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黄忠良

本科毕业论文H0221001212202分类号学号密级

10722公开

题目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ory and its evolution

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学科门类提交论文日期专业名称学校代码

成绩评定

黄忠良

汉语言文学

亓娟莉

二○一二年五月

语言文字学

摘要

“六书”作为汉字的构形理论,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原理不变。历来学者在传统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基础上,对该理论进行解说阐发,先后形成了汉代三家六书说、六书三耦说、四体二用说和三书说等汉字构形理论。而本文将在研究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六书”的理论及其演变规律做系统的阐述,使“六书”理论的脉络更加清晰,便于人们理解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六书;发展;汉字;构形

Abstract

As the conform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the definition of six categories was vary from time to time during its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but,the basic principal remained unchanged.Scholars in different eras formed their own theory about the con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 such as the three schools and six books theory in Han dynasty,The Theory of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ree Pairs,the theory of four natures and two usages and the three books On the basic of The tradition six categories which is self-explanatory character,pictographs,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associativ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compounds,mutually explanatory characters and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This paper is going to make a systematic state about the theory of six categories and it’s way of evolu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radition six categories as well as used others scholars’research.And make a clear context of the six categories that can help people understanding and use it more convenient,also help them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on the basis of that.

Keywords: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development;Chinese

character;configuration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 (1)

一“六书”理论的内容 (1)

(一)象形 (1)

(二)指事 (2)

(三)会意 (3)

(四)形声 (3)

(五)转注 (4)

(六)假借 (5)

二六书的发展演变 (6)

(一)汉代三家“六书”说 (6)

(二)六书三耦说 (7)

(三)四体二用说 (8)

(四)三书说 (9)

三六书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 (10)

(一)六书对汉字构形体系形成的指导意义 (10)

(二)揭示汉字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 (10)

(三)汉字构形体系的形成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11)

结论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4)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前言

“六书”是关于汉字造字与用字方法的传统理论,自汉代以来研究“六书”的学者很多,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六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其言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驽,五曰“六书”,六曰九数。”①虽然这里提到了“六书”二字,但只有名称,究竟其内容是什么,却只字未提。但也不能完全确认“六书”就产生于此,对其本源的探究还有待发现。

关于“六书”内容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主要以班固、郑众、许慎三家为代表,其中以许慎的记载最为详尽。虽然他们对于“六书”都做了简要的分类,但并未阐述具体每一小类的意义,且名称也不尽相同,但都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然而自汉代以后至清代以前虽然研究六书的学者很多,但相比于清代成就不够突出,可能与这一段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有关,这一时期研究六书的人主要有南唐的徐铉、徐鍇兄弟,宋代的郑樵,宋元之际的戴侗,元代的周伯琦、杨恒,明代赵谦、赵宦光等。“六书”的研究直到清代才真正兴盛起来,这一时期的研究承接前代的思想,对六书作了较系统的分析。而其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统治阶级大兴文字狱,文人士子不敢言政治,只有埋首故书堆,且此时考据之风盛行,这些都给“六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对“六书”的研究主要有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四家,但他们都是在许慎《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对许慎六书作进一步的阐释,并未做太大的改变,对“六书”的研究,余者还有戴震、江永等。六书的研究到近代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有章太炎、黄侃、陆宗达等。接着就是裘锡圭、唐兰、陈梦家的三书说,这是对六书的新解,在文字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六书的研究在历史上虽然时断时续,但基本给我们勾勒出了汉字发展的理论系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六书”理论的内容

“六书”的理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学界对其形成及其原理的解释有所出入,但基本观点不变,主要采用的是许慎的说法。

(一)象形

象形文字的形成相对于其它五书的形成过程较为容易,也最具形象性和稳定性。许慎在解释象形文字的时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就是根据物体的形状,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线条随着物体的曲折变化而变化,日和

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月这两个字就是样画成的。象形这种造字法虽然简单,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造出具体可见的事物,而对于抽象的事物却无法表达。例如“水”字,其象形文字就用几条类似水流的线条表示的,给人以动感;“龟”字就形象的用简单的线条刻画出乌龟的侧面,活泼生动。而对于鬼、神等这种人们观念中的抽象的想象物却无法表达。然而对于许慎“日”、“月”二字是否是象形文字,现代学者却有不同的观点,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认为是象形字,但现代学者陈文敏先生认为许慎的“日”、“月”二字,音对而形错,因为在甲骨文、金文中,“日”、“月”二字有中间没有一点的和中间有一点的两种写法,其认为有一点的“日”、“月”应是指事字,其中间的一点就代表“太阳神”和“月亮神”;没有一点的“日”、“月”应是象形字,才是许慎象形字的正确例字。

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知道象形文字简单地来说就是图画文字,其写法就如画简笔画的画法一样,真可谓是“中国最早的简笔画了”,是一种“仿物造字法”。且象形文字造字法与其它造字法是以“相生为字”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是其它造字法的基础,位于“相生为字”造字法之首。对于其分类,在后来的研究中,有学者将象形字分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也有一定的道理,这是从构形的方式上来说的,所谓独体象形就是用简单的笔画,描绘出该词语所指称的物体,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图像,只有单纯性的符号,没有陪称的部分。或用一些物体身上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整体,如“牛”、“羊”;或画出整体轮廓,如“山”、“水”等。而合体象形就是在字中除了表示字义的部分以外还有其它的辅助成分,如“立”、“眉”等。

(二)指事

《说文解字?叙》曰:“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就是说用指事造出来的字一看便可识,深究便得其意,上下就是这样。指事字又叫“象事”、“处事”字,这类字的数量不多,可能与其表意的局限性有关,它主要是用一些点画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表示字的意义,它与象形不同的是,指事字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事物,其往往加在象形文字的上面来表示事物的意义。如“甘”字,口中一横表示美味,“刃”字,刀前一点表示刀口所在。还有一些纯属用指事符号以示字义的字,如:一、二、三等。这些表意符号对事物的描绘不借助于象形字,它来源于原始的刻划符号或结绳记事。

后人对许慎指事字的定义理解不同,因为其容易与象形字和会意字混淆。从而导致人们对指事字与象形以及会意字的界限理解比较模糊,但从造字法的角度看,指事字应该是用指事性符号表示事物的一类文字。但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却将指事字放在六书的第一位,这种做法可能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有关,尤其是道家思想。因为有学者认为指事之点可能就代表着“太极”。道家的“创世说”认为万物由无极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而生,由太极演化而成。如此说来,许慎的顺序可能受到家宇宙相生论的影响,其余五书可能就是由指事之点衍生而来。

