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外语发展史回顾

中学外语发展史回顾
中学外语发展史回顾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1)

英语辅导报社张同冰丁俊华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飞跃进步,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申奥成功、全国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程,使得我国外语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外语教育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值此重要时刻,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的外国语教育的发展作一重要回顾,理顺其脉络,以便为未来我国外语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的形成过程参考了大量我国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保存的一些教育文献和史料,尤其是引用和参照了原教育部领导付克、西南师范大学张正东、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四川外语学院李馨亭等老一辈外语教育家的著述和研究成果,同时对90年代以来外语教育界发生的重要变化进行归类和整合。本文按历史年代对我国外语教育发展过程进行分段描述,每一段历史中用关键词(历史事件、人物、重要文献、重大活动等)形式进行详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至零散。在此一并向上述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指正和批评,以便日后修补,使其更加完善,准确无误。

我国从秦汉以来,经唐宋到元代初年,一千四百余年间,同外国的交往一直十分密切。当时对外语人才的需要是可想而知的。在我国,外语教学应该说是远在二千年前早已有之。遗憾的是,迄今尚未发现有关当时外语教学情况的史料。这点尚待史学界和外语教育界进一步查考。根据已经发现的史料,古代的正规外语教育应算作外国语文学校,可以把元朝的“回回国子学”定为我国最古老的外国语文学校。

关键词(一)元朝回回国子学

据《新元史·选举志》记载:“回回国子学,到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始置。是年五月,尚书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施于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能通其字学,乞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富民之弟子,皆依汉人入学之制,日肄习之。从之。八月,遂置国子学。”(《新元史》卷六十四《志》第三十一)。另据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亦思替非为波斯古代都城之名,亦思替非文字者,波斯文字也。回回国子学者,教习波斯文字者也。元时所谓回回文字,实波斯文字。”由此可见,元朝的“回回国子学”是一所教授波斯语言文字的学校。

《辞海》“回回国子学”的解释是:“元代培养译员的学校。学生为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供给廪膳,学习亦思替非文字(即回回文)。学成后派充各官府译史。”(引自《辞海》缩印本第765页。)

已故江苏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苏州大学)顾树森教授的遗作《中国历代教育制度》一书,把元代的中央学校分为三种:一为“国子学”,1269年创立,主要教授儒家经典。二为“蒙古国子学”,1271年创立,规定学生为一百五十人,计蒙古学生七十人,色目学生二十人,汉学生六十人。学科以蒙古文译

写《通鉴节要》为主,并兼学算学。学成考试,精通者量授官职。三为“回回国子学”,创立于元世祖到元二十六年(1289年),学生名额定为五十人。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科授以回回文文字为主,专以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为目的。其余学官与考试的制度未详。

根据以上资料,元代“回回国子学”确系专门传授回回文的学校。然而,元代为何专授回回文而并不教习其他语言文字呢?看来这主要是出于当时国际交流的需要。

元朝是我国以蒙古族贵族为统治核心的封建王朝,其疆域十分广阔,与各国特别是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西域各国来我国的人员随之增加,阿拉伯和波斯人带来了天文、历算、医学及天文仪器等。元朝统治者曾有意图想把蒙古文作为国内各地和对外交往的主要交流工具,但碰了壁。国内大部分地区仍通用汉字,唯有部分地区才通行蒙古文字。不过与西域诸国交往时,回回文文字“宜施于用”,便于“国防取会数目”。因此,兴办波斯语言文字的学校,借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实是当时社会之需要。

至于“回回国子学”的兴衰始末,它的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等等,尚无从考证。

关键词(二)明朝四夷馆

元代之后,教习外语的学校主要是明代的“四夷馆”。据《明史·职官制》载:“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明史》卷七十四《志》第五十)。但这八馆此时以翻译语言文字为主,而不是以教学为主。到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才“兼选官民子弟,委官教肄,学士稽考课程”(同上),开始招收学生并进行教学活动,这时才称得上是专门教习外语的学校。

另据清刘献延《广阳杂记》所述: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年间,曾选“举人、监生年少者,入翰林院习夷文(即外文),以通事(即翻译)为教师”。后来由于学习人员增多,又另立“四夷馆”教习外国语文。

《辞海》“四译馆”条的解释是:“四译馆”明清王朝所设的专门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明永乐五年(1407)设四夷馆,选国子监生习译事,隶翰林院。内分靼鞑(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八馆。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并增八百(掸族)、暹罗二馆。清初改名译馆,省(去)蒙古、女真二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并入会同馆(更名“会同四译馆”),合并八馆为西域、百夷二馆。”(引自《辞海》缩印本第759页)

明朝永乐年间,外语教学倍受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郑和、侯显相继出国,需要一批译员;另一方面又因为出访后与各国交往增多,大批文书需要译写。因此,不但“四夷馆”中学习成绩优良者即可委以官职,连民间精通外文的人也可被荐举外用,以补译员之不足。

另据余继登《典故纪闻》说,当时还兴起了私学外文之风。人们为了进入仕途,除谋求进入官方的“四夷馆”外,还多方延请教师私下教习外文。明英宗天顺初年(1457年),礼部侍郎邹干等人奏议说:“近年以来,官员、军民、匠作、厨役子弟,投托教师,私自习学,滥求进用。况番字(即外文)之书,多关边务,教习既滥,不免透漏夷情。”为此,他们提出仍应按照永乐时定例,“选取年幼俊秀监生送馆习学”;禁止教师“擅留各家子弟私习,徇私举保”。明英宗准奏,下旨“今后敢有私自教习走漏夷情者,皆重罪宥”。尽管有旨在先,但私习外文之风却未曾止息。明宪宗成化初年(1465年),揭发出:“四夷馆”教师马铭除教授官生一百五十四名外又违例私收子弟一百三十六名的事件。当时宪宗只是说:“后有私自教习者,必罪不赦”,而对这一百三十六名私学者,却命礼部会同有关官员加以考核,精通外文者仍留用,其余遣归。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明代“四夷馆”的规模并不小,除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外,还有印度、缅甸、暹罗等国语言;官生人数也不少,仅马铭一人就教授一百五十四人。二是国际交往的需要推动了当时外语教学的发展,因此不论是官学的还是私学的,只要精通外语,朝廷一般都量才录用。

关键词(三)清朝俄罗斯文馆

明代之后,清政府开设俄罗斯文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俄语学校。它究竟建立于何年,至今说法不一。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称俄罗斯文馆创设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见该书上册第118页)。顾树森编《中国历代教育制度》一书说它建立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见该书第203页)。高文风在《黑龙江大学学报》(外语版)1979年第二期上指出,俄罗斯文馆成立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高文风所查考的史料,系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内阁大库满文档案里的《康熙四十七年三月,设立俄罗斯学之上谕奏事档》,计有五十余页。此系近年发现的史料,记载详细,比较可信。现转录高文风所摘要点于下: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月初八日,康熙皇帝虑及中俄交往之事日增,应培养自己的俄语翻译人材,方可防止外国人从中捣鬼,于是在南苑召见大学士马齐,令其“询问蒙古旗内有愿习俄罗斯文者,具奏”。

翌日,初九日,马齐即将此事交付侍读学士鄂奇尔诺木奇岱办理。

初十日,鄂回报马齐,称已征得愿学者七人,并具名单呈阅。

十二日,马齐回奏,康熙帝认为“甚少”,令马齐“再于八旗蒙古、汉军内”征集。

十三日,马齐指令内阁典籍厅责成吏部调查、征集。

二十一日,吏部上报内阁典籍厅,称已征得“愿习俄罗斯文语之监生、闲散子弟等六十八名”,开列名册,“咨送到阁”。当日,马齐即赴畅春园面奏。康熙帝下令:“均令习之”,并令马齐立即着手选择教师和校址,确定管理体制。

马齐当即派鄂奇尔诺木奇岱会见俄国商团的商务委员彼得·胡佳科夫,请其择“善于俄文者”前来任教。经协商,俄方确定派俄国商人瓦西里担任教习,并选定在俄国商团住地俄罗斯馆(北京东直门以北胡家圈胡同)内支搭席棚,开始教读。这样,第一所俄语学校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即康熙帝提议之后的第十六天)正式开学上课了。但此时还是学校的草创时期,许多事宜尚未定夺。

同年四月二十一日,俄国商团离京回国,教师瓦西里辞职。中国学员学习还不足两个月(是年旧历有闰三月),刚习完语音。为此,马齐于七月初六日上奏,建议从银黄旗满洲俄罗斯佐领中遴选“善于俄文者,派为教授”,康熙帝准奏。七月十二日,鄂奇尔诺木奇岱回禀马齐,称已选定俄罗斯佐领库兹马和伊凡两人充作教师,校址拟迁往左翼马市西北大佛寺内。获准后,于七月十八日,一切就绪,“即行开始教读”。自此,这所俄语学校就日趋正规化了。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三月二十八日,库兹马和伊凡以及后来任教的雅科夫主动提呈,诉说他们自己都是生长在中国的混血儿,俄语水平有限,教了将近三年已深感难以继续执教。上谕可于盛京(即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在投降中国的俄罗斯军人中招聘高水平的教师。当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俄国斯人尼堪经考试后由康熙帝录用。这样,师资问题才得以解决。学员的学习和生活也得到了调整。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清政府发现六十八名学生中“能学者三十余名,不能者三十余名”,于是举行考试汰选,只留下二十七名继续学习。以后,俄罗斯文馆的学员基本上保持这一数量(二十五到二十七名),另有少数候补学员,遇有正式学员升迁或病故等情况,即于递补。为了使师生安心教学,自康熙五十年五月初一日起清政府“按月每人给钱两千”,增加师生一份钱粮。鉴于过去“俄文学生无一正途,不肯勤学”,清政府决定“每人授给一职”,也就是说,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即特授一官职,免除他们对前途的顾虑。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该校由原来隶属内阁典籍厅升级改属内阁管辖,更名为“内阁俄罗斯文馆”。校址也迁到“东华门外北长街,俗名北池子”的地方,这大约是比较固定的校址。

