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灾害遥感监测之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目录

灾害遥感监测之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1)

目录 (2)

1.洪涝灾害研究背景 (3)

1.1 洪涝灾害定义 (3)

1.2 洪涝灾害成因 (3)

1.2.1 暴雨量集中 (3)

1.2.2 人为影响 (3)

1.2.3 湖泊和湖泊面积减少的影响 (4)

1.3 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 (4)

1.4 洪涝结论分析 (4)

2.洪涝遥感监测应用研究概况 (5)

2.1 国内外洪涝监测研究 (5)

2.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基本思路 (6)

2.3 洪涝遥感监测的特点 (6)

2.4 洪涝遥感监测应用技术特点及存在问题 (7)

2.4.1 发展特点 (7)

2.4.2 存在问题 (8)

3.基于TM影像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研究方法 (8)

3.1 研究方法 (8)

3.2 基于TM影像的研究 (9)

3.3 TM数据预处理 (9)

3.3.1 辐射校正 (10)

3.3.2 几何校正 (10)

3.3.3 数据预处理的实现 (11)

3.4 利用TM数据提取水体信息存在误差的原因分析 (11)

4.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11)

4.1 基本原理 (12)

4.2 水体信息的提取(水体遥感监测模型) (13)

4.2.1 水体指数模型 (13)

4.2.2 比值模型 (13)

4.2.3 波谱间关系模型 (13)

4.2.4 单波段阈值法 (13)

4.3 非水体信息的分离 (13)

4.3.1 云和阴影的去除 (14)

4.3.2植被提取 (14)

4.3.3 不透水面提取 (14)

5.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系统的实现 (15)

5.1 洪涝灾情信息的提取 (15)

5.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的实现 (15)

5.2.1 划分洪水等级 (15)

5.2.2 洪涝淹没范围提取模型 (15)

5.2.3 淹没区和过水区识别 (16)

5.3 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洪涝灾害监测 (16)

5.4 建立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系统 (17)

6.结论和展望 (18)

6.1 总结 (18)

6.2 展望 (19)

1.洪涝灾害研究背景

1.1 洪涝灾害定义

水灾分为“洪”与“涝”两种。“洪”即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涝”,指水过多或者是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同时也有相对应的洪涝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其中包括根据防汛特征水位,对应划分预警级别(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四共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

1.2 洪涝灾害成因

1.2.1 暴雨量集中

洪涝灾害的发生,绝大部分是由于雨量集中在较短的时间被造成的。暴雨在短时间内降落,雨水来不及渗入地下,滞留在地面或者在地面上流淌形成径流,最后发展成涝灾。因此,雨量多时间段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防御能力弱。我国因为自然条件和经济等各种原因,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还不强,我国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城市和乡镇,多数处于洪水位以下,受洪水威胁的地区有5亿人口、5亿亩耕地,这些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另外据有关报道,还有一半以上的城市还没有达到防洪标准,这是洪涝灾害的一大隐患。

1.2.2 人为影响

人类自身的各项经济和建设活动也加重了洪涝灾害程度:一是毁林开荒的影

响,为了加快建设而大量砍伐树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下河道淤积抬升,降低调洪和排洪的能力;二是城市化的影响,许多原有城市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城市增加和城市建筑面积扩大之后,不透水地面增加,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径流系数增大,峰现时间提前,洪峰流量成倍增长;另城市的“热岛效应”会使城区的暴雨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又加大了洪涝成灾因素,加上成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涝灾害的损失因此十分显著。

1.2.3 湖泊和湖泊面积减少的影响

据有关报道,我国平均每年消亡20个天然湖泊,大量的围垦和拦截地表水流,也使湖泊水面急剧缩减,湖区洪水出现频率升高。从防洪角度来看,湖泊对削减江河洪峰起着重要作用。湖泊被围垦后损失了洪水的调蓄容积,增加洪涝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当然,这既有湖泊减少、面积缩小的因素,也有砍伐森林、植被破坏、大量泥沙涌入江湖抬高河床的原因。

1.3 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是最常见且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的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汹涌,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仅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我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水灾频发并且影响范围较广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农业生产经常受到将和洪水的威胁,并且因为洪水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局各种灾害之首。

1.4 洪涝结论分析

我国在20世纪50年各年代全国受涝面积和承载面积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年份有10年;占全国39%播种面积的多涝区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占全国的47%,多涝区河南,少涝区北方各省受灾和承载面积在减少,其他各省受灾和承载面积多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今年来暴雨洪涝灾害区域性、局地形

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对于洪涝灾害的发生范围、变化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实时监控,获取及时、客观、准确的洪涝灾情信息,是抗灾减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卫星遥感监测是获取陆地表面宏观、动态信息的有效手段,卫星提供的灾情信息比其他常规手段有着更快速、客观和全面等优越性,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在世界各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主要集中反映在快速反映、紧急救灾、灾后评估和重建等方面。

2.洪涝遥感监测应用研究概况

2.1 国内外洪涝监测研究

我国的洪涝遥感监测的方法主要用可见光、近红外和微波遥感进行监测,可见光和近红外最适合于区别水与干燥土壤或植被表面。在晴朗天气情况下,应用可见光、红外遥感识别比较没有植被混淆的水面,比较直接而且可操作性强,但可见光、红外遥感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穿透云层尤其是厚云覆盖区,因此可观测到退水后1-2周内的湿润土壤和植被,这种缺陷可得到部分弥补。与可见光、红外遥感不同,微波遥感不受光照和云的影响,可以全天候日夜对地进行观测,对于洪水期经常性的云干扰具有穿透能力。

我国从80年代开始用遥感手段监测和评估洪涝灾害,在这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首先,卫星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用于洪涝监测的遥感信息源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NOAA气象卫星的A VHRR数据,发展到用陆地卫星的TM 影像,用全天候的机载和星载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监测洪水,如今随着EOS、MODIS卫星数据和微型无人飞机航片的应用,进一步了提高了灾害宏观动态监测的时效性和识别精度。此外,在图像处理技术方面也得到改进,所有这些都为遥感技术实际应用与洪涝灾害的监测评估创造了良好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极地轨道的业务气象卫星NOAA/A VHRR资料为主、TM和SAR资料为辅开展实时洪涝遥感动态监测。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由于遥感探测器在不同高度轨道平台上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大大丰富了用于洪涝遥感监测的信息源,除沿用原有传统的NOAAA/VHRR、TM、SPOT资

料外,星载微波遥感资料和EOS、MODSI资料的应用开始增加,使得洪涝遥感监测图像信息更为丰富而且时效更高。

2.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基本思路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关键在于水体的识别技术。水体识别是基于水体的光谱特征和空间位置关系分析、排除其他非水体信息从而实现水体信息提取的技术。其物理学基础为:由于水体、植被、裸土等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的反射光谱特性有着较大差异,总体而言,它们的光谱特性为:水体在近红外通道有很强的吸收,反射率极低,在可见光通道的反射率较近红外通道高。植被在可见光通道的反射率较近红外通道低。在近红外通道波长范围内,植被的反射率明显高于水体,而在可见光通道波长范围内,水体的反射率高于植被。裸土的反射率在可见光通道波长范围高于植被和水体,在近红外通道高于水体,低于植被。

以上叙述的是各种典型物体的光谱共性特征,实际上,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相、不同类别的物体其光谱响应具有其特殊性,各类物体之间存在同谱异物或同物异谱的混淆信息。因此,排除植被、云、云影、城镇或裸土等非水体目标的干扰,建立可靠的水体解译标志和模型是提高水体识别精度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对灾前遥感图像的综合判读和分析,结合野外抽样调查验证,建立正常或警戒水位条件下河流、水库、湖泊、塘坝等临界特征水域的警戒水域背景库,将洪涝灾害发生时水体遥感监测结果与警戒水域背景库的数据进行比较,提取洪涝灾害发生时的淹没面积和地理信息位置,结合地理数据库,综合评价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和受灾程度。

