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毗卢寺三坛大戒受戒报名表

新加坡毗卢寺三坛大戒受戒报名表

新加坡毗卢寺三坛大戒受戒报名表

T

riple-platform Ordination Application Form of

Beeh Low See T emple, Singapore

日 期:2011年农历十一月廿至2012年十二月初十日 编号 No.

For official only/内部专用: 经手人: 最终审核: 收表日期: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 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汪曾祺对生活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中描述的清新柔婉、恬静浑朴的图画,既是作者个人面

受戒赏析

风俗、童趣、人性 ——《受戒》赏析 《受戒》原载《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后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是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汪曾祺是一位老作家。其创作受过多方面的影响。汪曾祺曾说自己是沈从文的“入室弟子”,自然深受其影响。此外,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废名,外国作家契外国作家契珂夫等,都给他较大的影响。年轻时,其小说有现代派的痕迹,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八十年代以后的创作,他有意回到现实主义,回归民族传统。因此,他的新作大都带有强烈的乡土特色,并以其浓郁的人情味、健康的人性美和动人的风俗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注目和欢迎。其中,《受戒》就是最有影响的一篇。 作品分析: 主题小说描写了少年明海到荸荠庵当和尚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明海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以及他与小瑛子之间的淳美爱情,细腻逼真地展现了高邮地区的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美好善良的感情,还热切地讴歌了健康、现实的人情和人性。 人物形象明海和小英子是小说着墨最多,最为引人注目人物。明海是一个相貌清秀,性格乖巧的男孩。由于家贫,十三岁就到荸荠庵出家了。他之所以选择当和尚,是因为和尚“可以吃现成饭”,还“可以攒钱”,甚至可以还俗娶媳妇。在荸荠庵,明海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四年的光阴,然而这四年光阴令他最难忘的不是吃斋念佛,而是与小英子朦胧的恋情。在初赴荸荠庵的船上,小英子就暗暗喜欢上了明海,她把自己吃剩的半个莲蓬头扔给明海,明海便“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了起来”。后来,明海与小英子天天在一起玩耍、一起干活,两个人心照不宣,都在心里喜欢对方。四年后,明海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另一张当和尚的“合格文凭”,小英子去接明海,告诉他说:“你不要当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则大声地回答:“要!”小说相当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明海情感变化的过程。 小英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孩。和谐宽松家庭环境,养成了她天真、善良的童心,而平日里的劳动又使她形成率真、大胆的性格。当她喜欢上明海之后,不满足仅仅与对方暗中相恋,而是以大胆热烈又不过分暴露的方式,向明海传达自己心中的秘密。先是想办法让母亲认明海做干儿子,再让全家人喜欢上这个灵巧的小和尚,是其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在平时与明海一起劳动、玩耍时,“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碰明海的脚”,使明海对她这种貌似无意实则有心的举动早已了然于心。在挖荸荠之后,她留在田埂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这串美丽的脚印把明海的心搞乱了。四年后,明海要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小英子摇船接明海回来。在路上,她明确的告诉明海:“不要当方丈”,自己要嫁给他“当老婆”。既表现出少女对爱情执著、大胆的追求,也展现了她美好的心灵。 艺术特色与其他同时代的小说相比,汪曾祺的《受戒》表现出了鲜明、独特的风格,使广大读者耳目一新。也许这篇小说太不像小说了,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既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是有一些平淡的情景和人物素描。但偏偏就是这种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阅读兴趣,人们不禁惊讶地问道: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尊重人性:企业管理精髓

尊重人性:企业管理精髓 企业管理应当以尊重人性作为出发点来开展一切管理活动,这是一种从人性和情感出发的管理思路。要求我们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应从体现人的本性和释放人的本性的立场去研究和设计企业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及管理措施。 一、尊重人性 从管理心理学来分析,因为管理首先是对单个的人的管理,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两个个性、特点、思想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等差异,表现在各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倾向性,即: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既然如此,我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就必须尊重这种客观事实,从体现人的本性和释放(发展)人的本性立场来处理和指导我们的管理工作,如工作的安排、员工的培训教育、制度的建议、干部的任用等。比如说,一个员工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这是个性决定,你如果非要他去担任公关方面的工作,就是强人所难,行不通的。又比如说,一个人挑担承重量只有100斤,而你下计划任务时,定额却要求300斤,这就违背了人性,同样也是行不通的。 企业管理工作应了解和掌握人们性格中的共同性和典型性,这有助于对某种职业、某种群体进行管理和教育;同时还应了解和掌握人们性格的个性差别,有助于区别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管理和因人施教。 管理学自创立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马斯洛和赫兹伯格等学者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它们的最大潜能,对企业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适于50年代的X理论依靠数字的权威管理,已被Y理论所取代帮助通过员工自我发展及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得以获得员工全身心的投入。紧接着超Y理论又给我们新的启迪;人的需要和动机不仅在同一时间、同一情况下不只有一种,而且会随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对人心理活动的诱导和管理方式要因时、因事、因条件而制宜。 从此,管理“人”不再仅仅是依靠严格控制员工的生产力,而是朝着向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导向发展。许多企业开始分散权力,赋予组织中的下层员工更多的行动自由和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思想,不仅仅应用于组织内部的管理,也应用于组织同顾客之间的关系。 二、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企业内人与人之间协调工作、消除冲突、增进理解、互相沟通的一个有效办法。

