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论述题

民俗学论述题
民俗学论述题

民俗理论:

1从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谈应用民俗学研究的价值

2如何理解民俗模式与民俗的生活本质举例说明从民俗模式角度与从民俗生活角度研究民俗现象有何不同

3谈谈你对民俗学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文化事项研究和生活整体研究的理解

4如何看待民俗学学科发展与现在社会的关系

5民俗之所以能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承,你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是人们的精神信仰?请谈谈你的看法。

6试述中国民俗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7举例对民俗传承的应用研究进行评论

8论民俗的传承性、现代民俗传承的类型与功能。

9你怎样理解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10举例论述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11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民俗学的任务和作用。

12举例说明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述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13.民俗地方性特征形成的相关因素

14以汉族的现世的婚俗为例,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15有人认为,“民俗是人类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又有人则认为“民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永恒伴生物”,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16为什么说民俗是一种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深层行为规范

17有人认为“民俗就要消亡了”结合民俗学的理论,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8怎样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

19结合具体事例,论述民俗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物质生产:

1农业生产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某地的农业生产民俗进行民俗学的调查与研究

物质生活:

1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2试以史、例论述中华民族服饰民俗所体现的社会观念问题。

3日常饮食惯制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体现

社会组织:

1我国村落构成的主要类型及其在村级管理中的不同表现

2我国民间家产继承类型,就你所知,谈谈我国当前民间家产继承习俗的情况。

岁时节日:

1如何看待当前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

谈谈古代民俗与今日民俗的关系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2论述多种不同文化对节日民俗发展演变的交互作用。

3论述节日民俗的特点。

4如何人看待传统节日在当下生活方式下的变异。

5概述在你身边发生的春节民俗的变迁,并谈谈你个人对这种变迁的含义和趋势的认识。

6我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试举例说明

7我国对非民俗节日的五一黄金周三天假期改为一天,分别在清明,端午,中秋放假一天,请说明保护我国民俗节日的意义。

8结合一年一度的春节谈谈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让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

9节日的性质及其类型

人生礼仪:

1用你所掌握的学科理论,对任一你所熟悉或调查过的婚俗或丧葬习俗进行分析

2何谓成年礼?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仪式?(现实意义)3古代婚礼六礼的内容

4人生仪礼的主要内容

民俗信仰:

1论述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当下的存在意义。2论述传统民间信仰与当下俗信关系

3请以民俗学的知识分析当代民俗信仰问题。4论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5民间信仰是通过什么途径对民众发生意义的?

口头文学:

1根据体裁不同,民间文学可以分为不同大类,请举例分析这些大类的特征。

2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3民间歌谣的主要内容

民间语言:

1试举例说明流行现象的文化成因及社会效应。

2分析“小姐”、“同志”作为称谓的内涵变化的原因3民间语言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

民间艺术:

1什么是民间艺术?如何理解民间艺术既是作品也是生活过程?民间艺术的这一特征对民间艺术的研究有何影响?

2结合我国南北方不同的风土人情,说说我国汉族民间舞蹈的分布情况与特征。

民俗学史:

1汉代有哪些重要的民俗著述?体现了何种民俗观?

2请举出三部你认为重要的中国古代民俗文献,并予以简要述评?

3诸子百家的民俗观点

4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运动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方法理论:

1举例说明田野工作与历史文献工作相结合之于民俗研究的重要性

2以某一种民间信仰(其它民俗现象亦可)为研究对象,谈谈你将如何进行资料搜集与研究工作

3比较说明民俗角色与社会角色的相通与不同举例说明比较法在神话研究中的应用

4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法”是民俗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地方法?如何看待田野作业法与文献研究法在民俗学研究中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5说说民俗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的主要方法和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外国民俗:

1试述民俗学人类学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并进行评价

其他:

1如何认识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多重意义

2用民俗学的观点分析这句谚语的内涵:“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3你的家乡有哪些民俗旅游资源(最少举一个最多举三个例子)?假设要推广你的家乡的民俗旅游资源,你来起草一个方案。

4民俗文化资源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应用,请举例分析应用的范围及其意义。

5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进入第一批二批国家保护名录的民间文学为例,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及其保护的意义。

民间文学类:

1.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2. 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3、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什么不同?