据另一资料记载,俄罗斯文馆是一所主要通过学习俄语升官任职的学校。每五年考试一次,成绩分为三等:一等者授七品官,七品官复考一等者授为主事,成为有实权的官员;二等者授九品官;三等者留馆继续学习,从中择优留作助教。这一记载说明,俄罗斯文馆并非单纯地培养翻译人员,它的目的是为了清政府培养同俄国政府办理外交事宜和商务的官员。

俄罗斯文馆初办时在教学上主要依靠俄国人和定居中国的俄罗斯人,后来陆续增加了一些中国教员,从此教学由中外人士合作,至于行政和管理事务则均由中国人主事。由于它带有考试任职的性质,因此对考试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设月考、季考和岁考。考试成绩低劣即被淘汰或留馆继续学习。

俄罗斯文馆经办达一百五十四年之久。它初创于1708年,直至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根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请,它结束了单一语种的教学,

开始增设其它外国语文。后于1862年并入新创立的外国语文学校——京师同文馆。

在这一百五十四年中,俄罗斯文馆究竟培养出多少俄语人材,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已无从查考。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内阁大库现尚残存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俄文档案十九本,以及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筹办夷务始末》及《清季外交史料》所收录的俄国外交文件的中译本。这些档案资料,无论俄译汉或汉译俄,译文流畅通顺,基本上忠实地表达了原件的内容和精神。如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这些序言确系出自俄罗斯文馆毕业生之手,则该馆的教学成绩就相当令人满意的了。

每周总学时均为36小时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兼翻译家茅盾(即沈雁冰,1896至1981年)的学生时代恰好在清末民初。他在高小、中学、大学预科学习外语的情况,在其所著《我走过的道路》(上)中有所记述,现摘录于下:

1907年冬,十一岁,“转入新办的植材高等小学(在浙江桐乡乌镇)。植材的前身是中西学堂。……我进植材后,才知道教的课程已经不是原来中西学堂的(半天)英文,(半天)国文两门,而是增加了算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音乐、图画、体操等六七门课,又知道教英文和教新增加的课程的,都是中西学堂的高材生,毕业后学校保送到上海进了什么速成班,一年后回来做我们的老师的。教我们英文的叫徐承焕,用的课本是内容相当深的纳氏文法第一册(按:英人纳司非尔特编的文法书共四册,最后一册讲到英文修辞学)……”(引自《我走过的道路》上册,第66—67页)。

1909年夏,“我从植材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考进湖州中学,插入二年级。1910年,三年级时,来了一个姓钱的英文代课老师,“他先教发音,从英文二十六个字母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人体口腔的横剖面、发某音时舌头在口腔内的位置。这真使大家感到十分新鲜。这位小钱先生又看了过去我们所作的造句练习,他认为英文教师(指罢教的那位英文教师——摘者注)只是发音不准确,造句该改的他都改得不错,而且英文读本《泰西三十佚事》也是公认的一本好书。我觉得这位小钱先生公正,而是(那位)英文教师太要面子。”(同上书,第76页)

1911年秋季始业时,“我转入嘉兴中学”读四年级。“那个英文教员(上海圣约翰大学出来的)却使我失望。原来此人是半个洋人,中文不过小学程度,他把辎重读成脑重,用的课本是文法读本合一的,据说是圣约翰大学一年级用的,但是这位教师对读本中的许多字,却不知在汉语是什么,反要我们查字典帮助他。”(同上书,第82页)

1912年春,转到杭州私立安定中学,插班考试时“只考国文、英文”,录取在四年级下学期。“1913年夏,我在杭州私立安定中学毕业了。”

1913年“七月下旬我到上海”,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第一类将来进本科的文、法、商三科”,“只考国文与英文”。英文“考题是造句、填空、改错、中译英、英译中。最后还有简单的口试”。录取后来到北京大学预科上学。“当时预科第一类读的是……司各特《艾凡赫》和狄福的《鲁滨逊飘流记》,两个外籍老师各教一本。教《艾凡赫》的外籍老师试用他所学来的北京话,弄得大家都莫名其妙,请他还是用英语解释,我们倒容易听懂。预科第一类规定第二外国语是法文或德文,我选择了法文。教法文的法国人不懂英语,照着课本从字母到单词,他念,我们跟着学。……教世界史的(实际是欧洲史),是个英国人,用的课本是迈尔的《世界通史》……。到下学期,……《艾凡赫》与《鲁滨逊飘流记》都由中国人来教了。法文老师换了人,是波兰籍,他教法文和德文,用英文解释,但因其也教预科第一类学生之选学德文者,在我们班教法文时,有时忽然讲起德语来。他也教预科最后一年的拉丁文。”,“最使我高兴的,是新来的美籍教师,据说是美国的什么师范大学毕业的,年纪不过三十岁。他的教学方法好。他教我们莎士比亚的戏曲,先教了《麦克白》,后又教了《威尼斯商人》和《哈姆莱特》等等,一学期以后,他就要我们作英文的论文。他不按照一般的英文法先得学写叙述、描写、辩论等的死板规定,而出个题目,让我们自由发挥,第二天交卷。”(同上书,第95—96页)

1916年8月,北大预科三年毕业,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进馆第一天,总经理张元济(张菊生)“说:‘我们编译所有个英文部,正缺人,你进英文部如何?’我说‘可以。’……张拿起电话,却用很流利的英语跟对方(英文部部长邝富灼)谈话。我听他说的是:‘前天跟你谈过的沈先生今日来了,一会儿就到翻译所见你,请同他面谈。’”(同上书,第104页)

“我在英文部工作已有一个月了,我……喜欢这里的必说英国话的‘怪’现象。我以为这可以提高我的英文口语的能力。在北京大学预科时,虽然洋教员有四、五名之多,但我的英文的口语总不好,同学中大都如此。”(同上书,第109页)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略见清末民初各级学校外语教学及其效果的一斑。

第二章中国近代外语教育

(1840年至1919年)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向中国陆续发动了英法联军战争(1857年)、中法战争(188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和八国联军战争(1900年)。清政府庸弱无能,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清朝专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封建主义的军阀官僚又沆瀣一气,残酷压迫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继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八十年间,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教育侵略,使中国的文化教育也跟着发生剧烈的变化。首先有清末地主官僚在推行洋务运动中的“新教育”措施,继而有改良主义维新运动中抄袭日本教育制度的“壬寅、癸卯学制”,辛亥革命后又有“壬子、癸丑学制”。这些学制都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色彩。

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向来夜郎自大,自诩“天朝文明”,非“夷狄之邦”所能比拟,奉行闭关自守、盲目的排外政策。鸦片战争后,清廷衰败之象暴露无遗。除顽固派外,众多朝野人士认为,唯有了解和学习“西洋”文明,谋求振兴,才能巩固清廷统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外语教育才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首先,创办了几所外国语文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借以加强对列强的交涉。接着又开办各类理工科技学校,并把外语列为主课,让学生运用外语这个工具去学习西洋“测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品尚象之术、治军之法”,以求振兴。此后,又废科举,办学堂,广设外语课,借以培养“博通时务”、“具备艺能”的“通材”。为了免致“永远仰给外国教师”,外语师资的培养工作也开始得到重视。

第一节我国近代的外国语文学校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是外国语文学校。最早的新式学校是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接着有1863年设立的上海广方言馆,1864年开办的广州广方言馆。稍后,又有湖北自强学堂、湘乡东山精舍方言斋和京师译学馆等。

这些近代的外国语学校,大多设有英、俄、德、法、日语等科目;除教习主课外语外,还授以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和史地知识,目的是要学生读“西书”、译“西学”、学“西洋”,因为西洋书籍“经译者十才一二、必能尽阅其未译之书,方可探赜索隐,由粗显而入精微”。

关键词(一) 京师同文馆

清政府在与帝国主义列强交涉中屡遭失败,当局者以为,语言文字不通,受外人欺蒙,也是一个原因。咸丰十年(1860年),恭亲王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办理外交。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设立,但官员们大多不懂外语,于是恭亲王等人又奏请在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岁以下者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于是,京师同文馆就于次年(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应运而生,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2年同文馆开办时仅设英文馆,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J.C.Burdon)任第一任英文教习,中国教师徐树琳教授汉文。1863年3月,法文馆和俄文馆相继成立。法文教习是司默灵(Smornenberg),俄文教习由俄国使馆翻译波波夫(A.Popoff)兼任。同治六年(1867年),增设算学馆,传授天文、算学、理化。同治十一年(1872年),添设德文馆,教习是第图晋(Titouskin)。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又设东文馆,杉几太郎任日文教习。和英文馆一样,各馆均配一位中国教师教习汉文,另外配备提调与助教数人,专管学馆其他事物。

同文馆在办校初期并没有配备总辖校务的人员。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来同文馆教习英文。同治八年(1869年),清政府任命他为总教习。这样,他就成了该馆的第一任校长。丁韪良在职达二十六年之久,直至1895年才由该馆物理教习欧礼斐(C.H.Oliver)接任。

同文馆各馆的学生起初均为十名。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直到1900年该馆停办时,学生总额一直维持在一百二十名左右。

同文馆对学生的选择比较严格,相当于满族贵族学校的招生标准。最初只收十三、四岁的满族学生,学制三年,主要学习外文和汉文。后来发现,学生程度太低,连学习汉文也颇有困难,于是扩大招收汉族学生,年龄也放宽到二十岁,学制改为八年,加强中外文教学,增设自然科学和史地等课程。学生一律住宿,除膳食、书籍、纸笔皆由学馆供给外,每月每人另支薪水银十两。同文馆对学生管理也很严格,凡学习纪律、作息时间、考核奖惩、请示报告、文书档案管理等等,均订立了制度,学生不得违反。

同文馆的课程在学校初创时极为简单。同治四年(1865年)该馆新校舍相继建成,学校也改为高等学堂,课程就此增多。八年的课程依次如下:

第一年:认字,写字,浅讲辞句,讲解浅书。

第二年:讲解浅书,练习句法,翻译条子。

第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第四年:数理启蒙,讲求代数学,翻译公文。

第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第六年:讲求机器、微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第八年:讲求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由此可见,该馆已经注意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前几个学年注重语言文字和外国史地知识教学,后几年则兼习自然科学,由文及理,文理并举。该馆还注重翻译实践,八年内均有翻译练习,从翻译条子(即便条)、公文入手,进而转入书籍翻译。该馆还相继设立了翻译处、印书处、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博物馆,借以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让他们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该馆的装备来看,它已不是一所单纯的语言学校,而已经具有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至少也可以说是这类学校的雏形。

