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毕业班科学“《化学开放探究题专题训练》”专题复习(六)

2013年毕业班科学“《化学开放探究题专题训练》”专题复习(六)
2013年毕业班科学“《化学开放探究题专题训练》”专题复习(六)

2013年毕业班科学“《化学开放探究题专题训练》”专题复习(六)

一、化学探究训练题:

1.有两瓶无色液体,其中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浓食盐水,区别它们的方法有很多,请你简要写出尽可能多的你认为可行的方法(至少写三种):

方法一:__________;方法二:__________;方法三:__________。

2.举出家庭中常见的一种酸性物质_________,一种碱性物质_________,一种盐_________。

3. 厨房的两个调料瓶中都有些白色固体,只知它们分别是精盐(食盐)、碱面(纯碱)中的某一种,请您利用家庭现有条件,用两种方法把它们区别开来(简要写出步骤、方法、现象和结论)。

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作为曾经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跃进的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据3月15日厦门市政府发布的“2012年厦门环境状况公报”称:厦门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99%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来源于汽车尾气。我市近几年来汽车持有量的增长达20%,虽然空气质量居全国第四,但环保仍面临如汽车污染等问题的考验。

另据报道:将氢气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已在我国研制成功;酒精作为燃料的汽车已在北京市、河南省使用;我市也有一部分汽车改用液化气作为燃料。

(1)汽车尾气中的大气污染物有(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市将部分汽车排气管加装三效转换器,促使一氧化碳在排气管内与空气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其反应式为_ _。

(3)请提出我市治理汽车污染的一条合理化建议:_ _。

(4)就目前的情况看,氢气做燃料的汽车要投入使用前,你认为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 _。

(5)若实验用氢气汽车运行1km,需要2858kJ能量。现这辆汽车在我市环岛路上走一圈(约30 km),需要__________g氢气。(已知每克氢气燃烧放出142.9kJ能量。)5.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课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一种可能原因:_____ _____。若经改进实验成功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6.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区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简述方法和现象。

7.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述原因______ ____;(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__ _______。

8.镁带、硫粉分别在空气中燃烧,其相同点是()A.都产生耀眼的白光 B.都放出热量 C.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 D.

9.现有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分别是稀硫酸和澄清石灰水。请你对这两瓶液体进行鉴别。

(1)鉴别它们所用的不同类别的试剂是(任选三种)、、

(2)简述其中一种鉴别方法(包括步骤、现象、结论):

10.下面四个观点都是错误的。请各找一个学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否定以下观点,例如:

11.下表中列出了一定压强和温度下每立方厘米活性炭所能吸附的常见气体的体积,分析表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食盐水中(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一段

时间后,进行观察。请你一起参与分析,并完成后续实验设计。

[观察现象]①装置中右侧导管中的液面升高。

②铁钉生锈,试管底部有黑色固体物质。

[提出问题]导管中液体为何升高?黑色固体物质又是什么?

[理论分析]小组同学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得知,液面上升的原因是。[猜想与假设]小组中的小明同学猜测该黑色固体可能含有:①Fe ②Fe2O3 ③FeCl3 ④C 四种物质。

[分析与验证]小组同学根据小明的四种猜测做了以下分析:

⑴小红同学认为不可能含有氯化铁,该结论得到小组同学的认可,理由是。

⑵小强同学认为一定含有碳,该结论也得到小组同学的认可,理由是。

[知识链接]相信你一定在家中做过铁钉分别在水以及食盐水中生锈的实验,你的结论之一是铁钉在 (填“水”或“食盐水”)中生锈快。

13.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整齐摆放的药品中(见右下图),有一试剂瓶的标签破损。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的成份究竟是什么?

讨论:根据受损标签及实验室药品分类摆放的 原则,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

A 酸

B 碱

C 盐

猜想:①可能是NaOH ;②可能是Na 2CO 3溶液;③可能是 (任写一种)

设计并实验:(1)小明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湿润的pH 试纸上,测得其pH=10;他判断这是一种碱性溶液。对他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且结论正确

B 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但结论正确

C 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不正确

D 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但结论不正确 (2)小明认为它是NaOH 溶液,小俊认为它是Na2CO3溶液。要进一步确定它的成份,小俊

14.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查阅资料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 3O 4和Fe 2O 3两种(FeO 极易被氧化为Fe 2O 3);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的溶液。

[实验探究] 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_____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 2O 3呢?