党性与人性的关系

党性与人性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表述了“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和”三个代表”,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前瞩未来所做出的精辟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最新发展,是我党在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同时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三个重要思想.这四个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自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为. 共产党员在践行党的宗旨、参与党的事业的过程中,讲的是党性;在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重的是品行;在与人相处、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作的是表率。人性是人最基本的权利要求,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有善良、高尚、无私、勇敢等积极的一面,也有凶狠、低俗、自私、狭隘等消极的一面;党性是人性政治化的升华、原则性的规范,是对人性积极因素的张扬和对人性消极因素的摒弃。人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性的更高层次;人性蕴含有党性的内容,党性提取了人性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人性中的最亮点。因此,党性与人性并不排斥,而是互相交融、共通的,党性中所蕴含的人性更真实、更纯朴、更动人、更高尚。 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说的人性,以后一种涵义居多。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我对此的心态则是:那么多大学问家对人性都未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以我等之能当然更是望尘莫及;可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答案,再来一个尝试又有何妨?我探讨人性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解释、激发、引

受戒读后感400字

受戒读后感400字 《受戒》中的桃花源,仿佛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界。这是一篇理想的乐土,在庵赵庄的人们心中,和尚种地、织席、箍桶、画画与常人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 而赵大伯一家生活自由欢乐,自给自足,从这家人的生活,就可以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在这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小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渐渐地,他们成了好朋友,明子常到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之间朦胧的初恋就这样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的一段描写“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印下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搅乱了。”多么生动的描写啊!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妙初恋啊! 作者把少年情窦初开懵懂写的曲尽其妙,让人感到温馨美好。 《受戒》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和自由的恣肆,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或许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猛然停住脚步面对这美丽的影射,才发现我们的很多天赋,已经被遗弃,错失了许多美好。

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英子对自己的爱。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胆。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诚;她很大胆,但很谨慎。她深信自己的可爱灵巧一定可以打动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对那个漂亮温顺的少年暗暗倾心,于是她把这种爱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正是这种主动的交流和呼唤,才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时候,人与人心灵的交汇就在那么一刹那,错过了那一刹那,恐怕两个人的手永远也不会牵在一起。聪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她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让她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小说虽是描写一派纯美宁静和谐舒淡的乡野风情,但其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受戒》是汪曾祺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汪曾祺受 戒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 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 表,1980 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 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 也完全不同。《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 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 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 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 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 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 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 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

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 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 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 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 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 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 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 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汪 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 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 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 形象。
因此,《受戒》其实就是作家对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的理解,是对自己渴望 的生活的描述,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汪曾祺所理解的真正的生活是, 它是命定的,正如小明子命定要出家当和尚,庄稼人命定要为收成与一日三餐一 年忙到头,但人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命定,可以把种种对生活的戒律抛开,因为人 是有创造力的,有情感的,正是创造力与情感,使人创造了风俗,而这种风俗就 是对命定的抵抗。汪曾祺之所以喜爱旧生活,正因为旧生活中有这种风俗,而“移 风易俗”的新生活,把全部的风俗都扫荡尽了。风俗不仅是仪式,更是当地民众 的生活观念与生活形态,破坏了风俗,也就破坏了当地的生活。
2、风俗化特征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汪曾祺小说散文
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抒情性,但 不是通过主观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正是通过对田园牧歌般的风俗的描写,营 造意境,类似“借景抒情”。汪曾祺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及这些环境中 的种种人物、行状的描写等等,这并非是与小说主线无关的闲笔,而是相当有关 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
情节的补充。作者曾说,“气氛即人物”,因为没有这样的气氛,便没有这 样的人物。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子的性格就会显得凭空而 来,如果没有小英子家那样的家庭气氛,小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也不真实。如 果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 纯自然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因此,写庵里的和尚与他们的生活,如写三师父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然而,读后大吃一惊。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以接受: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19岁小老婆、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

