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解剖-腹膜

大体解剖-腹膜
大体解剖-腹膜

腹膜—系统解剖(图文)

一、概述

腹膜(peritoneum)是衬贴于腹、盆壁内面和覆盖于腹盆腔各脏器的表面的浆膜。腹膜是人体内面积最大和配布最复杂的浆膜,由间皮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其中,衬贴于腹、盆壁内面的腹膜称壁腹膜(parietal peritoneum),覆盖于脏器表面的腹膜称为脏腹膜(visceral peritoneum)。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移行,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潜在间隙,称为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男性腹膜腔完全密闭,与外界不通;女性腹膜腔可经输卵管、子宫和阴道通外界,故女性生殖道感染可扩散至腹膜腔,发生盆腔炎和腹膜炎。

腹腔与腹膜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腹腔是指小骨盆上口以上由腹壁和膈围成的腔。而腹膜腔则是壁腹膜和脏腹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实际上,腹腔内的脏器均位于腹膜腔之外。

腹膜对脏器具有支持、固定、保护和防御功能。正常情况下,腹膜可分泌少量浆液,以湿润脏器并减少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腹壁之间的摩擦。另外,腹膜还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使腹膜分泌的浆液不断更新,保持动态平衡。腹膜各部的吸收能力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腹上部的腹膜吸收能力较强,而下部的吸收能力则较差。因此,腹膜炎和腹腔手术后的患者多采取半卧位,以减少对腹膜渗出液和毒素的吸收。

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脏腹膜构成多个脏器的外膜,但各脏器表面的被覆情况不全一样。根据腹膜包被脏器的程度不同,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三类。

(一)腹膜内位器官

是指脏器表面均被腹膜包被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和输卵管等。腹膜内位器官一般活动性较大。

(二)腹膜间位器官

是指脏器表面大部分被腹膜包被的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部、膀胱和子宫等。

(三)腹膜外位器官

亦称腹膜后位器官,是指仅有一面被覆腹膜的器官。如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水平部、胰、肾上腺、肾、输尿管及直肠下部等。

了解脏器被覆腹膜的情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腹膜内位器官的手术,如胃大部切除、阑尾切除术等,必须经腹膜腔才能进行。而腹膜外位器官,如肾、输尿管的手术则可在腹膜腔外进行。这样,可以避免腹膜腔感染和术后脏器的粘连。

1/41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壁腹膜与脏腹膜相互移行,脏腹膜从一个器官移行到另一个器官,其移行部分常形成一些结构,如网膜、系膜和韧带等。这些结构不仅对器官起连接和固定作用,也是血管、神经等出入器官的路径。

(一)网膜

网膜由双层腹膜构成,薄而透明,两层腹膜间夹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等。包括大网膜、小网膜(图7-3)及网膜囊。

1.大网膜(greater omentum)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形似围裙悬垂于小肠和结肠前面。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构成,前两层起于胃大弯,是胃前、后面脏层腹膜的延续,当下垂至腹下部后返折向上形成后两层,再向后上包裹横结肠并与横结肠系膜相延续。大网膜的前、后两层常融合为一体。其中从胃大弯至横结肠的前两层大网膜又称为胃结肠韧带。大网膜内含丰富的血管、脂肪等,其中含有许多巨噬细胞,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大网膜具有包围炎性病灶、防止炎症蔓延的作用,有“腹腔卫士”之称。但小儿大网膜较短,当阑尾炎穿孔时易形成弥漫性腹膜炎。随着显微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发展,大网膜作为移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2.小网膜(lesser omentum)是连于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其中连于肝门与胃小弯的部分称肝胃韧带,两层间的胃小弯附近有胃左、右动脉。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含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肝门静脉。其右侧为游离缘,该缘的后方为网膜孔(omental foramen)(又称Winslow孔)。通过网膜孔可进入胃后方的网膜囊。

3.网膜囊(omental bursa)是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网膜囊以外的腹膜腔称大腹膜腔。网膜囊的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和大网膜的前两层;后壁为大网膜的后两层、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于胰、左肾和左肾上腺前面的腹后壁腹膜;上壁是肝和膈下面的腹膜;下壁是大网膜前、后两层的愈着处;左壁是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及脾;右壁上部有网膜孔,此孔是网膜囊与大腹膜腔的唯一通道,成人可容1~2指。手术时常经此孔探查胆道和网膜囊。

