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

以赋名篇,始于荀子。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刘勰的看法较中肯,“辞”(或称作“骚”)与“赋”是不同的文体,“赋”是由“辞”演变而成。屈原的“骚”,是继承了《诗经》中《国风》与《小雅》的传统,以“讽谕”为宗旨;“赋”是从荀子、宋玉开始,他们的作品“没其讽喻之意”,至司马相如,则更成了名为有“讽”,而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专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东西了。他们所发挥乃是《诗经》中的《大雅》和《颂》的功能。

四、汉赋的分类:

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骚体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用带“兮”的语句,追求句式整齐、通篇用韵等,可见骚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模仿了楚辞。如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汉代散体大赋,是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所描写的主要是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及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篇幅较大,多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与表现个人放心求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代表作有: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

第二节汉初骚体赋及其流变

一、汉初骚体赋

1.骚体赋的特征:在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抒写贤人失志,忠奸不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在形式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并且用带“兮”的句子,大抵保持了《楚辞》于整饬(ch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它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

2.贾谊

贾谊是汉初骚体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的第一篇。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在当时很偏僻,贾谊感到此去性命不会长久,因而郁郁不得意。在渡湘江时,他凭吊屈原,感到自己的遭遇正与屈原相似,就作了《吊屈原赋》,文中对屈原的处境表示愤慨,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接着用“讯”发表议论,议论运用反反复复的比喻,以龙凤、骐骥、鱣(zhān)鲸等来比拟被害的贤者命运,表现贾谊“远浊世而自藏”的隐处态度。《鵩鸟赋》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又是第一篇比较完整的以四言诗句为主的问答体赋。这是作者谪居长沙时所作,表面上以道家思想为归旨,用齐死生、等祸福来解脱,实际上是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悲哀,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心情。

二、骚赋变体

骚赋祖述楚辞、相沿日久,必然缺乏新意。武帝时代,赋家乃尝试有所突破。淮南小山《招隐士》在句型、用语及意境方面多有创新。西汉成帝时,班婕妤作《自悼赋》、《捣素赋》、情词并茂,亦为骚赋变体。《捣素赋》在句型上的最大特点,是取消“兮”字,换用其他虚字协调音节,抑扬声调,又以三、四言杂糅于骚体句式,以虚字统率之,很能见出散体赋的影响。

三、骚赋的规范化

以贤人失志为主题的骚体赋在西汉中叶以后,内容与形式大

抵走上规范化、类型化的道路。转相摹拟,是这类赋作的最大特点。内容而外,汉人骚体赋的句型也日趋规范,少有变化。刘向《九叹》与班彪《冀州赋》是这类赋的代表。其基本句型是:“□□□Ο□□兮,□□□Ο□□”。(□为实字,Ο为虚字),这一句型贯穿全篇,几乎无一变化,因而显得单调呆板。

第三节汉代散体赋

一、散体赋的文体因素

散体赋是在汉代进入鼎盛时期,随着南北文化交汇而崛起的一种综合性文体。它熔铸先秦《诗》、《骚》、散文和民间文学形式,不拘篇制,时空容量大,句型丰富,韵散结合,富于韵律美。荀卿的《赋篇》、《成相》,屈原的楚辞作品,对散体赋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散体赋是汉代赋体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是汉代作家在前人文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所取得的成果。

二、汉代主要的散体赋作家

(一)枚乘(?—前141)

枚乘,字叔,淮阴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谋反,枚乘上《谏吴王书》,吴王不听。后枚乘投靠到梁孝王那里,枚乘早以善辞赋知名。武帝即位时,乘已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枚乘就死在道中。事见《汉书·贾邹枚路传》。

《汉书·艺文志》载“枚乘赋九篇”,今存《七发》、《菟园赋》、《柳赋》,而以《七发》最为有名。关于《七发》的写作目

的,历来有三种说法:一为“戒膏梁之子”说。刘勰说:“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子也。(《文心雕龙·杂文》)”二为谏梁孝王忠于汉朝说:“(枚)乘事梁孝王,恐梁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文选》李善注)三为谏止吴王濞谋反说。《七发》作于枚乘游于诸侯之门。其时,诸侯王既嗜欲无度,又图为不轨。观《七发》内容,戒淫靡于谏谋逆的目的,实兼而有之。

《七发》以吴客和楚太子反复问答贯穿全篇。第一部分写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并指出其病因在于生活淫逸,引起全文,是为序,接着分别铺叙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畋猎、观涛、和听圣人要言妙道等七件事来启发太子,太子听了出一身冷汗,霍然病愈。《七发》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对宫殿、畋猎、音乐诸方面的描写都有开创性,而对江涛的描写尤为精彩,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对潮水所作的最生动的描写。