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yin乱,不是犯戒,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傅都在做这样的事,他们两恋情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向往的年龄,难怪明海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洁美好的。他始终都是在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他坚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和小英子对自己的爱,于是,在他等到暴风雨来临之时他大声说出来自己的爱,不过这样做也是在小英子的鼓动下才做出的决定,这次勇气战胜了怯懦,佛教中人也有的人性让他勇敢迈出这一步寻求自己的爱情幸福。他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受戒》表面上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实际上也是主人公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文中营造的是一种“桃花源”似的自然纯朴理想生活,在这个田园中,人们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即使是和尚也可以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恋爱、结婚、杀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都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性,尊重个性

以人本思想为指导的图书馆服务 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谈对人本思想的一点粗浅看法。 注重人本思想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显著特点,我个人认为如何以馆员为根本、以读者为中心开展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人本思想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最佳运用。面对网络时代信息多元化和读者需求多样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这一根本特点,要想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通过用户为社会做出贡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思想是现代图书馆实现战略性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人本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和关心人。图书馆的“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图书馆组织内部的“人”——图书馆员,另一个是图书馆组织外部,但与图书馆关系密切,参与图书馆活动的“人”——图书馆用户(读者)。因此,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人本思想就是要把图书馆的一切管理和服务工作都纳入到以馆员为根本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我就其中一个方面(以读者为中心)说说自己的浅见: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最根本的职能。而作为服务对象的读者,满足他们的需求是图书馆工作的直接目的。因此,要做好服务工作,必须处处体现人本思想。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其次,要动态的了解读者需求,并在服务工作上得到快速体现,以便主动、及时地向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再次,在重点做好图书馆核心服务项目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引进便利性和支持性服务,使服务趋于多样化、立体化。接下来,我主要对以下3个方面谈一点拙见: 1. 馆舍建设人本化 图书馆馆舍是一个有特殊作用和功能的建筑,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理依托,也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场所,同时也是读者进行馆藏资源利用的场所。因此,无论是馆舍建设、馆舍布局、内部设施配置,都必须以“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作为根本的行动指南,否则将无法充分的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根据这一宗旨,在馆设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围绕“方便读者利用”来进行的主导思想;要选择方便读者阅读和查找文献的建筑格局,例如:“大流通、大阅览”的建筑格局,同时在书刊的摆放上力求做到“人在书中、书在人旁”,这样就极大的方便了读者使用;其次,要充分保证馆舍布局的方方面面都更加人性化;最后,要充分考虑舒适、方便、安静、安全。另外,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应该具备智能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功能,因此,一方面,对图书馆内部的网络设备和电子文献检索设备必须根据读者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安置。另一方面,图书馆内部还可以通过设置多功能报告厅、检索实习教室、展览厅以及读者研究室,使图书馆功能更加趋于多样化,服务更加专业化。 2. 文献资源建设人本化 图书馆的根本功能就是通过收集有价值的文献,为广大读者提供可利用的信息和知识。因此,馆藏文献资源收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藏”。所以,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图书馆应该坚

受戒读后感10篇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1): 《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 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之后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向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后,文章用一个省略号结尾, 受戒读后感(2):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感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说:我要写,必 须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些话,我们都能够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透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受戒。 一、诗意和谐的生活空间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上作者追求和张扬的就应是种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作者特地选取混乱时代极为难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的几年时光,以促成这个桃花源的生成。这个桃花源中诸多的人物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其情感表露十分直接而且质朴,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却没有任何奸猾、恶意,众多的人物之间的相互自然的爱意组成了洋溢着生之快乐的生存空间。作者以一种通达的甚至理想化的态度看待这种生活,没有丝毫的冬烘头脑与迂腐习气,他塑造的这个空间是诗意的,而又充满了梦幻色彩。但是明海和小英子虽然不能完全算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他们那种纯洁、朴素、自然而又有一点苦涩的感情却确实能够给这种理想赋予一个灵魂。 在汪曾祺笔下,小和尚明海是聪明的、善良、纯朴的,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的。他们之间朦胧的异性情感,呈现出浪漫的、纯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这种情感发自还没有受到俗世污染的童心,恰恰股以成为这个桃花源的灵魂的象征,所以作者把它表现得个性美。譬如,明海受戒后,小英子接他回来时,问: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先是大声然后是小小声说:要!英子把船划进了芦花荡,小说之后这样描述: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读一本书我们不仅要有所感,还要有所体会。下面是XX 整理的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1】近来读书颇多,主 要以散文为主,也兼读些小说。因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 口有余香。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 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 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 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 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 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 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