同文馆的考试计有四种:

1.月课:每月初一日举行。

2.季考:每年二、五、八、十一月之初一日举行。

3.岁考:每年十月定期面试。同治四年起,免去十月初一日的月课,以免与岁考重复。

4.大考:每届三年总考试一次,由总理衙门执行。

每届大考,优者授予九至七品官职,次等者留馆或降级学习,劣者除名。已授予七品官职者,复考后又列优等,则授为主事。考试时,总教习、分科教习、提调均临场监试。学生考得官职后,除每月领取十两薪水银外,另有奖励俸银。

同文馆第一次总考试于1865年10月11至19日举行,历时九天。当时英、法、俄三馆学生均参加。初试是把外国照会译成汉文。复试是将某条约中的一个片段译成外文。最后口试,密出汉语条子,令考生口译成外语。这次总考试,学生的成绩不最突出,一般都授以八、九品官。后来因课程内容扩充,总考试中除翻译外,还增试了作文和其他内容。

同文馆创办于1862年,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被迫停办,于1901年底并入京师大学堂。办学时间历四十年之久,其间共培养了多少学生,目前尚无确实资料可查。1889年,主管该馆事务的曾纪泽对学生的水平作过一次统计:该届一百二十名学生中,学习优秀者约占20%左右,其中英文十余人,法文五、六人,俄文三、四人,德文一、二人;不堪造就、应予淘汰者十余人,约占10%左右。这一数字有多大可靠性,优劣的标准又如何,均需进一步查证。但是,京师同文馆却也的确培养了一批卓有成绩的外语人才,例如王凤藻、张德彝等人。王凤藻毕业后成为一个外交官,又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英文文法书——《英文举隅》的编译者。这部英文文法书在1879年由京师同文馆编印出版。张德彝也是京师同文馆最早的学生,1895年写成了一部英文文法——《英文话规》。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编写的英文文法书之一。

关键词(二) 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

同治二年(公元1863),江苏巡抚李鸿章以上海交涉事件较多为理由,经清政府批准,仿京师同文馆例,在上海开设广方言馆,遴选上海邻近地区十四岁以下的俊秀儿童入学。该馆不象京师同文馆那样只利用礼拜休业日学习汉文,而是将经史小学列为正课。学生亦以外国语文为主课,兼习史地与自然科学,三年后毕业,分派到各通商督抚衙门及海关监督,充任翻译官承办洋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该馆改为兵工中学堂,成为五年制的中等工业学堂。

同治三年(1864年),广州仿上海方言馆例,亦设广方言馆,又称“广州同文馆”。该馆主要为培养八旗子弟翻译人才而设,学生不过数十名,每十人中以旗籍八人、民籍二人为准。当时只授英文,兼授浅近的算学。后来添设东文(日文)、法文、俄文三馆,学生名额逐渐增加。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名为广州译学馆,成为五年制的高等学堂(按:高等学堂系介乎中学堂和大学堂之间、与大学预科同级的学堂)。

关键词(三) 湖北自强学堂

光绪十九年(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武昌设立自强学堂,其办学情况如下:

1.分斋

这个学堂原设立方言斋、算学斋、格致斋、商务斋。后因办学困难,将算学斋改归两湖书院,格致、商务停办,只剩方言一斋,故又称“方言学堂”。

2.资格

以“资性颖悟,身家清白,先通华文,后通儒书,义理明通,志趣端正”者为合格。

3.修业期限

在堂修满五年为毕业。

4.教习

英文、法文在中国传习已久,因此教习由华人充当;俄文、德文两门,则聘请俄员、德员为教习,并以华员为助教。

5.管理

(1)学生必“以华文为根底,以圣道为准绳”;(2)凡在诵堂时须听教习约束,在斋舍时须听提调约束;(3)进堂以后,须专心致志,诵习本课,不准在堂兼作时文试帖,不准应各书院课试,不准应岁科小试,但得请假应乡试。

6.待遇

除饭食、书籍、纸笔等均由学堂供给外,每人每月给膏火银五元。

此外,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湖南湘乡绅士创办东山精舍,亦专设方言斋,分别学习英、俄、德、法四国语文,其性质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相同。

关键词(四) 译学馆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认为,要救亡图存,只有维新变法、学习外国,而维新变法就必须从废科举、立学校做起。1898年6月,光绪皇帝根据康、梁的奏文,下诏书说“京师大学堂为各行者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并派吏部尚书孙家鼐积极筹办。同年9月,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所有新政几乎全被取消,但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并于同年12月正式开学,学生不满百人。1900年八

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该校一度停办。1901年冬恢复,并将京师同文馆并入该校,于12月17日正式开学。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接替严复出任校长。经过全面整顿,该校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一所高等学府。

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后,于1903年改为大学堂的译学馆。不久,译学馆又改由学部大臣等辖而不隶属于大学堂。

译学馆的教学以外国语文为主,并要求学生通晓中国文义,毕业后能阅读、翻译外文书籍,能担任口译工作及编写文典。这个要求比之俄罗斯文馆、同文馆等学校显然是更高、更全面了。

译学馆学制为五年,课程分三大类:(1)外国语文:可在英、法、德、日、俄五科中选学一课,不得兼学另外语科;(2)普通课程: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史地、数理化、博学(生理卫生、动植物、矿物)、图画、体操等;(3)专门学科:交涉学、理财学、教育学。

该馆每周授课三十六小时,每天六节课。外国语文学时为最多,一、二年级每周十六节,以后三年每周十八节。前三年外文课讲授缀字、读法、译解、文法、会话和作文,后两年增加文学大要。其它课程一般均为每周两节课:史地课第一、二年讲授中国史地,第三年讲授欧亚史地,第四、五年讲授非洲美洲史地;交涉学在第三年讲授法学通论,第四、五年讲授国事交涉和民事交涉;理财学在第三年讲授理财通论,第四、五年讲授商业理财学和国家财政学;人伦道德课讲授宋、元、明各朝诸家儒学,以便“勉人为善,以理学诸儒之言论行实,宗法孔孟之道,避免为外人行为道德所惑”。

译学馆十分重视中文教学,该馆章程第二节强调说:“向来学方言者,于中国文词多不措意。不知中国文理不通,则于外国书精深之理不能确解悉达。且中文太浅,则入仕以后,成就必不远大。故本馆现定课程,于中国文学亦为注重。”中文课时虽不多,每周只两三小时,但教学要求却很高,也很严格。主要讲授“古文渊鉴”及历代名臣奏折文章,着重提高古文修养和写作能力。从俄罗斯文馆、同文馆到译学馆,都十分强调中文学习,这既是翻译工作的需要,也是从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办学规律,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译学馆的学生定额也是一百二十名。学生主要选自京师大学堂附设简易科和进士科中略通外国语文者。学生入馆时,外国语文程度参差不齐,经外文教师测验后,按程度分班上课。毕业生考试成绩分为五等,均按成绩等级分派工作:有的担任驻外使节或各省督抚的译员,有的分至各地学堂任外国语文教员。不及格者留馆补习一年。仍不及格者即行退学。

译学馆在选拔学生、按不同程度编班上课、按成绩等级分派工作、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较前均大有进步。它还订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并且作为《奏定译学馆章程》一一予以明文规定,这对后来的外语教学工作确实提供了不少可贵的经验。

第二节外语课在近代各类学校的开设

关键词(一) 洋务运动中各类学堂的外语课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借助外国武力镇压了伟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此过程中,他们看到西洋兵船火器、科学技术很有威力,于是奏请政府批准,先后兴办了造船、军工、机械制造、邮政、电报、矿务等工矿企业,同时办起了一批军事学校和科学技术学校。军事学校主要有: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水师学堂(1881年)、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年)、南京水师学堂(189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6年)、天津军医学堂(1893年)、湖北武备学堂(1895年)等。科学技术学堂则有:上海江南制造局的机器学堂(1867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上海电报学堂(1880年)、湖北矿业学堂和工程学堂(1892年)。此外还有铁路学堂、邮政学堂等。

这些学堂大多聘请外籍人员用外语授课。例如,福建船政学堂分法国学堂和英国学堂,前者以传授造船技术为目的,用法文教授;后者以训练驾驶技术为目的,用英文教授。天津水师学堂分驾驶、管轮两科,均用英文教授。广东水师学堂一律以英文讲授为主,而广东陆师学堂一律以德文教授为主。天津和湖北的武备学堂均聘请德国军官充当教师,授课用语也是德语。在这些军事和科技学堂中,学生入学后均先学外文,在正式学习军事和科技知识时,外文也是重要的课目。可见,在这类学校中外语是作为重要的科目被列入教学计划之内的。

1895年,盛宣怀于天津创办中西学堂,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根据盛氏所拟的二等学堂章程:“二等学堂即外国所称小学堂”;“凡欲入二等学堂之学生,自十三岁起至十五岁止”;“二等学堂之学生照章须学西文四年”;“洋文教习均用华人,每班英文正教习一名,帮教习一名”。“二等学堂功课:第一年:英文初学浅言,英文功课书、英文字拼法、朗诵书课、数学;第二年:英文文法、英文字拼法、朗诵书课、英文尺牍、翻译英文、数学并量法启蒙;第三年:英文讲解文法、各国史鉴、地舆学、英文官商尺牍、翻译英文、代数学;第四年:各国史鉴、坡鲁伯斯第一年、格物书、英文尺牍、翻译英文、平面量地法。”学生学完四年方能升入头等学堂(即中学)。头等学堂也是四年:“第一年:几何学、三角勾股学、格物学、笔绘图、各国史鉴、作英文论、翻译英文;第二年:驾驶并量地法、重学、微分学、格物学、化学、笔绘图并机器绘图、作英文论、翻译英文;第三年:天文工程初学、化学、花草学、笔绘图并机器绘图、作英文论、翻译英文;第四年:金石学、地学、考究禽兽学、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作英文论、翻译英文。”

