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临3,4病理理论教案1-9

13临3,4病理理论教案1-9
13临3,4病理理论教案1-9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科目:病理学

部系:基础医学部

专业:临床医学

年级: 13临床3,4班

任课教师:张海林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尾页)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尾页)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尾页)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1、实验名称:验证空气的存在 实验器材:塑料袋 实验过程:用塑料袋兜空气 实验现象:发现能兜住空气 实验结论:空气存在 2、实验名称:探究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线、小木棒等 实验过程:把气球套在瓶子内,吹气球;把两个气球挂在小木棒两头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个;用少许力按气球。 实验现象:气球吹不大;刺破的那头上升;按气球能按扁,放手由恢复原状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具有质量、能被压缩 3、实验名称: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性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透明玻璃瓶、玻璃片、香、实验过程:把两个玻璃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把香点燃放入其中一个, 在把他们对接一起,中间隔着玻璃片,抽调玻璃片,观察现象。冷热玻璃瓶上下 调换位置观察, 实验现象:热的空气总是上升,冷的总是下降 实验结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4、实验名称: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污染情况 实验器材:镜子、凡士林

实验过程:把凡士林涂在三面镜子上,放在不同地方实验现象:几天后,观察镜子灰尘多少 实验结论:确定空气污染是否严重 5、实验名称:正确使用酒精灯 实验器材:酒精灯 实验过程: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无 6、实验名称: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过程:温度计使用过程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无 7、实验名称: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三种不同温度的水、温度计 实验过程: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五 8、实验名称:热在固体液体中传递 实验器材:蜡烛、酒精灯、汤勺、试管夹、三角支架、石棉网、木屑、烧杯实验过程:a、给汤勺不同位置滴蜡烛,给其中一个位置蜡烛加热b、把木屑放入烧杯、并加热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全册教案

实验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桥(教案)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16、桥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章想画面、抓重点词句体会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重点】 通过读文章想画面、抓重点词句体会等方法入情入境,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会表达方法。【学习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学习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共产党员“八项义务”等资料。 2、课件(洪水的声音、图片、课文的文字等)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境引入: 师:[播放课件,优美的音乐有雨声,寂静的小山村中有一座窄窄的木桥] 导入语:同学们,看这是雨夜中的一个小山村,村中有这样一座窄窄的木桥,每天清晨人们从这座桥上出门耕作,傍晚又带着满心的欢喜回到村庄,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村庄又下起了蒙蒙细雨,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村里的人们也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你们猜,人们会梦到什么呢? 生1:他们看到了丰收的喜悦。评:这是人们的心愿。 生2:第二天看到湿润润的土地。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村庄,走进作家谈歌的作品“桥”。(板书课题,齐读)。 二、巩固字词,整体感知:

1、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在预习的过程中文中的生词你是不是都读准了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文中易错生词,学生齐读) 2、师:那文章围绕着桥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生:在洪水来临之际,人们都挤着上这座桥,老汉为了组织人们脱离洪水,却牺牲了自己和自己的儿子的故事。 三、感受洪水及人们慌乱的景象: 1、师:是啊,是洪水给人们带来了这可怕的灾难,那洪水突来时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再细心地读一读,标画出文中描写洪水的语句。 2、师:谁来读读你标画的语句?(课件随机出示文字并点红) 生1:像泼,像倒的雨水 师引:像泼,像倒,大雨滂沱,怎样读? 生2:像受惊的野马 师引: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再读 生3: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师引: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生4:跳舞 师引: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生5: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引: 1931年在洪水中死亡14.5万人,1954年死亡3.3万人, 1998年仅受灾严重的中下游五省死亡1562人,且大部分死于山区的山洪、泥石流。在洪水面前人们的生命变得多么渺小,再读。 生6: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引:洪水每涨一厘米,危情就会越来越紧迫,人们的生命就会越来越危险,读出来。 3、同学们,(课件洪水)看整个村庄被这雄狮般怒吼的山洪,被这可以瞬间摧毁一切的山洪,惊醒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洪水,村里的一百多号人会是怎样一番慌乱的情景呀!(课件出示第三段)自己读一读第三段,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教案.doc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屮,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实验记录单: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屮,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屮,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冋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实验记录单: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 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 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出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屮得出增加同种物体 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

