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期末复习(1)

世界历史期末复习(1)
世界历史期末复习(1)

世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1)

第一部分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问题一:20世纪初的欧洲优势

1、原因:

自14、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人类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通过殖民扩张,经济侵略,因其科学、工业、政治三大革命,逐步确立其世界的主宰地位。

①科学革命(也是思维方式和智力的革命):科学是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步建立起来的实证学科。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在化学、医疗、生物学方面都有所突破,发现能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表、燃烧的真相,提出生物进化论的细胞学说等。科学革命所引发的系列其他学科的革命,使得欧洲人对世界认识产生了全新的观念,即科学的观念,对生活、生产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欧洲的智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是欧洲建立优势的源泉。

②工业革命:(手段)开始于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结束于机器生产机器。工业革命对欧洲建立世界霸权奠定了经济和技术基础;强化了欧洲人对于财富、利润的观念;使欧洲人具有创造财富和掠夺财富的观念。传播方式是模仿,汤因比:人类文明模仿记。

③政治革命:欧洲经济上发生变革、财富分化;老贵族财富减少,家族衰败,新贵族为保护财产,反对特权。新旧贵族关于财产的纠纷,引发了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结束了“君权神授论”、“天命论”,使得个人独裁被摧毁,自由独立民主被建立。

2、表现:

①政治:建立了强大的殖民帝国,实现对世界的控制。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开始,西方列强开始积累资本和财富。①殖民扩张的第一阶段1500-1763,列强控制了沿海和人迹罕至的地方,建立贸易站和殖民据点,靠殖民掠夺开始崛起。②19世纪末,凭借工业革命的优势欧洲开始大规模进行武力征服,以寻求原料产地和开阔海外市场。③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世界已经瓜分完毕。

②经济:不仅是世界的银行家,而且是世界的工业工场,实现对世界经济的全面控制。欧洲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大头,在国际贸易方面也占有优势。

③军事: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俄、法、德、英是世界上的头等军事大国。1900年,额骨的陆海军人数为116万,为世界最强。英国的海军最强,法国的陆军最强,德国的军事装备最强。

④文化:文化观念和势力扩展到全世界,文化力量的渗透,强调物质追求和理性控制。20世纪形成了欧化的浪潮,如人文主义,民主科学精神等。

▲问题二:日俄战争的历史地位

1、对俄国:

①暴露了沙皇专制的腐败,国内矛盾的尖锐,直接导致了1905年革命和未来的十月革命。

2、对日本:

①获得到了殖民地,海外殖民势力大大增强。

②彻底提升了日本的国家地位,开始被欧洲列强刮目相看,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

③日本成功完成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①现代历史里程碑,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是现代历史上第一个亚洲国家打败欧洲国家的战争,鼓舞了亚洲国家和民族。亚洲国家的政治领袖(如孙中山)从战胜中得出,必须把西方工业和技术引进本国,摆脱控制,加强现代化进程。揭开了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人民觉醒并进行革命的新篇章。

②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力量对比,确立了日本的世界强国地位。日本强大后成为列强在远东地区的强大对手,进一步加深了日本与欧洲列强的矛盾。

③俄国在远东战场失利,外交从东方转移到欧洲,积极插手巴尔干事物,从而加剧了欧洲一系列危机的形成,最终导致世界大战。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问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起源:

①德国及其同盟国家具有侵略性(战胜国家认定战败国负有主要责任,以此作为向战败国所要赔款)

②(前苏联、中国认为)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到达了帝国主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垄断早已形成,但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减退,实力逐渐下降。发展较晚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全民族力量发展经济(资本、国家支持),日益要求广泛的还外市场和殖民地,但这些已经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了。

③从一战爆发的背景因素来讨论一战的根源(《全球通史》)

A、经济上的竞争:一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卷入关税战和海外市场的争夺。二次产业革命使本国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经济也随之大幅度增长,急于进行海外倾销。而为了抵抗他国的产品倾销,纷纷打起来关税战,筑起了关税壁垒,导致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主要表现在军备竞赛。首先挑事的是德国。为了突破海上英国的封锁,于1898年实行军备扩张计划。英德的军备竞赛使得其他国家愈感不安,也纷纷开始进行军备竞赛,促成了整个国际形势的紧张。

