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场景下TD-LTE性能研究

高速场景下TD-LTE性能研究

本文是对高速运动场景下TD-LTE性能的仿真研究结果,分析了高速场景的典型无线环境对TD-LTE性能的影响,希望对TD-LTE在高铁等高速运动场景下网规网优有一定的帮助。

1 高速场景下TD-LTE性能分析结果

①高速场景下不同天线配置对性能的影响

以上六幅图比较了在120km/h、250km/h和350km/h三种速度设置时,基站2天线和8天线配置下TM2、3的性能。8天线发射分集和CDD由LTE虚拟端口映射到8Tx端口的方式来实现,即重用2天线方案,映射矩阵采用W=[1 0;1 0;

1 0;-1 0;0 1;0 1;0 -1;0 1]。由仿真结果可知,三种速度设置趋势相同,即8天线配置下的TM2、3性能略好于2天线配置,性能提升大约为1~2dB,主要由于8根物理天线映射到2天线端口时,映射矩阵W的引入降低了天线相关性。通过成本和性能提升的折中性分析,建议基站使用TM2、3数据传输时采用2x2天线配置。

②高速场景下不同移动速度对性能的影响

以上四幅图比较了TM2、3、7、8性能随移动速度的变化趋势。随着速度提高,四者性能均有大幅下降,其中TM7、8性能下降幅度高于TM2、3。由于TM7、8需要根据前一帧的信道分解确定下一帧的波束赋形矢量,在高速运动情况下,信道估计不准确,因此性能下降幅度较大,不适用于高速场景。

③高速场景下不同天线模式对性能的影响

在移动速度为120km/h的场景下,当低信噪比低于20dB时,TM7、8性能高于TM2、3;信噪比高于20dB时,TM3和TM8由于采用双流传输,性能高于TM2和TM7的单流传输。因此在该速度场景下,考虑到实际系统中的信噪比区间和网络性能,建议采用TM8进行传输。

在移动速度为250km/h的场景下,当低信噪比低于13dB时,各个模式性能差异不大,当信噪比超过13dB时,TM7、8性能受速度的影响变明显,TM2、3

性能明显超过TM7、8。因此在该速度场景下,考虑到实际系统中的信噪比区间和网络性能,建议采用TM2或TM3进行传输。

在移动速度为350km/h的场景下,TM2、3性能明显超过TM7、8。因此在该速度场景下,考虑到实际系统中的信噪比区间和网络性能,建议采用TM2进行传输。

【结论】

通过对上述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高速场景下,对于TM2和TM3,基站8天线与2天线相比性能提升有限,仅为1~2dB,但是成本会显著增加,因此,当基站端选用TM2和TM3进行数据传输时,建议采用2天线配置。

■在高速场景下,随着速度升高,TM2、3、7、8均有性能下降现象。对于TM2、3,当信噪比低于20dB时,性能下降1~2dB左右,当信噪比高于20dB时,性能下降3~5dB左右。对于TM7、8,性能下降较TM2、3要快很多,大概为5~10dB 左右,TM8高信噪比区间甚至会下降10dB以上。由此看出,与TM2、3相比TM7、8不适用于高速场景。

■在120km/h的速度下,当信噪比低于20dB时,TM8性能最优,当信噪比高于20dB时,TM3性能最优,TM8性能次优。结合实际系统中常见的信噪比区间,建议该速度下,采用TM8进行数据传输。

■在250km/h和350km/h的速度下,TM2、3性能明显高于TM7、8,其中TM2

性能最优,TM8性能最差。结合实际系统中常见的信噪比区间,建议该两种速度下,采用TM2进行数据传输。

2 仿真平台介绍

本节描述了TD-LTE链路级仿真平台的总体架构和详细设计。其中层映射、预编码以及物理资源映射参考协议3gpp TS 36.211 Rel 9中的相关内容;物理下行信道的收发端处理过程,包括CRC校验、码块分割、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等模块参考协议3gpp TS 36.212 Rel 9中的相关内容;高速信道模型根据SCME信道模型修改得到。该仿真平台实现了TD-LTE PDSCH信道传输的基本功能,包括自适应调制编码方式及TBS选择,CRC校验,信道编码与译码,交织与解交织,HARQ,星座点调制与解调,OFDM调制与解调,物理资源映射与解映射,添加信道响应,信道估计,联合检测,误块率统计等功能模块。该平台可以用来仿真在不同高速信道条件下,TD-LTE系统基站2天线和8天线性能对比,进而为实际网络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2.1 运行环境