(三)会意

会意字作为六书的一种,其主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而新字的意义就是由各部件的意义汇合而成,综合的反映一字之义。《说文解字叙》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虽然象形字中的合体象形和指事字都是由几部分组成,但其与和会意字不同,合体象形和指事字一般只有两部分组成,且基本上都以其中的一部分为主,另一部分作为陪衬。而会意字的各部分地位平等,组合起来共表一义。如“从”字,由两“人”组成,表示一个人行而一人继之。又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而二者都具有光亮的意思,将二者的光加起来就表示明。会意字一般分为由形知意和由义知意两种,由形知意,是析字形以得字意,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因此将一个人倚树之姿,释为休,而以义知意,就是通过对会意字中单字的字义的分析,而得出新字的字义。如“男”字,由“田”和“力”组成,表示人用力耕田,故把用力耕田的人称为男子,“男”字的意思就是通过“田”和“力”的意思组合在一起实现的。但有些汉字即为会意字又是形声字,不但有会意字的特点,而且还有形声字的特点。如“娶”字可视为“取”和“女”的会意,而“取”字又表示声旁的特点。这类字又称为亦声字。会意字弥补了象形字和指事字的不足,表达了更多的抽象意义,突破了象形和指事静止、单一的局限,能表达一定的动态事物,如“牧”字,就表示一个人手持鞭子放牛的意思。如此说来,独体、静态的事物通过象形和指事来描绘,而合体、动态的事物通过会意来描绘。所以在词性上,象形字和指事字多为名词,可做主语和定语等,而会意字多用为动词,在句中可作谓语。会意字的产生不仅使汉字造字功能增强,而且还扩大了汉字的范围和表意程度。

(四)形声

汉字中以形旁和声旁组合起来共同造字的方法,就是形声造字法,《说文解字叙》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就是指在一个字中,声旁表示新造字的读音,而形旁表示新造字的意义,音义组合便构成了新造字的全部。后人在解释形声字的时候大多同意段玉裁的注解,认为“以事为名”,表示新造字的意义,“取譬相成”,表示新造字的读音。但后世学者认为这种解释可能曲解了许慎的愿意,因为“以事为名”中的“名”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名,自命也”。而《说文解字·叙》中“名”字只此一次,但每当提到文字的时候,有时说字,有时说文,有时说书,均不言“名”,由此可知,“以事为名”之“名”字应为“名号、名称”的意思,即字的读音。这符合“依声托事”之说。而“取譬相成”则表示字义,因为

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譬”者,喻也,有知晓,理喻之义。这与“比类合谊”之说相符。而此说,上世纪20年代,文字学家顾实就提过类似的观点。

形声字在汉字中的比例非常大,约占到了80%左右,对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突破了汉字纯表意的特点,将西方文字表音的特点和汉字表意的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开辟了汉字因声造字的新方法。它与其它造字法相比主要有两个优势,一有表音成份,二造字方法简单。因此形声造字法就成了汉字形成理论中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让人大眼一看便可知该字的大概读音和意义。如“按”字,“安”声,“手”形,就是用手将物体压下去之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形声字已看不出其音义了,省声字就是其中一种,如“夜”字,其意义为:万物都休息了。“夕”形,“亦”声。省形字亦是如此,如“弒”字,其意义为:臣下杀其君。“殺”形,“式”声。还有一种就是亦声字,也就是会意兼形声字。如“婚”、“娶”等。形声字大部分由两部分组成,在构形上基本分为右形左声、上形左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形占一角、声占一角等多种构形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构形系统,对汉字理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转注

转注字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中,其争议最大,论述最多,后人各抒己见,其主要原因来自于许慎对转注字定义的界定上。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其给的定义比较模糊,造成后人理解的不同,尤其是对“首”和“类”的理解,后世主要有部首说、互训说、引申说和同源说等四种说法。

1.部首说

部首说又叫形义说,这一说法以南唐徐鍇、清人江声为代表,他们认为“建类一首”的“首”字指的是《说文解字》的五百四十部的部首,每部下言:“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同意相受”之义。对“老”的解释时,徐鍇说意思相同的一类字,其偏旁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偏旁可以推测各字之义。人、毛和匕都表示老,寿、耆、耋也表示老,所以用“老”字来解释它们,而且彼此之间互相解释,这就是转注。而江声在他的《六书说》中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建类一首”的“首”字就是部首之义。由此观之,这一派观点认为,转注之“转”字为形转,许慎之“考”、“老”在此派认为:“考”是由“老”的字形变化而来,属于五百四十部中的“老部”故“老”字之义可用来解释“考”字。

2.互训说

是以清人戴震和段玉裁为代表的,认为转注不是造字法,是同义词词义的互释,属于用字法。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一文中也说《说文解字》中用“老”

解释“考”,用“考”解释“老”,这就是《说文》叙中解释转注的例子。而《尔雅释诂》用一个字解释四十多个字的意思,这和六书转注的方法一样。由此可见,戴震提出转注之互训说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说转注就是互训,“注”就是“灌”的意思,几个字互相解释,就像水互相灌注一样,释义时几个意思相同的字,用哪个字都可以。而“建类一首”就是分别写出每个字的意思,将部分意思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这就是“一首”。《尔雅释诂》中的“始”就是这样的。此二人都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转注说其实就是互训说,即用同义词互相释义,考、老就是这样。

3.引申说

引申说和互训说一样,都是从字的意义上来解释转注的,只是互训说重在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是同义的关系,不存在先后问题。而引申说认为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不一定是同义的关系,它们意义的产生也有先后顺序。这种观点以清人朱骏声为代表,他也认为转注字不是造字法,而是词义的引申。他在《说文通训定声·自叙》中认为转注字,就是由一个字引申出多个意思,但字形不变,意思不断变化,且各意思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令和长就是这样的。在这里朱骏声不仅给转注重新定义,而且还选用了用了新的例字。这也是他能成一家之言的原因。但对许慎考、老二字却未解释。

4.同源说

也叫“同族说”。这一说法是由近人章太炎、陆宗达等文字学家提出的,认为转注是由词义的分化而产生的孳乳现象。章太炎在其《小学略说》中说“同意相受”就是意思相近;“建类一首”,就是来自同一个语源。陆宗达在《说文解字通论》中也认为转注字就是从同一个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所制造的新字。他们二人都认为转注字的产生是由同一语源分裂而来的,而后来产生的孳乳字与本字或者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者有字音上的联系,或者有字义上的联系。

以上四种说法的分歧就在于:转注字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学界对其都有不同的意见,若像“互训说”和“引申说”一样认为其是用字法,那么为何许慎将其归为“六书”中?若像“同源说”和“部首说”认为其是造字法,但为何在释义的时候,又要采用两字互释法?这都存在着一定的疑虑,但无论结果是什么,转注字其构形的特点绝对在六书构形体系之中。

(六)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在这里许慎的假借字指的是本来没有这个字,而借一个已有同音字,来表示其所要表

达的字。假借字一般分为:音同假借字和转义假借字。音同假借字,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就是通常说的“通假字”,假借字和本字之间毫无关系,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如“来”字,本义指小麦,后借用为动词,表由彼到此等意义。而转义假借字,即假借字本义与借义有一定联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申义。如“解”字,本义分解牛的肢体,后引申为解释、解答之“解”,两者在意义上就有一定的联系。“朝”也是如此。这里许慎以令、长为例字,可见其把词义经过引申后的意义所代表的字,也归为假借字一类。假借字因其不再因新词的产生而再造字,用已有的字代新词。这就给汉字的书写带来了方便,同时也能够及时地记录新出现的新词。但也使后世对假借字的归属问题产生了较大的争论。