2.3 洪涝遥感监测的特点

洪涝灾害是一种骤发性自然灾害,其发生大多具有一定突发性且危害大。人类对洪涝灾害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过程中,主要划分为洪水控制和综合管理、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洪水灾情监测和防洪抢险、洪水灾害综合评估与减灾辅助决策分析等四个阶段,洪涝灾害监测与后两个阶段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减灾措施的制定、实施以及灾后的灾情评估和救灾工作的开展。

目前,洪涝灾害的监测方法分为地面观测和遥感监测两种,地面观测主要以

建立多个地面站的组网方式实现洪涝灾情数据的采集,实际上,这些采集站并非专门为手机洪涝灾情设立,而是以气象或水文、水利部门的地面观测网为基础开展调查工作,由于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具有多发、少发和不发等频度变化大的特性,所以所设立的有限地面监测站点只能代表局部地点的信息,缺乏宏观性和代表性,难以满足洪涝灾害全空间区域的监测,尤其当洪灾爆发时,常常造成交通不畅、通讯中断或观测站点被破坏,人的生命也面临危险,使得灾情的空间分布信息无法及时获取,给灾情的实时监控带来忙去,卫星遥感监测可以弥补以上的诸多不足,它不受地面监测条件的限制,其主要特点如下:

①多平台、全方位立体监测

②周期性、多时相动态监测

③全空间宏观监测

④资料费用低且易于获取

2.4 洪涝遥感监测应用技术特点及存在问题

2.4.1 发展特点

20世纪90年代,洪涝遥感动态监测以NOAA/AVHRR资料为主,TM、SAR 资料为辅,综合利用各卫星资料特点,如以高分辨率卫星资料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识别的结果为背景,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资料进行实时灾情覆盖调查,计算相应面积,评估受灾情况。

由于云遮挡时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资料无法监测地表信息,从而影响洪涝灾害遥感的全天候监测,因此利用微波遥感资料(如SAR、AMSU、TRMM等)进行洪涝遥感监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难以获得大范围、高频次微波遥感资料,开展实际应用仍较困难。

随着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以及各省市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洪涝遥感监测提供了更全面的系统平台,通过对洪涝灾害多发区如河流、湖泊、水库、堤防等进行长时间序列监测,构建洪涝遥感本底数据库,包括警戒水位或不同水位情况下的遥感影像和水域边界矢量数据,综合土地利用信息和地理高程数据,为洪涝灾害的定位、定性、定量监测和分析评估提供了依据。

2.4.2 存在问题

①虽然可用于洪涝监测的遥感资料较多,但是由于部分资料如航片、TM、SPOT、SAR等资料不能实时获取或费用太高,影响了日常监测业务的开展。

②大部分水体信息提取仍停留在研究阶段,还缺少实际应用的基础,交互式水体识别过程繁琐,水体识别精度难以保证,识别自动化程度不高。

③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常借助于国外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这些通用软件平台功能齐全而强大,但操作往往比较繁琐而且对于某专题信息的分析处理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服务产品制作,不适合日常业务化要求。

3.基于TM影像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

每种物体都具有固有的辐射特征,遥感的本质就是探测物体的辐射能量。任何物体的辐射特征,无论是对外来辐射的反射还是自身发出的辐射,都与该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有关,即不同的物体具有增加独特的光谱特征,主要有以下定律来描述:普朗克辐射定律、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基于上述公式可知,常温地物的主要辐射在红外线波段,所以应将红外通道作为洪涝监测的重要信息源加以利用。

太阳是个巨大的电磁辐射源,也是遥感的主要对象,太阳辐射的电磁波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在可见光和近红外两者合计约占辐射总能量的80%,在此光谱区内太阳辐射的强度变化很小,可以当作稳定的辐射源,其次是紫外和短波红外,其他波段很弱。对于绝大多素地物而言,透射分量很小,甚至为零,主要是反射与吸收,被吸收的部分能量经转化会再辐射出来,地物各波段的反射特性和物理属性密切相关,这是选择遥感监测通道的主要依据。

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到达地面需穿越大气层,地物反射、辐射的电磁波被卫星遥感探测器所捕获也要穿越大气层。大气中的水汽、C02、03等会选择吸收某些电磁波,其他的一些悬浮物如冰晶、气溶胶、悬浮颗粒等则会选择性散射波长短于气粒径的电磁波。因此,大气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与散射会使某些波段的辐

射能量严重衰减以至完全不能通过。所以遥感探测器捕获的地物反射辐射能量不仅取决于地物反射、辐射特性,还受到大气衰减的影响。对于地物目标的遥感而言,必须避开吸收带,选择受大气影响较小,穿透性较好的大气窗区波段,如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以及热红外、微波等波段。因此,在开展定量遥感时必须考虑大气影响的补偿并给予订正,即通过辐射校正以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

3.2 基于TM影像的研究

TM 影像为Landsat 5搭载的专题绘图仪(TM)获取的图像。TM 图像在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方面都比MSS 图像有了较大改进。在光谱分辨率方面,采用7 个波段记录目标地物信息,波长范围和光谱位置都作了调整;在辐射分辨率方面,采用双向扫描,改进了辐射测量精度,目标地物模拟信号经过模/数转换,以256 级辐射亮度描述不同地物的光谱特性,可观察地物电磁波辐射中的细小变化;在地面分辨率方面,瞬间视场角对应的地面分辨率为30 (除第6 波段)。ETM+是在原TM 7 个波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全色波段,而且热红外谱段空间分辨率为60m。TM/ETM+数据具体波段范围及地面分辨率见表1。

3.3 TM数据预处理

大气对遥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地表地物发射辐射的衰减及传感器和景物之间太阳辐射的散射等,在大气窗口内散射最为严重。在TM各波段中,TM1的散射最严重,表现为灰度平均值偏高,图像模糊,其次是TM2、TM3、TM4。

散射影响在下面的应用中应予以考虑:

①在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时,由于散射,传感器接收的信号与地物反射率

之间的偏差,使得统计数据如均值、方差等发生变化,因而影响分类精度。

②在对遥感数据各波段进行比值处理时,由于散射叠加的影响使比值失去本来的物理意义。TM数据灰度值与地物反射率并非为线性关系。

③在对TM各波段作主成分分析时,大气散射影响使结果不一样。

遥感数据预处理是遥感应用的重要前提。由于遥感系统空间、波谱、时间以及辐射分辨率的限制,很难精确的记录复杂地表的信息,因而误差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数据获取的过程中。这些误差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图像分析的精度。因此,在定量参数获取和图像分类之前,有必要对遥感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进行辐射和几何变形校正,以得到一个尽可能在辐射和几何上都更接近真实的图像。

3.3.1 辐射校正

为了正确地评价地物的反射特征和辐射特征,必须尽量消除由于传感器本身的光电系统特征、太阳高度、地形以及大气条件等引起的光谱亮度的失真,这种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里的各种失真的过程称为辐射校正。辐射校正分为两种:绝对辐射校正和相对辐射校正。绝对辐射校正通过辐射转换模型将影像上地物灰度值转化为地物反射辐亮度或反射率,这种校正转换需要传感器定标参数、大气校正参数和相应的校正算法;相对辐射校正是采用多时相影像的地物灰度值代替地物反射辐亮度或反射率进行的校正。

3.3.2 几何校正

由于几何位置的变化,遥感影像产生几何畸变,给定量分析及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应用之前还需要进行几何校正。造成遥感影像形变的原因主要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地形起伏、地表曲率、大气折射以及地球自转等。几何校正分为几何粗校正和几何精校正:几何粗校正也称系统校正,指利用各种可以预测的参数,如位置参数、平台姿态等测量值等,把原始图像纠正到所要求的地图投影中去;几何精校正是利用控制点对原始图像的几何畸变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建立原始的畸变图像空间与基准图像空间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并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把畸变空间中的全部元素变换到纠正图像控件中去(控制点应选取图

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该多选一些),常用方法有多项式纠正法、共线方程纠正法、DELAUNEY三角形法等。