《七发》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其主客问答的形式和七段的章式,已成为一种定势、模仿之作不断出现,乃有“七体”。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夜》、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等等。(二)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小名犬子,后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好读书、学击剑,口吃而善著

书。景帝时为武骑常待。景帝不好辞赋,而梁孝王来朝时带了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文学待从,司马相如于是托病去职,客游于梁,作《子虚赋》。梁孝王死后,相如归蜀,得到临邛令帮助。临邛富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看中相如,双双私奔,“当垆卖酒”,演绎了一段千载流传的爱情佳话。武帝好辞赋,读了《子虚赋》而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狗监杨得意为相如同乡,听到武帝赞赏便引荐了相如。相如献《上林赋》。因以为郎,曾两次奉使西南,作《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晚年任孝文园令,作《大人赋》。因患消渴疾(糖尿病)而免官,作《封禅文》,郁郁而终。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今存《司马文园集》仅得赋6篇,其中《子虚》、《上林》两篇最负盛名,被认为是汉大赋的典型作品。这两篇《史记》、《汉书》均作一篇,《文选》把它分作两篇。

这两篇赋由楚使子虚先生和齐国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对话组织成篇的。《子虚赋》是子虚和乌有先生的对话。子虚盛言楚国云梦之大,物产之富,畋猎之盛,歌舞之乐,以此傲视齐国。乌有先生则批评子虚侈言淫乐,是显扬君恶,但自己又反而大肆夸耀齐地山川方物之美来傲视楚国。《上林赋》则叙亡是公听了子虚和乌有先生的话之后,以为齐楚之事,皆不足道,而极称天子上林的壮观广大、非齐楚可比。作者用铺陈的形式、华丽的词藻,描绘天子上林苑山水林木、奇

禽异兽、离宫别馆、良石美玉,以及天子的校猎、游乐之事,最后归为天子意识到此太奢侈,转而体恤百姓、德披天下。显然《上林赋》所要表达的是尊天子而抑诸侯。

《子虚赋》、《上林赋》的主要思想倾向:描写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汉帝国壮国威、颂皇权表现出盛世的气象和雄心。迎合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赋末委婉致讽,流露出作者另一方面的思想,司马迁说是“引之节俭”。赋末认为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计,作者主张“解酒罢猎”,与民同利。但扬雄以为奢靡的辞多,而节俭的话少(“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聘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书·司马相如传》),实际上起不了讽谏作用。

《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一、结构宏伟,富丽堂皇。二、绘形绘声,穷形尽相。对事物的描写,极尽铺张排比、夸张之能事,并且选择特别富丽的词藻。如对云梦的描写,先分类描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按东南西北方位,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对每类事物的描写,也尽量加以罗列,都是瑰词丽语、连叠排比,五光十色,炫人耳目。三、韵散结合,韵与不韵相间,叙述人物之间的对话用散文,描写事物部分用韵文,充分体现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特征。四、充分利用方块字的特点。汉字有形声字,一边表音,一边表意,相如赋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推砌词藻,使用奇

词偏字。如“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嵸(zōng)崔巍,深林巨大,崭巖嵾嵳”用表山的字堆砌,给人视觉上造成一种刺激。但是,这种用字造异的怪异、重沓,令人读之生厌,以至后人讥之“字林”、“字窟”。

《子虚赋》、《上林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们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确立了一个“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后世之作,纷纷摹拟这一体制,失去了原创性。司马相如的诗赋理论:“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正反映了文人学士的胸襟、气度与眼界,它来源于汉帝国的空前统一繁荣,以及由此生发的信心和气魄。相如又说:“合纂组以成文、列绵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这是汉赋描绘物象,运用铺排夸张手法和使用富丽词藻狀物的特点。此与图案的构成特征极为相似。

司马相如还有一篇《长门赋》,据说是为武帝陈皇后失宠而作。陈皇后得幸,骄贵十余年,因无子,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听说相如善赋,奉金百斤求赋。(后人以为失实,属伪作),这首赋表现一个失宠的宫人望君不至的复杂变化的心情,感情真挚而细腻。

(三)扬雄(前53—18)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而好学,博览群书。口吃不善言谈。好辞赋,而善于模仿。40岁后,从蜀都来游京师,

为汉成帝所召见,并随成帝游猎,写成《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和《长扬赋》。四赋皆模仿相如。但因事而作,旨在谏戒帝王息畋猎、绝奢侈、惜民心、崇国防,其讽劝的意义,较司马相如更进一步。后任给事黄门郎,生活比较穷困,但他自甘淡泊,埋头著书。除辞赋外,模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仿《苍颉》作《训纂》,仿《虞箴》作《州箴》,仿屈原《离骚》作《反离骚》。《艺文志》载“扬雄赋十二篇”,今存《杨侍郎集》得赋九篇。(《蜀都》《甘泉》《河东》《羽猎》《长扬》《太玄》《逐贫》《酒》《反骚》)

