怎样?改变我的想法结果会怎样?)T “您认为他不喜欢您,这种想法的结果是什么? P:“结果是我很伤心,可能我会疏远他。”

T:“如果您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又会怎样呢? P:“我会感觉好些的。”

例如,患者诉说他发现同学(同事、战友)对他有意见,不喜欢他。感到很不开心。

5、我该做些什么?

6、如果我的一个朋友遇到这同样的情况,我会怎样跟他讲?

T: “那么针对这一处境您觉得该做些什么呢? P:“呃……我不明白您的意思。”

T:“昨天发生这件事后您有没有疏远过他。” P:“我想是的,今天中午我见到他时就没有和她说话

T:“就是说今天早晨您还是认为原来的想法正确,并依此采取了行动,你是否可以改变

看法,并且采取一些行动呢?”

P:“他可能是无意见的。我可以主动和他说些话,表现得友善一些。”

治疗师可以和患者设计一些对话,与他进行角色扮演等。

2、认识错误思维和非理性信念

绝对化思维:(all or-nothing thinking ) 又称黑白分明,极端化或对立分割性思维:用两分法看待事物而不是将事物看作一个连续体。非此即彼。例如:不成功便意味着失败。还有追求十全十美,期望过高的特点。

灾难化思维:(catastrophizing)消极地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它可能的结局。例如:我一定会彻底失败的。

打折扣思维:(disqualifying or discounting the positive):毫无理由地否认自己的积极经历、能力和成就。例如:虽然那项计划我完成得不错,但那并不意味着我很有能力,我只是运气好而已。

情绪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因为感觉很强烈就认为(相信)某件事合乎现实,无视或轻视反面的证据。例如: (尽管工作中很出色) 觉得自己是很不成功的。

乱贴标签(1abeling):给自己或别人贴上固定的标签,不顾实际情况下结论。例如:我是个失败者,他也不是好东西。

扩大化/最小化:(magnification/minimization):在评价自身,他人或—件事时不合理地夸大消极面和/或缩小积极面。例如:得了个中等说明我多么不足;得了高分并不说明我聪明。

精神过滤:(mental filter ) 也称选择性注意。不看整体,或将注意力集中于消极的细节上。例如:考试中得了—个低分,这说明我学得糟透了。(虽然他也有几个高分)度人之心:(mind reading):坚信自己懂得别人的心思,而不考虑其他可能性。例如:他肯定是认为我不行,看不起我。

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超出现实或事实范围得出过分的消极结论。例如:我得罪了某领导,一切全完了。

管状视力:(tunnel vision):只看事物的消极方面。例如: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没有任何前途。

3、改变极端或非理性的信念

例:我努力工作了,就应该获得成功。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

现实的信念:一个人无法保证事事都能成功。努力并不等于成功,而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观!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完全适应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态度来适应一切的环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会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4、检验错误假设

错误假设例:我一事无成。我是失败者。别人都看不起我。我没有用了。我完了。

对策:列举支持与不支持的证据。实践活动检验

5、积极的自我对话

针对自己的消极思想,提出积极的想法。如下面例子所示:

6、利弊分析:针对自己的内心冲突,进行利弊分析。受了某人的气,想要报复或揍他。

请大家一起来分析

仇恨袋

这是大学毕业临走时前来为我们送行的老师给我们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有个袋子似的东西挡在路上。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与他作对。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动它,它便小如当初,你和它较劲,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老师讲完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即将走上社会,难免与别人产生摩擦误会甚至仇恨,但别忘了在自己的仇恨袋里装满宽容,那样你们就会少一分阻碍,多一分成功的机遇。否则,你们将会永远被挡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直至筋疲力尽。”

7、多栏笔记法

二、行为技术1、日常活动计划和等级任务安排2、掌握和愉快评估技术 3、教练技术

4、其它行为技术,如示范,角色扮演等

1、日常活动计划与等级任务安排:治疗者与患者协商合作,安排患者能完成的一些活动,每天每小时都有计划和任务。应用化整为零的策略,让患者循序渐进,逐步完成若干力所能及的小任务,最后实现完成大任务的目的。(人生策略例)这项技术既可充实和有效利用患者的时间,让其心里踏实,又可改变患者的心境。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一只蜡烛!人与其消极地去改掉一种习惯,不如积极地去养成某种习惯。

赫尔泰

2. M和P技术:与等级任务安排和日常活动计划结合应用。在完成任务前后评价困难程度和愉快程度。(无用和学不了外语例)

M技术毫不困难01234非常困难

P技术毫无愉快01234非常愉快

面对挫折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1通过工作学习或一些其他活动解脱。2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3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7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8向亲戚朋友或同学寻求建议。13试图休息或休假,暂时把问题(烦恼)抛开。14通过吸烟、喝酒、服药和吃东西来解除烦恼。17依靠别人解决问题。19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

第四节治疗过程

1、治疗师要做些什么?怎样做?