关键词(二) 维新变法后大中学校外语课的普遍设置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惨败,洋务运动破产。光绪皇帝、翁同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决心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掀起了政治上的改良主义——维新运动。维新变法先得从教育着手,于是又力主废科举、立学堂。张之洞于1898年3月在《劝学篇》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成为当时的教育宗旨。根据这个宗旨,他们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年)拟订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壬寅学制”颁布后并未施

行。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在此基础上加以修订而成《奏定学堂章程》,奏准颁布后,就成了“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把整个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和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三级;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只有中学堂(五年)一级;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三至四年)和通儒院(五年)三级。儿童从七岁入初等小学堂,到大学毕业共需二十一年,若加上通儒院前后共学二十六年。在横的方面,与高小同级的有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等;与中学堂同级的有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同级的有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进士馆和译学馆等。这一学制一直沿用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权灭亡时为止。其间也有一些变更,如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实行文实分科、允许女子入学、男女同校或分校学习等。

关键词(三) 中国正规外语课程的设置

按“壬寅”、“癸卯”学制,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均开设外语课,所以我国大中学校普遍开设外语课一般说来应从1903年作为起点。也就是说,2003年应该是中国外语课开设百年纪念,这应是外语界值得庆贺的大事。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在《奏定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提出:“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学洋文。今日时势不通洋文者,于交涉、游历、游学无不窒碍……假令中国通洋文者多,则此种荒谬悖诞之翻译,决无所施其伎俩。故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而大学堂经学、理学、中国文学、史学各科,尤必深通洋文而后其用乃为最大,斯实通中外、消乱贼、息邪说、距讠皮行之要也”。

《学务纲要》又提到:“在初等小学时,断不宜兼习洋文”。“高等小学堂,如设在通商口岸附近之处,或学生中将来意在改习农工商实业、不拟入中学堂以上各学堂者,……可在学堂课程时刻之外兼教洋文,应就各处地方情况斟酌办理”。从此,通商口岸邻近城镇的高小也开始设置外语课。

关键词(四)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的外语课

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的八年中,经过袁世凯称帝和军阀统治,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制度,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教育制度虽稍有改变,但实质上仍受“壬寅”、“癸卯”学制的影响。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9月,教育部公布了学制系统,1913年1月又作了补充修改。因为1912年是壬子年,1913年是癸丑年,于是民国初年的学制又名“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一直实行到1922年。

1.小学校:初小四年、高小三年。高小视地方情况,可于第二或第三年加设外语,每周三课时,在其它课程中减少三课时。

2.中学校:四年,外国语为必修课。

3.大学: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本科三至四年,预科三年。预科必修外语,并可兼习第二外语;文、商本科英语和第二外语也为必修课。

4.专门学校:取消清末学制中的高等学堂,改为专门学校。入学资格与大学相同。门类有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美术、音乐、外国语等。本科三年,预科一年,均须修习外语。

师范教育分为中师和高师,外语是必修课。实业教育则视学科的不同,有的必须学习外语,有的则作为加修课。

现将清末、民初各类学校外语课的授课时数列表于下:

新中国建立前出国留学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影响

(1870年至1949年)

自1870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的八十年间,我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出国留学,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以留美、留日者居多,留法、留苏者也为数不少。现分述于下:

关键词(一) 赴美留学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了造就一批洋务人才,决定派遣学生出洋留学。1870年设立了经理留学事务所,由旅美粤籍华侨容闳主办此事。1871年,留学预备学堂在上海建立,招收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检合格、年龄在十二至十五岁之间的学生入学,先习中外文一年,然后官费资送美国学习军政、船政、制造等专业,留学期限为十五年。从1872年至1875年四年间,每年派出三十名,共一百二十名,其中有学成回国后成为著名工程师的詹天佑等。后来,由于留学生不肯向新任留美学生监督吴子登行跪拜礼,吴遂向清廷捏词中伤留学生,结果,大部分留美学生被召回。此后二十来年间再也没有派人赴美留学。

198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迫使清政府“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按全国人口每人一两算),连同“利息”共达九亿八千多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就是历史上通称的“庚子赔款”。美国从中分得三千二百多万两,合二千四百多万美元,另加年息四分。鉴于“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清政府多次交涉,要求核减退还。1908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从1909年1月起至1940年止,将其中的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余美元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但又规定:退款只准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美国“退款兴学”的用心十分明显。据当时美国的一位谋士供认:“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国家就能够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就能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

“一方面可以造就许多亲美的奴才;一方面名为退还,其实这笔钱仍旧用在美国,并且博得无知的中国人歌功颂德,这是何等妙计!”

同年10月,清政府制定派遣游美学生规程,并同美国商定,自1909年起,在最初四年里,每年至少派出留学生一百人,如果到第四年派足了四百人,则从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员五十名,直至“退款”用完为止。次年(1909)6月,游美学务处于北京成立。8月开始招考,考生603人,程议法、金涛、梅贻琦、胡刚复、王世杰等47人被录取,于10月赴美。1910年7月第二次招考,在400人中录取了赵元任、张彭春、竺可桢、胡适、周仁等70人,于8月启程;这次另录取备取生143人。1911年7月,又录取了姜立夫、陆懋德、杨光弼等63人,于8月出国。这三批直接留美生共计180人,都是男生,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此外,1911年又挑选了11名十二、三岁的幼年生于1914年送往美国读中学。清廷认为,从小培养人才,方能收到“蒙以养正”之效。

游美学务处一面选派学生直接赴美,一面筹建留美预备学校。1911年春,预备学校在清室皇家“赐园”——“清华园”成立,定名为“清华学堂”,确定招生500名,学制八年,中等科和高等科各四年。同年3月,举行入学考试,考生468名(包括上年录取的赴美备取生143人),全数录取,其中94人入中等科,其余入高等科。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生侯德榜等16人被送往美国留学,这是由清华学校遣送的第一批毕业生。以后,清华学校每年的高等科毕业生全部资送留美。自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到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共计派送留美生1,279人。

清华学校的教育宗旨是为留美作准备,造就“领袖人材”,使该校成为“造就中国领袖人材之试验学校”。它的办学方针是“延用美国高等初等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悉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扌干格”。根据这一方针,该校的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法、体育、兵操、课外活动等等,几乎全部是搬用美国学校的。在校内英语取代了汉语,其余课程全用英语讲授。连学校的行政会议、布告、级刊、年刊、校长和中外名人在校的讲演、学生的演讲会、辩论会和戏剧歌舞演出等等,也大多采用英文。

清华学校的课程:中等科的课程以英语训练课为主,全部集中在上午,主要学习读本,并辅以文法、作文、默写、拼音等。除英文训练课外,还有世界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卫生、图画、音乐、修身等,这些课程也都采用英文课本,并用英语上课。这样,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每天至少也有五、六个小时。由于实验时间长,四年之后,学生的读、听、说、写能力一般都比较强。高等科四年的课程,也是参照美国学校的,譬如三、四年级学的主要就是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这样,高等科毕业生到了美国,一般都能插入美国大学三年级,学生两年后再进入研究院攻读二至三年。所以,大多学生都能得到硕士或博士学位回国。清华学校的教育要求非常严格,口试几乎天天进行,笔试不定期举行。往往在一堂课开讲或下课前,教师会出其不意地发下纸张,出个题目,限学生在十分钟内交卷。当然月考和大考更在必行之例。学习成绩分作六级:超、上、中、下、末、不列;中等的最多,上、下的次之,“超”和“不列”各占5%左右。该校的淘汰率很高。1911至1921年的十年间,1,500名学生中被开除的有301人,退学的有135人,淘汰率近30%。

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生的来源主要有三:(1)由各省经初试录取保送来的,其中不少人是豪门子弟,学习不太努力;(2)每年招收一批插班生:由于报考者很多,而清华的英文要求又很高,结果来自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以及其它教会大学的学生被录取的比例就极大,其他大学的学生为了获取留美预备生资格不得不降级报考;(3)清华大学的学生:清华学校于1925年分为留美预备部和大学部。大学部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不资送出国。自留美预备部实行公开招考后,大学部里不少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清寒子弟,也得以被录取资送出国。

在清华留美学生中,60%左右的人学习理、工、商、农、医;7%左右的人攻读文史哲;约有25%的人学习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新闻等专业;学习军事的约占2%。留美生学成回国后,都得自行寻找职业。旧中国百业不兴,学工的回来无厂可办,学矿的无矿可采,学林的无林可营,能够干本专业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只能进校搞教育。截至1925年底,清华留美生回国的计620人,其中有33 78%的人在教育界工作。他们中许多人,在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青年学生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不少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的还成为新中国的科学院学部委员或常委,如周培源、江泽涵、茅以升、竺可桢、侯德榜、朱物华、梁思成、叶企荪、汤用彤、陈岱孙、潘光旦、钱学森、曾昭伦、张光斗、马寅初、吴有训、陈寅恪等等。至于学有所长,后来成为专家学者的更不乏其例,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关键词(二) 赴日留学

自甲午之战洋务运动失败后,光绪皇帝等决心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于是在1896年派遣唐宝锷、翼等13人赴日留学。1898年,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了戊戌政变,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其门人弟子亦纷纷东去日本,大多成为留日学生。此后,留日学生逐年增多。1899年为200人,1902年为500人,1903年达1,000人;1906年是人数最多的一年,竟有8,600人之多。

留日学生逐年增加的原因甚为复杂,主要有:(1)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

年3月著《劝学篇》,大事宣传留学日本:“……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二、去华近,易考察。三、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四、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这一主张颇受欢迎,于是赴日人数日增。(2)当初虽有官费资送出国,但很多人还是不愿离开国土。后来见留学生官运亨通,洋翰林比土翰林吃香,出洋留学顿时身价百倍,于是官费留学的机会遂为达官贵人所把持,借以遣送子弟,培植个人势力。1900年之后,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自费留学的办法,规定优秀的自费留学生回国后可授以进士、举人衔。(3)由于实施了自费留学的办法,许多革命党人借机去日本从事推翻清廷的革命活动;另外,在吴玉章等人《劝留学书》的鼓舞下,许多爱国青年也纷纷自筹路费去日本“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自1906年起,留日学生逐年减少,1909年降至5,000人,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已不足2,000人。其原因同样是十分复杂的:(1)留日学生中的革命青年相继回国,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2)留日学生所学的主要是日语和日本中学普通课程,而这些课程在国内也可以学到;再者,日本为留日学生开办的学校大多

