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5《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5《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的用来…的传授就谁

疑惑跟老师学习在本来

跟从以…为师懂得道理学习难道

因此无论取独

取独超出

尚且之(老师)处于…下以…为耻向圣人

圣明取独成为大概从疼爱

对于以…为耻句末语气词那些的他们

的人提宾标志有的不学习学习小的方面

明智这、这些以…为耻这类

无意义他们近

感到羞耻高大谄媚

看不起竟然比得上那奇怪

固定的以……为师这类贤明

同行因此一定比

研究罢了

喜欢被向

赞扬古代的从师之道赠送

【知识点】

一、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3. 一词多义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寓意/主旨】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写作特点】

1、下定义,作结论:

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

2、对比论证:

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3、引用论证,事例论证:

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更增强了说服力。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逗(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当时的不良习俗所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

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页 1 第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吾师道也:()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指不从师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三、.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结构性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6.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 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8.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四、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五、文言句式 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六、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重点句子

篇一:师说重点句子默写 1、师者,_________________。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惑之不解,或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6、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篇二: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一)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吧?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

最新师说字词句整理

整理通假字 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⒉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结构助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强调,确实) 【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师说》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 卷,《师说》等。 读音

句读(d 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ú)不能(b ù )传道(chuán )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二、实词及虚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君子不齿圣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专门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常指许多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一词多义 (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f 孔子师郯子

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师说》(含答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5.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7.孔子师()子、()弘、师襄、老()。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6.韩愈《师说》中“,”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7.韩愈《师说》中“,”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 10.韩愈《师说》中“,”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的原因。 11.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2.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强调了技能和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3.韩愈在《师说》中交代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14.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两句即表达了这种平等的学习观。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小学而大遗. 5.士大夫之族.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5.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6.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⑤行弗乱其所为 5.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6.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7.解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从 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惑而不从师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群聚而笑之 ⑦择师而教之 ⑧如是而已 2.之 ①青,取之于蓝。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整理A

《师说》知识归类 【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⑦⑧⑨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2.(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⑤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消独)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6.(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7.(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 ①惑.而不从师(名作动,有疑难问题) ②吾师.道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名作动,学习) ③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在……之下,低于) ⑤君子不齿.(名作动,挂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⑥则群.聚而笑之(名作状,成群地) 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人、愚人) ⑧.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 ⑨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以……为师) ⑩而耻.学于师/ 则耻.师焉(形容词意动,以……为耻认为……可耻)

《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教学教材

《师说》知识点整理 教师版

精品文档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4.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二.实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4.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二.实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师说》知识点梳理复习过程

word可编辑《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小学而大遗。(表转折,却,但是) 2.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 4.吾从而师之。(表顺承) (二)之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9.彼童子之师。(的) 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11.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三)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四)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4.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1.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小学生的学校 ③今之众人古:普通人今:表示大众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⑦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 三、一词多义 (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①惑.而不从师(名作动,有疑难问题) ②吾师.道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名作动,学习) ③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在……之下,低于)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A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A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师说》知识归类 【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⑦⑧⑨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2.(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⑤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消独) 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6.(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7.(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 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二)之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9.彼童子之师。(的) 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11.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师说》知识点梳理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劝学》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 32 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乎(3)虽有槁暴晒干 (4)金就砺则利磨刀石(5)而闻者彰清楚(6)假舆马者借助,利用 (7)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8)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四.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舆马者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5)輮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7)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寄居,托身今:托付 五.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 作状语,每日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6)用心一也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六.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②博闻强识见闻见识

《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的用来…的传授就谁 疑惑跟老师学习在本来 跟从以…为师懂得道理学习难道 因此无论取独 取独超出 尚且之(老师)处于…下以…为耻向圣人 圣明取独成为大概从疼爱 对于以…为耻句末语气词那些的他们 的人提宾标志有的不学习学习小的方面 明智这、这些以…为耻这类 无意义他们近 感到羞耻高大谄媚

看不起竟然比得上那奇怪 固定的以……为师这类贤明 同行因此一定比 研究罢了 喜欢被向 赞扬古代的从师之道赠送 【知识点】 一、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三、《师说》 1、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2、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3、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4、语言积累。 A.师(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②作“从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师道”,偏正关系------------------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B.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④音节助词,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C.其(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