2、病人要做做些什么?怎样做?

1、治疗师要做些什么?怎样做?

建立良好信赖合作关系:治疗师应表示对患者的尊重,无条件接纳,表示他关心和重视患者的问题;愿意与患者合作,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并使患者学会自助。了解患者的主要问题:通过评估(观察、会谈和测验等)了解患者的问题核心?什么事使他困惑或痛苦?等等。是否适合进行治疗?

观察和晤谈的内容

1、观察内容:仪表和行为、言语和沟通过程。思想内容。感觉和认识功能情绪。洞

悉和判断

2、最初晤谈:问候和关心来访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了解有关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向来访者介绍有关就诊的知识,让其了解以后所要进行的一些步骤和手续

3、收集个案情况的晤谈一般资料如职业和文化程度。寻找帮助的问题和原因。婚恋

或家庭情况。生长情况和健康情况。个人嗜好。工作情况和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

4、诊断性晤谈:重点是症状,按精神状况检查提纲进行:有无感知觉障碍如幻觉。

有无智力和思维过程障碍如妄想?有无注意力和定向力障碍有无情绪高涨或低落。

有无异常行为表现。有无自知力

1、治疗师要做些什么?怎样做?

建立良好信赖合作关系,了解患者的主要问题,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的模式(如采用“ABC”理论中应用的案例说明思维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和治疗原则。)→批评,我不行

被看不起、不公正、有道理。内疚不安、焦虑难过、愤怒不平、坦然面对

用被批评时的反应说明思维与情绪和行为间的联系

反映感受(Reflection Feeling)

开始时,治疗师与当事人谈及他的情绪困扰,反映他的感受,直至当事人明白,非理性信念是情绪问题的根源。例:

当事人:[我最近考试成绩不理想,七科中有四科不合格,我担心不能升班,也怕父母知道后会责怪我。

治疗师:[你看来很忧虑,一方面担心因成绩欠佳而不能升班,另一方面,也生怕父母不满你的成绩而责备你。

当事人:当然,不能升班是很丢面的事,被父母责备也是很难受的。

治疗师:你觉得考试成绩不理想带给你很大的压力,使你焦虑。

ABC理论模式: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影响决定着事件的作用。(ABC理论模式图1)事件A→信念B、决定因素→结果C

考试59分→不错,只差1分→高兴

考试59分→太坏,不及格→悲观

1、治疗师要做些什么?怎样做?

建立良好信赖合作关系。了解患者的主要问题。介绍认知行为治疗的模式

?激发患者对治疗的期望(治疗师应表示他已成功地帮助了一些像他一样的患者;他将

会好转。只要努力,必定改善。做一件事就有一件事的意义。)

?制定治疗目标和计划、明确问题提出措施(要改变行动,就必须改变指导行动的思想。

反复采取新行动,养成新思维方法的同时,也养成新的情感态度。)

?选用治疗技术方法、安排家庭作业(因人而异,应用合适的认知技术或行为技术。

用好前面介绍的各种技术。如认识非理性信念和错误思维,改变非理性信念,积极的自我对话,多栏笔记等。)

反馈、修正(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

2、患者要做些什么?怎样做?

信任治疗师。树立信心。与治疗师合作。家庭作业。培养积极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行为疗法

本章重点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及治疗程序;冲击疗法的原理及治疗程序;厌恶疗法的原理及治疗程序;生物反馈疗法的原理及治疗程序;放松训练的原理及治疗程序。行为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行为疗法的应用;西方的行为治疗;挑战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在美国;行为主义在中国

80年代初期,湖南医科大学的杨德森教授开始在国内宣讲行为医学,1982年首次招收行为医学方向的研究生;

1990年,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会在天津成立

行为疗法的定义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家认为适应不良性行为是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可按相反的过程进行治疗。

所谓适应不良性行为是不健康的、异常的行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有些是神经系统病理变化或生化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症状,有些则是由于错误的学习所形成。

行为疗法与其它心理疗法的区别

行为疗法与其它心理疗法的区别在于:行为疗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所建立的证据为基础的。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进行客观的科学检验、演示和量化,即使重复试验也可得出同样可靠的结果,有一整套定型化的治疗形式,有坚实的理论根据和大量的实验证明。所以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和稳定。

行为治疗的主要学说

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

谢切诺夫最早的提出:“人和动物的一切行为的实质是反射性的。”

巴甫洛夫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学习理论:

华生和他的实验。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学说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通过对动物行为长达十几年的研究,巴甫洛夫于1923年写了《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客观研究20年》,接着他又出版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一书。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并阐述了他的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建立的基本条件是,无关的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要形成条件反射除需要多次强化外,还要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