二六书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三家“六书”说

“六书”一词虽首现于《周礼》,却详述于汉代,以班固、郑众和许慎三家为主。且以许慎之说最为详尽,不仅列其名称,而且还进行解释,加配例字。此三家对六书的记载,是大同小异的,其区别主要是部分名称和六书排列顺序不一样。具体如下:

1.班固六书说

班固作为一名史学家,记事真实详尽,其对六书的记载主要存在于《汉书·艺文志》中,但仅存其名目,未有详解。其书曰:“古时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②班固的六书虽然只有名称,但后人对其对六书的次第是很看重的,现在的六书说就是采用班固六书之排序。

2.郑众六书说

三家之中郑众对六书的解释最为简单,其对《周礼》六书的注解为:“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仅仅十五字,已括“六书”之义,和班固一样,对具体什么是“象形”,何为“指事”?不作详述,让人颇为费解。而此时除许慎以外,并无他人言及“六书”,这是六书史上的空白,若要弄清其具体的意思,恐怕还要在已知或未知的典籍、器物上寻找答案。

3.许慎六书说

较之前两位,许慎对“六书”的解释是比较详尽的,不仅有释义,且有例字。但在后来的研究中依然让人觉得困难重重,因为对每一书,许慎仅仅用八个字来概括其意义,且有些还使人产生歧义,例如转注、假借。他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

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③这一说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后世的研究也主要以此为依据,其六书之理论也基本勾勒出了我国汉字的构形体系,然后来学者对此仍有很多的疑虑,争议颇多。

虽然汉代学者对六书各抒己见,持一家之言,但都基本承认“六书”是造字法,这也与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有关。在学界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说法,认为汉代三家六书说,实则源自一家,皆源于刘歆之《七略》。姚孝遂先生在他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中说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借鉴刘歆的《七略》而写的,其对“六书”的名称的解释实源于《七略》。认为郑众之父郑兴为刘歆之弟子,许慎乃贾逵的弟子,而贾逵之父贾徽亦为刘歆之弟子。由此观之,班固、郑众、许慎三人在一定意义上与刘歆是有师承关系的,至于为何三人对“六书”的解释不同,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六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传抄之误;第二、此三人对“六书”都进行了改造;第三、三人中有一种说法是刘歆真实的说法。比较可信的是班固和许慎,因为此二人都曾经“校阅群书”,见的古籍较多,在此过程中可能就见到过关于六书的真实记载,但其二人对“六书”名称解释不同,可能是由于他们加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在现代学界谈及“六书”一般都采用班固之次第,许慎之名称。

(二)六书三耦说

六书发展到南唐的时候,文字学家徐鍇便提出了“六书三耦说”,其价值就在于第一次将六书作为不同平面的事物,并按照其形义结合的规律来研究六书,基本触及到了六书的内部规律。因此其根据对六书各书的内部联系将六书两两一对,分为三对,并进行了阐发。

1.第一耦是象形和指事

在徐锴看来,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只是象形描绘的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比较具体。而指事描绘的是较为抽象的事物,“不可图画”,借助指事性符号来表现。但二者在构形意义上却有着直接的联系,都是以一定的象形文字做为基础。其中,除独体象形外,合体象形和指事文字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且大多数都已其中一部分作为陪称。如合体象形字“眉”以“目”为称,指事字“刃”以“刀”为称。

2.第二耦是会意和形声

此二者,从结构上看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组成,意义上都能表示抽象的事物,只是相比较而言,会意造字法较为复杂,往往表示复杂的事物和概念,因此,

在徐锴看来会意字在形像上是“虚”的。而形声字经常表示具体的事物,如“江、河、松、书”等。即使有些意义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可以通过形声字来表达,如“空”,从“穴”、“工”声,其意思就是“什么也没有”。但一般通过形声字的形旁只能大概判别出事物与某物有关,只有结合声旁才能知道具体的意思,如“霜”。汉字中还有一类“会意兼形声字”,这类字一般具有会意和形声两个特点,如“政、忘、婢”等。由此可见,会意和形声联系还是很紧密的。

3.第三耦是转注和假借

这两种文字在后世的争论比较大,它们与造字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一般认为它们属于用字法。它们的不同在于“假借则一字数用”,它可以用一个字来记录彼此之间没有关系的几个词;而“转注则一义数用”,即同一个汉字可以写成几个不同的字形,且其义可互释,从而形成一个转注链。徐鍇认为,转注字和形声字差不多,例如形旁中都有“老”字的:耆、耉、耋、耄等词,都有“老”的意思,在释义的时候,彼此之间可以互释,都是由“老”义分化而来。由此看来,徐鍇之意与许慎相近,但裘锡圭先生却有疑义,他在其《文字概要》中指出:徐鍇以形旁能够互训的字称为转注字,但有些形声字却不能互训。例如湖、河称为水,但水不一定就是湖、河,松、柏称为木,但木不一定是松、柏。由此观之,转注字只能算作是一种特殊的形声字,将其独为一书,似乎无此必要。况且可互释的各字,其意义也未必相同,若与形声相类,其意义应为“实”。而假借“一字数用”各义之间毫无联系,因此,其意义当为“虚”的。

徐鍇的“三书六耦”说对后世文字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他为后人研究六书开辟了新的途径,使人们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待六书的发展和演变。戴震“四体二用说”,段玉裁的说文解字的部分观点等就是受其影响而形成的。

(三)四体二用说

戴震“四体二用说”是在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又结合徐鍇“六书三耦说”等前人的研究而形成的六书理论,在文字学界有很大影响,得到了后来研究六书学者的普遍认可。

戴震的“四体二用说”是在汉代三家六书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从汉字字形的基础上对汉字的分析,因此他在其《六书论序》中明确指出:班固和郑众虽然见得多,但对“六书”之理的解释应该遵从许慎。表达了其对许慎观点的赞同,而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一文中,对此观点又进一步肯定,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四体二用说”。

其观点主要有:第一,戴震遵循许慎“六书说”的次序,认为世间万物归纳起来就“形”与“事”两大类,也是原始造字所采取的依据,古人据此造出了象形字

与指事字,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会意字和形声字,并且认为造字的方法就这四种。还认为许慎六书之次序“出于自然”。第二、他从文字产生、孳乳的情况来分析“六书”,从汉字的字形上来推论汉字的造字之法,进而认为汉字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偏离于字形之外的,属用字之法。因此,其将“六书”一分为二,前四者为汉字之“体”,后两者为汉字之“用”。第三、他对于许慎的说法在肯定的同时又加以改造,取郑众“谐声”以代许慎之“形声”。从字形的角度分析,认为“指事”之“事”应该理解为抽象的概念,即描画出抽象事物及概念的本质特征。

对于假借字,戴震认为一个字就是一个字形,一个字形多次运用就是假借,而在此假借中还包括假借和引申。假借字只是一字“数用”,而没有造出新的形体,从汉字的字形上也不能分出假借,因此只能是用字之法。

