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渠桥梁竣工图说明

蜀龙大道四期跨东风渠桥梁工程

竣工图说明

1 概述

1.1编制依据

1)设计施工图

2)施工图会审纪要

3)重大办、业主、设计及相关单位下发的各种关于变更、签证的文件

4)各种会议纪要、相关函件决定内容

1.2 工程概况

蜀龙大道四期工程为交通性主干道,北起龙青环线(接现状蜀龙大道三期),向南沿城锦乐城际铁路西侧布线,下穿城锦高速公路至三环路,与三环路规划为互通立交,全场约3.1km,规划道路红线为路段2×3.5(人行道)+2×14(机动车道)+5(中央分隔带)=40m,三环路节点范围拓宽为2×3.5(人行道)+2×13.5(机动车道)+16(中央隔离带)=50m。

东风渠为灌溉渠,其顺三环路外侧,由北向南,在桥位附近经过三次转折后,在蜀龙大道南侧穿越三环路。东风渠为梯形断面,上口宽约25米,堤项有4米宽的护河通道,堤项高程在515.4米左右。蜀龙大道四期与东风渠斜交角度为28°15′。规划中蜀龙大道四期与三环路相交节点为互通式立交工程,东风渠上跨桥采用一跨35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箱梁高1.8米,预制吊装方式施工,单幅桥6片梁,全桥共12片。下部先挖孔护壁形成渠堤防护,然后回填钻孔灌注桩基础接桥台的方式,4坐桥台,每根桥台下设3根1.8米直径桩基础,共12根桩基。

2工程地质条件

地理位置、气象、地形及地貌

1、地理位置

桥梁沿线位于成都市三环路东一段发~熊猫大道。交通较方便。

2、气象

桥梁沿线所处成都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星期后,主导风向为NNE向,常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年平均风压140Pa,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

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

3、地形、地貌及场地类别

桥位区地形平坦。

孔口标高:515.32~515.7m;相对高差0.38.

桥位区位于成都市平原岷江水系三级地。

2.2 地层岩性

桩基范围内,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及白垩系上统灌口组地层(K2g),现表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

素填土:灰色;由粘土混少量砖、瓦碎块及植物根系组成,稍密(可塑~硬塑);湿。全场地分布。厚度3.4~7.8m。

2.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成基层

粘土:灰黄、黄褐色;含铁锰质氧化物斑痕及其结核;硬塑,局部坚硬。

缓倾裂隙较发育,隙间充填灰白色粘土矿物,全场地分布,在该层下部含

有少量卵石。

3.白垩系上统灌口组地层

泥岩:暗紫红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本次勘察范围内基岩顶板埋深

20.6~21.6m,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如下两个亚层:

①强风化泥岩:该层较破碎。构造层埋不甚清晰;岩体结构被节理、裂

隙分割,呈碎块状,碎块用手可以折断。分布连续,厚度1.3~1.5m。

②中风化泥岩:构造层里清晰。岩体结构被节理、裂隙分割,呈块状。

裂隙中充填少量风化物,局部可见溶蚀小孔。锤击声脆,且不易击碎,岩体较完整,该层未揭穿。

2.3 地质构造

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地壳稳定性来看,该路段属稳定区。

2.4桥位区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及腐蚀性评价

(1)东风渠宽约20m,河深约4.0~5.0m,水深约1.5m。河水流量较大,流速约1.5m/s。

(2)河水类型及腐蚀性评价

场地东风渠河水PH值为7.49。本路段环境类别为Ⅱ类,河

水对混凝土无结晶类、分解类及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性。

2.地下水

桥位区分布的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其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河水

补给,测得水位511.02~512.95m。

2.5 土的腐蚀性

本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桥位区地下水(上层滞水)对混凝土无结晶类、分解类及结晶分解类腐蚀性。

2.6 桥位区地震效应

1.地震动参数以及抗震设防区划

成都市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桥位区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为260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大

于5m,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2.7桥位区地基土评价

1.素填土分布不连续,主要由粘土组成,混少量砖瓦块等,承载力低。

2.粘土属膨胀土,分布连续,具一定承载力。

3.强风化泥岩分布连续,具一定承载力。

4.中风化泥岩分布连续,承载力较高,为良好的桩端持力层。

2.8结论

1.桥区地貌单一,大部分地形较平坦,地层稳定,无影响工程稳定性

的不良工程地质条件。

2.成都市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

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桥位区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为260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m,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为可进

行建设的有利场地。

3.上层滞水、河水及地基土对混凝土无结晶类、分解类及结晶分解类

复合类腐蚀。

3. 施工参照的技术标准

3.1 技术规范

1. 《城市路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2. 《市政道路与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

3.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5.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6 《公路桥涵技术规范》(JTJ041-2000);

4工程设计介绍

4.1横断面布置及平面线位

蜀龙大道四期工程与三环路形成丁字路口。在节点范围,红线宽度为60m;2×3.5(人行道)+2×12(机动车道)+2×0.5(妨碍墙)+28(预留带);其中预留带属于为主线进城预留条件,辅道12m 与三环路外侧辅道(12m)平交,两条道路间只能右进右出。

东风渠上跨桥与河道斜角度为28°15′,预留28m的中央分隔带的位置,两侧分幅修建16m宽的跨河桥各一座。

纵断面施工

纵断面施工的控制因素包括:东风渠、三环路及蜀龙大道主线。攻城附近的东风渠堤顶高程在515.4m左右;桥位南、北侧路面高,桥位正下方的路面底,三环路纵断面呈凹形。竖曲线转点两侧纵坡分别为3.062%与0.945%。该竖曲线半径4000m,切线长80.131m,处距0.803m。竖曲线完全覆盖桥梁范围。

