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陈彦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奠定基础,并且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讨论及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消化系统的组成是学习消化和吸收的必备知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消化系统的组成。

由于初一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并且思维依赖于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难点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本课内容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力求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我设计教学过程为:实验、思考、总结和应用;引导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三、教学程序:我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本节的教学

1、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自然引入课题。

这样从生活入手,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馒头变甜的生活体验,学生会产生浓厚的疑问,到底为什么馒头会变甜,是什么使馒头变甜呢?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2、图片展示,突出重点

消化系统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消化系统的结构复杂,对于学生而言认识它有一定难度。因此,我遵循观察图片——发现问题——讨论及解决

问题——教师点拨总结思路,引导学生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自主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1)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对照屏幕上的彩图,自主学习,尝试区分消化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然后我再利用课件检验学生自学的情况。这样安排,能使学生对消化系统有初步完整的印象,并为学习消化道和消化腺奠定基础。

(2)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混淆,我设计学生观察思考食物在消化系统中存在的部位,并根据消化系统完整的组成成分,推测消化系统应分为两部分,这时我适时讲解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什么组成,,并将写有名称的小纸片帖在相应部位。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寻求正确答案,尝试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各消化腺的功能并让学生用连连看的方式加以巩固。

(4)通过对消化系统的观察和分析,有不少同学已经明确了消化系统的组成,甚至有的同学向老师提问消化腺有什么功能。于是我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继续探究各消化腺的功能。这样安排,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逐个突破,并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以上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与实践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并且乐于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的精神。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但还没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观察消化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完成对消化系统的小结,然后屏幕展示不同学生的答案,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找出最好的答案。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指出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是口腔,这时我又回到上课伊始的问题:在吃馒头时你的口腔都对馒头进行了哪些处理?馒头有什么味道?这样引导学生对口腔的消化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3.探究实验,突破难点

(1)思考问题,设计探究

针对学生提出的口腔对馒头的处理和馒头味道的变化,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

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种成分有没有甜味?

教师继续提问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生变化呢?

下面让学生根据假设做出他的探究方案。教师在这里适当的给予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又探究唾液的作用。

②如何收集唾液。

③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有些小组配备了水浴锅,有些小组没有,这样让小组根据配备材料的情况想办法克服没有水浴锅的困难)

根据提示小组讨论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阐述。

(2)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在学生收集唾液前,教师提醒学生要漱口,嘱咐学生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3)观察现象,思考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现象,请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

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给予的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A试管未变蓝,说明A试管中的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分解为了麦芽糖。

B试管变蓝了,说明B试管中的淀粉未分解为麦芽糖。

C试管变为棕色,馒头块变蓝。(这个试管中的现象可能学生做的现象不一样,可做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下讨论)

这样学生就从感性的认识过度到了理性的认识。

(4)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

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以及牙齿、舌头、唾液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进行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就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了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同时指出脂肪,蛋白质等也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4、小结:

由学生上讲台贴纸片小结本节内容。

5、课堂练习

四、教学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食物的消化》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食物的消化》说课稿 五一中心小学陈艳雨 一、说教材 《食物的消化》是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食物》中的第五课。本课详细的指导学生认识人的食物与消化,本单元是小学科学生理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学生了解了食物中主要营养及其来源、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的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初步了解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同时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情 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消化器官有所了解,但大多是模糊、零碎的,构不成体系。 2、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所以在填学习记录单、画人体消化图和看食物消化过程的视频或做两个小游戏时,学生都比较喜欢,但又是错误与正确产生激烈震荡的时候。 3、本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良好的饮食习惯又确保了消化器官的健康。 三、说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已有的体验对人体的消化器官做出推测。 2、能用图画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2、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意识到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有责任; 3、能与同学共同讨论研究并合作学习; 4、能大胆想象。

四、说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2、难点: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对本课时的教法有: (1)创设情境导入法。本节课上的情境主要是:让学生来品尝小饼干,咬一口小饼干,慢慢地咀嚼,仔细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然后,再"跟踪"小饼干,推测小饼干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 (2)利用课堂提问,结合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填表、观看食物消化视频等方法自主探索是本课中的主要教法。 (3)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交流时间和空间。 2、学法 (1)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亲身体验相结合。学生凭借已有生活经验猜测,借助课件、游戏、亲自摸索体验,从而获得知识体系。 (2)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六、说教学思路 我认为在教学中:1、教师的指导思想要着眼于让学生自己更好地去探究;2、学生的探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为教师如何更好的指导提供新的启示。 因此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思路是: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再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然后通过观看食物消化视频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通过游戏让学生加深对食物消化的理解,最后讨论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七、说教学过程