对于转注字戴震也不赞同其为“造字之法”,因为,转注字也没有造出新的字形,其现在所谓的“转注字”只是古代的同义词之间的互释,而且“数字共一义”,无论各字是象形、会意、指事还是形声,他们的意义都相同,这样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就可解释为建立义类,同义类的字可以互相注释。但其对“首”字的解释过于勉强。

所以说,戴震的“四体二用说”是在吸收传统“六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突破传统的造字法,从对字形的分析上将前四书归为造字之体,后两书归为用字之法,用这种方法试图解决汉字形体的有限和表意的无穷,对文字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四)三书说

三书说的提出是对六书的一个整合,并不是去掉六书中的三书,而是在原有六书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演变出来的新的关于“六书”的理论,即“三书说”。但究竟如何划分,如何将原有的六书整理为“三书”,学界也有三种说法。

1.唐兰三书说

唐兰的“三书说”认为:象形、象意、形声,应称为“三书”,而且这种观点足以概括所有的中国文字。如果一个文字不属于形,肯定属于意,不属于意,肯定属于声。而形、声、意是文字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他用“三书”来归纳文字的理论体系,其明确地指出不许再有混淆的地方。其三书说在学界的影响很大,但对于这一说法陈梦家和裘锡圭都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陈梦家三书说

陈梦家的观点和唐兰略有不同,他认为三书应是:象形、假借和形声。而假借字应该作为汉字的基本类型,象形和象意字应统称为“象形”字。其关键在于认识

到了字和词的关系,并且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假借的阶段。假借字虽然与本字同音同形,但新造字与本字之间毫无关系,例如,花钱的“花”与梅花的“花”,虽然同形同音,但在意义上二者没有关系,在词典中解释这类词的时候,就用“花1”、“花2”等方式表示。用假借法造出来的字,在陈梦家认为,假借法造字虽然不同于其它造字法一样,能造出之前没有的新字,但这种造字法只是用同音同形的字来记录新的事物,因此后来用来记录新事物的“老字”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新造字”,所以说假借也应是一种造字法。

3.裘锡圭三书说

在文字学界里,裘锡圭的“三书说”的影响也比较大,他的三书是指:表意、假借、形声。这是他在前两人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提出的自己的理论,他比较赞同陈梦家的说法,觉得应把陈说之象形改为“表意”。因此,他把汉字分为: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而表意字又可分为: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会意字和变体字等六类。较前两位其分法更为详尽。是把唐兰先生的“象形”、“象意”合为“表意”,又取陈梦家先生的“假借”,结合两者都有的“形声”总结出自己的三书说。但其三书说和前两家三书说,一样对于有些字也不能完全概括起来,就表意字的分类也有两可的现象,这一点上裘锡圭先生也是承认的。

提出“三书说”的学者除了以上几位之外,还有刘又辛、林沄等。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出发给汉字的构型和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六书的学术价值及其意义

(一)六书对汉字构形体系形成的指导意义

汉字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但对汉字的最终源头却至今无从考证。而六书作为一种汉字的构形理论,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但基本上阐明了汉字构形的基础,而且也说明了汉字的构形依据,使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法可依”,使汉字能在有限的字形中表达无穷的意义,并且能在新事物和造字步伐不统一的情况下,及时地记录新出现的事物,使其记事和表以功能不断增强。使汉字的形成体系逐渐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文化,研习国粹。

(二)揭示汉字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

汉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至今的。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通行的简体字,这一系列的变化从六书中也能看得出来。六书最早是用来解释甲骨文和金文的意义及构形原理的,大部分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形成原理都适用于六书,但并不因为汉字字形的变化六书就失去了其理论价值,六书的理论对现在的汉字构形一样有效,尤其是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是根据一定的关

系链逐渐演变的,由象形文字演变出部分指事文字,再在此二者的基础上演化出会意字和形声字,并且在此发展中汉字字形不断规范化,整齐化。这一变化六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汉字构形体系的形成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现在印刷体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而对于汉字的形成理论学界却有多种解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清代以前,学界基本上都以传统的“六书说”作为汉字的形成理论,然而在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大兴文字狱,导致学界考据之风盛行,对于“说文”的解说尤为众多,诸家各言其说,自立门派,为后来四体二用说、三书说、写词说的出现提供了借鉴。但汉字的构形体系至今还很模糊,学者们仍然争论不休。所以,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学界对于汉字的形成理论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也能让人们对于汉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结论

经历了汉至现在数千年的发展,六书的理论体系基本呈现出来了,虽然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见解,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汉代三家六书说,还是六书三耦说,四体二用说、现代三书说,都是在传统“六书”理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使汉字构形更加清晰,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汉字的发展概况,同时对我们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变化,“六书”理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新字的产生更需要“六书”的指导。“六书”的理论体系在现在看来几乎攘括了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但还有一定的不足,各种造字法之间的界限还不够清晰,部分文字的产生还在“六书”之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使“六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准确,进一步促进汉字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注释

①《周礼》岳麓书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26页.

②《汉书》班固著,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第1720页.

③《说文解字》许慎撰,中华书局,2009年3月第1版,第5页.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

[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6月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4]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

[5]荆贵生.古代汉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月

[7]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5月

[8]陈文敏.汉字起源与原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9]安丽娟.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J].安徽文学.2008年第11期

[10]刘静.传统六书评论[J].重庆三峡学院院报.2008年第5期

[11]刘晓刚.说文解字系转的部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4月

致谢

两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这段美好的生活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的道理,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充满了热情,让我感到很幸福,正是在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对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亓娟莉老师。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治学严谨、态度温和,对我们论文的指导非常细心。本篇论文在写作的过程中,经过老师多次的指导与修正,才得以定稿,使我获益匪浅,也让我领悟到老师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与认真,一种学者风范令我肃然起敬。

其次,感谢大学里我的所有任课老师在这几年里对我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的关怀使我增长了知识,学会了做人,拓宽了视野,他们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终生。

再次,感谢汉语言文学10级全体同学。在他们的陪伴下,我度过了愉快的的大学时光,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提升了自己的修养。

最后,感谢我的母校,咸阳师范学院两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咸阳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15