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 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 “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 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 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 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 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 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 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这个女孩子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这一段描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 起《边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爷爷与翠翠。也许这篇小说起 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师沈从文的敬礼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问明海是要去当和尚吗?明海点头。女孩问明海当和尚要烧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摇了摇头。女孩又问,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给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 起来。这就是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个小和尚和 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情就此泛起了涟漪。

汪曾祺受戒读书笔记

汪曾祺受戒读书笔记 汪曾祺受戒读书笔记现对汪曾祺的《受戒》谈谈自己的感受。《受戒》是一篇写佛门生活的作品,文中的荸荠庵纪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写几个和尚,甚至是以轻喜剧的姿态闯入读者的视线,为故事的顺利展开垫定了基调: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觉来说生活,现实和传统中的宗教戒律和游戏规则是完全不适用的。我们看到的就是生灵活现的人和人们,只不过没有尔虞我诈的心计,没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没有太多的琐碎和市侩,怎样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样。这种全新的意境已经足够让人心怡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这种"朴实"的菁华,他们是简单自由的,却更尊重天性。我们不妨这样看待《受戒》:它虽然是雾里盛开的花,但它毕竟宣告了另一种花开的样子,既使不可企及,雾里观花也是安慰。 并不是说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说,也许作者的倾向远没有这样的激烈,这正如作者对佛门清规的笃信也并不激烈一样。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

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汪曾祺受戒读书笔记荒诞的人性 ————《受戒》读后感 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

论文—关于人性的思考

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们知道一个人在生命中最本质的内涵是人性,人性是与我们每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自己,正如西方哲学史上有句非常重要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今天这个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人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拥有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知识,但唯独缺乏认识我们自己的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和两千年前的人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人类虽然不断地改造世界,但却缺乏对自己的改造。 我们知道一个人对自己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否取得成就,很重要的是能否给自己准确地定位,一个人如不了解自己,则很难给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对每一个人有着太多太多的诱惑,我们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只是每天随着广告、媒体、报纸等导向来决定我们的喜欢与不喜欢。另外,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面对缤纷的世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也在误导着我们,使我们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但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楚,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自己做什么才是最合适的。还有一个方面,一个人如果能够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安身立命之处,那么,我们的生命应安住在什么上呢?有的人可能会把爱情、感情、财富、事业、家庭作为安身立命之处,但这些并不是我们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因为这些动西都是会变化的。如果我们的生命不是安住在我们生命的当下,不是安住在我们生命的真正自我上面,而是安住在外界的一些虚幻的不可靠的东西上,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我们就会痛苦不堪。所以,我们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 如何认识自己?佛教讲无我并不等于没有自己,只不过告诉我们你所执著的这个我并不代表你自己,你是把不能代表自己的东西当成自己,你无边无际的烦恼由此产生。佛教讲无我,破除我执,也不是讲你不要去认识自己。今天讲人性的思考,主要是帮助大家来认识自己,关于人性的思考,这在中西方的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今天主要把中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性的几种说法提出来,从佛教的角度作一些分析。 一、关于人性的思想及分析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性的思想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人性;一是理性人性,它们都是建立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上,否定、反对封建思想而高扬人性。 1、关于人的自然性 所谓人的自然性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强烈的饮食男女、感情欲望、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等。启蒙主义的哲学家们认为这种自然情欲是天生的、合理的,是不可以压抑、回避的,人享受这种自然情欲是合理、正常的,而且是应该的。人的幸福与快乐的基层就是享受人的自然情欲,唯有通过自然情欲的享受,人才能活得幸福与快乐。启蒙主义的哲学家对自然人性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自然情欲是一种低级的东西,是人与动物共同的东西,而人的理性才是高级的,所以理性主义者是以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性,作为人与动物不同的本性。还有一些人本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不仅是自私,爱别人也是人的本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讲到自然本性,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私无欲,就像婴儿一样非常朴素而没有任何情欲的污染,相反一个人追求情欲的生活,就会使我们的本性受到迷失,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 从佛教角度来看,情欲是一种欲望,欲望是一种需求,是生命发出的一种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生命的延续就是处在无尽的需求过程中。佛教讲欲望有五欲和六尘,即财、色、名、食、睡,与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眼睛喜欢看好看的颜色,嘴巴喜欢吃好吃的东西,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等等;我们对财富的强烈需求,对饮食、男女、名声的强烈需求,作为一个人有许许多多这些自然的需求。这种需求在我们