[查阅资料2]①Fe 3O 4和Fe 2O 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②Fe 2O 3高温时分解成Fe 3O 4。 [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_____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Fe 2O 3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生是Fe 3O 4。 [拓展延伸]①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___ _;

②Fe 2O 3高温时会分解成Fe 3O 4和一种气体,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____ __;

③有些超市的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 粉末,若粉末的颜色_____,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

15.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分析与思考】⑴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16.纯碱(Na2CO3)是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在化学工业中用途极广。工业上通常用氨碱法来生产。小红同学为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帮助她将

[交流与反思] 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是否与猜想二相同?(填“是”或“否”)17.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猜想1: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千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现

象b为,则猜想Ⅱ成立。

【反 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8. 2010年1月7日,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的一个装有液化气等轻烃的罐区发生爆炸。消防官兵在灭火中使用了很多水炮对着火的罐体不断喷水,经46小时终于将火扑灭。环保部门监测发现:空气中粉尘颗粒增多,比正常值超出八倍。

(1)水炮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2)目前计人空气污染物的项目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人颗粒物、 等。 (3)当地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爆炸现场附近的空气中是否含有CO 气体。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目的】确定气体样品中是否含有CO 。

【实验原理】①除去收集的空气样品中的氧气;②3CO+Fe 2O 3高温

2Fe+3CO 2(假设该样品中不含

除CO 之外的其他能与Fe 2O 3,反应的物质)。 【实验仪器】

请根据他们的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①在实验时,上述仪器的连接顺序是:丙→乙→甲→乙。其中乙装置需要使用两次,第一次的作用是 。

②根据实验中出现的 或 现象,能判断出爆炸现场附近的空气样品中有较多CO 。

③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该实验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该如何改进? 。 19.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甲 乙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

【猜想与假设】(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

止水夹

澄清的 石灰水

C+CuO

澄清的

石灰水

C+CuO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是 。 (2)小周建议用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

(3)对下列三种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例,小施建议选择 (填选项序号)的比例。

A. 32︰3

B. 40︰3

C. 48︰3

你认为小施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 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 (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 (填“吸”或“放”)热反应。

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20.兴趣小组同学为了弄清即将维修的沼气池中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收集气体】将不加盖的矿泉水瓶装满水,用细绳吊入池中, 再用木棍拨动使瓶中的水全部倒出(见右图),然后迅速拉起矿 泉水瓶,盖上瓶盖。这种方法属于 集气法。 【对气体猜想】猜想Ⅰ.全部是CH 4; 猜想Ⅱ.全部是CO ;

猜想Ⅲ.全部是CO 2; 猜想Ⅳ.是CH 4和CO 2的混合气体。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 ”为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含有

气体。(2)步骤②的目的是 ; 步骤③“注水装置”应选右图中的 (填序号)。

(3)若“现象b ”为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Ⅰ或Ⅳ”成立,

其反应方程式为: ;

另有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理由是 ;

要排除这种干扰可采取的措施是 (4)采取(3)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现象a 、b ”无明显现象,“现象c ”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猜想 ”成立;若“现象a 、c ”均为石灰水变浑浊,“现象b ”为杯壁有水雾,则证明“猜想 ”成立。

ⅰ ⅱ ⅲ

附:参考答案:

1.(1)蒸发或减少溶剂时食盐能结晶;(2)通电或食盐水能导电;(3)测密度或食盐水的密度比蒸馏水大;(4)加AgNO3溶液或食盐水跟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等,只要意思正确,就可给分。

2. 醋(苹果、桔子);碱面(肥皂、洗衣粉);食盐(漂白粉、纯碱)等

3.(方法1)用小勺取白色固体少许,尝一尝,有咸味的是食盐,另一种为纯碱;(方法2)用小勺取白色固体各少许,置于两个玻璃杯中,然后滴加食醋,有气泡产生的,原物质是纯碱,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还有的学生用淹渍白菜和发面团等方法来回答,充分体现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4.(1)CO,NO;(2)2CO+O2=2CO2;(3)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能的答法有如下几类:A.限制汽车的发展,如限制私人汽车的发展,发展公共交通。B.将汽车全部加装三效转换器等汽车环保装置,使目前汽车尾气得到净化。C.改用清洁环保型燃料,如酒精、液化气等。D.使用电力汽车。E.加快研制如氢气等新型环保能源,研制核能的民用化等;(4)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能的答法有如下几类:A.关于氢气的来源问题,如何获得大量而廉价的氢气?B.关于氢气的保存和运输问题,如何储存和运输大量的氢气?C.关于氢气在汽车上的使用问题,如汽车上如何灌装一定量的氢气?D.关于氢气使用的安全问题,如何防止氢气在使用、储存和运输时与空气混合爆炸?(5)600。