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此后一干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对“六书”的一些问题,诸如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人象形,哪些字归人指事,哪些字归人会意等等争论不休,但又争论不出有意义的结果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举不够明智,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还影响了对文字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就曾说过:“。··…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个人可有个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裘锡圭先生评唐先生的话时也说:“这段话也许说得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川,」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有:清代学者戴震的“四体二用说”,1935年唐兰先生提出的“三书说”,1956年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及北师大王宁先生提出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这些学说的提出说明:虽然“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六书”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休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六书说”的问题的确不少,汉代学者对汉字构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 “六书”理论是历史上汉字创制者与使用者总结出来的汉字形体结构规则,在近两千年的汉语文字学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价值与功用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六书”说是前人提出的一种汉字构形理论,如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一样,不能不受其产生时代客观与主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有得也有失。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涉及“六书”能否涵盖全部汉字,是否与汉字一一对应的问题;二是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的讨论,这实质是涉及“六书”是否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问题。讨论者的分歧与争议,有的是《说文》本身历史局限造成的,有的则是讨论者认识上的差异所至。 实际上,在运用“六书”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时,对于典型的只包含一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可以作对应的分析。而对于蕴含多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如有一种方式为主体,则可按主体归类;如其主体方式不明显,可只作分析说明,不必强行归类。 “六书”的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后二书分属于不同层面,古代学者却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作为具有“重感悟,轻理念”的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古代学者来说,将其混同在一起,是不足为怪的(堪称中国古代学术经典的《毛诗序》中也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的说法,不仅将作为“诗之体”的“风、雅、颂”与“诗之用”的“赋、比、兴”相提并论,而且交错排列),但却给后来的研究者和使用者造成了不少麻烦,并形成了学术上的分歧。 争论多年的“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没有本质上的太大的区别。我们不妨称所谓“六书”造字说为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包含不同层面的广义造字说,称“四书”造字说为专门说明汉字形体结构的狭义造字说,而戴、段提出“四体两用”说,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做法。 由于传统“六书”说存在分类界限不明和涵盖范围缺乏周遍性的争议,特别是难以说明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等)的构型规则,现代学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字构形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如古文字学者提出的“三书说”。 应当指出,“三书说”将“假借(或表音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其不属于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的狭义造字说,而是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广义造字说。“三书说”将“象形”、“指事”、“会意”统称为“象形(或表意字)”,虽然避免了三者之间的纠葛,但对于人们认识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说,不免显得笼统。事实上,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任何造字理论都难以涵盖整个汉字、乃至一个时代或一种字体的汉字的构形规则。因此,在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分析说明汉字结构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要囿于历史的成说,不要受古人的局限,更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以免白白浪费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其二,要注重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规则性的探索,尽可能建立汉字构形的理性规则,以便为汉字教学和文字的信息处理服务;同时要承认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的性质,承认具象(或形象)思维在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语言文字现象的人文特征。其三,要认识文字构形规则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不可能一种规则能够无一例外地涵盖所有文字现象,也不要因为存在某些例外而否认规则的客观存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有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的性质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更好揭示“六书”的真谛。 世界各国所使用的文字多种多样,但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因此,战略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战略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战略研究与经济理论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融,以及研究方法上多种理论的有效整合是它的未来研究趋势。 管理科学有三个层次:管理基础、职能管理、战略管理〔1〕。显然,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有效地实施和控制,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有关战略研究的论著是十分丰富的,但给人莫衷一是的感觉,尤其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需要的是对战略理论的演进过程与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对其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系统地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讨论了它的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简要回顾 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思想,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1938年),巴纳德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诸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开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1962年,美国经营史学家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尽管他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分析,但却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开辟了道

路、奠定了基础。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自3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奠基期。在这一阶段中,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的概念与构成要素等理论问题上。1965年,安索夫发表《企业战略论》,对企业成长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程序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探索期,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战略管理。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1976年)和《战略管理论》(1979年)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1978年)和W.R.金与克里兰的《战略规划与政策》(1978年)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从80年代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争鸣与反思期。随着8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战略研究学者认识到必须更新70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模式,从过分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和过分理性化的研究方法转变为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进而导致非主流学派的迅速崛起。从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是战略管理研究转折期,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基于知识等崭新观点,并对战略联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述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战略研究理论的演进过程 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著作主要特征或贡献 萌芽期(30 巴纳德:《经理的职能》(1938) 首次在企业管理中引 年代末到60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入战略思想,开创战略研 年代中期) 业史的考证》(1962) 究之先河

三书六书理论

简析六书理论、三书理论的贡献及局限 通过古代汉语课,我们知道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书理论和三书理论,下面我就浅谈这两种学术的贡献及局限。 (一)六书理论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写道:“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虽然《周礼》最早记载“六书”的大致意思,但没做出真正的解释。 而真正提出“六书”这一名称的是东汉的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由此可以看出“六书”这个名称是由许慎最早提出,也一直沿用到今日。另外《说文解字》中的“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东汉的班固对“六书”的顺序进行了整理,分别是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熟悉六书理论的人对“四体二用”这一学说并不陌生。“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这种学说承认“六书”中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为字体构造的法则,而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这一学说在学界影响很大,尽管还有争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 1、象形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方法,属于独体字。例如:月,草。 2、指示 指示字是一种利用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表示某一概念的造字方法。包括独体指示字和合体指示字。指示字也是独体字。例如:上,下。 3、会意 是合体字,由两个及以上的单字构成,会意字没有表音成分。例如:酒,解。 4、形声 形声字是由形旁与声旁组成,可表音,是合体字。包括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六种形式。例如:江、功、花、盆、固、问。 5、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故争议较大。 6、假借 假借字是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例如: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六书说

六书理论 第一节“六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 “六书说”是最早也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 “六书”这个名称,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周礼·地官·保氏篇》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但其中对六书只有一个总名称,而没有具体细目。到两汉时期,对此有具体说明,主要有三家。 班固的“六书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2】 郑众的“六书说”。东汉的郑众曾经注解过《周礼》,写成《周礼解诂》一书。该书后来亡轶,但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保留了郑众《周礼解诂》的一些内容。郑玄注云:“郑司农(按:即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3】 许慎的“六书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4】 以上虽然分成三家,但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源头。前人考证认为,班固的《六艺略》完全照录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而来,所以,班固对六书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刘歆的认识,班固的六书观也就是刘歆的六书观。又根据记载,刘歆教授的学生中,就有郑兴、贾徽。郑兴把自己从刘歆那里得到的小学知识传授给儿子郑众。贾徽是贾逵的父亲,而许慎就是贾逵的学生。汉朝的学者,很重视学术传承,因此,三家的“六书说”实际只有一个源头,他们对六书性质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班固谈到六书的性质时说“造字之本也”,也是郑众和许慎的共同认识。 三家的“六书说”虽然出自同一个源头,但内部也有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名目有出入。班固的六书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则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只有象形、转注、假借三书的名称相同,其余三书则各有出入。 第三,比起前两家来,许慎的“六书说”有很大发展。前两家的六书,只有具体名称,没有解释。许慎的六书,不只有具体的名称,还有定义,并在每一书之下举了两个例字。虽然由于认识、字数、押韵的限制,其定义有不严密的地方,但是,在文字学的初创时期,这已经十分难得了。许慎的定义和例字使六书的内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随着历史的进程,管理的含义、内容、方式及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综观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演进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科学管理阶段(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这一阶段对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泰勒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着作《科学管理原则》,提出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作为三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代替以往的经验法则,从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人们称之为“泰勒制”,泰勒也被誉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由于“泰勒制”的推行,使美国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对世界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泰勒的追随者也对科学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亨利·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劳动报酬奖金制”等;弗兰克·吉尔布雷在建筑业中研究发展科学管理,在动作研究、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埃默森,着有《十二条效率原则》一书(1912),被称为“效率大师”。 2)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着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①将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②提出了组织经营的14条原则;③提出了能力与管理层次对应的原则(法约尔法则);④提出了合理管理幅度的原则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同级下属可自行协商相关问题的法约尔跳板原则。此外,法约尔还提出了对管理者素质和知识的要求。法约尔所提出的上述管理的理论要素和原则,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很多方面直到今天仍然为管理工作者所采用。 3)组织管理之父——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创立了行政组织设计理论(又称古典组织理论),因而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式的“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着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 此外,詹姆士·穆尼在与赖利合着的《组织原则》一书中,提出“协调、等级、职能”三原则,并提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有突出贡献的英国着名管理专家林德尔·厄威尔,把泰勒、法约尔、穆尼等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系统化,并提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和预测、协调、指挥三项指导原则。 科学管理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这是科学管理的最大缺陷。 30年代到6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这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此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科学管理思想阶段及其管理方法不注重人的因素常导致管理效果欠佳,这就促使管理学家们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行为科