2/42

(二)系膜

系膜是壁、脏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形成许多将肠管连至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内含有进出器官的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和脂肪等。

1.肠系膜(mesentery)是连接空肠回肠与腹后壁之间的双层结构,整体呈褶扇状。其附于腹后壁的部分称小肠系膜根,起自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方,至右侧骶髂关节的前方,长约15cm。因肠系膜长而宽阔,故空、回肠活动性较大,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但也是发生肠扭转的解剖学基础。系膜两层之间含有肠系膜上血管的分支和属支、淋巴管、神经、脂肪及大量的肠系膜淋巴结。

2.阑尾系膜(mesoappendix)是阑尾与小肠系膜下端之间的三角形腹膜皱襞,一边附着于阑尾全长,另一边游离。其游离缘内有阑尾血管、淋巴管、神经。行阑尾切除术时,应从系膜的游离缘进行血管结扎。

3.横结肠系膜(transvese mesocolon)是连接横结肠与腹后壁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其根部自结肠右曲起始,向左经右肾中部、十二指肠降部和胰的前方,沿胰前缘到左肾中部,止于结肠左曲。系膜两层间含有横结肠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

4.乙状结肠系膜(sigmoid mesocolon)是乙状结肠与左髂窝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内含有乙状结肠血管、直肠上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该系膜较长,乙状结肠的活动性较大,故易发生乙状结肠扭转。

(三)韧带

韧带是连于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连接相邻脏器之间的腹膜结构,对脏器起固定作用。

1.肝的韧带除前面已述的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外,还有肝镰状韧带和肝冠状韧带。(1)肝镰状韧带:是位于膈穹隆与肝上面之间的呈矢状位的双层腹膜结构,偏前正中线右侧,其游离缘内含有肝圆韧带。

(2)肝冠状韧带:是膈下与肝上面的腹膜结构,呈冠状位,分前、后两层,之间为肝裸区,此

区直接与膈相连。冠状韧带左、右两端处,前、后层互相粘合增厚形成左、右三角韧带。2.脾的韧带主要有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胃脾韧带是自脾门至胃底的双层腹膜皱襞,其内有胃短血管和胃网膜左血管和胰的淋巴管和淋巴结等。脾肾韧带是自脾门连至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内含有脾血管、淋巴管和胰尾等。

3/43

(四)隐窝与陷凹

1.肝肾隐窝(hepatorenal recess)位于肝右叶下面与右肾和结肠右曲之间,仰卧时为腹膜腔的最低处,是液体易于聚积的部位。

2.陷凹(pouch)主要位于盆腔内,是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互相移行返折形成的凹窝。在男性,直肠与膀胱之间有深而较大的直肠膀胱陷凹(rectovesical pouch)。是男性腹膜腔的最低点。在女性,前面一个位于膀胱与子宫之间,浅而较小的膀胱子宫陷凹

(vesicouterine pouch);后面有一个位于直肠与子宫之间,较大而深的直肠子宫陷凹(rectouterine pouch)为女性腹膜腔的最低点,是液体易于聚积的部位。

4/44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汇总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功能。本文介绍DC在血液肿瘤中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移植免疫、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现。近年来关于DC 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作一综述。 1 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Choudhury等[1]报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9;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的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细胞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TNF-α共同孵育,15例细胞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 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原CD1a、 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CD40、CD80、CD86的表达。9/12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 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应。需指出的是,DC的白血病起源由以下证据支持:①在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血病原始细胞占90%~98%,细胞数量在整个培养阶段维持稳定且具有恒定的高存活力;②在GM-CSF、TNF-α中培养后观察到的DC占73%~92%,比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祖细胞衍生的DC比例高;③AL单个核细胞生成的DC与正常DC前体行为不一致。体外来自12/15例AL所产生的潜在抗原呈递DC,这一发现提出的两大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①一种早期干细胞表型是这种现象的先决条件吗?AL与其它白血病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确定是否如此,以及该现象的真正频率和生物学重要性;②这种体外成熟能允许假定的白血病相关抗原更有效地呈递到有适当受体的细胞毒T细胞吗?Choudhury等[3]报道,AML包括一组血及骨髓中原始髓细胞克隆积累的疾病,恶性细胞表现为髓细胞分化的变异程度及与许