5.(1)从学生收集氧气的情况来分析,如收集到的氧气纯度低;(2)从铁丝的情况来分析,如铁丝生锈或包着油漆;(3)从燃烧条件来分析,如未达着火点等。方程式为:3Fe+2O2

Fe3O4

6.(1)燃烧法。有蓝色火焰的是CO,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的是CO2;(2)通过灼热的CuO法。能使CuO由黑色变成红色Cu的是CO,不能使黑色变红的是CO2;(3)石灰水法。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另一为CO;(4)指示剂法。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CO2,另一个为CO。

7.(1)沉浮情况不变,因为将氯化钠晶体投入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溶液密度不变,小球排开液体的体积(质量)不变。(2)可能的答案有:A.可加入硝酸钾等(不反应的其他可溶性)晶体;B.可加入密度比饱和食盐水大的其他可与食盐水混溶的溶液;C.可加入硝酸银等(反应但使溶液质量和密度上升)晶体;D.可升高温度后加入氯化钠晶体,使溶液密度上升。 8.B 都是化合反应等

9.(1)紫色石蕊试液 Na 2CO 3 CO 2等

(2)取样,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如果样液变红,则为稀硫酸;如果样液变蓝,则为澄清石灰水

10.CO 2+H 2O===H 2CO 3

2H 2O 2==== 2H 2O+O 2↑ H 2+CuO===Cu+H

2O CuO+H 2SO 4==CuSO 4+H 2O

11.沸点越高的气体,越易被吸附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易被吸附 12.[理论分析]铁钉生锈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使试管内压强低于大气压。(合理即可) ⑶

MnO 2 △

(合理即可)

⑷[知识链接]食盐水

13.【讨论】A

【猜想】NaCl(合理即可)

(1)B

(2向其中滴入适量的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有气泡产生(或有白色沉淀生成)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

【或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Na2CO3 + BaCl2 === BaCO3↓ + 2NaCl】14.【实验探究】稀盐酸、硫酸铜等;冒气泡、出现红色固体等

【理论探讨】 l535℃~l538℃

【拓展延伸】

(1)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或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

(2)6Fe203高温4Fe304+02↑

(3)由黑色变成红棕色

15.【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酸性,还可能呈中性。

【实验验证】

【分析与思考】

⑴OH—;氯化铁/氯化铜(化学式也可),FeCl3+3NaOH = Fe(OH)3↓+3NaCl CuCl2 +2NaOH = Cu(OH)2↓+2NaCl

⑵有所泡产生;Zn+ 2HCl = ZnCl2+ H2↑

16.

17.(1)盐酸 Na2CO3+2HCl=2NaCl+H2O+CO2↑(或稀H2SO4等酸及其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CaCO3不能。 (3)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不变红色

【反思】CO2+2NaOH=Na2CO3+H2O

18.①检验原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②甲中药品由红变黑乙中石灰水第一次不变浑浊,第二次变浑浊

③在d处将尾气点燃(或在d处用气球收集尾气等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19.【猜想与假设】Cu2O (Cu4C、Cu2C等其他合理答案同样给分)

【分析与交流】(1)这是固体反应物间的反应,使用颗粒更小的反应物,可以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2)有利于集中加热,获得持续高温。(3) A 反应中炭粉会与试管内的氧气反应而部分消耗,故稍过量的炭粉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实验与结论】气密性不能放空气会进入反应的试管中,使生成的依然灼热的铜重新

被氧化。

20.【收集气体】(1分)排水

【实验和推断】

(1)(1分)CO2(或二氧化碳)

(2)(2分)除去收集到(或矿泉水瓶中)的气体中的CO2ⅱ

点燃

(3)(4分)CH4+2O2=====CO2+2H2O(2分)收集的气体中本身含有水蒸汽(1分)

在点燃的尖嘴管前加装一个干燥装置(或加装一个装碱石灰的干燥管,或加装一个装浓硫酸的洗气瓶。合理均给分。1分)