4、英雄史诗的特点

5、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发生过怎么样的影响?

6、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7、民间口传文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8、为什么说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9、试析盂姜女与杞梁妻的关系与区别

10、为什么民间文学又被称作“口头文学”或“口头传统”?其口头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11、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如何理解它与民间文学书面传承的关系?

12、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13、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其分类

14、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三、论述题

1. 分析孟姜女与杞良妻的关系与区别。

2. 以四合院为例,略谈北方民居的特点。

3. 民间信仰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民众发生意义的。

三、论述题

1. 神话、传说、故事的主要区别的什么?

2. 你怎样理解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特殊的文艺学?

三、论述题(30分)

论传说的历史性特征

二、论述题

1、论述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

2、分析汉魏时期的民俗理论。

3、试论民俗的社会功能。

4、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三、论述题(30分)

1、为什么说各种文学体裁大都来自民间?

2、我国民间小戏的发展与宗教的关系

三、论述题(40分)

1、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你怎样理解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民间口传文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三、论述(20分×3=60分)

1、谈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2、汉代有哪些重要的民俗著述?体现了何种民俗观?

3、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如何理解它与民间文学书面传承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

1、你怎样认识大众传媒对民间文学的应用?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田野作业方法对于民俗研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三、论述题(60分)

1、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运动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为什么民间文学又被称作“口头文学”或“口头传统”?其口头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三、论述题(20*3)

1、民俗是文化遗留物吗?举例说明你的看法。

2、以生活故事为例,谈谈民间文学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3、试述德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三、论述题(30*2)

1、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同的吗?你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与局限?

2、表演理论的主要理论主张是什么?这些主张对民间文学研究具有什么意义?

一、论试题

1、如何理解民俗学研究中的“日常生活”?

2、现代社会中,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及其向民众生活空间的渗透,是否会使民间口头叙事走向终结?

论述

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 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 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 这些活动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论民俗的传承性、现代民俗传承的类型与功能。

2. 概述在你身边发生的春节民俗的变迁,并谈谈你个人对这种变迁的含义和趋势的认识。

论述题

1、论述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

2、分析汉纬时期的民俗理论

3、论述民俗的社会功能

4、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论述题

论传说的历史特征

五、论述题

1、论述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为什么世界经济一体化,而文化却要多元化

论述题

1、有人认为民俗就要消亡了,结合民俗学的理论,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试论节日的性质及其类型

3、试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论述

1、有人认为,“民俗是人类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又有人则认为“民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永恒伴生物”,你同意

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试述中国民俗学的功能

3、试述民俗的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调节功能

论述题

1、为什么说民俗是一种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深层行为规范

2、结合一年一度的春节谈谈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让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

一、论析题

1、民俗是怎么发生的?它在现在社会中的前景如何?

2、略论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3、三、论述题:(共50分)

4、1、谈谈你对民俗学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文化事象研究和生活整体研究的理解。(25分)

5、2、如何看待民俗学学科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关系。(25分)

6、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

7、1、请结合具体的民俗活动事例,论述民俗的社会功能。

8、2、结合顾颉刚、钟敬文等人的学术活动,谈谈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史

9、三、论述(20分×3=60分)

10、1、谈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11、2、汉代有哪些重要的民俗著述?体现了何种民俗观?

12、3、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如何理解它与民间文学书面传承的关系?

13、三、论述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

14、1、你怎样认识大众传媒对民间文学的应用?