B、殖民地的争夺:德国热切希望建立一个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殖民地,先把目光投向了西班牙、荷兰等小资本主义国家,后又转向英国,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卷入了对殖民地的争夺之中。

C、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列强的激烈的竞争,都在寻找同盟者,以扩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制对方。建立联盟的初衷是为了防御。英日联盟使得日本信心大增,打败了俄国,英国也尝到了甜头。对峙的关系使得国际关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D、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的愿望:遍布后起的一些欧洲小国。巴尔干地区民族矛盾纠纷不断,逐渐成为一个“火药铺”,形成了两大军事阵营。1914年,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引发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线,使得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卷入了一战。

2、性质:

欧洲列强的争霸战争。欧洲的一些大国一手策划了两个同盟国的成立和冲突,甚至运用虚假承诺,换取支持。不仅没有缓和二者的关系,而且加剧了矛盾,因此一战的爆发应该由欧洲列强共同承担战争责任。但有主次之分:后起国家,如奥匈、德、俄要承担主要责任(这些国家要解决国内社会矛盾,即政治经济发展不平和,转移国内社会矛盾,必定要在外交上运用机会主义道路,推行冒险性、侵略性的外交政策);英、法等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很平稳,但对战争也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联盟的始作俑者。

①大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②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欧洲的三个帝国灭亡,代之而兴的一系列的共和国;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星期的美日却利用战争之机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力量: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日本也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

③战争引起了一系列革命: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

④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土耳其、波斯、中国相继发生了革命,印度也出现了革命运动。

⑤国家关系新格局的出现: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

▲问题二:美国为什么参战?

①一战引起美国开始重视加强国防力量。一战爆发不久,欧洲之间的武装冲突引起了美国大规模扩军。1916年6月颁布的《国防法》中规定,美国常备军扩大一倍,海军力量也大大增加。加上美国舆论为扩军运动的宣传鼓动,在心里上为全民参战作了准备。

②1916-1917年美国武装干涉墨西哥取得成功,刺激了国内大国沙文主义情绪,也大大助长了美国参战的信心。

③美国与协约国集团在经济上有更亲密的关系。美国在一战爆发后处于中立,参战双方对美国的军用物资需求刺激美国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美国拥有较多的协约国的债权,若德国胜利,则美国将损失巨大的利益。

④交战双方为引美国参战,打出很多口号。协约国提出的“自卫”的口号,为美国参战提出了正当的理由。

⑤美国人自认为自己是自由民主国家,而俄国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已全部为自由民主国家。美国人认为只有自由民主发展才能推进世界发展。美国在意识形态上已站在了协约国一边。

⑥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威胁了美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得美国国会在1917年4月16日,直接下达了参战的决议。

⑦意义:使参战双方的实力大大改变,增加了协约国的实力,为其最终胜利做了重要贡献;大大增强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问题一:【革命】词条检索(名词解释题)

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克兰·布林顿在他1938年的《剖析革命》一书中认为,所有的革命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他比较了几次革命,但他主要的模式是法国革命。布林顿提出的革命阶段如下:

1、旧制度失去其统治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它变得无能和犹豫不决。知识分子们尤其与之疏远。一个不断改善的经济环境激起不满和妒忌。

2、革命的第一阶段来自于反制度团体的增多。触发革命的是某个政治问题,诸如三个等级是否应该分别或者一起开会。该问题是旧制度不能解决的。骚乱爆发,但是,被派去镇

压骚乱的军队擅离职守,站到骚乱者一边。反制度的人在人民的庆祝中轻易地获得权力。

3、温和派首先获得权力。他们反对旧制度,但是他们是批评者,而不是革命者。他们想要进行重大的改革,但不是彻底的革命。极端主义者称他们虚弱和胆小,而且在实际中,温和派对镇压极端主义者不够冷酷。

4、极端主义者接管权力,因为他们比温和派更加冷酷、有目的和有组织。布林顿将之比喻为一场疾病中的高烧。极端主义者激起一种革命的狂热,抛弃一切旧的东西,强迫人们称为好人,并惩罚在一种恐怖统治之中的真实的或假象的敌人。在法国,这一阶段随着罗伯斯庇尔掌权而来;在伊朗,这一阶段随着霍梅尼掌权而来。

5、热月或者降温阶段,这一阶段是结束恐怖统治的阶段。每一场革命都有一个热月。布林顿将之比作一场高烧之后的病后康复期,因为人性不能太长时间地支持极端主义者和他们的革命纯洁性。那么权力可能落入恢复秩序但不是自由的独裁者手中,比如拿破仑或者斯大林。

▲问题二: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是否成熟?