腹膜解剖生理概要

腹膜是一层很薄的浆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两部分。壁层腹膜附于腹壁、横膈脏面和盆壁的内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形成网膜、系膜和韧带。腹膜腔(通称腹腔)是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之间的潜在间隙。男性是封闭的,而女性则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腹膜腔是人体最大的体腔。生理作用:①润滑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腹腔分泌少量液体润滑腹腔和减少脏器间的摩擦。②吸收和渗出作用,腹膜是双向的半透性膜;水电解质、尿素及一些小分子能透过腹膜。腹膜吸收力很强,它能吸收腹腔内的渗液、血液、空气和毒素等,在严重腹膜炎时可因腹膜吸收大量毒素,而引起感染性休克。腹上部腹膜吸收能力较下部强,故腹部炎症和手术后病人多取半卧位,以减轻腹膜对有害物质的吸收。此外,腹膜还能渗出液体、电解质和尿素。③防御作用,正常情况下,腹膜向腹腔渗出少量浆液,内含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在急性炎症时。腹膜分泌大量渗出液,以稀释毒素和减少刺激。其中的巨噬细胞能吞噬细菌、消除异物和破碎组织。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在病变周围,产生粘连,一方面将炎症局限、阻止感染扩散;另一方面因此而造成腹内广泛的纤维性粘连,也可引起肠梗阻。同时,由于体液的大量渗出,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④修复和再生作用,渗出液中的纤维沉积在病变周围也可修复受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壁层腹膜主要受体神经(肋间神经和腰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准确。腹前的壁层腹膜在炎症时,可引起局部疼痛和反射性腹肌紧张,出现腹膜刺激征。膈肌中心部分的腹膜受到刺激时,通过膈神经反射可引起肩部反射痛和打嗝。脏层腹膜受自主神经支配,痫觉定位差,但对牵拉、膨胀、压迫等刺激较为敏感,常为钝痛而定位不准。

腹膜解剖

腹膜和肠系膜----解剖 雅典娜译自 Radiolagy Asistant 定义和解剖 腹膜 腹膜是一种浆膜,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构成,由间皮下结缔组织支持。浆膜下组织为扁平细胞,淋巴管、血管和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肠系膜 脏层腹膜将所有腹腔内器官排列起来。腹膜壁层覆盖腹腔的前、侧和后壁。 腹腔最深处,女性为道格拉斯陷窝,男性为膀胱后间隙,无论是直立位还是仰卧位。 真性肠系膜都与腹腔后壁相连,包括: 小肠系膜 横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 特殊肠系膜不与腹腔后壁相连,包括: 大网膜:连接胃和结肠 小网膜:连接胃和肝

阑尾系膜:连接阑尾和回肠 如果移除全部腹腔内肠,你将更清晰地看到肠系膜的切面:

1、小网膜 2、横结肠系膜 3、小肠系膜 4、乙状结肠系膜 注意小肠系膜从左上腹的屈氏韧带到右下腹的回盲部呈斜向走行。

腹膜循环 这些间隔使腹腔可以有正常的腹水循环。 正常腹部没有腹膜内疾病,有少量腹水不断循环。液体的循环路径是通过横隔的运动和肠蠕动产生的。 主要向上流动到右结肠旁沟,这比左侧更宽更深,部分被膈下淋巴管吸收。 基于液体停滞的区域,腹腔内有几个分水岭: 回结肠区域 乙状结肠根部 道格拉斯陷窝

当你为一个病人的恶性胃肠肿瘤分期,你必须寻找这些停滞区域的病变。 清楚这些的外科医生在这些区域内发现细微病变方面更有优势。 90%的腹水在膈下空间经由膈下淋巴管吸收。这些淋巴管与横膈对侧的淋巴管相连。 男性的腹膜在盆腔是连续的,女性则不然,因为输卵管伞开口的缘故,女性盆腔腹膜不连续,盆腔与外界相通。通过这个开口,疾病可以从腹膜外骨盆进入到腹膜腔。例如,盆腔炎。