15、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16、3、田野作业方法对于民俗研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一、论述

1、试举例说明流行现象的文化成因及社会效应

2、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是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一、论述

1、如何看待当前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

2、谈谈古代民俗与今日民俗的关系

一、论述

1、列举一个你熟悉的风俗习惯分析习俗形成的社会机制以及象征在其中的运用

2、比较说明民俗角色与社会角色的相通与不同

3、举例说明比较法在神话研究中的应用

四、论述题(民俗文化方向的考生做第1题,民间叙事文学方向的考生做第2题)

1、试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及其起源与社会功能。(30分)

2、下面是《搜神记》一书所载的《毛衣女》故事,试作标点,并用现代汉语译写出它的大意,运用所学的民间文学知识加以评说,指出它的思想艺术特征和价值。(30分)

原文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毋后使女问父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发女亦得飞去。

一、论述

1、如何理解民俗模式与民俗的生活本质?举例说明,从民俗模式角度与民俗生活角度研究民俗现象有何不同

2、农业生产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某地的农业生产民俗进行民俗学的调查与研究

三、论述

1、试述民俗学人类学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并进行评价

2、居住建筑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某某地的居住建筑民俗进行民俗学的调查与研究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民俗学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文化事项研究和生活整体研究的理解

2、如何看待民俗学学科发展与现在社会的关系

一、论述

1、试述中国民俗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2、举例对民俗传承的应用研究进行评论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 1.一般了解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科学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原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2.掌握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3.了解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①经济的民俗:它是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 ②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 ③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的; ④游艺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1.了解民俗学的性质。 ①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②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掌握民俗学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 1.一般了解民俗学的方法。 ㈠调查方法㈡研究方法 2.重点掌握民俗学的作用。※ ⑴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⑵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 ⑶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自觉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 ⑷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⑸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 1.掌握民俗的内部特征。 民俗的内部特征有三,即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 ⑴民族的区别 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言,又是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⑵阶级、阶层的差异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2.宗族 3.巫术 4.母题 5.一国民俗学 二、简答 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4.表演理论的意义 三、论述 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 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 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如何理解民俗学?(总论部分) 1.民俗学兴起的历史 1.1民俗学在国外 1.1.1folklore。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另一个是“俗”(lore)。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这一次是由英国考古学家Thomas于1846年首次提出。从此这一学科风靡全世界。 1.1.2民俗学的产生。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在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搜集民间故事,寻找德国的文化和传统。1812年出版的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1.3民俗学在各国的发展。1831年世界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芬兰文学学会成立。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2民俗学在中国 1.2.1中国民俗学的发端。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1912年,中文的“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和名称首次被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略论》中介绍到了中国。 1.2.2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1918年2月1日,《北大日刊》有《校长启示》——现代意义上民俗学的开端。1923年,“北京大学风俗学会”成立。 2.民俗的定义 民俗是某一民众集团共同传承的生活惯习。说的再通俗点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 3.民俗的特点 3.1集团性。民俗是“任何民众中的某一个集团”对自己风俗的认同感,需要被广泛地接受。“民”不是固定的部分人,一个人可以组成很多集团,心理上集体一致的认同感。 3.2传承性。民俗不同于流行时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传承”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一致的标准的,主要取决于该集团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职业民俗学家有理由的界定。 3.3民俗的动态特点。“官方—非官方”民俗倾向于非官方;“正式—非正式”民俗则倾向于非正式;“上层—下层”民俗倾向于下层;“书面—口头”民俗倾向于口头;“个人—集体”民俗倾向于集体,“当代—传统”民俗倾向于传统。 4.民俗的功能 4.1“王”。民俗具有教育、娱乐、心理的功能。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民俗学试题整理