《祝福》:一个反人性的世界

熊芳芳 一、反人性者的人性 是谁在反人性呢?反人性者的人性又是一种怎样的真相呢? 1.吃人者 吃人者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冷酷的吃人者,譬如鲁四老爷。祥林嫂活着的时候他没给过她一个好脸色,除了皱眉,还是皱眉(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皱了皱眉”,祥林嫂被婆婆捉回时他“皱一皱眉”,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他“照例皱过眉”);祥林嫂死去的时候,他高声骂她是个“谬种”(相当于“扫把星”),死得不是时候。这个冷酷保守、道貌岸然的道德君子,骨子里却是个爱贪小便宜的市井小人。得知祥林嫂被婆婆捉走的消息时,他说:“可恶!然而……。”“可恶”,是因为对方打狗不看主人,侵犯了他这个主人的威严;“然而”,是因为他认为祥林嫂私自出逃有违礼教,这也是她应有的下场。午饭后做中人的卫老婆子来了,鲁四老爷又说:“可恶!”这是在向卫老婆子表达他的不满:一来责怪卫老婆子办事欠妥影响了鲁家的名声;二来呢,为祥林嫂一走当天的午饭受到影响,自己的老婆孩子只好亲自下厨(“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而生气。待卫老婆子保证下回“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他又说“然而……”,是因为他知道另难找到一个像祥林嫂那么安分耐劳的女工,祥林嫂的离开,未尝不是一种不小的损失。这个告诫老婆说,祥林嫂“败坏风俗”、“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的人,却天天亲口吃着祥林嫂亲手做的饭菜而且心无芥蒂。祖宗嫌脏的东西,他可不嫌脏。既如此,还祭什么祖先呢?“听命胜于献祭”,祖宗觉得不好的东西,就应该远远地避开才是啊!偏偏又为了省几个工钱,拿一个祥林嫂顶几个人用:“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并且祥林嫂的工钱,全积存在主人那里,自己一文钱也不花。这样便宜的劳动力,打着灯笼也没处找啊!在金钱利益与他所谓的道德节义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前者。这无异于他亲手给了他所信奉的礼教一个响亮的耳光。 另一类是温和的吃人者。譬如四婶。相对于四叔,四婶看起来温和许多。然而骨子里仍旧是一个吃人者。她初次留下祥林嫂,只是因为看她像个“安分耐劳的人”,“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祥林嫂被婆婆捉走后她念叨起祥林嫂,只是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她听说祥林嫂被婆婆逼迫改嫁时惊叹“阿呀,这样的婆婆!……”并非为祥林嫂抱不平,乃是对祥林嫂的婆婆的贞节观大跌眼镜(哪有婆婆逼儿媳妇变节改嫁的?);祥林嫂再到鲁镇时,悲惨的故事虽然也曾博得四婶“眼圈”一“红”,但两三天之后,四婶便开始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的祥林嫂“颇有些不满”,祭祀祝福的全部活计,从前由祥林嫂“一人担当”,现在却容不得她插手;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坦然地准备被接纳,四婶却一声断喝,断了祥林嫂的活路;祥林嫂的精神完全崩溃之后,四婶当面表达嫌弃和警告:“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 冷酷的吃人者和温和的吃人者,只是皮相上的区别,一个长得难看一点,一个长得顺眼一点罢了,骨子里是一样的嗜血者。他们眼里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人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人在他们眼里已经完全物化了。反人性,他们是始作俑者。 2.被吃者 被吃者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吃者自己。譬如祥林嫂自己,尽管她为了反抗再嫁而“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但是,这种所谓的“反抗”恰恰是深入骨髓的奴性,是对封建礼教的坚决维护与誓死服从。 王小波说:“不但对权势的爱好可以使人误入歧途,服从权势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误入歧途。”始终只是“顺着眼”的她,找不到一条通往“生”的路——不敢找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她倒是很努力地在寻找一条顺利通往“死”的路:用自己历年积存的工钱,花“大钱十二千”捐了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以免死后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