3.3.3 数据预处理的实现

①几何定位的重采样

②区域面积计算

③图像处理算法:分别有彩色合成、伪彩色处理、图像分段增强。

3.4 利用TM数据提取水体信息存在误差的原因分析

①影像反射率误差。主要来源于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误差。预处理后获得的影像反射率与地物实际反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②实测数据误差。实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水体深度误差。

③样点数据存在的误差。部分样点数据水体深度模拟值误差超过标准,其精度很低。

④其他因素的误差。周围地形及气候原因的影响,导致收到洪涝灾害的程度不同。

4.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由于水体对入射能量(太阳光)具有强吸收性,所以在大部分遥感传感器的波长范围内,总体上呈现较弱的反射率,并具有随着波长的增加而进一步减弱的趋势。在TM遥感的蓝光波段

(TM1),绿光波段(TM2)里水体的反射率相对较强,并且对蓝光波段有明显的散射作用,但其它各类背影地物的反差也不明显;水体对红光波段(TM3)的反射率次之;近红处(TM4)、中红外波段(TM5),水体具有强烈的吸收性,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入射能量,所以反射能量很少,而土壤和植被在这两个波段内的吸收能量较小,而且有较高的反射性,这使得水体在这两个波段上与植被、土壤有明显的区别,在TM影像上水体在这两个波段上呈现暗色调,而土壤和植被则呈现相对较亮的色调。因此,在此方位研究水陆分界线、确定水体范围是比较方便快

捷的。

4.1 基本原理

各类地物由于具有不同的物质结构和组成承德呢而具有不同的电磁波特征,且具有三个主要辐射特征:地物的总辐射水平的高低是地物的第一重要的遥感特征;可见光和红外的辐射平衡关系是地物的第二重要的遥感特性,即光谱曲线整体趋势;辐射随着波段变化的方向和强度,是地物的第三个重要遥感特性。作为环境独立因子而存在的水体,同样也具有以上阐述的不同于其他环境因素的三个遥感特性,其具体表现为:

①天然水体对0.4-0.25波段电磁波的吸收明显高于绝大多数其它地物。因此,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即总辐射水平低于其它地物,在彩色遥感影像上表现为均匀的暗色调。

②天然水体对近红外波段的吸收更高于对可见光波段的吸收,因此水体的可见光辐射一近红外辐射的平衡对比关系表现为负方向(光谱矢量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而植被表现为正方向。

③在可见光波段,水体的反射率随泥沙含量的增强而增强,但反射曲线基本相似。

水体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水体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如水体面积、水面性质、悬浮物的性质和含量、水深、水温等都能影响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形成光谱差异,导致影响特征很不相同。自然界水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海洋、大面积的湖泊等水体在影像上为特殊的大斑块和特别的色调,而狭小的河流在影像上为断断续续的线状,其色调与周围环境背景稍有差异,但因其物理量变化较小而难以准确提取。其次,受传感器空间分辨率的限制,从而决定了最小可识别目标的大小,同时,使得在特定的波段内地物的光谱差异被均衡化,而导致“同物异谱”现象,即在图像处理中出现混合象元的问题。水体信息的识别和提取属于通常的图像分类与专题信息提取的问题,但它更具专一性和独特性,仅需将图像分为两类,即水体和非水体,因此,需要解决的是水陆分界提取和排除非水体信息问题,采用的方法是从水体的光谱特征分析入手,根据主要辐射的三个特性,实现水体信息的提取。

4.2 水体信息的提取(水体遥感监测模型)

利用遥感图像提取水体信息的常用方法可分为:单波段法、多波段、比值法和水体指数法。

4.2.1 水体指数模型

基于绿光、近红外波段构成的NDWI指数可以突出影像中的水体信息,并能最大程度上抑制植被信息,计算公式为:

4.2.2 比值模型

利用比值植被指数RVI,其计算公式为:

4.2.3 波谱间关系模型

除原始波段外,遥感影像经过一系列变化(比值、主成分分析等)之后生成的新图像,也可以作为水体等典型地物遥感信息提取的特征波谱,并用于波谱间关系模型的建立。

4.2.4 单波段阈值法

将图像变换后新生成的具有多个原始影像波段信息综合的特征波段用于阈值分割,来识别水体信息,据分析,可以利用该特征波段提取水体信息。

4.3 非水体信息的分离

非水体物体主要包括云、植被、土壤等目标物,其中植被包括作物、林地和

草地等,这里土壤泛指裸土、城镇、建设用地等。通过研究它们的光谱特征实现有效去除非水体信息。

4.3.1 云和阴影的去除

去除云和阴影的信息对于提高影像判读和分析的精度,增强影像的有效性和可用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云及其阴影具有不稳定性和运动型,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较大,而且不同季节、不同高度的云的反射率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4类去除云和阴影的方法:

①多时相图像法。包括直方图匹配法、多项式改正法和小波变换法。

②多幅图像插值法。对于不同时间段的同一地区的多幅图像进行插值生成特定时间的图像,达到云和阴影的目的,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③单传感器图像法。包括局部信号增强法和整体信号过滤法,单采用单一滤波器进行增强和自适应性较差。

④多光谱图像法。利用某些波段对云和阴影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提取云和阴影的覆盖信息,然后从原始图像中减弱云信息,增强阴影信息,最终达到去除云和阴影的目的。

4.3.2植被提取

植被的反射率值从3波段到4波段的存在跃迁式的变化,因此用第4波段与第3波段的差值图像可以更好的增强植被覆盖信息,从而更有利于植被覆盖区域的提取。可用到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

4.3.3 不透水面提取

可以使用TM影像第5波段提取不透水面与植被的混合区域,然后减去第4波段和第3波段的反射率差值图像上提取的植被信息,最后得到不透水面的覆盖范围。

5.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系统的实现

5.1 洪涝灾情信息的提取

①遥感图像经过预处理,与警戒水域图像叠加,然后依据被淹水体与背景的光谱特征差异、色调、纹理等特征,判别洪水淹没的边界线与范围,生成带有警戒水域范围的洪水淹没遥感影像图。

②通过洪水淹没影像图和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的叠加,按照需要统计洪涝淹没总面积、分县淹没面积或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淹没面积等。

③比较不同时序的洪水遥感影像图,得出洪水演进态势及各地受淹没的持续时间。其中提取的洪涝灾情图形信息可包含警戒与被淹水体、行政单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在内的诸多信息,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不同的图件显示输出。

5.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的实现

洪涝遥感监测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ANDWI或多波段合成方法进行水体信息提取。但是当洪涝发生时,淹没区水体与洪涝发生前的正常水体有所区别,由于淹没区水体信息中混和了下垫面中水以外其他信息,如被淹没的水田、旱地、道路、村庄等,另外,在南方,洪涝发生后往往云和云影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必须对水体监测模型进行补充分析和修正,提高洪涝遥感监测的精度。

5.2.1 划分洪水等级

发生洪涝灾害时,下垫面的受灾程度是不同的,必须根据受灾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可以根据水体浑浊度的相对等级划分出洪涝区域的不同受灾等级,一般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5.2.2 洪涝淹没范围提取模型

根据大量的水体光谱样本分析,得出水体与其他地物相区别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得到A VHRR数据的洪涝淹没范围提取的基本光谱模型:水体的CH1远大于CH2,水体的CH3,小于云影的CH3,水体的CH4小于云影的CH4,水

体的CH3远大于城市的CH3,;随着洪涝面积减小,混浊度增加,水深变小,洪涝区域的特征有所改变,CH1相对减小,CH2 相对增加,有向陆地逐渐过渡的趋势,且往往该部分是陆地包围的水体或覆盖在陆地上的浅水体。

同时分析了洪涝淹没范围在图像上的空间特征,这样在光谱模型的基础上又给出了水体的空间模型:水体相对于陆地或云层等呈现较为均一的图斑;水体图斑的边界相对于云层稳定,河流的线状特征,湖泊、海洋等面状特征较明显。

