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为了提高实践工作的审计质量,本文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含义,特征,种类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力求使审计能够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关键字审计风险产生原因防范措施

目录

一、引言 (3)

二、概述 (3)

(一)风险的含义 (3)

(二)审计风险的类别与特性 (4)

三、审计风险产生的成因 (6)

(一)审计内部环境的影响 (6)

(二)外部环境的影响。 (9)

四、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1)

(一)从内部因素着手 (11)

(二)从外部因素着手 (14)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一、引言

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风险日益突出,有审计的地方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各单位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在审计过程中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这三个阶段中全力控制风险的产生。在审计理论中,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等概念密切相关;在审计实务中,它已成为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等阶段必须时时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概述

(一)风险的含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美国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人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总之,上述虽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类别与特性

1.审计风险的类别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故而下面的审计风险的防范也是根据这三种风险作出的适宜的措施。

(1).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因此,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固有风险的产生仅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固有风险客观地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所以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

(2).控制风险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则控制风险高。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从而来加以防范。

(3).检查风险指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审计人员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所以说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工作直接相关。

2.审计风险的特性

(1)审计风险的普遍客观性。

由于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通常会存在,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而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故而可以看出,审计风险是普遍并且是客观存在的,针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应当注意在各个环节予以控制。

(2)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3)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

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三、审计风险产生的成因

(一)审计内部环境的影响

1.个人专业水平技能、审计采用的方法及工作经验道德水平等因素构成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制约检查风险的重要根据。审计工作自始至终需要一种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它来自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越高、审计经验越丰富,那么对审计对象的把握能力就越强,所发现虚假信息及挖掘问题的本领就越高,反映到审计主体方面的检查风险概率就越低。反之,审计检查风险概率就越高。

(2)审计主体选择的审计方法。抽样审计是审计的基本方法,由于抽样水平受到审计人员自身的能力以及审计经验的限制,极易产生误差、遗漏,这就造成抽取的样本不能很好的代表总体特征,审计风险势必增大。所以,审计师选择审计方法的能力以及抽样水平的高低也属于其职业判断能力的范畴。

(3)个人素质、职业道德等非业务因素。在实践中,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道德,这就会影响对审计事项的准确评判与把握,影响到审计的质量,使审计结论偏离事实,审计风险势必增大。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审计人员应该做好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检验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对审计的结论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但是,有些审计人员,素质低下责任心令人堪忧,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

2. 审计领域方法的固有缺陷,审计制度不完善,质量监督不健全。

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虽然审计准则及各项规范相继出台,对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就目前建立的制度还不能完全有效控制风险的存在,它仅仅

初步规范了一些审计操作,对审计环节出现的各项风险责任不明确,从制度上不能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和划分审计责任,从而加大了审计机关风险。目前从业人员的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构成及总体的执业环境来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松散,缺乏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之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少数事务所为了招揽业务,人为降低收费标准,甚至牺牲审计质量,满足客户不正当需求,使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落不到实处。当前,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工作逐步电算化,而审计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建立在对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抽样方法。抽样方法的运用使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随着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复杂、庞大,其审计取证的难度越来越大,审计成本越来越高。由于抽样水平受到审计人员自身能力、水平以及审计经验的限制,很容易判断失误。然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这种方法本身存在遗漏问题,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不可避免地潜存和增大了检查风险。

(1)审计方法模式滞后的影响。国外现代审计方法早已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而我国人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的思路上,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风险水平较高。

(2)抽样审计误差的影响。现代审计中抽样技术的广泛使用,无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都会因样本不够大而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抽样误差,是审计人员根据经验主观判断的,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操作不规范的影响。如:为降低成本,随着放弃不必要的审计程序,或在实际操作中程序脱节,委托书的签订不符和法定程序,审计方法选用不科学,未向客户索取必要的声明书,审计报告表达不明确、不公允等。

3.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表现在:首先,其会计制度并不健全及会计工作并不规范。审计人员以会计资料作为主要审计对象,其审计的质量完全依