(4)(2分)ⅡⅣ

专题1 科学探究

专题1科学探究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学了环节动物后,特意找了一些蚯蚓来研究其形态和运动,他研究蚯蚓的方法主要是(A) A.观察法B.实验法 C.调查法D.模拟法 2.有的生物学实验需要测量数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B) A.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相近,则说明这个实验结果排除了偶然因素的影响 B.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相近,取其中一组的数据即可代表实验结果 C.实验时用更多的同样材料同时进行实验,也是开展重复实验 D.重复实验需要保证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 3.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B) A.为了了解黄冈市八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可以选用调查法 B.用观察法研究动物的行为,必须将动物圈养起来观察 C.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要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D.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视野中可见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 二、非选择题 4. 目前校园“低头族”现象十分普遍,某大学社团随机发放问卷两千份进行调査,统计结果如下: 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及健康危害情况统计表 (1)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属于__抽样调查法__(填“普查法”或“抽样调查法”)。 (2)表格中“轻度社交障碍”评价的是哪方面的健康状态?__C__(填字母)。 A. 身体 B. 心理 C. 社会适应 (3)从表格数据分析,使用时间为__6小时以上__的学生出现颈肩痛的比例最高。 (4)下图是健康危害情况占总人数百分比的柱状图,请你将图补充完整。

(5)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很多人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身边亲友,你想对身边的“低头族”说点什么?__您能放下手机和我一起走走吗?(合理即可)__。 5. 陈同学在参观养鸡场活动中,发现鸡舍内总是亮着灯。他对此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鸡的产蛋率与温度、光照时间、光照强度、饲料的种类、饲料的用量等有关,设计了如下实验: 10个3W,光线均匀 10个4W,光线均匀 10个4W,光线均匀,, 18小 时/天,85% 18小 时/天,91% 12小 时/天,81%(1)为保证实验结论的科学性,每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相同。上表的饲养的条件中__温度(合理即可)__等都要相同。(写一个即可) (2)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鸡的产蛋率与__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__等有关。 (3)陈同学进一步探究鸡卵(鸡蛋)的结构,他用放大镜观察到卵壳表面有很多小的凹陷,再将鸡卵浸没在50℃左右的温水中,发现卵壳上有很多小气泡出现,该实验证明__卵壳表面有很多气孔__。 (4)陈同学实验后联想到:与鸟一样,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卵壳的另一个动物类群是__爬行动物__。 6. 连江官坞是我国重要的海带生产地。海带的生长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某科研小组在实验室做了两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探究温度或二氧化碳对海带生长率(指实验前后,海带体内物质增加的比率)的影响。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机械:机械式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 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课后反思】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科学探究 铜绿性质的探究 专题训练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科学探究——铜绿性质的探究 1.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器表面生成的绿色铜锈展开如下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探究铜锈的组成。 【实验过程】 实验一: 实验二:另取少量铜锈隔绝空气加热,发现绿色粉末变黑色,试管壁上有水珠。 【实验结论】综合以上两实验,可以确认铜锈中含有种元素。 (2)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猜想】同学们对空气中有哪些物质参与了铜的生锈作出以下三种猜想:①、;②、;③、、 根据铜锈的组成元素并结合铁生锈的知识,你认为上述猜想错误的是(填序号)。 【实验设计】为验证另外两种猜想,同学们设计了下图中、两个对比实验,请你在方框内完成实验的设计。(语言叙述或画图说明均可)。 【预计结论】若中的铜生锈,中的铜不生锈,则正确的猜想是(填序号)。 2.同学们在实验室发现了三种金属——铝、铁、铜,其中一块铜片生锈了,表面附有部分铜绿[铜绿的主要成 分是],他们的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1)铜绿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填化学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为探究铝、铁、铜的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①铝片浸入稀硫酸中;②铜片浸入稀硫酸中;③铝片浸入氯化亚铁溶液中,这组实验还不能完全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补充一个实验来达到实验目的(写出实验步骤、现象); (3)他们还想用加热的方法除去铜绿,加热时却发现铜片表面全部变黑。经查阅资料知道:①铜绿受热分解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②酒精在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炭黑;③炭黑与稀硫酸不反应。.他们提出猜想:该黑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铜,也可能是氧化铜和的混合物; .设计了下述实验方案,用于检验黑色物质。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发现,铜绿[ ]受热分解后,除生成和水蒸气外,试管中还有 一些黑色粉末状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 (2)实验室分解铜绿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填序号),初中实验室制取收集装置也可用(长进短出),试分析其原因:; (3)若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4)充分反应后,兴趣小组对试管中的黑色粉末状固体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黑色固体可能是:Ⅰ.氧化铜Ⅱ.炭粉Ⅲ.; .【查阅资料】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酸。而氧化铜可与稀酸反应而溶解; .【设计实验方案】向试管中的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的试剂为;(填序号) A.B.C. D.完成下列 实验报告: 如果猜想Ⅰ正确,猜想Ⅰ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6分)实验小组研究制备的条件并探究其稳定性。 【查阅资料】两种含铜化合物的部分性质如表所示。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科学探究