表1 TD-LTE链路级仿真平台建议运行环境

2.2 仿真参数

表2 TD-LTE链路级仿真平台仿真参数

2.3 信道模型

本平台仿真高速场景下不同多天线模式的性能,基站为4+4双极化天线,终端为2根垂直极化天线,天线间隔均为0.65个波长。为了考虑天线相关性对性能的影响,本平台采用基于SCM模型的SCME信道模型进行仿真,移动速度分别设为120km/h、250km/h和350km/h。

SCM模型有三种场景:urban macro, urban micro, suburban macro。每种场景中,都有固定的6条主径,每条主径有20条子径,每条主径对应各自的时延、功率、角度特性等。SCME模型是SCM的扩展模型,在SCM的基础上引入了中径和簇内参数。每条主径中的20条子径划分为3条中径,根据其簇内偏移,得到其时延、功率等参数。

利用固定参数法(加入了天线极化)产生SCME信道的步骤如下所示:

1)考虑实际情况,该高速信道适用urban macro模式;

2)确定基站和终端数目及其位置和直射路径LOS相对于BS和MS的方向和

([-180°,180°]均匀分布),终端运行速率v和运行方向([-180°,180°]均匀分

布);

3)查表得到各主径的延迟τn,根据中径在主径内的延迟偏移Δn,l,得到各中径的延迟τn,l=τn+Δn,l,并对延迟进行量化

4)查表得到各主径的相对功率Pn,根据各中径所包含的子径数,得到各中径的相对功率Pn,l,并归一化;

5)计算各子径的离开角:查表得到各主径的离开角,及各子径的相对角度

偏移,则各子径的AoD为

6)计算各子径的到达角:查表得到各主径的离开角,及各子径的相对角度偏移,则各子径的AoA为

7)根据基站与终端的天线极化方式,生成极化相位偏移,以表示第n条主

径的第m条子径在BS端的x部分(H或V)与MS端的y(H或V)部分之间的相对偏移。这是一个随机变量,在(0°,360°)均匀分布。

H、V与天线极化方式有关:若采用+/-45°交叉极化,H和V分别表示+/-45°两个方向;若采用垂直极化,则H表示水平方向,V表示垂直方向。

8)确定XPD功率比例。H-to-V XPD定义为XPD=P1/P2,其中P1是垂直方向各子径的功率,P2是水平方向各子径的功率。对于某主径,其各子径的XPD是相同的。

对于urban macro小区,P2 = P1 - A - B*(0,1),其中A=0.34*(mean relative

path power in dB)+7.2 dB,B=5.5dB是XPD变量的标准误差,(0,1)表示零均值、方差为1的高斯随机分布。若以dB表示各功率,则XPD可表示为XPD=A+B*(0,1)。

V-to-H XPD可以同样求出,且与H-to-V XPD相互独立。

9)计算天线极化响应。以表示BS天线的V极化分量;

表示BS天线的H极化分量;表示MS天线的V极化分量;

表示MS天线的H极化分量。V和H与前面第7步中的V、H相同。设在BS端,以α表示天线角度,则BS端天线响应为

例如,若采用8Tx交叉极化,1~4号天线为+45°,5~8号天线为-45°,则天线极化响应为:

同样,在MS端,以β表示天线与z轴夹角,则天线响应为

10)加入了天线极化,第u根接收天线和第s根天线间的第n条主径中第l条中径所对应的信道公式为:

其中常数,是载波的波长。为MS天线之间的距离,为MS天

线之间的距离。M为此中径内所包含的子径数。

表3 SCME簇内参数

表4 SCME主径相关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