木桶原理的五个推论

木桶原理的五个推论 迟雅 木桶理论有五个推论: 第一个推论是,在木桶中只要有一块壁板不够高,木桶就不可能装满水。只有当所有的壁板都达到同一高度时,木桶才能盛满水。联系到生活实践你会发现,有很多事物和现象都有这个规律。比如,一个人,他的身体的某一个零件出现了毛病,他就病了。一个脏器衰竭了,整个人也就报废了。按照理论值,人可以活到120岁以上,可是,实际上能活动100岁的都非常罕见。为什么呢?因为在某个方面存在着短板效应。比如,中风,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心理疾病,等等。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生命的终结或者缩短。尤其是心脏这个发动机…… 因此,在养生方面,要关注木桶效应。注意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注意自己的心理维护,注意及时消除各种身心疾病。力争使身体中的“短板”得到补充。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生命水平,提高自己的寿命水平。 比如,一个人本来身体非常健康,但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失去了学习、工作能力,甚至自杀了。身体上所有器官再健康也没有意义了。那些患抑郁症的人,患精神病的人,多数身体器官都是正常的,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但是,由于存在着心理上的短板,就几乎残疾了。所以有病早知道,有病早治疗非常重要。

经典的木桶理论在人体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更大。比方:保证人体健康的基础因素有精神、运动、休息、饮食、环境等,缺一不可,差了不行;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一样也不可缺,不足也不成;人体在多种疾病共同攻击的情况下,抵抗和修复都是从最重的着手。这也是木桶效应的实际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了“短板”也就等于改变了全局。 养生方面是这样,产品质量方面也是这样。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比如,一架航天飞机的坠毁,往往不是发动机出了问题,而可能是一个密封圈出了问题。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上空坠毁。“挑战者”号的残骸散落在大海中,后来被远程搜救队打捞上来。经查,故障的原因就是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毗邻的外部燃料舱在泄漏出的火焰的高温烧灼下结构失效,使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在有些问题上,细节决定成败。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的坠毁,再一次印证了这个观点。在这次空难中,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环密封圈,就是整个航天飞机的“短板”。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宇航局13日进一步确认,“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习题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自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就有了()。 A管理思想 B管理活动 C管理理论 D上述三者都有 2、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韦伯 B泰罗 C法约尔 D梅奥 3、人际关系学说理论认为,人是()。 A经济人 B复杂人 C自我实现人 D社会人 4、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A梅奥 B泰罗 C韦伯 D法约尔

5、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管理的职能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管理的原则 D提高劳动积极性 6、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有()。 A5项 B10项 C14项 D6项 7、后人称法约尔为()。 A管理理论之父 B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C组织理论之父 D科学管理之父 8、管理学产生的萌芽阶段是()。 A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 B18世纪~19世纪末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9、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之中。A《科学管理原则》

B《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C《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D《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 10、梅奥实验经历了()个阶段。 A4 B10 C5 D6 二、多项选择题 1、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泰罗 B韦伯 C德鲁克 D梅奥 E法约尔 2、法约尔认为管理这一职能活动由()职能组成。A指挥 B计划 C组织 D人员配备 E控制 F协调 3、以下属于法约尔管理14项的有()。 A统一领导 B等级链

C管理宽度 D职权和职责 E集体精神 4、韦伯认为存在的纯粹形态的权利有()。A社会权利 B自然权利 C理性一合法权力 D传统权力 E超凡权力 5、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包括()。 A管理组织的虚拟化理论 B自我管理理论 C知识管理理论 D企业再造理论 E学习型理论 F人本管理理论 三、简答题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现代管理论学派主要有哪些? 3、简述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要点。 4、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题

第二章 业态演变理论

第二章业态演变理论 第一节业态结构演变理论 零售结构演变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比较流行的理论,也是零售业理论中发展较早、也较为完善的理论之一。零售业结构,指零售企业在所有权、组织类型、组织规模和地理范围等方面的构成,其变化能够反映一个社会零售业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西方学者一直在探讨零售结构演变的规律,也发展出一系列旨在解释和预测零售结构演变的理论模型。每一个理论虽然都不能完全解释零售业发展的所有规律,但至少揭示了其发展的某一方面的规律。这些理论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循环理论和环境理论。 1、循环理论 循环理论认为,零售结构或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理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零售转轮理论 该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奈尔首先提出的。麦克奈尔认为,一种新的零售形式在进入市场的初始阶段,往往采取低定价、低利润的形式以提高市场占有率;然后,在取得一定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再改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于是导致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竞争优势减弱;于是,进入衰退阶段,被后起的低经营成本竞争者取代,零售车轮继续转动。 零售转轮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阐述零售业中价格与投资效益的关系,认为新型组织形式的成功在于低成本的进入,站稳脚跟后就势必增大经营费用,而增大经营费用会导致另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该理论提出以后,许多人以西方的专业店、百货商店和折扣商店的发展历史对其加以验证。也有人从消费趋势、竞争、经营范围等多方面对其必然性加以论证。而这一理论把成本和价格当作决定零售组织演变的唯一变量是把复杂的经济现象过于简单化了。同时,该理论的适用范围比较宽泛,没有与零售业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其他的生产及服务性企业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围绕着成本、价格及利润不断轮回。 (2)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零售生命周期的概念来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戴韦森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零售组织也向产品一样,有一个创新、成长和衰亡的过程,而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工商1401 赵博文 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持有不同观点的各个学派不断涌起,形成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形势。由此,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不断出现,在交织碰撞中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体系。 二战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工业生产专业化和联合化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孤立、片面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为管理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动力。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辅助学科的发展又为管理理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曾经的管理理论迎来了转变的机遇。 现代管理理论的生父切斯特·巴纳德早在1938年就提出组织以协作系统方式运作。然而他的思想当时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巴纳德的思想引发了现代管理理论重视系统理论及其与组织关联性的风潮。研究者们认为,组织以开放式系统方式运作。组织与外界环境间处在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管理者必须有效管理系统各个部分。 早期的管理学家,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创新是值得赞扬的。但随着更多管理原则中的例外情况在实践中的出现,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原先的管理理论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是