腹膜腔的解剖

腹膜和腹膜腔 一、腹膜的结构和功能概述 腹膜peritoneum属于浆膜,由对向腹膜腔表面的间皮及其下面的结缔组织构成,覆盖于腹、盆腔壁的内面和脏器的外表,薄而透明,光滑且有光泽。依其覆盖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腹膜parietalperitoneum或腹膜层和脏腹膜visceralperitoneum或腹膜脏层。前者被覆于腹壁、盆壁和膈下面;后者包被脏器,构成脏器的浆膜。两者互相延续构成腹膜囊。男性腹膜囊是完全封闭的,女性由于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囊,因而可经输卵管、子宫和阴道腔而与外界相通。腹膜脏层与脏层,脏层与壁层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叫做腹膜腔peritonealcavity。腹膜腔内含少量浆液,有润滑和减少脏器运动时相互摩擦的作用。(图8-10)。 腹膜除对脏器有支持固定的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正常情况下腹膜可分泌少量浆液,以润滑脏器表面,减少它们运动时的摩擦。由于腹膜具有广阔的表面积,所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在病理情况下,腹膜渗出增加则可形成腹水。 腹膜具有较强的修复和愈合能力。因而在消化道手术中浆膜层的良好缝合可使接触面光滑,愈合速度加快,且减少粘连。如果手术操作粗暴,腹膜受损则术后并发粘连。由于腹膜具有这一特征,腹膜还具有防御机能,一方面其本身具有一些防御或吞噬机能的细胞,另一方面,当腹腔脏器感染时,周围的腹膜形成物尤其是大网膜可迅速趋向感染病灶,包裹病灶或发生粘连,使病变局限不致迅速蔓延。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根据脏器表面被腹膜覆盖的多少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三种类型(图8-11):

图8-10腹膜及腹膜腔(矢状面) 图8-11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1.腹膜内位器官:这些器官几乎全部为腹膜所包被,如胃、空肠、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2.腹膜间位器官:器官的大部分或三面均为腹腊所覆盖者,叫腹膜间位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和降结肠、子宫和膀胱等。

人体解剖学腹膜系统习题(无答案)

人体解剖学腹膜系统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腹膜形成的结构是() A.肝圆韧带 B.小肠系膜 C.肝镰状韧带 D.大网膜 E.小网膜 2.有关腹膜和腹膜腔,正确的描述是( ) A.腹膜腔为完全封闭的浆膜腔 B.腹膜有保护、支持脏器及分泌、吸收功能 C.仰卧时最低处为直肠子宫陷凹 D.下腹部腹膜的吸收力较上部强 E.腹膜内含有平滑肌纤维 3.属于腹膜内位器官的是() A.子宫 B.肾上腺 C.卵巢 D.肝 E.膀胱 4.腹膜内位器官有() A.盲肠、肝 B.脾、卵巢 C.直肠上部、乙状结肠 D.输尿管、子宫 E.胆囊、阑尾 5.腹膜间位器官有() A.肾 B.胰 C.膀胱 D.直肠中段 E.十二指肠下部 6.腹膜外位器官有() A.胆囊 B.盲肠 C.输尿管 D.十二指肠上部 E.胃 7.小网膜包括() A.肝胃韧带和肝圆韧带 B.肝胃韧带和胃结肠韧带 C.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D.肝于二指肠韧带和胃脾韧带

E.肝胃韧带和胃脾韧带 8.小网膜() A.附于胃小弯和于二指肠降部 B.游离缘内有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 C.网膜孔位于其左侧 D.由肝肾韧带和肝胃韧带组成 E.前方为网膜囊 9.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含() A.肝总动脉 B.胆囊动脉 C.肝静脉 D.下腔静脉 E.肝门静脉 10.大网膜() A.位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 B.由4层腹膜构成 C.左侧界的游离缘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D.有横结肠系膜参与构成 E.含胃左、右血管 11.网膜囊() A.前壁为肝 B.后壁为肠 C.下壁为横结肠系膜 D.左侧壁为胰 E.借网膜孔与腹膜腔相通 12.网膜孔() A.位于小网膜前方 B.上界为肝方叶 C.下界为胃幽门窦 D.后界为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E.前界为大网膜 13.有肠系膜的肠管是() A.升结肠和横结肠 B.乙状结肠和直肠 C.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D.阑尾、盲肠、结肠 E.空肠、回肠、横结肠 14.关于右肠系膜窦,错误的说法是() A.位于肠系膜根与右结肠之间 B.为一三方形间隙 C.下方有回肠末端相隔 D.向左通左肠系膜窦 E.间隙内的炎性渗出物常积存于局部 15.关于网膜孔的正确描述是()

腹膜解剖及生理功能.