通过以上的光谱模型和空间模型分析,确定各通道适宜的阈值,可建立洪涝淹没范围提取模型,从而实现了洪涝淹没范围的自动提取。

5.2.3 淹没区和过水区识别

利用水体模型分析,选择正常情况下的影像进行水体提取,建立正常水体基础图,在洪涝发生时影像中提取洪涝淹没区水体,将洪涝过程中水体与正常水体的图像进行叠加,可以检测出洪水淹没情况,以及分辨出淹没区和部分或完全退水区。

洪涝灾害面积计算

水体面积的估算是从每个像元开始的,设第i个像元中水体面积和像元面积之比为ai,则水体面积为:

式中,n为估算区域中像元的个数,Si为第i个像元的面积。

5.3 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洪涝灾害监测

MT影像空间分辨率较高,有7个光谱波段。TM7、4、1波段组合作RGB 假彩色合成,合成效果较好,图像显示信息丰富,突出了洪涝灾害特征信息,色调协调,反差适中,重要信息色彩突出、鲜明醒目,并且接近于真彩色,影像清晰,影纹细腻。多波段的TM影像包含着丰富的地面水分状况和植被长势信息,如第1波段蓝光和第2波段绿光对水体穿透力能力较强,可反映出水面下一定深

度的泥沙分布状况,有助于探测水层深浅和划分浑浊的洪水与清澈的自然水体,而位于中红外的第5波段、第7波段,反映水体额水陆边界特别敏锐。因此TM 对洪水灾情的监测和分析特别有效。虽然TM影像最高空间分辨率可达到30m,但由于资源卫星轨道重复周期长,难以及时掌控洪涝灾害的动态信息。而利用TM订正NOAA监测洪涝精度分析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NOAA卫星数据时频高、覆盖范围大、数据持续可靠,且容易获取,但因空间分辨率不如TM,因此要用TM资料订正NOAA资料监测的准确程度,这就存在两者配准问题,只有在同一图像窗口内分别提取洪涝灾害淹没区域才能准确比较订正。

TM卫星资料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优点,因此,可利用TM资料提取背景信息(如居民区、道路、土地利用、水系等),并精确计算洪涝面积。将NOAA/A VHRR 图像进行重采样及投影变换后,可与TM图像匹配,并准确定位。用A VHRR图像进行洪涝动态监测,结合TM图像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分别克服A VHRR空间分辨率低、TM监测周期长的不足,提高洪涝灾害动态监测的时效和精度。但对于不同时相的NO从和TM资料,洪涝范围提取闭值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5.4 建立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系统

目前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价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NOAA气象卫星具有重覆周期短(每日每颗星可过境2次)、时间分辨率高的优点,用其获取的及时准确地洪涝区的遥感数据(图像),对洪涝灾害监测的时效性、准确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可对洪水进行动态宏观的监测。但是,在洪涝灾害发生后,仅仅进行实时监测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对监测到的洪涝区域进行各类财产损失、淹没情况进行统计,为领导进一步决策提供比较准确、及时的资料。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系统主要包括预处理模块、输入输出模块、配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洪涝监测专题模块、系统工具模块。

①预处理模块:实现数据的定标、定位和投影。

②输入输出模块:支持卫星数据以及专题产品文件的显示、存储和打印,其中显示功能可以灵活地将卫星数据各个波段以及波段运算、模型运算结果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包含单通道灰色图显示和任意三通道的彩色合成显示,同时可以

显示指定像元点所对应的通道的物理量值,经纬度,像元点的类别等。

③配准模块:实现辐射校正、几何校正、投影变换等功能,其中定位精度达到一个像元。

④图像处理模块:目的是提高图像的可读性,内容包括对比度和亮度调节、直方图增强、灰度增强、图像锐化、图像均衡、边缘增强等。

⑤洪涝监测专题模块:水体指数(NDVI、RVI、DVI等)、地表亮温(LST)、水体判识模型(NDWI、ANDWI、CIWI)计算,交互式进行云、陆地、水体识别,完成面积统计和比较图像生成,运算结果图、表的生成。

⑥系统工具模块:叠加地理信息,以丰富专题图的内容。

6.结论和展望

6.1 总结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卫星分辨率逐渐提高,基于在TM影像下的洪涝灾害的遥感监测,从洪涝灾害研究背景入手,分析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研究技术概况,通过对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研究方法和基于TM影像的研究可得,完成水体信息的提取,分析构建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可以对洪涝灾害区域进行遥感实时监测并取得满意效果。

①在各种水体识别模型中,多波段发综合了多个波段的水体光谱特征,水体识别效果优于单波段法;水体指数法优于突出了水体光谱特征,效果优于多波段法,图像清晰度和色彩效果大大优于其他各类模型。

②通过分析洪水、云、云影、植被、土壤的光谱特征曲线确定光谱模型,并结合水体的空间模型建立洪涝淹没范围提取模型,实现按轻、中、重三种不同灾害等级自动提取洪涝淹没区域。

③实现了N0AA卫星资料与陆地卫星TM资料订正和配准,利用二者各自合成图像解译提取洪涝淹没范围,大大提高利用N0AA卫星资料监测洪涝灾害精度。

④建立了具有实用、快速、有效且操作简单特点的洪涝遥感监测的软件平

台系统。

6.2 展望

①未与GIS平台对接。拟建立基于GIS平台的洪涝监测动态监测遥感数据库,并与GIS系统对接。

②拟用多遥感数据源的融合技术,进一步提高解译精度。

③利用TM订正NOAA监测洪涝灾害精度,平原地区的订正精度比较高,山区的订正精度相对偏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验证。

④可以对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更精确的洪涝灾害面积提取模型,提高动态监测和评估的精度。

心得体会:遥感技术在防汛抗旱中的应用

心得体会:遥感技术在防汛抗旱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作为现代地球空间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水利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能为防汛抗旱减灾提供有效的空间信息与技术支持。与常规信息获取手段相比,遥感具有监测范围大、监测周期短、获取资料及时、可全天候工作以及经济、客观等优势。不受地域、灾害和恶劣天气限制的特点使其有能力进行连续不断的动态监测。随着航天技术和地球空间数据获取手段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飞速发展阶段,已具备全方位为防汛抗旱提供动态、快速、多平台、多时相、高分辨率监测的平台基础和技术条件。 遥感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 洪涝灾害监测评估 洪涝灾害的监测在本质上是对水体面积的监测,灾害发生时水体面积与水体本底面积(正常状态时的面积)之差就是受淹面积。水体提取是基于水体在可见

光波段的反射率随着波长的增大而急剧下降,在红外波段反射率降到最低,在微波段则是由于水面镜面反射导致后向反射少的电磁波响应特征,这是遥感影像提取水体的主要依据。本底水体主要用可见光影像提取,而灾害发生时的水体主要依靠可全天候全天时监测的微波影像提取。目前,可供水体提取的遥感卫星数据有很多种,空间分辨率从几百米到米级甚至亚米级,可视实际需要选用。航空遥感,尤其是无人机具有更高的自主性,是实时监测的重要手段。 由于遥感数据,尤其是国产数据源的不断丰富,实现洪涝灾害全过程监测是可行和必要的,以利于防洪救灾的决策。 目前洪涝灾害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各行政单元内受淹总面积和各类土地利用的面积,特别是耕地和居民地面积,重要工矿企业、大型商场、医院、学校、受淹历时、水深、影响人口、受淹铁路和公路的长度。 洪涝灾害评估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是空间展布的社会经济数据库,受淹范围与行政界线是不一致的,以行政单位统计的社会经济数据必须展布到空间上。受淹范围内的耕地、交通、重要工矿企业等一般比较明显,可直接提取。但受淹房屋间数和受影响人口要通过受淹居民地面积估算。同样的居民地面积上,居住的人