扬雄早年曾经沉溺在辞赋的写作里,摹仿司马相如,用思构辞,力求写得沉绵绝丽,世有“扬马”并称。后来悔悟,认为辞赋对当时统治者只会起到“讽一劝百”的坏作用,认为辞赋乃“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因而放弃了辞赋的写作,转而从事哲学思想著作。

扬雄的赋虽模仿相如,但扬雄的赋较之相如的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来说: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来源。二、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中的“讽劝”色彩。三、篇幅相对缩小,描摹对象更为集中。

(四)班固

班固集经学家、史学家与文学家三者于一身。他对辞赋的看法,集中在《离骚赞序》、《离骚序》和《两都赋序》中。

班固《两都赋》乃为东汉建都洛阳造舆论所作。其文历数汉皇功德,专替朝廷说教,为天子喉舌,是一篇典型的汉颂。《西都赋》的体制、描绘、词采、夸饰,皆步效《子虚》、《上林》。《东都赋》则侧重颂扬圣皇,褒美制度,故语言温润典雅而少有铺陈。《两都赋》以征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描

绘长安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各色人物,在赋文学史上,有开创的意义。

(五)张衡(79—139)

东汉中后期文学家、科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人。通五经,贯六艺,安帝时闻衡善术学,召拜郎中,顺帝时,出为河间相,今存《张河间集》,有赋13篇。

张衡模仿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精思十年乃成。赋

长安,洛阳两京。赋描写都市生活,其街道、市场;商人、富民、游侠、辩士;杂技、歌舞、马戏、魔术、林林总总,无不笼挫笔端,这是前此的都城赋所不及的。此外,《二京赋》的讽刺性有所增强。

三、散体赋的艺术特征:

1.以宾主问答的方式来写,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均为寓言式

人物,一般有序——主体——讽谏三部分组成。

2.运用排比铺陈、夸张渲染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事物。在先

秦的诗、骚、散文中,作为表现手段的文学描绘,在散体赋中几乎转化为写作的目的,散体赋也成为罕见的描绘性文字。

3.运用华美而丰富的词藻描绘物象,追求时空两个方面的完整,五彩缤纷,与图案的特征极为相似。散体赋大都依时间顺序,描绘事物运动的完整过程。如《子虚赋》描绘楚王的游猎程序。散体赋又追求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方式,表现事物的空间状态及空间关系。如《子虚赋》描绘云梦之山。赋家以时空编织经纬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想象,驱使万物,以求得物象描绘的繁富之美。总之,散体赋之描绘事物乃挟四时、超方域、统万物,集大成,穷形尽相,辞藻赡丽,从而完成了图案化倾向的艺术特征。

4.体制宏伟,篇幅庞大,一般都在千字之上。

5.散体赋有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题材与表现手法层层相因、递相模仿。如枚乘《七发》之后,出现所谓“七体”。其题材亦不外乎咏物、畋猎、郊祀、宫殿、都城都,描写音乐、建筑物高峻等也形成类型。这种类型化与汉代经学重传统家法,汉文人因政治与思想专制而丧失其创造精神很有关系。

6.散体赋的语言风格,用字造语的怪异重沓,同偏旁字的联绵堆砌,具体名词的连续排列等。

第四节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

汉赋的晚期,即是汉赋的转变时期,无论赋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变。这和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有很大关系。东汉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宦官外戚争权,阶级矛盾激化,

以颂扬帝国富强、声威为主的散体大赋失去其存大的坚实基础。当时一般文人,面对这痛苦的现实,思想上不能不发生很大的转变,当然再也没有歌颂承平的心情去写那种靡丽夸张的宫廷式文学了。他们开始转而抒发内心的忧愤。此外,赋家的诗人化与赋的诗化,是赋风转变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抒情赋的特征:

与散体赋比较,抒情赋从形式上来看,趋向短小,不用问答体、也不从事于铺排堆砌了。就内容来说,多是讥时讽世,抒情咏物的写作,甚至谩骂讪笑、发泄心中的愤闷。

汉末抒情赋的代表作家是张衡、蔡邕和赵壹等人。

二、张衡《归田赋》

《归田赋》表现的是对世事的厌倦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如“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苟纵心物外,安知菜辱之所如?”它一扫汉大赋那种铺采摛文、夸张堆砌的手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制和优美朴素的语言,集中抒写自己的怀抱。作者的苦闷、不满、追求和意趣贯穿全篇。《归田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它的出现预示着汉大赋的时代即将过去,预示着抒情小赋将以独立的体式在赋坛上占有一席地位。