“唯利是图”,为招徕更多的学生,纷纷设立“速成科”,一年或数月颁发毕业证书,全然不顾教学质量。清政府于1906年4月举行留学毕业生考试,应试的计100名,其中多为留日毕业生,结果全部落第,而合格的前5名则均为留美毕业生。于是清政府通令限制赴日修习“速成科”,规定“凡欲入高等专上学校及各专门学校者,须有中等毕业以上之程度,且通晓留学国之语言,方为及格。……拟习速成科者,不论法政或师范,必须国学与中文俱优,年在二十五岁以上,于学界政界有实验经验者,方为及格”。有了这些限制,留日学生也就逐年减少,不过他们的教学质量即有了保证,开始在日本真正学到了“专门学”。

民国初年,留日学生又日渐增多,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有功人士的子弟纷纷被派往日本学习,光是黄兴部下就有600人之多。另一方面,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已日益暴露,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为此大批革命党人和进步青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也相继赴日本,从而使留日学生大大地增加了。据统计,1913年至1914年间,留日学生至少有五、六千人,仅次于1906年的最盛时期。此后,留日学生人数又逐年下降。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接着,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大批学生返回祖国。这一年剩下的留日学生仅2,500人,次年又减至1,500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大批留日学生满怀“国家仇,民族恨”,纷纷回国投入抗日斗争,留学生锐减至303人,1932年剩下227人,到1933年只有219人了。

在留日学生中,固然出了一些民族败类,但更多的留日学生都为中国革命、为创建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吴玉章、沈钧儒、黄炎培、林伯渠、董必武、廖承志、何香凝、陈叔通、鲁迅、郭沫若、陈望道、田汉、欧阳予倩、成仿吾、周扬、夏衍、艾思奇等。尚有许多重要人物,不及全录。

关键词(三) 赴欧留学

英、德、法等国步美国的后尘,也要求清政府派学生去留学,以作为“和好”的验证。于是清政府于1875年派福建船政学堂学生数人赴法学习船政。1876年,又派该校制造专业学生十四名、艺徒四名赴法学习造船,派驾驶专业学生十二名赴英学习驾驶。同时,李鸿章也奏准派七人到德国去学习水陆军械技艺。189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奏准,让出使英、俄、法、德、美五国的大臣每届酌带学生各两名,一面在使馆工作,一面在驻在国学习。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等人吸取留日“俭学”的经验,在北京组织起留法俭学会,并开设了“留法预备学校”。吴玉章等人也在四川成都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开办了预备学校。上海则组织了“上海留英俭学会”和“留法俭学会招待所”。“俭学”的目的是:“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以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来造成“新社会、新国民”。仅在1912至1913年的一年中,赴法俭学的学生就不下八十人。

1916年初,法国从中国招募十几万华工“一方面是为了雇用廉价劳动力;一方面也是要培养一批为法国殖民者服务的走卒”。而中国青年学生则另有打算,他们“一方面感到在国内经济生活上没有出路,更主要的是感到政治黑暗,民族

衰弱,思想上没有自由,于是本着当时青年应有的抱负,想远走高飞,到国外去学些本领,好救中国”。

1916年3月,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和法国人士一起组成了华法教育会,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吸收贫苦的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与此同时,又相继成立了“留学预备学校”、“法文专修班”、“法文夜班”,为准备赴法的勤工俭学学生传习法语。到1918年夏天,全国许多省市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其中湖南、四川青年最为踊跃。毛泽东同志是湖南方面最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经过他的发动和组织,第一批湖南同学于1919年初登程,其中有时年四十三岁、在教育界已经工作了二十年的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年过半百的蔡母也带领自己的儿女蔡和森、蔡畅去法国当一名“老留学生”。到1919年底,全国赴法勤工俭学的人数已达400余人,1920年增至1,200多人,1921年则增至1,570余人。

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知识分子与工人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提供了光辉的榜样。许多人通过这一运动,提高了阶级觉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成功地把自己改造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和最英勇的战士,回国后,在革命斗争中成为我们党的优秀领导骨干,其中有周恩来、邓小平、李维汉、李富春、陈毅、聂荣臻、徐特立、邓颖超、蔡畅、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蔡和森、王若飞、赵世炎、向警予、陈延年、陈乔年等同志为中国革命事业先后献出了生命。

关键词(四) 赴苏留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国很少有人赴俄国留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段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1920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同志,在湖南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和留俄勤工俭学。通过湖南革命组织的介绍,一批革命青年终于突破重重困难,在1921年到达苏联学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也秘密赴苏留学。孙中山先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之后,大批革命青年也先后来到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孙中山先生不幸逝世,为纪念孙先生,在莫斯科建立了一所中山大学,专门接收中国青年前往学习。自此,留苏的人数越来越多。

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同志都在这一时期到了苏联。1920年瞿秋白同志从北京俄文专修馆毕业后,以《晨报》记者身份访问苏联。1921年刘少奇同志进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周恩来同志于1917年留日学习两年后回国,复于1920

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前也到了莫斯科。朱德同志在德国留学之后也于1925年到苏联学习。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后也于1925年底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张闻天、杨尚昆、任弼时、蒋光慈、王稼祥、李立三、邓发、博古、刘伯承、伍修权、曾涌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这

一时期的留苏学生。他们学习俄语,同时又运用俄语这一工具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了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出国留学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影响

如前所述,帝国主义列强接受我国学生留学,目的是培植自己的在华代理人,以便控制中国社会的进程,并从商业等方面捞取最大的好处。苏联欢迎我国学生留学,为的是传播革命理论和经验,支持中国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至于我国学生留学的目的,除少数人出于升官发财、寻找靠山、镀金等私利外,大多数人则是为了学习他国的文明,回国后改造国家社会、振兴中华。他们在国外既有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也有学习自然科学的。外语对他们来说主要不是研究的对象,而是学习、研究、交流的工具。但不管怎么说,出国留学对发展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

首先,通过出国留学,学到了各国活的语言,改变了过去主要从书本学习外文的现象。留学生带回了大量外文图书资料,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内容。一些归国留学生还结合我国实际编写了各种外语教科书和工具书,如严复从英国海军学校留学归来后编了《英文汉沽》(1904年出版),1919至1922年曾在美、德留学的林语堂归国后编了《开明初中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法》(1927年出版)等等。某些工具书,如二、三十年代的《英汉模范字典》、《英汉四用辞典》、《英文成语词典》等,也都是留学生归国后参照国外工具书编纂而成的。这些英文读本和辞书流传使用较广,对我国学生学习外语影响较大。早期的英语期刊(如商务的《英语周刊》、《英文杂志》,中华书局的《中华英文周报》等)也陆续出版。其他外语情况也差不多,如1900年出版的《东语正规》、1905年出版的《东文法程》、1908年出版的《和文读本入门》等等,对当时国内日语教育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大批留学生归国后积极从事外语教育工作,如:从事英语教学的有朱光潜、吴宓、潘家洵、楼光来、陈逵、方重、温源宁、林语堂、梁实秋、叶公超、谢文炳、谢文通、李霁野、孙大雨、范存忠、陈嘉、赵诏熊、水天同、林同济、吴富恒、柳无忌、罗皑岚、罗念生、周煦良、袁昌英、袁家骅、钱钟书、俞大纟因、俞大缜、赵萝蕤、卞之琳、戴镏龄、吴景荣、杨周翰、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等。

从事俄语教学的有曹靖华、王之湘、刘泽荣、卢干东、杨明斋等。

从事法语教学的有梁宗岱、何如、罗大冈、闻家驷、郭麟阁、曾党之、吴达元、穆木天、盛澄华、陈占元、陈定民、齐香等。

从事德语教学的有冯至、杨丙辰、商承祖、杨业治、张威廉、田德望、陈铨等。

从事东方语种教学的有季羡林、金克木、马坚、徐祖正、钱稻孙等。

这些外语教育界老前辈归国后长期从事外语教育和科研工作,都作出了优异成绩。

我党早期派到苏联、法国等国去学习和工作的老同志(如瞿秋白、曾涌泉、常乾坤、师哲、张锡俦、卢竞如、张培成等)回国后也长期从事外语教育工作和领导工作,对外语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非外语专业的留学生中,不少人回国后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他们大多采用外文原版书籍或用外语授课,这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具有很大的助益。正是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下,我国不少中青年科技、研究人员才得以充分利用外国科技文献,得心应手地用外文撰写论文,用外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留学归来的学者、专家们对我国翻译事业、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也作出了贡献,例如瞿秋白、鲁迅、陈望道等翻译了许多世界名著的经典作品,如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等。严复在《天演论》(1898年出版)首卷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鲁迅和瞿秋白总结的许多宝贵的翻译经验和翻译标准,一直是我国外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国的外语教育界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是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多数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们深知外语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十分懂得外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因而,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们对我国外语教育始终关怀备至,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三十多年来新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这同他们的关注和指导是直接相关的。

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使整个教育设施(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学方法)由模仿日本为主转为模仿英美为主。学生六岁入学,初小4年,高小2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外语由初中开始设置。自1922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英语教学始终没有什么重大的变化。

关键词(一) 中学外语教育

中学外语课教学目的和要求如下:

1.初中:(1)使学生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2)使学生建立进修英语之良好基础;(3)使学生从英语方面发展其语言经验;(4)使学生从英语方面加增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

2.高中:(1)使学生练习运用切于实用之普通英语;(2)使学生略见近代英文文学作品之一斑;(3)使学生对于需要英语为内容之专门学术,建立进修之良好基础;(4)使学生对于需要英语为工具之专门学术开辟进修之良好途径;(5)使学生从英语方面发展其语言经验;(6)使学生从英语方面加增其研究外国文化之兴趣。

中学英文课时,同1903年至1922年相比,已趋向减少:

说明:每课时为60分钟或50分钟。

这个阶段中学英语教学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浅析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均衡 杜琼

浅析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均衡杜琼 摘要:自2001年中国高校正式自上而下实施双语教学以来,成绩斐然。但基层 的双语教学实施者,却仍在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诸多含混及两难之处。该 文正是以双语教师的视角,剖析了在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过程设计、师生互动 及教材选用等各方面如何在两难中找到均衡,从而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双语教学CLIL语码转换双语共用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语言教学抑或学科知识传授在双语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明确的即双语教学的类型及其最终目标。在中国,双语教学的概念、理论与模式不仅在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在各高校的实践中也是各有理解、 各有所为。结合我校为地方普通商科类本科院校的特点,在我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更适宜将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语言教学与专业学科教学的结合,即将英语 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得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各专业学科 知识的获取同步,即更接近双语教学理论中的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语言与内容的融合式学习”模式。此模式源于欧洲的一 体化进程,并迅速在全球传播。在这种类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第二语言充当了 双重角色,它既是教授专业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同时语言不 单是种形式,专业学科知识也赋予了其实际的意义与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其目 标培养不再是培养学生一般的语言能力,而是综合了听说读写的学术语言能力, 以及在某一学科领域中中西结合的思维视角。 二、双语教学的过程设计:母语与外语使用比重的设定双语教学双重目标的 设置及其相互关系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从教师的授课层面而言,课堂语言的使用、分配及转换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母语与外语(在我校 即为英语)的使用方式和时间,与授课内容、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仅用时间百分比的表层指标来对两种语言的使用给予界定是不完 整的。Jacobson(1990)曾提出,课堂上双语共用有“语码任意转换、翻译、预习 与复习、有目的的双语共用”四种形式,而最后一种“双语共用” (concurrent use of both languages) 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即有目的地从一种语言转换至另一种语言,注重每种语言的运用目的和活动功能。对于教师而言,何时转换、转换什么、转换多少、转换形式等等都不再是以时间长短、内容多少来硬性规定,而需要教 师结合多重因素来进行“课堂语言的战略管理”,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 从而在双语群体中传递微妙的语用信息。 三、双语教学的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安排 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因为这样不仅能激 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更能使课堂从“教”的模式转向“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要在双语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首先必须在课前对参加双语课的 同学组织考试,实施评估。对未达到一定外语水平的学生实行双语教学,不仅会 打乱整个班级双语教学的进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基础较弱同学的学习信心 与学习动机。其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意识到,双语课更需要学生在课前有大量 的准备与预习,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有效地将每周三个课时甚至更少 的教学时间在课后得到延展。与此同时,在双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是多重而 复杂的,如何取得角色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在双语课堂上由于语言障碍的存在, 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真正成为课堂中心的难度会更大,因此对教师作为“鼓励者”的要求更高。如何科学设计课堂的流程、如何有效地使用课堂语言及多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先驱者的贡献 帕斯卡(Biaise Pascal,1623~1662)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19 岁受机械时钟的启发发明第一个齿轮式机械计算器(1642 年),只能做加、减法 巴贝奇(C.Babbage,1791~1871) ↖英国数学家 ↖公认的计算机之父 ↖研制出差分机和分析机 ↖提出程序控制的思想 ↖提出了完整的通用计算机的设计方案,已经有许多的现代计算机的元素在里面,最终100 年后由艾肯实现 爱达.拜伦(Ada Augusts Lovelace,1815~1852) ↖英国数学家 ↖为巴贝奇的分析机编制程序 ↖虽然还没出现?°循环?±,?°子程序?±的概念,但其中已经蕴含了现在程序的思想。 ↖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 艾肯(Howard Aiken,1900~1973) ↖美国数学教授 ↖制造出第一台机电式计算机MarkI ,后又制造出MarkII ↖MarkI 的一些参数: 以机电的方法代替机械的方法实现分析机,1944 年完成,在哈佛大学用了15 年 15.5米,高2.4米,75万个零部件 乘法速度是3 秒 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 ↖英国科学家 ↖现代计算机诞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 人物之一,另一个是冯. 诺依曼 ↖他对现代计算机的贡献有两个: 建立图灵机理论模型 提出定义机器智能的图灵测试 冯.诺依曼(Von.Neumann,1903~1957) ↖美国数学教授 ↖现代计算机之父 ↖两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思想 在EDVAC设计中提出的计算机结构奠定了现代 计算机体系结构框架,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 二.现代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公司发展史相关范文

公司发展史相关范文 篇一:企业发展史演讲稿 企业发展史演讲稿 -演讲发言 对策之一: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因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是指围绕企业未来的和发展确立的愿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策略等。缺乏明确和清晰战略的企业,不可能有高效的战略,不可能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也不可能为卓越的大企业。从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在发展战略方面的做法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实施发展战略时至少有3点要把握好。一是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定位。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外部的及时修正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重大且深远,市场竞争格局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大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认真评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应对危机的前景和对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是所处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自身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采取收缩战线、压缩产量的战略,以渡过难关,再谋发展;如果是所处行业严重不景气并

且自身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要审时度势,必要时应及时实施战略调整,重新确立企业的市场定位。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三星集团深受重创,负债达170多亿美元,裁员达30%,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三星集团果断调整发展战略,从大规模OEM制造及时转向以电子、金融及服务业为其核心业务,经营核心转向以自有、数字技术为主,最终获得重生,成长为引导信息时代的“数字企业”。二是要不断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主业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世界500强的发展,其主业都很清晰,并且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主业,采用化的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当然,在强调企业要突出主业并不断提高主业竞争能力的同时,并不排斥适度多元化。对大企业来说,适度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会遇到是突出主业还是多元化的战略选择问题。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大企业应集中有限资源做优做强做大现有的主业,不断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优势。对认准的主业要锲而不舍,不要轻易。在集中资源发展主业的基础之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一些与主业及其核心能力联系密切的业务作为新的发展板块,通过不同业务之间共享已有的技术、品牌、设备、人才和管理等资源,依托现有主业形成的优势地位和核心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尽快建立起新业务的竞争优势。世界上许多企业在选择业务经营领域时,基本上都是在确立了主业的竞争优势之后,以原有主业为基础开始选择多元化战略,进入相关多元的业务领域。美国苹果公司在成长过程

计算机发展史教学案讲课稿

计算机发展史教学案

教师:马蕾年级:大学一年级 科目:《计算机应用基础》时间:2012年12月8日 地点:邢台学院 课题名称:计算机发展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背景、用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掌握计算机发展的变化及每代计算机的特点。 能力目标:1、了解计算机发展的简史,预测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2、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情感态度:1、培养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兴趣。 2、正确认识和理解计算机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 刻影响。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发明背景、用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每代计算机的变化及特点。 2、计算机发展的典型事例给同学们带来的启发。 教学时间:一节课(50分钟) 教学方法: 1、提问式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性 2、目标导读,配合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3、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好!今天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节课。上课前,我想问一下大家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呢? 学生:十多年前。 师:还记得最早接触计算机的时候,计算机是什么样子的吗?大家有没有发现,跟以前相比,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不是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体积越来越小了呢?那么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现在的几十年里,它又是怎样发展到如今的功能强大,轻巧灵便的呢?它经历了哪些蜕变过程呢?今天我们就开始计算机的成长之旅。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 (一)、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个发展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台计算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 学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没关系,我现在来告诉大家。答案就是1946年2月14日。(这个日子非常好记,2月14日在西方又被称为“情人节”,言归正传)在1946年,也就是二战期间,美国要用到导弹,但是呢,又需要计算弹道,弹道的计算又极其复杂,全靠人工算的话,估计仗都打完了还没算出来,所以,科学家们就想,能不能用机器去算,提高运算速度,于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组建了“莫尔小组” (领导人是:莫奇利和埃克特)来研发机器。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就是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这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大家想想,咱们家里住的房子,170平米基本上能盖成四室两厅了。它重达30吨,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所以我们也称它是电子管计算机。 (2)师:同学们,如果的说爆炸是火箭的祖先的话,那么计算机的祖先应归功于谁呢? 学生:算盘。 师:对了,就是算盘。我们知道用算盘计算的时候,我们得用手去拔珠子,而我们的ENIA就相当于一个庞大的算盘,电子管相当于珠子。它的速度是每秒运行5千次。 (3)我国古代,谁首先计算出了圆周率?算了小数点后多少位? 学生:祖冲之 师:对了,数学家祖冲之利用算筹(算盘的前身),耗费15年心血,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一千多年后,英国数学家香克斯以毕生精力计算圆周率,才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而我们的ENIAC计算香克斯的小数用了多长时间呢?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这个记录,而且还发现香克斯的计算中,第528位是错误的。ENIAC运行的速度是5000次/秒,它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4)师:同学们在我们用算盘计算时,有没有存储的地方呢? 学生:没有 师:对,没有。ENIAC只相当于一个超级的算盘,它没有存储器,没有输入和输出设备,输入和输入出都靠纸带进行。而且要改变计算的话,还要重新拔开关

世界航空史

河北科技大学 学生姓名:曹艺腾学号: 130701102 学院:信息学院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电信131班___________ 题目:世界航空史___________