腹膜解剖及生理功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 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 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功能。本文介绍DC在血液肿瘤中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移植免疫、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 )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 ),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 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 in man和Coh n发现。近年来关于DC 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 作一综述。 1 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Choudhury等[1]报道,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 (IL-4 )、肿瘤坏死因子a(TNF-a)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 (9; 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的 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 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 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i ffl胞 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 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 TNF-a共同孵育,15例细胞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 原CD1a 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 CD40 CD80 CD86的表达。9/12 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 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应。需指出的是,DC的 白血病起源由以下证据支持:①在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血病原始细胞占90%?98%,细胞数量在整个培养阶段维持稳定且具有恒定的高存活力;②在GM-CSF TNF-a中培养后观察到的DC占73%?92%比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祖细胞衍生的DC比例高;③AL单个核细胞生成的DC与正常DC前体行为不一致。体外来自12/15例AL所产生的潜在抗原呈递DC这一发现提出的两大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①一种早期干细胞表型是这种现象的先决条件吗?AL与 其它白血病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确定是否如此,以及该现象的真正频率和生物学重要性;②这种体外成熟能允许假定的白血病相关抗原更有效地呈递到有适当受体的细胞毒T细胞吗?Choudhury等[3]报道,AML包括一组血及骨髓中原始髓细胞克隆积累的疾病,恶性细胞表现为髓细胞分化的变异程度及与许

腹膜解剖及生理功能.

腹膜解剖及生理功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功能。本文介绍DC在血液肿瘤中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移植免疫、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现。近年来关于DC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作一综述。 1 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Choudhury等[1]报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9;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的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 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细胞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TNF-α共同孵育,15例细胞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原CD1a、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CD40、CD80、CD86的表达。9/12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应。需指出的是,DC的白血病起源由以下证据支持:①在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血病原始细胞占90%~98%,细胞数量在整个培养阶段维持稳定且具有恒定的高存活力;②在GM-CSF、TNF-α中培养后观察到的DC占73%~92%,比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祖细胞衍生的DC比例高;③AL单个核细胞生成的DC与正常DC前体行为不一致。体外来自12/15例AL所产生的潜在抗原呈递DC,这一发现提出的两大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①一种早期干细胞表型是这种现象的先决条件吗?AL与其它白血病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确定是否如此,以及该现象的真正频率和生物学重要性;②这种体外成熟能允许假定的白血病相关抗原更有效地呈递到有适当受体的细胞毒T细胞吗?Choudhury等[3]报道,AML包括一组血及骨髓中原始髓细胞克隆积累的疾病,恶性细胞表现为髓细胞分化的变异程度及与许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你正在浏览的特种医学论文是腹膜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功能。本文介绍DC在血液肿瘤中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移植免疫、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 现。近年来关于DC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作一综述。 1 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 Choudhury等[1]报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 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9;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匹配的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细胞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TNF-α共同孵育,15例细胞 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原CD1a、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CD40、 CD80、CD86的表达。9/12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 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 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