三、赵壹《邪世疾邪赋》

赵壹(生卒年不详),字元叔,汉阳西县人,恒、灵之世名

士、辞赋家。为人耿直,狂放,常恃才倨傲,屡次抵罪,几至死。公府十辟皆不就。其《刺世疾邪赋》对历代君王以天下为私、斗争杀伐的历史,汉末豪门霸权、人妖颠倒、是非混淆、世风堕落的现实,皆作了无情的揭露。对汉末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亦有严重的警告。全文不事雕琢,词气峻急,其思想和艺术都已超过了以往的贤人失志之作,而更接近于“诗人的愤怒”,在整个汉赋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文后附秦客、鲁生五言唱和诗二首,亦为汉末文人诗佳作。

汉代散体赋表现分析

论汉散体大赋的表现特征 说到诗词,第一反应就是唐和宋,因为诗到了唐是顶峰,词到了宋变成了高处不胜寒。于是乎诗和词成为唐和宋独有的文化,也成了这两段历史的文学标志。赋也一样,是汉代的文学标志。汉散体赋更是独具魅力,是整个汉代文学中瑰丽的巨篇。 散体赋在汉代的整个文学发展中,逐渐有章可循,形成独有的特色,就其表现特征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气势恢宏,言辞华美 众所周知,汉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无论是国家还是文学创作上都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势。这一点我们从“汉”永久的成了一个民族地名字上就可窥见汉代国家的恢弘气度;其次从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惶惶一百三十篇的巨作上,我们也可以窥探到汉代文学作品中纵横捭阖的气势。作为汉代文学创作主体的散体赋,其所表现出的恢弘气势更是不言而喻。如《上林赋》中关于歌舞的描写: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极尽可能的宏伟壮观和极其震撼人心,生动的体现了汉代的恢弘气势,使得后世作品难以追攀。 言辞的华美与赋这种文学体裁有着必然的关系。散体赋基本上是脱胎于战国散文,而辞采繁复就是战国散文最突出的特点。作为它的衍生品,散体赋自然辞采华美。这一点在汉代甚至就有很多作家直接指出,如王充在《论衡》里直言“赋为弘历之文,辞采美丽”,再如皇甫谧在《三都赋序》中也说“然则美丽之文,赋之作也”,以及刘熙载等一大批作家都曾有相关表述。就具体作品而言,如《七发》中描写广陵观涛的一段: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者,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皓蜺,前后络绎。颙颙昂昂,椐椐彊彊,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訇隐匈礚,轧盘涌裔,原不可当。用刘勰在《文心雕龙》对其评语最合适不过,真是“腴词云构,夸丽风骇”。同样其他作品如《两都赋》,《二京赋》,《甘泉赋》等无一不是辞藻绚丽,言辞华美。 第二尽显铺陈,极力夸张 对于这一点,司马相如在《西京杂记》里谈论赋的创作经验时,就说“合纂组已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径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这段话生动的概括出散体赋就是铺陈和夸张的艺术。散体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唯一要做的就是极尽可能的想象,天马行空一般,落到纸上就是绵延不绝的铺陈和匪夷所思的夸张。在杨雄的《长杨》,《羽猎》以及张衡的《二京赋》中体现的尤为强烈。 汉代的散体赋作品中,对于铺成和夸张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其一是对事物和空间的拉伸。对于事物是把其品类进行穷尽式的罗列,给人映像深刻的当属相如的《子虚赋》那是一位的罗列皇家林苑的应有尽有和繁华奢侈。对于空间是将其无限延伸,尽可能的去表现客观对象的宏伟广阔,不可穷尽。同样还是相如的作品,在《上林赋》中,通过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视角,面面俱到的对皇帝上林苑进行铺叙,使描写的范围层层扩大,最终全景式的立体展现上林苑。上文中出于《上林赋》的一段文字,就是铺陈于宴会描写的冰山一角。 其二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穷形尽相的各种不同形态,以见其变化之丰富。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就直言“赋取穷物之变”。还是相如的《子虚赋》,就其对云梦的描写堪称经典,写到“其上......,其下........,其西.......,其北......,其东.......,其南.......”,写出了云雾动态变化中的种种姿态,可谓千罗万象,百态千姿。 尽管后人也曾对此有所诟病,暂且不言,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散体赋中铺陈与夸张的重要性,可以说它们的结合才使得散体赋独具特色,而它们本身也是散体赋作品显著的特征之一。