狗吃食物时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在每次给狗喂食之前,先打铃。本来铃声对狗来说是无意义的,但当铃声和食物的多次结合之后,仅仅打铃而不呈现食物,狗也有唾液分泌。这样,原本无意义的铃声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物,即成为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从而形成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发现了许多有关条件反射的规律,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依赖一种无条件反射,否则无法凭空建立。

巴甫洛夫还发现条件反射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如果不经常应用相应的无条件反射去强化它,时间长了这种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减弱或消失。

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成为行为治疗建立的最基本理论之一。

斯金纳箱:斯金纳根据自己创制的斯金纳箱(Skinner box)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箱是为动物学习实验的自动记录装置。它是一大约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在箱内的白鼠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一只饿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点胆怯,经过反复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落入盘内,若干次后,就形成饿鼠按杆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条件反射。

在如左图所示的实验中,斯金纳发现,开始时鸽子啄红,黄和蓝三个按钮是随机的。但是,如果在它啄红色按钮时给它一个正强化剌激(如食物),在它啄黄色按钮时不给予任何剌激,在它啄蓝色按钮时给予负强化剌激(如电击),一段时间之后,鸽子啄取红色按钮的次数明显高于啄取其它两个按钮的次数。

斯金纳说:“巴甫洛夫已经指出了道路,但我要前近的话,就不能不令人震惊地从唾液分泌这样的反射行为跃进到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行为上。”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行为:应答行为是被动的,是被一定的刺激诱发的,比如巴甫洛夫在狗身上观察到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操作行为却带有主动的性质,虽然它也要受环境的影响,但不是直接引发于某一明显的刺激。如:吃饭、睡觉等。

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学习一定的行为,重要的是要产生后果。如果这一后果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这就是一种正强化。如果行为的后果不容易使这一行为再次发生,就是负强化。换句话说,正强化促进某一行为的发生,而负强化使动物避免作出某种行为。人们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人或动物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斯金纳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鸽子的行为。他曾试图用鸽子建立条件反射,使鸽子能根据颜色用嘴啄动不同的按钮,用这种方法去控制导弹的飞行。

根据这一原理,斯金纳提出了一套行为矫正程序,他称之为“塑造作用”。他主张先观察实验对象的全部操作性行为,分析哪些是有益的行为,哪些是不良的行为。然后,有目的地奖赏那些需要保留、巩固的有益行为,忽视或惩罚那些需要弃除的不良行为,结果,便创造出一种基本上是全新的行为。

利用这种方法,斯金纳教会了鸽子打乒乓球。训兽师们教会了狗熊骑车、海啄顶球、猴子解算术题……当人们观赏这些精彩纷呈的动物表演时,有谁还会怀疑”强化”的作用呢?

经典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比较

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依赖于强化。但是由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它们又有以下几点区别: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剌激不明确(比如是什么原因促使鸽子去碰动按钮?),而不像在经典条件反射中那样,无条件剌激是明确的(比如食物引起了狗的唾液的分泌)。

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它们是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而在经典条件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剌激的。

操作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剌激引起的,相反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剌激(啄

对了按钮就有食物强化)。而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则是由食物引起了狗唾液的分泌。

华生

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应该首推华生(Watson .john Broadus 1878—1958) 。

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影响下,提出了刺激一反应学说。

小鼠迷津实验

华生仿照当时的汉普敦大型娱乐场中的迷津建造了一个小型的迷津装置。这个装置只有一个入口,必须经过七折八弯、迂回曲折的狭窄通道才可以到达终端,在终端有小鼠喜欢的食物。最初小鼠费了很长时间才最终找到食物,然后华生反复把小鼠放入其中,在多次重复之后,小鼠在其中找到食物的时间缩短了,错误越来越少,到了实验的结束阶段,小鼠放入后,稍是迟疑,仿佛在“思考”,然后闪电般的直奔目的地,有时候小鼠也会走错,但是小鼠走得很慢,最后越来越慢,直至停住改变方向,在小鼠不饿的时候,通常会在死胡同口溜达,等到饿了,才去找食物。

在小白鼠学会走这套迷津之后,华生又开辟了一条抄近的路。很快,小白鼠就只走捷径不问老路了。

小白鼠能掌握一个可以令人晕头转向的迷津,而且学习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它是凭什么找到最佳路线的呢?食物的气味从铁丝编织成的迷津隔墙中扑鼻而来对白鼠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但这只能解释动机问题,不能解释小白鼠为什么会准确无误地到达终端。它是如何辨别途径的呢?