遥感变化监测 流程

多时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研究 方法及数据选取 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处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界面,是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就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Land Use and Land Cover)。由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而人类活动正以空前的速度、幅度和空前规模改变着陆地环境。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引起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地球表面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动态监测(Land Use and Land Cover Monitoring)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多时相遥感数据分析地表变化过程需要进行一系列图像处理工作,大致包括:一、数据源选择,二、几何配准处理,三、辐射处理与归一化,四、变化监测算法及应用等。 一、遥感数据源的选取 不同遥感系统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不同,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是变化监测能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变化监测之前需要对监测区域内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监测对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光谱特性及时相变化的情况,目的是为分析任务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同时,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用于变化监测的图像最好是由同一个遥感系统获得,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获得同一种遥感系统在不同时段的数据,则需要选择俯视角与光谱波段相近的遥感系统数据。 1时间分辨率 这里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时相变化特点来确定遥感监测的频率,如需要一年一次、一季度一次还是一月一次等。同时,在选择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变化监测时需要考虑两个时间条件。首先,应当尽可能选择用每天同一时刻或者相近时间的遥感图像,以消除因太阳高度角不同引起的图像反射特性差异;其次,应尽可能选用年间同一季节,甚至同一日期的遥感数据,以消除因季节性太阳高度角不同和植物物候差异的影响。 2空间分辨率 首先要考虑监测对象的空间尺度及空间变异的情况,以确定其对于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的要求。变化监测还要求保证不同时段遥感图像之间的精确配准。因此,最好是采用具有相同瞬时视场(IFOV)的遥感数据,如具有同样空间分辨率的TM图像之间就比较容易配准在一起。当然也可以使用不同瞬时视场遥感系统获取的数据,如某一日期的TM图像(30m ×30m)与另一日期的SPOT图像(20m×20m),来进行变化监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确定一个最小制图单元20m×20m,并对这两个图像数据重采样使之具有一致的像元大小。 一些遥感系统按不同的视场角拍摄地面图像,如SPOT的视场角能达到±27°,在变化监测中如果简单采用俯视角明显不同的两幅遥感图像,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例如,对一个林区,不均匀地分布着一些大树,以观测天顶角0°拍摄的SPOT图像是直接从上向下观测到树冠顶,而对于一幅以20°观测角拍摄的SPOT图像所记录的是树冠侧面的光谱反射信息。因此,在变化监测分析中必须考虑到所用遥感图像观测角度的影响,而且应当尽可能采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俯视角的数据。 3光谱分辨率 应当根据监测对象的类型与相应的光谱特性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类型及相应波段。变化监测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如果在两个不同时段之间瞬时视场内地面物质发生了变化,则不同时段图像对应像元的光谱响应也就会存在差别。所选择的遥感系统的光谱分辨率应当足

基于GIS的洪涝灾害遥感评估系统_冯锐

基于GIS的洪涝灾害遥感评估系统 冯锐 张玉书 陈鹏狮 张淑杰 纪瑞鹏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沈阳 110016) 摘 要 利用NOAA/AVHRR气象卫星实时监测到的洪涝灾害数据与GIS技术相结合,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3.1为依托建立洪涝灾害遥感评估系统。系统可提供洪涝区域内居民区的受淹数据,并进行受淹区域的比例系数计算,提供水田、旱田、林地、灌丛、果树和草地等淹没面积的信息。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遥感数据 评估系统 洪涝灾害是辽宁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影响严重,其发生频率高,造成的损失严重。因此,在洪涝灾害发生后能迅速对灾害损失做出评估,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辽宁省洪涝灾害遥感评估系统应用NOAA气象卫星重复周期短、时间分辨率高的优点,将其与G IS技术结合,可在洪涝灾害发生后快速、准确地提供淹没区的空间及属性信息,并利用新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范围地区进行相关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开发目标 系统开发目标是将监测到的洪涝区域显示结果与地理信息叠加显示,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这些结果与地理信息之间在空间上的相关查询和分析功能。 1.2 系统结构 1.2.1 数据库的建立 1.2.1.1 地理信息数据库 根据洪涝评估所需的地理信息,归纳整理成一定结构的数据库[1]。系统的数据兼容性好,不仅可利用其他软件生成的空间、属性数据,同时系统生成的数据也同样可被其他软件使用。 1.2.1.2 灾情实时监测数据库 灾情实时监测为DBASE数据格式数据,利用N OAA气象卫星数据转换的洪涝区域数据[2]。 1.2.2 系统功能规划 虽然ArcView具备地理信息的显示、查询和分析功能,但发生洪涝灾害后,对财产损失的评估属于一些特殊功能的组合,这样就必须利用A rcV iew提供的Avenue编程语言进行再开发。系统调用ArcView库函数开发了应用程序。程序提供了系统与用户之间的界面,可以根据用户使用菜单、对话框等形式给出指令完成上述功能。 2 系统数据库 2.1 地理信息数据库 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部分。一般来说,在GIS数据库中的数据为两类,即描述研究对象空间位置的空间数据以及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属性数据。 系统开发过程中选择在进行财产损失评估时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建立数据库。各有关部门现状信息以数据专题层的形式进行存储,包括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如表1。 表1 财产损失评估地理信息背景数据库 数据库类型空间数据形式包含的主要属性数据信息 居民区数据库面状名称、范围 水田数据库面状面积 旱田数据库面状面积 林地数据库面状面积 果树数据库面状面积 灌丛数据库面状面积 草地数据库面状面积 行政区划数据库面状面积、各市名称 2.2 实时监测灾害数据库 转换的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在进行财产损失评估时用于叠加、显示。 3 系统损失评估功能的开发 在及时监测到洪涝灾害发生区域后,如果能快速、准确地统计出洪涝灾区的居民区、水田、旱田等淹没情况,对有关部门实施救灾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系统开发时,将财产损失评估分为全省范围内的财产损失评估和各市的财产损失评估。在调用此功能模块时,首先显示全省范围内的地理信息背景数据,包括显示辽宁省行政区划,居民区、水田、旱田分布等图层;其次调入洪涝灾害实时监测图层,并可根据所需评估的区域不同,在视窗内显示全省或者各市的数据图层,在此之后即可对有关区域进行财产损失评估。在进行财产损失评估时,通过对弹出式对话框的调用,对要评估的项目(居民区,水田、旱田、林地、灌丛、果树和草地等)进行选择后,即可对有关区域内所选择的各个项目受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在进行受淹数据统计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各个项目受淹区域的比例系数计算。进行比例系数计算是由于发生洪涝灾害时,如果某一旱田或水田面积较大,那么落在洪涝区域内的并不是此块旱田或水田的全部,这时需要将落在洪涝区域内的面积与此块旱田或水田的全部面积的比值计算,以便精确洪涝区域内的受淹项目的面积。这一部分通过链接V isual C++编程语言实现[3]。 (下转第43页) 收稿日期:2003-12-03;修订日期:2004-03-18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特选参考)

农业生态遥感监测的内容为2014年北京市1期冬小麦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2期玉米(春、夏玉米)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4期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014年秋季露地菜面积监测。具体的生产流程如下: 1、专题信息获取 专题信息主要指北京市冬小麦、玉米、设施农业、秋季菜田四类专题,具体监测方法和生产流程如下: 1.1专题监测方法 (1)小麦、玉米监测 小麦监测北京市2014年冬小麦数据,以2014年4-5月遥感影像为主;玉米监测2014年北京市玉米,以2014年6-9月遥感影像为主,具体的技术方法如下: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小麦、玉米种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小麦、玉米种植物候,遥感生产的经验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一套基于“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的“四分”技术方法,融生产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统计遥感调查方法。该方法按照一定的分层指标将北京市行政村进行划分,再对不同层级的村执行不同的数据计划和技术对策,最后采取分层抽样法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图1-1)。