楚辞原文及译文

(1)《楚辞》原文及译文 《楚辞》 【导读】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

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 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古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答案填空部分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框架版:中国古代私学

私学部分需要掌握的框架 一、私学的起源及其类型的历史演变 (一)私学的起源 1、私学概念的界定 一般意义上的私学概念,应是不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正规学校制度之内,由私人或私人集团(包括社会集团)来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属于私学的范畴。 (包括了在固定教育场所产生之前的游动四方的私人讲学,又包括以一个学术大师为核心的私人学派,也包括与官学对应的、有固定教育场所的正式的私学学校类型,这种正式的私学学校类型,正是私学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2、私学的产生 私学的性质在于“私”,它属于阶级社会的产物。 (1)夏、商、周三代,只存在官学,而无私学。 (2)在春秋时期 ①私学的产生原因(2点) A、以铁制农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中下层贵族和自由民都竞相开垦荒地,同时与铁犁密切联系的牛耕也出现,这样,社会上的私田不断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在此情况下,各国诸侯不得不进行改革。这时出现了“士”这个社会阶层。同时,随着士阶层的出现,养士之风的盛行,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则成为必然。 B、在政治上,出现了政权逐渐下移的现象,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政在家门”的局面。新兴的封建势力从周王室夺取了越来越多的权力,周天子已明显地大权旁落了。同时由于政治、经济的变化,战乱中史官大多流落各地,导致了文化中心的迁移和文化学术的扩散,出现了“学在四夷”的情况。这时的官学由于战乱而名存实亡,日益废弛,奴隶主贵族再也无力维持“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于是,私学应运而生,并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展。 到春秋末期,私学日愈兴盛,不同文化思想学术也纷纷显示于历史的文化舞台。其中的儒、墨两家,不仅是大兴私学的首起者,而且是百家争鸣的肇端者,终春秋战国之世,依凭私学这块阵地,其学术传递经久不衰,被时人目之为“世之显学”。 ②儒、墨显学的崛起 A.孔子的儒家私学 孔子儒家私学的首创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这些贡献,影响及于后世。孔子以后的私学,无不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这些特点。 特点之一,孔子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其私学具有显著的平民教育的性质。 特点之二,孔子为儒家私学编写了被后世称为“六经”的教材。 孔子继承夏商周的历史遗产,结合“王宫之学”、“六艺”的内容及自己的政治主张,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孔门私学的教材。孔门私学教材的“六经”代表了我国春秋以前文化知识的各个领域。这些教材,为我国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孔子教材中,涉及生产技艺和自然知识的内容很少。因而,从孔门私学开始,教育内容便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教育与科技脱节,这便是中国整个古代教育,尤其是官学教育很少涉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 第一节 汉代的辞赋 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也。”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赋、敷、铺可通假。《诗经》中的 “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 人,拓宇于楚辞也。”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 源,是诗歌的衍变。“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 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 的影响很大。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 欢迎的形式。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 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赋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等,丰富了自己的体制。刘勰正是看到了赋与楚辞的这种关系。《汉书·艺文志》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是说明它与乐诗的区别,它不像先秦的《诗经》那样可以入乐。它不入乐,可以朗诵。所以它又接近于散文。可以说赋是一种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刘勰 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 ”,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第二时期是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是所谓散体大赋时期,汉代散体大赋达于鼎盛。《汉书·艺文志》著录汉

屈原与楚辞教案

屈原与楚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2、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3、屈原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2、《离骚》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讲授楚辞含义、结集及楚辞产生的原因 一、楚辞的含义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二、《楚辞》的结集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 一、先秦 离骚第一屈原 九辩第二宋玉 纂辑者可能是宋玉。此为《楚辞》雏形。 二、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增辑作品七篇: 九歌第三屈原 天问第四屈原 九章第五屈原 远游第六屈原 卜居第七屈原 渔父第八屈原 招隐士第九淮南小山 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

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三、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 招魂第十宋玉 九怀第十一王褒 七谏第十二东方朔 九叹第十三刘向 增辑者为刘向。 四、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 惜誓第十五贾谊 大招第十六屈原或景差 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地陆续增辑而成。以上十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 五、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一篇: 九思第十七王逸 增辑者为王逸。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即: 离骚第一屈原 九歌第二屈原 天问第三屈原 九章第四屈原 远游第五屈原 卜居第六屈原 渔父第七屈原 九辩第八宋玉 招魂第九宋玉 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 惜誓第十一贾谊 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山 七谏第十三东方朔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 九怀第十五王褒 九叹第十六刘向 九思第十七王逸 这就是宋代以后通行的《楚辞》版本。而《楚辞》一书的纂辑过程与篇目内容,也透露了“楚辞”二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骚体赋)。 三、楚辞产生的原因 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 导读:古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填空部分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