为了追根求源,华生又进行了一系列白鼠走迷津的实验。他的办法是每次排除一种感觉,去查明原来受过迷律训练的白鼠能否像正常白鼠一样很快地学会走迷津,或者是已经学会走迷津的小白鼠是否能一如既往不出差错。

排除视觉的办法是把实验安排在黑房子里面进行。结果发现,在灯光下训练有素的白鼠在黑暗中依然能迅速地跑到终端。

未曾受训的小白鼠则在有光和无光的情况下学得一样快。

为了排除鼠类的视力可能在黑暗中仍有作用,华生留将白鼠的眼睛弄瞎,例如切除眼球。结果是,康复后的瞎鼠学走迷津较之正常白鼠毫不逊色。华生还用手术切除嗅叶,以消除嗅觉,切除两耳的鼓膜和小骨,并把中耳腔灌上石蜡,以消除听觉;剪掉白鼠的胡须并将其四个足底麻醉,以消除触觉。这样分头实验的结果仍是:与正常白鼠一样能出色地完成各种学习走迷律的任务。

于是,华生按照排除式的逻辑推论:学习主要是通过动觉或肌肉觉完成的,其它内部感觉可能起某些作用,而外部感觉在学习中不是主要的。

学习理论

华生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完全是以刺激与反应的术语进行解释的。他不考虑有机体的内部状态,认为这一部分是“黑箱”。因此,该学说的公式也是S—R。

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

频因律:即某一行为反应对某刺激在发生的频次越多,那么这一行为反应就越有可能固定保留下来,并在以后遇到相同刺激时再发生。

近因律:即某一行为反应对某刺激在发生时限上越接近,那么这一行为反应就越有可能固定保留下来,并在以后遇到相同刺激时再发生。

华生的恐惧实验

9个月的孤儿艾尔波特对白色皮毛产生恐惧。华生试图证明“情绪是可以学会的”。华生并且因此而戏谑精神分析疗法。

华生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恪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

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又名对抗条件疗法、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等。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普(John Wolpe)所倡导,是行为治疗中的一项基本技术,最初用于治疗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现被广泛运用于恐怖症和强迫症的治疗。

沃尔帕认为人类的神经官能症也和动物类似,也是由条件反射引起,他将条件反射方法与雅各布逊(Jacobson)的肌肉放松技术相结合,即当病人产生焦虑性反应的同时,让他产生一个与焦虑相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这样使焦虑反应的强度也随之减轻。经过多次刺激呈现与肌肉松弛状态的结合,逐步消除焦虑反应(脱敏),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沃尔普的实验

四十年代末期,沃尔普在实验室中电击小铁笼中的猫,每次电击之前先创造一阵强烈的声响。多次实验之后,该猫即使不受电击,只要听到强烈的响声或看见那只铁笼都会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反应,类似于人类的焦虑症和恐怖症。

他将这只猫禁食几天,然后放回铁笼,铁笼里有猫爱吃的鲜鱼。虽然此刻猫极度饥饿也不肯食用鲜鱼。既使是在铁笼旁边,甚至是在实验室隔壁的房间里,猫的进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沃尔普认为,这是猫对实验环境产生了泛化的防御性条件反射的缘故,即产生了实验性神经症。沃尔普想了个办法来克服猫的这些“症状”。

他首先将猫故在离实验室很远的地方,此时在猫眼里实验室只是依稀习见,因而猫只出现了轻微的焦虑恐惧反应。这时给猫喂食,猫虽能进食但起初并不十分自然,不过过一会儿便能恢复常态,自如进食了;到了下次该进食的时候,沃尔普把猫向实验室的方向挪近一段,这时猫又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焦虑恐惧,沃尔普立即给猫喂食。同第一次一样,猫起初进食时不太自然,但不久便适应了。沃尔普如法炮制,让猫步步逼近实验室。最后,该猫回到铁笼中也能平静地生活。

沃尔普认为:这是交互抑制的作用。饥饿的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而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猫的焦虑紧张反应。

不过这种抑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所以沃尔普不是把患了实验性神经症的猫直接投入到实验室中的铁笼中去,而是从远开始,循序渐进。每次只增加一点焦虑,逐步增加,最终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沃尔普应用肌肉放松训练代替进食作用,以想象自己暴露于可怕的刺激物前代替实际暴露,从而创立了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想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来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病人面前重复暴露,同时病人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系统脱敏疗法是人类医疗史上第一个被规范化了的行为疗法。

治疗程序

评定主观焦虑程度:

松弛训练:

设计焦虑等级表:

系统脱敏

评定主观焦虑程度

过简单的说明,让病人学会估量自己的焦虑程度,并尽可能给以一个相对恰当的评分。评分通常以五分制为度量单位。0分是安宁平静,1分、2分、3分、4分、5分,焦虑依次递增,5分则表示极度焦虑不适。病人应学会熟练地估价自己的焦虑程度,这是第一步。

松弛训练

让病人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均处于最舒适的位置,双臂自然下垂或搁置在沙发扶手上。按照医生的指导语,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如借助于肌电反馈仪,则训练更有成效。通常要6~8次才能完成,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除了在医生的指导下训练以外,还要在家中反复练习,要求病人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达到“呼之即来”,可随意放松的娴熟程度。