专题十二科学探究 【考点归纳】 科学探究原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这里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同学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发现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 4、收集证据 5、解释与结论 6、交流与讨论 中学化学实验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础实验〔包括常见仪器的使用,常见药品的保存和使用,实验室安全常识和环保常识,基本操作,常见物质(初中阶段主要是气体物质)的制备,物质的检验等〕;另一类是综合实验(物质的分离,实验设计等)。 一.化学实验基本仪器 1.可用于加热的仪器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注意:①盛放溶液不超过容器体积的1/2,加热时不超过1/3;①加热时,试管应受热均匀,试管倾斜45°角,管口不对人,也不对自己。 (2)必须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注意:①用于溶解时,所加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①加热前外壁要擦干,要垫石棉网。 理由:接触面积较大,防止受热不均而炸裂。 (3)提供热源的仪器:酒精灯。 注意:①酒精不超过容器2/3;①使用外焰加热;①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①使用完毕不可吹灭,而应用灯帽盖灭。 2.用作容器的仪器 (1)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进行气体同其他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①不能被加热;①固体和气体反应剧烈放热时,瓶底应放少量水或沙(如Fe和O2);①收集气体时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2)细口瓶和广口瓶。 细口瓶通常盛装溶液,并用磨口瓶塞,以利密封保存试剂。 广口瓶通常盛装固体颗粒,以利于镊子夹取固体。 3.可用于测量的仪器 (1)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注意:①不可用作反应器;①不可用来加热;①量液时,应倾斜倾注液体,观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平齐。 (2)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 注意:①所称物质质量必须在称量范围内;①最小刻度可准确至0.1克;①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左边托盘放待测物体,右边放砝码,称量时先放大砝码,再依次换放小砝码,最后移动游码);①不得腐蚀托盘,称量时将被称量物放在纸或玻璃器皿上。 4.夹持工具及其他仪器 (1)试管夹:用来夹持试管给其加热。 注意:①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①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①防止锈蚀和烧损。 (2)铁架台(铁夹,铁圈)。

中考科学专题训练科学方法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训练及答案-科学方法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1.控制变量法是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下列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这一方法的是() A.研究电流时把它与水流相比 B.通过观察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C.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要保持电阻一定 D.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2.如图所示,在做“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时,选用质量较小 的卡片,目的是忽略小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这种突出问 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科 学研究方法.以下四个实例中所用研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 A.选用质量相同的物体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B.选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C.选用轻绳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D.选用2Ω和8Ω两个电阻串联代替10Ω的电阻 3.在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采用“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和电压关系”的研究方法。以下探究没有运用该方法的是() A.探究燃烧的条件B.探究磁场的方向 C.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探究动能的大小跟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下列同一选项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同的是() A.用光线来描述光的传播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B.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研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C.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D.通过亮度来判断灯泡实际功率的大小通过吸引大头针的数目来判断磁性强弱 5.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如图6所示的实验中也应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6.下列各种重要科学理论,不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B.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C.牛顿第一定律D.质量守恒定律 7.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 上述实验中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某年某月某天,物理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课外观察月亮的活动,听听同学通过观察作了以下记录,其中通过直接观察不可能得出的记录是() A、月亮是一个球体 B、月亮象一个银色的盘子 C、月亮象一艘弯弯的小船 D、月亮悬挂在东方45°的天空中 9.在科学探究中,常把直接测量有困难的量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来研究.这种方法称之为转换法.例如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时,沙子和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便直接测量,可以通过测量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的多少.下述实验中采用了转换法的是()A.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动能大小的比较方法 B.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推理出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 C.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灯泡及改变电源电压,多次实验 D.在探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 10.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察,但变化时引起的其他量的变化却易直接观察,用易观察的量显示不易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下列测量仪器中不是利用这种思路制作的是() A.温度计B.压强计C.弹簧测力计 D.量筒 11.力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它,这是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面四个研究实例中,同样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A. 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先使电阻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让电 压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B. 温度的高低是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液体体积的变化去认识它 C. 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运动物体不受力将做匀速直 线运动 D. 在学习蒸发与沸腾时,通过比较得出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12.人们要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引入相应的物理量。下列几幅图给出的比较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科学》毕业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它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7、微生物是1632年出生在荷兰的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8、霍乱、肺结石、伤寒等可怕的疾病并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9、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10、玻璃不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11、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会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跟它(脚的结构)有关。 12、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变绿)。 13、载玻片移动的方向跟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不是一致的。 14、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15、我们可以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16、(培根)发明了能提高视力的眼镜。 17、很多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 18、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减少)材料宽度虽然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19、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 20、赵州桥是一座长寿的(石拱桥)。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优点是:①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②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③桥面低而(平坦),方便(通行)。 21、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利用三角行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2、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 23、杆秤是杠杠类工具,“秤砣虽小,能压千斤”是因为杆秤应用了(省力杠杠)的特点。 24、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5、制作电磁铁需要的材料有(铁钉)、(导线)、(电池)。 26.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它与电流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当电磁铁的电流方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当电磁铁的线圈缠绕方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 27.电磁起重机主要是由(电源)和缠绕在铁蕊周围的(线圈)构成。也即主要是由电磁铁构成的。 28、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电池数量(多),磁力大;反之,则磁力小。 29、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30、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31、声音的能量可以控制(电路)的通断,使电灯亮或灭。 32 、激光有很大的能量,强激光可以(打孔)或(切割)材料。 33、神舟六号火箭靠(化学能)把它发射升空。 34、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道出了:几乎所有能源都源自(太阳)。 35、用沼气煮饭、照明、发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和(机械能)。 36、植物依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长成了身体,它把太阳能转化成了(生物能)。 37、环保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 38、(新能源)有地热能、风能、水能、潮汐能、核能、直接利用的太阳能、沼气能源等。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1)