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一1答案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一-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8 道试题,共36 分) 1.()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首倡者?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孔子 正确答案:D 2.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军事学堂是____。 A.天津武备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江南水师学堂 D.北洋水师学堂 正确答案:B 3.“壹教”的思想最初是由()提出的? A.韩非 B.商鞅 C.墨子 D.老子 正确答案:B 4.殷商重祭祀、崇礼乐,专为贵族子弟设立学习礼乐的学校()。 A.瞽宗 B.成均 C.辟雍 D.东胶 正确答案:A 5.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____。 A.学、思、行 B.闻、见、知、行 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 正确答案:D 6.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

A.“生活即教育” B.“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C.“主动”、“习行” D.“教学做合一” 正确答案:D 7.以下哪句话最能够体现孔子提倡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思想? 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B.“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学面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正确答案:D 8.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 A.经正女学 B.务本女学 C.宁波女塾 D.福州女塾 正确答案:C 9.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完备的私学由谁开办?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正确答案:A 10.孟子明确提出办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 A.兼相爱 B.尚贤 C.明人伦 D.无为 正确答案:C 11.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 A.尊师重道 B.师法、家法 C.能者为师 D.师道遵严

中国古代官学私学发展及相互关联

中国古代官学是传授管理国家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夏商代:教育是奴隶主享有的特权,贵族为了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统治,既要镇压本部族奴隶的反抗,又要征伐其他部族,军队起了决定作用,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同时,人伦道德教育和以敬天祖为中心的宗教教育也是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 西周:1、由于西周生产水平有限,而书写的材料昂贵,只有官府才有这财力和物力。2、同时,在宗法制的条件下,父死子继,不传他人,只教其子,造成学术只在官府这个很小的圈子里传授,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传授基地,教其子弟,3、社会分工的状况:教师由职官兼任,官与师尚未分离。4、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因此,造成了当时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贫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官学,没有私学的特点。但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发展,有小学和大学的区分,有乡学、国学的衔接,教育的内容是六艺,体现当时文化发展的成果。 春秋:1、由于贵族的世袭制度,使贵族的的文化知识与其权位无直接关系,导致贵族不想学习,不重视教育,而官学又只是以贵族为教育对象,使官学衰落成为必然,2、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关系有了大变革,王权衰落,导致官学荒废,3、接着战争动乱,使有一技之长的人到民间以技艺谋生使很多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导致了私学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私学的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优势,使春秋时期,私学取代了官学。 战国:战国时期的教育是春秋时期教育的延续并达到鼎盛,以私学为据点形成和发展了一些著名学派,人才辈出,并出现稷下学宫这样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汇集诸多学派、以自由讲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术流派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高峰。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学说,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而法家排斥知识和道德的价值,强调专制主义的教育原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颁布挟书令、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同时焚书坑儒,毁灭文化载体,是历史的一次大倒退。但也在朝廷立博士、地方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文教。汉朝:1、秦灭汉朝建立后,汉朝解除了对私学的禁令,2、在汉初,由于政治不稳定,官学未建立,私学承担了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和发展学术的作用,3、出现了针对不同人群的私学,如由精师大儒自立的“精舍”、“精卢”,有教儿童的小学,并且程度相当于汉学,4、私学可以自由择师,且与太学一样皆以儒经为教学内容,学成之后,同样可以出仕5、官学限额较严,入学有资格的规定,且制度不尽完善,另一方面,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乱使一批名儒不愿出仕,选择退而授徒。使汉代私学蓬勃发展,异常兴旺,人数远远超过太学。 尽管私学繁荣,但培养的人才规格各异,思想不一,很难满足封建集权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于是政府为了直接掌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于是在中央兴办太学,同时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实行。在地方设置一系列郡国学校,还有特殊的鸿都门学。 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不仅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传统的继承,实际上也是后来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楚辞与诗经的爱情诗

