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上)古诗、练习

三语(上)古诗、练习
三语(上)古诗、练习

三语(上)专项复习

(古诗、读读背背)

一、根据要求填空。

1.每当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在人们欢度节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时,你会吟诵:

“,。”来表达思乡之情。这句话出自唐代大诗人的《》。

2.每当枫叶红了,你会吟诵“,”来赞美深秋的景色。3.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飞天的梦想,现在中国的神州六号飞上了天,我会说:

“,。”

4.如果你的同学只知道玩,你会对他说:“,”来叫他珍惜时间。

5.你的邻居下岗了,你会吟诵:“,”来安慰他。

6.你的爸爸看到你写的字比他写的漂亮,说:“,”。7.如果你的同学不认真学习,怕动脑筋,你会对他说:

“,。

,。”

8.每当自己学习取得进步时,你会吟诵:“,”来勉励自己不断进步。

9.你看见一个大朋友在欺负小朋友,你会对他说:“”。你还可以说:“”。

10.看到了青翠挺拔的竹子,我就想到了:,。

,。”来赞美它的品格。

二、默写古诗。

1. , 。

, 。《山行》

2. ,。

,。《枫桥夜泊》

3.,。

,。《夜书所见》

4.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 ,。

,。《梅花》:

三、根据要求写成语。

1.与“根”有关的成语:(4个)

2.描写建筑物的高大(4个):

描写风景秀丽的成语(4个):

3.含有“动物”的成语(8个):

4.与“卧薪尝胆”有关的成语(用来描写越王勾践的成语)(8个):

5.描写街市热闹、繁华的成语(4个):

形容街景美丽的成语:(与香港有关)

6.含有“风”和“雨”的成语(8个):

7.与《军神》有关的成语(描写、赞美刘伯承的成语)(8个):

8. 鼓励人们勤奋学习的成语(8个):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 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 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 板书诗题,读题. 3. 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 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 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诗句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 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 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 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 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 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 指数名学生说. 6. 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

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 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

2019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时练习

17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 ...。 ..无风镜未磨 ..秋月两.相和.,潭面 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重点诗句品析 1.根据诗意写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 1.李白“诗仙” 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精选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

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 深秋美景 近景:枫林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最新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景物”为主题,包含《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4 篇课文,以及“习作: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的习作“______即景”,属于半命题作文,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1 古诗词三首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山居秋暝》 课时目标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17.《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5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西小学刘杰博 QQ:449276438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山行》。 3.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难点 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教学 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古诗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对多音字“挑”的读音可以放到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要求会写的字和易错字老师要做重点指导。 本课的生字,除了在古诗中认读和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这个生字的认知组词。如:“径”除了组词“石径”,还能组什么词语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然会引出很多含“径”的词,如“小径、山径”等;“斜”字除了组词理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来理解这个字;“赠”可以提出问题:你收到过别人赠送的礼物吗?你赠送过别人礼物吗?通过日常情境来理解这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3种结构,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易错字如“寒”,重点强调最后两笔是两点,不要写成两横。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的写法,可以归类指导。 2.古诗朗读 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可以先听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轻声跟读,了解停顿、诗中感情等,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这样既可以有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古诗的思想感情。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在诵读中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3.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 首 古 诗词 ,默写《泊船瓜洲》 《秋思》 。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 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案教案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 思乡的古 诗词 。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 这首 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 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 、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

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 诗词 。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 、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 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 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 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前准备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 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 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 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

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 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 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你最欣赏诗中的哪 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同桌之间互读、练说指数名学生说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那就用 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 青山……) 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部编三上古诗三首教案部编五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两课时

部编三上古诗三首教案部编五上《古诗三首》 教案完整两课时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 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 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展示:诵读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今天一起来学三首诗。 预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2.走近诗人: 出示图片:陆游林升龚自珍对这几位诗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世界名篇《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乃熏亥恃擞 2.我有识字绝招!你说一个,我说一个。比一比谁得绝招多。 图片识字:祭祀精神抖擞形近字识字:恃 3.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班级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4.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5.学习词语:不拘一格。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认真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理解诗里的意思,体味表达的情感。 3.读通古诗《示儿》。 4.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3)怎样可以把后面的两首也读通顺啊?预设:划分诗歌的节奏。 四、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要求: (1)读好诗歌的节奏。 (2)读准每一个字音。 2.诵读三首古诗,进行整体感知,这三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预设:爱国 3.你从哪里读出来的?预设: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案1

4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教学难点: 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 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 1、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3、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 古诗词三首 4、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解释“泊”。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个别读。正音:间、数、重、还。 3、师范读(画节奏和正音)。 4、生齐读。 5、师生,生生配乐读。 三、结合注释,深入品读,读懂诗意。 1、出示纲领性问题:同学们,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师引导理解感悟: 预设: ◆学生用第三句回答第一问——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春天的景物,勾起了作者的思想情绪) 师引导:那么,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处何地,是何境况,让他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呢? (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看看第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通用)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基础再现 1.看拼音,写词语。 chǔ jiāng gū fān jìng zi duàn kāi yín pán 2.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欲望;○2想要,希望;○3副词,将要。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小红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天门中断 ..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诗句“中断”的意思是,突出长江水 的;“回”的意思是,突出表现了山 势的。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册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 此,回旋澎湃 B.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来”等动词,生动形 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C.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的巨大生命力

(2)水光潋滟 ..雨亦奇。 ..晴方好,山色空蒙 ○1有些词语可以想象出优美的画面,看到“潋滟”能想到(),看到“空蒙” 能想到(),通过这两个词语可以欣赏到西湖的美。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4.活学活用 (1)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文文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夜书所见》 D.《望洞庭》 (2)我们一家去游览西湖,妈妈告诉我西湖又叫“西子湖”。西子是古代的大美女,不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都是那么美,就像这时晴时雨的西湖一样。知道了这些,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代诗人的古诗:,。,。 阅读提高 5.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我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又到了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间了,出guo教案设计栏目了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欢迎各位语文老师参考。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