设计焦虑等级表

我们必须根据患者的病史资料,启发患者极其准确地找到引起不适行为的根源,即发现在什么刺激下患者会出现焦虑、紧张和不适行为。如果这刺激因素并非一种,那么要全部发掘、罗列出来,并进行相互比较,根据它们致病作用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排成一个系列。

通常将刺激因素分为五等,目的是与主观焦虑程度(前面已讲述)相匹配。即可引起1分主观焦虑的刺激可视为一等;引起2分主观焦虑的刺激可视为二等;依次类推,能引起极强烈的情绪反应可粹为主观焦虑5分者,自然被视为最高等级第五等。如果某个等级里的刺激因素不只一个的话;只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尤其是最常遇见的刺激因素。

将这五个刺激因素按其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焦虑等级表”。理想的焦虑等级设计必须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尤其要注意助是:被极为一等刺激因素所引起的焦虑(即主观焦虑评定为1分者)应小到足以能被全身松驰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要使这一等级的刺激定量恰到好处,要使各等级之间的级差比较均匀,主要取决于患者本人。要求患者闭上眼睛后能在脑内形成各种刺激物的画面,画面要具体、清晰,并且患者置身其中出现相应的情绪变化。患者根据自己真实体会到的感受对各种刺激图案给予恰如其份的评估。当然,如果有实际的刺激物时,就用不着闭目想象这一过程。但在实验室或治疗室里,往往是没有条件让实际刺激物反复重现的。

系统脱敏

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首先让患者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物或刺激场面,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主观评分在1分左右)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病人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反复次数不限,直到病人如此想象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此时算一级脱敏。

接着让病人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物或刺激场面(即焦虑层次表中列为2分的刺激),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如此逐级而上,直至病人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最后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

思考题

某人患有血液恐怖症,求您诊治,您将如何进行治疗?

系统脱敏治疗的步骤及适应症?

森田疗法

本章重点

森田正马的生平;森田疗法的创立;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森田疗法的中国的发展。

森田正马及森田疗法:森田正马(1874年-1938年) ,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教授,在1919年创立了森田疗法。第二代教授高良武久博士,以及第三代日本滨松医科大学教授大原健士郎博士等人继承发扬了森田疗法。

森田正马的成长历程

正马与父母的关系:正马的父母对待正马的态度有很大不同。父亲对正马要求严格,相反,

母亲则十分溺爱。正马从小就有尿床、失眠、逃学、离家出走和留级等类似神经症的症状,可以认为这是严厉的父亲和娇纵的母亲哺育下,一种不正常的父母子女关系而导致的病理现象。

父亲对于正马的影响:正马的父亲叫正文(1852年-1923年),是农民盐井正时的次子,21岁做森田正直养子,当富家村办起小学以后,正文作为一名带课教员曾从事教学工作。

?心灵手巧,极富自力更生精神。

?对事物观察细致入微,观察能力极强。

?呼吸功能不好,伴有哮喘。

燃烧的地狱图:据说森田在9-10岁时,一次在村子的寺院里看到一幅色彩浓重的描绘阴间的图画以后,便经常想到人死后的情景。恐怖突入。

养子事件:森田升入熊本第五高中不久,父亲突然得知森田的学费来自大阪的一位叫大黑田龙的医生,而且森田已经答应将来当大黑田龙家的养子,这使森田的父亲和亲友们都为震惊。原因:抗议父母的过度要求;抗议父亲的限制策略。

意义:决定了森田的婚姻。

森田的妻子

正马的妻子叫久亥(1875年-1935年),年龄比正马小一岁,是他的表妹。正马和久亥原来是一对青梅竹马,可自从森田14岁升入高知市的初中以后,两人几乎断绝了来往,关系开始疏远起来。

森田在读高三那年夏天(当时正马23岁,久亥22岁)与久亥结了婚。

久亥对于婚后感情维系的窍门。

森田的体质

正马中学二年级时患了心脏神经症,学习成绩下降,中学三年级时,由于父亲经常在学资上给予限制,便一气之下断然与朋友一起去了东京,并努力考取了邮政电信学校。2个月后不料患了脚气病,于是整日呆在寄宿处,渐渐地连走路都困难起来,不得已又回到故里。不久服从父亲的意志回中学复学。中学5年级时患过伤寒,重症2个月卧床,不得已休学一年。伤寒痊愈时,心情非常高兴,骑上自行车重返寄宿处,回到宿舍便和友人攀谈起来,但就在谈完话躺到床上休息时,突然感到心悸难忍,马上意识到自己会有死去的可能 (恐怖发作)。并因此症状经常到附近的诊所看医生。

25岁时,正马加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但不久便因身体不佳到大学附院看病,诊断为神经衰弱症 (神经症)和脚气病,持续服药治疗。