3. 如何理解当代“鬼搭车”传说的传统性。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传说属于散文叙体,像神话一样,无论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就以当代鬼搭车为例。 在很多地方我们收集到了汽车司机夜间开车遇到鬼搭车的传说。一般都是在深夜,司机(多数为出租汽车司机)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请求搭车。在把姑娘送到指定地点以后,姑娘一般会给司机一些钱作为报酬。回去以后,司机发现姑娘给的钱是冥钞,再去姑娘昨晚下车的地点一看,原来是一片墓地,姑娘的坟墓也在其中。司机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是遇到鬼了。 这个传说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现实性。有的时候,传说又被称为“信仰故事”,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迷信或传统信仰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提供了有力的印证。传说比较容易被人们相信是一种事实,而且人们在讲述或重述传说的时候,都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强调自己讲述内容的真实性,以引起听者的主意。 5、中国民间饮食中有“吃肝补肝,吃脑补脑”的说法,你怎么看。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反映了中国人重视饮食的习尚。民间饮食指的是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食物的属性、食物的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称、保存、禁忌等。 我们生活中一日三餐,每一餐实际上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中国人最重要的饮食观念是“食补”即吃什么补什么。例如,吃动物的肝脏就可以补肝虚,吃动物的内部,就可以补人的内部,还有许多如“吃脑补脑”,“吃胆补胆”等说法。 这种说法至少没有考虑到以下三点: 一、人体器官的构造及成份并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器官,如猪肺的成份并不同于人肺。 二、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的程序是很复杂的,吃进去的食物必需经过分解成红血球载得动的分子或离子,才有可能被身体利用。而分解出来的分子或离子,是不是会被用到特定的部份也未知,说不定都补到贪得无厌的癌细胞去了 三、动物的器官由于功能的关系,有可能是毒素累积最浓的场所,如肝脏是解毒器官,里面不知道有多少等待分解或正在分解中的毒素。又如肺里累积的空气污染,或肾脏中等待排出的废弃物。 7、简单分析“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 所谓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但是,这里所谓的条件、征兆、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在这条迷信里,乌鸦是一种条件或者征兆,如果看见乌鸦从头顶飞过的话(条件),那么人们一定会遇到灾难,或者会大祸临头(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尽管上述的条件与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一种假想,但人们却坚信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 在这则迷信中,左眼和右眼的跳动是先决条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左眼的跳动能给人们带来幸运和吉祥,右眼的跳动却是灾难的前兆。究其原因,是人们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 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

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 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B.社会学 C.民族学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 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3,事件的起因。4,事态的发展。5,产生的结果。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8,基思·托马斯:《巫术的兴衰》,芮传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书教人如何分析民俗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教人从社会制度入手理解民俗和宗教现象。 10,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了解当代宗教人类学很好的入门书。 1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使民俗学具有了思想的力量和历史的穿透力 12,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建议自己买一本) 不用解释了吧? 13,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建议借别人的来看)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一,对口头传播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民俗学来说,其作用更胜于《图腾与禁忌》之类。 14,《话说民间文化》,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很薄的一小本,内容精要,值得研究者、爱好者一读。 15,《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钟老的民俗学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与表述。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 1.一般了解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科学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原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2.掌握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3.了解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①经济的民俗:它是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 ②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 ③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的; ④游艺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1.了解民俗学的性质。 ①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②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掌握民俗学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 1.一般了解民俗学的方法。 ㈠调查方法㈡研究方法 2.重点掌握民俗学的作用。※ ⑴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⑵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 ⑶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自觉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 ⑷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⑸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 1.掌握民俗的内部特征。 民俗的内部特征有三,即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 ⑴民族的区别 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言,又是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⑵阶级、阶层的差异