《受戒》小说读后感范文

《受戒》小说读后感范文 《受戒》是一篇写佛门生活的作品,文中的荸荠庵纪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写几个和尚,甚至是以轻喜剧的姿态闯入读者的视线,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受戒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受戒读后感1 《受戒》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庵赵庄的地方。“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那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而这个菩提庵在这个庄里十分重要,因为这个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在那里,和尚算是一种职业。这个庵如此重要,却被大家叫讹了,叫成了荸荠庵。这篇*就写了发生在荸荠庵的零碎琐事,这些事全似信手拈来,全都平常之极。整篇*没有深奥的人生哲理;没有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故事,没有高大光辉的人物形象,却处处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那里的和尚,没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没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三师

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能够收租、放债”,“能够赌钱、能够有相好的,并且不止一个”,“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让人看来有些离经叛道之感。但因为和尚在此地可是是种职业,所以这些实实在在的世俗人情与人间烟火让读者们看到了和尚们过的闲适的生活,看到了他们的与世无争,率性随意。 而*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个聪明好学,悟性高而多才,纯朴又老实的一个孩子。他与同样纯朴善良、聪明伶俐的农村小女孩——英子之间的丝丝情愫,似乎构成了这篇*的线索,但都淡得让人把握不住。 在看这篇*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一向在回想着一部小时候看的电影,是林志颖主演的《旋风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释小龙演的那个小和尚,和那个古灵精怪的郝邵文,他们和明海一样纯真无邪,无所谓尘世如何,自有自我的欢乐。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是和表哥一齐看的,那时候会去租VCD来看,五毛钱一张。之后我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地看这部电影,因为那时候电影频道总会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地放这部电影。这部电影除了有郝邵文和释小龙带来的欢笑,还有包括林志颖他们带来的关于少年时代的幻想——少林寺86.,打棒球,滑轮,开车,女朋友……

人性论:人的特性

人的特性 第一特性 食欲、性欲、权威欲、群体欲、表现欲 食欲、性欲是所有动物的共同本性。 食欲是生命体生存的第一本能,所有哺乳动物一出生就会吮吸母亲的奶头,这是一种先天的无师自通的本能。记得我弟弟在3岁以前,每当我偷来"好东西"的时候,他伸手就要,我故意逗他,做出不给之状,他便大哭大闹,直到如愿以偿方心满意足。所以有一次我对比我大三岁的姐姐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我发现弟弟性本恶,长大了他肯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东西。"但姐姐却说:"你小的时候也是这样,长大了就好了。"妈妈说:"所有的小孩都是这样。"我仔细观察了很多小孩的行为,果然都是这样。当小孩饥饿的时候,为了得到食物,表现出的是自私的行为,不分亲疏。若母亲手中有食物他(她)夺之,若父亲手中有食物他(她)仍然夺之,若哥哥、姐姐手中有食物他(她)还是夺之。小孩的这种不分亲疏夺他人食物的行为是一种先天具有的动物性本能,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所有动物的性欲的共同特点。但群居哺乳动物的性欲又有特殊的特点,那就是每一个雄性都希望占有

更多的雌性。在所有国家的封建社会里,普遍允许"一夫多妻制",所以从皇帝到各级有权、有钱的人都拥有多个妻子。即使在现今的非洲大陆,还有许多国家在实行"一夫多妻制"。允许"一夫多妻制"正是群居哺乳动物的性欲的原始本能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体现。在当今的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国家,男人们会通过找情人、嫖娼、通奸等方式满足希望占有更多的女性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能。 权威欲是群居哺乳动物独有的特性,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威欲,都希望成为群体中的统治者。权威欲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广泛。突出的表现形式是争权夺利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 群体欲是群居动物的一个共同本性,群居哺乳动物也有这个特性。那就是任何群居动物中的一个个体都有愿意与群体中的其他同类交往的欲望,如果其离开了群体,就会感到孤独和恐惧。作为高级群居哺乳动物的人自然也具有群体欲。有许多外国心理学家进行过种种实验,观察与世隔绝的人会产生什么反应。结果发现被禁闭在孤独环境中的人逐渐会产生精神上的不安,最后会出现发疯似的言谈和举动。根据隔离实验,如果一个人的群体欲--不愿意孤独,想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孤独和恐惧,就会在精神和肉体上处于异常状态。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是通过眼看、耳听、交谈、鼻闻、皮肤接触等行为来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