科学探究专题 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 主备人:穆建英审核人:穆建英 复核人:刘娜定稿人:樊雷使用人: 一、复习目标: 1.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常用的探究方法。 2. 通过实验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3.能根据单一变量原则,找出对照试验,分辨对照组和实验组;并能根据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二、考点比重:10%-15% 三、基础知识梳理 1.生物学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通常包括六个环节,分别是、、、、、。 2.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 (1)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疑问句,句意完整,句末是问号。巴斯德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2)作出假设:应是个人对所探究问题的观点,应是一个陈述句,句意完整,句末是句号。巴斯德的假设应该是。 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探究计划包括以及所需要的等。 (1)探究方法:在生物学探究过程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如、、、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多种探究方法并用。巴斯德探究肉汤变酸的主要方法是。 (2)变量、对照试验: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究。为验证这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巴斯德实验的变量是。 (3)对照组、实验组辨别:在对照实验中,各项条件都正常且适宜(即自然生活状态)的为对照组,对所探究的条件或因素进行调控的为实验组。如巴斯德实

验中,A组接近自然状态,空气中微生物通过竖直的瓶颈很容易落入肉汤,为组;B组通过弯曲的瓶颈使空气中的微生物不能进入肉汤,为组。 (4).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依照制定的计划实施,完成后针对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如结果不够成功,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再一次进行探究。 巴斯的实验的结果是:3天后,A瓶肉汤,B瓶肉汤,且B瓶肉汤4年后仍新鲜如初。由此可得出结论是。把B曲颈瓶的瓶颈打断,使瓶口能竖直接触空气,不久,肉汤也浑浊变质了。这进一步说明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是从空气中进入的。 四、典型案例 1.种子的萌发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表是王芳同学利用菜豆种子进行的5组实验,将100粒饱满而完整的菜豆种子随机分成5等份,分别放在底部铺有棉花的5个培养皿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请回答: 分析各组种子所处环境条件:在甲、乙、丙、丁、戊五组实验中,各项环境条件都适宜种子萌发(且接近自然状态)的是组,因此,该组应为组。其余组中,乙控制了、丙控制了、丁控制了、戊控制了,各控制了一个环境因素,因此,本题中能够形成组对照实验。(甲和乙,变量是;甲和戊,变量是;甲和丙,变量是;甲和丁,变量是) (1)探究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用_____组和_____组进行对照。(2)选择甲和丁对照,所探究的问题应是? (3)分析甲、戊两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光______(填“是”或“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甲、戊两组中均有1~2粒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戊和丁能否形成对照实验?。理由是。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等,就是初中科学常用得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就是在研究与解决问题得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得因素与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得大小,而保证其它得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得问题、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得表格上得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得问题就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就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她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就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得方法,也就是中考出题最多得方法。 在初中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得有: 1、蒸发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滑动摩擦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液体压强得大小与哪些引速又关、 4、浮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压力得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滑轮组得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动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8、重力势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导体得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10、探究电流与电压得关系 11、探究电流与电阻得关系12、探究电流做功得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电流得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14、探究电磁铁得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典例探究1】小兰在观察提琴、吉她、二胡 等弦乐器得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 相同得条件下,发声得音调还可能与弦得粗 细、长短及弦得材料有关,于就是想通过实验 来探究一下自己得猜想就是否正确,上表就是 她在实验时控制得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得音调与弦得材料 得关系,您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 得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 D得出结论等,您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得全过程,所采用得合理顺序应该就是: 。(只填写数字代号)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得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请您再写出一个初中物理中用到这种方法得实验名称: 。 【典例探究2】为了研究物质得某种特性,某小组得同学先做了如下实验:她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得烧杯中分别放入100克与200克得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与计时器测量水得温度随时间得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1、表2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得热量相等) 表1 m1=100克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6 6 2 时间/min 0 2 4 12 14 20 24 28 32 3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8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7 8 8 两杯水所处环境得温度就是得。) (2)分析比较表1(或表2)中第一行与第三行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得初步结论就是: ,放出得热量与降低得温度成正比。

