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际金融活动的需要前提上的,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同,提出的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同:前者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后者为摆脱经济通货膨胀的困境。
他们的理论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
一.学说的前提假设前三点一致。
1.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
2.无论在时段上还是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
3.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二.都视货币为一种资产。
凯恩斯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理论的,而弗里德曼又是在凯恩斯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和分析。他们的成果敢于继承却又都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而不同的方面:
凯恩斯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开始研究,将动机总结为投机性货币需求(交易需求,营业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预防需求,投机需求),其中投机性货币需求受到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后者受到市场利率(有价证券的收益率)的影响。从货币持有的动机上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是凯恩斯对剑桥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继承。这个继承,也体现在他下面的货币需求函数上。
他的分析是短期分析。他认为,在短期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变,而且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受到利率的影响不大。
他指出,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决定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个人偏好,社会局势等不变的前提下,交易性货币需求与个人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而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他认为,总的货币需求量为
Md = f(Y+,i-),即 Md = aY – bi
我们由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看出“马歇尔的k”的影子。上式联立剑桥方程式
Md = aY - bi
Md = kY
最后得到
K = a – bi/Y
在这里k不是剑桥方程式里面的那个常数k,而是一个变量,它是一个由a,b,Y,i共同决定的函数。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凯恩斯对剑桥学派的理论进行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他的函数指出的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更加丰富和贴近实际,也更加有理论价值。
后人对经济现象进行观察以后,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得到了鲍莫尔-托宾模型。这个模型是对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的阐述,他们观察到交易货币需求对于利率也是很敏感的,并且交易货币需求量与交易量(收入)成同方向变化,只是交易货币需求量增长率低于交易量(收入)的增长率。这个观察结论最终得出了“平方根定律”,是一个

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凯恩斯还提出了“流动性陷阱”假说,指出,当利率降至一个不能再降的水平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限大。他设想这么一种情形:当利率仍然处于“流动性陷阱”的水平的时候,如果实际投资仍不旺盛,从而GDP水平较低时,若当局用扩大货币供给量的手段企图进一步压低利率,从而使得实际投资增加,那么,当局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时候,无论货币供给量增加多少对于投资的增加都是没有效果的。那么,在流动性陷阱出现的时候,政府需要使用另外的财政手段,增加政府支出等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投资的增加。
但是这个“流动性陷阱”至今仍没有得到实证检验。

弗里德曼承认人们持有货币的事实,并对各种情况下人们持有多少货币的决定因素进行仔细分析;
(1)长期分析,认为长期中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这点与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不同)。
(2)价格变化。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认为货币量在长期中能够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在货币需求函数中设置了预期物价变动率这一变量,并严格的将货币的名义量和实际量区分开。
(3)货币的内涵也不同。凯定义的货币是M1,即流通中的现金加支票存款和转帐信用卡存款。这些货币在西方社会中没有收益。而弗定义的货币是M2,即流通中的现金加支票存款和转帐信用卡存款还有定期存款,其中定期存款是有收益的。
弗认为货币需求同样受到效用,收入水平和机会成本的影响。
在1956年的《货币数量的重新表述》一书中,弗里德曼将货币需求函数表述为


经过简化后变成


他的函数明显的是受到凯恩斯的影响,但是内容上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更为精密。他在一般均衡的资产组合理论中,特别强调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忽视货币量的不足,并严格的将名义量与实际量加以区分,由此对货币需求的分析也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可以说,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发展使得新的货币理论可以适应通货膨胀条件下指导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得以摆脱通胀的困境。他也非常重视理论研究的实证检验,使货币需求理论可以更好的指导可操作的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他的研究大大丰富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并使得货币需求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对经济的运行指导也更有操作性和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