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 学 》

《劝 学 》
《劝 学 》

《劝学》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

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

2. 第一课时落实基础演练1-3,第二课时落实基础演练4-5;

3. 第一课时落实合作探究1-4,第二课时落实合作探究5-10;

4. 第一课时落实巩固训练1-8,第二课时落实巩固训练9-13;

【知识导学】

1.关于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蓝( ) 木直中绳( ) 参省

( )

须臾( ) 以为轮( ) 跬步( ) 生非异也( ) 槁暴( ) 骐骥( ) 驽马( ) 跂而望矣

( )

二螯(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劝学(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3)吾尝跂而望矣( ) (4)假舆马者( ) (5)而绝江河( ) (6)风雨兴焉( )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9)驽马十驾( ) (10)用心躁也( ) (11)学不可以已( ) (12) 金就砺则利( ) (13)而闻者彰( ) (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15)用心一也( ) (1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

(17)木直中绳,以为轮()(18)声非加疾也()(19)非能水也()(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名句默写填空。

(1)(2009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09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4.找出文中的20个比喻句。

5.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 善假于物也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合作探究】

一、说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说明道理,运用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

够、、,第三段从学习的说明道理,运用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

够、、,第四段从学习的说

明道理,运用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

求、、。

三、分析第一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四、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六、我们今天认为,在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上,“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应该怎样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八、结合文本,说说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

九、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认识?

十、在知识急增的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巩固训练】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点。选出准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4)(海瑞)素疾大户兼并()(5)寡人有疾,寡人好色()(6)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2.“绝”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杜绝、断绝;②隔绝;③极、尽、穷尽;④停止、消失;⑤无路可通;⑥横渡。选出准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致”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意志)集中在某个方面。选出准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3)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妇()(4)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5)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4.“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由。选出准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1)用心一也()(2)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3)兵精足用,英雄乐业()(4)莫用众人之议也()

(5)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河曲智叟无以应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7.下列四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请选出译句不正确的一项(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螯,然而却没有一点寄托,是因为心浮躁的缘故。

9.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声非加疾也

(3)假舆马者

(4)蟹六跪而二螯

(5)用心一也

(6)金就砺则利

(7)蚓无爪牙之利

10.下面三个句子是同一个句式,请你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句式,然后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给加点实词解释:

①声非加疾也②非利足也

③非能水也④而绝江河

(2)选出加点字解释相同的项( )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B.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致千里

C.而闻者彰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其曲中规其如土石何?

(3)翻译: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做题(4)本段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12.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古代的一步。

B.风雨兴焉兴:起。

C.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镂:雕刻。

(2)下列“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②五亩之宅③蟹六跪而二螯④顺风而呼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卒廷见相如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积累善的德行,那么精神智慧就自然得到了,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B.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C.平常不断地做好事,养成良好品德,达到很高境界,圣心也就具备了。

D.积累一件件好事,养成善好的品德,那么精神智慧就自然会形成,圣贤的心意也就能完全领悟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13、下面三节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读后完成1~4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关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

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形乎动静形: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渐之滫渐: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必就士就: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而异俗长: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所渐者然也”的“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中“教使之然也”的“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