正马的顿悟

正马患脚气病和神经衰弱期间,受疾病的折磨,难以坚持读书,临近考试就更难应付了。加之家中一时疏忽又忘记寄钱给他(2个月)。他认为这是家里故意这样做的,他非常气愤,想一死了之。想到了死,他对自己的身体也无所谓了,他不再顾虑自己的身体,放弃一切治疗,彻夜不眠拼命学习。这样做的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他的考试成绩很好,而且多年缠身的各种症状也不治自愈。

正马如是说:“当考试到来的时候,似乎有些难于应付。就在这时家中却接连两个月没有寄钱来。我怨天尤人,抱怨自己,在郁郁不乐的愤懑之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思想。好哇:既然父母也开这样的玩笑,那我就下决心拼个死命给你看。事后回想确实是十分幼稚。从外表上看来,也认为是非常愚蠢,然而当时自己却是十分的认真。放弃了服药、治疗等一切保护措施,彻夜不眠地学习起来。不久,考试结束了,当取得出乎意料的成绩之后,脚气和神经衰弱却都无踪无影了。”

“这一番事实却证明过去我的所谓神经衰弱乃是假想的结果。不用说脚气病也是不存在的。这种所谓脚气和神经衰弱的并发,是很久以来很多医生容易误诊的病。直至今天在接触许多

神经质患者时,仍然经常遇见这样的误诊。从那以后不久,连那头痛病也似乎忘却,而不再受干扰了。”

我自暴自弃、决心拼死的事,这可以看做是由于我的素质所造成的对于某种境遇或事件的一种特殊反应。这就是神经质的特征。

高良武久就曾回忆说:"(森田)是地地道道的神经质。"森田神经质一旦治愈一般不会再犯的。森田疗法的提出背景

20世纪20年代初,森田正马在日本创立了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当时,“神经症这个词在日本还没确立。普遍使用的用语是“神经衰弱”。其含义是指由于过度劳累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的疲劳。当时,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所谓泛性论的古老学说刚刚传入日本,但在学术界基本上无人过问。

森田疗法的创立

森田于1902年(明治3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的医科大学,翌年,到巢鸭医院,即现在的都立松泽医院工作。从事神经症的治疗之前,先是作为劳动主任对精神病患者开展工疗。最初,他尝试着让女病人编织毛衣,让男病人养鸟和糊纸袋。森田这样做的动机,与其说是为了治病,莫如说是想要解放被监禁在医院里的思者的无聊与苦闷。不料却发现这一尝试意外地奏效,对患者影响颇佳。

从1905年(明治38年)起,果断地开始了户外作业疗法,最后甚至发展到干农活、垦荒、养鸡和养猪等等。他一面从事这项工作,一面筹划开办看护人员讲习班,他还买来风琴,鼓励人们作游戏,对护士进行军队式训练。

操作疗法对于神经症至为重要。但是就我的治疗方法而言,如果只从表面上看,认为只不过是做做事情而已这是错误的。通过工作解闷散心(叫做精神散发或情感转换疗法),或统一精神、锻炼意志等也都是不同的。

它意味着患者精神上的自发性活动或对自己本身的顿悟,或能服从现有处境、适应自然的发展等。

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一年到头什么也不干、游手好闲才是愉快和幸福。这只是生活困苦劳累的人们的一种想象,实际上再没有象世上毫无欲望、又无所事事的人那么痛苦的了。让患者进行操作活动的结果,可从不同类型患者的身上看到不同的好成效。既没有原来想象的障碍,也没有危险,而且给患者带来活气。

1921(大正10)年11月神经质疗法;

1922(大正11)年:10月神经质及神经衰弱的疗法

1925年1月强迫观念的治疗;5月我的神经质治疗成绩;9月由于心理条件的身体症状。1926年4月1日 NHK广播神经衰弱的专题;11月《神经衰弱以及强迫观念的根治法》出版;4月关于人格障碍的分类

1928年迷信和妄想、神经质的本质及疗法;

1929年4月,关于我的神经质治疗的成绩;12月1日第一次形外会。

1930年1月31日创刊《神经质》,建立了森田疗法研究会。

森田疗法(Morita therapy)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神经症、植物神经失调等身心疾病。几十年来,经森田的后继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

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森田认为,神经质发生的基础是某种共同的素质倾向,称为疑病素质。所谓疑病素质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其表现是:

精神内向,所谓精神内向,是指经常把活动目标拘泥于自身,偏重于自我内省,对自已躯体

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疾病等感觉,特别注意关心,并为此而忧虑和担心,以自我为中心,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精神外向,是指精神活动趋向外界追逐现实,目的明确。有时表现轻率,这种人热情,常因事业的追求,无暇关注个人身体疾病等。

疑病素质的表现(cont.)