1、反对:并不成熟

①普列汉诺夫在《致波工人的公开信》中说道:“俄国工人阶级还不能将所有政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国家政权强加他也就意味着工人和农民陷入灾难,这也将是俄国的巨大灾难。

②只有当工人阶级占多数时,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农民需要的是土地,而工人需要的是社会主义。农民得到土地,其经济活动将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拥有少量生产工具资料的人,可以雇佣劳动力的人,是有产阶级。所以所有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牺牲农民利益,仅代表少数无产者的利益。流动的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因为在旧时代的框架里没有财产。

2、支持:是成熟的

①列宁根据共产主义理论认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不平衡,必然会导致一些国家成为一切矛盾的集合点。只要具备了主观条件后,那么那些国家就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最薄弱的环节,必然会最早爆发社会主义革命。(顺应时势一般都是客观条件导致主观条件,主客观互相作用后引发革命。但很显然,列宁的主观条件是外部强加的。这是一场畸形的革命。是“拿来主义”灌输的结果。)

②1915《论欧洲联邦口号》明确提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有可能在单个或少数国家率先完成。

③1916《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进一步社会化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具体化,资本主义在各国家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就可以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薄弱环节发生,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同时完成。(列宁“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是其领导革命的胜利思想,主观条件是外部强加的。沙皇专制引起人们不满,战争多年工业化建设,经济发展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便于建立公有制;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对人民进行动员,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使他们具备了革命的主观条件;一战时期欧洲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俄国,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史记和条件。但从社会结构上看,农民占大多数,不符合社会化主义,以为着资本主义任务还未完成;一战只是一个偶发的条件。)

▲问题三: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李玉贞:《一部颠覆性的著作——俄国的革命史》)

1、十月革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历史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的事物。尽管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实践是在其国内,但是它的出现给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变化。A:它冲破了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开辟了社会主义阵地,使两种制度并存共处竞争,世界出现了新格局。B:新格局不仅使得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不断调整,而且使得社会主义者不

得不就如何通过制度变革实现落后民族的胜利进行理性思考,这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更加完善制度与政策。从这层意义上,我们认为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2、俄国十月革命是落后国家实现的革命,目标是为了实现现代化,摆脱落后,它为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国家独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二战结束后许多落后的国家就参照了俄国的这种方式进行国家和民族解放革命。

3、俄国十月革命从一开始就和马克思主义有很大的差别,说明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和可追求的模式。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差别在于:①在落后国家发动;②在一个国家率先完成;③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一党专政。

▲问题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含义:苏俄在战争和整备破坏的条件的背叛采取的具有军事性质的非常政策。

2、内容:

①在农村推行余粮征集制,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②在城市除大工业之外,中型工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进行监督。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层的个管理局对工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社会配给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

④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工业的配给制。

⑤对全国成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

3、过程:1918年夏开始推行,1919年进一步发展,1920年发展到了高峰,从1921年开始背新的政策所取代。

4、评价:

①正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捍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国内战争胜利,以及确立新的政权的权威,掌握国家命脉起了积极作用,为以后许多国家所仿效。

②负面: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过个应急措施,是不得已所采取的下下策。它使得苏联在战争状态和物质缺乏下保障了城市工人最低限度的供应,但它不是根据社会化主义需要而制定的发展的规定,而是布尔什维克人头脑中的某些社会主义原则和权宜之计的混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生产和贸易关系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随着这个计划的不断扩大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第五章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问题一:英国工党上台