民俗学思考题

民俗学思考题 1、说说传统服饰所承载的社会观念。 传统服饰是反应过去时代文化和人们对地域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标志之一。中国的传统报馆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可以了解其时其境的历史风貌。它们各具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向往。 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不同,服饰也就不同。服饰涵纳了复杂的社会内容。3、服饰的民俗表现时代习尚,民族风气,地方色彩,以及民族气质生产、生活方式与条件,决定着服装的形式,颜色和装饰。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在服饰上也都有些不同需要和表现。”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服饰成为观念变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中国服饰为例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儒家思想在我国各民族中占居重要地位。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中国的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5、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重要方面。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的人时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还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历史上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人和推行洋务运动的我国清朝官吏之间关于服饰问题的一场争论,就很能说明问题。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仅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同时改穿西装。对此,推行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很不以为然,他坚持穿清代朝服,其理论根据是“易其器而不易其道”。这场争论,实际表明了对于按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比较彻底的革新;一种是在维持旧体制旧观念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历史上,某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也常常会引起服饰的相应变化。服饰中所包含的各种观念,往往交叉组合,多向延伸。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服饰了。现代人崇尚个性发展服饰的个性化是其主要的表现之一,服饰风格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体现2、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是适应。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如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藏、哈萨克等族的牧民,食肉饮乳;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三江水乡,鱼是最主要的食物;而生活在兴安岭密林中的鄂伦春人,食必鸟兽肉……这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代,更是不可改变的饮食模式。南方适于种水稻,故南方人民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民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宜种青棵,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农民主食青稞。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矣系,或因历史上长期缺盐,人喜食酸……饮食上的这些地方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长期以来,各地由于选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配料,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味和不同的菜系。其中,较为著名的八大菜系指川、粤、苏、湘、闽、徽、浙、鲁等。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出现了“民俗学”这个专业名词。 2、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族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它本来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 3、安德鲁朗: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苏格兰著名作家和人类学家,曾就读于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后当选为默顿学院特别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诗歌、历史、传记、小说,到童话和神话故事。还翻译过《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出版过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苏格兰史》和《英国文学史》。其中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广的是他的《世界经典童话全集》以及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比,安德鲁·朗选编的童话更全,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他汇集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神话和经典童话故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民俗一种生活方式? 要点:(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必要举例说明。 民俗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数春节了,春节怎么过?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江南有厢房式的——一进去,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

《民俗学》试卷

. ;..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网络教育期末考试 《民俗学》试卷 学习中心:望谟职业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7]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1403 姓名:罗吉海学号:201403857084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汤姆斯(thoms) 答:1846年,汤姆斯(Thoms)英国考古学家。 2、《金枝》 答:金枝》是英国民俗学家弗雷泽的巨著,集纳了全世界无数类似仪式和信仰的例证,从而显示出原始植物草木崇拜残余在现代农民中的存在。 3、祖先崇祀 答:祖先崇祀是鬼神崇祀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中国特别突出。祖先崇拜是对民族,宗族、家族及行业集团先祖的顶礼膜拜。 4、专用服饰 答:专用服饰因生活、工作,庆典等不同需要而穿戴的各种传统民俗服饰,民间主要表现在人生礼俗的各个环节上。 5、填箱 答:填箱,拿嫁妆前一天,女家要行填箱礼,父母将嫁女的陪嫁品一件件递给哥嫂,由他俩一一装入箱内,以示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带到婆家去的。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民俗与法律、政令的区别。 答:民俗的法约性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 2、为什么民俗具有很强的流传惯性? 答:人们对民俗的传播,以口承的、心意的和行为的人身天赋的一些功能作为手段。 三、分析题(共20分) 密封线