说课稿消化和吸收

说课稿消化和吸收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各们领导、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稿的题目是:消化和吸收。初中新课改的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标准和指导下,立足课本展开我们的教学呢现在我以“消化和吸收”这一节的教学说说我的尝试。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的能力,能概述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是本章的重点难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初步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为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三维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设置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并得出合理的结论的能力。

消化与吸收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上册《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消化与吸收这一生理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主题图让学生清晰、明了地认识了消化器官及其在身体的位置。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人体消化消化器官及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组成部分及其在身体中的位置。 2.通过亲身感受、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口腔的消化作用。 二、说学情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但他们的课外知识比较贫乏,对于科学知识了解比较片面,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

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提出疑问,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每天要吃三餐,还要吃零食。一年365天,天天吃,年年吃。想象一下,我们吃的食物可以堆成一座山那么高大了吧!(动作)但我们人却没有长到一座山那么高大,那我们吃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我请学生大胆猜想,趁学生疑惑重重时,我对食物是在被人体消化与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被排出了体外的这种猜想给予肯定。从而引出课题:消化与吸收(板书) 这样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谈起,使学生一上课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来源于生活。 2、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①食物在人体的旅行---认识消化器官(板书) 认识消化器官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认识消化器官。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学教材25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这张人体轮廓图上画出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经过的消化器官,并能够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课前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对教材的认识 “消化及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的营养第二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及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及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及第一章相比,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程序。从全章或全节来看食物的消化过程都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实验教学及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会有亲身体验,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总结比较实验的结果,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及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还可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下一节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 ②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③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④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2.2技能目标: ①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及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②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 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①通过了解常见消化系统病症,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②教学难点:A.小肠的结构及功能;B.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创新实验】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说课稿

【创新实验】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我选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本节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历年学业水平考试中都有涉及。 实验创新要点:课本以“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为例,引导学生在实验设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却没有相关实验佐证,故此,我对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深入分析后,提出了新的实验方案,以此来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 一、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通过实验,说出胃液对蛋白质有消化作用; 2、分析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仅对蛋白质有消化作用,而对淀粉没有消化作 用; (二)能力方面 通过对“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说出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2、通过实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日常服用胶囊类药物的作用部位 3、通过讨论形成集体的认识;胃液不能消化淀粉,淀粉的消化大多在口腔中进行,因此 细嚼慢咽是必须坚持的良好习惯。 二、实验内容设计 (一)器材及试剂 鸡蛋、烧杯、试管、滴管、量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玻璃棒、温度计、稀盐酸、胃蛋白酶、唾液、淀粉。 (二)方法和原理 通过对照实验,比较在37度温度条件下,人造胃液,唾液对蛋白质的消化情况,以及人造

胃液,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情况,来说明胃液不能消化淀粉,淀粉的消化大多在口腔中进行。(三)实验过程 1、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冲入150ml80~90度的开水,得到白色蛋白花。 2、取16.4ml毫升稀盐酸(3%)加水约800ml及胃蛋白酶10g制成人造胃液备用。 3、取适量淀粉,加入150毫升水,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用玻璃杯搅拌成淀粉糊,备用。 4、实验前收集唾液,倒入烧杯备用。 5、取四支洁净的试管,编号1,2,3,4。在1、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淀粉,2、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蛋白花。然后再分别在1、2号试管中滴加等量唾液,3、4号试管中滴加等量人造胃液。 6、然后同时放入大烧杯中水浴加热至37度一段时间。 7、最后,分别在1号和3号试管中滴加适量碘液,观察并记录在表1。 表1 实验现象统计图 注:1号和2号模拟口腔环境;3号和4号模拟胃中的环境。 8、根据蛋白花是否变澄清透明来判断蛋白质是否被分解,再根据滴加碘液是否变蓝来判断淀粉是否被分解。 9、得出结论:胃液能消化蛋白质,但对淀粉无消化作用,而唾液能消化淀粉,对蛋白质无消化作用。 三、实验效果评价 1、实验现象明显,作为对照的蛋白花的浑浊与变得几乎透明的蛋白花对比明显,滴加碘液颜色变化也非常明显实验操作简单直接,可操作性强,将抽象的知识以实验的方法变得具体,形象。