前言: 飞机是人类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飞机的最初几年里 各国的军方一直是航空发明的主要资助者 莱特兄弟飞机的第一个买家就是美国陆军通信兵团 还曾因安全因素连续造成十一名军官因失事而殉职 被飞行安全界称作“最初的十一人” the first eleven 。直到一次大战结束后 随着军事需要的剧然减少 才开始将之应用于民间的邮政及交通运输。早期受机械可靠度及天气等因素限制 搭乘飞机旅行往往被看作一种冒险性的时尚方式 直到60年代后期随着喷射机飞行高度高过大部分的天气变化三万英呎左右 、同时可提供快捷而又平稳舒适的旅程 搭机旅行才逐渐广为大众接受。目前全球每年搭乘飞机的旅客约有16亿人次之多还在逐年不断成长。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 飞机的优点是快捷与机动 快捷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时间。其次是机动飞机不受高山、河川、沙漠、海洋的阻隔且可根据客货源数量随时增减班次。而在众所瞩目的安全性上来拜科技进步之赐世界民航定期航线失事率已大幅降低 目前西方国家设计制造飞机的平均百万操作小时飞时失事率仅约0.37远较陆路运输为低但因为空难事件的单一死亡率较高故其安全性仍为舆论关注与质疑焦点。 根据「白努利原理」飞机的升力来自依本身前进时行经翅膀的气流所产生旋翼机 或俗称的直升机 则利用「旋翼」的圆周运动产生升力 改变旋翼的运动即能改变其飞行状态。滑翔机本身不具有动力需靠外力拖曳运动后再利用长长的翅膀产生升力然后顺着地表的上升气流「御风而行」 前述三种航空器都比空气要重气球或飞艇则比空气要轻完全利用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浮于空中 除了供作交通工具外在一次大战时曾被广泛运用作为对敌方城市轰炸或战线观测的载具。 航空是20世纪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飞行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经过人类长期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在18世纪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783年法国蒙哥尔费兄弟的热空气气球和J.-A.C.查理的氢气气球相继升空成功,标志着人类航空发展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比重小于空气的飞行器作为空中交通工具还存在速度低的缺点,要在大气层中实现高速飞行,还必须研究

中国会计发展史(汉朝以前)一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的发展萌芽时期 [一] (汉朝以前) 会计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过着采摘游猎生活,物质条件严重不足,使得在那个时期不会有会计的出现。 至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形成,剩余产品出现,会计才渐渐产生发展起来。初期的会计,仅从事简单的统计核算和分配工作,故我们称其为“大会计”,这就是会计最早的雏形。这可以从当时遗留下的一些历史文物里得到考证:1、刻石记事:通过石板或者石质墙壁,人类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获取猎物、采摘野果的多少,并记录出参加的人员,使用的工具以及食物的分配情况; 2、结绳记事:通过打绳结的方式,用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绳结表示不同的事件,并进行核算,这种记录方式在现在的云南佤族地区依然有所保留。 一、西周时期:随着原始社会的渐渐没落,生产力水平不断地进步,人类社会步入第二个时期--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前期,由于人类思维方式落后,物质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所以会计依旧沿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大会计”的工作方式,直到我国的西周时期,会计的发展才有真正的进步:1、第一次给这项工作进行命名,在西周的《周礼`天官》一书中曾经记载:“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将这份工作称之为“会计”;2、在西周的宫廷之中,第一次设置了专

门的官吏管理会计工作,其称之为“司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月季岁会”--每月进行核算、统计,每年进行汇总核对。 二、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期,由于战乱纷争不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会计的发展也就受到一定影响,春秋战国到秦代出现了“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录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出入事项。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产生了“三柱结算法”。它是根据“收入”、“支出”、“结存”这三大结算要素而得名。它以“收入-支出=结余”的关系式,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方法。“三柱结算法”在秦汉时期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出现了影响会计发展的新契机,秦始皇统一全国,在国内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便于了经济的交流,更有利了会计工作的进行,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个机会,没有把货币的统一利用到会计记账上,不得不说这是当时的一个遗憾。 三、汉朝时期:秦以后,我国封建王朝进入到第一个兴盛时期,这就是我们的汉朝,汉高祖刘邦的兴国政策加之以后的光武中兴使汉朝经济文化达到了历史上一次飞跃,尽管会计的记账方式和管理方法没有什么可以称颂的飞跃,但在计算方式上,汉朝却有着显著地进步:汉朝除了继续沿用发展了以前出现的筹算,当时的人们还发明了十珠算法,其就是利用大家儿时用过的学习数数的十珠计数器进行数学运算,这其实就是现代算盘的早期雏形。所以,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认为东汉、南北朝时期产生算盘。

CLIL在高校双语教学中的运用共8页

CLIL在高校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CLIL教学法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适切性 (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特点 1.中国语境下的高校双语教学有别于国外双语教育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指主要通过课堂创设外语学习的语境,一般指用英语讲授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教育部于2002年6月发文界定了双语教学课程,是采用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含50%)的课程(外语课除外);教育部与财政部2007年1月的联合发文,又再次明确双语教学的内涵是“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 可以看出,由于中国是以汉语为唯一官方语言的单语制国家,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在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国语境下,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不同于北美地区的双语或多语国家的双语教育。因此,需要基于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国语境,探索有效的高校双语教学模式。 2.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有别于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 高校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讲授学科知识,而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教育部2007年于1月、2月的两次发文,明确高校双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是,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掌握专业课程的学科知识,有别于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的语言目标。也就是说,高校双语教学虽然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但是不能以降低或损伤学科知识为代价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开展双语

教学,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根据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条件,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 (二)CLIL教学法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适切性 CLIL,即内容与语言融合性学习,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适切性,主要体现在课堂语境、教学目标、教学和学习内容方面:首先,CLIL模式通过课堂营造外语学习的语境,正规的语言习得语境是在课堂,而非生活中。其次,CLIL模式的教学目标是用非母语进行跨语言交际的能力。再次,CLIL 主要针对非语言类的学科课程的教学。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这都和内容与语言融合性学习的CLIL教学法具有良好的适切性。但是,由于CLIL教学法比较灵活,CLIL课堂实践有赖于具体的情境和语境,所以,下文将基于笔者所在院校开展“国际会计”双语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探讨CLIL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实践――基于江西财经大学国际会计教学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本调查以笔者所在院校――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两组不同英 语水平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双语教学实践的现状与改进,为采用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其中,“普通英语水平组”是会计学院选修国际会计课程的大三以上年级学生;“较高英语水平组”是国际学院已经修读4门以上双语课程的国际会计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外向型),在入学录取国际会计专业时有英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公司成长历程范文6篇

公司成长历程范文6篇 Model of company growth 编订:JinTai College

公司成长历程范文6篇 小泰温馨提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本文档根据写作活动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公司成长历程范文 2、篇章2:公司成长历程范文 3、篇章3:公司成长历程范文 4、篇章4:公司成长历程范文 5、篇章5:公司成长历程范文 6、篇章6:公司成长历程范文 公司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与公司共同成长。公司成长历程要怎么写?下面是公司成长历程范文,欢迎参阅。 篇章1:公司成长历程范文 19xx年,xx旅业集团从一家县政府招待所起步,经历了20xx年的历史洗礼,形成了如今遍布全国,拥有酒店业、房

地产业、建材业等多项目的知名企业。XX年我们迎合集团xx 战略拓展规划,进军被誉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岛,并在海南省省会城市海口市,成立了开元物业首家分公司,并成功签订海口市政府第二办公区、昌江棋子湾和万海公寓的物业服务合同,圆满完成海口市第二办公区的交付工作。我记得物业公司总经理谢建军先生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海口分公司一定要服务好、服务精,在海南岛打出开元物业的名气,现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没有辜负谢总的期望!当然,这是我们海口分公司的 兄弟姐妹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得我们刚进驻的时候,安保部的兄弟每天都是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没有床,我们打的是地铺,课件 >没有食堂,我们吃的是同事送来的盒饭,没有很好的交通,我们靠步行的坚持,没有时间洗澡,我们只能忍受难闻的气味;尤其是我们 安全部负责人,每次都是人没到,身上的体香味就先到了,他不想洗澡吗?不是,他是没时间;还有我们客服部的美女们,都是刚报道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当中,每天核对钥匙,开门、锁门,为了整理好钥匙他们贴标签,串钥匙环,一不小心就把手扎破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有一天,一位客服部女孩在串钥匙的时候说真累,真想好好躺躺,这是真心话,他真的累了,还好有一个开心果,他说,来躺在我身上,真皮大沙

第一章了解计算机教案

课题名称:1.1 了解计算机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1)能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和了解的图片、文字资料,描述计算机在生产、生活、 工作、科研、国防等场合的应用,并能说出各种应用领域的特点。能够表述计 算机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图片、文字记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过程,理解计算机的分类与各类的 特点。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体会在信息时代,计算 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 (3)能够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具体事例,结合计算机发展及在生活、工作、社会各个 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 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操作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理解计算机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 段。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及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列 举计算机分类产品及使用场合。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1)计算机发展及分类; (2)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识别并区分计算机发展阶段; (2)收集计算机应用与发展的案例,描述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3.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从生活实例中搜集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协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探讨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4.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2) 5.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过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名称:1.2 理解微型计算机 教学目标: 3.基本知识 (4)通过展示典型的微型计算机产品,理解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外部部件的 名称和作用:显示器、键盘、音箱、鼠标、打印机。 (5)通过图1-3所示“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示意,知道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 两大部份组成,熟悉硬件和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硬件的主机和外设;软件 的种类。 (6)通过实例,理解微型计算机的主板系统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器件的名称及其功 能:CPU、内存储器、主板(南桥、北桥)芯片组、总线、BIOS和CMOS、插槽。 (7)通过实例熟悉微型计算机主板接口的名称:键盘、鼠标、USB、声音输入/输出、 网卡、1394火线输入、光纤输出、显示器、硬盘等。 (8)通过实例熟悉常用的外存储器设备的种类及使用特点:硬盘、闪盘、光盘及光 盘驱动器等。 4.操作技能目标 (3)能够描述微型计算机主板上的主要器件对计算机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 (4)能够区别具有多种功能主板接口类型及作用。 (5)能够描述常用的外存储器设备的使用特点,并准确选用。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3)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外部主要组成设备。 (4)主板上的主要部件的性能对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的影响。 (5)知道内存储器的种类及其使用特点。 (6)理解主板的接口。 (7)理解常用外存储器的种类及功能。 2.教学难点 (1)主板上三类总线(三类总线:控制总线、地址总线、数据总线)的区别与作用。 (2)分辨BIOS与CMOS的关系。 3.教学策略 本课围绕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外围设备,剖析主机内的主板单元电路组成的主要电子部件名称、作用和性能,理解主板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接口,及其外部存储器的种类及作用等。 在介绍各硬件时,多以实物展示,没有实物以图片代替,务必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教学中简要介绍硬件的性能指标及选购,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 4.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2) 5.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过程: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会计制度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再到复式簿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变革过程。 关键词:原始计量单式簿记复式簿记 1.古代会计阶段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 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 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 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 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 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 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 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 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 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以至秦汉,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 正确无误,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写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 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 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隐 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 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 等处罚。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 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 -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 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南北 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李 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 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 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