实验目的 实验器林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验步骤 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 体积小的物 体容易沉。 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屮,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屮,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实验现象在人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也可以这样说:不同材料构成的物 __________ 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卖验结论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若没有相关的配套材料,可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和沙子来做第一?个实验,用天平称量出相同重量的几个物体做第二个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提纲

1、点亮小灯泡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使学生会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纪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像与推测。 3、使学生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像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实验材料: 小灯泡、电池、导线等 要点亮小灯泡,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的意义。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电路中的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那么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观察的重点。

学生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分别除去外包皮约1.5厘米;干电池是1.5V的;小灯泡最好挑选电压最低的那种,这样连接在电路中比较亮,容易观察。 有了这些材料,学生们就可以尝试着点亮小灯泡了。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 电流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才能使灯泡发光。 在此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四种连接方式,这四种连接方式比较典型,让学生都要尝试连一连,知道哪种连接小灯泡亮,哪种连接小灯泡不亮,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加深对电路的理解。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亮) 2、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底部的锌壳,小灯泡只有锡粒端接触电池铜帽。(不亮,短路)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锌壳接触。(亮) 4、导线连接小灯泡螺纹与电池旁的外壳,小灯泡的锡粒端接触电池铜帽。(不亮,断路)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全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她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发展她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她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她们终身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与“岩石与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电”单元就是从“什么就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她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与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就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与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与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与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就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就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与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与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就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与矿物”单元就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与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与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本学年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与思维方式,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与学习质量。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科学学习,同学们对科学都很感兴趣,实验习惯与态度也有所形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优劣悬殊较大,好的学生具有了独立实验的能力,差的学生几乎没有科学实验、科学探索的概念,并且差生面较广。 (2)重新编组以后,各小组内的协作能力逐渐好转,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学期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由于本学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学生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总

之,新的内容,将引导学生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过程与方法活动。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本册学习内容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教学约需10课时。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2)第二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3)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

四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第2课植物的根 【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在杯壁处做标记。 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实验说明】 1、玻璃杯可用烧瓶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第3课植物的叶 【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 【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就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实验器材】 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 【实验步骤】 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 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4、过一会儿,会瞧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就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改进:这个实验如果分组做,不太安全,演示的话不利于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做,方法:用矿泉水瓶子装上白酒,把绿叶放入瓶中,放到盛有水的锅中,在炉上加热,仔细观察,效果很好。 第4课植物的茎 【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小刀等。 【实验步骤】 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瞧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她部分没被染红。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已整理)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第1课:火灾的预防与自救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火灾,牢记火灾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正确预防火灾。 2.正确掌握和应用火灾逃生的基本技能。 3.掌握扑灭火灾的应对措施及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 1.掌握制订切实可行活动方案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课题查找、搜集、整理素材。 3.培养发现问题、思考对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走向社会,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的团结合作意识。 2.培养面临危险从容应对的品质。 3.激发关爱生命,关爱自已,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活动准备: (一)、选择子课题,成立活动小组 有关火灾的问题很多,你准备选择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实践。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并与活动内容和目的相近的同学形成小组,大家共同完成活动目标。 分组参考: 第一组:火灾的成因及预防 第二组:火灾的分类及扑灭 第三组:火场的逃生及自救 第四组:防火的宣传及救护 (二)、储备资料,准备活动器材 活动中,你需要储备必需的火灾知识,准备充实的活动器材。如:记录本、介绍信、照相机、各种调查表、灭火演习和逃生自救摸拟练习所需的各种器材。 资料导航:

资料库:消防大队档案; 网站: 网站: 书籍:《消防知识大全》; 杂志:《楚天消防》; 报刊:《中国消防报》; (三)、组员分工,制定活动计划 各小组应制订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即团结合作又分工仔细,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避免随意与盲目性,争取更大成效。 设计参考: 活动的目的: 活动的地点: 活动的方式: 活动的内容: 活动所需材料: 活动小组成员分工: 组长:XXX 资料收集员:XXX 记录员:XXX 管理员:XXX 场地器材员:XXX 安全员:XXX 活动实施: (一)、自主开展活动 1、调查访问:到学校周围,进入工厂、农村、社区、走访老人、调查民众、调查了解火灾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2、采访咨询:到消防大队进行咨询。 3、积累资料:多渠道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档案、上网查询所需资料。 4、实践运用:查阅各种逃生资料,撰写我的收获、我的发现等心得文章,模拟火场,设置情景,练习提高,熟练掌握灭火和逃生本领。 5、探索发现:及时对收集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归纳、讨论、总结成活动成果,写出研究文章。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三小黄映蓉 目录: 1、观察种子的结构 2、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观察花蕾 4、观察花的结构 5、用轮子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 6、认识弹力 7、测力计的使用 8、感受重力 9、重力的大小 10、认识摩擦力 1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实验准备:大豆种子 实验过程: 1、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2、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3、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 观察发现(图)猜想将来它能长 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 植物的哪一部分 4、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5、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实验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实验过程: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2、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3、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目录 1、自制电磁铁 2、电磁铁性质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4、电磁体的磁极 5、探究太阳、影子与气温的关系 6、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 7、认识使用显微镜 8、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实验准备:绝缘导线(约1米长)、淬过火的铁钉、开关、钢棒、木棒、铝棒等。 实验过程: 1.请学生阅读课文P3铁钉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2.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制作要领: ⑴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⑵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⑶两头要留有适当的引线。 制作完电磁铁,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用自制电磁铁接触回形针) 3.学生动手制作铁钉电磁铁,并自由实验。 4、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电磁铁的构造,它可以分成几部分? 5、学生观察后回答。 6、如果把铁钉换成别的物体,在电路接通后,还能吸引回形针吗? 7、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实验中搞好记录。 被导线缠绕的物体能否吸引回形针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实验过程: 1.上节课我们玩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你能想到哪些办法?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呢?为什么这样认为?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6表格。 4.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5.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范例。以研究电池节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池节数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电池节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海南子校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 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上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使学生获得简单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包括观察、发现和记录的能力。 四、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五、实验安排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活动一:几个叶片的电风扇使用效果好 授课日期: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电风扇的使用原理。 2.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重难点:实验分析教具:小电风扇、布条、直尺、记时器 教学过程: 一、小调查询问同学们调查使用效果好的电风扇的标准。 1.启动要快。 2.风量要大。 3.噪音应该很小。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 2.小组开始实验2人操作,1人记录,1人观察,再轮流 3.分析实验数据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小结:用1个和3个叶片时,布条开始飘动时所需的时间最短。 4.评价自己的实验把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写在书上。 活动二:神奇的风帆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风帆的知识。 2.知道风帆可以使船走得更快。 3.懂得如何投稿。教学重、难点:风帆知识的收集。 教具:幻灯图片、风帆模型、信封 教学过程: 一、导课出示“征稿启事”

二、寻觅风帆宝库 1.哪里会有关于风帆的知识? (1)出示一些有用的网址,让学生去查找资料。(2)找一些有关风帆知识的书。 三、整理收获 1.风帆百态 2.风帆助行 3.出示风帆的图片,让学生知道风帆助行的原理。 四、构思稿件 1.怎么投稿? 2.投稿的内容是什么?准备从几个方面来写。 五、如何修改稿件同学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活动三:让小电珠亮起来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风力发电机的工作方式。 2.让学生学会连接电路。 3.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验 教具:小电珠电线 教学过程: 一、了解风力发电机的工作特点。 二、设计风力发电模型 要注意1.风力发电模型示意图2.风力发电说明3.风的来源及风力大小4.操作场地和时间 三、演示并介绍开关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1.功能:用来控制电流的通断。当开关合上,电流可以从开关上流过;当开关断开,电流不能从开关上流过。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在一个电路中,要分别控制电路中两个小电珠的亮、灭,其方法是把两只开关并列地连接在电路里。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研究杠杆 教学容:教科书第4~5页。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2、能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准备: 铁架台、木棍、线绳、杠杆尺、钩码、重物 实验过程: 1、认识杠杆尺(确定支点位置,动力点和阻力点的方位) 2、学生动手实验三次 通过实验明白,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 3、汇报实验结果 4、实践应用,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实验名称:探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教学容:教科书第6~8页。 教学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不同斜面的省力情况。 2、能够举例说明哪些物体是变形的斜面。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准备: 木板2块、木板(与木板宽相同)圆木(长与木板宽相同)测力计、斜面3快(高15、20、30cm各一块)重物一个。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1)使用斜面省不省力?(2)不同的斜面省力相同吗? 2、实验:(1)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总结、汇报。 (2)实验:不同的斜面省力不同的实验。学生总结、汇报。 (3)通过实验总结: 斜面的坡度不同,所用的力不同,坡度越小(即斜面越长)越省力。