战后英国经济持续萧条,导致国内经济的相应变化。随着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地位的削弱和垄断组织的发展,过去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一直与保守党交互执政、信奉自由主义的自由党逐渐失势,并发生了严重分化,难以单独执掌政权。由于战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标榜社会主义的工党势力大大增强,开始取代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1924年1月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届工党政府,标志着工党走上了执政党的地位。工党执政后,在资产阶级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改革,如通过“惠特利住宅保险计划”,由国家补贴兴建低收入者居住的住宅;增加失业工人补贴,改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加养老金和抚恤金。但是在战后严重的劳资纠纷中,工党袒护企业主,反对工人罢工,在对待工人运动和殖民政策上,工党和保守党没什么两样。(弊端:提高税收以填补长期福利制度造成的财政赤字)

▲问题二:美国为什么在战后出现繁荣

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导致了经济的持续繁荣。以电力为动力的产业革命在美、德率先

出现,在社会生产领域发生了巨型化、标准化、流水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小了生产成本,实现远距离的输送(铁路)。Eg.福特:美国汽车行业的天才,资本家设立奖励、津贴、福利制度,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A、一战使美国实力大大增强。

B、欧洲在战后复兴依赖美国援助。

C、美国没有因一战而造成社会混乱,社会较稳定。

D、美国采用了一系列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如减少开支,降低税收,鼓励企业投资。

E、新的生产技术使得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F、科技的广泛运用加快了生产的深化集中。

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问题一: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

2、措施:

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②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实行按劳分配。

3、意义: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问题二:斯大林模式

1、时间:1936年宪法的制定和高度集中体制确立。

2、特征:政治上高度集权,强化个人权力,推行个人崇拜。经济上高度集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整个国家的权利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3、措施:

①农业全盘集体化、工业化政策

②五年计划

③强化个人权利,推行个人独断。政治上,共产党领导一切,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不能发挥人民政权的作用;联盟制有名无实;个人高度集权制度和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实行工商企业和国有化和农庄的集体化,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它片面追求工业高速度和高积累,牺牲农业,限制消费,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了畸形发展。

4、评价:

①(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

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②(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问题一:甘地

1、甘地主义:“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包括四个基本内容:

①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

②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

③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

④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的社会思想。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背景(亚洲觉醒)

A:一战后英国殖民统治使应该的经济迅速增长。

B: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掀起非暴力抵抗运动。C:1919年罗拉特法案,甘地领导“文明不服从”运动,超出非暴力抵抗限制,甘地宣布停止这项运动后,当局继续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②第一次

A:范围:从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到抵制英货。

B:结果:1922年,发生暴力事件后,宣布停止运动。

C: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独立。

D: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停止运动)

③第二次

A:背景: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

B:运动: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沿海各地响应,全国开展反英斗争。

C:结果:英国允许人民煮盐,甘地停止不合作运动。

④第三次(新发展):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A:原因:二战期间关于战后自治的商讨,二战后英国的衰落以及印度的反抗。

B:概括: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不合作号召

⑤评价:

A:积极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B: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第八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问题一:经济大危机

1、原因:生产过剩(1929.10.24黑色星期五)

2、表现:

①股市崩溃,银行纷纷倒闭(信贷危机)

②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工商业危机)

③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频临破产(农业危机)

④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危机)

⑤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锐减(外贸危机)

3、影响:

①经济上:严重破坏了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力;宣告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破产,导致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②政治上:从局部上看,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A:广大人民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B: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推动了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原有的法西斯组织迅速状大,新的法西斯组织纷纷产生,其中德、日的法西斯组织、势力发展得最快,并先后控制了国家政权,他们希望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市场来摆脱经济危机】;从整体上看: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30年代经济危机使各国的国内市场日益缩小,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纷纷转向海外市场的争夺。A:各国间的矛盾和摩擦日益尖锐,各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开展关税战(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倾销战(一国的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而使得另一国国内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受到损害的行为即为倾销)、货币战(实行货币贬值,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刺激出口)。B: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高涨】。

▲问题二:罗斯福新政

1、措施:

①“紧急银行法令”:整顿银行业和改组破产银行;统制货比,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改革税制。

②“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雇员有权参加工会,并选出代表与雇主谈判合同,要求资本家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农业调整法”:援助农业调整局控制农副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购买力。

④联邦还通过法令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建立联邦禁忌救济署。成立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投资兴办水利,实行以工代赈,很好得解决了就业问题。