桥梁结构

工程为单跨35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桥梁分别为左右两幅桥,一座宽16m,桥梁与河道斜交28.25°,位于R4000m的竖曲线内。

桥梁上部构造为后张法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由预制箱梁+现浇湿接缝组合而成,结构形式为简支桥梁面板连续。主梁长34.95m,跨径33.75m,梁高1.8m,中到中间距为2.70m,其中,中梁预制宽度为2.20m,边梁预制宽度为2.35m,翼板及横隔板间湿接缝宽0.50m。一跨箱梁内设置三道横隔板,分别位于支撑处与跨中。预制箱梁混凝土采用C50,预应力钢绞线采用Φ15.2高度底松弛钢绞线,其标准强度 fpk=1860Mpa,弹性模量Ep=1.95×10Mpa,单根钢绞线公称直径Φ15.2mm,公称面积139mm平方米。预应力损失参数的选用:预应力束于管道壁的摩擦系数u=0.25;管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k=0.0015;张拉端锚具变形、钢束回缩和接缝压缩值;△1=12mm(两端)。

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桥台,桥台斜长18.16m,截面尺寸2.5×2.5m,台身采用C30混凝土。单幅桥台下设置三根1.8m的桩基础,桩间距5.9m,桩基础采用C25混凝土,单桩承载力大于等于3000KN,台后设置混凝土挡墙,挡墙外侧为东风渠的护河通道,

桥面辅装为10cm厚的C50防水混凝土,9(=4+5)cm厚沥青混凝土。搭板为C30混凝土,搭板辅装为沥青混凝土。支座为橡胶板式支座GYZ Φ450×101.在桥台处各安设一道EM-80型伸缩缝。机动车道侧为防撞墙,人行道侧根据重大办决定为石栏杆。

工程普通钢筋为R235、HRB335钢筋,抗拉标准强度分别为235Mpa和335Mpa.所有混凝土用水泥、砂、石料、水的技术质量均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相关条文的规定。混凝土细骨料采用中粗砂。

4.4护河通道

根据河道管理部门意见,在桥梁工程施工完毕后,对原护河通道予以修复。修复后通道接原通道,另一端接蜀龙大道人行道,通道宽4米,。边坡采用1:1.5放坡,挂网植草护坡。通道外侧另用二阶挡土墙防护。

护河通道路面结构为:20vmC30水泥混凝土+20cm水泥稳定碎石+50cm砂夹石。C30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fcm大于4.0Mpa;氺稳碎石弯沉值不大于313(1/100mm),压实度大于98%(重型击实标准);土基弯沉值不大于313(1/100mm),抗压模型大于等于30Mpa。碎石的级配表如下:

4.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

1)施工前认真核实本图各部分内容,全面了解、掌握工程内容及有关要求,核实提高、位置及有关要求后施工。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研究处理。

2)施工前详细核实本工程范围内存在的既有管线、电缆、信号设施等,作相应加固以及迁移,对地下埋设的管线

保护或迁移,保证顺利施工。现状地面以下3.0m范围

内采用人工开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了施工期间

既有管线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3)管线的迁改和保护方案报监理、业主及管线主管单位批准后实施。基坑附近或横跨基坑的管线的保护、监控工

作切实可行。

4)施工前进行线路贯通测量。施工放样采用坐标确定中线位置,接中线里程确定其他相应点、线位置,消除测量

中的误差。

5)施工严格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及其他相关施工范围进行施工。基坑施工分段快速作

业。施工过程中,基坑未暴晒和浸泡,被水浸湿后的软

弱层进行了清除。

6)桥台基坑开挖前制定了可行、可靠的降水方案,对上层滞水采取措施进行了输排,保证了基坑开挖施工作业面无地

下水渗入。同时在维护结构顶设置临时截水沟,防止了地

表水流入基坑内及地表水冲刷维护结构边坡。

7)基坑内设置临时排水沟,确保了钢筋以及心浇筑混凝土不浸泡于积水中。雨季施工,准备了足够的抽水设备,保证

了基坑内不积水。

8)基坑机械和人工配合开挖,挖至设计基坑垫层标高以上300mm时,进行基坑验收。然后人工捡平,捡平合格后立

即灌注了垫层混凝土。

9)对于东风渠堤岸严加保护,基坑开挖采取跳槽式作业,保证了基础施工质量及工程安全。

10)台后填料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第

3.3.1.1和 3.3.1.4条规定。

11)填方分层辅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度均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第3.3.2.1条规定。

12)施工过程中,注意观察了地层变化情况,地勘报告不符合或遇上软弱层(沙层或松散卵石层)及其他特殊地质情况,及时通知了地勘、设计等相关单位。

13)预制构件混凝土达到85%以后张拉,然后吊装,运输和堆

放,吊点位置下设了支点。

14)浇筑绞缝混凝土先用砂浆封底,砂浆强度达到50%后浇筑绞缝。

15)护河通道面层C30水泥混凝土满足要求: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小于等于31.5mm(碎石),水泥采用大厂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00kg/m3。路面表面结构采用拉毛方法制作,深度为0.6-1.0mm。

16)护河通道水泥稳定碎石的水泥配合比根据试验确定,为5%C32.5号水泥,抗压模量大于700Mpa,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部小于2.5Mpa。

17)护河通道基层材料满足要求: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中两个以上的破碎面比例分别大于70%和50%;细集料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