业务需求与 统计制度 基于行政村成果的分层抽样 数据 采集 及预 处理 综合信息数据库 基于行政村的种植规模分区 分区现势影像数据采集与处理 信息 提取 及修 订 基于种植规模的不同提取方法 外业调查和内业修订 满足内业信息提取精度 成果 精度 评估外业调查及精度评估 成果 整理 矢量数据和统计报表标准化 分析反推修订 达标 未达标 分 目 标 , 分 区 域 , 分 数 据 , 分 技 术 标 准 规 范 与 质 量 控 制图1-1 总体技术路线图 为提高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遥感调查精度,充分发挥多源数据及人机交互解译的能力,研究出基于“四分”总体技术方法的小麦、玉米专题统计遥感生产流程。“四分”技术:指“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四分技术是对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使信息提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解译分区技术体系和精度评估技术。 1)人机解译分层技术 根据北京市小麦、玉米分布范围,结合北京市地形特点和小麦、玉米种植特点,将分布区分为三大带:“山区带、丘陵带、平原带”。继而根据所分的三大区域,进一步研究小麦、玉米的种植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结合地形地势、分布趋势、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将北京市小麦、玉米种植区域进一步细化区分,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抓住重点、难点,优化目前提取方法,提高小麦、玉米统计遥感调查精度。

洪涝灾害事故应急预案.doc

LOGO 洪涝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目的 为迅速、正确地对洪涝灾害事故进行应急响应和实施救援,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特制定本专项应急预案。 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石横焦化公司洪涝灾害事故的紧急处置。 1.3 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 1.3.1 事故类型:溺水、触电、停产。 1.3.2 危害因素分析: 1.3. 2.1 在抢险过程中,造成人员溺水或触电。 1.3. 2.2 因降水大造成积水,夹杂着杂物倒灌入皮带地下通廊、配电室、煤场电缆沟等低洼区域,影响设备、设施正常运行,造成停产。 1.4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一旦发生洪涝灾害事故,遵循:恢复生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应对的原则进行应急救援。 1.5 组织机构及职责 1.5.1 应急组织体系

为加强对抗灾抢险的组织领导,成立焦化公司洪涝灾害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1.5.2 指挥机构职责 1.5. 2.1 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完善及组织培训和演练; 1.5. 2.2 事故状态下的应急抢险和生产恢复工作; 1.5. 2.3 事故原因的分析、处理、报告及预防措施的制定; 1.5. 2.4 事故损失的统计等工作; 1.5. 2.5 预案执行情况的评价、考核等工作。 2 预防与预警 2.1 危险源监控 各工段建立必要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各生产工段配合对各生产区域及生产作业过程加强事前检查,演练应急救援预案,磨合、协调运行机制,使救援力量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2.2 预警行动 不管由于何种原因,一旦出现暴雨恶劣天气,引发焦化公司洪涝灾害事故的征兆,即进入预警状态,立刻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汇报,同时各专业人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 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 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 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

组织与指导洪涝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

组织与指导洪涝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 启动

备注: 一、关于洪涝灾害事件分级 (一)特别重大(Ⅰ级)事件 1、较大范围内(一个设区市以上)24小时累计面雨量超过150毫米,或48小时累计面雨量超过230毫米,或72小时累计面雨量超过300毫米,并且省气象局(台)预报未来24小时仍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2、钱塘江干流及乌溪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江等重要支流和瓯江干流、东苕溪干流等一条主要江河控制站或杭嘉湖平原河网代表站水位全面超过保证水位(危急水位)。 3、新安江水库水位达到106.5米,并预报将超过107米。 (二)重大(Ⅱ级)事件 1、较大范围内(一个设区市以上)24小时累计面雨量达100—150毫米,或48小时累计面雨量达160—230毫米,或72小时累计面雨量达200—300毫米,并且省气象局(台)预报未来24小时仍有暴雨或大暴雨。 2、某一区域出现短历时强降雨,3小时超过300毫米,并出现重大灾害。 3、钱塘江干流及乌溪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江等重要支流和瓯江干流、东苕溪干流等一条主要江河控制站或杭嘉湖平原河网代表站水位全面接近或部分达到保证水位(危急水位),并根据预报将超过保证水位(危急水位)。 4、新安江水库水位达到105米,并预报将超过106.5米。 (三)较大(Ⅲ级)事件

1、较大范围内(一个设区市以上)24小时累计面雨量达80—100毫米,或48小时累计面雨量达120—160毫米,或72小时累计面雨量达150—200毫米,并且省气象局(台)预报未来24小时仍有暴雨或大暴雨。 2、某一区域出现短历时强降雨,3小时达200-300毫米,并出现较大灾害。 3、钱塘江干流及乌溪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江等重要支流和瓯江干流、东苕溪干流等一条主要江河控制站或杭嘉湖平原河网代表站水位全面超过警戒水位,并根据预报水位仍将上涨。 4、新安江水库水位达到104.5米,并预报将超过105.5米。 (四)一般(Ⅳ级)事件 1、较大范围内(一个设区市以上)24小时累计面雨量达50—80毫米,或48小时累计面雨量达80—120毫米,或72小时累计面雨量达100—150毫米,并且省气象局(台)预报未来24小时仍有大雨或暴雨。 2、某一区域出现短历时强降雨,3小时达100—200毫米,并出现灾害。 3、钱塘江干流及乌溪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江等重要支流和瓯江干流、东苕溪干流等一条主要江河控制站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4、新安江水库水位达到103米,库区发生强降雨,水位迅速上升。 根据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的洪涝灾害事件分级,分别启动相应的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应急响应行动。 二、关于紧急防汛期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一)江河干流、湖泊的水情超过保证水位或者河道安全流量的;(二)大中型和重要小型水库水位超过设计洪水位的;(三)防洪工程设施发生重大险情的;(四)有其他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的情形。 在紧急防汛期,有权对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作出紧急处置;可在其管辖范围内调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决定采取取土占地、砍伐林木、清除阻水障碍物、指定避灾临时安置点和其他必要的紧急措施;必要时,省防指可督促公安、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依法实施陆地和水面交通管制;有关部门和单位可采取停止户外集体活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停课、工厂停工、市场停市以及交通管制等必要措施。在紧急避险

水灾应急知识

水灾自救知识 北京一场大雨过后,一些车主开始在车中准备应急装备,很多人在网上讨论身处丁先生的处境如何自救、用什么器物帮助逃生,更多人开始思索学习一些技能和知识给自己的安全提供一道保障。希望这是国人普遍重视自救技能的开始;希望国内的大中小学校都能教授必要的自救技能,比如爬树,比如游泳,比如避震避火;希望国人能从自救教育中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也学会尊重别人的生命,这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是幸事。暴雨山洪发生前冷静沉着发生后果断应对 暴雨洪水发生前,在城区外居住的居民要避免在低洼地带、山体滑坡威胁区域建房,避免将房屋建在受河道出槽洪水顶冲的地方。不要人为侵占河道自然行洪断面。每年夏初要对房前屋后进行检查,留心附近山体变化,看山上是否有裂缝迹象。城镇居民、商场、学校、厂矿企业等要熟悉周围环境,准备必要的防水、排水设施,如帆布、编织袋、砂石、木板、抽水泵等。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防汛部门的预报。商场、学校、广场等人群密集区要及时做好人员疏导转移等工作。 暴雨洪水发生后,发现重大征兆或已发生灾害时,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争取控制灾害发展和救援。在紧急情况下,头脑冷静,行动快速,果断放弃。暴雨洪水突发性强,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当发现河道涨水,要迅速撤离,不可麻痹迟疑。在发生暴雨洪水时,行人避雨要远离高压线路、电器设备等危险区域,雷雨时要关闭手机。

密切注意滑坡异象及时正确逃生自救 大雨过后或连续阴雨天气,是山体滑坡最易发生的时期。居住在有山体滑坡隐患的山脚低洼处,一时不能搬迁的居民,要随时注意检查房屋、地下室的墙面是否存有裂缝、裂纹;观察房屋周围的电线杆是否有向一方倾斜的现象;房屋附近的柏油马路是否发生变形等。一旦发现屋后山体有滑坡等迹象时,应立即向家人和周围邻居发出口头警报;同时通过电话或派专人迅速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并随时做好各项避险准备。在避险时,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避,并尽快在周围寻找安全地带,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同时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易受水灾侵害地居民要注重日常防范 平时注意多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养成汛期时关注天气预报的科学生活习惯,做到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家庭防护准备,确保安全。密切注意汛期的洪水情报,服从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安排,及时避难。地处洼地的居民要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以防止洪水进屋。家中常备如船只、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并在汛期到来前检查是否可以随时使用。危房里及危房周围、危墙及高墙旁、洪水淹没的下水道、马路两边的下水井通及窨井、电线杆及高压线塔周围、化工厂及贮藏危险品的仓库,这些都是洪水来临时的危险地带,应注意避开。