中考生物专题一科学探究复习题北师大版.doc

专题一科学探究 课标细解读 考点全突破 一、关于显微镜的使用 1. 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构件有目镜、物镜、其放大倍数可以用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 的乘积来表示;在观察同一洋葱表皮细胞时我们会发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 到的细胞的数量越多(选填“多”或“少”),视野越亮(选填“亮”或“暗”);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少(选填“多”或“少”),视野越暗(选填“亮”或“暗”)。 2.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构件有反光镜、遮光器(或光圈)。对光时要使视野变亮可以使凹面镜和大光圈。要使视野变暗则可以使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3. 有时显微镜的视野中会看到污点,我们看到的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载玻片三个地 方,因此判断时只需要移动其中的两个,如果污点都不动,就在第三个上,如果移动载玻片时污点就跟着动,则证明污点就在载玻片上。 4. 由于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所以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时,则玻片 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所在的位置应该相同(选填“相同”或“相反”)。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 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擦、滴(清水)、撕、展、 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而擦、滴(0.9 %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是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 法,我们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3、染色时要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其目的是使碘液浸润整 个标本。 三、实验法 1.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A、发现并提出问题 B、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C、作出假设D、设计

化学实验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答实验探究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易实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及解答方法2.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思考、探究时产生的疑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解答探究型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围绕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预习作业: 1.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象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B.实验C.观察D.做结论 2.小华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粒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反应剧烈并生成大量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 N2 B.CH4 C.H2 D.NH3 3.请说出初中阶段所学到的黑色物质有; 红色物质有。 4.小红从饼干拿到了一包干燥剂,看了一下,发现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她把生石灰倒在桌子上一段时间后,发现白色固体粘到了一起,于是小红猜想,这白色固体中除了有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5.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收集的一瓶无色气体,试猜想该气体是何种气体,

课堂复习: 【例1】小兵同学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 标签严重破损(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瓶试剂可能是硫酸、硫酸 钠、硫酸镁溶液中的一种. 小兵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常温下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 小兵同学根据上述信息.分析认为此溶液一定不是溶液。为确定其成分,该同学对此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假设】该溶液可能是。 【实验验证】 【思路点拨】对Na2SO4的猜想,从溶解度和标签上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入手,验证H2SO4或MgSO4溶液不能从相同离子SO42-入手,要从H+和Mg2+入手。 一试身手: 1.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药品柜中发现了一瓶无色溶液,但这瓶试剂标签已经残缺,无法辨认,只知道可能是氢氧化钾、碳酸钾、硫酸钾、硝酸钾中的某一种。 小明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钾。 小刚认为可能是硫酸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 (2)你认为该瓶试剂还可能是。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科学探究、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科学探究、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一. 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1. 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 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3. 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4. 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5. 初步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与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6. 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7. 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知识要点] (一)化学之旅 1.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2.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3.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它必须保证实验的公正性。 4. 科学探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二)走进化学实验室 1.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2. 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①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 般取最少量,即液体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③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 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②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③使用后的镊子或药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胶头滴管:“悬空” ②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 3. 量筒的使用: (1 )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低。 (2)量取液体体积的操作。 4. 酒精灯的使用: (1)外焰、内焰、焰心。 (2)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 (3 )先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分加热,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4)使用试管夹时,从底部往上夹,长柄。 (5 )仪器外壁擦干 5. 玻璃仪器的洗涤 6. 仪器的连接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 【典型例题】 例1. 仔细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常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某同学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燃烧的火焰上方,杯壁上出现水珠,一会儿火焰逐渐微弱,移开烧杯后火焰又恢复正常。他想了想,于是用一氧化碳做了相同的实验(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到除杯壁上没有水珠出现外,火焰变化的情况基本相同。 (1)你认为火焰变微弱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他用一氧化碳做相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1)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或者说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内)。 (2)排除水蒸气对实验的干扰。