人体食物的消化过程图

如图是食物经过人 体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被化学消化的程度,字母表示组成消化道各器官的排列顺序.请据图回答. (1)曲线甲是C的消化,曲线乙是A的消化,曲线丙是B的消化.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2)字母C代表的器官是B A.食道B.胃 C.小肠D.大肠 (3)蛋白质在C中进行消化,其终产物是F A.A和B B.B和C C.C和D D.A和C E.葡萄糖 F.氨基酸 G.脂肪酸(4)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从D进入消化道. A.E B.B C.C D.D (5)消化的终产物几乎全部在C处被吸收. A.F B.B C.D D.C.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分析:图示表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在经过人体消化道时被消化的程度,A、B、C、D、E、F依次代表消化道中的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解答:解:(1)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分别开始于口腔、胃和小肠,它们都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分析图示中的曲线可知:曲线甲代表脂肪的消化过程,曲线乙代表糖类的消化过程,曲线丙代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2)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依次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其中咽和食道对食物没有消化能力,因此图示中的C代表的器官应该是胃. (3)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即蛋白质在胃和小肠里进行消化,消化终产物是氨基酸. (4)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小肠的起始端十二指肠. (5)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消化系统的组成”,主要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做铺垫;第二部分主要讲述食物的消化过程,通过学生实验:了解口腔对淀粉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作用,通过分析与讨论:了解胃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通过演示实验:了解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作用,最后,总结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第三部分是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重点:(1)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2)小肠内壁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1)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2)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举出生活中可见的例子:有些人经常吃一些营养含量高的食物也吃不胖,有些人天天粗茶淡饭都胖,是什么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PPT,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能

提出问题: 1 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2 食物是通过哪些器官消化的? 3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最终到了哪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活动】根据以掌握的知识自己试图找到答案,即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经过消化道消化后,最终进入血液,成为组成人体的一部分。 【教师活动】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 【板书】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二)探究过程 I【教师活动】想要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应该先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板书】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出示消化系统图示。学生辨认各器官的名称及位置,通过预习说明各部分的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互相交流讨论,结合自己身体指出各消化器官所在位置。 【板书】二、食物的消化 【学生活动】让学生咀嚼馒头,尝尝味道。由馒头变甜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正确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计划。 (3)据课本提示制定实验计划。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制定计划: a.取馒头,对馒头进行处理。 b.漱口,取唾液 c.取试管,做编号,做相关处理,加入馒头与清水或唾液。放在37度的温水中。d.滴加碘液 分组实验: 各小组同时讨论: 1、为什么是放在37度的温水中? 2、在馒头消化的过程中,牙齿、舌、唾液各起怎样的作用?

2014年春宁德高级中学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说课课题公告

2014年春宁德高级中学|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说课课 题公告 一、申请高中教师资格各学科说课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申请学科为语文、数学、英语(外语)、物理、音乐、美术绘画(美术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使用相应的高中说课课题。 高中语文(语文版) 1语文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赤壁赋》------苏轼 2语文版必修一第四单元《陈情表》------李密 3语文版必修一第四单元《项脊轩志》------归有光 高中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必修1 函数的单调性第27页~第30的“探究” 2.必修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第86页~第88页 3.必修2 倾斜角与斜率第82页~第86 高中英语(外语) 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Reading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2.Unit 4 Earthquake Reading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3.Unit 4 Nelson Mandela—a moder hero Reading Elia’s story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 1.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影响价格的因素” 2.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3.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高中历史(人民出版社必修第三册)

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 2.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 3.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 高中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 3.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中物理 1.必修一:超重与失重(p117——p119) 2.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p101——p104) 3.必修二:机械功(p3——p6) 高中化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必修1:第二章第3节,P48—P51,《氧化还原反应》。 2.必修1:第三章第2节,P76—P79,《氨与铵态氮肥》。 3.必修1:第四章第2节,P115—P119,《铝与铝合金》。 高中生物 1.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2.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3.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1.第六章提高田径运动技能第二节跑跨栏跑的关键技术环节——过栏技术(P82) 2.第七章选项学习的指导与提示,第三节球类运动一、学练排球技术——传球(P110) 3.第六章提高田径运动技能,第二节跑二、学练跑的技术——起跑(P79) 高中音乐 《音乐鉴赏》(花城出版社) 1.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第2节情感之声“沃尔塔瓦河”(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