09洪涝灾害雷达遥感监测方法

09洪涝灾害雷达遥感监测方法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方法:光学遥感方法使用最多的是美国NOAA气象卫星和陆地资源卫星,也使用风云气象卫星开展洪涝灾害的监测;微波遥感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主动成像的雷达遥感方法进行洪涝灾害的监测。 水体光谱特征,CH3小于图像平均值为洪水期,反之为非洪水期;CH1相对减小,CH2相对增加,有向陆地逐渐过渡的趋势,往往该部分水体被陆地包围或覆盖在陆地上。 水体空间特征,水体相对于陆地或云层等呈现出较为均一的图斑,无明显纹理特征;水体图斑边界相对云层较稳定,河流的现状特征(湖泊、海洋的面状特征)较明显。气象卫星高时间分辨率、成像范围大等特征使其成为大范围洪涝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 洪涝灾害雷达遥感监测: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数据获取能力和对一些地物穿透的能力,成为监测洪涝灾害最为有效的遥感技术之一。多颗在轨运行的航天雷达卫星在时相互补,可对同一地区形成连续观测。灵活、机动的机载雷达系统可用于特殊时期的快速监测,这些从技术上保证了采用雷达监测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与有效性。水体由于镜面反射回波强度较小,在图像上呈现出暗色或黑色,而陆地的回波强度较大,呈现灰白色或黑灰色,故在雷达图像上水陆界线分明,可以清晰地看到洪水到达地段及其淹没范围,利用雷达孔径图像能很快地监测受灾地区的情况。发展SAR图像与其他图像的融合势在必行,受灾中的SAR 图像和灾前的TM或ETM、SPOT等多光谱光学图像数据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基于DEM的SAR图像洪水水体的提取,在地形数据的支持下,实现星载SAR图像洪水水体的半自动提取。 洪涝灾害SAR图像斑点滤波方法:斑点滤波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从含有斑点的SAR图像中恢复SAR图像;进行反演工作需要图像像元值的可信度,感兴趣的信息是面目标,如果还考虑边缘保持的情况则没有多少意义;而如果进行边缘信息提取等工作,主要考虑的是边缘信息,这种情况下考虑其他标准是不必要的。 基于半变异函数的SAR图像地表淹没程度分析:SAR由于具有一定的穿透性,在一定条件下能穿透植被冠层,在植被冠层和水面之间形成双向散射,因而能监测到植被覆盖下的水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植被覆盖下的淹没范围。完全被淹没的水域呈镜面反射,植被覆盖的半淹没区呈双向散射,而未被淹没的区域呈漫散射。空间自相关特性,在SAR图像上的表现就是图像灰度值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图像的纹理特征。不同淹没程度下的地表在图像表现出不同空间自相关性和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能充分反映图像数据的随机性和结构性,即充分反映了图像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纹理特征。 半变异函数理论:变程,描述了当观测变量的空间依赖性达到最大时的地面距离,它和图像中地物的大小有关,反映随机变量的影响范围。基值,定义了从数据中获取到的最大的半变异值,和被地物覆盖的区域范围有关。基台值,表征了观测数据之间的随机方差或者是空间独立变量,不受位置改变的影响。 基于纹理与成像知识的高分辨率SAR图像水体检测:由于SAR侧视成像,根据像素灰度值很难将地物阴影和水体分开,采用DEM来模拟雷达图像,从中获取山体阴影,将水体和山体阴影分开,实现水体检测,也可以对光学图像和SAR图像融合来提取水体,小目标往往以纯像元形式存在,能够反映小目标的散射特征、位置特征和结构特征等复杂信息。基于知识的目标检测是根据目标成像机理、拓扑关系、几何形状与结构信息、目标纹理特征等进行检测。 试验结果分析:面向对象方法,不再以单独像元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地物对象为研究对象,可以灵活地利用地物本身的光谱、形状等信息,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分类精度。通过多尺度分割技术将图像分割成代表图像信息的对象,再利用对象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光谱、形状等)对对象进行分类。其采用模糊分类法,对类进行描述时采用了隶属度函数的方法,代替

关于全国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国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今年暑假期间,我和一部分同学对今年全国遭洪涝灾害的部分区域的灾情进行了了解,我们主要通过通信工具及传媒信息,像电视、网络、手机新闻、报刊杂志等.调查表明我们从现在开始要树立强烈地保护环境意识,并且行动起来 一、调查目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受益匪浅,像灾难中人们对于生的渴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灾后八方支援的一派团结互助的景象及人们众志成城地要克服难关建立美好家园等.但最重要是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深刻意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并且开始做好防范于未然的工作,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开始关注并保护身边的环境乃至大自然的环境,爱护好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 二、调查对象: 夏季全国遭受洪涝灾害的部分区域,为了深入了解相关消息,我们搜集参考了大量资料.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我国遭受洪涝灾害的部分区域的相关情况(山东,辽宁,舟曲等地),有以下: 一场特大暴雨8月9日突袭山东省聊城市,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据当地民政部门初步统计,聊城市88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9.7万公顷.其中,11日下午至12日上午,徒骇河重要支流

赵牛新河6处发生重大险情,部分堤段河水漫溢,严重危及附近村镇安全、、、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 洪涝灾害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 为何会多次出现这些洪涝灾害及各种自然灾害呢?这难道真的只是天灾人祸吗?不能说没有天灾人祸,而是世界各地频繁地出现这些灾难不难让人们进行深思.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生产,基本忽略了对我们地球母亲的关心,关心她是否还能负荷我们人类的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像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的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垃圾围城、、、鉴于以上,我们应该明白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比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

洪涝灾害的应急处置

洪涝灾害的应急处置 由于长时间、大面积降雨或者冰雪融化以及江河湖泊堤坝溃决等原因,致使单位时间内单位截面上的水流流量突然增大,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界限的异常高水位水流,称之为洪水,而由此造成的灾害叫洪涝灾害。 一、洪涝灾害的特点及危害 (一)洪涝灾害的类型 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洪水。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暴雨洪水 这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简称雨洪。 2.山岳洪水 系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 3.融雪洪水 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4.冰凌洪水 主要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上。由于某些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上升,河流开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高纬度的下游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也容易造成灾害。在河流封冻时也有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系指大坝或其他挡水建筑物发生瞬时溃决,水体突然涌出,造成下游地区灾害。 (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1.季节性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最基本、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就基本决定了我国洪水发生的季节规律。 2.类似性 近70年中,全国发生了多次特大洪水,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与其成因和分布极为相似的特大洪水。 3.普遍性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具有产生多种类型洪水和严重洪水灾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4.区域性 我国洪水灾害以暴雨成因为主,而暴雨的形成和地区关系密切。 5.破坏性 我国主要江河全年径流总量中的2/3都是洪水径流,降雨和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洪水威胁严重。 6.可防御性 虽然人类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多种努力,可缩小洪水灾害的影响程度和空间范围,减少洪灾损失,达到预防目的。 (三)洪涝灾害的危害性 1.洪水涉及地域广 我国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地区总面积达万平方千米,耕地5亿亩1亩=666. 66平方米。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嫩江、辽河等八大江河的周边地区均受洪涝灾害的严重威胁。1998年夏季发生的长江全流域和东北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全国29个省(区、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得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与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得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得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得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得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与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河南、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西等省(市、区)共有417个县、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625、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10、6万人,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万人;倒塌房屋796、7万间,损坏房屋245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09亿元。5月12日15时4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5月12日22时15分提升为一级。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HAGUPIT)于9月19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得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1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9月21日下午加强为台风,9月22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早上6时45分在广东省电白县陈村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台风“黑格比”具有强度强、移动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共造成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1501、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7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157、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9、1千公顷;倒塌房屋4、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3、3亿元。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降雨过程,降雨导致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洪涝受灾,其中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受灾较重,针对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省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此次大范围洪涝过程共造成2997、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7人,失踪10人,紧急安置转移254、0万人;农作物受灾1429、9千公顷,绝收207、2千公顷;倒塌房屋12、4万间,损坏房屋36、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