疑病症。所谓疑病症,即害怕疾病的意思,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倾向。其实这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表现,神经质的人只不过是程度过强而已。森田认为神经质是一种先天性素质,是一种侧重于自我内省、很容易疑病的气质。

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更加吸引注意力,进一步固着于这种感觉,感觉与注意交互作用彼此促进,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对这种精神活动过程称为精神交互作用。

例如神经性头痛,由于过劳紧张会因头部有异常感觉而使本人的注意倾注于此,注意与感觉的相互作用越发引起敏感。即便是过劳或紧张情况早已消失之后,由于预期恐怖引起的注意固着状态,会遗留下痛苦的感觉,形成习惯性头痛。

思想矛盾

思想矛盾即心理冲突,主要指应该如此和事实如此之间的矛盾,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里的事实也包括自身的自然现象,例如从理智上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但夜间走过坟地照样会感到害怕恐惧,所以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成的,如果企图用理性来克服这样恐怖便会造成思想矛盾即心理冲突。

生的欲望

森田认为生的欲望的含义至少有如下几类:①希望健康地生存;②希望更好地生活,希望被人尊重;③求知欲强,肯努力;④希望成为伟大的幸福的人;⑤希望向上发展。

这是人类本性的表现,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表现。但是神经质的人想将自己生的欲望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这种苛求完美的理想主义是神经质人格的又一特征。

神经质人格的特征

神经质人格的一大特征表现是:在完成自己生的欲望的同时,绝对不能容忍丝毫的心身异常的出现,出现一种强迫性求全欲,甚至对自己内在的性格,容易出现焦虑、神经过敏等倾向,也非常不满,想成为个完美的人,由于克服这种焦虑的愿望很强烈并由此形成的思想矛盾。由于神经质的人生的欲望非常强烈,所以死的恐怖也非常强烈,二者成正比例,死的恐怖中包含了对生的欲望追求的同时,还包括怕失败,怕疾病,怕种种有价值的东西失去,怕死亡等,焦虑与死的恐怖具有相同的意义,可以说是神经质者所特有的病理学的概念。

精神拒抗作用

森田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也存在一种类似于属神肌相互调节拒抗作用。例如当我们发生恐怖时,另一方面又出现不要怕它的相反心理;打算买东西时,先要考虑一下是否浪费的问题;要出门时,反倒先要回顾室内是否忘记东西。这是所谓相对观念。这种对应作用也是精神领域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可以保证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全。

森田疗法中国行

1981年,钟友彬教授在《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上发表了《森田学说》这一文章是国人首次在国内介绍森田疗法。

同时,康成俊、天津医学院的李振涛等学者,在实际的应用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康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是针对残疾和慢性健康问题人群,研究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其最大限度获得健康、福利、机遇、功能和能力、社会角色参与的心理学分支(P1) 2.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某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P6) 3.认识活动是在大脑的作用下人们输入、储存、加工和编码各种信息的活动,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应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P17)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分为本体感觉和视听触味嗅觉等两大类。(P17)感觉具有的一般特性包括感受性,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 5.知觉是忍耐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综合,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进一步做整体反映便形成了我们对事物的知觉。(P17)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6.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包括情感和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反映,包括内心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情绪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P21) 7.精神分析是奥地利精神科医师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它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防御机制理论等。(P31) 8.残疾是由于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无法担负其日常生活和社会职能。残疾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以缺陷为标准,残疾的分类一般可分为,智力、肢体、听力、视力、言语、精神残疾或多重残疾。(P41) 9.心理评估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测试和评定残疾者或患者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称为心理评估,亦称为康复心理测验。(P56) 10.应激反应是机体自身面对刺激,通过兴奋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过程,是机体所作出的防御反应。(P127) 11.应激障碍是指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可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应激源一般来自于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文化等社会心理因素(P128) 1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在遭受异乎寻常的重大应激后延迟性出现并持续性存在精神障碍。(P129) 13.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糖尿病。

心理学笔记课件资料

心理学考试复习笔记 第一章认知与发展 第一章(第一节)感知 一、感觉与知觉的定义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不同部分与相互联系的整体反应。 二、感觉与知觉的分类 1.感觉的分类 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知觉的分类 时间知觉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知觉 三、感觉互相规律及其应用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物的联系作用下,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例如:吃盐多口味会越来越重(味觉适应),古语“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适应),从暗的地方走到亮处,最初强光使人眩晕,什么也看不到。但过一会就恢复正常(视觉的明适应),从亮的地方走到电影院暗的地方,起初伸手不见五指,过一会就好了(视觉的暗适应)。