2、评价

①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重大的资本主义改革,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也使人民恢复了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

②避免了法西斯势力在美国的膨胀。

③国家干预实际是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重要调整,这在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一地理上学期必修一期末复习知识点

精品文档 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知识点 【宇宙】 一、宇宙: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与分类、公转运动共同点、小行星带位置 三、地球上有生命(特殊性):条件、原因 【太阳】 一、太阳主要成分氢和氦、核聚变反应、电磁波形式(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解释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纬度、天气、海拔 三、太阳大气层分层、各层上有什么太阳活动 四、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能源②热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气候②电离层③地磁场 五、人造卫星发射选择纬度低的地方的原因:初速度大 【地球】 一、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方均为15°/h 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速度慢) 二、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夹角、23°26′、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极圈度数的关系 三、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四季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四、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晨昏线】、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一、根据光照图判断晨线昏线:1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2 、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内极昼→夏至二、根据晨昏线位置判断节气:1 北极圈及其以内极夜→冬至 、与经线重合:春分或秋分2 三、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地转偏向力】规律:水平运动的物体(如河流、风)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南左北右)赤道不偏【地方时和区时】=4°分钟)°=1小时、1一、地方时基本特征①同经同时②东早西晚③东加西减(15 *1小时(东加西减)二、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正午太阳高度】°),向南北两侧递减1、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一、纬度分布规律:、离太阳直射点纬距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2 、某地,太阳直射点移来,正午太阳高度渐大二、季节变化规律:1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2 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3、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答题卷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 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按唐制,中男(16至2l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 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 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 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 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5.右图为古代雅典“通往公民大会会场路途交通禁 行标志”示意图,被这一“交通禁行标志”禁行 的人有①奴隶②妇女③外邦人④儿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假如穿越时空隧道,让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回到1875年, 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掌握行政权 B.是军队最高统帅 C.是国家元首 D.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 7.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 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最早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法律文件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 空题汇总答案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___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____________,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制。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________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内容:(1)武王把一定的和,分别授予____、______和______,让他们建立_______,拱卫王室。(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 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_____________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办法,达到巩固和保证的目的。 3、宗法制最大特点和核心是。 4、作用:宗法制保证了,也有利于。 5、以后,宗法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所取代,中国政治制度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建立 战国时期,经过_____ ___,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___ ___。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__________”,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

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总计6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要求的) 1、《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B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C 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C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4、《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D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UO5、“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汉书8226;主父偃传》中的这一记载可以反映出汉初 C A.发展社会经济的尝试B.缓和阶级矛盾的举措 C.解决王国问题的努力D.解除边疆危机的设想 6、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C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7、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8、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B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1)

【明清君主*的加强知识点总结】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批红(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顶峰)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简速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①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发展科举制: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一】高考历史关于西周的知识点整理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 【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

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四】“冷战”阴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5.《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电影故事主要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十年内战 6.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杀害我同胞达 A。19多万人 B。20多万人 C。30多万人 D。40多万人 7.时代赋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B。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8.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 A。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9.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 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10.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 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11.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发动三大运动 D。渡江战役 1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②民主集中③社会主义④民主协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D。①④ 1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14.“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是在 A。台湾问题上 B。香港问题上 C。澳门问题上D。特区问题上 15.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 16.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A。中日关系的改善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苏关系的改善D。中美关系的缓和 2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发表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巴黎公社成立 D。第一国际成立 23.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是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推动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 24.1967年3月,合并建立欧共体的机构不包括 A。欧洲煤钢联营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联营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5.进入21世纪后,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级中学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必修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课)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 2.分封制: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 ④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3.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结合,使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②等级森严。③以血缘为纽带,确定权利分配方式。 (2)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知道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课) 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 2.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3.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唐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权等措施,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3课) 1.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省,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 2.汉朝郡国并行制: 3.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的史实,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课)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2.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3.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名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育才学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大题知识点