比较楚辞和诗经中的爱情 0905010077 黄静文学院一班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其中的爱情描写更是生动突出,在此,将诗经与楚辞中的爱情小小的比较一下。 楚辞中的爱情诗都含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恋爱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对爱情和两人未来的生活怀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即使是暂时遇到一点阻碍也不会对心中的感情有很大的动摇,是全心全意的来对待的。《诗经》中的爱情诗内容则多种多样,有乐观欣喜的,有暗思成愁的,也有悲伤失望的,这些诗表达了多种情绪变化。 从内容形式上看,楚辞中两首爱情诗内容单一——《湘夫人》《山鬼》描的都是恋爱约会中一方等待另一方的情状,不仅有仿描写人物倾世容颜的铺垫,还有清丽的景色作为渲染,仿佛一道精致的菜肴,色香味俱全,让人赏心悦目;《诗经》则描写了人世间多种爱情形式,有单相思的,有两情相悦的,有被抛弃的,还有思归的,这些诗歌给我们的视觉和思想呈上一堂盛宴,在欣赏这些诗歌的同时不禁产生种种思考,对人世,以及情感。 楚辞中的男女主人公都非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而是自然中的神或者精灵,他们的爱情不会像世俗中的爱情一样有诸多羁绊,不会一方等待有封建门第观念,不会受到封建家长的阻碍,不会受到世俗流言蜚语的伤害,他们的性格更加单纯明净、豪爽洒脱。如在《湘夫人》中,湘君因湘夫人失信未至,而将湘夫人赠与的袂和褋抛入水中,还留下一句“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有一种小孩子气,如赌

气一般,虽然说心中的爱与恨是成反比的,恨之愈切则爱之愈深。与此对比,《诗经》中的主人公则是有着浓厚的人味,因为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他们的感情就更加丰富多样更浓重一些,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更近,更富生活气息。如《将仲子》中少女既希望情人前来与自己约会,又畏惧旁人的闲言碎语,矛盾纠结的样子展现得十分生动:在《静女》中,男子在城墙下等待女子而不至时,搔首踟蹰,表现出一种着急与迫切的情绪,而女子终于姗姗来迟后又很欣喜,一个前后态度的转变便将恋爱中的人特点就勾画出来了。 因为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性格的不同,诗歌的风格自然也不同。 楚辞的作者是屈原,屈原乃楚国大夫,因向楚王忠贞直谏而受到党群小人的谗言陷害,最终被流放,乃至空有一腔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屈原的内心,是希望碰上贤明能慧眼识英才的君主并展示自己的抱负,能生活在一个和平安乐的盛世中,看到平民百姓都不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总是忧心忡忡。但是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最终认识到在实际中是无法达到这个理想的,他只能在文字中寄托自己的梦。寄情于山水,寄情于神灵,才能彻底的无视尘世的喧嚣,才能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思想,才能让有情人都可以成眷属,不受任何的束缚。文章表达的所有意蕴都是作者内心的想法。 而《诗经》中的诗按照现在大多数人支持的意见是孔子选诗的结果。孔子从三千余篇古诗中挑取了三百余篇写作手法较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编选入册。而这些诗多出于民间,由不同的人所作,因而风格

浅谈楚辞学习感受

浅谈楚辞学习感受 汉语言文学 020311班刘慧学号02031113 学习,认识楚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楚辞中独有的楚地特色及伟大的诗人屈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短短四句话,写来,只觉得潇洒自然不做作!配合它特别的形式和情调,如果还有音乐,我们将可以更充分地体会那份曲折变化、悦耳动听。 楚辞在中国文化里兴起得并不太早,它比《诗经》晚,甚至比诸子散文还晚,但也正因如此,它吸收了诗经的奔放情致。吸收了诸了散文的文字技巧,再加上独有的楚地特色,便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楚辞风情,宋黄伯思曾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正说明了楚辞明显的地方色彩。 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经过诸子百家思想的洗礼,鬼神信仰已经很淡薄了,但是南方楚国迷信巫术的宗教风气却非常盛行,又由于南方高山大泽云雾悠渺的情境。非常适合鬼神与宗教信仰的发展,于是,许多美丽的歌词乐舞,伴随着各式各样的神话与传说发展起来,而楚国被称为“南风”或“南音”的音乐与民歌,又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折,悦耳动听的曲调,与当时标榜玉音的中原雅乐大大不同,使楚辞的创作与传唱,理因为音乐的起伏而有情致上的宕拓,而人民富于幻想与爱美的浪漫气息,更让夸诞靡丽的文辞,不受拘束的奔腾在字里行间。楚辞《九歌》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其中就可以看出楚地的风俗是如何富有神话的意味和色彩,在《离骚》、《天问》、《招魂》等诗篇中,神话素材经过屈原的精心结撰,都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同时,神话传说扩大了诗人驰骋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屈原创作的内容,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屈原以后,在楚国和汉代都有一些人用“楚辞”这种诗体来进行创作。大约到了西汉末年,许多“楚辞”作品就被编为一部总集。但是无论作为文体或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这一词永远是与屈原的名字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发展分期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 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 2、汉初:无为之治 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 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 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 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 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 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 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 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 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 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 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 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 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 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 一、生平 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 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2.入仕为官 奉使西征巴蜀; 参加封禅大典;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 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1、《本纪》十二篇 2、《表》十篇 3、《书》八篇 4、《世家》三十篇