说课稿消化和吸收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各们领导、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稿的题目是:消化和吸收。初中新课改的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标准和指导下,立足课本展开我们的教学呢?现在我以“消化和吸收”这一节的教学说说我的尝试。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的能力,能概述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是本章的重点难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初步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为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三维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曲线图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设置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并得出合理的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又确定了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教学重点: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抗消化性溃疡药说课设计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1]。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本文就《药理学》抗消化性溃疡药一节说课如下。 1说课教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为王迎新主编,供药学专业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药理学》,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药理学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抗消化性溃疡药为教材第二十章第二节内容。 1.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未来岗位要求设定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各类抗消化性溃疡药的作用机制、常用药物的临床用途及主要不良反应。能力要求:学会分析解释涉及本章药物处方的合理性,具备提供用药咨询服务的能力。 1.3重点与难点依据课程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等情况拟定。重点为以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为中心,学习各类抗消化性溃疡药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知识。 2说教法 精讲消化性溃疡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等讲清讲透。讲课时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发病机制方面,采用Flash形象直观地演示在幽门螺杆菌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等损伤因素的作用下,胃和十二指肠有效防御修复机制受到破坏后,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和侵袭因素失平衡,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最终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从而引出抗消化性溃疡药物作用的两方面:消除侵袭因素,增强胃黏膜的保护屏障。 3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者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当教师提出了该病的病理模型及治疗思路时,引导学生就“如何降低侵袭因素,提高防御功能”进行分析讨论。要求学生写出提纲,分类列出药物,并理解药物的治疗机制,熟悉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在课前深入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立即拟出提纲,并积极充当小教师,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小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说教学程序 4.1课前回顾胃黏膜中有三种外分泌腺:分别是贲门腺、泌酸腺、幽门腺。其中泌酸腺包括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它们分别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壁细胞上有H+-K+泵,即H+-K+-ATP酶分布,其参与了胃酸的形成。此外,乙酰胆碱与M3受体结合,促胃液素与其受体结合,组胺作用于H2受体均刺激胃酸分泌。 4.2导入健康人胃内有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为什么不会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关键是胃黏膜细胞可分泌大量的黏液,形成黏膜凝胶层,覆盖于胃黏膜的表面,同时黏液细胞分泌HCO3-,共同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 但是许多因素如乙醇、阿司匹林等药物,耐酸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可破坏或削弱屏障,易造成损伤,引起溃疡发生。 4.3讲解 4.3.1抗消化性溃疡药讲解抗酸药均为弱碱性药物,可以中和胃酸,且使胃蛋白酶不易激活,减轻疼痛,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抑制胃酸分泌药西咪替丁、哌仑西平和丙谷胺分别通过阻断H2受体、M受体及胃泌素受体,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抑制H+-K+-ATP酶,抑制胃酸的分泌;增强胃黏膜保护,促进胃黏膜分泌黏液,促进胃黏膜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形成,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杀灭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发病乃至复发的主要原因,临床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多采用质子泵抑制药、铋制剂或与抗菌药甲硝唑、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羟氨苄西林、克拉霉素等联合使用。4.3.2教学反馈教师举出1例典型的胃溃疡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患者制订出一套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估。通过病例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亲身参与行动、实践,将书本知识进行了激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锻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3归纳总结抗消化性溃疡药有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黏膜保护药和抗幽门螺杆菌药之分,这些药物的分类依据也正是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所以掌握了分类也就掌握了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各类药物的主要用途 抗消化性溃疡药说课设计 魏明,李萍,侯进,杜洪霞,李汾,胥晓丽(西安医学院药理学毒理学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21) 【关键词】抗溃疡药;说课设计;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8-1266-01中图法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B (下转第1273页)

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关于小肠的吸收面积 小肠的全长约为5~6 m,小肠腔面有许多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形成的环形的皱襞,以及皱襞表面的绒毛。由于皱襞和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增大了30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绒毛壁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顶端(即面向肠腔的一端)有明显的纵纹。近年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看到上皮细胞顶端的纵纹是细胞膜突起,这叫做微绒毛。每个柱状上皮细胞可以有1 700条左右的微绒毛。微绒毛的存在,又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上面所估计的数值增大20倍以上。总之,由于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表面积比原来的表面积增大了600倍左右。 胃的运动 胃的运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贮存食物 胃壁内的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伸长时可达原来长度的