高校双语教学的背景、表象与对策

https://www.360docs.net/doc/c16602132.html, 1 江爱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转本教学部,南京 (210016) E-mail:ahj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c16602132.html, 摘要:双语教学有其本身内在的规律,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仍处于试验与探索阶段,本文将透过目前高校双语教学的表象,深入剖析,揭示规律,提出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 1.高校双语教学的背景解读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 5%-10%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将双语教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用双语授课课程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从2002年起,双语教学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重点大学纷纷采取措施,对某些学科或专业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成为经济全球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中国的经济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汇到国际社会发展主流,走向全方位、多领域、自主式、全景式开放,这种理想愿景的实现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来支撑。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主要基地,理应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则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应该从外语、专业技能、文化素养、习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2.当前高校双语教学的表象分析: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2.1试点专业分布情况 2002年以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照2001年教育部四号文件的要求,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改革试点,并制定了双语教学计划。以上各专业设置的双语教学课程数目如表1所示: 表1所涉及到的5个专业要么是专业的国际性强(国际化要求迫切,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要么是21世纪发展迅速的制造业学科(科学发现和技术发展出现密集创新,如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2.2双语课程设置特点 1本课题得到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4SJD880030)资助

公司发展历程演讲稿

公司发展历程演讲稿 9xx年,xx旅业集团从一家县政府招待所起步,经历了23年的历史洗礼,形成了如今遍布全国,拥有酒店业、房地产业、建材业等多项目的知名企业。XX年我们迎合集团十二五战略拓展规划,进军被誉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岛,并在海南省省会城市海口市,成立了开元物业首家分公司,并成功签订海口市政府第二办公区、昌江棋子湾和万海公寓的物业服务合同,圆满完成海口市第二办公区的交付工作。我记得物业公司总经理谢建军先生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海口分公司一定要服务好、服务精,在海南岛打出开元物业的名气,现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没有辜负谢总的期望!当然,这是我们海口分公司的兄弟姐妹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记得我们刚进驻的时候,安保部的兄弟每天都是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没有床,我们打的是地铺,<莲~山>没有食堂,我们吃的是同事送来的盒饭,没有很好的交通,我们靠步行的坚持,没有时间洗澡,我们只能忍受难闻的气味;尤其是我们安全部负责人,每次都是人没到,身上的体香味就先到了,他不想洗澡吗?不是,他是没时间;还有我们客服部的美女们,都是刚报道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当中,每天核对钥匙,开门、锁门,为了整理好钥匙他们贴标签,串钥匙环,一不小心就把手扎破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有一天,一位客服部女孩在串钥匙的时候说真累,真

想好好躺躺,这是真心话,他真的累了,还好有一个开心果,他说,来躺在我身上,真皮大沙发,在场的人都哄堂一笑,一身的疲倦暂时得到了缓解,其实我心里也在说,我也很累,你的真皮大沙发我也想躺躺。经过客服部不懈的努力,2500个房间,7500把钥匙在交付的时候没有出现一例错误!还有我们的设施部,34万方的大盘,我们在10天的时间完成了全部的接管验收,我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奇迹的背后是他们的努力,比如说:为了完成接管验收,他们都是夜里12点下班,几乎每个人的脚都有浮肿的现象,眼睛都是红红的,那不是红眼病,那是熬夜熬的!设施部的一名同事,在接管验收房间窗户是否完好的时候,被突然掉落的玻璃砸得露出了骨头,他竟然说没事,第二天照常上班,这就是我们开元精神。餐厅为保障3500名公务员和我们全体员工就餐,在厨房施工还没有完成,水电都不太正常的情况下,已经进入现场工作,他们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他们承载了太大的压力,在此我想说,餐厅的兄弟姐妹们你们辛苦了! 来海口的这近半年的时间,我们的团队走过了一段曲折与光明相伴,欢笑与泪水同在的漫长道路。这一路走来,我们曾有过艰辛,曾有过无奈,可是我们开元物业人不屈不挠,一代又一代把辛勤的汗水注,作为一个开元人,我们每天都会面临不同的事情,都会有很多感受,其中的苦辣酸甜,都谱成了一首首为业主服务的歌。“以诚待人,用心做事”,开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

教师:马蕾年级:大学一年级 科目:《计算机应用基础》时间:2012年12月8日 地点:邢台学院 课题名称:计算机发展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背景、用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掌握计算机发展的变化及每代计算机的特点。 能力目标:1、了解计算机发展的简史,预测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2、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情感态度:1、培养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兴趣。 2、正确认识和理解计算机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 响。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发明背景、用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每代计算机的变化及特点。 2、计算机发展的典型事例给同学们带来的启发。 教学时间:一节课(50分钟) 教学方法: 1、提问式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性 2、目标导读,配合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3、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好!今天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节课。上课前,我想问一下大家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呢 学生:十多年前。 师:还记得最早接触计算机的时候,计算机是什么样子的吗大家有没有发现,跟以前相比,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不是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体积越来越小了呢那么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现在的几十年里,它又是怎样发展到如今的功能强大,轻巧灵便的呢它经历了哪些蜕变过程呢今天我们就开始计算机的成长之旅。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

(一)、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个发展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台计算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 学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没关系,我现在来告诉大家。答案就是1946年2月14日。(这个日子非常好记,2月14日在西方又被称为“情人节”,言归正传)在1946年,也就是二战期间,美国要用到导弹,但是呢,又需要计算弹道,弹道的计算又极其复杂,全靠人工算的话,估计仗都打完了还没算出来,所以,科学家们就想,能不能用机器去算,提高运算速度,于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组建了“莫尔小组”(领导人是:莫奇利和埃克特)来研发机器。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就是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这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大家想想,咱们家里住的房子,170平米基本上能盖成四室两厅了。它重达30吨,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所以我们也称它是电子管计算机。 (2)师:同学们,如果的说爆炸是火箭的祖先的话,那么计算机的祖先应归功于谁呢 学生:算盘。 师:对了,就是算盘。我们知道用算盘计算的时候,我们得用手去拔珠子,而我们的ENIA 就相当于一个庞大的算盘,电子管相当于珠子。它的速度是每秒运行5千次。 (3)我国古代,谁首先计算出了圆周率算了小数点后多少位 学生:祖冲之 师:对了,数学家祖冲之利用算筹(算盘的前身),耗费15年心血,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一千多年后,英国数学家香克斯以毕生精力计算圆周率,才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而我们的ENIAC计算香克斯的小数用了多长时间呢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这个记录,而且还发现香克斯的计算中,第528位是错误的。ENIAC运行的速度是5000次/秒,它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4)师:同学们在我们用算盘计算时,有没有存储的地方呢 学生:没有 师:对,没有。ENIAC只相当于一个超级的算盘,它没有存储器,没有输入和输出设备,输入和输入出都靠纸带进行。而且要改变计算的话,还要重新拔开关和插线盘,ENIAC 总共有六千多个开关和线盘,这个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人们没有把发明ENIAC 的人称作计算机之父,而是另有其人。 (5)师:请问谁是计算机之父呢 学生:冯诺依曼

世界航空简史

世界航空简史 航空是20世纪发展最迅速、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实现了自古以来就有的翱翔兰天的理想。航空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天空的历史。航空又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结晶,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回顾世界航空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20世 纪以前的飞行探索及气球和飞艇时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活塞发动机飞机时期和40年代中期以来的喷气发动机飞机时期。 (一)飞行探索及气球和飞艇时期(20世纪以前) 自古人类就有飞行的理想,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只能在神话 和传说中寄托自己的渴望。从中世纪以来,不断有人对飞行作过勇敢的试验,他们用羽毛作成翅膀,从高处跳下,试图模仿鸟的飞行, 但都未能成功。17世纪后期意大利的G.A.博雷利探讨了人类肌 肉与飞行的关系后,证明:“人类靠自己的体力作灵巧的飞行是绝 对不可能的。”只有在发明了气球和飞艇后,才开始逐步实现空中 飞行的理想。 在18世纪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法国蒙哥尔费兄弟于1783年6 月4日首次进行了热气球放飞表演,轰动一时,标志着人类航空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同年11月21日法国人F.P.罗齐埃和M.达尔朗德乘热气球升到约1000米的高度,用25分钟飞行了约12公里。这是人类乘航空器的第一次空中航行。

气球的出现激起了人们乘气球飞行的热情。1785年1月7日法国著 名飞行员布朗夏尔和布雷利奥乘氢气球从英国多佛尔顺风飞越英吉利海 峡到达法国加莱,这是人类乘航空器首次飞越这个海峡, 实现了最初的国际航空飞行(1909年,也是这两位飞行员驾驶飞 机首先从法国加莱逆风越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多佛尔,实现了人类 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的国际飞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气球主要用于军事、体育运动和科学试验。 气球随风飘流,不能控制前进方向。人们就开始研究在气球下面的 吊蓝中安装动力装置和方向舵,于是飞艇诞生了。最早的飞艇是法国H.吉法尔于1852年制成的蒸气气球,其气囊形如雪茄,下悬吊舱,装有蒸气机,带动三叶螺旋浆,并有方向舵。9月24日,吉 法尔驾驶这艘飞艇由巴黎飞到特拉普斯,航程约28公里,速度约每 小时10公里。在飞艇方面,德国的F.齐柏林伯爵获得最大成就。 1894年他完成硬式飞艇的设计,1900年制成LZ-1号飞艇,长128米,容积约11300立方米。1909年,齐柏林创建 了德国航空运输有限公司,用飞艇载客在法兰克福、巴登和杜塞多夫之间作定期飞行。这是最早的空中定期航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是飞艇发展的鼎盛时期,德国建立了齐柏林飞艇队,用于海上巡逻、 远程轰炸和空运等军事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齐柏林公司又造了两 艘巨型飞艇“齐柏林伯爵”号和“兴登堡”号,在欧洲到南美和美国 的商业航线上飞行。“兴登堡”号是当时最大的飞艇,长245米,容 积达200000立方米,内部设备豪华,可载75名旅客,速度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