实验评价题解题策略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引速又关. 4.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10.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1.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2.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14.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典例探究1】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先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100克和200克的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1、表2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 (1)分析比较表1和表2中的数据可知,实验时,两杯水所处环境的温度是的。(填“相同”或“不相同”) (2)分析比较表1(或表2)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成正比。 (3)分析表1和表2中的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4和表5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是:。 二.等效替代法 【知识回放】用相等或容易测得的量代替不便直接求出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在研究合力时, 一个力和两个力使弹簧发生的形变是等效的,那么这个力就替代了两个力,所以叫等效替代法 2.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也用到了这种方法. 3.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因为我们 无法真 4.正的测量物与像的关系,所以我们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 【典例探究】探究物理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常运用到许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下列过程中运用了“等效替代”方法的是() A.测量一张白纸的厚度 B. 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C. 曹冲称象 D. 牛顿总结出惯性定律 三.转换法 【知识回放】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 2.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 3.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 4.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5.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6.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 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进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许多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素质教育目标与任务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初三化学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化学实验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 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答实验探究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设计简易实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及解答方法 2 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思考、探究时产生的疑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2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解答探究型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围绕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易性)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练结合 实验准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软塑料瓶(2个)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气球(2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 【提问】怎样检验NaOH溶液和Ca(OH)2溶液? 【回答】通入CO2气体,倒入Na2CO3溶液。 【实验】演示通入CO2气体。 【质疑】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吗? 【猜想】1、发生了反应。2、没发生反应。 【设计与实验】瓶吞鹌鹑蛋。 【质疑】这个实验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吗? 【实验】向两个装满CO2气体的软塑料中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 【分析与结论】根据塑料变瘪的程度不同可判定NaOH和CO2确实发生了反应。 【投影】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探究1】小兵同学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严重破损(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瓶试剂可能是硫酸、硫酸钠、硫酸镁溶液中的一种. 小兵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常温下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

人教版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科学探究题 例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实验并进行探究。请你参与评价或帮助他分析完成相关问题。 Ⅰ.【探究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Ⅱ.【查阅资料】25℃(室温)、101kPa下,100g水可溶解0.1366gCO2。 Ⅲ.【提出问题】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Ⅳ.【猜想假设】若各装置都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木炭燃烧都转化成CO2、烧杯中液体都足量,忽略导管中的空气和进入导管中的液体对测量的影响,则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应该约占集气瓶容积的_________。 方案甲乙丙丁 装置 操作①关闭旋塞; ②将足量的铜网加 热至红热状; ②将足量的红磷点 燃; ②将足量的木炭点 燃; ②将足量的木炭点 燃; ③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④充分反应,待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旋塞;至烧杯中液面_____时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几分之几。 记录约1/5 约1/5≤1/5 约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含量远小于1/5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Ⅵ.【反思交流】 (1)当集气瓶中气温未冷却至室温即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a,当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再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b,则a_________b(填“>”或“<”或“=”)。 (2)丁方案所测数据与猜想假设数据基本吻合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方案所测数据远小于1/5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以乙方案为例,试分析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任答两点)。 解析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知,若各装置都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木炭燃烧都转化成CO2、烧杯中液体都足量,忽略导管中的空气和进入导管中的液体对测量的影响,则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应该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当瓶内的压强不再改变,不再吸入液体,烧杯中液面保持不变,这时便可读数。(1)当瓶内的压强偏高时,进入的液体偏少,所以a<b;(2)由于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的压强减小;(3)丙方案所测数据远小于1/5的主要原因是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4)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装置气密性差、集气瓶中气温未恢复至室温就读数、可燃物红磷、木炭的量偏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