2~3倍。因此,胃常可以容纳好几倍于自己原来容积的食物。胃的平滑肌具有持续而微弱的收缩功能,使胃保持一定的紧张性。当大量食物进入胃里时,胃的平滑肌主动放松,使胃的紧张性和胃内压不致有很大变化。如果胃壁的紧张性过度降低,进食后胃壁可以极度扩张或下垂,就会引起胃扩张或胃下垂。 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 食物进入胃以后,胃体中部开始产生蠕动。蠕动的主要作用是使胃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便于消化酶发挥作用,并且把食糜推送到幽门部,然后经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胃的排空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时间,与食物的量、质和胃的运动状况有关。一般地说水只需10 min就可以由胃排空,糖类需2 h以上,蛋白质较慢,脂肪更慢。吃了油性大的食物不容易感到饿,就是因为这种食物的胃排空时间长。一般混合食物的胃排空约需4~5 h。胃排空后不久,能出现强烈的空胃运动,产生饥饿的感觉。

内科护理学“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说课设计

内科护理学“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说课设计 发表时间:2018-12-03T15:18:02.4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2期作者:蔺红丽 [导读] 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注重教学内涵建设,而教育行为的核心是学习,教育质量发展的中心是课程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内科护理教研室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 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注重教学内涵建设,而教育行为的核心是学习,教育质量发展的中心是课程[1],说课作为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是表现教师教学能力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2],通过说课,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本文主要介绍内科护理学“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在整个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以与同行共同探讨。 1教材分析 1.1教材特点 说课所使用的教材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孙建勋、郭茂华主编的《内科护理》。该教材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以期实现超前培养;(2)贴合专科生认知水平,重难点通过“导入病例和知识链接”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1.2“慢性胃炎的护理”在教材中的地位 “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在教材中是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的第二节,此前已经学习过“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及护理”,本节课是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古人云:“十人九胃病”,在所有的胃病里,以慢性胃炎最为常见,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入实习和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后续课程“消化性溃疡、胃癌病人的护理”等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概述 2.1“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被安排在第三学期,学生已修完基础医学课程,已学完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外科护理及儿科护理等临床课程,知识储备相对丰富,但运用能力稍差,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护理评估和整体护理; 2.2专科大二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具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并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学习方法欠佳; 2.3学生熟练使用网络,对现代化教育方式有极大兴趣; 2.4平日里,学生学习任务繁忙,饮食不太规律,对胃部健康特别关注。 3教学目标 根据根据教材的大纲要求,结合学生认知,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角度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3.1知识目标 掌握慢性胃炎的护理措施、护理评估,熟悉其病因及临床表现,了解发病机制及治疗要点。 3.2能力目标 能够对慢性胃炎病人进行正确评估,进行整体护理。能用所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3素质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爱伤意识、共情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助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4.1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 (1)重点: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2)难点:不同分型的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异同点。 4.2重、难点解决方法 (1)通过病例引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启发式讲解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2)通过启发式教学,通过对比胃体和胃窦的解剖学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推导,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的区别,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5教学方法 5.1教法 根据课程特点,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了“互联网加”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其中启发式教学为本节特色,通过在重点处引导、难点处点拔,让学生展开思维,逐步深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融教、做、学为一体的方法更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2] 5.2学法 为了让学生有我要学,我学会,到我会学。本节使用了学思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其中合作交流法为特色,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学习,寓教于乐。运用任务训练、病例引入、小组讨论、问题驱动和启发式教学等手段,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扮演教学设计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6教学过程 为了使三维教学目标和谐统一于本节课中,整个教学分为:课前预热、课堂讲授及课后升华。 6.1课前预热 利用“问卷星”软件,创建体现慢性胃炎评估要点的《大学生胃部健康调查表》。发到班级微信群中,在课前完成调查。 6.2课堂讲授 6.21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直接展示我班学生胃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震撼人心,显示超过50%的同学都曾有过胃部的相关症状,用与学生直接相关

人体的营养说课稿(精)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复习课说课稿 复习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3、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6、通过“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的对比实验,认识酶对营养物质的作用。 复习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4、学会处理实验中多个变量的情况。教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的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解读复习目标,根据课前知识储备的情况,确定自己哪些目标已经完成,哪些目标在这节课还需要引起重视。 2、学生汇报解读复习目标的情况。 3、教师指导:指出目标中的重点及复习中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 二、复习过程 (一)要点整合例析 学生独立完成,主要是检测课前储备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最重要的是把课前储备的基础知识系统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学生完成后,质疑则解决,如果没有问题则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二)变式训练 针对基础知识,强化“什么是消化?”,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理清不同的消化道部位可以消化不同的物质。 (三)典型例题解析