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然而,一些所谓的会计资料极有可能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应付外界机构和人员而精心炮制的。审计中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长期亏损、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为了某种需要或达到经营过程的一定目的,虚报企业财务状况,人为调节某些资产和费用账户,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同时相应增加了固有风险水平,提高了检查风险,给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带来的极大的困难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审计人员产生错判做出偏离事实的审计结论等不良结果。其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完善、经营状况不稳定。如果被审计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加了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就很难得出客观公正真实的审计结论。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审计的难度也就越大,其审计工作面临的失误与差错会相应增大,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审计人员只能采用在财务收支审计中使用的原始审计方法,即依靠判断抽样法对查出的问题得出审计结论,使审计评价失去科学依据。

(二)外部环境的影响

(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公众素质、舆论导向等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如果社会公众审计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增强,企业便会积极主动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经济政策、经济成份、经济体制、经济法规等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经营区域国际化等给审计单位带来复杂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改制、拍卖、兼并、政策性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及时全面地反映和科学评价,导致审计人员获得信息不

(3)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指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既有国家宏观层次上的法律环境影响,也有地方层次上的法律环境影响。审计工作的依据是各级人大、政府和行业部门颁发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意见等,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不具体、不科学或与审计工作实践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

(4)市场环境多变性。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审计环境是审计人员进行工作的外部环境主要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体制及与之配套的各种制度均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经济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不同经济成分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差别,相应他们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也有时滞后于财务会计制度的变革,这也就相应的增加了审计风险。随着经济体制和技术经济环境的变革,企业组织也不断变化调整,其间会发生大量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等行为,企业形态和构成不断变化,其中运作也日趋复杂,审计人员对其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造成审计风险扩大。利率和汇率的多变性以及通货膨胀加剧则使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为了防范市场风险和化解本身面临的经营危机,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类型、工具不断变化,如关联方交易、非货币性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等,并且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5)交易发生的复杂性。交易复杂性导致审计风险增加。例如,为了达到某种财务效果,企业可能组织关联方交易。通过关联方交易,可以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有的则与关联企业联合杜撰一些复杂交易,从会计方法上看,其利润确认过程完全合法,但它却永远不会实现。由于关联方交易的复杂性及审计测试的固有限制,审计师不能保证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错报和漏报。没有识别关联方交易

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常见例子。

四、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从内部因素着手

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道德与技能水平。

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审计经验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可能性。有效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一是要根据审计规划和计划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二是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适应组织业务和管理发展的需要;三是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交流,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心态。审计风险往往是审计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消极被动造成的。因此,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审计机构及所在的组织要建立有效的制度,确保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总体上说,审计人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素质:①严格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执业。《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法定要求,是执行独立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②严格风险控制。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的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落实后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执业水平和

职业判断能力降低审计风险。④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关注是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的有效途径,只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关注,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遗漏或虚假陈述等问题给予重点关注,避免审计风险。

2.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

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和应对措施直接影响着审计结果,不同的执业态度将产生不同的审计风险,同时应当制定适当的业务控制措施,这些质量控制措施应当贯穿承接业务、风险评估、制定计划、督导审计外勤工作、复核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并通过分析判断,准确识别审计风险,制订防范风险的措施。此外,审计人员应学会自我保护,以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风险防范的能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一定要打破传统的、陈旧的审计思路和方法的束缚,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保持谨慎和敏锐、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利用现代审计方法和工具,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模式,以风险的分析和控制为出发点,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审计证据,控制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树立审计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要以当时、当地和有效的法规、制度为审计工作准绳,对问题定性,结论必须准确且要谨慎,对于审计风险敢于正视它,认真贯彻谨慎原则,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提高辨别审计风险、预测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和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对审计项目的重点环节和内容要反复地核实、分析

权衡,确保准确无误,尽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

3.规范审计程序,加强质量管理。

(1)要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结合所在组织的具体情况,以及日常开展的审计项目,规范基本审计程序。所谓基本审计程序,是指审计机构通过研究审计项目的特征而总结出来的,适合于各类审计项目的基本审计程序。如果没有规范的审计程序,不同的审计人员将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选择相应的审计程序。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经验对审计质量具有重大影响,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从而无法控制审计风险。规范基本审计程序,必要的审计程序都已提供给了审计人员,任何省略都需要审计人员做出相应的解释。如此,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随意性,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