腹膜解剖

腹膜解剖生理概要 腹膜是一层很薄的浆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两部分。壁层腹膜附于腹壁、横膈脏面和盆壁的内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形成网膜、系膜和韧带。腹膜腔(通称腹腔)是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之间的潜在间隙。男性是封闭的,而女性则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腹膜腔是人体最大的体腔。在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有75—100毫升黄色澄清液体,起润滑作用。在病变时,腹膜腔可容纳数升液体和气体。 腹膜炎是脏层和壁层腹膜对细菌、化学、物理或异物损害所产生的急性炎症反应。根据病因,可分为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和原发性腹膜炎。根据累及的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腹膜炎两类。由于病人的抵抗力、感染的程度不同,以及治疗措施的应用,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及时识别腹膜的病因、类型和程度,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避免严重并发症和挽救病人的生命。 病因学 引起继发性脓性腹膜炎的病因有: ①腹内脏器穿孔。以急性阑尾炎穿孔最为常见,其次是胃十二批肠溃疡穿孔,其他还有胃癌、结肠癌穿孔、胆囊穿孔、炎症性肠病和伤寒溃疡穿孔等; ②肠道和腹内脏器炎症。如阑尾炎、憩室炎、坏死性肠炎、Chron病、胆囊炎、胰腺炎和女性生殖器官的化脓性炎症等; ③腹部钝性或穿透性损伤致腹内脏器破裂或穿孔; ④手术后腹腔污染或吻合瘘; ⑤机械性绞窄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如肠扭转、肠套叠、闭襻性肠梗阻肠坏死,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 ⑥医源性损伤,如结肠镜检查时结肠穿孔、肝活检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的胆汁瘘,腹腔穿刺后小肠损伤等。 致病菌 胃肠道中的内源性细胞常是继发性腹膜炎的致病菌,最常见的为在肠杆菌,其次为肠球菌、粪链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对厌氧菌的研究表明,末前几天回肠内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数目大致相等,而结肠内两者之比超过3000∶1。故细胞性腹膜炎常是多细菌性混合感染。 原发性腹膜炎 是指腹腔内并无明显的原发感染病灶,病原体经血行、淋巴或经肠壁、女性生殖系进入腹腔而引起的腹膜炎,远较糨发性腹膜炎少见。常发生于:①婴儿和儿童;②患肾病综合征儿童;③肝硬化腹水病人④免疫功能抑制的病人,如肾移植或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血液病病人;⑤全身性红斑狼疮病人。 儿童期原发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肺炎球菌和链球菌。可能经呼吸道或泌尿道侵入,经血行播散到达腹膜腔。在成人则多为肠道的内源性细菌所致。经女性生殖道上行性感染的细菌种类较多。 病理生理 腹膜受到刺激后发生充血水肿,并失去固有光泽,随之产生大量浆液性渗出液。一

腹膜后超声诊断

第十二章腹膜后超声检查 第一节腹膜后超声解剖 腹膜后内容:贴在后腹壁的内脏、腹膜后间隙及相关肌肉群; 腹膜后间隙:腹膜壁层后方与腹后壁之间,为潜在间隙; 范围:上起横膈,下至盆腔, 其前方为后腹膜及腹腔器官的附着处:腹膜壁层、肝右后叶裸区、十二指肠、升结肠、直肠; 后:腰大肌、稍外为腰方肌、再外侧为腰横肌; 腹膜后间隙内容物:血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及其分支、 脏器:部分肝脏、十二指肠、胰腺、升结肠、降结肠、肾上腺、肾及输尿管; 脂肪、肌肉、筋膜、结缔组织、淋巴、血管、神经; (以上组织可成为肿瘤的来源) 腹膜后间隙分区: 肾旁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及升结肠与降结肠后方,内有胰腺、 十二指肠降部及横部; 肾周围间隙:由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围成,内有肾、输尿管、肾上腺; 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髂腰筋膜之间,内有腰交感N干、乳糜池、淋巴结 第二节腹膜后探测方法和正常声像图 一、腹膜后超声 检查前准备:受检者空腹8-12小时、充盈膀胱; 体位:仰卧位为主,必要时侧卧位或俯卧位扫查; 方法:采用连续进行纵、横、斜切面。借助间隙与脏器结构的邻接关系进行推断。 扫查方法: 1、探查已知肿物及其与周围的关系; 2、全面扫查腹膜后间隙有无肿物及肿大淋巴结; 3、通过显示腹膜后脏器、血管及组织结构进行解剖定位; 正常腹膜后间隙声像图;通过以下四个腹部超声扫查断面,显示间隙与脏器结构的毗邻关系,推断取得腹膜后见习所处立体空间位置。 1、经腹主A长轴纵断面显示肝左叶及其浅部的腹主动脉长轴,在其腹侧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十二指肠横部、胰体和肠系膜上动脉位于肾旁间隙。 2、经胰腺长轴腹部横断此段面的胰腺及其浅部图像,包括胰腺、十二指肠降部、胆总管下段、门静脉和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等,相当于腹膜后肾旁间隙。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位于肾周围间隙。 3、经肾门横断显示肾门部肾动、静脉。肾和肾血管所处空间是肾周围间隙;肠系膜上动、静脉在肾旁前间隙内走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