华师在线中外教育史作业答案

华师在线中外教育史作 业答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窗体顶端单选题 第1题分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中国教育起源的时期。 A、原始人群阶段 B、奴隶时期阶段 C、封建时期阶段 D、资本主义时期阶段 第2题分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是由德国________创办的。 A、康德 B、赫尔巴特 C、福禄倍尔 D、第斯多惠 第3题分 ()是我国最早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任务的最高学府。 A、汉代太学 B、稷下学宫 C、鸿都门学 D、汉代私学 第4题分 ()是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A、上海方言馆

B、广州同文馆 C、新疆俄文馆 D、京师同文馆 第5题分 被称为先秦法家的奠基人的是________。 A、韩非子 B、吴起 C、商鞅 D、申不害 第6题分 ________最早运用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墨子 第7题分 ()是第一所设立在中国境内的比较正规的教会学校。 A、崇信义塾 B、马礼逊学堂 C、怀恩中小学堂 D、圣依纳爵公学 第8题分 ________提出了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的观点。 A、西塞罗 B、昆体良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第9题分 “骑士七技”不包括()。 A、骑马 B、游泳 C、击剑 D、摔跤 第10题分 以下不属于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的是()。 A、巴格莱 B、贝斯特 C、康南特 D、布拉梅尔德 判断题 第11题分 洛克提出了家庭教育要优于学校教育的主张。() 正确 错误 第12题分 昆体良和西塞罗都以培养雄辩家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正确 错误 第13题分

诗经和楚辞取名

古人起名都有寻经据典的习惯。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都是我国文学、语言学上的经典。 中国诗文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加上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更不可胜数,这就为我们取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以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的例子很多。如: 1. 益柔、念慈——《送杨氏女》韦应物,“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金庸金大侠都 用这为他的小说主人公起名字,《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 2. 紫言——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转了个音。 3. 宛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4. 妍姿——柳永《雪梅香》,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5. 弦思——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 南絮——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7. 语晖——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放花无语对斜晖。 8. 芳菲——陈亮《水龙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赏,都付与莺和燕。 9. 嫣然、香飞——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10. 香凝——吴文英《风人松》,香有当时纤手相凝。 11. 丹青、汉青、志丹、留丹——文天祥《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12. 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 13. 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14. 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15. 荷风、荷香——孟浩然《夏日南享杯辛夫》“荷风送香气”。 16. 双燕、燕南——欧阳修《采桑子》“双燕归来细雨中”。 17. 雨娟——杜甫《咏竹》“雨洗娟娟净”。 18. 香韵——崔道融《梅花》“香中别有韵”。 19. 如梦、梦如——苏轼《也郊寻春》“享如春梦了无痕”。 20. 梅妆——欧阳修《蝶恋花》“呵手试梅妆”。 21. 月人——欧阳修《蝶恋花》“平林新月人归后”。 22. 兰舟、晓风——柳永《雨霖铃》“兰舟催发”、“晓风残月”。

关于学习的楚辞名句大全

关于学习的楚辞名句大全 《楚辞》作者:屈原其它的屈原作品:《离骚》《楚辞》简介: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

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汉代的学制系统 汉代学校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其中一类是由经师讲授专经的经馆,称“精舍”、“精庐”,其程度相当于太学;一类是教授读、写、算基础知识的书馆,属初等文化启蒙性质的蒙学。 二、太学 (一)太学的建制与沿革 太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它以官方的博士置弟子员为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诏令丞相公孙弘等人共拟兴建太学的方案。从此,博士从一种备朝延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的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由此建立。 (二)太学的教学制度 汉代太学博士研究的是五经,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学生学习目的也就以明经为主。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奉命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在46块石碑上刻有《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经的本文,作为太学规范的经学教科书,史称“熹平石经”。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10名左右弟子,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后来学生规模迅速扩展,为了容纳相当数量的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太学博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这表明太学已形成集体讲经的教学形式。 (四)太学的考试与视学 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试。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实施新的课试录用方法。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二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次第授以官职。 三、鸿都门学和宫邸学 (一)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的创办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嗜好有密切关系。鸿都门学把儒家经典摒弃于教学内容之外,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第三章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持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大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很多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文,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使用: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吊屈原赋》。 二、在表现方法方面,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言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他承继了屈原的 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则比较质朴少致。 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七发》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一段摹写江涛 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比譬喻,富丽而细致。 二、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综合使用: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 展趋向。(结合①②题答) 贾谊和枚乘同为西汉初期重要的辞赋作家,对汉代辞赋的发展都 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长远影响,但二人的辞赋创作却有着明显的 不同: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表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 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个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其他作家 则大抵表现为过渡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