(2)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具体审计项目的质量。而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质量标准,使审计业务工作按照预定的审计目标,根据规范的审计程序运行,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如果审计质量管理不严格,会给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结论带来不利影响,进而造成审计失败。因此,审计机构必须根据内部审计准则、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及基本审计程序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将其推行到每一个审计人员和每一项审计项目中,迫使审计人员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努力做到以风险为导向制定审计计划,配置审计资源;在审计全过程中合理考虑并运用重要性标准;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情况、内部控制情况以及上次审计情况等,编制项目审计计划;采取恰当合理的方法搜集充分、相关、可靠审计证据,并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编制完整、清晰、客观的审计工作底稿,反映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情况,审

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执行结果情况以及取得的审计结论;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场复核工作以及有关审计报告的编制与复核工作,建立健全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度,并明确规定各级符合的要求和责任。通过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将基本审计程序与审计业工作有效联系起来,努力提升审计质量,加强审计风险控制。

(二)从外部因素着手

1.加强组织机构的管理与审计事项的沟通,完善相关制度。

(1)合理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是由组织管理层正式批准通过的,审计机构据以开展审计工作的根本性文件。它规定了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审计工作的目的,权限,任务和责任等。在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时,要根据现有审计资源和审计手段,详细、具体地列明审计工作的目的、责任、权限、审计范围等内容。做到审计资源、审计手段、审计权限与审计目标、审计责任相互平衡。通过审计工作规定的制定,使管理层了解审计机构的实际状况。

(2)作为审计机构,可以通过与管理层的沟通,汇报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的进展情况、报告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遇到的限制因素及存在的困难等,寻求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可以了解管理层对组织发展的战略构想,对审计机构的工作期望,从而有效规划审计战略,合理使用和储备审计资源。作为组织管理层,通过这种沟通,可以深入了解审计资源情况,恰当确立符合实际的审计期望,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合理开展,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3)组织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定,例如,对提供虚假资料的被审计人和被审

计单位的责任追究制度、合理的审计问责制度以及审计人员尽责调查制度等。当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后又发生重大问题时,通过制度确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保障内部审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强化审计过程的指导与监察

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对报表资料进行详细的审计或者是进行详细的控制测试,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在进行控制测试时,应对客户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测试,并用图表或语言进行详细描述,同时对客户每个流程的控制措施和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价,作为客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可以信赖的依据和实质性测试过程中样本采集量大小的标准。在实质性测试中,应通过对控制测试的评价,调整具体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增加对控制薄弱环节的审计程序,如增加抽取的样本量、扩大函证的范围、实施相应的替代审计程序等。如有的事务所通过确定审计项目编码方法,对审计过程进行控制。审计项目内容编码包括客户类别、审计年度、审计内容、承接业务部门等,通过项目编码控制每个项目组的工作时间、核算审计费用、复核工作底稿等

3.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行为,因此,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与客户充分协商,解释有关的会计政策和财务策略,可使客户充分尊重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对重要交易和事项的会计记录进行调整,使之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增进对客户的了解,现今复杂的经济环境,扩大市场占有率而降低价格、增设分支机构、增加银行贷

款、提高赊销比例等一系列经营活动,都会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审计人员如能注意,则会相应的调整审计程序,突出重点。

结论

本文从审计风险的基本理论出发,先后阐述了审计风险的含义、要素、特征,分析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当前的实际以及先进理论,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大家认识到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和发展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为此,要加强外部执业环境建设,严格审计风险法律责任;注重审计程序软件的引进和开发;完善社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曾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业水平,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从而大大提高国家的经济建设状况,早日实现我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昊中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措施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2).

[2] 肖双平.浅议国家审计风险及其规避与防范[J].巴中审计,2006(09).

[3] 赵利琴.浅议审计风险的防范[J].陕西中医学院审计处.2006(12).

[4]李宝虹.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与防范措施【I】.商业经济,2006.

[5] 常小莉.论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M].甘肃科技.2009.8

[6] 王爽.内部审计风险实践心得[J].中国内部审计,2005.7

[7]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高晓静.管理观察2008.12

[8] 论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马亚红.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9] 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康绍大、马葵.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8.7

[10]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田朝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11]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高世军.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12

[12]阙圣贵.网络时代的审计风险与防范.中国财经报.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