以权变学派主张的因组织、员工所处环境不同,组织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的理论。在其不断地研究中,它们将组织规模、技术的常规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个体的差异作为影响管理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另一个理论就是由人工智能之父,赫伯特·西蒙,结合了社会系统学派理论,通过吸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学派理论及计算机科学理论所创立的决策理论。他提出要重视管理的决策职能,并提出人有限度理性行为命题和“令人满意决策”准则。倡导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不要寻求绝对最优方案,而要根据相应情况选择最满意的方案。可以说,这两种理论为主的新理论的补充,使现代管理理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经济、文化迎来了更迅猛发展。其中的信息技术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世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加剧。由此,管理理论为了适应时代进步,又产生了更新的变化。如重视非理性主义倾向及企业文化的塑造、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企业再造理论出现,以及由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众多观点的提出,使企业管理更重视通过信息技术为媒介。由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由中下层管理者通过信息技术接收战略并针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重视企业对新经验、技术的学习,重视员工自身学习,从而使现代管理理论更好地融入企业现实发展中。而一直到今天,20世纪80年代后丰富发展的现代管理理论,还在影响着我们。 现代管理理论,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门管理的科学。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与公司治理 从《木桶理论》的“补齐短板”到执行的“没有任何借口”,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它们似乎都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谈管理。企业高管败德行为的屡禁不止,却让人们不能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中出现的问题并非都是员工的错,需要对管理者进行约束。这就需要对木桶理论做出新的解释,即除了关注木板的长短之外,对于“桶箍”的约束力进行一番审视,这正是公司治理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从“桶箍”的自我约束说起 木桶原理最初的含义,是指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的长度,要想提高企业木桶的储水量就是要补齐短板。补齐短板当然可以多打水,但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的前提之上,即木桶有严格的约束,形象地说就是桶箍牢靠,木桶不漏水。没有桶箍的作用,再长的板也只能是板,永远不会成为木桶;但是桶箍不牢靠,木桶打回来的水也会漏光。谁能保证桶箍牢靠的前提可靠呢?在通常的情况下,桶箍的约束合适与否主要靠管理者的自我约束,也就是说它似乎不成问题。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自我约束包括他的工作姿态和获取私利的自控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工作姿态方面要克服惰性,努力工作;在自控能力方面要克服私欲,严于律己。管理者的自我约束也是一样,如果一个管理者没有很好的工作姿态,那么他的敬业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但是在自控能力方面对也需要他对个人利益所得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对于前一种自我约束,管理者一般来说应该不成问题,因为企业家大多比普通人懂得自制,工作比较勤勉。这种自我约束实际上是通过自律而律他,这就好比通过桶箍的作用约束木板。但是对于后一种自我约束,并不是每一个管理者都能善始善终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趋利性,如果仅仅依赖管理者的自我管理,那么这种自我约束往往靠不住。 因为这涉及到水桶里水的分配。木桶里的水滴水不漏,分配完全由管理者决定时,就会形成一种特权。一般说来,管理者通过补齐短板多打水,个人所得也可以成比例的增长,管理者并不缺少补齐短板的动力。不幸的是,补齐短板后管理者总想得到更大比例的份额。譬如美国的“泰罗制”出现以后,列宁曾分析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某一生产作业面采用了泰罗制后,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63%,工资只增加了27%,工厂主在同量的生产所得中所支的工资却减少了一半,因而泰罗制被称为“血汗制”。这种现象虽然残酷,但也不难理解,这出于管理者的趋利本性。 当然,管理者占取更多份额的私欲也得有一个限度,要受一定社会环境的限制,并不是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尤其当管理者不是木桶的唯一主人时,管理者在木桶里的水中分得多大份额并不能由他个人说了算,由相关利益主体经过权衡后确认。反过来说,在社会环境允许,被管理者能够承受的情况下,管理者按照约定的比例获得较高,有时甚至很高的收入也是正当的,据此进行管理也属正当管理,但这是假定管理者也能像善良的主人那样起好桶箍的作用。当管理者同时也是木桶的主人时,发挥好桶箍作用的动机是不成问题的。木桶里的水量增加,其所得无论是相对数额还是绝对量都是递增的,因而他都愿意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管理者补齐短板与当好桶箍的自我约束是一致的,管理者的人格是统一的。他不会一方面勤勉地去补齐短板,另一方面让木桶漏水。 两权分立下的“桶箍”失灵 当管理者不是企业木桶的唯一主人时,“桶箍”的作用就有了微妙的变化,管理者自我约束的二重性产生了矛盾:管理者固然可以通过补齐短板使自己的利益成比例的增长,但是当管理者发现木桶漏水对个人有利时,能否进行严格地自我约束则面临着考验,即在对“木板”严格管理的状况下有可能故意放松“桶箍”,

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_池国华

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 池国华 吴晓巍 (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16025) 【摘要】 管理控制(M anagement Control)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管理者对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因此管理控制既是执行组织战略的一个系统,又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本文首先剖析了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指出随着企业环境的日益复杂,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支配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回顾了管理控制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的研究文献;最后总结了管理控制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所带来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对管理控制未来研究面临的挑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 环境变迁 理论演进 内部控制从组织内部的控制主体角度可分为董事会控制,管理者控制,员工控制,从而形成三个层级的内部控制:一是战略规划控制,即董事会对战略制定的控制;二是战略实施控制,即管理者对战略执行的控制;三是任务控制,即员工对作业的控制。管理控制从广义上讲应包含这三方面的控制;从狭义上讲主要指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张先治,2002)。我们这里将管理控制作狭义解释。因此,管理控制既是执行组织战略的一个系统,又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从内部控制的理论进展可以看出,管理控制作为管理者确保资源有效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组织系统,随着企业环境复杂程度和不确定性的增强,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主要都是从确保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角度强调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而忽略经营效果效率提高这一根本目标,从而忽略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评价和研究。 一、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不同的阶段。内部牵制思想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以前,这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财产安全,确保账目正确。这一阶段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内部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49年,AICPA首次正式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这就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这一定义强调内部控制“制度”不局限于与会计与财务部门相关的控制方面,而且还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统计分析和内部审计等。但是由于审计人员认为该定义的含义过于宽泛,因此AICPA于1953年在其颁布的《审计程序说明》第19号,对内部控制定义做了正式修正,并将内部控制按其特点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部分,这种划分是为了规范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的范围,目的在于缩小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无论怎样,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正式将管理控制纳入其制度体系之中,管理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8年AICPA在其颁布的SAS55又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指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之所以提出内部控制结构,是因为人们发现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在实践中是相互联系、难以分割的。因此此时的内部控制融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于一体。 53

最新 “六书”理论新解-精品

“六书”理论新解 摘要:“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传统理论,它对文字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类。文章对“六书”理论关于“造字之本”的说法做出新的解释,认为它其实是更接近于描述汉字的结构类型。 关键词:六书许慎造字之本结构类型 一、“六书”含义来源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 西汉末年,汉代的学者首次将“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的方法,并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有几种说法: 1.班固引用了刘歆的《七略》,而在其著《汉书·艺文志》说道:“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分别下了定义,并举了例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从以上较为流传的三家来看,对“六书”的解释显然迥异,各有分歧。然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许慎的解说是更为详尽、简明和易懂的,因而也更受到学界的推崇。 二、学界对“六书”乃“造字之本”说法的争论 许慎对“六书”的解说《说文解字》,堪称得上是影响后世颇深的一部文字学经典大作。但是,其实自从“六书”一词出现的那天起,关于