. ;.. 英国班尼(C.S.Burne)女士在《民俗学概论》(The Handbook Of Folklore)中说:“民俗学是 一个概括的名词,其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流行于文化较低的民族或传留 于文明民族中无学问阶级里的东西。”并强调,这里所指的仅是无形的文化残留物,她说:“‘民俗’包括民众心理方面的事物,与工艺的技术无关。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 的祭献等事。”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评论。 答:(1)民俗作为一种未经提炼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团,使它与一般的文化意识区别开来,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2)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 生活的一部分。(3)、民俗在民众中流行,并不是和一切民众有缘。民俗大多只与一定的民众群体 相适应,一定的民众群体总是流行自己特色的民俗惯习,或行为模式。这种民众群体,大一点,便 是民族,小一些,即是区域民众。民俗在流行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色。同一件事情,或同一层意思,不同民族群体的民俗反应和表现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区域人群的民俗形式也会有差异的。 四、讨论题(共20分) “非典”流行是突如其来的灾祸,在抗拒这场灾祸的过程中,人们为了避免感染病毒,自觉地形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变得更加卫生、更加健康、更加文明。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分餐制。你认为分餐制能得到普及吗?从民俗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我认为分餐制得不到普及;物质生活民俗是指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 长期俘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各类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工具、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民间工艺等物品;它为一地所固有,一般就地取材经众人共同长期使用而逐渐定型,并 在今后的实践中为人们所习惯应用而很少发生改变。(一)中西饮食习俗比较: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 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中西饮食对象及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干缕万丝的联系。西方人秉承着游牧 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 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 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 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动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 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样做,吃是一个目的,但主要还是为了社交的需要,这种方式便于个 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3.中西饮食归属及性质的差异: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 感性。在饮食不发达的时代,这两倾向都只有一个目的一—度命充饥。而到了饮食文化充分发展之 后,这种不同的倾向就表现在目的上了:前者发展为在营养学上的考虑,后者则表现为对味道的讲 究。中国饮食的艺术属性及西方饮食的科学属性表现在烹饪加工方面,便有技艺型和技术型之差。中西方饮食性质的差异,与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是吻合的。 五、论述题(共20分) 解释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答:(一)对民俗生活属性的认识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分析道:“存在 蛮野社会里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二)民俗的双重性:与一般生活事象相比,民俗事象具有明显的文化意识和生活特征交融的双重 性。将民俗事象归属于生活方式,如同将它上升为纯文化意识,同样是不符合民俗本身特质的。民 俗事象以内涵的文化意识和外表的生活方式形成它的双重复合,这是一种文化型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化。民俗的双重复合的本质还表现在民俗的嬗递变异之中。民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意识承袭流传,而且也以程式化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陈陈相因。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俗,之所以能世代相传,长久不歇,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们的双重性,无形的心愿意识和有形的生活样式综合一体。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分析道:“存在蛮野社会里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 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民俗的双重性,是复合体的两个侧面。外表的生活方式是民俗文化意识内涵物化的表现。总之,民俗具有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王国其它臣民所 不可比拟和取代的特点,既是此,又是彼,集文化意识和生活样式于一身的独特的社会存在。(三)民俗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的原因: 1、意识形态不能直接从经济基础上产生 2、意识形态产生的过程 3、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构建中,民俗是率先沟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意识的 桥梁。第五讲民俗的功能(一)民俗的规范作用: 1、民俗的轨范特性民俗的轨范性是一种与法 律并存但不一定一致的惯制形式,甚至无法用法律的概念和语言理解它。它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 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民俗的轨范能力并不是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学 中国历代学者积累了不少民俗资料,提出了某些见解。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的《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珍贵资料。东汉时期产生了专门讨论风俗的著作,如应劭的《风俗通义》。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如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更多。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俗学著作,却产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首次揭示研究歌谣的目的是文艺的与民俗学的。1928年初,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期刊和丛书,并举办民俗学传习班,影响颇大。30年代初,杭州又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并发展了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这方面的学术工作。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学者和著作,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江绍原的《发须爪》,黄现璠的《吸烟风俗传播考》、《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以及黄石、闻一多等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论文。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北的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提倡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并指出民间固有文化的优点和对它学习的重要,因而在西北并扩及到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搜集和运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潮,给“五四”以来这方面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科学起点。新中国的民俗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1950),进行采集、研究和组织队伍等工作,出版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等刊物和许多歌谣集、故事集。50年代后期,配合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活动得到了新的、比较全面的发展。民间文艺的收集、研究工作进一步展开。中国民俗学会于1983年5月在北京成立,一些地方也相继建立起民俗学团体。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立了民俗学部或开办了民俗学资料展览会。中国民俗学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回顾 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肇始于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征集活动。10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从此揭开了中国民俗学的序幕。此后,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本办的《歌谣周刊》,在其创刊词中更明确提出了民俗学的学术目的:“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虽然还没有学者注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什么来的,但是也不以不各尽一分的力;至少去供给多少材料或引起一点兴味。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歌谣》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11月。)历来为精英们所不屑一顾的民间俚俗歌谣,如今竟然刊登在堂堂国家最高学府的报纸上,并进入了学生的课堂,这在当时被看作是石破天惊的事情。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年代末,除北方的北京大学外,广州的中山大学又成为民俗学发展的另一个中心,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并创办《民俗周刊》,出版了一批民俗学调查与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山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