2.感觉对比(相互作用) 感觉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月明星疏”天空的星星在明月下看的比较稀少,而在黑夜中比较明显。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教师改作业用红笔标出来。 四、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例如:盲人摸象 2.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进行知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例如:两可图,不同的人进入教室注意的事物不一样,有些会注意海报,有些会注意挂画等。 在热闹的聚会上或自由市场上,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字可能会被周围噪杂的声音掩盖,但你还是能知道朋友说什么,这是知觉的(A )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知觉时,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打他们标示出来。例如:对X光片的理解医生比一般人更能理解。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不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康复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就是针对残疾与慢性健康问题人群,研究与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技能以帮助其最大限度获得健康、福利、机遇、功能与能力、社会角色参与的心理学分支(P1) 2、医学模式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与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就是某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P6) 3、认识活动就是在大脑的作用下人们输入、储存、加工与编码各种信息的活动,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反应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P17) 4、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从感觉开始的,它就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分为本体感觉与视听触味嗅觉等两大类。(P17)感觉具有的一般特性包括感受性,感觉适应与感觉对比。 5、知觉就是忍耐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分析与综合,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进一步做整体反映便形成了我们对事物的知觉。(P17)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6、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包括情感与情绪。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就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反映,包括内心的体验与伴随的心身变化。情绪则就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就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P21) 7、精神分析就是奥地利精神科医师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它就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防御机制理论等。(P31) 8、残疾就是由于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与(或)丧失,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的能力,无法担负其日常生活与社会职能。残疾就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以缺陷为标准,残疾的分类一般可分为,智力、肢体、听力、视力、言语、精神残疾或多重残疾。(P41) 9、心理评估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依据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测试与评定残疾者或患者的心理活动情况与心理特征,称为心理评估,亦称为康复心理测验。(P56) 10、应激反应就是机体自身面对刺激,通过兴奋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过程,就是机体所作出的防御反应。(P127) 11、应激障碍就是指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可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应激源一般来自于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文化等社会心理因素(P128) 1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就是指个体在遭受异乎寻常的重大应激后延迟性出现并持续性存在精神障碍。(P129) 13、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就是指一组发生发展与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糖尿病。 简答论述题 1、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P3

心理学课件讲义

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际是不可避免的,在与人交谈中第一句话便可看出你是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如果你不能掌握交际的基本技巧,那你可能会错过很多朋友。 可能有的人会说了,我就是很内向,不知道如何引起话题。 关于话题,有人可能认为,只有那些令人兴奋刺激的话题,才值得一谈。所以便辛苦地搜寻,想找一些传闻、令人惊心动魄的事情,或者令人难以忘却的事情。 其实,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往往那些看似平淡如常的话语更会让人产生亲切感。 我们把这些话题叫做安全话题,与人交谈时,有人感到非常拘束,,有人感到没有共同哦语言,有人倍感尴尬,有人容易被人误解,产生这些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找到安全话题,到底什么样子的话题才是安全话题呢?其实很简单,只要能让对方感到舒服,不会感到厌烦就可以,换而言之,就是说别人感兴趣的话,说别人爱听的话题,这里有以下几个技巧参考 首先,说话要因人而异,比如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要懂得投其所好,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回忆过去,忆苦思甜,或者聊些家长里短,而青春期的人则喜欢叛逆,喜欢偶像,好奇心很强,当我们开口说一句话的时候,要去想是否适合谈话者的话题层次,否则,对方不愿意接你的话题,两人都会觉得尴尬,

其次,要寻找大家熟知的话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题材都可以成为良好的谈话素材,比如,爱情。饮食,天气等,如果双方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不妨从天气、习惯、兴趣、衣着等方面入手,这些也属于安全性话题,而且也不会触及个人隐私,以便继续交谈下去,比方说,你是哪里人?浙江?这样就可以列举浙江的一些秀美的景观,发达的城市等等,如此以来,双方的话匣子就可以打开了,谈话氛围也会逐渐好起来,或者你还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如果能外出郊游,那可真是不错的选择!诶,对了,你喜欢什么样子的户外运动,对方也可能会说,我喜欢爬山,然后就可以循着对方的话题就此交谈下去,不要一开始就打听对方的职业和家庭,很多人很讨厌一上来就问做什么工作呀,结婚了没有呀,倒不是说一定要保密,而是会被感觉侵犯到了自己的隐私,大家还没有熟悉到那个地步,如果对方不主动提,我们也不要主动提。如果你真的想要打听对方的职业,可以侧面的询问,比如,你经常去旅游吗?他说,不,那就可以接下来问他,是不是你整天都很忙呀?每天去哪里玩的多一些呢? 这种问法,也是试探别人职业的一种问法,这样就可以试探出对方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如果对方回答是周末或者是每天五点多出去玩,那就肯定是有着稳定的职业,一旦确定了这个人有工作,再去询问职业,如此以来,就可以和对方谈及工作方面的事情了,同时,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常常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有以下的技巧可供参考:第一,通过第一句话拉近彼此的距离,赤壁之战中,有一次,鲁肃去见诸葛亮,他的开场白是我,子瑜由也,而诸葛亮的哥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