农业生态遥感监测的容为2014年北京市1期冬小麦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2期玉米(春、夏玉米)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4期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014年秋季露地菜面积监测。具体的生产流程如下: 1、专题信息获取 专题信息主要指北京市冬小麦、玉米、设施农业、秋季菜田四类专题,具体监测方法和生产流程如下: 1.1专题监测方法 (1)小麦、玉米监测 小麦监测北京市2014年冬小麦数据,以2014年4-5月遥感影像为主;玉米监测2014年北京市玉米,以2014年6-9月遥感影像为主,具体的技术方法如下: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小麦、玉米种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小麦、玉米种植物候,遥感生产的经验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一套基于“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的“四分”技术方法,融生产标准规、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统计遥感调查方法。该方法按照一定的分层指标将北京市行政村进行划分,再对不同层级的村执行不同的数据计划和技术对策,最后采取分层抽样法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图1-1)。

图1-1 总体技术路线图 为提高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遥感调查精度,充分发挥多源数据及人机交互解译的能力,研究出基于“四分”总体技术方法的小麦、玉米专题统计遥感生产流程。“四分”技术:指“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四分技术是对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使信息提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解译分区技术体系和精度评估技术。 1)人机解译分层技术 根据北京市小麦、玉米分布围,结合北京市地形特点和小麦、玉米种植特点,将分布区分为三大带:“山区带、丘陵带、平原带”。继而根据所分的三大区域,进一步研究小麦、玉米的种植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结合地形地势、分布趋势、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将北京市小麦、玉米种植区域进一步细化区分,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抓住重点、难点,优化目前提取方法,提高小麦、玉米统计遥感调查精度。

洪涝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洪涝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撰写人: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

洪涝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1总则 1.1目的 为迅速、正确地对洪涝灾害事故进行应急响应和实施救援,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特制定本专项应急预案。 1.2适用范围 适用于石横焦化公司洪涝灾害事故的紧急处置。 1.3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 1.3.1事故类型:溺水、触电、停产。 1.3.2危害因素分析: 1.3. 2.1在抢险过程中,造成人员溺水或触电。 1.3. 2.2因降水大造成积水,夹杂着杂物倒灌入皮带地下通廊、配电室、煤场电缆沟等低洼区域,影响设备、设施正常运行,造成停产。 1.4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一旦发生洪涝灾害事故,遵循:恢复生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应对的原则进行应急救援。 1.5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 2 页共 2 页

1.5.1应急组织体系 为加强对抗灾抢险的组织领导,成立焦化公司洪涝灾害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1.5.2指挥机构职责 1.5. 2.1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完善及组织培训和演练; 1.5. 2.2事故状态下的应急抢险和生产恢复工作; 1.5. 2.3事故原因的分析、处理、报告及预防措施的制定; 1.5. 2.4事故损失的统计等工作; 1.5. 2.5预案执行情况的评价、考核等工作。 2预防与预警 2.1危险源监控 各工段建立必要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各生产工段配合对各生产区域及生产作业过程加强事前检查,演练应急救援预案,磨合、协调运行机制,使救援力量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2.2预警行动 不管由于何种原因,一旦出现暴雨恶劣天气,引发焦化公司洪涝灾害事故的征兆,即进入预警状态,立刻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汇报,同时各专业人员和岗位人员马上处于应救援急状态,生产工段全力配合。 第 2 页共 2 页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docx

1、专题信息获取 专题信息主要指北京市冬小麦、玉米、设施农业、秋季菜田四类专题,具体 监测方法和生产流程如下: 1.1专题监测方法 ( 1)小麦、玉米监测 小麦监测北京市 2014 年冬小麦数据,以 2014 年 4-5 月遥感影像为主;玉米监测 2014 年北京市玉米,以 2014 年 6-9 月遥感影像为主,具体的技术方法如下: 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小麦、玉米种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小麦、玉米种植物候,遥感生产的经验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一套基 于“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的“四分”技术方法,融生产标准规范、 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统计遥感调查方法。该方法按照一定的分层指标将北京市行政村进行划分,再对不同层级的村执行不同 的数据计划和技术对策,最后采取分层抽样法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 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图 1-1 )。

数据业采集 及预务处理需 信息求提取 及修与订统 成果计精度 评估制 度成果 整理 综合信息数据库 基于行政村的种植规模分区 分区现势影像数据采集与处理 基于种植规模的不同提取方法 外业调查和内业修订 满足内业信息提取精度 基于行政村成果的分层抽样 外业调查及精度评估 未达标 达标 分析反推修订 矢量数据和统计报表标准化 标 分 目准 标 , 分 规 区 域范 , 分 数 与 据 ,质 分 技 术量 控 制图 1-1 总体技术路线图 为提高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遥感调查精度,充分发挥多源数据及人机交互解译的能力,研究出基于“四分”总体技术方法的小麦、玉米专题统计遥感生 产流程。“四分”技术:指“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四分技术是对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使信息提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解译分 区技术体系和精度评估技术。 1)人机解译分层技术 根据北京市小麦、玉米分布范围,结合北京市地形特点和小麦、玉米种植特点,将分布区分为三大带:“山区带、丘陵带、平原带” 。继而根据所分的三大区域,进一步研究小麦、玉米的种植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结合地形地势、分布趋势、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 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将北京市小麦、玉米种植区域进一步细化区分,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抓住重点、难点,优化目前提取方法,提高 小麦、玉米统计遥感调查精度。

洪涝灾害卫生防疫应急预案

洪涝灾害卫生防疫应急预 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乡洪涝灾害卫生防疫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洪涝灾害的危害,指导灾后卫生防疫应急处置工作,防范各类灾后易发生传染病的流行,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本预案的指导思想:根据号文件精神,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信息畅通、反应及时的原则,保证在洪涝灾害后,切实解决好人、财、物到位等具体问题,及时调动应急资源,有效地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及时控制灾后易发生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蔓延,保证抗洪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有序开展,保障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实现灾后无大疫的工作目标。 二、组织机构 在***乡政府防汛抗洪及舟山援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乡洪水灾害卫生防疫指挥部”,对救灾防病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发挥“主心骨”作用,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巡视、预警,切实抓好抗洪救灾卫生防疫工作。 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2支卫生防疫应急队伍,每支队伍3人,负责对灾区现场开展饮用水消毒、疫情监测、健康宣传、外环境消毒等卫生防疫工作的宣传。 三、应急准备

在汛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雨情、水情。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储备一定量的消杀器械、药品,以备应急所需。做好应对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的充分准备。 四、应急响应 ㈠组织响应 当发生洪涝灾害时。乡卫生院要迅速转入临战状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要迅速转为救灾防病工作指挥部,对灾后防疫工作进行协调部署。乡(中心)卫生院应急小组要迅速赶赴受灾地区现场,判定灾情程度,并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乡救灾防病领导小组派出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督查组,对灾区卫生防病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工作督查。当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时,在落实上述措施的同时,及时启动本应急预案,成立***乡洪水灾害卫生防疫指挥部,全面动员调度乡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资源,派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应急队伍,指导受灾居民区落实各项卫生防疫措施。 (二)应急措施 1、建立灾后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乡政府与卫生院实行疫情、行政双值班制度,确保疫情报告渠道畅通。受灾地区在救灾防病特殊时期对甲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实行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在各安置点要建立疫情监测点,主动搜索疫情,加强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腹泻病以及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乙脑等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等重点疾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开展饮用水消毒和饮食卫生管理,防止水源性、食源性疾患发生。重点抓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把饮用水消毒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