西方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1.由来:雅典的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罗马的法律 近代:英美的代议制民主政治(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2.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点: 背景(原因、条件):自然环境、工商业(主要)、小国寡民 历程: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原因、内容、奠基)(内容、确立)(内容、黄金时代) 实质:奴隶制下的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局限性:范围、小国寡民、政经、直接民主 特征:集体决策、直接民主、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积极影响:政治制度 精神文化 3.近代的西方民主 英美的政体:君主立宪制与联邦制民主共和制 确立的标志:英---《权利法案》 美----1787年宪法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权力中心 英国王首相议会 美总统总统总统 政党政治:辉格党/托利党;民主党/自由党 特征与实质: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资产阶级政党 民主的深化: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与责任内阁的设立 美国的宪法修正案 英国政体的特点:3条 4.罗马法的知识点 文本:1)《十二铜表法》(原因、特征、影响) 2)《民法大全》查士丁尼 核心: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实质:奴隶制下维护奴隶主统治奴隶的工具。(根本目的) 评价:法律影响 社会进步 公民法与万民法的适用范围 5.近代的法律文献: 英国《权利法案》(目的、内容、特点、评价) 美国1787年宪法(目的、内容、原则、思想、评价、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

追求民主政治和民族独立的历程 1.近代史上重大事件:虎门销烟、一系列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一系列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重点关注(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 辛亥革命:背景(5条) 《中华民国临时宪法》(思想、原则、性质、意义) 评价(积极影响与局限性) 启示 4.五四运动:原因、口号、结果、性质、评价 5.国民大革命:原因、标志、北伐的对象(性质、影响)、失败的标志、失败原因。 6.国共十年对峙:中国革命的道路、理论 长征的原因、起止、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应对日本的举措 胜利的影响 关注会战、百团大战、远征军 8.解放战争:进程(战略防御---反攻---决战-----渡江战役---新中国建立) 胜利的意义 中国现代外交 新中国前后的外交类型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原则 50年代的外交政策及活动 美国50年代与70年代对华政策有何不同,原因又是什么? 70年代中国的外交活动有哪些 70年代中美改善关系的原因、历程、影响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活动有哪些?外交目标及方针是什么? 通过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有何认识?

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A 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 B 1. 分封制 内容:①又称____________,周王将__________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王承认周王的权威,并随王_________________等。 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等级序列。 特点:①周王是“__________”,②臣属关系明确。③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作用: 巩固__________、扩大__________。 2.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______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_____、财产和____继承上的矛盾。内容:__________(核心)。 特点:血缘纽带同__________关系紧密结合 作用:防止__________,强化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结合;稳定统治。 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 A 1. 始皇帝的来历 初并天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定尊号为“皇帝”,自称__________。 2.皇权的至高无上 ①首创__________ 制度;②皇帝总揽一切大权,__________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1.中央官制 (1)在中央,设__________。三公是指丞相、__________和太尉。 职能:__________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__________百官;__________,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相互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_大权独揽。 2.郡县制 (1)在__________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郡县长官都由__________直接任免。 政权,稳定巩固__________政权。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实现了权力的__________。 2.内容:__________制度、__________官制、__________制。 3.影响 (1)直接:__________了统治。 (2)深远:彻底打破__________制,奠定了中国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 1.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C 1.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一。 2.措施:①建__________、设__________。②实行“__________”。 局面,促进社会__________发展。 1. 名称、职能: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审议和__________。 _________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意义:(1)三省互相__________,互为__________,分工明确,提高__________; (2)分割了__________,加强了皇权; (3)制度创新,历朝沿袭。 1.1.8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B 1.明朝的内阁 设立:明太祖废__________,设__________,以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__________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__________”,皇帝“__________”。评价: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2.清朝的军机处 (1)设立:清__________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特点: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__________一人裁决。 ,__________制度发展到顶峰,巩固了统一。 1.积极作用:巩固了__________,发展了__________,稳定了__________,繁荣了__________。2.消极作用:①使皇帝决策__________;②导致__________之风盛行; ③扼杀了社会的__________,阻碍了__________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1 从1840到1901年列强侵华的史实 A 1.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原因:开拓海外__________、夺__________。 《南京条约》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__________通商、割__________给英国、协定关税等,列强取得了__________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3)________和________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卷入__________。2.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__________在华的权益。 火烧圆明园:1860年,__________联军所为。 战争的结果:签订了《__________条约》和《__________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日本实行__________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