教学容:教科书第9~10页 教学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不同轮轴的省力情况。 2、能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省力的工具。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准备: 轮轴2个(轴相同,一个轮大,一个轮小),固定支架、线2根、钩码一盒、弹簧秤一个。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使用轮轴省不省力?不同的轮轴省的力一样吗? 2、实验过程: (1)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使用轮轴可以省力。总结、汇报。 (2)不同的斜面轮轴省力不同的实验。学生总结、汇报。 实验结论:在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 【教学目标】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

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 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 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 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 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保和完小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1、知道气体、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物体热胀冷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会做水的热胀冷缩的试验、设计空气热胀冷缩的试验,并能观察和记录 试验现象。 3、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实验器材一个铝球一端用绳子吊着、一个铁圈(刚好可以让铝球通过)、火柴、酒精灯、 气球、瓶子、橡皮塞、玻璃管、量杯 教学重点经历先预测再实践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先预测再实践的活动过程 实验步骤1、预测三种不同状态物体的胀与缩并说明理由。 2、依次用气体、液体、固体做实验,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记录单: 气球水铜球 我的预 测 实验结 果 实验现象三种物体在受热时体积发生膨胀,受冷时收缩。 实验结论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膨胀,受冷时会收缩。 备注1、预测的理由记录比较烦琐,建议让学生口头交流即可。 板书设计

保和完小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让学生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3、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 实验器材装满热水的杯子、铁架台、铜棒、牙签、金属片、酒精灯、火柴、凡士林、试管夹等。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实验步骤1、把铜棒放入热水中,感受铜棒另一端的温度变化。 2、把铁丝用铁架台拉直,中间相同间隔处用凡士林粘火柴,预测加热后牙签掉 落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3、把金属片用铁架台固定,在正下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凡士林融化方向。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实验现象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实验结论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备注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蜡粘牙签,因为蜡的多少很难把握容易发生变化。 2、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小心烫伤。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1、实验名称:验证空气的存在 实验器材:塑料袋 实验过程:用塑料袋兜空气 实验现象:发现能兜住空气 实验结论:空气存在 2、实验名称:探究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线、小木棒等 实验过程:把气球套在瓶子内,吹气球;把两个气球挂在小木棒两头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个;用少许力按气球。 实验现象:气球吹不大;刺破的那头上升;按气球能按扁,放手由恢复原状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具有质量、能被压缩 3、实验名称: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性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透明玻璃瓶、玻璃片、香、 实验过程:把两个玻璃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把香点燃放入其中一个,在把他们对接一起,中间隔着玻璃片,抽调玻璃片,观察现象。冷热玻璃瓶上下调换位置观察, 实验现象:热的空气总是上升,冷的总是下降 实验结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4、实验名称: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污染情况 实验器材:镜子、凡士林 实验过程:把凡士林涂在三面镜子上,放在不同地方 实验现象:几天后,观察镜子灰尘多少 实验结论:确定空气污染是否严重

5、实验名称:正确使用酒精灯 实验器材:酒精灯 实验过程: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无 6、实验名称: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过程:温度计使用过程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无 7、实验名称: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三种不同温度的水、温度计 实验过程: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五 8、实验名称:热在固体液体中传递 实验器材:蜡烛、酒精灯、汤勺、试管夹、三角支架、石棉网、木屑、烧杯 实验过程:a、给汤勺不同位置滴蜡烛,给其中一个位置蜡烛加热b、把木屑放入烧杯、并加热 实验现象:a、其他位置的蜡烛也会融化b、烧杯中的木屑不断上升下降。 实验结论:热能在固体中传递,从高温向低温传递;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是冷热液体相互混合。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案(新)

实验课题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实验一:水槽,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