1、如何消化?解决三大营养物质是如何被消化的,通过解读曲线图来分析消化的具体过程,在不同的消化道消化不同的营养物质,主要归根结底是因为含有的消化酶不同。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处理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解读,最后找1、2名答得好的学生到黑板上给全班讲解。 2、吸收:以一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再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小肠的吸收功能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 (四)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在教材的基础上以一道题的形式,出现了五组实验、四组对照、三组变量,培养学生处理对比实验的能力,让他们知道遇到多变量时应该如何处理。 方法是: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然后小组合学解决问题。 (五)中考预测演练: 通过往年的中考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三、总结: 方法:重新回归复习目标,让学生总结在这节复习课中,针对复习目标收获了什么,也可以提出质疑,如果有疑问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

人体消化吸收全过程

精心整理 人体消化吸收全过程 人体的消化过程是食物的消化是把大分子食物分解为小分子,过程是:经过口腔的咀嚼,然後拌着唾液,经过咽、食道,进入胃,由於胃壁不断的蠕动,使食物和胃腺分泌的胃液混合,促进蛋白质的消化,接着在把成半液体的浓稠状的食物,往下送进小肠,这时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脏分泌的胰汁都送到小肠来,和小肠液一起把这些食物分解成为小分子,小肠壁的绒毛吸收後,养分便由血液输送给全身各细胞,整个消化过程需费六个半小时。剩下的残物由小肠送入大肠,再被大肠吸去大部分的水份,然後经过直肠,由肛门排出。 容纳1~250~300g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在消化过程中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这种消化过程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 化道)。 生殖、 性、 系统。 Treitz韧带,又称十二指肠悬韧带,从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纤维索带向下与十二指肠空肠曲相连,将十二指肠空肠固定在腹后壁。Treitz韧带为确认空肠起点的重要标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 (1)口腔:由口唇、颊、腭、牙、舌和口腔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消化与吸收》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消化与吸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的科学老师,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消化与吸收》的第一课时。 【说教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中奇妙人体单元,本单元是按照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编排的,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消化原有认识、理解基础之上,通过对比消化器官图,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由结构到功能最后形成对消化系统的认识的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是由消化系统的组成开始,通过认识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理解消化与吸收的概念,进而完成消化吸收系统的构建,为以后细致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课属于事实学习课型,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按照猜想假设,资料获取,事实学习,综合运用的思路使学生的学习由整体到局部最后回归整体。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器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知道各个器官的位置和作用,也不清楚食物在这些器官当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消化与吸收没有系统的认识。根据这些情况,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先后经历了那些消化器官。 2(这些消化器官的功能有哪些。 【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消化器官的名称。

2(能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3(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 能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 2. 能举实例说明技术的进步给诊断和治疗疾病带来的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能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定位为: 【教学难点】: 说出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实施,依据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开展,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本课教学中以发展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从模型拼图,科普小短片出发。认识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食物的变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信息,自主寻找答案的教学方式。并采取了: 1.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理论基础,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 2. 以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和教师准备的资料作为交流信息的主要来源。这节课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说课稿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早上好! 我是2号参赛选手,下面我就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一节课的教材理解和教学过程设计向各位做个汇报。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涉及到消化系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摄入体内,分解食物,吸收消化的食物。 本单元的开始阶段,学生已经认识了“身体的结构”,以及“骨骼、关节和肌肉”接着用“跳动起来会怎样”引领学生认识到运动后引起的各种生理现象,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本节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也是在回答一个相关的问题“跳动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从哪里来呢?”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主要的消化器官以及功能并建立起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下一节课“口腔里的变化”也是表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具有启下的功能。 2.学情分析 人体要对吃下去的食物进行消化,用来获取运动所需要的能量,这是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讲,人体的消化系统对于他们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 即使了解消化器官都有哪些,也不清楚这些器官是什么样的,都有怎样的功能和特点,这些器官又在人体的哪个位置呢?这是学生所陌生的。那么由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本身就比较枯燥,纯理论的灌输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就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讨论、观看视频资料等活动帮助学生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科学问题,激发孩子们的科学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消化和吸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同第一章比较,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积极动手实践。同时,在已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本节对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认识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1.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哪些器官组成; 2. 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的作用;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课件及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2、难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模型。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法方法引导探究式教学 八、教学过程:二课时 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