“木桶理论”的五种演变

“木桶理论”的五种演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国营销理论在继承国外先进营销经验和通过自我摸索,积累了一大批市场营销的新理论,其中,一个几乎所有营销人都耳熟能详的理论,就是木桶理论。 其实,就木桶理论在中国,特别是在管理领域,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内涵已经超过当时最原始的定义了。 木桶理论的最初含义是指: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长度。 营销学上刚引进的木桶理论的含义,就是指:木桶的最高储水量取决于木桶最短板的长度。它是设置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水就是企业的竞争能力。能储多少水,代表的就是有多少竞争能力。而不管这水是怎么来的、如何保持储存、如何使用……等等。 这个理论最初在策划咨询界、广告界非常流行,用于与企业的项目洽谈上提出,多少让企业感觉新奇,以此拉个业务倒是挺管用。 后来,由于市场的竞争加剧,木桶理论越来越显得其深度上的苍白,许多企

业开始真正理解并思考该理论的实际作用,而不是挂在咨询公司嘴上漂亮的口号。于是木桶理论也经过了众多的补充和演变,其内涵也越来越丰满了。 演变一:一个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直径大小。 每个企业都是不同的一个木桶,因此,木桶的大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直径大的木桶,其储水量自然要大于其它木桶。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初,他的起步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基础扎实,有的基础局促,有的资源面广,有的资源面窄,这都对企业的最初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演变二:在每块木板都相同的情况下,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形状。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在周长相同的条件下,圆形的面积大于方形的面积。因此圆形木桶是所有形状的木桶中储水量最大的,它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和向心力,围绕一个圆心,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 因此,从做企业来说,企业的每一块资源都要围绕一个核心,每一个部门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而用力,作为总经理来说,偏颇任何一个部门都会对木桶的最后储水量带来影响。 有一句话说得好,结构决定力量,结构也决定着木桶储水量。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指导培训 员工培训实质上就是通过培训来增大这一个个“木桶”的容量。通过分析木桶原理与员工培训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木桶原理可以在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两大方面给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提供一些非常好的启示。 培训对象方面 1.根据木桶原理,员工培训的对象应全员化 一个企业好比一个大木桶。这个企业的最大竞争力往往不只取决于某几个人的超群和突出,更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环节。当市场竞争不激烈时这一点恐怕还不明显,但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某些薄弱环节的瓶颈作用就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有不少企业受培训经费所限,只对生产工人进行培训,忽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更忽视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有的企业则只对阅历较浅的年轻职工进行培训,忽视对资深老职工的培训。这些做法

都是与木桶原理相违背的。忽视对管理人员、经营者、老职工的培训将使这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企业大木桶上最短的木板,从而制约了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企业员工培训的对象应全员化。 2.根据木桶原理,员工培训的重点应是不断找出并加长最短的木板 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要增大木桶的容量,我们可采取两种办法:第一是同时加长每一块木板;第二是只加长最短的木板。相比之下我们很容易看出,要增大相同的容量,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要经济得多。有不少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不考虑员工实际水平的参差不齐,其培训过程像学校上课一样要求统一的模式,采取统一的进度。根据木桶原理我们知道这样做实质上采取的就是上述的第一种方法,是很不经济的,它大大增加了培训投资但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它缺乏针对性。更有一些企业将培训视为福利的一种,奖励给表现出色的员工。这样做更是与木桶原理背道而驰,它只是使长木板更长而短木板则依然短,企业整体实力还是提不高。

从六书理论看对外汉字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从六书理论看对外汉字教学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以六理论为本,系统总结了汉字的构造方式和造字规律,这在文字史上是一件里程碑的巨著,在汉语中,汉字的书写系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字系统有很大差别,汉字有固定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互相之间有紧密联系,但是没有固定的一个模式适合所有的汉字相关的规律。所以,对于母语为表音文字的汉语习得者来说,汉字的音义结合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尤其是一般词汇,大多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将六书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这种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对字音字义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会给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一. 对外汉字教学定义及必要性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字教学指以外国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汉字为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让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学习者能准确认读并书写汉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活动。“对外汉字教学”这一名称的正式提出(卞觉非,1999),标志着汉字已成为和汉语语音、听说等并 重的教学点。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更多国家的人愿意去学习汉语,以汉语为切入点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加

深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随之 迅速发展, 各种教材和教学理论不断涌现, 但是汉字教学法发展 却很缓慢。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许多汉字理论都已基本成 熟,而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教学过程 中,大部分师生将重点集中于听说读等基本方面的教学, 了汉字教 学。在汉语系统中,汉字作为是汉语体系的重要部分, 虽然会给学习者造成学习上的难度提升, 但是却是不容忽视的问 题。因此,我们应立足于专业,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克服这一 问题。 二. “六书”理论的相关分析 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 运用“六书”理论, 可以在汉字教 学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对汉字进行解释, 在这一过程中也能 见于《周礼 ?地官》,后世如班固、郑众等对六书的内容有不同 的解释,现多用东汉许慎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转注和假借。 “六书”虽然是古代学堂中关于汉字的教学, 当代的对外汉语教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汉字随着不同朝 代不同时期会有一些字体或意义的改变, 但是就字体来说, 不管 怎样改变, 汉字本身的意义不会有太大变化, 不可能把“桌子” 的意义换到“椅子”的身上, 而且基本词汇特别是属于描述自然 的名词类词语,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化,即使有一部分字义改变, 就其意义的改变来说,有变化的都是一些有关联性的词语,如 兵”指兵器, 后来指士兵; 从大部分汉语学习者虽然缺少自幼 而忽视 将文化相结合, 加深学习对象学习的趣味性。 六书”一词最早 但对

木桶理论的启示

木桶理论的启示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显然,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团队而言,这一理论都不无启迪意义。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人,不可能尽善尽美,难免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短板”。面对自身“短板”,是消极回避遮遮掩掩,还是直面问题以求改进,往往考验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智慧。前者只会让短处和缺点越来越多,最终掩盖长处和优点,不仅严重制约自己的成长进步,而且还可能贻误工作,后者则会让自己在揭短中开阔胸襟,在补短中完善自我,从而提升为人境界,提高综合素质,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无疑,明智的人只会选择后者,及时补短,克非改过。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团队也同样如此。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团队里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能力高低不一,而管理者又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弥补,那么,时间一长,能力较低的员工难免就会拖整个团队的后腿,进而影响和制约整个团队优势的发挥。因此,一个团队要想成为一个盛水较多、结实耐用的“水桶”,就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长度,只有让所有的木板都达到“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管理者既要注重发挥那些“长木版”——明星员工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短木版”——一般员工进行培训,激励其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差距往往就在于能否有效地做好补短的工作,补短是改进工作、追求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瞄准短板,补齐短板,个人才能健康成长,同时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刘建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